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學校工作總結 >

淺議從小事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綱

淺議從小事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綱

【摘要】:從國家教育部到學校基層都提出了要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説明全民認識了教師的師德水平對教育的影響及對學生的成長的影響非常巨大。本文學習了師德的定義、內涵和外延;強調了教師的師德水平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分析了現今社會的師德現狀及社會提出加強師德建設的背景;從不同的方面闡述了從小事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淺議從小事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綱

【關鍵詞】:師德 建設 小事 重要性 必要性

正文:

一、什麼是師德?

1、師德的定義:師德是什麼?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遵循的行為規範和必備的品質,它體現着社會和人民對教師的希望和要求。

2、師德的內涵:師德已經成為社會公德的一個組成部分,既要符合社會規範,又應該具有教師職業特點的一種行業公德。其內涵包括有思想品德、知識學術、教學技能、行為師表、奉獻精神等等內容。

3、師德的外延:另外,對於師德還有很多不同的説法,比如:比較樸素的説法:教師的職業道德。中華民族的教育實踐有綿長的幾千年歷史,有人總結了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很多關於優良的師德的精闢説法,比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為人師表,教學相長”; “當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

4、師德的發展變化的動態變化:師德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是對過去師德的繼承和發展。師德一方面是經過長期的積澱被提煉出來的,另一方面必然要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説,不同時代的教師必然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精神風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對師德必然賦予新的內涵。今天的教師,不但應有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還要努力擁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及具有時代特徵的先進的道德意識。

二、師德水平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一個優秀的教師可以改變一羣學生的生活道路,一批優秀的教師可以改變和影響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文明進程。在教師身上所體現的教育磁性的作用下,學生親其師、敬其德、信其道,對教師有一種幾近天然的追從、敬慕、愛戴和景仰的心理傾向,正所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1]。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 “為人師表”則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凡地位。教師的世界觀、學識和言行,時時刻刻在對學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教師是學校裏最重要的表率,是學生最直觀、最有教益的模範。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師的言論行為、知識水平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而竭力模擬。教師的師德如何,對學生的成長和發育有着很大的影響。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説的那樣:“這種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無論什麼樣的教科書,無論什麼樣的思潮,無論什麼樣的獎懲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三、師德的現狀:

現在,社會大力提倡要加強師德的建設。有人説,社會提倡什麼正説明這個社會缺乏什麼。那麼,我們的社會正面臨師德師風的淪喪嗎?

君不見,有在學生身上公報私仇的;有參與社會賭博影響教學工作的;有大難來臨卻丟下學生獨自逃生反而還大言不慚的;有喪盡天良,猥褻學生的;……如此種種,人們開始懷疑,開始反思:師德喪盡了?

其實,師德沒有喪盡。我們提倡加強師德建設並不是意味着師德喪盡了。這只是教育建設的內容之一。教育事業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師德建設又是教師隊伍建設最根本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師德狀況如何,將影響到億萬青少年的素質乃至整個民族的素質。師德建設是教育建設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君不見,有的老師為了學生,舍小家不顧;有的老師為了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睛,邊打吊針邊上課;有的老師為了讓孩子上學方便,放棄原來的優越的教學條件,上山辦教學點,一辦30年;有的老師在房屋倒塌的瞬間仍然是想着先救學生,為了挽救學生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社會當中,雖然不時有關於師德淪喪的新聞報道,但是更加不乏師德之光的閃耀。絕對是後者佔主流。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一個都不能少》和《美麗的大腳》,裏面兩位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農村老師,類似的教師形象絕對不在少數。尤其是我國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和一些農村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還急需改善。對於長期堅持在老少邊窮地區奉獻的自己一生的教師來説,他們的品德是高貴的,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四、提倡加強師德建設的背景

在中共教育部黨組的《人民教育 奠基中國——新中國60年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偉大成就》的經驗總結中提出“必須堅持依靠教師辦學。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水平的教育” [2]。要“強師”不單只是學識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提高。加強師德建設就是注重提高教師精神層面的建設。

因為,在日益經濟化的社會中,所有的精神層面的東西都開始受到經濟的挑戰。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和經濟掛鈎。所有的東西最終都可以用錢來衡量。作為人民教師,曾經是安於清貧,執着於傳授知識和學問研究的一羣,現在也紛紛在經濟社會中開始浮躁不安了。曾經是被尊重的一羣,在經濟的社會中,尊重老師的風氣正在很多人心中悄然改變。失去尊重令老師們的自我價值受到傷害。受傷害的自我如何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風骨?好在國家不斷地改善老師的經濟收入,提高老師的地位。所以,現在老師職位成了香餑餑,眾人趨之若鶩。因此,也造成了這個隊伍中的成員良莠不齊。這裏所説的良莠不齊並不是指知識水平上,而是指當老師的動機上。也所謂的動機不純。國家在老師准入過程中可以審核個人的資歷,但是無法保證思想層面的師德。加強師德的建設是保證教育事業順利、高效、穩定發展的有利保證。

五、加強師德建設,從小事做起。

(一)、小事造成大差別:

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老師的疑惑:我很努力地備課,很認真準備教案、教具,認真上課;但是學生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學習?我很耐心地和他們談心,教他們做人的道理,但是為什麼他們就是不接受呢?正確地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為什麼他們就是屢教不改呢?但是我們經常有疑問:另外的疑問就是:為什麼有的老師就是備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好像也沒見他們怎麼特別啊?而有的老師在學識水平各方面可能更好,為什麼就是無法贏得學生的尊重呢?問題是一堆一堆,疑惑也一筐一筐。

究其原因的話,很大程度上應該是老師個體的師德差異對學生的影響力不同。在《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生如是説》當中,國小生認為有四個因素妨礙他們的學習取得成就,其中之一就四“老師的不良行為”,包括有外表、習慣、言語和情緒等[3]。

因為,現在作為老師已經不是僅僅擁有知識就行了。現在的學生都很聰明,並不是老師説什麼就相信什麼。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觀點,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更相信自己的判斷,更相信自己的結論。對於一個老師的評價也不僅僅是課堂知識的灌輸,還有課堂之外的行為表現。如果説,一個老師在課堂的教育和在課堂上的表現對學生的影響是有意識的,那麼,在課堂之外的老師不自覺的行為影響就可以説是無意識的影響。一個老師對學生的無意識影響有還是無、強還是弱,這個要取決於老師的個人師德內涵的修為深淺,包括知識水平和個人言行的綜合。老師個人的知識水平是可以勝任教學的,一般學生不會有異議。但是最吸引學生的往往會是一個老師內在的個人師德修養散發出來的光芒。“有人説,魅力是一種對良性影響力的最大釋放,而教育魅力則是一種高質量、高品味的德才感染力(毛志成)”[4]。教育的魅力的散發,除了有豐富的學識水平外還必須有良好的個人內在師德修養。

但是個人的內在師德修養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積累形成的個人的品德修養。雖然小事是平凡的、具體的、零散的,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會面、……小事很小,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小事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二)、小事,似小非小: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單單是學高並不全面,還要身正。這樣才算是合格的老師。而身正就是指師德,可以指身教。這個更加要體現在小事上了。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這一切都基於教師的楷模形象”。試想,一個老師上課遲到,你怎麼有説服力的教育學生不要遲到;老師都講粗言穢語,你怎麼要求學生要講文明;一個老師都不分場合地抽煙,你怎麼能使得學生相信吸煙有害健康;老師在升旗儀式都不嚴肅認真,你怎麼能跟學生討論愛國主義精神;……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教育無小事。任何的小事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必須要做到的,我們老師都沒能做到的話,情何以堪!更加別談教育學生了。如果是酒後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上課時還抽空到走廊抽煙;上課過程中使用通訊工具……這樣的行為就更加不能容忍了。“唯有教師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學生心靈的純潔。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們不僅要注重教書,更要注重育人,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5]。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小事成就大事,老師的每個細小的行動都是無聲的教育,它遠比豪言壯志語更行之有效。

孔子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要求教師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要學生努力學習,自己就應當學而不厭,手不釋卷;要學生認真讀書,自己就應當積極備課,教學認真負責。總之,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樣。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好影響,對學生進行教育才有説服力。也才有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

(三)、小事,彰顯重要:

“教師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師不是雕塑家,卻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品” [6]。

其實,很多的優秀老師,並不是他們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大功績。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踏踏實實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和影響學生。所以社會提倡要加強師德建設,其實並不是我們想象那麼神祕、空乏和誇誇其談。師德建設完全可以從小事做起,可以體現在老師的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行當中。“以管窺豹,可見一斑”。我們往往可以從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從而感悟到一個人的內在精神。教師的理想信念、敬業態度、為人處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識、言行舉止,甚至興趣愛好等都可以在平時的生活小事中體現出來,我們不用太多的豪言壯語,學生自有他的感覺和領悟。因為“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老師個人的範例對於學生心靈的健康和成長是任何東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 [7]。老師的個人範例就是要體現在日常的所有行為當中,所以,行動是遠比長篇大論更有説服力的。

(四)、小事,成就事業。

xx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明確指出一樣:“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師表”並不是單純的課堂上的表現,還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節上。很多時候都是小事決定成敗。試問,學生是喜歡朝氣蓬勃的老師還是暮氣沉沉的老師?試問,學生是喜歡談吐優雅風趣的老師還是言辭粗俗無味的老師?試問,學生是喜歡穿着得體賞心悦目的老師還是邋遢不修邊幅的老師?答案是很明顯的。這些都是好像與教育無關的生活細節,但是就是這些細小的東西影響着一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學生喜不喜歡你,就意味着學生喜不喜歡你的課,接不接受你的思想觀念。他們只有接受你,喜歡你,才會接受你的教育,而你才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説:“什麼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老師也應該在簡單平凡的教學中作出不簡單不平凡的舉措,這樣才能算是“為人師表”。

(五)、小事,持之以恆就是質的飛躍。

荀子在《勸學》中闡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七個燒餅”的故事想必很多人聽過:説的是有一個人買燒餅,吃了6個沒飽,當吃到第七個時飽了,他覺得前面6個燒餅的錢都白花了,早知道如此,只要買第七個燒餅不就成了嗎?這裏面的哲學思想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許有些人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來闡述這個事實,但大家都明白,如果沒有前面6 個燒餅墊底,又怎麼會有吃第七個燒餅就飽的結果呢?所以,作為老師也要堅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恆地將小事做好就能夠成大事。當你不厭其煩地拾起細碎的石塊日積月累構築起來了的卻是高聳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腳下的壯美景色時,你才會體味到這些小事的重要。只有堅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夠最終形成光輝的個人形象,在一言一行當中折射出每個教師人性的光輝。只有成就自己光輝的個人魅力才能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受學生愛戴和尊重。

(六)、小事做好,必須慎獨:

“慎獨”一詞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説,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8]。

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做到“慎獨”。作為老師,必須做到慎獨。因為老師的職業是特殊的職業,以教育人為本,行為必須得符合規範,更高要求的話就得是示範了。但是通常是別人記得老師,老師自己卻不認識別人。如果有了什麼不良的行為的話,以為只有天知地知誰都不知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不能説在課堂上講得天花亂墜,大義凌然,但是平時就是另外一回事。這樣的話,講話就根本難以令人信服,也無法獲得尊重。所以時時刻刻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沒人的時候(你真的以為沒人嗎?)也要像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慎獨”。 但是,坦白説,要時時刻刻都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在大是大非上是很容易堅持立場的,生活小節上就會比較容易放鬆警惕。其實別説“慎獨”,有很多人在顯而易見的情況下也是沒辦法做到自己該做的或者説該表現出的樣子。更加別説獨處的時候了。但是隻有做到慎獨才能不讓人有詬病的地方,這樣教育起學生的時候才能更加有底氣,更加理直氣壯,沒有猶豫,沒有羞愧感,正氣凌然。

六、加強師德建設,必須要求教師從小事做起。

從古至今,教師享有了無盡的美譽,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窮的美譽彰顯了教師職業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實際上,教師確實關係着國家的發展,它直接關係到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多年的教育實踐表明,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學行為和道德行為相結合才能達到目的,因為教師的理想信念、敬業態度、為人處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識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當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所以,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我們教師就要努力加強個人修養,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完善自己。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注意了個人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使自己的所有言行都符合社會的言行規範的要求,符合教師道德標準,塑造出高尚的個人形象,“以不可抗拒的磁性與魅力所產生的強大的吸引力與感召力,使學生在接收教育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產生心靈的震顫、感情的共鳴。在震顫與共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教育、靈魂上的淨化、素質上的提高,最終體現出教育的成功” [9]。

[1][4][9]孫勤東,教育的詩性、理性和磁性。世界教育信息[j].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XX,(5)38-39.

[2]中共教育部黨組.人民教育奠基中國——新中國60年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偉大成就[j].素質教育大參考,XX,(11b):4-5 .

[3]陳學民譯,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生如是説。世界教育信息[j].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XX,(5)57-57.

[5] [6] [7]中共教育部黨組.人民教育奠基中國——新中國60年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偉大成就[j].素質教育大參考,XX,(11b):6-8.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xuexiao/r8nz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