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

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

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必須服務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必須服務教育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
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一

一、指導思想

隨着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已成為我國課程改革領域內的一個重要課題。我校依據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決定以校本課程的開發為突破口,依託古城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基於古城風土人情和學校特色相融合的學校課程活動教育,以此帶動學校各方面的發展,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

二、課程設計的創意

(一)開發校本課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風土人情教育活動的教育價值,弘揚民族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校本課程能營造校園良好的研究氛圍,為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搭建舞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三)以古城風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學校的知名度,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三、課程目標設計

(一)課程開發的學生髮展目標

課程開發的學生髮展總目標 :通過校本課程古城的風土人情的設計,引導學生走進古城浚縣:用眼去觀察;用耳去聆聽;用腦去思索;用手去創作。使學生認識古城、熟悉古城、喜愛古城、保護古鎮城。從而增強古城後人的自豪感,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具體目標有:

1、瞭解水鄉古城濃厚的文化底藴,感受豐富的水鄉文化,激發學生主動了解、探索家鄉風俗的意識和實際行動。

2、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交往與合作,在不斷的探究性學習中,批判地繼承古城民俗的優良傳統,體現立志為家鄉服務的偉大志向。

3、培養自信樂觀的生活意識,不斷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逐漸認識本土文化資源的豐厚,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二、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體現基礎性:

基礎教育要重視基礎,校本課程將立足於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品德基礎、身心基礎為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運用。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展性:

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着眼於學生髮展的教育價值觀,把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當作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3、校本課程要體現現實性:

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開設了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來完成,目標不能遠離實際。

4、校本課程要體現主體性: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校本課程得到更大的開發。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學

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參與,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根據學生的需要完善優化校本課程。

四、校本課程研究內容和範圍

研究對象的總體範圍主要指千年古城——包括獨特的家鄉風光,幽靜的自然環境;也包括淳樸的民風,底藴深厚的文化。實踐活動型校本課程主要內容具體是:

第一類環境文化

(一)民間藝術----- 楊紀屯的泥咕咕

(二)人間社火-----主要有雜戲、雜耍、武術表演。

(三)名勝古蹟——文治閣、昇仙塔、天寧寺等。

第二類民俗文化

(一)概述——地理環境、名優特產。

(二)歷史故事——隋末李密。

(三)風俗習慣——祭神、祭祖、婚嫁等。

(四)古廟會——廟會習俗、廟會上的拴娃娃、廟會音樂

第三類傳承文化

(一)泥塑藝術——泥塑製作的過程、怎樣製作成泥塑的技藝以及製作的技巧。

第四類 生態文化

(一)關注環境、關注環保——針對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班隊活動、黑板報、知識競賽、社區活動等)。

(二)關注古城旅遊事業——由學校少先隊帶領“雛鷹導遊團”同學,利用節假日為遊客做小嚮導;積極發動學生為古鎮旅遊出謀劃策。

五、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

(一)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教師專業的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及古城浚縣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1、教師開發課程的過程

(1)認真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資料,統一認識,明確目標,加強理論學習,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

(2)收集有關古城浚縣文化方面的資料:古城自然環境、古城的名勝古蹟、古城豐厚的文化、古城的人文風情、古城風俗習慣。

(3)確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確定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主題——“古城的風土人情”。古城的資源我們要好好利用,編寫教材時我們一是將用學生的習作來介紹古城,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二是我們充分利用古城的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在教材編寫時融入多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如攝影、小導遊、環保小衞士等。教材使用對象:中學。

2、學生開發課程的過程

(1)召開學生動員大會,宣傳建設校園文化的意義和目的,讓學生對古城風土人情有初步的認識。

(2)發動學生收集有關古城文化方面的資料,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理。

(3)成立學校研究楊橋古城文化活動興趣小組,將古城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範圍。

(二)課程的實施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2、成立編委會。

古城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研究——《走進古城—浚縣》

3、課程開發的規劃

① 準備階段,確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收集資料。

② 擬定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

③使用編寫的教材,並徵集意見。

④完善、修改校本教材,並正式定稿。

4、 制定計劃,確保課時。

學校按照上級要求將校本課程的實施納入了具體的課堂教學計劃,每2周安排一課時,時間確定在週三下午的第三節課,要求課程活動與班隊活動相結合,由班主任老師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

5、探索課程評價機制。

(1) 教師評價 。

評價內容 ①對教師的備課筆記、教學研究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

②對教師實施過程的中動態生成性資源及其創新行為進行激勵評價③對教師完成課程計劃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價辦法①教師自我評價。②學生民主測評。

(2)學生的評價

評價內容①學生參與活動。②學生能力的提升情況③情感體驗情況。④獲得成果的情況,包括收集信息的數量、質量、創造性成果。

評價辦法①學生自評互評。②教師對學生評價,採用書面知識和實踐活動成果相結合③家長助評,採用“家長助評表”,讓學生家長根據各項內容對子女各方面表現進行星級評定,最後對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或意見。

六、課程開發的初步成效和發展預想

1、構建校本課程。在充分挖掘古城資源基礎上,學校發揮全體師生的智慧,大膽實踐、探索,以“環境文化、民俗文化、傳承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基本形成,並確立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實施內容和評價方法。

2、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以“傳承優秀古城文化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四位教師都參與了古城文化教育活動方案教材的編寫任務,每位教師都承擔了方案實踐指導任務,“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步形成,教師的指導能力也在朝科學化方向發展。

3、開闊學生視野,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校本課程的活動帶來了學生多方面的變化:1、它充分引導學生

與社會、社區接觸,學生有了課堂上得不到的多種生活體驗,各種能力也都得到和諧的發展,每逢節假日,小導遊們活躍在古城的景點、街頭,帶領遊客領略水鄉的風貌神韻。他們用真誠的態度、生動的語言驕傲地向遊客介紹古鎮的景點和風土人情,述説一個個動人的故事。2、小記者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古城的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同時學校也準備出版了全部由學生作品彙集的《走進古城—浚縣》一書。學校“小記者”、“小導遊”隊伍的發展,更是增強了宣傳的古城文化的力度。

4、發展預想:規範校本課程,創建學校特色。

今後我們要進一步把校本課程融入辦學目標和工作思路,要讓

我們的校本課程能成為學校的亮點、品牌,得到學校每個人,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讚賞,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我們必須得規範課程的進一步開發,在“古城風土人情”上做足文章,讓它能健康有序地成長。同時我們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門更多的重視扶持,以求得更多的“古城人”共同關注我們的家園——古城的發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課程只有根植於生活的土壤中,立足於反映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才能開出嬌豔的花朵,散發出迷人的芳香。

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二

一、指導思想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經驗。每一部偉大的作品都來自於時代、民族、國家以及整個人類進步發展的深刻關心與思考,承載和傳遞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國家“xx”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今後中國小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要在有條件的國小開設書法、繪畫、武術等課程,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xx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着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基於以上認識,着眼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人文素質教育,努力加強國小生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學生的特長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以引導激勵為主、多方面滲透薰陶的原則,採取結合各科教學、融入校本課程、融入少先隊活動、鏈接閒暇教育等方式積極開展古詩文誦讀、傳統美德和禮儀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畫、書法、篆刻、天文、武術、象棋、戲曲、舞蹈、民族樂器和古樂欣賞等活動。各單位要充分認識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的重要意義,以此提升國小生傳統文化素養。

二、我們的思考

1、重要性

“蓋幸運者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 當今中國的青少年,他們生在和平年代,長在太平盛世,沒有經歷戰爭、動亂、饑荒和瘟疫等艱難困苦,在陽光雨露中成長。改革開放以後,社會進

入轉型時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東西文化劇烈碰撞,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上物慾橫流,這一切都構成了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喪失比較和鑑別能力,極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們面臨着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樹德立志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教育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奮鬥目標。國家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西方國家早就瞄上了中國的人才資源,他們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惜重金,搶挖我們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產品的進入,實際上就是文化滲透,用他們的價值觀來影響我們的青少年。在這場關係國運興衰的鬥爭中,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我們除了要繼續堅持用各種常規思想教育手段外,還必須拿起得天獨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薰陶我們的後代。

2、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連綿五千年,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也為世界各國所借鑑,這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絕無僅有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明領先世界數千年,這是不爭的事實,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唐詩、宋詞和元曲,它還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等所有的社會領域。它教給人們道德倫理、風俗禮儀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鑄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樸實無華、明禮守信、熱愛和平、

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它也是取之不盡的思想寶藏。面對如此無價的民族瑰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充分發掘它來教化子孫,塑造新時代龍的傳人。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三、目標與內容

目標:

1、傳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

2、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表現形式;

3、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有關的傳統文化;

4、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對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內容:

1、中國書法藝術

2、中國傳統戲劇(京劇、滬劇、越劇)

3、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國畫)

4、中國陶瓷文化

5、中國民族服裝

6、中國茶文化

7、中國酒文化

8、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唐詩、宋詞)

9、中國民族音樂(含民族器樂)

四、我們的設想與做法

設想:

針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需要,除思想品德課外,我們覺得還應對語文等課程、教材做相應的改革和調整,突出重點,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學形式應力求生動活潑,注意實效。可精選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題材的專題視聽資料(或反映有關中國曆代傑出人物的生平事蹟,或展現祖國壯美山河、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資料)加以編輯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計劃地納入德育課堂。此外,學校要利用各種形式,有目的地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認知,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國小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讓我們的學生做一個瞭解祖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

做法:

1、結合課程改革,開設拓展課與探究課,開發校本課程。

2、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如學校文化佈置、舉行中國傳統文化節(書畫展、茶藝節、民族服裝表演、唐詩宋詞吟頌比賽、民族音樂表演等)

3、組建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班主任、語文教師、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音樂美術、拓展課探究課教師組成。通過校本培訓、外聘教師等途徑培訓教師。

4、通過《學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

傳統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三

一、指導思想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經驗。每一部偉大的作品都來自於時代、民族、國家以及整個人類進步發展的深刻關心與思考,承載和傳遞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國家“xx”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今後中國小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要在有條件的國小開設書法、繪畫、武術等課程,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xx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着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基於以上認識,着眼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人文素質教育,努力加強國小生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學生的特長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以引導激勵為主、多方面滲透薰陶的原則,採取結合各科教學、融入少先隊活動、鏈接閒暇教育等方式積極開展古詩文誦讀、傳統美德和禮儀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畫、書法、舞蹈、民族樂器和古樂欣賞等活動。學校充分認識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的重要意義,以此提升國小生傳統文化素養。

二、我們的思考

1、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當今中國的青少年,他們生在和平年代,長在太平盛世,

沒有經歷戰爭、動亂、饑荒和瘟疫等艱難困苦,在陽光雨露中成長。改革開放以後,社會進入轉型時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東西文化劇烈碰撞,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上物慾橫流,這一切都構成了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喪失比較和鑑別能力,極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們面臨着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樹德立志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教育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奮鬥目標。國家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西方國家早就瞄上了中國的人才資源,他們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惜重金,搶挖我們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產品的進入,實際上就是文化滲透,用他們的價值觀來影響我們的青少年。在這場關係國運興衰的鬥爭中,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我們除了要繼續堅持用各種常規思想教育手段外,還必須拿起得天獨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薰陶我們的後代。

2、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連綿五千年,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也為世界各國所借鑑,這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絕無僅有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明領先世界數千年,這是不爭的事實,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唐詩、宋詞和元曲,它還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等所有的社會領域。

它教給人們道德倫理、風俗禮儀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鑄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樸實無華、明禮守信、熱愛和平、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它也是取之不盡的思想寶藏。面對如此無價的民族瑰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充分發掘它來教化子孫,塑造新時代龍的傳人。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三、目標與內容

目標: 1、傳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

2、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表現形式;

3、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有關的傳統文化;

4、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對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內容: 1、中國書法藝術

2、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國畫)

5、中國民族服裝化

8、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唐詩、宋詞)

9、中國民族音樂(含民族器樂)

四、我們的設想與做法

(一)設想: 針對國小生思想品德的需要,除思想品德課外,

我們覺得還應對語文等課程、教材做相應的改革和調整,突出重點,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學形式應力求生動活潑,注意實效。可精選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題材的專題視聽資料(或反映有關中國曆代傑出人物的生平事蹟,或展現祖國壯美山河、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資料)加以編輯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計劃地納入德育課堂。此外,學校要利用各種形式,有目的地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認知,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國小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讓我們的學生做一個瞭解祖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

(二)做法:

1、結合課程改革,開設拓展課與探究課,開發校本課程。

2、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如學校文化佈置、舉行中國傳統文化節(書畫展、唐詩宋詞吟頌比賽、民族音樂表演等)

3、組建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班主任、語文教師、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音樂美術、拓展課探究課教師組成。通過校本培訓等多種途徑培訓教師。

4、通過《學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xpgg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