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博物館的導遊詞(通用18篇)

博物館的導遊詞(通用18篇)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博物館的導遊詞(通用18篇)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裏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羣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説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裏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着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説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裏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裏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裏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脱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3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4

你好!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從全國範圍來看,陝西的博物館無疑是一流的。陝西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陝西的博物館在品牌效應、館藏文物、博物館類型等方面排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前面。陝西的旅遊以文物古蹟為依託,世界八大奇蹟的地位使秦俑博物館世界聞名。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的書法藝術寶庫,陝西曆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從1983年開始籌建的,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各有特色,史前文明、書法藝術、漢唐文化等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的頂級瑰寶,都能在陝西的博物館中領略。

在西安市的陝西省博物館內,於北宋(1090年)為保存唐石經而興建的。現有6個陳列室,7個遊廊,1個碑亭,收藏着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餘件,是我國曆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國現今最大的石質書庫。由於碑石如林,故稱“碑林”。

碑亭裏存放着由4塊石板合成的呈方形的一道石碑,碑身刻寫着《石台孝經》的經文,其主要內容是講“孝”、“梯”,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對孔子提出的問題予以回答之辭。此碑上有浮雕石紋,下有線刻紋飾,刻於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作序、並以隸書所寫的。

碑亭後面為第一陳列室,陳列着唐石經共114方兩面刻文的石碑,計65萬餘字,因刻於唐開成二年(837年)所以也就稱為《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古代儒家學説經典著作。

第二陳列室至第六陳列室,置放着漢至清各代書法名家的精品之作。篆書、隸書、真書、草書,無論從章法,結構,乃至點劃,都充分顯示出各名家獨特的藝術風采。其功底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筆筆見功效。尤以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董其昌、林則徐等人的作品更為引人注目。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5

天津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天津文廟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羣。天津文廟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據《天津衞志》載:“文廟,在東門內。明正統元年,天津左衞指揮使朱勝,照陵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淮開設。本官遂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官,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也就是説天津文廟創立之始就與學宮(衞學)合為一地。

天津於明代1404年設衞建城,後增設“天津左衞”和“天津右衞”,三衞戍守軍士達16800人,加上家屬和隨軍移居人口,數量相當可觀。當時天津居户的主體就是軍人户籍人口,而學校教育尚為空白,因而軍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問題,1436年,天津左衞指揮僉事朱勝獻出私宅,建成天津“衞學”,“衞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

後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又先後增建了櫺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在天津衞城西南角樓創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衞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衞學改為州學,後又升為府學,天津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於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並列的格局。

1927年,教育家嚴範孫等在文廟成立了“崇化學會”,聘請著名學者王襄、鄭菊如等在此講學,培養出許多文史方面的學者,後改為崇化中學。1949年改為東門內一中,後被少兒圖書館、新華書店古籍部等單位借用。1985年進行復原修繕,原駐內單位遷出。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6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5.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餘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築是於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後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裏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製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徵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徵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裏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裏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徵。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製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羣正是這個巔峯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裏,它叫鑑缶,是這個墓裏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 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 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鑑裏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裏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鑑中,鑑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麼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裏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歎於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裏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託着七根彩繪木樑構成曲尺型鍾架。架及鍾鈎共246個構件,鍾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鍾,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 鍾,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鍾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鍾,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裏的輜[zī] 鍾,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首先它是一鍾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麼一鍾雙音的奧祕在哪裏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稜,發音時,稜和對鍾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鍾還有一個優於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裏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後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樑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遊的順心。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7

古人認為對孔子光是心中的尊敬是遠遠不夠的,行為上也得充分的體現出來,大家請看這塊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也就是説在踏入此廟之後,哪怕你是當朝宰相、三軍統帥、皇親國戚,到了這裏都得規規矩矩,畢恭畢敬徒步而行的穿過我們前面的這道“禮門”去裏面祭拜孔夫子,因為這裏是萬世師表孔大聖人的神聖殿堂!

大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這裏是不能隨便進出的。它不像其他的廟宇,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燒香拜佛,求神許願;這裏就不行,平時的大門是關着的,只在春天和秋天的祭祀之日或全縣學生大考的張榜拜孔之時才把大門打開,讓官員、舉人、考上了秀才和社會上頗有身份的紳士們才能進去,一般的小民百姓是不許進去的。今天來到這裏遊覽的朋友們我想如果在那個時候至少都能算是秀才了,個個都是有功名的,絕對有資格進去朝拜孔聖人,請!我們資中文廟總佔地面積6787平方米,建築面積2643平方米,坐北朝南,復四合院式佈局,佈局格調以山東曲阜的孔廟為原型,但規模要小一點。這個文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別的廟門都是向南而開,這裏卻是東西二門,東邊叫“禮門”,西邊叫“義路”,這個根據孟子的“以禮為門,以義為路”而得來的。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資中的文廟裏有“五絕一奇”。首先讓我們來先看看這其中的一絕——照壁。這個照壁修建於清光緒年間(1857),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川內所有文廟中設有照壁者只有這裏一處,在全國文廟、孔廟也是極為鮮見。照壁中七孔鏤空壁塑圖案精美、寓意深刻,表現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內涵。七孔鏤空壁塑的磚骨灰塑的工藝手法,極為少見。整個照壁長19.5米,高6米,雄奇瑰麗。

這七孔照壁主要表現的就是“魚躍龍門”。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魚躍龍門”裏的“魚”指的主要是鯉魚,但是請大家仔細看,這照壁上的鮮活的魚兒扁腦殼、大嘴巴、長鬍子。不是鯉魚,而是我們資中三絕之一的鮎魚。資中的鮎魚在清代就被刻上了照壁,這説明資中的鮎魚並不是美名於現代,而是早在清代就已經赫赫有名了。這也使得這塊照壁極具資中的特色和代表性!第一孔照壁主要傳達出的寓意是比喻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之前好比河中之魚,然後大家請看第二孔,在第二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龍頭魚身的“怪物”,但其實它是要表示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的過程中不停蜕變,更加精進的過程,樹立一個要向“龍”轉化的這麼一個理念也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照壁上榜題文字“龍文炳躍”寓意苦讀寒窗,魚躍龍門,彪炳千秋。而第三孔講的就是有了理想之後要把理想付出於行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孔壁周圍有一圈梅花,表示“梅花香至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高樓下的螃蟹,它比喻的是人心中的私心雜念,表示出,只有拋棄了心中一切的私心雜念,才可以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縱觀這七孔照壁,主要的就是向大家告之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的付之於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8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裏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峯。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説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裏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9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大型 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籌建於1986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佔地面積約70000平方米,展出面積11000平方米。館內收藏文物37萬多 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2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它以周、秦、漢、唐為時代重點,以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唐壁畫和唐金 銀器為藏品精華,集中了陝西乃至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歷程。

大家請看,噴水池上的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成的。水池內橫卧的巨石,是漢武帝時期的石鯨。

首先我們進入序言大廳, 序言大廳不寫一個字,以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高大雄偉順陵走獅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字序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陝西 文化孕育生長的搖籃。走獅是武則天母親陵墓的鎮墓石獅,不僅顯示了大唐王朝雄視天下的氣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因此被譽為“東方第一獅”。

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文明,分為史前、西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七大部分,用近3000件文物形象系統的展示了陝西地區自一百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的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進入“史前時期”, 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展。大家請看,這是藍田猿人的化石,是1964年考古學家在藍田縣公王嶺陳家窩村附近發現的。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亞洲 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這裏陳列着大量的石器,是早期人類採集狩獵的生活工具。這是1978年在大荔縣發現的距今20—18萬年的猿人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發 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智人化石。

這裏的陶罐、尖底瓶、魚叉等,是新石器時代的典型器物,表明人類已開始製作工具,從單純的採獵生活向農業和漁業過渡。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

下面我們進入西周。 西周是我國曆史上奴隸社會和青銅器的鼎盛時期,主要展出的有鼎、兵器、編鐘等。鼎原來是一種炊具,後來逐漸演變成禮器。相傳大禹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都 城定在哪裏,九鼎就放在哪裏,所以古代稱為“定鼎”。後來引申為建立新政權。再後來,人們把企圖攛掇政權的行為稱為“問鼎”,因此就出現了“問鼎中原”、 “問鼎天下”等詞語。鼎的使用有“別上下、明貴賤”的嚴格等級規定,鼎的多少也成為了奴隸主貴族區分尊卑貴賤的標誌。

請看這個五祀衞鼎,是國寶級文物,內壁有銘文19行共207個字,記載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有確切紀年,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多友鼎是國寶級文物,上有銘文279個字,記載了周厲王時期多有率兵追擊獫狁,殺敵俘獲、收復失地的一場戰爭和周厲王獎賞而鑄鼎的事。

下面是秦朝。秦始皇將半兩的方孔圓錢確定為統一貨幣,藴含“天圓地方”的觀念,為歷代統治者所接受,方孔圓錢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是我國曆史上三大貨幣之一。

這裏展出的金缸,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用於連接房屋木構架的金屬建築構件。

鄭國渠是我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不僅為秦統一中華奠定了基礎,也為歷代王朝在長安定都打下了基礎。

還有秦阿房宮、兵馬俑和彩繪銅車馬等大量文物圖片或實物,顯示出秦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着我們進入漢朝。漢朝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漢族、漢語等皆是由此而來。

漢長安城與當時的古羅馬城遙遙相對,面積為36平方公里,比羅馬城大了兩倍還多。這裏的陶製水管説明漢長安城已經有了我國最早的排水系統。

大家請看,這個“皇后玉璽”是國寶級文物,是1986年在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墓出土的,玉璽上方凸雕螭虎形紐,底面篆刻“皇后之璽”四個字,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皇后玉璽是迄今發現唯一的漢朝皇后玉璽,對研究漢朝帝后璽印製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20xx年)開始製造的,重五銖(約3.33克)。五銖錢一直沿用至隋末,流通時間長達700多年,是我國曆史上三大貨幣之一。

這個“雁魚銅燈”造型別致,設計巧妙,既能任意調節燈光亮度和方向,又通過水吸收煙塵,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煙塵對環境的污染,充分體現了漢朝工藝品既追求美觀又注重實用的特點,堪稱古代燈目的珍品。

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後,長安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交流中心。這裏的絲綢和西域各國的物品,是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往的見證。

然後我們進入魏晉南北朝。鐵蒺藜又稱馬刺,製作很科學,四個一樣長的尖,無論怎麼扔出去總是三尖朝地、一尖向上,是對付騎兵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暗器。

大家請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 共有18個正方形印面和8個三角形印面,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有文字。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多面體印章使身兼多職的獨 孤信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因此獨孤信被稱為“天下第一老丈人”。

現在我們進入隋唐。唐長安城周長36.7km,面積83.1平方公里,人口約110萬人,包括5%的外國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百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李淵廢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流通了整個唐朝,是我國曆史上三大貨幣之一。

這個“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國寶級文物。此碗採用橫衝加工手法,先從內向外捶打所需器形,然後在凸面上刻鑿飛禽走獸和忍冬花草。碗內壁有墨書“九兩半”三個字,表明碗的重量。

唐三彩是盛唐時流行的工藝品,以黃、褐、綠三色為主要色釉。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地方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這件“三彩駱駝載樂俑”是18件國寶中唯一的三彩器物。駱駝背上架着一個平台,七個向外的樂師神情專注,中間是一個舞女載歌載舞。三彩俑顯示出唐朝工匠將藝術誇張和實際生活完美的結合。

這件“獸首瑪瑙杯”是唐朝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屬國寶級文物。瑪瑙杯選用纏絲瑪瑙製成,紋理細緻,層次感分明。獸角彎曲着伸向杯口兩側,獸嘴部鑲金,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獸首瑪瑙杯具有濃厚的波斯風格,是大唐與西域友好交往的見證。

唐墓室壁畫,著名的有出土於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圖”;出土於章懷太子墓的“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禮賓圖”又稱“客使圖”;和出土於懿德太子墓的“闕樓.儀仗圖”。這些壁畫對考證唐朝宮廷生活、體育運動、友好往來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隨着歷史的腳步,我們進入宋元明清。唐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長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仍是控制中國西北的軍事重鎮,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慣性,使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北宋時,耀州窯燒製的青釉提樑倒灌壺之所以形成倒流,是因為注水口在壺底中央,注水時倒過來,水從壺嘴中流出為盛滿,然後把壺身翻正,壺嘴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這是運用了“連通容器內液麪等高”的原理。

這個黑釉油滴碗是國寶級文物。表面大小不一、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因此也稱“油滴釉”。油滴釉屬於結晶釉,工藝要求很高,火候很難把握,只有在1100℃時才會出現這種結晶。

這是宋代的秧歌畫像磚,説明現在盛行於陝西的秧歌至少起源於宋代。

這個交鈔銅版是金代印刷紙幣的雕版,是研究金代紙幣的第一手資料。

朋友們,轉眼間我們已經走過了陝西100多萬年的歷史,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津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裏,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羣。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曆、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內大街路北,由相鄰的三路建築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廟,東路是府明倫堂,均始建於明正統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縣文廟,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個建築羣佔地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全國唯一的府縣比鄰的文廟古建築羣,1954年公佈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建築始建於明代,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裏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設立衞學。天津衞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辦學校。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衞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後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衞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衞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並列的格局,後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歷史上等級最高的古建築羣,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羣。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1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古樸凝重、氣勢恢宏。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萬件,在站文物多達3000件,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隋唐及唐以後的陝西,以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沒有文字,只有一座石獅和一副鉅作: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後面向我們展示的是奔騰咆哮的黃河最為壯觀的部分——壺口瀑布,這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時期,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時期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接着發現的就是陝西地區的大荔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古老、最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人類不斷髮展之中,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這時期的陶器——尖底瓶就是非常實用的汲水器。又因為在仰韶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比如説它的典型器物“人面魚紋盆”,並且在大量的陶器表面發現具有規律性的刻劃符號,而這些符號可以説是漢字的雛形。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到了後期,中國歷史就進入了奴隸社會。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第二個階段——周。周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最早的成型文字是甲骨文,這裏就展示了周的卜骨。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青銅時代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後來西周王朝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簋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當時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如果僭越就要受到嚴厲的刑罰。這件多友鼎就是一件國寶級文物,它內部的銘文達到278個字,創建國以來陝西地區發現鼎內銘文數量最多的一次。裏面記載着周厲王時期大將多友抗擊獫狁獲勝而受賞的“感恩”鑄造。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到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圓地方”,所以秦半兩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雖然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起義爆發。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的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這是一個枚晶瑩剔透的玉璽是件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質地為田羊脂玉,上有螭虎形紐,四周裝飾有云紋,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還有一件國寶級文物,鎏金銀竹節銅薰爐,特別的九龍薰香爐,出土於茂陵,據推測可能是當年漢武帝賜給他姐姐陽信長公主和其丈夫衞青的皇家器物。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他於公元前1

38、119年分別出使西域,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長安隨之成為了亞洲最大的經濟交流中心。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一次偉大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這是一枚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共26個面,其中有14個面上有印文。它的主人獨孤信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鮮卑族上層人物。他不僅自己身兼數職,他的女兒也十分有名。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炳三個皇帝級的人物,因此他有“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之稱。

到了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坊。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這裏展出的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鸚鵡提樑銀罐等等都是唐代金銀器的代表,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於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國寶級文物,用一塊世間罕有的纏絲瑪瑙製成,此杯為模仿獸角形狀,獸嘴作鑲金處理,同時也是作為此杯的塞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這件是歷博18件國寶級文物中唯一一件三彩器——三彩載樂駝俑。反映了唐代絲綢之路上人們載歌載舞的生活情趣。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打馬球圖》。馬球,也叫波羅球,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唐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陝西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的巨大慣性使得陝西的經濟文化保持了一定的發展勢頭。因此,在宋明清這部分展廳,依然有不少精美的文物。宋明清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北方青瓷以陝西銅川的耀州窯最為著名。這件青釉提樑倒灌壺就是耀州窯代表之作—,為國寶級文物。壺提樑是一隻鳳凰,壺嘴雕成一對正在哺乳的子母獅,壺的腹部滿刻華麗的蔓草和纏枝牡丹花,下飾一週仰蓮瓣紋。壺頂為雙層柿蒂紋,象徵壺蓋,但不能開啟,那麼是怎樣灌進水呢?我們將壺倒置過來就能看到,水需要從壺底的梅花孔中灌入,直至水從母獅口中外流時即盛滿。因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底雖有孔而滴水不漏,即採用“倒灌正流”的方式,這種精巧的設計實在耐人尋味。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們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講解就先到這裏,謝謝大家!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2

安徽省博物館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舊館位於合肥市安慶路268號,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新館位於合肥市懷寧路268號,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

20xx年8月,安徽省博物館展覽陳列大樓被省政府批准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2月,安徽省博物館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xx年5月,安徽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xx年6月,安徽省博物館進入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行列。20xx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20xx年9月29日新館建成開放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選址合肥市政務新區,整體建築風格體現"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派建築風格。外牆立面採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厚重的文化歷史,內表面為木質襯裏,温暖而人性化,中庭擇晶瑩剔透的玻璃作為幕牆,極富現代感。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依靠安徽悠久的歷史遺存,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收藏甚豐,現有各類文物、標本、文獻、古籍藏品23萬餘件。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3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館名碑池、主館、庫區、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臨時陳列廳、行政用房、業務用房等一組仿唐風格建築羣組成。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址在西安市小寨東路翠華路口,其優點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位於城市幹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較近,交通方便;同時這裏距大雁塔曲江風景旅遊區僅1千米左右,在城市旅遊路線上,與大小雁塔均有 較好的通視線;特別因為這塊地上無搬遷任務,近旁的幹道有城市管網設施,便於工程上馬。但其不利之處是用地略感侷促,發展餘地不大,作為大型公共建築缺少公共廣場或公用綠地。根據上述場地條件及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要求,陝歷博建築物採取了相對集中緊湊型的佈局。

博物館建築整體充分體現了設計大師張錦秋“在技術上達到國際水平,建築藝術上成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的設計思想,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設計上,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成,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特點”。整座建築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樸凝重的格調,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氣氛,再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風範,表現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中國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像外,得於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王承鬆,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華中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和漢江交匯於此,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漢的市花。接下來我帶大家瀏覽的是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家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0餘萬件,接下來大家就憑手上的門票跟隨我進館去參觀吧,

現在我們正前方的是博物館的三座主要建築,如果從高空俯瞰,他們呈現一個品字形的格局,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具有濃郁的楚文化建築風格。位於我們左手邊的是楚文化館,中間的是綜合陳列館,右邊的是編鐘演奏館,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楚文化館參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楚文化館,館內的這面牆展示的是楚國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間的那個符號了麼?可以猜一下它是什麼字,它是一個“水”字,周圍的是四個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荊州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簡上,其大意講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論。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在荊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越國的國王佩劍為什麼會在楚國呢?目前歷史學家有兩種觀點,一説是作為楚越兩國連姻的嫁粧帶到楚國來的,另一説是楚國發兵攻打越國時作為戰利品帶到楚國來的,這把劍因為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時期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二件鎮館之寶,位於綜合陳列館的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文字材料説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編鐘是1978年於隨州出土的,隨州在古文獻記載中屬隨國,為什麼在這裏會有一位曾國國君的墓出現呢?歷史學家們考證出曾國和隨國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隨為“一國兩名”的判斷,但是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曾侯乙編鐘已經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每件銅鐘敲打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被稱為“一鍾雙音”,也許是鑄造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三件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個梅瓶的形狀,肚子很大口很小,這就好比我們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們常説的宰相肚裏能撐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話説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一件在湖北鍾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後來因為體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漸漸轉變為陳設觀賞用的藝術瓷。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第四件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在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説,也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各位遊客,今天下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在參觀瀏覽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歡迎大家對我的導遊服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以後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後,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5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市博物館合併共建,今後將掛兩塊牌子。

它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兩者中間為4萬平方米的重慶人民廣場,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羣。 其前身西南博物院創建於1951年,現館藏文物17萬餘件。

既是長江三峽的專題性博物館,又是歷史藝術類的綜合性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現有《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和《抗戰歲月》4個基本陳列;《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歷代錢幣》、《漢代雕塑藝術》等。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6

勤民樓二樓的東南部為溥儀處理政務的“御學問所”。“御學問所”是日本人取的名字,為皇帝的書房之意。1942年5月8日,溥儀在這裏會見了時任偽中華民國政府主席的汪精衞。汪精衞曾刺殺溥儀的父親載灃未遂,可謂是溥儀的仇人。因清末的幾次民主革命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汪精衞日漸消沉,想以刺殺的方式來激勵革命。1910年4月,汪精衞組織在載灃每日進宮的必經要道——什剎海旁的銀錠橋下祕密埋藏自製炸彈,因為犬吠,驚動了民政部的偵探,計劃失敗,汪精衞等隨即被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汪精衞等才被釋出獄。這位民主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卻於1938年12月,當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禦日軍侵略時,公然叛國,並於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了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如今,這對仇人卻在日本關東軍的導演下,在這裏相會了。他們互致問候,並表示願意為日本建設“大東亞共榮圈”而攜手效力。會見結束後,溥儀還為汪精衞一行在嘉樂殿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宴會。汪精衞的來訪,加速了日、汪、滿之間的勾結,汪偽政府和偽滿洲國政府在經濟上、軍事上都有力配合了日本侵略者,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兇和工具。

御學問所的北部為溥儀賜宴的場所——饗宴場。每當萬壽節或慶典之日,溥儀都要在此設宴招待日偽高官。溥儀坐在正中的“御座”上,其他人按照職位的高低依次落座。溥儀賜宴時用的是由大和旅館提供的西餐,如濃湯、酒煮鱸魚、蒸燒牛肉、冰淇淋、咖啡等,同時備有月桂冠酒、竹葉青酒、葡萄酒和香檳酒等酒水。餐桌上的酒菜雖然一樣,但溥儀的那份卻是由宮內的洋膳房特製的。溥儀疑心大,在飲食方面更是格外小心。因害怕別人在食物內投毒,所以他所吃的東西都是由廚師和隨侍嘗過後,裝入特製的食盒內,貼上封條並在餐桌上當面開啟。溥儀有時也在此召開御前會議。偽滿初期,一些漢奸官吏、土豪鄉紳還到此向溥儀進獻珍品或寶物。

勤民樓到此就參觀結束了,請大家隨我去懷遠樓。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7

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淵源與發展、系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分兩層樓,在博物館大門往裏看就會見到一面牆,寫着象徵着客家文化的,旁邊雕刻着許多個姓,這些姓起源於客家文化。繞過這面白牆,一場視覺盛宴呈現。琳琅滿目的遠古時代以及古代的客家地區所產的陶瓷,如唐青釉大水盂、南朝青黃釉六系罐、西晉青黃釉盤口雙系壺等;具有客家特色的衣服展覽;引人注目的“客家精神”的標籤--刻苦耐勞,勤奮創業,團結奮鬥,不畏強暴,崇文尚武,保衞國家,婦女解放,渴望自由,自立自強,質樸守信,崇宗孝祖,溯源尋根。

在整個博物館裏的文物中,最有客家代表性的是客家土樓。土樓,是客家先民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稱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築中的“航空母艦”,被譽為“東方古城堡”。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那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它們以祖堂為核心,每一層樓都有廳堂,很多户人口住在同一層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

梅州,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之地。客家博物館讓遊客瞭解更多的客家文化,更好地瞭解了葉劍英元帥故居所在地的文化歷史背景。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裏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羣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説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裏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着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説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裏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裏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裏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脱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vo8e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