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0篇)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0篇)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

館內還展示了英租時期的一家銀行、一家專為英軍加工服裝的裁縫鋪、一家為英軍服務的酒吧,反映了“歐風東漸”時的歷史風貌。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0篇)

在相應的展區裏,大量的老照片真實再現了20世紀初期,威海衞的城鄉面貌、節令習俗、交通、教育、醫療衞生等狀況。1920xx年威海衞首次出現了汽車;由中華聖公會傳教士布朗創建了當時教學質量最高的學校“安立甘堂”;殖民當局創辦的唯一官辦學校“皇仁學堂”;有威海衞第一所女子學校——“淑德女校”;也有當地民眾創辦的第一所中學——“齊東中學”。館內還復原了洋教員與中國學生交流時的場景。英租威海衞後,西方傳教士在威設立了教會組織。館內復原了天主教堂一角,有位修女(蠟像)正在禱告……

英租時期,西方的習俗也傳入威海並日趨制度化,有公共假日、銀行假日以及國王生日等等,但平民百姓最為重視的仍然是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當年威海衞還創辦過近代新聞出版業和書局,在宣傳民族主義、抨擊劣紳賣國言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着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衞的醫療衞生條件也有所改善,殖民當局開設了三所華人醫院,透過歷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區內的大英民醫院。全城設施最好、醫術最高的醫療機構當屬劉公島皇家海軍療養院,但那裏只為洋人服務,華人患者一律止步。

步入尾廳,威海衞的迴歸無疑佔有重要篇章。北洋政府與南京政府,都曾為收回威海衞做出過程度不同的努力,迴歸之路歷盡坎坷。1930年4月18日,歷時八年的迴歸談判以南京政府的一再妥協而告終,雙方代表簽訂了《中英交收威海衞專條》。同年10月1日,中英雙方在威海衞行政公署舉行了接收典禮,莊士敦在歸還儀式上宣讀歸還條約,館內通過雕塑、巨幅照片和等離子屏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中國的國旗重新飄揚在威海衞上空。1931年10月1日,威海衞管理公署在市區三角花園樹立了“收回威海衞紀念塔”,塔高32英尺,寓意不忘32年的殖民統治。

走出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觀眾彷彿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此時此刻,對本館序言中的那段話感受尤深——“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非為緬懷已逝的年華,而是重在濃陳前鑑、警示今人、留戒後生。所述者史,所望者今……”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2

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國家是AAAA級旅遊景點,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羣組成。館舍佈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陝西曆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歷史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的遺願建設的。1973年,周恩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在陝西建一座新博物館的指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於1983年籌建,屬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興建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舍的設計由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女士擔任。1991年6月20日落成正式對外開放。絕大多數藏品是前陝西省博物館移交的。

陝西曆史博物館序言廳

序言廳的石獅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曆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曆史博物館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陝西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鍊的感覺。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陝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陝西曆史博物館唐墓壁畫館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曆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於墓室壁畫採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保存的異地保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於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週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餘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館藏文物

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五祀衞鼎。比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註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地區25座唐墓裏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衞、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是反映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註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衞、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註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祕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註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兩週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製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建築構件。

竹節薰爐漢唐銅鏡

已註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美。有些還鑄刻着吉祥語句。

金銀玉器

包括湮金望銀的銅器。已註冊的有20xx多件。其中如西周玉製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銅薰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稜樂位金盃、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歷代貨幣

已註冊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冊(即不包括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種貨幣、唐金銀幣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4

位於北戴河海濱區內,面積334公頃,是我國目前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自然環境最優美的野生動物園。園內放養着80餘種5000多隻動物,有世界珍禽名獸和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如東北虎、非洲獅、長頸鹿、斑馬、棕熊、黑天鵝等,置身其間,您會得到迴歸自然界的全新感覺。

豫東是蘇、魯兩省的門户,是東進蘇北、西進中原的前沿陣地,控制豫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河南省委決定在平原地區和交通要道不能建立鞏固根據地的觀點,命令彭雪楓同志在竹溝組建新四軍遊擊支隊。在1938年9月30日,彭雪楓等人率領着遊擊支隊在竹溝召開了東征誓師大會,開赴豫東,後來強大發展成為新四軍第四師。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築。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潘仕成,字德畲,道光十三年(1832年)參加順天鄉試,中副榜貢生。後因捐鉅款賑濟北京災民獲飲賜舉人,曾以經營鹽務、洋務為主,後承辦海防軍工,遂成鉅富。據考證,潘園範圍大致在現今的荔灣湖公園一帶,而對比當時的周邊景緻,南至蓬萊路,北至泮塘,東至龍津西路三叉湧,西至珠江邊。可參看盧文聯先生於1997年《南方建築》刊物上發表的《海山仙館初探》中所述:“向西望是滾滾的珠江和來往不絕的船隻;向東望是西關民居和古老的廣州城牆;北面有綠色的田野和起伏的山巒;南面是葉氏小田園和停着外國商船的白鵝潭。”不難想見,海山仙館無論是其所處的風水寶境,抑或遼闊軒昂的佔地面積,都在當時廣東嶺南的園林建築中堪稱“巨無霸”,也可謂得天獨厚,威領風騷,陣壓羣芳的“南園範典”。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成立於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轄五處革命舊址-總指揮部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和朱德舊居)。下面是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導遊詞,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衞者,象徵着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象徵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徵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海軍博物館是對部隊和廣大人民羣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幾年來,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山東省、青島市黨政領導機關的肯定。1994年3月青島市委、市政府把海軍博物館定為“青島市中國小生德育基地”,同年10月青島市委、市政府和駐青部隊領導機關授予海軍博物館“國防教育先進單位”,1995年2月又被山東省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5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裏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峯。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説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裏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它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門萬户,樓閣巍峨莊嚴,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素有金色的宮殿之海的美稱。您一定猜到了,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明、清兩面三刀代的皇宮,在這裏有明清兩代24個帝王登基坐殿,統治中國長達500多年。故宮含金量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風景最美的一處景觀。故宮的西北面有湖光塔景的北海公園;西面是碧波粼粼的中南海;東面有著名的商業街王府井;北面的景山為故宮的屏障。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可以俯瞰故宮的全貌。故宮南面是特殊意義的國門,即天安門廣場,它是新中國的象徵,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此冉冉升起。

故宮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景觀,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閃爍着東方文明的光輝。

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木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000餘間。很多人都聽説故宮有房9999間半的傳説,這是因為按《易經〉中講九是陽極之數,發九為尊,故宮是皇帝的住處自然要作到頭了。故宮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有四門,南面是正門午門,北為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別緻的被稱作“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城外有長3800米,寬52米的護城河,使故宮自成防禦體系,有城中之城的美稱。而其護城河長度,也已列入世界之最。

故宮從明代開始作為統治中心,但它的初建者卻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是他的四兒子明成祖朱棣。故宮建在北京城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長16華里的中軸線上,南北為主,左右對稱,建造中遵循《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室,左祖右社”的建造原則。故宮在建造手法上突出皇權,其基本做法是突出以前三殿和後三宮為主的中軸線,其他建築拱衞中央。故宮的建造可以説是集全國的人力物力,木材磚瓦取自全國各地,耗費極其巨大。宮殿內墁地的磚被稱作“金磚”,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從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磚則需17道工序,最後還要把磚放到桐油裏浸泡處理。這種磚鋪在地上越磨越亮,由於製作複雜,價格昂貴,在當時一磚合一石米。年以有“金磚”之稱。可以説故宮每座宮殿都浸透着人民的血汗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故宮是我國保存到現在最完整,最輝煌的一組皇家建築羣,而今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紅牆黃瓦,飛檐宏麗的建築就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樓五座,正樓是9開間的重檐廡殿頂大殿,東西是四座重檐四角攢尖頂方形亭樓,各以廊廡相連,輔翼正樓。整個建築氣勢巍峨,充分體現了皇帝的威嚴。午門全部建築,高下錯落,左右映對,勢若朱鳥展翅,翱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稱作五鳳樓。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鐘鼓樓,過去皇帝 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肅穆森嚴。

一提起午門,常令人想起“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這句話。其實午門前並未斬過人。因為明朝行刑在西市9今西四),清代在菜市口,但在這裏卻打死過人。明代有一種罰刑——廷杖,就在午門下舉行。如果大臣觸怒皇帝就要被批“逆鱗”。被子批“逆鱗”的大臣被子打掉烏紗帽穿上囚衣推出午門,行刑就在這御路東側。起初只是象徵性的打,主要在於對大臣的羞辱,但到後來則打人至死。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羣臣阻諫。荒淫無度的正德皇帝不但不聽,還將舒芬,黃鞏等130位大臣廷仗,打死11人。這聽起來確實非常殘忍,不過要到傳統佳節元宵節,這晨卻是另一番景象,懸燈結彩賜宴百官,喜氣洋洋。

進入午門就開始了宮內的遊覽,您看前面的河叫金水河,上面五座漢白玉石橋叫內金水橋。五座橋各有用處:正中的叫御路橋,供皇帝走,望宗室親王走;再外面是品級橋,供文武大臣走。引金水河流過這裏,除美觀外還有防火作用。一方面故宮內多是木建築,一旦失火可以用河水撲救;另一方面與我國的五行説相關,南方屬火故以水克之,這種例子很多,講解中將隨時介紹給大家。由此可見,故宮不僅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也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前面這座門叫太和門,門前這對銅獅您能猜出雌雄嗎?您猜得不錯,東面的是雄獅,前腳踩一繡球,象徵權力也象徵統一寰宇;西面是雌獅,前腳撫弄一小乳獅,象徵子嗣昌盛。門旁所立的圖是故宮平面圖。大家請看,故宮是由前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的,前朝以三大殿為主,是皇帝發佈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後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東西六宮等,這裏是皇帝處理政務,居住享樂的地方。現在故宮的陳列體系分宮廷歷史遺蹟陳列,東六宮,外東路及三大殿兩廡等為古代文化藝術陳列。在故宮這座藝術寶庫中收藏有近百萬件珍貴文物,佔全國700座博物館藏品總數的六分之一,成為馳名中外的最大的博物館。這裏閃爍着中華民族5020xx年文化藝術的光輝。昔日的皇宮禁地今天成為人們參觀遊覽的旅遊名勝。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規模宏大,氣宇軒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中國建築主體是木結構,受材料限制,本身不可能很高,聰明的古代人民採用高大的石台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大家還注意到如此大的廣場前沒有一棵樹,其原因也是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製造一開闊的空間;另一個原因就是五行相剋的體現,金木水土火五行學説中,土居中,樹為木,而木克土,如果種樹恐怕不利於中央統治。古人在建造故宮時可謂用心良苦。殿前三層漢白玉台階上有銅鼎18個。露台上分列兩旁的銅龜銅鶴寓意龜鶴延年。東面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面的嘉量是中國古代的標準量器,放在這裏象徵皇帝公正平允。

殿前左右各有一對鎦金銅缸,是清乾隆年間鑄造成的,每缸重約2噸,也稱門海,放在這裏用於防火,取意缸置於土上,土生金,缸中貯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正中的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人們常説的金鑾寶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叫太和殿。大殿面寬11間約64米,進深5間約38米,高26。92米,加上台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殿內寶座四周的6根大柱為蟠龍金漆大柱,金光燦燦,因為這裏是宮內最神聖的地方,所以殿頂,彩繪等都採用官式建築中最高等級。殿內金漆大柱當中就是皇帝的寶座。設在地平牀上。寶座左右有對稱的形容詞象,仙鶴,香筒等陳設,這些都是銅胎嵌絲琺琅製品。座旁有孔雀做的扇。各位抬頭請看,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藻井為覆鬥式,井中有盤龍,龍頭下的圓球叫軒轅鏡。相傳軒轅鏡為軒轅氏黃帝所造,將它懸於寶座上象徵江山正統,但現在寶座與軒轅鏡並不上下相對,據説是復辟皇帝袁世凱登上寶座,抬頭見軒轅鏡懸在頭頂,怕球掉下來將他砸死,於是將寶座後移。軒轅鏡下紫宸台上就是楠木金漆雕龍寶座,它是皇權的象徵。太和殿內外裝飾壯麗豪華,但皇帝並不是天天在這裏,只有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及重大慶典如冊立皇后,派大將出徵等日子,才來此登臨寶座以示尊嚴。

轉過太和殿,眼前這座單檐四角攢尖鎦金寶頂的方形殿宇叫中和殿,明朝叫華蓋殿,中極殿,順治二年改名中和殿。大殿深廣均為5間,長寬均為24。15米。皇帝到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大臣等官員朝拜,然後再去太和殿。皇帝到天,地,日,月壇,祭祀的前一天要來此看祭文,到農家壇親耕要先來此閲視種子,農具。清朝皇帝每20xx年修一次玉牒,要在此舉行隆重的儀式,殿內陳列着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就是轎,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八抬大轎。中和殿後是保各殿,面寬9間,進興5間。它的功用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殿試。這是封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被錄取的進進士,前三名稱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其他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能參加殿試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錄取後才是殿試。

如果一個文人在各級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叫連中三元,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國自隨代開始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本世紀,最後一次科舉在1920xx年就是光緒三十年舉行,最後一們狀元叫劉春霖,自稱是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保和殿後位於丹陛御路上的大雲龍石雕,是故宮內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塊石雕塑,長16。57米,寬 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產自北京郊區房山。如此大的石板在當時沒有現代機械設備情況下運輸極為困難,當時人們採用在路上潑水凍冰用滾木等方法進行運輸。

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東西橫向的廣場叫乾清門廣場,它是前朝與內廷的分界地帶。內廷是皇帝的居住區,這座門叫乾清門,清康熙皇帝曾在此御門聽政。乾清門內就是總稱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乾清,坤寧象徵天地乾坤。乾清宮東西兩面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圍牆外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後面眾多建築象徵眾星。這些象徵日月星辰的建築均拱衞皇帝居住的象徵天的乾清宮,以顯示一輩子受命於天皇帝尊嚴。這後宮就是民間所説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所居住的皇宮內院,現面我們到裏面細看。

乾清門內的這第一座大殿就是乾清宮,面寬9間,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一直到雍正皇帝以後才將寢宮移到養心殿。這兒是皇帝的寢宮,也是奪權鬥爭最激烈的地方,明代的壬寅宮變,紅丸案,移宮案等宮闈大案都有發生在此。各位抬頭請看宮內高懸的“正大光明”匾就是宮內鬥爭的產物。匾後是藏祕密立儲匣的地方。有人説正大光明匾一點也不正大光明,就是因為雍正皇帝上台後有傳聞,説他是串通隆科多等人篡改遺詔當皇帝的。此事真假不用深考,不過祕密立儲確是由雍正朝開始。雍正上台後深感其父康熙皇帝在立儲問題上幾廢幾立,造成諸皇子明爭暗鬥朝臣互相傾軋,對中央統治不利,於是改為祕密方式立儲。方法是事先寫兩份遺詔,一份帶在身上,一份藏於“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晏駕後,將兩份遺詔校對後再宣佈繼位者。乾隆等皇帝都是這樣繼位的。

乾清宮後是交泰國殿,它的形制與中和殿相同,這裏是皇后在冬至,元旦,千秋節受賀的地方。現在這裏存有玉璽25塊,放置25塊的寓意是從《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説而來的,而且1。3。5。7。9這五個陽數之各也是25,殿內高懸的“無為”二字是康熙親筆所寫,取意“無為而治”。殿內的內宮不可干政的鐵牌也是康熙皇帝鑑於明亡的教訓而立的,只可惜到清末依然出了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弄權誤國。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原來是皇后的寢宮,後來皇帝移居養心殿,皇后移居體順堂,這裏成為祭神的地方。請大家到東面來,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東暖閣內有龍鳳喜牀,牀有有象徵多子多福的百子帳,這裏是皇帝大婚的洞房,一派喜氣景象。

出坤寧宮我們現在來到御花園,這裏是皇帝皇后休息遊玩的地方。當中的大殿叫欽安殿,這是宮內惟一的道教建築。道貌岸然家認為北方屬水,所駝個殿內供的是道貌岸然教北方之神玄武大帝。這座御花園面積1。2萬平方米,東西130米,南北90多米,以主建築欠安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分佈着10餘座亭台樓閣曲池水榭。位於園子四角的象徵春夏秋冬的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同是亭子但形態各異還有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的離藻堂,堆秀山上的御景亭等。其音點綴着蒼松翠柏奇花異石,是皇家園林中的典範。規整中見變化:規整是指佈局上四平八穩,變化指建築風格變化多樣,在一萬多平方米範圍內容納十幾種風格不同的建築,各們倘佯其間才能細細品味。

我們現在走出的這座高大城門叫神武門,是故宮的後門,至此宮內的遊覽結束了,但是紫禁城的建築並未結束,您看對面高43米的景山,它是紫禁城的屏障,與前面的金水河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建築背山面水的傳統格局,我們乘着遊興登上山項萬春亭俯瞰故宮。看看這金碧輝煌的世界奇觀。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8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9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br/>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位於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陝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餘件稀世珍品從陝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裏首次公諸於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並使人們瞭解陝西一些重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漢·四神瓦當(朱雀) 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組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仿唐建築羣就是陝西曆史博物館了,它豎家級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館,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建成開放。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由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在建築造型上繼承了唐代的建築風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陝西古代史陳列展部分,在這裏我們可以欣賞到3000多件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珍品,按歷史順序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參觀完陝西古代史陳列這部分展覽大約需要走1.5公里的路程,那麼現在請大家作好準備隨我一起出發吧!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序言大廳,牆上的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騰咆哮的黃河和廣闊的黃土高原,這是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黃土高原孕育了中國最早的華夏文化,奔騰咆哮的黃河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及不斷進步的動力。大家來看大廳中央的這頭巨獅,它最早是立於中國第一位女皇武則天母親的順陵前,是一個有莊嚴氣度的走獅的形象,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被成為“東方第一獅”,我國古代石獅及獅子雕刻藝術是由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巨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合壁的見證。

瞭解完了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來讓我們看看在陝西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是什麼樣的。現在我們處於史前時期,這一時期的跨度為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些藍田猿人的頭骨化石複製品和發現的石器,是1964年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猿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所以陝西也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繼藍田猿人之後,這塊於1978年在我省發現的距今約20~18萬年的大荔人頭骨化石,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8000~7020xx年的老官台文化是我省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這裏最著名的就是距今約7000~5020xx年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因為最早在河南仰韶發現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最著名的代表要屬西安半坡遺址了,這個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了精神的追求,這是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在半坡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早期文字的萌芽。大家看到的這把石斧能充分反映出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初步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規律性,能夠利用簡單的工具改造自然。到了距今約5020xx年前,我們踏入了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屬於新石器晚期,這時的人類進入了父系公社時期,這個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並取代了仰韶時期的彩陶。生活在距今約4700多年前的傑出的父系氏族部落首領黃帝被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父系社會裏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奴隸社會的形成。

我們從原始社會進化到了奴隸社會,這個展廳展示的是陝西古代歷史的第二部分——周。這裏介紹的周,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和西周王朝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周族是龍山文化後期由生活在涇、渭河流域的若干部落融合而成,以善於農耕而聞名,這裏展出的炭化的高粱是在我省長武縣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高粱,這是陝西農業悠久歷史的證明。考古學家把周族時期的文化遺存稱為先周文化。到了公元前16世紀,周族為了躲避一些遊牧部落的侵擾,遷移到了扶風、歧山一帶建立都城,設立官制,並得到了商王朝的承認,被封為“方國”,其都城就是今天著名的周原。到了公元前11世紀,商王朝滅亡,西周王朝取而代之。眾所周知,我國的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而周代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峯。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僅這座博物館中就收藏了20xx多件,在這裏展出的不過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精品,包括有禮樂器,生產、生活用具,也有實戰兵器。青銅器在當時是禮器更是權利與等級的象徵。大家現在看到的獅胸虎足圓鼎,逝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烹煮肉類,就象現在的鍋,但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不僅僅是炊具,更大的意義是作為禮器,在奴隸主貴族祭祀、飲宴等活動中才使用,而且只能用與主人身份級別相符的青銅禮器。在當時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這裏展出的一套五鼎四簋是屬於卿大夫一級的,這些鼎造型莊重,紋飾精美,有些還鑄有文字。我國還流傳下來了很多與鼎有關的成語,比如説:一言九鼎、三足鼎立、楚王問鼎、鼎鼎大名、鐘鳴鼎池等等,足以看出古人對鼎的喜愛和推崇了。來看這件牛尊,它通體作牛形,膘肥體壯,蹄腿柱立,造型別致,紋飾生動,它顯示了西周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這裏還有西周時期使用的貝幣、玉器、車馬器等,用以説明西周商品交換,制玉和造車手工業及交通的發達。

西周末年,由於周幽王的昏庸導致了西周的滅亡,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在今陝西風翔縣建立雍城,秦人逐漸在陝西興起。秦國的社會經濟仍然以農業為主,這裏展出的大量鐵農具可以證明。這件金釭是迄今發現我國最早用於連接房屋木構架的金屬建築構件。再來看這個墓的模型,是秦公一號大墓的模型,考古學家推測墓主可能是秦景公。秦國經過幾代的發展,不斷強大起來,秦穆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再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用十年的時間滅了其它六國,結束了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王朝,他不僅統一了國土,還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大家看到的這個圓形方孔錢就是秦半兩,這是秦統一後全國通行的貨幣,外圓內方的形狀使錢幣不易磨損又能穿起來便於攜帶,以後歷代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式樣,一直到清末沿襲了20xx多年。這件是兩詔銅橢量是秦二世胡亥時的量具,為什麼要叫兩詔呢?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已經規定了這樣的量具,到胡亥即位又重新下詔改了這樣的量具標準,在它的內壁上鑲嵌有兩次詔書的內容,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內容。

秦代末年,民不聊生,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在起義中,又有一位人物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他就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他所建立的漢朝從公元前220xx年至公元220xx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而我們漢族也是這時正式形成的。漢朝自建立後,經過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漢長安城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漢代除了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之外,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大家請先來看這件國寶級的文物——皇后玉璽,它是在距劉邦和呂后的長陵一公里處發現的,印文是“皇后之璽”四個字,極可能是呂雉生前所用。這件茂陵出土的華麗的竹節薰爐是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的陪葬品。現在大家看到的雁魚燈可稱的上是我國最早的環保燈了,這件燈整體呈鴻雁回首銜魚形,燈盤圓形,一側有直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燈罩可左右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的亮度,燈點燃後,煙塵通過雁頸導入盛滿清水的雁腹,使煙塵得到了淨化,燈就不會冒黑煙了。再來看這些1957年在灞橋出土的西漢紙,別看它是殘片可又是一件國寶喲,它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20xx年,它的發現將我國的造紙時間向前推進了200多年呢。大家都知道,漢長安城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裏展出的絲綢殘片就是在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漢武帝當年開通“絲綢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西域良馬,當找到“天馬”後,漢武帝下令鑄造的“馬蹄金”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幣”了。還有這些在咸陽楊家灣出土的彩繪俑和在漢陽陵出土的裸體陶俑,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比較一下漢代兵馬俑和秦代的兵馬俑有什麼不同。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在經歷了秦、漢時代的大一統,到了公元220xx年至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我國曆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我們可以從在歧山五丈原古戰場上發現的鐵鍋和這件據説是諸葛亮發明的鐵蒺藜上依稀看到古代戰爭的影子。南北朝時期的關中屬於北朝,這一時期先後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等少數民族在陝西建立,這一時期的陶俑、武士俑數量相當多,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及濃郁的軍事氣氛。從展廳中間的這幾尊佛像可以看出宗教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興盛,因為人民在這期間飽受戰亂之苦,希望能在求神拜佛中得到解脱,長安也是西來佛教和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當然在大動盪中,也有民族的大融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張《少數民族姓氏演化表》上看看自己姓氏的族源,現在陝西許多漢姓實際都是由少數民族姓氏演化來的。現在請大家來看這件多面體煤精組印,這是個有意思的藝術珍品,這個印的主人的身份更奇特,他叫獨孤信,鮮卑族人,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的明帝(鮮卑族),隋文帝(漢族)和唐高祖的父親李昞(漢族,唐高祖曾尊他的父親為世祖,元皇帝),三個女婿分別是三個朝代的皇帝,這樣尊貴的老丈人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樣的事情也只能發生在那個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年代。

天下分久必合,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古代歷史的黃金時代。唐代的鼎盛與繁榮我們不僅可以從唐代疆域版圖中看出來,還可以從各個文物來反映。展出的這些瓷器説明唐代瓷器製造業非常發達,並遠銷國外,使中國開始有“瓷器之國”的美譽。再來看這件鴛鴦蓮瓣金碗,是屬於國寶級的文物,於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的,它運用了多種工藝手段,反映了唐代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五馬銜杯銀壺也是一件文物珍品。這裏展出的這麼多的金銀製的日常生活用具,也從側面反映出唐代生活的富庶和國家的富強。這些銅錢是“開元通寶”,它不僅在流通中起貨幣作用,還可以做為重量和長度的單位,一個開元通寶重一錢,十個就是一兩,十個開元通寶排成一排是唐代的一小尺,十二個排起來就是一大尺,“開元通寶”四個字出自歐陽詢之手,有些人把這幾個字念做“開通元寶”,元寶這個詞也是由這裏得來的。由於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生活豐富,對外交流頻繁,因此隋唐時期的服飾色彩斑斕,樣式眾多。這一組三綵女俑的衣着非常開放,是受到胡服的影響,當時長安城的婦女以穿胡服為時尚,這體現了大唐王朝的開放性和世界性。唐代的音樂舞蹈和體育活動也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從這件三彩駝載樂舞俑和打馬球圖中看出。打馬球是當時最時髦的體育活動,相傳楊貴妃與唐玄宗都是打馬球的高手,這幅壁畫出土於乾陵的章懷太子墓,有二十多米長。這幅《客使圖》反映的是其他國家的使者出使唐朝的情況,可見唐朝的對外交流也是十分廣泛的。這是獸首瑪瑙杯,是利用瑪瑙的天然紋理加工,呈牛角狀,一端雕以牛頭,牛頭上又雕出兩隻羚羊角,牛嘴部鑲以金帽,取下金帽後,杯中的液體就可以流出,這件文物從造型和工藝上都具有典型的中亞風格。

安史之亂後唐代逐步走向衰敗,到朱温脅迫唐昭宗到洛陽,整個中國的重心東移,從宋代以後陝西失去了京都的地位但仍然是西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最後這個展室系統地展出了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的文物精品。這是宋代銅質的象棋子,數量和名稱與我們現在的象棋完全相同。從我省甘泉縣出土的宋代秧歌畫像磚説明,在宋代就有了扭秧歌這樣的活動。這件交鈔銅版是金代用來印刷紙幣的,使用紙幣是貨幣發展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元代在陝西設立中書省,陝西就是由這是開始稱省的。大家來看這件鐵板幻方,是1957年元代安西王府遺址發現的,上面鑄着36個阿拉伯數字,這36個數字排列成方陣,橫、豎、對角的6個數字之和是111,古人認為奇妙莫測,所以稱幻方,壓在房子的地基下,作為辟邪、防災的物品,這件文物是我國數學上應用阿拉伯數字最早的實物資料。公元1369年,明朝攻佔陝西,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得名的開始。這件萬曆九年的魚鱗冊,是明代的一份土地丈量記錄,這是目前見到的年代最早的魚鱗冊實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可有誰見過真的科舉試卷呢?來看這件光緒年間陝西的一份鄉試題,清朝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但有特殊情況有額外開恩加試的,叫“恩科”,這份試題上有恩科的字樣,是為了慶祝光緒皇帝登基大典而舉行的加試。大家再來看這些宋代至明代的陶俑,它們的服飾造型各異,具有各個不同時代的特徵。而這邊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俑羣,是明代秦王朱樉的陪葬品,這個俑羣的發現填補了明代陶俑藝術的空白。我們中國以瓷器聞名,宋代至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八大窯也是這時形成的,我們陝西銅川的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宋代最為興盛,這件青釉提樑倒流壺是北宋耀州瓷的代表,它的蓋子是象徵性的,不能打開,提樑為一鳳凰,壺嘴上是一對母子獅,壺的四周雕刻的是牡丹花,壺底中心有一孔,灌水時將壺倒持,當水從壺嘴流出時表示水已灌滿,再翻過來後壺嘴可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它是利用連通器內液麪等高的物理原理製成的,而這個壺的裝飾上採用了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的圖案也説明它的等級和檔次之高。

我們走出展廳的這扇門,就從古代又回到了現代,我們也結束了陝西古代史的參觀,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y7ny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