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供給側改革的理解

供給側改革的理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那麼,我們要如何解讀供給側改革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的供給側改革的含義,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供給側改革的理解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1.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1.1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

11 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xx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 次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 工商領導人峯會上兩次強調,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稱,“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而中財辦主任劉鶴、副主任楊偉民,以及國家部委領導人也均在不同場合強調“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2 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而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1.3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從需求側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見頂回落,過去三年持續零增長,中國較難獨善其身,而低成本優勢不再,令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不可避免。內需中,11 年人口結構出現拐點,12 年人口撫養比見底回升,13 年地產銷量增速持續下行,工業化步入後期,投資增速持續下行。

實質:供需錯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來央行5 次降息降準、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規模超過2 萬億,但投資依然萎靡。而在消費領域中,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供需錯配:國內消費增速拾級而下,但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國內航空客運增速緩慢下行,但跨境出遊卻持續高增長。這意味着,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並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長期供給。

1.4 供給側改革是否有先例?

來自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縱觀世界經濟歷史,美國曾在20 世紀70 年代陷入滯脹,英國也在20 世紀70-80 年代面臨滯脹疊加結構性問題的窘境。作為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里根經濟學”(Reaganomics)和“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分別採用減税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淖。 里根學派的核心是減税。以“里根經濟學”為例,1981 年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提出“經濟復興計劃”,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減少政府幹預,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其中,個人所得税邊際税率從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勞動供給意願 ,也推動消費上行;而企業所得税率從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業盈利,也提高了企業投資意願。里根經濟學大獲成功,令美國經濟迎來“大穩健”時代,也為美國長期經濟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認為,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非簡單複製供給學派的“供給管理”,而是希望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實質是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領域的延續和聚焦。

供給側改革含義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人們口頭上所説的“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去有針對性地解決。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比重偏低。為此,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動力;需要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後產能和“三高”行業等。

區域結構

區域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佈不合理。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大大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進農民的市民化進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鎮化率。 區域結構的另一個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例如,有些地方享有很多“特權”政策,有些地方發展嚴重滯後。為此,需要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財税制度改革、區劃體制改革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解決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使人口和各種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區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投入結構

中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導致中低端產業偏多、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等問題。為此,必須要加快科技體制、教育人才體制等改革,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更多地實現創新驅動。 排放結構

中國排放結構中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這種不合理的排放結構導致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比較大。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特別是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以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等方面的改革。

動力結構

中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特別是過度依賴投資來拉動。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對應着改革、轉型、創新)“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轉型、創新,來提升全要素增長率,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分配結構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居民貧富差距都比較大,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地區、少數行業和少數人中。因此,有必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和財税制度改革等,促進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

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與路徑

供給側改革如何落實?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和防範金融風險是最為關鍵的4 個“殲滅戰”, 我們認為供給側改革將分別在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4 條主線上推進。

如何優化勞動力配置?具體路徑有三條:一是放開生育政策,補充人口紅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並發展服務業,促進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同時也能消化地產庫存、穩定就業;三是促進扶貧注重教育,從而提升人力資本。

如何優化土地和資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於確權和加速農地流轉,從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產泡沫。而資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於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盈利:資源品價改降低原材料成本,減税降費加速折舊降低財税成本,利率市場化結合降息降低財務成本,養老保險體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業盈利的另一項改革是淘汰落後產能,國企是主要承擔者。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首先是構建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意願,這有賴於資本市場的建設和直接融資的發展。其次是為企業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提升創新轉化率,具體措施包括推進產學研結合、提供資金便利和税費減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實供給側改革?一是通過反腐、打破壟斷、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國企改革,通過合併重組提升績效,為經濟提供動力。

標籤: 供給 改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o04d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