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課題研究計劃書(通用18篇)

課題研究計劃書(通用18篇)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課題研究計劃書(通用18篇)

《語文課程標準》已把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積累放在了小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掌握積累語言方法,充分積累,全面積累,並自由表達,主動用自己的方式説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寫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將習作作為自己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我提出“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進一步以作文教學為重點,拉動語文整體改革,從而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張揚學生個性,還真實於學生,讓表達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理論假設:

“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以“大語文”觀、素質教育觀為指導思想,用立體化的、科學的訓練模式,開放的、靈活多樣的活動,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養成廣泛閲讀、全面觀察、處處留意、時時思考、主動記錄的良好習慣,從課堂到課後,校內到校外,將習作生活化,生活習作化,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樂趣。使學生情動詞發,敍童趣,抒童情,寫童真,勇於創新,張揚自我,從而活化語文教學,深化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標準》理念

《標準》指出:“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強調“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手,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積累與寫作中堅持個性化之路,才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自由發展的環境中成為個性特色鮮明的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二)《國小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指出:“同一年齡段的少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差異。不同的個性特點,表現了兒童未來不同的發展趨向。”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寫作教學中,“對這些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便可使學生成為學有專長,富於個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要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其基礎就在於學校教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在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習作能力的培養也應體現這一精神。

②英國教育家洛克説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能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只有尊重學生個性,他們才會樂於去學、去寫,也才會養成健康的人格。

③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善讀未寫書,不進圖書館,閲覽室,萬物皆書卷”。天地萬物都是閲讀的好教材,只有善積累,才能為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奠定紮實的基礎。

④語文學家呂叔湘説:“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文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只有讓學生獨具個性的感官去觀察社會、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習作才會有新意,有個性。。

三、研究目標:

1、該研究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育人觀念,培養出對知識能主動學習,靈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質型人才;構建教學新格局,通過系統的、開放的實驗,使學生主動積累,自由表達,確實為樂於表達而習作,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習作品質。

2、探索一整套科學的研究體系,構建課題自身的理論體系。

四、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

具體設想如下:

1、從學生興趣入手,廣闢閲讀資源,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具有個性化語言特點的材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積累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國小生的習作更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並在積累中進步。語言積累只能通過有聲語言和閲讀獲得。有聲語言積累往往在人與人的對話中無意識便獲取,閲讀積累則主要來自書籍和網絡。現代的書籍和網絡信息多如牛毛,個人無法完全獲悉,因此必須講究閲讀方法。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讀,讓他們能巧妙運用選讀、速讀、跳讀、精讀、批註、筆記等方法,還要給學生創造大量的閲讀條件,建設班內小書架,開放校閲覽室,與某些圖書館友好聯絡,鼓勵同學間書籍推薦和互借,開展班內和小組閲讀交流會、精彩片段賞析,讓學生有機會閲讀,樂於閲讀積累。

2、優化開放閲讀教學,讓學生自由地在讀中學寫。在閲讀中、生活中搜集積累語言,主動地在寫中鞏固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主動收集有關課文資源的資料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敍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於激活狀態,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

3、作文教學全方位“開放”,不受任何束縛,指導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充滿個性的習作。引導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性的活動。結合遊戲、實驗、參觀遊覽、調查採訪等特意安排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在玩樂中積極主動地獲取寫作素材,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的興趣。習作練習一定要“重視個人獨特感受”,“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鼓勵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要引導他們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傾聽,用皮膚感觸,用心靈撫摸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道德情感,引導他們學會“生命體驗”,培養其張揚的個性。

4、創設情景,平時多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寫出充滿新意的文章。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習作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視在修改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關於寫作的教學建議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使習作修改氛圍輕鬆、團結、和諧,充分調動全班、小組和個人的積極性;

6、進行作文口頭訓練。結合閲讀教學,通過朗讀、背誦、擴句、複述、談學習體會等途徑,在課堂上加強口説練習,並展開講新聞、一分鐘演講、朗誦會、故事會、辯論賽等語文活動,訓練學生説話圍繞中心,思路清晰,口齒清楚等技能。

7、評價以激勵為主,藴含指導意圖。一味的批評會使學生喪失興趣與自信,一味的頌揚也會使學生迷失進步的目標,止步不前。因此,優秀的評價語既要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充滿自信心,又要指明他們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培養評價能力,要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加工潤飾。

8、在班上設立“習作”進步獎,每次習作教師認真審閲,對習作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讓他們不斷樹立自信心。同時設立“佳作欣賞”欄目,讓每一個成功者享受寫作文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鬥精神。”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動品嚐到成功的快樂,而學生的習作是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學生作文成果的激勵功能。

9、每學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習作競賽,並辦習作專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時把學生的優秀成果向全國性少兒雜誌推薦發表,不斷激勵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積極性。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2

任教學科:語文

一、研究的課題:《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過參與課題研討課活動、撰寫論文、教學設計、研究心得等多種方式,探索出相關誦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使學生在良好的誦讀中積累知識,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並使自己在課題實驗過程中迅速成長。

三、研究措施:

1、轉變觀念,認真系統地學習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及誦讀教學的有關理論。認真地學習一些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

2、加強學習, 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認真學習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認真學習國內外誦讀教學方面先進文章,儘可能多地與同行們交流探討。

3、聯繫實際,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進行踏實細緻地調查分析。

4、實事求是, 注重課題研究過程,在課題組研究計劃安排下,每學期上好課題研討課、“一人一節課”,與全組成員一起探討成敗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四、本年度具體工作安排計劃:

十一月份:

(1)學生誦讀現狀調查分析。針對學生開展調查研究,精心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科學、合理地分析總結。

(2)學習課題組課題總方案。

(3)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明確研究內容。

(4)參加課題研討活動。

十二月份:

(1)建立學生個人跟蹤檔案。

(3)參加課題研討活動。

(4)積極參加培訓,學習、豐富個人博客。

一月份:

(1)積極參與課題組開展的專題研討課。

(2)積極參與專題研討課的評課及討論。寫好聽課感言。

(3)加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認真做好學習筆記。

(4)撰寫誦讀教學論文,參加論文評選活動,注意及時收集、整理、上傳資料。

(5)總結本學期課題研究成果,找出不足。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3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提出的背景

(1)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呼喚。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教育,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以知識經濟為標誌的21世紀的信息化、網絡化的開放社會,呼喚着學校教育的開放。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指示,江的“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建立國家的創新體系”的指示,這一切都應和着開放時代的呼喚。因此,開放教育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呼喚。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社會化與個性化的和諧統一是21世紀學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標。建立開放教育正是順應人的和諧自然發展的需要。因此,開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3)學習者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必然需要。

改變兒童學習起步階段主體地位不受尊重的現狀,讓學生參與選擇決策,以適應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要求。因此,開放教育是適應學習者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必然需要。

2、課題提出的意義

(1)重新構建學校主流文化。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重構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澱、提煉、培育而成。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辦學效益起着關鍵作用。學校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展,以適應課改的需要,已成為每個學校所面臨和思考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能營造學校良好的氛圍,能穩固學校發展的基礎,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因此,開放閲讀教學是重新構建學校主流文化的具體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課題研究立足於廣闊的時代背景,依託開放的社會環境,從國小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徵出發,引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及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探索開展國小語文開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打破學科界限,探索語文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拓寬語文教育途徑,開發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實現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建設起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在開放的生活實踐中用語文,學語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語文素養。

二、課題的界定

關於“開放式教學”。

所謂“開放”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開放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開放的課外發展環境,使學生在充分開放的環境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達

成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的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它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改革模式。開放式教育注重教育與社會生活的溝通,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髮展的規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實踐能力。

開放教學體現在教育信息空間和溝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時空上的縱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網絡化,教育組織形式上的彈性化,教學評價的個性化和師生關係上的民主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閲讀、廣泛閲讀的興趣

2.拓寬學生課外閲讀的渠道,擴大閲讀面

3.提高學生獨立閲讀、合作閲讀的能力,

4.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6.發展學生閲讀評價和審美的能力

7.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開放,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主動發展。語文閲讀教學目標,主要包括閲讀認知、閲讀技能、閲讀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目標主要由老師來確定,且比較重視閲讀認知目標的完成,而閲讀技能、閲讀情感等目標,還處於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師沒有去深入思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能、興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養。語文閲讀教學不能使學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獲取方法有培養興趣。而開放性教學目標除了體現認知、技能、情感目標之外,還要體現出目標的發展規律和目標的多元化,體現閲讀目標由學生自主確定和教師指導確定相結合的方向。

2.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的開放,要體現學生閲讀選擇的自主性和閲讀內容的多樣性。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開放意識,教師必須打破閲讀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閲讀教學要憑藉教材,但又不侷限於教材,要敢於超越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因為語文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語言文字。要使語文知識都滲透於實際生活之中,就必須開放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這樣才易於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有利於學生進行再創造。

3.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的開放,要體現學生閲讀的自主性和連貫性,體現學生髮展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師不能將閲讀教學侷限於語文課堂中,要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局面。閲讀教學要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將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注意學科間的融合和有機整合。閲讀

教學的過程除了抓好課堂教學,還要抓好課外輔導和實踐,向課前和課後延伸。

4.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環境的開放

開放的閲讀教學環境,就是指開放的閲讀教學空間、開放的課堂師生關係和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閲讀教學空間上,為了便於學生多向交流、主動探索,在編排學生座位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採用四人或多人圍坐的形式,以便學生開展小組間的協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課堂學習模式,也可根據需要將課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閲覽室、室外等。在課上,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環境,教師應信任、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平等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

5.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評價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評價的開放,要體現評價指標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體現評價方式和評價目的的多樣化。教師要打破自己作為評價的唯一主體和評價權威的局面,應注意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也可讓家長來參與學生的閲讀評價,發揚評價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閲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濃厚的閲讀興趣,有效地增加學生的閲讀量,拓寬學生的閲讀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理論學習法

2、實踐操作法

3、經驗總結法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4

一、任教學科:語文。

二、研究課題:《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提高國小生閲讀能力》

三、研究目標:

課題的提出:

著名學者朱永新先生説:“閲讀,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閲讀讓博學和睿智拯救我們!閲讀,讓歷史和時間記住我們!閲讀,讓吾國之精魂永世傳承!”的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閲讀,是與我們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園;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教育家們發現,兒童的閲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閲讀經驗越豐富、閲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因此,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將兒童閲讀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來實施,“閲讀浪潮”大有席捲全球之意。美國教育部陸續提出“挑戰美國閲讀”、“卓越閲讀方案”。日本也大力提倡兒童閲讀風氣。在中國台灣,也把20xx年確立為“兒童閲讀年”。

目前在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我國對兒童的閲讀日趨重視。對於閲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閲讀能力差,閲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閲讀方法的指導。”我們希望通過該課題的研究,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培

養學生閲讀的能力,讓閲讀的觸角與信念散播開來,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生活的方式,使學生能從閲讀中體會充實盈滿的閲讀樂趣。

四、研究措施: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因此教師要拓寬閲讀的範圍,不光是學習哪篇課文就閲讀與之相關的一些書籍,還要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閲讀的書籍。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要求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組織安排一些文學業餘活動,讓各年級的國小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閲讀總量。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講一些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這類書本有《西遊記》、《封神榜》、《安徒生童話集》、《伊索寓言》等,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積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級,讓學生逐步接觸一些現代文學作品,如魯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學大師的短篇文章,並在班級中開展一些相應的文學活動,可以形式多樣,內容自行設計,包括敍述故事情節,説感受,討論問題等,加強學生對內容的記憶。高年級的學生,要求適當高一點,讓其慢慢接觸一些中國現代和古代的文學名著以及外國文學經典名著,為以後學生持續閲讀打好基礎。我們讓學生閲讀的目的,在於讓其汲取更多的文學養分,而不是去增加學生學習以外的負擔,為此,我們必須得保證學生課外閲讀的質與量。

1.要求學生有目的、有選擇的讀書。

2.讓學生從開始讀書便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每個學生都用一本專用的筆記本,在平時閲讀中將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優美的修辭,好的用詞„„可以摘錄下來,在空閒時可以拿出來琢磨琢磨,以加深記憶,循序漸進,閲讀中積累一些原始的東西。引導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之類的,加強對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恢復記憶。學生通過大量的閲讀,不但能提高閲讀能力,而且能豐富積累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讓書香溢滿校園”。

(二).本課題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重視語文本身教學目的和一般發展目的的統一,要求把“促進學生髮展”作為語文教學的靈魂,貫穿在語文教學始終。教師在閲讀課教學中必須把學生語文能力發展與一般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的結合點是主體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閲讀”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強調學生的閲讀實踐,主要特徵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語言的積累,實現發展語言的目的.

書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在新世紀裏,課外閲讀是兒童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的教育要趕超時代,就得超越課堂,去開闢課外閲讀的廣闊天地。激發學生讀書興趣,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學生貪玩好動,對讀書不可能頃刻間出現“如飢似渴”的

狀態,教師必須諄諄善誘,儘可能的給學生創造讀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讀書的方便,讓他們沐浴在書香裏,浸潤在文化中,逐漸讓讀書成為習慣和生命的需要。猶太人有句俗語:書本是甜的。對孩子們而言,能夠從小就體味到讀書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從而終生享受書籍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也許就是社會、學校與家長所共同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童年禮物。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主動幫助他們選擇課外閲讀的內容,經常性地圍繞課外閲讀組織形式多樣的閲讀交流,讓課外閲讀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成為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航燈。

(三)實驗假設:

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認識什麼是重點詞語,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體會思想感情,培養閲讀能力。 使學生好讀書,讀好書,養成多讀、精思、勤記、善用的閲讀習慣,培養良好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閲讀能力、想象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

五、本年度具體工作安排計劃:

(一).五具體工作安排:

1、制定計劃階段:

查找所要研究問題的資料,進行學習,把握問題的實質,提出解決的方案,並進行論證,爭取專家指導。

2、具體實施階段:

學習課題實施方案,明確專業成長需要每一位教師盡的職責和義務以及享受的權利,以學期為階段開展行動研究,制定學期研究計劃,進行階段檢測、小結,並不斷調整方案。

3、結題階段:

對所積累的資料進行整理、評價,寫出結題報告。展示研究成果,邀請專家鑑定。

4、預期成果的表達形式:結題報告、論文等。

(二).月安排:

三月份: 制定課題研究計劃,課題組成員討論計劃、修訂計劃,制定第一階段研究計劃。

四-----七月份: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同時依據名師課堂進行研討。

1、專題研討——如何優化課堂結構。

2、專題研討——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五-----十二月份: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預設的動態生成。

一月份:整理研究資料, 撰寫研究案例,撰寫階段研究總結。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5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突出語言的實踐性特徵,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運用英語的能力需要在交際的環境下逐步形成,國小階段是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動、愛表現、善模仿等特點。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對陌生語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們對外語的興趣。他們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重視老師的表揚,不怕犯錯,很少有羞怯感,喜歡參與集體活動,這是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非常有利的條件。在國小階段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能讓學生感到英語學了就能用,從而能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如此循序漸進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實驗課題為《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研究》。學科是指根據一定學校的教育任務以及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選編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教學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統一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育,培養能力,增強體質,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促進個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本課題中的 “學科教學” 是指國小英語學科中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過程;“能力”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是指人們成功地完

成某項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本課題中的 “語言交際能力”是指學生通過學科內容進行有意識的活動,依靠自己的努力,與他人積極配合,能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2、課題研究的目標

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健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通過視、聽。説,玩、唱、畫、遊、讀、寫、譯等饒有趣味的活動及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實踐,體現出語言的交際性。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3、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對我校學生的英語語言的實踐能力的狀況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國小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現狀。

(2)根據調查的結果 分析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低下的原因,為在英語教學中研究培養國小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尋找突破口。

(3)以調查分析的結果為依據,研究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方法。

(4)尋找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課題研究的重點:研究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方法。

課題研究的難點:在英語教學中探索適合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二、本課題主要的研究方法

1、調查法

課題組自行編制學生問卷、教師問卷、家長問卷以問卷調查方式,調查我校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現狀、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情況以及家長對培養孩於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看法和做法。

2、自然實驗法

以調查分析的結果為依據,探索在學科教學中提高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具本有效的方法。尋找一條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3、教育經驗總結法

課題組成員應用教育經驗總結法,進行教學經驗總結,在年級和本校推廣教學經驗、同時通過教學經驗總結,學會運用教育科學理論的知識,分析所蒐集材料和統計數據,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時間安排,具體計劃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課題組織成員學習教育專家對培養國小生實踐能力的論述等,學習各學科新的課程標準,瞭解當前的教育形勢及要求.以明確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2、自編調查問卷,請本校科研室的老師審定。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l、分別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問卷。

2、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調查數據和材料。

3、撰寫調查報告。

4、學習理論,運用理論指導課題實驗。

5、以調查分析的結果為依據,研究教育對策 開展課題實驗 探索在學科教學中提高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方法。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寫教學經驗總結或論文。

2、收集、整理實驗數據,撰寫實驗報告。

3、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成果形式

l、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現狀的調查報告。

2、培養國小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學經驗總結或論文。

3、相關附件,如 錄像、光盤、照片、實物等。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6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已把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積累放在了小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掌握積累語言方法,充分積累,全面積累,並自由表達,主動用自己的方式説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寫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將習作作為自己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我提出“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進一步以作文教學為重點,拉動語文整體改革,從而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張揚學生個性,還真實於學生,讓表達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理論假設:

“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以“大語文”觀、素質教育觀為指導思想,用立體化的、科學的訓練模式,開放的、靈活多樣的活動,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養成廣泛閲讀、全面觀察、處處留意、時時思考、主動記錄的良好習慣,從課堂到課後,校內到校外,將習作生活化,生活習作化,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樂趣。使學生情動詞發,敍童趣,抒童情,寫童真,勇於創新,張揚自我,從而活化語文教學,深化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標準》理念

《標準》指出:“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強調“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手,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積累與寫作中堅持個性化之路,才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自由發展的環境中成為個性特色鮮明的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二)《國小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指出:“同一年齡段的少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差異。不同的個性特點,表現了兒童未來不同的發展趨向。”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寫作教學中,“對這些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便可使學生成為學有專長,富於個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要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其基礎就在於學校教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在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習作能力的培養也應體現這一精神。

②英國教育家洛克説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能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只有尊重學生個性,他們才會樂於去學、去寫,也才會養成健康的人格。

③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善讀未寫書,不進圖書館,閲覽室,萬物皆書卷”。天地萬物都是閲讀的好教材,只有善積累,才能為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奠定紮實的基礎。

④語文學家呂叔湘説:“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文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只有讓學生獨具個性的感官去觀察社會、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習作才會有新意,有個性。。

三、研究目標:

1、該研究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育人觀念,培養出對知識能主動學習,靈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質型人才;構建教學新格局,通過系統的、開放的實驗,使學生主動積累,自由表達,確實為樂於表達而習作,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習作品質。

2、探索一整套科學的研究體系,構建課題自身的理論體系。

四、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

具體設想如下:

1、從學生興趣入手,廣闢閲讀資源,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具有個性化語言特點的材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積累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國小生的習作更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並在積累中進步。語言積累只能通過有聲語言和閲讀獲得。有聲語言積累往往在人與人的對話中無意識便獲取,閲讀積累則主要來自書籍和網絡。現代的書籍和網絡信息多如牛毛,個人無法完全獲悉,因此必須講究閲讀方法。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讀,讓他們能巧妙運用選讀、速讀、跳讀、精讀、批註、筆記等方法,還要給學生創造大量的閲讀條件,建設班內小書架,開放校閲覽室,與某些圖書館友好聯絡,鼓勵同學間書籍推薦和互借,開展班內和小組閲讀交流會、精彩片段賞析,讓學生有機會閲讀,樂於閲讀積累。

2、優化開放閲讀教學,讓學生自由地在讀中學寫。在閲讀中、生活中搜集積累語言,主動地在寫中鞏固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主動收集有關課文資源的資料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敍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於激活狀態,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

3、作文教學全方位“開放”,不受任何束縛,指導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充滿個性的習作。引導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性的活動。結合遊戲、實驗、參觀遊覽、調查採訪等特意安排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在玩樂中積極主動地獲取寫作素材,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的興趣。習作練習一定要“重視個人獨特感受”,“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鼓勵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要引導他們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傾聽,用皮膚感觸,用心靈撫摸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道德情感,引導他們學會“生命體驗”,培養其張揚的個性。

4、創設情景,平時多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寫出充滿新意的文章。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習作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視在修改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關於寫作的教學建議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使習作修改氛圍輕鬆、團結、和諧,充分調動全班、小組和個人的積極性;

6、進行作文口頭訓練。結合閲讀教學,通過朗讀、背誦、擴句、複述、談學習體會等途徑,在課堂上加強口説練習,並展開講新聞、一分鐘演講、朗誦會、故事會、辯論賽等語文活動,訓練學生説話圍繞中心,思路清晰,口齒清楚等技能。

7、評價以激勵為主,藴含指導意圖。一味的批評會使學生喪失興趣與自信,一味的頌揚也會使學生迷失進步的目標,止步不前。因此,優秀的評價語既要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充滿自信心,又要指明他們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培養評價能力,要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加工潤飾。

8、在班上設立“習作”進步獎,每次習作教師認真審閲,對習作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讓他們不斷樹立自信心。同時設立“佳作欣賞”欄目,讓每一個成功者享受寫作文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鬥精神。”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動品嚐到成功的快樂,而學生的習作是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學生作文成果的激勵功能。

9、每學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習作競賽,並辦習作專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時把學生的優秀成果向全國性少兒雜誌推薦發表,不斷激勵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積極性。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7

研究的課題:《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

研究目標:

1、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誦讀是語言的藝術,激發他們想讀、敢讀、肯讀、樂讀的興趣,同時常掌握一定的誦讀方法。

2、根據中國小語文的學科特點,通過開展語文實驗,確立研究誦讀的基本途徑,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和理解,探索出一條能以誦讀代講解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途徑。以期達到葉老所指出的“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帶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3、通過對實驗班級的研究,帶動其它班級,形成誦讀氛圍,創建校園特色文化。

研究內容: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落實課標對朗讀、背誦和閲讀的要求,力求做到課堂上讓學生多誦讀,課外多涉獵。教師要認真研究各種誦讀形式對優化學生語言感知過程的作用,把各種誦讀形式靈活穿插於課堂教學之中。本課題着重研究以下方面的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誦讀教學與其它教學(寫字、習作、口語交際等)的合理分配與密切關聯;

2、誦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形成誦讀教學策略;

3、如何提高學生的誦讀意識的研究;

4、指導學生掌握誦讀技能的研究;

5、誦讀教學中文意的整體把握與精美語句的鑑賞;

6、如何創建以誦讀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

工作安排:

十一月份:

1、寫好《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2、將計劃上傳到自己的博客,並豐富博客內容;

3、通過第一次課題會議,明確本學期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方向,明確本學期自己的具體任務及分工。

4、開展第一期誦讀教學課例研究,由金丙芳老師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課前的網上閲讀和課後的研討評議工作;

5、擬訂《語文教師誦讀現狀調查問卷》和《國小生誦讀能力及水平調查問卷》,並對分部學校師生實施問卷調查,並認真對問卷進行分析。

6、通過第二次課題會議,討論如何開展以誦讀為主的校園文化建設。

十二月份:

1、繼續深入研究《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

2、繼續充實自己博客的內容;

3、開展第二期誦讀教學課例研究,由單廷霞老師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課前的網上閲讀和課後的研討評議工作;

4、開展第三期誦讀教學課例研究,由從國豔老師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課前的網上閲讀和課後的研討評議工作;

元月份:

1、繼續深入研究《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2、繼續充實自己博客的內容;

3、寫好本學期個人課題小結,並進行交流;

4、及時撰寫研究材料,上傳到網站,充實自己的博客。

5、通過第三次課題會議,小結本學期課題研究過程及成果,收集整理自己的課題材料。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8

1、進一步學習有關有效練習與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結合,不斷豐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進作業分層佈置與落實工作。

3、學生作業情況追蹤調查以及現狀分析。

4、課堂練習有效設計策略研究

5、課題組成員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練習教學案例和一篇課題研究論文。

研究措施

1、課題實施細化分層研究。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課題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研究的小主題,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調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學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師根據本學期的研究重點,結合自己的教育問題,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計劃要目標明確,措施詳細,操作性強。課題組每位成員在一單元教學完成後,應作出單元小結,整理整個單元中的教學情況,並針對研究過程中的實際隨時做好調整工作。

3、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認真寫好教育教學日記,不斷總結得失,進行反思,及時上傳相關研究資料。

4、參加課題研究的人員,每月需認真撰寫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案例、教學反思,定期做好總結。

5、與其他學科、其他老師密切協作,定期做好學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為後斷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6、課題組成員每人開一次公開課。

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

2、佈置落實各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目標和任務。(負責:)

3、教研組討論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各教研組長)

三月份:

1、各課題組上交子課題組工作計劃,新課題組上交開題報告及計劃。(負責:)

2、課題組活動,進行理論學習與研究,落實開設研究課人選,討論擬定課堂教學反饋內容。(負責:課題組長)

四月份:

1、開展課題組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2、上交一篇教學設計。(負責:)

3、學生作業情況調查。(負責:)

五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與研究,佈置下階段主要研究任務。(負責:)

2、開設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3、組織課堂教學反饋。(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六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負責:課題組長)

2、課題組成員上交課題研究論文和總結。(負責:)

3、課題組進行階段工作總結,獎勵教科研積極分子。(負責:)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9

一、課題的提出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認識數學是從認數和計算開始的,它是學習數學的最基本能力,《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及參與社會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重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相互合作,關注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以及實際計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説在計算教學這一塊花的力氣小了,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國小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最佳培養期,是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耐心、不畏艱難的優秀品質,踏實、求真的科學態度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確立了《如何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研究》實驗課題,探索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其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異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校就這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法;呵護學生的心理分層次作業佈置;讓學生充滿自信的競賽激勵法等等。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上,大都有較高要求,如英國雖然不贊成煩瑣筆算,但十分重視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日本在新修訂的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增加數學教學時間進行“計算的反覆訓練”。

本課題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已有的計算教學的經驗與理論,在國內外已有的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前我校學生計算能力的實際,進一步開展討論,力求構建符合我校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三、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逐步形成計算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每一個目標要求都沒有離開“算”,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保障其進行任何數學活動的基礎,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縱觀整個國小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單看各冊的教材目錄就可以明瞭;並且在教學評價中,計算的比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單是一張數學試卷,從簡單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就佔了40分,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對此我們想通過此課題的實踐研究,克服計算教學的一些弊端,使我們的計算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計算課,做計算題。

四、完成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課題組長是我校完全國小校長,課題組成員有專職教研工作人員作理論及實施方案的過程指導;有業務校長和有豐富的教學及研究經驗的骨幹教師,為新課題的研究打好了必要的基礎。

五、課題界定

計算能力應指學生數學基本計算中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本課題旨在研究在新課程實施中,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時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課題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課題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影響國小生計算能力的各種因素,認真研究提高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筆算能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實現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的有機結合,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2、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和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

②、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突破口和教學訓練方法等策略。

③、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

七、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成員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學習、討論,並結合本校學生現有的計算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調查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計算情況的摸底測試、調查分析,瞭解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為第二階段的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成員注重收集研究活動中的所有資料並進行整理,同時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八、完成課題實驗的保障條件

1、技術支持:邀請中心校教研室領導為課題的理論指導和具體指導。

在課題組的組織下,調動學校優秀教師進行實驗,保證實驗的實效性。

2、經費支持:我校領導一直以“科研興校”為理念,在教學科研方面一直給與極大支持。可以為本次實驗提供活動的經費和設備。並從各方面給與支持和幫助。

九、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確定課題,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學習有關理論,落實課題組分工。

調查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對學校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進行調查,全面瞭解學生計算水平

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實施研究方案,根據調查與分析結果,組織討論研究,提出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若干策略,並進行實施嘗試。

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全面收集調查分析、數據;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撰寫論文,在學校推廣。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0

一、研究思路

以“綠色教育”為指導,以班級文化建設為突破口,開展“定班花——解花性——悟花品——學花神”系列活動,自主設計 班級文化標識,畫班徽、制班旗、定班風、編口號,構建“綠色班級”班風建設的模式。繼續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生”、“綠色小組”的研究,建立完善各 種評價體系,探索綠色德育的多種途徑,總結德育的經驗,提高綠色德育的實效。

二、研究要求

1、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和班風建設研究,構建“綠色班級”班風建設的模式。

2、通過綠色德育的研究與實踐,建立“綠色國小生”、“綠色小組”、“綠色班隊”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家庭”的評價體系。

三、研究內容

1、“綠色班隊”創建的研究。

2、“綠色德育”校本教材運用的研究。

3、各種評價體系制定與實施的研究。

四、研究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尋找理論的支撐點。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研究的子課題,查閲、搜索資料,有針對性地做摘錄,豐富理論素養。本學期將利用每月第三週的課題研究活動,有重點地學習,學習時全員參與,不做旁觀者,不做聽眾,各抒己見。通過學習,確實有收穫,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強過程研究,課題組成員要摒棄只注重每月一次課題研究活動的思想,注重平時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積累、記載、反思,重要問題、重大收穫待每月一次課題活動時進行交流。

3、成立德育課題研究中心組。

顧問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定期活動,定期學習,定期交流,定期展示,發揮榜樣作用、遷移作用、輻射作用。

五、研究方法:

積極開展“定、學、談、訂、評、行、寫、改、再學、再實驗……”系列研究活動。

1、定。每位成員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班級實際情況選擇一個研究專題作為“綠色德育”的子課題。

2、學。結合個人研究的子課題學習一些有關理論,閲讀一些有關報刊雜誌。

3、聯繫子課題研究內容與領導、與顧問、與老師交流學習後的感受、體會、打算,相互取長補短。

4、訂。訂出子課題研究計劃。

5、行。按照計劃研究、上課或開展實驗活動,把計劃付諸實踐。

6、評。上過研究課後,開展實驗活動後,進行自評、互評,總結經驗教訓。

7、寫。把各人實踐後的心得體會寫成教後感或個案,或案例,或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8、改。對寫出來的材料進行思考、推敲、修改,準備交流或參賽,或發表。

9、再學。帶着實驗中的問題學習,再討論研究,以發揚成績,解決新問題。

10、再實驗。在新的起點,以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再進行實驗……形成“十字”系列研究實驗管理模式。

附:課題組活動安排:

第4周:第一次沙龍(學習課題組計劃、交流定班化活動開展情況)。

第8周:觀摩評價實驗班級活動。

第12周:第二次沙龍活動(交流本班的班徽、班旗、班風、口號)。

第16周:第三次沙龍,觀摩評價實驗活動。

第20周:交流、總結子課題實驗活動。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1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國小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於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着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説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羣、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羣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台,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2

一.本課題研究背景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有效學習必須是自主性學習,所以要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生活的 數學,就必須十分重視引領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自主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學習。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學習者參與並 確定對自己有益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 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新 課程所倡揚的自主性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性學習。根據肖川博士等人的研究,只有在如 下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會是真正的學習: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對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後得到適當的反饋;看到 了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可見,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努力創設最大可能地讓學生參 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 堂對於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有着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主動去學。可能有許多老師認為國小生自主學習並不重要。其實不然,任何良好習慣的養成都 要從小開始抓起,因為“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使學生終生受益。國家《20xx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向全 面實施素質教育轉化。基礎教育長期形成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主要以靜聽、靜觀、靜思的方式進行學習,處於被動地位,其活動形式主要是大腦機械記憶的活動。 在這種方式下造成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相互競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缺乏羣體的合作性,學習無興趣,無動力,不會學習,不會關心,不會交往,自我 封閉等等,影響了學生全面、健康、主動地發展,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意義:

1、對學習方法的研究是符 合新課程中“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的。在新課程中指出: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課程,教師應根據《標準》能動地發揮作 用,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範者,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主動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2、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生學習方 法的引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素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習方法的引導中,通過發 現學生中的閃光點,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創造才能,進行因勢利導,充分發展他們的智力;同時對影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善於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 動機,引起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習毅力,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精力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

3、有利於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科 學知識。學生所學科學知識,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得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規律的科學總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 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識地引導、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學生才能更有效的學習,更牢固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 的能力素質,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4、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它是一種以獨立學習為主獲取知識的活動。要實施這一活動並高效率、高 質量地達到活動的目的,必須具備相應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各種智力的綜合體現,是創造力的核心。培養國小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是當前科技迅速發展的迫切需 要,更是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 改善學習方式是課改目標之一,課程改革是一項關係到幾億人、幾代人生命質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學習方式 的轉變意味着個人與世界關係的轉變,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轉變。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幾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 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也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們很難想像,在他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 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

三、本課題的目的和重難點

研究目的:培養學生在數學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研究重點: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積極轉變教學方式;

2.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3.國小數學自主合作學習的研究及自主學習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研究難點:①營造氛圍,喚醒自主學習意識;②提供材料,創設自主學習條件;③創設機會,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四.研究方法與途徑

我 們準備首先通過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來解決實驗研究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去研究一些共性問題,提出解決的設想,由本組各成員負責各個子課題。採用①行動研 究法②經驗總結法③個案研究法④實驗法⑤問卷調查法⑥文獻資料法。最終彙總,得出相應的對策和最佳方案。並從日常生活中發展教與學的各種問題,並調查學生 與老師遇到的困惑,並與其他教師溝通,與兄弟學校交流,提出相應的實施方法。然後有意識地進行實驗,找出較好的方案與措施,並形成材料。

主要途徑:通過理論學習、教學實踐、集體研討、活動觀摩、撰寫論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來開展研究。

五、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6---20xx.9)

建立課題教研組織,完善研究制度,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學習研究課題的目的要求,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理清研究思路,明確目標,分工負責;蒐集和整理關於課題的理論及實踐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

2. 實施階段(20xx.10---20xx.4)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4)及時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

(5)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交流經驗。

3. 總結階段(20xx.5)

彙總材料,分析總結,把感性認知提升到理論高度,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合作交流,提煉歸納,按進度表完成各項階段性目標,迎接上級的結題驗收。

4.預期研究成果:《國小數學自主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結題論文

六、人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曹大軍負責課題的整體設計、協調、組織研究力量,保證課題的研究活動的順利實施。

主 要成員:軒麗英、趙霞負責撰寫課題計劃、實施細則、開題報告,整理課題階段性成果,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中期報告),課題結題報告及撰寫論文。 王莉、曹俊霞負責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疑惑蒐集,安排實驗老師,調查教師、家長以及學生並負責問卷的回收、整理、分類總結、蒐集與課題相關的案例,及時國內 外最新研究成果。王玉芝負責數學中自主學習的資料整理、分析、搜尋工作。

七、主要參考文獻

《國小教學新課程教學設計》《新課程理念與創新》《數學教育展望》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3

研究目的:

1、探索出一些適合農村國小教育教學實際的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使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一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高質量地完成國小階段的學習任務。

3、使學生既學會學習,又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信息素養。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引導學生:1、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2、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3、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4、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針對教學需要,認真查閲和分析光盤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運用教學設計及相關教學理論,選擇、整合、運用光盤資源,促進師生互動,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利用光盤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必須熟悉光盤資源內容,將光盤播放與課堂講授有機結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改進教與學過程。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工作安排:

二 月份:

1、 制定個人工作計劃。

2、 上好一節課題研究課。

3、 做好光盤的下載和教學研究工作。

三月份:

1、 豐富博客內容,利用向課題組教師學習。

2、 上好課題研究課。

3、 討論課題組教師上課中存在的優缺點,找出不足。

四月份:

1、 認真學習和鑽研《農村現代過程遠程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

2、 寫好課題研究論文。

3、閲讀教師的教案和説課稿,做好聽課記錄。

五月份:

1、 繼續開展課題活動。

2、 上傳課題組教師評課內容到自己博客上。

3、 針對教學中的不足進行改正。

六月份

1、 聽課題組工作總結匯報。

2、 寫好個人課題組工作小結。

3、 整理收集各項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4

一、任教學科:六年級英語

二、課題名稱: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學年度個人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個人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增進對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的理解,掌握創設良好的、和諧的、切合國小生生活實際的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英語情境中、在愉悦積極的心態中學習英語對話,掌握英語技能,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英語方面的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四、課題研究內容:

在英語課堂中、在英語活動中創設學生進行英語交際的貼近現實的情境,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情境中藉助自身或集體的力量提高自己的英語對話水平。

五、課題研究的措施:

1、認真地學習相關的理論、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

2、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儘可能多的與同行們交流探討。

3、提高自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要深入的學習和儘可能多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4、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珍惜每一次課堂教學實踐的機會,寫好教學反思。進行踏實細緻的調查分析與總結。

5、注重課題研究的過程,注重自我檢討、反思與實踐,定期進行階段性小結。

六、具體安排:

20xx年x月:

1、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2.繼續學習《“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學習情況撰寫讀書心得體會. 20xx年x月份:

(1)積極參與課題組開展的專題研討課。

(2)積極參與專題研討課的評課及討論。寫好聽課感言。

(3)加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認真做好學習筆記。

(4)認真撰寫教學反思,與同伴交流,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經驗與教訓。

(5)上一堂課題研討課。

20xx年x月___十二月份:

(1)積極參加培訓,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2)上好課題研討課。。

(3)參加課題組進行的課題研究。

20xx年x月一---五月份:

(1)參加課題組進行的課題研討課。

(2)整理參加課題理論學習的筆記,總結各項課題活動情況,寫出心得體會。

20xx年x月___七月:

(1)積極參加課題組成員上課、聽課、評課活動。

(2)撰寫個人課題小結,並參加校課題小結交流。

(3)撰寫課題研究論文,交流課題論文。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5

一、課題名稱:國中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

二、課題的背景

針對當前國際國內教育現狀,我們要“科教興國”,就必須對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要改革和創新就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不斷學習和理解新的教學理念, 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人才。如何做到《課標》要求的“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從學生的現狀出發,自主性地活用教材,創造性地編排教學?如何通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促進學生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達到“求知者有知,有知者樂知”的效果,從而培養和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若要落實《課標》精神,就必須在此背景下進行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補充與拓展,注意與其它學科進行適當的相互滲透,以改變傳統的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9B教材中,學生認識了很多世界偉人。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時代造就英雄”這句話的內涵,我特意選了關於偉人毛澤東和航天英雄楊利偉的記錄片作為視聽材料,學生的讀後感告訴我,他們已經認識到:在社會上,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2、“任務型”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以活動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決定了教師在授課時必須創設生動而逼真的場景,使用多種教學媒體。

《課標》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任務的“任務型”學習方式,使學生帶着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以人為本,理論聯繫實際。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考慮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和諧、有創造性地探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牛津國中英語》教材的一大亮點在於“以話題為單元,以課題為模塊”,頗具創意。最重要的是迎合了學生的心理。學生在不同的話題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也應了一句電影台詞,“這就是生活!”例如,在9A的一模塊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中,學生可以通過星座和顏色判斷自己和別人的性格,而在第三個話題單元,又可以和同學互相傾訴自己的煩惱,產生共鳴。教材給予的,不正是學生們所需要的嗎?

3、由傳統的面授教學轉變到遠距離支助學生自主學習,向以學生、多媒體學習材料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教師充分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努力實現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珠聯璧合,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優化課堂教學方式。

在閲讀課和語法課中,我嘗試着運用這種方式,效果顯著。例如,在講解Unit 6 A charity walk (8B) 時,我讓學生自行探究“計劃活動---籌備活動---活動途中---活動效果”一整套活動過程。很多學生提出了值得反思的話題:1)如何真正體現團隊精神(team spirit)? 2) 樂施會真的能二天二夜不睡覺並跑完全程嗎?3)毅行者後援團(support team)有必要存在嗎? 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師生共同交流,達成共識。學生通過思考,展示出不同的個性,表達獨有的見解。

4、創造性地實施評價方式。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程的評價應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通過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建立自信,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分工明確、探究討論、自我評價和交流評價。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英語課程的評價應遵從如下原則:1)評價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的重要意義,並學會自我評價的方法。2)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髮展的作用。為了使評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應建立開放、寬鬆的評價氛圍,實現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形成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通過反覆試驗,摸索出一套公正的、科學的、便於操作的評價程序。3)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4)注重評價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新課標要落實到教學上,教師必須首先改變教學思想,同時,應在教學方式上產生一系列變革,由此形成新的國中英語教學理論,“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反之,這項研究將發展我們的英語教學理論,量化教與學的方式。

新課程的研究需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幫助教師理解和控制教學過程,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有目標地繼承和吸收有價值的傳統教學方法,培養活力學生,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幫助學生形成適合的學習策略和能力,“於實踐中見課標精神”。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1、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索新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對於中國學生來説,英語就是一門外語。語言需要環境與氛圍,我們不能把它單獨地割裂開來學習。有人説,如果我們的學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國學習十年獲得的英語知識更多,口語更地道。筆者想説,語言應該生長在語境的土壤裏,情景是語言的生長點,活動是語言的載體。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為英語教學設置一個情景,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用英語思維,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進行語言實踐。在做中學,學中用,真正實現英語的價值。

2、改變教師以課本為本,拓寬豐富教學內容,追求學科體系的開放性和思維的多向性。 《課標》提出,“英語課程要有利於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因此,英語課程必須具有選擇性。而課程的多樣化是實現課程可選擇性的基礎。英語課程既關注社會的需求,也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我們在探討中學英語教學方式變革的過程中, 要善於利用各種資源,如英文報刊、雜誌、英語教學軟件、廣播、電視英語教學節目、英語教學資源庫、國際互聯網等。

3、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的教學方式。 《課標》在學生觀上的體現上有兩大特色:第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指出“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的餘地和發展個性的空間。”第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在教學方式變革的實踐中,新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得到展現,課堂煥然一新。 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功能。變英語教師(teacher)為英語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個教育教學上的組織者(organizer)、設計者(designer)和指導者(instructor),變以老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為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動為中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

4、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

評價方式多元化,讓學生家長、同學及學生自己參與評價,尤其是學生的自我評價更重要,學生對於自我有着更全面的認識。當結束一個任務後,讓學生自我分析一下,從各個方面對自己進行反思,使他們在反思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真正地將“學會學習”落到實處。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也要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書面測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課後對學生進行訪談等。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

對本校教師與學生英語教學方式的現狀及期望進行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制訂實施新的教學方式的方案。

2、測試法

運用測試法,對學生進行英語口筆頭運用能力的測試。

3、試驗法

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的教學方式。運用試驗法在部分班級進行試驗。

4、案例研究法

對試驗各個案例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去粗取精,級全面實施新的教學方式。

5、典型經驗總結法

對試驗個案及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總結,撰寫成有價值的試驗報告、個案報告、調查分析報告、經驗總結、論文、結題總結。

五、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在課題實施的的每個月、每節課的備課過程中,要不定期反覆研讀《國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郭躍進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年)。

20xx年11月:第1章第一節 —— 第2章第四節

20xx年12月:第2章第五節 —— 第3章第五節

20xx年1月:第4章第一節 —— 第5章第二節

20xx年2月:第5章第三節 —— 第7章第四節

20xx年3月:第8章第一節 —— 第9章第二節

20xx年4月:第9章第三節 —— 第11章第三節

六、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在研讀的過程中,自20xx年11月起至20xx年10月的每個月針對這些書籍,撰寫讀書筆記、課例分析。具體以所學所獲為主要內容,側重於對教學的啟發和感悟以及對實踐的指導性內容。20xx年1月完成讀書筆記一篇;20xx年2月完成課例分析一篇;20xx年10月完成課例分析一篇。

七、課題的實施

(一)準備階段(20xx.9——20xx.11)

認真學習國內外探究式學習的理論與《英語新課程標準》,更新觀念,形成研究方案的總體框架。選題,進行課題背景分析,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二)實施研究階段(20xx.11——20xx.9)

按計劃實施實驗方案,收集有關數據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評價實驗效果,及時修改實施方案,進行階段性總結。

(三)總結階段(20xx.10)

總結實驗成果,進行實驗自我評價,寫好總結報告,形成探究式學習研究課題實踐與理論體系。

八、課題實驗成果表達形式

本課題於20xx年10月實驗結束時,預期產生以下一些成果:

1、《國中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課題經得起實踐的驗證。

2、有關於《國中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這方面的案例、感悟等來展示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6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課題組進入第二年的實踐研究,我們將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繼續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準繩,以“課程遊戲化”的理念為指導,以幼兒園主題統整式課程為基礎,通過環境創設、一日生活活動、主題活動、節慶活動與國際理解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逐步在幼兒園的主題活動背景下建立起各年齡段的國際理解教育內容和實施策略,提高教師的國際文化理解教育意識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開闊幼兒的國際視野,培養幼兒寬容、共存,樂於合作的品格。

二、工作重點:

1.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課題組成員的理論素養。

2.課題組成員撰寫課題實施的隨筆及論文,及時總結研究經驗,提高教師的論文撰寫能力。

3.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並與省常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加強與學校AFS交流生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幼兒樂於合作、敢於表現的優良品格。

4.在幼兒園主題課程的基礎上,豐富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內容,完善幼兒園園本主題活動課程資源。

三、主要工作安排:

1.加強主題課程審議,在幼兒園主題活動背景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豐富國際理解教育內容,完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

2.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主題活動、節令活動和特色活動,並彙集成活動集錦。

3.加強課題研究,及時梳理和總結經驗,撰寫研究論文,提高教師教科研的論文撰寫水平。

4.定期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學習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及經驗交流,重點解答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瓶頸,及時梳理、整理課題台賬。

5.加強課題網絡管理,及時完善與更新課題博客內容。

四、具體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擬訂課題階段性研究計劃,明確研究重點

2.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部署本學期課題組工作安排

3.課題組成員,每人每月撰寫課題研究隨筆1篇

4.與省常中的AFS交流生,聯合開展中秋節活動

十月份:

1.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交流子課題研究開展的情況

2.準備課題中期評估

3.大中小班第一主題課程審議、反思

4.與省常中的AFS交流生,聯合開展萬聖節活動

十一月份:

1.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各子課題成員交流研究成果

2.大中小班第二主題課程審議、反思

3.組織幼兒參加xx市“星星火炬”少兒英語大賽

4. 與省常中的AFS交流生,聯合開展感恩節活動

十二月份:

1. 大中小班第三主題課程審議、反思

2.開展英語節主題活動

3. 與省常中的AFS交流生,聯合開展聖誕節活動

4. 組織幼兒參加江蘇省“星星火炬”少兒英語大賽

一月份:

1.整理幼兒園主題活動方案,並彙編成冊

2.課題組會議,總結本學期課題工作情況,表彰課題研究中有突出表現的教師

3.檢核課題博客內容,完善課題網絡管理

4.收集、整理課題研究工作台賬資料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7

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現將本學期的課題研究工作計劃如下:

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

1.界定研究內容

準 確界定研究內容是課題研究的前提和關鍵,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應當進一步具體化的。研究內容的界定不但將課題分解為一個個可以直接 着手的具體的問題,也規定了一定的範圍,任何一項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將課題所能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全面研究。中國小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必須明瞭研究的內 容,否則,研究工作將無從着手。如對“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課題,我們界定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側重理論方面的有,①自主學習的本質和特徵,②自主 學習能力構成和表現,③中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第二側重實踐方面的有,①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原則、教學策略,②以自主學 習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③各學科自主學習的特殊性。這樣的內容界定使課題具體化、明朗化,問題結構有層次也比較清晰,各科教師都可以選定其中的任一問 題,作為課題研究的切入點、聚焦點和突破點,任何一個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申新問題,從而成為研究課題的派生問題。

2.設計研究方案

研 究問題明確後,就要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成因,規劃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這裏最重要的工作有二: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學習相關理論。任何課題研究都不 是從"零"開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為起點的。教師要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蒐集相關的文獻,並對文獻進行認真閲讀和分類疏理,從而全面瞭解同類或相 關課題研究現狀方面的信息,明確已有的研究結論和經驗,發現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問題的前沿,尋找研究問題的理論支撐,保證研究工作在理論指導下有針對性 地開展。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設,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設都具有假定性、科學性和預見性。所謂假定性是説它具有推測的性 質,即這種假設是現實中暫不存在的或未被確認的,或雖見於彼處卻未見於此處的,它可能被實踐證實,也可能被證偽,因此,假設決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設 又並非臆斷,它以教育理論為導向、以經驗事實為根據、以原有研究為借鑑,又經過研究者的論證和交流,因此,假設又具有科學性,正是科學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 性。假設也是一種走在行動之前的思想、一種先於事實的猜想,是研究者從思想觀念上對未來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動更富有預見性。事實證明:一個好 的假設,是課題研究的關鍵。當然,一個好的有價值的研究假設的提出是經過一個過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研究假設。

3.開展行動研究

研 究方案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但是這種行動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和動作,而是一種變革、改 進、創新,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徵:第一,驗證性,檢驗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證實或證偽研究假設。這是課題研究的基 本特徵。第二,探索性,發現和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行動絕不是按圖索驥的按部就班的機械活動,而是一種積極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和最佳 策略的過程。這意味着教師在行動時,不應拘泥於原有的假設和事先的設計,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方案作出有根據的調整、變更。探索性是課題研究的本質特 徵。第三,教育性,服從、服務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任何行動都應該無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義原則,體現教育活動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無條件地有利於所有學 生的成長和發展,這是行動的最高原則。驗證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的前提下進行才是有價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教育性是課題研究的靈魂。行 動研究不僅需要行動,而且也要求“寫作”,教師應將行動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忠實而全面地記錄下來,並形成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方 案,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作新的嘗試,在嘗試過程中再記錄新發現,形成新思路,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處於不斷的重新建構之中.

4.總結研究成果

總結在課題研究中既是一個研究循環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研究循環的中介。在總結這個環節中教師作為研究者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對已經觀察和感受到的,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各種現象進行回顧、歸納和整理,其中要特別注重對有意義的“細節”及其“情節”的描述和勾畫,使其成為教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學案例。

第二,評價和解釋,在回顧、歸納和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探討各種教學事件背後的理念,揭示規律,提高認識,提煉經驗。

第 三,重新設計,針對原有方案及其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以及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設計方案,並付諸予實 施,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論證和改革探索。個人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改正,它不可能停滯在一個凝固的“成果”上,而是一個不間斷的自我修訂、自我完善 的“過程”。所以,任何總結,都只是意味着一個新的開始。

課題研究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循環發展的動態過程,它不是一個線性結構,而是一個不斷的趨進問題解決的複式循環結構。實踐證明,課題研究對於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和理論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推進作用。

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8

一、課題名稱:___

二、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培育一所好學校,必須培育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教職工隊伍。如果把一所好學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廈,那麼,優秀教師就是支撐起這座大廈的棟樑。名教師是優秀教師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重要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之一。單單一個名教師,也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可是,對於一所好學校來説,名教師就是教職工隊伍的引領者。所以,在新課程改革高潮漸起的今日,各個學校都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對優秀教師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師和優秀教師,並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發揮模範引領帶動作用,是擺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內外研究同一研究領域的概況

關於名教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名教師的內涵、名教師教師的思想品德、現代教育觀念、法律意識、知識結構、基本技能、良好心態、外在形象、教學藝術、教育科研、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索與研究,並出版了《優秀教師全書》、《新課程優秀教師管理實用手冊》等專著。美國學者還專門研究了“美國成功教師的五個標準”、“成功教師的15條特徵”、“成功教師八要素”等,對指導中國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走向成功發揮了重大作用。

關於學校優秀教師與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關係研究,國內外也有所關注,但並不是很多。如有的學者從教師專業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關係出發,強調從以往關注教師的自治和個人發展,轉而強調名教師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發展的同伴互助、引領示範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進取的夥伴關係,以使雙向學習,在此基礎上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經過互動彼此支持,以減少教師由於孤立而導致的自發行為,從教師作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動。

2、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1)有利於建設研究型學校,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激勵教師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完美的教育人生。

(3)有利於加強學校教師伍建設,推動學校管理改革,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

四、課題研究的資料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研究的資料

本學期,我校課題研究的資料是“名師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名師的成長環境、培養途徑、作用與效益、與教師隊伍成長之間聯繫等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貼近名教師的工作實踐和成長心路歷程,探索名教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的主力軍與引領者作用,並且結合這個課題,研究發揮名教師作用的`途徑與策略。

(二)預期目標

認真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精心組織實施,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有利於名教師的成長、充分發揮名教師的模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的教職工隊伍管理評價體系,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在逐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階段構成研究成果,最終構成《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論文獲報告。

五、《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總召集人:李國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統籌、全程跟蹤課題研究。

課題組長:楊建濤。具體主持課題研究,總體構思、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步驟、研究方法,協調組織不一樣階段研究工作,彙集研究經驗,並最終構成研究成果。

副組長:虎二偉。負責本課題與學校整體教科研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工作和評價工作。

副組長:劉二定。負責組織課題研究,處理研究材料,進行研究指導。

課題組成員:劉法憲、楊春霞、魏麗霞、楊炎秋、張喜風、李世紅。負責子課題研究管理、實踐研究、資料蒐集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0__年5月——20__年5月。

1、20__年5月——20__年8月開題階段:申報課題,由上報上級科研主管部門備案,並通報學校教科室,由學校教科室牽頭,課題負責人確定實驗小組人員,明確人員職責分工。研討課題實驗方案,做好前期研究準備工作。

2、20__年9月——20__年12月為第二期研究階段:在此實驗研究階段,主要研究名教師的培養途徑成長環境與教師隊伍建設之間的聯繫。

3、20__年1月——20__年5月為課題第三實驗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研究和總結名教師在教師隊伍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學校在名教師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創新成果,彙集資料,優秀課例成果彙報。總結研究成果,彙編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供給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針對調查中瞭解到的名教師的學習、生活、工作現狀,廣泛收集和查閲有關資料,收集國內已有的影響名教師成長的各種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經驗,對其進行分析歸類,為研究供給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3、個案研究法。選取不一樣層次的優秀教師工作實踐成長經歷作個案研究。

4、經驗總結法。廣泛收集和總結各學科各年級優秀教師影響個人成長的各種因素並進行歸納整理。

5、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師培養策略

七、《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課題網絡,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制度。

2、由課題組組長負責開展活動,組員之間結成研究夥伴,定期彙報、交流。每月月底舉行課題組長例會,經常對課題進行階段性分析,並指導下階段工作。

3、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實行不定期檢查,並進行階段性工作彙報和總結,校行政進行監督和管理。

4、籌集經費,保證本課題各項研究工作正常開展。

5、與上級教科室領導多聯繫,及時彙報課題研究進展,確保課題紮實地有成效地開展。

標籤: 計劃書 課題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ggy7z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