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高中生物是理科當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它是一門畢業大學聯考升學的必修課,同時生物也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聯的知識。下面是有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歡迎參閲。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1

《減數分裂》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 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4.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裏主要説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應適宜的誘導,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1.課前預習:導讀

導讀,旨在培養學生的“讀、思、問”的學習習慣。閲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認知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問題,將教學目標轉化成富有針對性、啟發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閲讀。通過預習,學生對本節課主要內容及重要概念有所瞭解,為上課打好基礎,同時也是教師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良好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二)課堂引入:導思,啟發學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精心設計導語,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新問題,誘導思維進入新課。鮮明創意能扣人心絃,開啟思維之門,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以高昂的熱情進入學習角色,此時,學生心理處於積極主動的興奮狀態,便於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三)課堂教學:導法、導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教學法,恰到好處的運用導法和導議。導法是引導學生學會閲讀、觀察、總結、思維創造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導議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針對性、思考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或由各組推薦學生代表發言,如有錯誤或不完整,讓其他學生踴躍進行修改、補充,最後由教師歸納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課堂充滿生命力。教師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議論,使學生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去偽存真、獲得科學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在活潑和諧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過學法的指導,學生學會了接受新知識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學習能力。 (四)形成性測試:導練

通過“導練”,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是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不可缺少環節。教師精心擬定符合教學大綱要求,難易適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啟發性的題目,採用搶答、討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解題訓練,其作用就是讓學生動腦思維,動口表述,動筆練習,達到鞏固、深化、拓寬、應用的目的,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能根據檢測,反饋信息,及時矯正補償,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三、學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通過閲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為了不使教師的指導活動落空,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説,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四、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首先創設情境,引發新問題,(1)什麼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細胞有絲分裂嗎?“以人為例,人的染色體若會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這樣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孫的體細胞就會有46×230條染色體,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孔子的第30代孫的體細胞的染色體仍是46條,為什麼?”通過這一矛盾的設疑,激起了學生急於想了解此情況的求知慾,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説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既然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之後引出減數分裂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着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裏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説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説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着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説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後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着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半。至於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後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説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着,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最後,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後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繫了上節課內容,又使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五、板書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精子

(複製)

(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變形)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2

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生物課堂教學——《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教學例談

文/李琪仙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第四章《基因的表達》的開篇,利用多媒體技術動畫模擬進行教學,直觀地展示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並通過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加深理解,追求課堂效果的最大化。

一、導課——設疑猜想激發求知慾

導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開始環節。教師先播放《侏羅紀公園》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觀看完畢後,問題探討: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已經滅絕的恐龍的DNA分子,真的能夠使恐龍復活嗎?產生新問題:如果能利用恐龍的DNA使恐龍復活,你認為需主要解決什麼問題?引入:性狀的體現者是蛋白質,而蛋白質的合成受基因控制,那麼,基因是如何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呢?引出課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二、自主探究構建知識體系

1.提問思考,引出mRNA,識圖比較DNA和RNA,為轉錄的學習作鋪墊。

提問思考:真核生物DNA主要存在哪裏?蛋白質在哪裏合成?

引導探究:教師先強調:細胞核中的DNA不能通過核孔出細胞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細胞質中的核糖體。那問題出現了:細胞核中的DNA怎樣指導細胞質中的蛋白質合成呢?

2.突破轉錄過程這一重、難點。

提問思考:DNA上的遺傳信息是怎麼傳遞給mRNA的?——引出對轉錄過程的學習。

首先,課件展示轉錄的動畫過程。提醒學生注意轉錄過程發生的場所、需要的條件、產物。其次,佈置學生閲讀課本有關轉錄的內容。再次,學生自主構建“轉錄”概念,思考並歸納總結轉錄過程的有關知識,完成有關轉錄的8個知識點,教師加以強調補充。最後,課件再次展示轉錄的動畫過程。

3.理解密碼子和反密碼子的相關知識,為翻譯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密碼子:通過轉錄DNA上的遺傳信息傳遞到mRNA上,那麼mRNA如何將其鹼基序列翻譯為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呢?要想知道這個過程,首先要尋找鹼基與氨基酸之間的對應關係。鹼基與氨基酸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提出密碼子概念,課件展示密碼子表。師生觀看密碼子表總結:除3個終止密碼子以外,一種密碼子對應一種氨基酸,一種氨基酸可能對應多種密碼子。密碼子對於所有生物是通用的,説明:生物之間有一定的親緣關係。

探究新內容:那些遊離在細胞質中的氨基酸,是怎樣運送到核糖體的呢?引出tRNA,課件演示tRNA的結構。

師生總結:tRNA的結構、作用、種類。

4.突破翻譯過程這一重、難點。

繼續設疑:tRNA怎樣把細胞質中游離的氨基酸運到蛋白質的“裝配機器”——核糖體上呢?——引出對翻譯過程的學習。

(1)課件展示翻譯的動畫過程。提醒學生注意翻譯過程發生的場所、需要的條件、產物。(2)佈置學生閲讀課本有關翻譯的內容。(3)學生自主構建“翻譯”概念,思考並歸納總結翻譯過程的有關知識,完成有關翻譯的8個知識點,教師加以強調補充。(4)課件再次展示翻譯的動畫過程。學生此時腦海中對翻譯這一過程已經有所瞭解,再次重播翻譯的動畫過程則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5.課件展示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全過程(轉錄和翻譯),DNA複製(第三章)。

學生觀看轉錄和翻譯以及前一章DNA複製的過程,先完成表格,比較、理解、記憶重難點知識,再完成練習題,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三、拓展昇華,自主推導公式

問題提升:DNA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傳給RNA,RNA再翻譯成得到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中DNA的鹼基數、RNA的鹼基數和氨基酸數有何數量關係?

學生自主進行簡單推導,從而得出DNA的鹼基數∶RNA的鹼基數∶氨基酸數=6∶3∶1,並會對該知識點加以應用,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效率。

四、課後延伸,培養創新精神

前後呼應:利用恐龍的DNA能使它復活嗎?

課件展示: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鏈接。

給學生提供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鏈接,供學生課後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新的學習動機。

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沒有一種唯一、絕對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生命力在於廣大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創新,願更多更好的適合素質教育的現代生物教學模式能創建出來。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3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作者/孫連鵬

這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1節的一個實驗。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此實驗在過渡教材中是一個驗證性實驗,而在課標教材中是一個重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探究性實驗,這是教材中第一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探究的實驗,所以上好該實驗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設計理念

課標教材把此實驗安排在學習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知識內容之前,目的在於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各類有機物奠定感性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實驗內容的設置上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對檢測結果的預期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因此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為以後各章節的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本實驗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實驗,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説明特定的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相應的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簡述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據所選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並做出預期實驗結果。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嚴謹認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按照實驗操作規則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力目標: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和澱粉。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難點: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種類和使用方法多,課堂容量大。

突破:面對全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儀器準備和學生的情感、知識準備;課堂上發揮小組長的協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三、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樂於並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實驗的內容與日常飲食有關,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極易產生學習興趣,設置不同層次的探究,以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但材料試劑多,規範操作細節多,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法學法

教法:組織、引導者,注意生成性問題的再探究。

學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

五、教學程序

六、教學反思

本節實驗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為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維度,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側重科學方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為重點,在實驗操作中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協助作用,管理調控課堂,分工合作,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發現,試劑用量的差異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推斷,實驗中要掌握統一恰當的標準。另外,開展探究性實驗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對實驗結果也需要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並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和預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七、板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實驗原理

還原糖+斐林試劑→(水域加熱)磚紅色沉澱

脂肪+蘇丹Ⅳ→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澱粉+碘液→藍色

2.實驗材料

未知組織樣液(蘋果汁、馬鈴薯勻漿、蛋清組織樣液、花生種子勻漿)

3.實驗程序

(1)分組實驗,對未知樣液進行鑑定

(2)填寫實驗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4)評價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飲料與木糖醇飲料所含還原糖有差別嗎?

(2)米粉和奶粉的營養成分有什麼主要區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evld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