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導遊的演講稿(通用17篇)

導遊的演講稿(通用17篇)

導遊的演講稿 篇1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説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説,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導遊的演講稿(通用17篇)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導遊的演講稿 篇2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對各位光臨我們古都開封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導遊員某某某,大家可以叫我小某,或者某導都可以,今天能為各位貴客服務,我感到非常榮幸。願我們友好合作,度過在開封旅遊的美好時光。

接下來,我把開封的概況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開封位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東部,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連華東諸省。轄五縣五區,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萬,市區人口78萬。

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君主鄭莊公選擇這裏修築儲糧倉城,便取 啟拓封疆之意,定名 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 啟封 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稱。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當時,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古人曾這樣描述當年宋都的輝煌: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謙明的包公,滿門忠烈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裏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她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佈市縣的名勝古蹟,依稀可尋的古成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目前開封擁有名勝古蹟景點18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盪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為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大宋旅遊景區。

開封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便利。隴海鐵路、國道310高等級公路沿黃河貫通東西,106國道經開封黃河大橋縱越南北。近年來,隨着市區主要幹道拓寬改造工程的相繼竣工,市內旅遊交通條件和城市旅遊大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開封在每年春、秋季節定期舉辦東京禹王大廟會、菊花花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活動,使優秀的民俗文化不斷髮揚光大。熱烈歡迎大家到古都開封旅遊觀光。現在我們的旅遊車經過的是最具古城特色的街區~~宋都御街。穿過宋都御街西拐,就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清明上河園。

我們現在遊覽的景點是開封大型民俗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開封清明上河園以《清明上河園》為藍本,按照圖中佈局,採用宋代營造法式,結合現代建築方法,集中再現了原圖的購物景觀和民俗風情。使您“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迴千年”。進入清明上河園,迎面可以看到一幅長16米,高3米的大型浮雕,浮雕前是漢白玉巨石人像雕塑《情繫東京》,一代名師張擇端手捧恢宏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歡迎您來到清明上河園。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一代名師張擇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圖》吧。

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生於北宋,卒於南宋。年輕時遊學京師,擅長繪畫,曾任翰林圖畫院侍詔。為紀念張擇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陳修林、龐王宣教授取中華石材之鄉山東萊州的白色花崗石這尊高大塑像,石像後面則為濃縮《清明上河圖》芸芸從生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太平盛世時開封的繁華市景、民俗生活。《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生活景物幾乎無所不包,真實地描繪了北宋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在這幅長525釐米地,寬25.5釐米的畫卷上,有各種人物684個,牲畜96頭,房屋122座,舟船25艘,既有鉅商富賈,也有街頭小販,既有城樓虹橋,也有行舟路人,就連算卦先生也能看得到。專家們甚至還發現了店鋪中的算盤。算盤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講算器究竟何時發明,目前我們還無法考證,但是《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算盤卻是在目前發現的古代圖文資料中第一次出現的算盤。《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研究宋代經濟、文化、建築、科學等珍貴歷史資料,原作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清明上河園景區,佔地500畝,其中水面120畝,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仿照原圖,設驛站、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鳥魚蟲、繁華京城、休閒購物和綜合服務等八個功能區,並設有校場、虹橋、民俗、宋都等四個文化區。遊覽清明上河園,可以跨虹橋,登上善門,遊鴻福寺,瀏覽文繡院,下榻古驛站,就餐孫羊正店。遊覽清明上河園,您可以情觀黨民間雜耍、木蘭織房、年思社,還有吹糖人、剪紙、風箏等民間工藝,當然還有聞名中外的開封小吃。清明上河園可看景物繁多,讓我們先雲看看著名的虹橋吧!

展閲《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看到一造型優美的木頂拱橋。據專家研究,《清明上河圖》的虹橋為中國十大古橋之一,是著名的木拱橋,如建於1050年,為當時北宋京城的水陸交通運轉暢通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後毀於戰火。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拱橋,是仿照原圖建造的。我們能夠重登飛架的虹橋,應歸功於張擇端真切的視像描繪,應當感謝他給了後人重睹北宋京都風景線的機緣。重建的這座虹橋1998年建成,橋跨徑25米,高5米,跨度比為1:5,橋的兩邊設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頂部有一圓盤,上面泊立白鶴鳥,隨風轉動,對照下面的十字交儀木就知道白鶴所指的方向,這是古代的風向標。

虹橋是飛架在汴河之上。據史書記載,汴河始於戰國的魏,通於隋,暢於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長江,為北宋南北貫通的大動脈。各地所產的糧食,所收的賦税,各種奇珍異果都是沿着這條河運到京城來的。汴河對於當時的北宋可謂至關重要。由於舟船往來,客商眾多,於是在河的兩邊就出現了許多店鋪,在當時襲擊京城,汴河兩岸是最繁華熱鬧的地方,虹橋左右讓鋪林立,舟船如梭,商賈雲集。今天的虹橋下面,是東京碼頭,諸位感興趣的話,可以蕩起宋式木船,飽覽北國水城的萬頃碧波。

清明上河園是一所集民俗展示和歷史風情為一全的主題公園,各種表演展示遍佈全國各處,前方有上善門,城樓羣內有仿古編鐘。再往前是孫羊正店,當時為北宋東京著名酒店,可提供飲食。沿途有許多店鋪,您可以選購自己喜愛的工藝美術品,園內還有許多雜耍藝人,飲食店鋪。園內一些表演節目有固定時間,如王員外招婿、梁山好漢劫法場等,可以供大家自由觀賞。好了,朋友們,今天關於清園的講解至此結束,接下來大家自由參觀,謝謝大家!

導遊的演講稿 篇3

嶽王廟廟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棲霞岑下,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0xx年),南宋隆興元(1163年),孝宗皇帝趙慎下詔為岳飛昭雪,將岳飛遺體從九曲從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於棲霞岑下。嘉定十四年,宋寧宗皇帝將岳飛墓傍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禪寺》,以表彰岳飛的功德。元時廟廢。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建,宣德間毀於火災,浙江右布政使黃敷仲重修。明英宗天順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府同知馬偉等奏請為岳飛建廟,聖旨準建,天順三年(1459年),馬偉將“褒忠衍福禪寺”改建為《嶽王廟》,後毀於兵火,宏治間太監麥秀重建。正德八年(1520xx年),都指揮李隆用鑄鐵鑄制秦檜、王氏、万俟卨(莫棋謝)三跪像於岳飛墓前,由於遊人痛恨這些民族敗類,後採竟被擊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總督御使胡宗憲修復岳廟,重鑄跪像,也被擊壞。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範淶重鑄跪像,並增鑄張俊跪像,以後至清代,於順治八年(1651年),巡撫都御使範承謨,康熙二十一年(1732年)兩淮轉運使羅文瑜,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鐸,康熙五十四年(1720xx年)總督範時崇、雍正九年(1731年)總督李衞等多次重修。現在的嶽王廟,大多是清代的建築,經民國七年(1920xx年)大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公佈杭州岳飛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秋嶽墓被毀,岳廟亦破舊不堪。197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花人工五萬六千餘,幣四十萬元,重修岳廟,重建嶽墓。一九八○年修復岳飛墓時,發現基道兩側各有石俑一具!其中一具完整,岳飛的墓穴雖未清理,但墓基四周條石已經發現,明岳飛墓穴在此。一九八一年葉劍英題詞:“國花百萬建岳廟,重在教育後人”。並書:“心昭天日”。岳飛墓碑上寫着《宋嶽鄂王墓》的字樣。左側為岳雲墓、墓碑上寫着《宋繼忠侯岳雲墓》字樣。

杭州西湖岳飛墓廟,歷代為人們瞻仰拜謁之處。南宋亡國時,有太學生徐應鑣率二子一女在岳飛墓前集體自焚,以示亡國之痛。清代一位姓秦的文士拜謁嶽墓時,因感秦檜之惡責,恥于姓秦,故聯詩曰:“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現岳飛墓廟每天拜謁的國內外人士,多的到一萬多人。

導遊的演講稿 篇4

我們現在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羣。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曆史。其佔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於頤和園。整個建築佈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牆圍括。外壇牆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後來開闢的。內壇牆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後,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裏專門用於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穀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穀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國成立後,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長杆,叫望燈杆,該杆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杆長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時,三根燈杆上各吊一隻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製,長四尺,粗一尺,並鑄有凸龍花紡。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台,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台,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築形式上,有着許多神奇有趣的説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座傑出建築,各項建築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遊人所讚歎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台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杆。欄杆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之尊的含義。

為什麼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説,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裏,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徵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築。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歎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牆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後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像徵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鬆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還各有一對。

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樑,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正中的石台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在是我給大家介紹迴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牆而言。圍牆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牆高3.72米,厚0.9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後的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低聲説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迴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迴音,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遊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説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迴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麼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象: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後,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鐘。説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迴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説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於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同時並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皇穹宇的西面出,在這裏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幹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據傳這棵古柏生長於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 天壇境內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闢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徵皇帝步步高昇,寓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着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築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為什麼要叫"鬼門關"呢?因為於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製作供品,故有"鬼門關"之稱。

沿着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台,它位設於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台。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於西天門內大道南側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齋宮佔地四萬平方米,建築呈四方形,內有正殿、寢宮、鐘樓等。四周築有兩重圍牆和一道護城河,建築講究,警衞森嚴。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牆綠瓦,甚為壯觀。據説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構。整個殿堂不用樑、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樑殿"。 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地方。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據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設方几一張,罩黃雲緞桌衣,上設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 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徵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剛炳像。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按規定,這裏所設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裏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聖地。祈年殿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於高5.6米,佔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樑殿,整座建築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兑、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並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徵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於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於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説是按天象設立的。裏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硃紅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徵一年中的24個節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徵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徵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徵着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後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於此。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遊人觀覽。

位於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東西兩側的是東、西配殿,原是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現分別闢為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製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現在經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着連結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該長廊的間數正好與72地煞的數字相同,過去傳説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後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遊樂的好去處。

天泉井於神庫門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製。

現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於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傳説,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築,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於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於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後而置於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説,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於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説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於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裏是天壇的東門,關於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謝謝大家。

導遊的演講稿 篇5

路易艾黎的這句話,成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想往和期待,這年的春節,我了卻了這樁心事。

我的邊城之行是從南華門開始的,南華門早已被拆毀,當人們意識到這一切並開始惋惜的時候,只好又重修了一個現代仿古風格的南華門。後有當地人向我報怨説,拆了南華門,斷了南華山的龍脈,壞了鳳凰的風水,所以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再也沒出現過驚世之人才。這雖然是迷信的説法,但在那個即排斥外來優秀文化,又徹底砸爛中國傳統文明的年代裏,我們幹了多少愚蠢之極讓人感到切膚之痛的蠢事!

沱江大橋是欣賞沱江穿城的絕佳之處,向下遊望去古城風彩盡收眼底。下橋來沿着城牆下的江邊散步,如果此時再能飄下一陣霏霏細雨,那該是何等的愜意!

古老的跳巖已被改成了木板橋,過往着揹着小孩的少婦女和步履從容的老人,岸邊的婦女依舊用棒槌洗衣,拍打着舒緩而又優雅的節奏,人們沒有現代文明的生活重壓,他們也許清貧但卻享受着身心輕鬆的人生。

大概是人們又懷念起古老的跳巖吧,旁邊又用紅條石新砌了一高一矮兩排更為整齊、間隔更近卻失去了樸拙韻味的新跳巖。不過大家在上面跳來跳去還是讓人多少找回了些童年的記憶。清麗的沱江水倒映着人們快樂的身影,江水因撒滿了人們歡快的笑聲而蕩起了清波。江邊的洗衣女偶爾抬頭看看我們這羣古城的過客,然後微笑着埋下頭去,於是岸邊又響起了不知迴盪了多少年的槌聲。其實在我看來她們也是過客,沱江水溶解了她們母親與祖母們的多少憧憬與多少歎息遠去了......

雄偉的北門貯立在江邊,讓人想起這座與世無爭的小城其實也曾烽火想見、鼓角相聞。

歷來地方統治者重武輕文,使這本不遜江南的小橋流水風光卻少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浪漫傳説,有的也只是些街頭巷議的風流韻事,但是鄉土文學大師沈從文卻從這些生活在邊城中與沅水上不起眼的芸芸眾生中發掘出偉大的人性,也使得鳳凰小城終被世人所知曉。

北門下是曾經繁榮一時的水碼頭,如今隨着湘西地區陸路交通狀況的改善,這裏就再也見不到商船雲集搬夫忙碌的景象了。

租了一葉細長的扁擔船,盪舟在曾承載過邊城厚重歷史的水面上,水清透底,可看見遊動的水草。江面上映着所存不多的吊腳樓斑駁古舊的倒影。也許承擔了太多歲月的風雨,吊腳樓相互倚肩而立,破舊蒼老、搖搖欲墜。猶如駝背的老人,拄着枴杖向江水上過往的船客喃喃絮説着自己飽經的一世滄桑。但這又恰是鳳凰的風景所在,我們這羣訪客不遠千里而來,不就是要尋訪你那蒼老的身影嗎?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我們走近了你,只是吊腳樓已默然無語,船伕的划水聲更顯江水的寂靜。那水上撐船人的號子呢?那吊腳樓窗上飄着的窮人們的歌聲呢?已隨沱江水漂向了再也找尋不到的遠方了罷。

過了樓羣,左岸是江西商人們集資修建的遐昌閣,右邊就是鬱鬱葱葱的南華山了。

南華山吐翠含煙,青山依舊,遐昌閣雕樑畫棟,卻人去樓空,歲月一如江上的流水,流逝在天邊的盡頭......

上岸沿城牆南行過東門,來到虹橋,虹橋原是座風雨橋,也已被毀,此處也是新修的一座,虹橋的三個橋拱是半圓形,結合水面的倒影象是三輪滾圓的滿月映照着江水,這圓月曾目送過多少漂泊遠方的孤舟,招喚着多少流浪回鄉的歸帆......

沿着小城古街隨意地走,小巷曲折幽深,走進去彷彿埋頭於一部厚重的史書,一下子有些茫然。思緒有時也被牽回過去的歲月,希望能聽到一聲小販的沿街叫賣,撞上兩位嘻戲追打的孩童,窺一眼哪家虛掩的門中正有一位賢淑的苗女低頭做女紅......

小城的主人換了一代又一代,但巷邊的老屋依然透着盎然的古風,門上彤紅的春聯書法依然蒼勁,行文的意境各具特色,全不象我們城市居民在街上買來的對聯已毫無個性,快節奏生活的人羣對過年這樣的大事也如此應付,終日苦苦追求卻不知平靜的生活其實妙不可言,只要你能靜下心來去細細地品味,平凡的生命總會有些地方讓你感動不已。

有些人家門口會有一個牌子寫着重點保護民居的字樣。大門緊閉,真想進去一看卻又不忍打擾主人家享了幾代人的天倫之樂。

腳下的石板街光滑而略顯不平,有時會有一隻瞪大眼睛的小狗從木門的後面探出可愛的小腦袋好奇地盯着你,兩旁的店鋪除了小飯店多是售賣蠟染銀飾等土產,還是木板的那種,沒有被玻璃櫥窗的現代商業氣息所籠罩,所以你大可不必擔心店主人會向你漫天要價,很少的錢就會買到一件非常漂亮的銀飾,你帶回家鄉的每件物品都能折射出湘西人民質樸的民風。

逛到天色已晚,隨意撞進一家名叫“老街”的小飯店,地道的地方口味讓你樂不思鄉,幾個人五菜一湯才二十八元錢!飯飽之時才知剛才為我們端盤上菜的老闆竟是當地的文化名人、沈從文研究會的理事長馬蹄聲先生。於是我們每人買了一本由他簽名的散文集《故鄉》。

次日一早又來到中營街參觀了沈從文的故居,四合院式的建築,坐在先生的書桌旁,聆聽着屋外的和風扣響着窗櫺,小院目睹了先生童年的歡樂,院子正中天井上那一方小小的藍天,竟然也能吸引一對欲飛的翅膀?

再次撐船順水而下,出城不遠的聽濤山上就是沈從文的墓地,山前開着風霜傲雪的梅花,沒有瑩冢,只有一塊五彩奇石,便是墓碑了,上面寫沈從文先生自撰的墓誌銘: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一個戰士,如果沒有戰死沙場,就應該回到故鄉”,一個處世淡泊,人格高尚的大師如今魂歸故里,葬在這依山傍水、生前在此讀書的幽靜所在,也該安息了吧。

古城文星街的深巷中有一處精巧的苗式院落,雖然不甚起眼,但這裏卻走出過中國第一位------熊希齡,鳳凰的一方水土,出落了這位十六歲中舉,二十歲翰林的湘西神童,後成為民國的第一任,退出政壇後畢生致力於教育和慈善事業,成為邊城人傑地靈的又一明證。

朝陽宮也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古建築,以前是陳家族人修建的祠堂,和鳳凰其他的古建築一樣,小巧而精緻。斗拱重檐的戲台兩邊一付有趣的對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只是如今已是曲終人散,人去樓空。佇立在空曠的院中想象着往日的繁榮盛景,體會着今日的粉墨人生,冷眼旁觀着世間依然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賢愚忠奸......

出城十幾公里直奔黃絲橋古城,路過一段南長城的遺址,讓司機停車登了上去,殘破的城垣仍可感受到當年的不可一世,當時為防苗民暴動而建,全長數百里。但往日的威風被時光的風雨吹打得幾乎了無痕跡,只剩下眼前這樣孤獨的幾處,冬日裏的風吹拂着衰草,可以想見當年的滾滾狼煙與刀光血影,暴政和腐敗給別人帶來的是血和妻離子散,給自己留下的是自掘的墳墓,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象他的統治者想往的那樣千秋萬代。

黃絲橋古城就座落在阿拉營附近,這附近好多地方都以軍事色彩的某某營為地名,可見當時民族矛盾與階級對立之激化。始建於唐代的這座古城保存完好,登上城樓,放眼城外,阡陌農田與遠處的零星苗寨籠罩在冬日裏寂寞蒼涼的幕色中,如今的城中已住滿了與世無爭的苗民,入夜,明月依然會升起,卻再也聽不到往日庶邊征夫那飄蕩在古道西風下與烽火邊牆中的悠悠羌管與思鄉的蘆笙了吧......

即將離開湘西的那天傍晚,我再次來到北門的沱江邊,散散步,然後坐在岸上看着眼前的風景,女人們收起洗過的衣服緩緩地離開,孩子們的笑聲也漸漸地遠去,緋紅的暮色一點點地浸潤並無聲地熄滅在河水中,吊腳樓的燈火漸漸閃亮在沱江的柔波里,輕柔的晚風吹拂着自己那顆企望平靜的心,心卻仍在隨意想些什麼:我為什麼要來湘西?我來尋找什麼?我找到了嗎?

小城象一隻泊在碼頭輕輕晃動的小船,正在沱江的搖籃中安然地睡去,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是的,你找到了.....

導遊的演講稿 篇6

分峯造石當為揚州疊石的一大特色。個園是這方面的代表。該園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總黃至筠於明壽芝園舊址重建。清時為馬曰璐兄弟二人別墅,小玲瓏山館,二馬是安徽祁門人,雖經營鹽業,但雅好書畫,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書百櫥,積十餘萬卷,《清史列傳.儒林傳》謂其“藏書甲大江南北”。家中有叢書樓,覓句廊、看山樓、紅藥階、透風透月兩明軒,至今舊制尚存,故名仍襲。全祖望曾寫《叢書樓記》,稱:“百年以來海內聚書之有名者,崑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馬氏昆弟所有,幾過之。”可見其藏書之豐。可貴者馬氏並非將典籍深藏祕閣,寧飽蠹蟲,不輕易借人,而是編成《叢書樓目錄》,方便文友查閲,使書盡其用。詩人盧雅雨,學者惠棟,藏書家趙昱都曾借抄馬氏祕籍,而全祖望、厲鶚都曾長期寓此寫成了學術專著。如惠棟所贊:“玲瓏山館羣疆儔,邱索搜較苦未休。”

黃雖為鉅商,但也喜愛文化,人稱主人“竹”,自號“個園”,以號作為園名。該園據説出自石濤的手筆,他一生多遊歷名山大川,“搜盡奇峯打草稿”,使之在個園設計中取材自然,卻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匯於一園的獨特疊石藝術聞名遐邇。未入園門,只見修石依門,筱竹勁挺,兩旁花台上石筍如春筍破土,縷縷陽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園門的牆上,形成“個”字形的花紋圖案,烘托着園門正中的“個園”匾額,微風乍起,枝葉搖曳,只見牆上“個”字形的花飾不斷移動變換,“月映竹成千個字”(袁枚),你會不自覺地歎出“活了”!

過春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疊成,秀石剔透,夭矯玲瓏。步入曲橋,兩旁奇石有的如玉鶴獨立,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抬頭看,谷口上飛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遠客;遠處眺,山頂上羣猴戲鬧,樂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過曲橋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靜,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澗石縫中,廣玉蘭盤根錯節;窗前階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間,只見濃蔭披灑,綠影叢叢,真是眉須皆碧了。

秋山最富畫意,山由懸巖峭壁的安徽黃石堆就,其石有的顏色赭黃,有的赤紅如染,其勢如刀劈斧削,險峻摩空,山隙間丹楓斜伸,曲幹虯枝與嶙峋山勢渾然天成;山頂翼然飛亭,登峯遠眺,羣峯低昂腳下,煙嵐飄隱其中,雖是咫尺之圖卻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氣勢。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線的太湖石表現秀雅恬靜的意境,那麼秋景則以黃山石粗獷豪放的的直線表現雄偉闊大的壯觀。一具北方山嶺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風格迥異,卻又在咫尺之內巧以樓前立體長廊相連,渾然一體而不突兀,和諧統一極富畫意詩情。

從黃石東峯步石而下,過“透風漏月”廳,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閃閃發亮,背光皚皚露白,無論近看遠觀,假山上似覆蓋一層未消的殘雪,散發着逼人的寒氣。山畔池旁,冬梅點點,疏影橫斜,暗香浮動,“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異趣,風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説景石四標準:“透、漏、險、瘦”,似乎已成定論。不!這不過是一般的疊石技巧,像個園這樣分峯造石,構成四季假山,遊園一週,似遊一年,已見構園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貴者,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渾然天成。你看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牆卻開了兩個圓形漏窗,只見枝枝翠竹過牆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遠意境。整個園景猶如一幅構制巨大的畫卷,路隨景轉,景隨路換,疊山之外,園中又因勢散散落落佈置一些廳館樓台、石橋小院,配上聯對匾額,更有鳥囀鶯啼、蜂舞蝶戀,恰到好處,點到人。

導遊的演講稿 篇7

温州是我國首批列為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浙江南部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旅遊中心,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 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通麗水,北通台州,330,104國道十字交匯,貫穿而過,温州現管轄鹿城,甌海,龍灣三區,瑞安,樂清二市,蒼南,平陽,文成,泰順,永嘉,洞頭六個縣,全市陸地面積11784平方公里,人口713萬。

温州素有“東甌名鎮”美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春秋戰國時期,已是我國九大港口之一,西漢年間,是東甌王縐瑤的封地,東晉時期,著名學者郭裴選址始建温州城,古名“永嘉郡”。相傳,建城時,有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又名“鹿城”。 温州具有極為豐富的旅遊資源,雁蕩山,楠溪江,南鹿列島,烏巖嶺等都是大家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北宋科學家沈括遊雁蕩山後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説,這比歐洲學術界關於侵蝕學説的提出早600多年。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蕩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它的科學價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義。 雁蕩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歷史上稱為我國“東南第一山”,以山水奇秀馳名中外,被列入名山行列,山中環境怡人,冬暖夏涼,泉水清澈,空氣新鮮,是遊覽,避暑,修養的好地方,82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雁蕩山山體構成多以火山巖為主,形成眾多的深谷,峯林,有着“造型地貌博物館“之稱。整個景區方圓450平方公里,8大景區。 楠溪江 北雁蕩山*靈峯夜景 靈峯的奇峯異石在月光和夜色的映襯下,猶如塗上了神祕的色彩,構成了一幅幅線條鮮明的潑墨畫,靈峯夜景更具形象美,意境美。 怎樣才能更好地欣賞夜景呢?這需要三個最佳:最佳時間,最佳位置,最佳想象力。

請大家抬頭仰望左邊的山峯:前面的山顛上,一頭老牛昂首向東,好象在等待着什麼,思念着什麼?現在,請大家聽一個迷人而淒涼的民間傳説。 相傳在很久以前,雁蕩山腳下住着一位非常富有的財主。財主家有一位沒有父母的六歲小姑娘,名字叫玉貞。小玉貞白天給財主放牛,晚上跟老牛睡在一起,老牛與玉貞相依為命。冬天老牛用身子給她禦寒,夏天老牛用尾巴替她趕蚊子。就這樣小玉貞與老牛結下了深厚的情感。轉眼間“十八的姑娘一朵花”。 人説漂亮是件好事,可壞就壞在財主心懷歹意。一天晚上,財主帶了很多家丁,到牛棚裏想把玉貞姑娘搶來做小妾。此事被通人性的老牛知道了,趁着夜深人靜,老牛馱着姑娘便跑,可到前面的山顛上,無路可逃,怎麼辦呢?這時老牛顯靈了,對玉貞説:“姑娘,你站在我的角上,我用角送你到月宮去。”沒等姑娘答應,老 牛便忍痛把角往前面巖石上一扣。只聽“轟”地一聲,老牛一隻角斷了下來,變成了彎彎的小船,把玉貞送到月宮,而老牛隻剩下一隻角,天天都在這裏仰首遙望着月亮,思念着玉貞姑娘。每當皓月當空的晚上,稱為“犀牛望月”;月有陰晴圓缺,假如沒有了月亮,則稱為“犀牛盼月”。觀賞此景最佳時間應在農曆八月十五晚上,因為那時,月最圓,情最真,人團圓。 請大家站在屋檐底下,抬頭仰望,只見一隻碩大的雄鷹,凝神佇望,象一尊保護神,守衞着靈峯這一方淨土。6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觀此峯後,詩興大發,揮筆道:“雄鷹踞奇峯,清晨化為石;待到黃昏後,雄鷹看又活。”峯隨步轉,景隨步移,請各位再往前行,看看“雄鷹斂翅”還有何變化? 最神聖,最偉大的雙乳峯。雙乳峯不僅孕育瞭如詩如畫的雁蕩山水,而且也孕育了勤勞智慧的雁蕩人民,因此,雁蕩人民還贈給她一個雅稱,“東方維納斯”。 山峯的左側,一少女背倚靈峯,臉朝東北方,流海高卷,身着旗袍,體態勻稱,温文爾雅。向人們顯示着東方少女的靦典和婀娜,真不失為一位大家閨秀。如果你用心去感悟,會發現,她朝者遠方,面帶愁容,眼露悲意,望眼欲穿,似乎正在思戀着未歸的情郎。真可謂“自古多情傷別離”讓我們真誠地祝願這為相思女等到自己的意中人。

大家抬頭望右邊的山峯,有一峯如童,卓立山背上,而它下面的山背,恰似一條巨大的鯨魚,合在一起,就是“牧童騎鯨魚”。 相思女終於盼到了心上人。請大家抬頭看合掌峯,左邊的少女留着波浪式的髮型,一身得體大方的服裝。此時她踮起了腳尖,揚起了臉,雙手樓着右邊小夥子的脖子。小夥子天庭飽滿,眉清目秀,剛從遠方回來,來不及卸下身上的包袱,雙手樓住了戀人的纖腰。這就是雁蕩山馳名中外的“情侶峯”,此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了不打擾他們,我們的隊伍還是繼續前進。 雁蕩山的民謠:“牛眠靈峯靜,情侶月下戀,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轉臉。”到了夜裏,靠路邊的大巖石,酷似一老婆婆。後腦勺一個髮髻,稀疏的頭髮,寬額頭,高罐骨,癟嘴巴構成了一位生動逼真的老婆婆形象。 “公公峯”出現了,其實公公與婆婆是同一塊山峯的不同角度觀看的形象。你看,剛才婆婆的髮髻不見了,臉型拉長了,深陷的雙眼,彎曲的捲髮,高凸的罐骨。有點象洋公公。 請各位看路左邊的崖嶂上,雁蕩山觀音洞的白衣觀音飄然而至,一襲白袍,手持淨瓶,頭帶鳳冠,口中唸唸有詞“阿彌陀佛,祝大家吉星高照,萬事如意。” 各位團友,觀音已送客,我們在這聲聲歡送辭中與夜景説句再見,謝謝大家配合。 靈巖景區 俗話説:“天下名山僧佔多”,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鐘鼓齊鳴”四個大字,這是上海朱文龍等六個文人應景題寫的。左邊整座大的巖石猶如一口巨鍾,右邊山頂上便是一個圓鼓。聞鐘鼓聲,古剎也不遠了。 國畫大師潘天壽寫的:“一夜黃梅雨後時,風青雲白更多姿,萬條飛瀑千條澗,此是雁山第一奇”。潘天壽曾多次來雁蕩寫生作畫,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雨後靈巖的美景。 前面是雙珠谷,這座塑像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質學家,文學家徐霞客。他一生遍遊名山勝地,但重遊的地方只有黃山,天台山,雁蕩山。徐霞客三遊雁蕩寫了《遊延宕山日記》,為我們今天考察研究雁蕩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他冒着葬身懸崖的危險,攀登百崗尖,窺探天窗洞的無畏精神,很值得後人稱讚,旅遊局特此立像紀念。 左邊山頂有一巖石搖搖欲墜,叫“頂珠石”。它對面出現很多隻青蛙在默默地聽着寺院裏傳來的誦經聲,這景稱為“青蛙聽經”。 碑刻是紀念潘耀庭先生的,他是雁蕩山人,曾為雁蕩山開山修路造福謀利, 請大家看正前方,靈巖寺出來一位老僧,身穿袈裟,雙手合十,恭恭敬敬朝着前方舍利塔,虔誠地拜着,故名“老僧拜塔”。 這座山峯,猶如一隻巨大的雄鷹張開翅膀,預展翅奮飛。當代文學家郭沫若看後賦詩一首:“靈巖有奇石,入夜化為鷹,勢欲凌空去,蒼茫萬里徵”。

來到靈巖寺的大雄寶殿前,這裏四面奇峯突起,宛如人間仙境。請大家背對大雄寶殿向右看,右邊剛才的“雄鷹”,到了這裏已勢若擎天,頂天立地,所以叫“天柱峯”。高270米,在天柱峯的右惻,有兩座並列着的山峯,形似鳳凰,頭朝着靈巖寺,叫“雙巒峯”。在它右邊背後,羣峯林立,其中有一峯卓立其間,這峯叫“獨秀峯”。它與雙巒峯之間便是小龍湫。 現在請大家面朝大雄寶殿仰視後面的崖嶂,稱之為“屏霞嶂”,它的右端上方有一塊突出的巖石,象一隻金烏,相對應樹叢中的一隻玉兔。“金烏”代表太陽,“玉兔”代表月亮,故稱日月同輝。 請大家再轉過頭看大雄寶殿左邊,在山的外端有一峯聳立,如大旗飄揚,氣勢磅礴,叫“展旗峯”。它高達260米,與右邊的天柱峯相對峙,稱之為靈巖寺的南天門。兩峯之間距離250米。上方橫空而過的鐵索,用於空中飛渡。飛渡是怎樣進行的呢?最早用於採石斛。石斛能清涼解毒,卻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當地農民只好身繫繩索,攀援峭壁採集石斛。這樣就慢慢地練就成了一身飛崖走壁的本領。 靈巖古寺四周羣峯環列,環境幽雅。以屏霞為幛,得天柱和展旗為南天門,可見靈巖是一塊寶地。請大家抬頭看,山門左右寫了“靈光獨耀,巖石爭奇”的對聯。上方各有一字念“轟”是梵文,代表着吉祥如意,那麼我們帶者美好祝願望裏走。 前面柱子上的對聯,是清代榜眼喻長霖寫的。生動地描寫了雁蕩山聖境和靈巖周圍的景色。 靈巖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是目前雁蕩十八古剎至今保持最完好的寺院。供着南海觀音。這些竹子,看是圓摸是方,稱之方竹。相傳這竹子是從錢眼裏長出來的,摸了這竹子,各位能財運亨通。 小龍湫和大龍湫相比,高度不及三分之一,只有60米。卧龍谷。 大龍湫景區 各位,大龍湫以變幻萬千而聞名遐邇。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觀音坐蓮台”。安詳,端莊的觀音,臉朝東方,安然坐與蓮花台上。再往左看,可見一隻老鼠,頭朝天,挺着大肚皮,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正慌慌張張的往上逃,此景稱為“上山鼠”。那隻老鼠何以如此呢?原來,在它背後山上有一隻貓,弓前背,朝它緊追不捨,兩景天然巧合,便有“靈貓捕鼠”之稱。 馬鞍嶺隧道354米長,高4。5米,寬7。5米。

我們看前面的山峯,一座座高低不平,酷似一尊尊佛像端坐在那裏,這叫“千佛峯”,相信你一定會讚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在千佛峯中,有一座顏色灰淺的叫“ 抱兒峯”,峯頂是一位年輕的少婦,梳者整潔光滑的髮髻,微微垂頭,穿着印度式寬大拖地衫裙,右腿稍抬,懷抱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神情中充滿無限愛意。 大家放眼望去,前面有一座獨立矗立的山峯,像一條嗷嗷待哺的鱷魚,我們去大龍湫就得繞它180度轉,在走的行程中,從不同角度觀看山峯的多種變化,有興趣的話,不妨留心數一下。 各位發現前面的兩座山峯之間的裂縫加大了,恰似一把剪刀,單看右側,恰似一位妙齡少女,衣着古裝,雲髻高聳,飄然聳立,稱為“昭君出寨”。 前面第二山峯的右邊有一高一低兩塊小巖石,低的像狡猾的狐狸,一臉媚笑對着老虎,大的巖石像老虎,一臉懷疑,稱為“狐假虎威”。 大龍湫水源從雁蕩山最高峯海拔1056米的百崗尖上下來的,瀑布景觀一年四季各不相同,秋冬,雨水稀少,瀑布如珍珠落玉盤;盛夏,特別在雷雨過後,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呈現在我們眼前。周圍共有20多處摩崖石刻。

導遊的演講稿 篇8

遊客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社團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劉。今天我們要去到位於祖國西南地區,美麗富饒、四季如春的西雙版納。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不要走散。

這裏就是我們祖國的花園----西雙版納。大家先跟着我去參觀植物。這裏的植物各有各的特點。瞧!這裏有會吃蚊蟲的花,正準備吃一隻蚊子呢!大家看!蚊子飛進去,它就慢慢慢慢地把蚊子吃掉。如果大家覺得口渴,這裏有“天然水壺”,只要把這種叫“扁擔藤”的植物砍下一根,清涼可口的水就像海水一樣流出來。下雨沒帶雨傘也沒有關係,看,這裏的葉子是不是很大呀?當然,因為這是海芋葉。海芋葉大到足夠大家躲雨。另外,還有許多珍貴的植物等着我們命名呢。

西雙版納也是動物的王國。大家看,樹上的那只是什麼?答對了!它就是長臂猿。看它長長的手臂,是不是很特別?大家再來看孔雀,現在它展開了羽毛,大家覺得好不好看?這裏還有悠然自得的象羣,它們一邊甩着長鼻子,一邊走路。那邊還有精靈古怪的黑靈貓。

今天的旅程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別忘記給我好評哦!

導遊的演講稿 篇9

武陵源南部的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70年代才被發現,相傳,漢高祖時留侯張良懾於“飛鳥盡,良弓藏”的歷史教訓,效法春秋戰國時越國的範蠢功成身退、隱居江湖的辦法,來到大庸,因而留下了張氏子孫,故取名張家界。

風景明珠張家界素有“峯三千,水八百”之譽。碧濤連山,蔚然如海,在莽莽蒼蒼的林海內珍藏着紅豆杉、香果等珍稀樹種、名貴藥材和各種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據統計,張家界的樹木品種比整個歐洲多出一倍以上。密林深處,藤蔓交織,清流汩汩,優美迷人。數千座石峯拔地而起,淙淙浸水、蜿蜒曲折,林木花卉滿山遍野。張家界的風光山色,具有秀麗、原始、集中、奇特、清新五個特點,堪稱“五絕”。真是“五步一個景,十步一重天”。張家界市市長魯平益形容張家界是“三千奇峯,峯峯標異,八百秀水,水水嫵媚;挾泰山華山之雄險,兼桂林黃山之秀奇”。

張家界的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英砂巖峯林峽谷地貌,境內數以千計的石峯拔地而起,形態各異,巍然屹立與金鞭溪、索溪谷等峽谷兩側,峯上奇頌挺拔、灌木叢生,時而有云霧繚繞。

導遊的演講稿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非常有幸今天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是導遊:鄒植信。我們現在所在的地點是我國西安的臨潼。我今天帶領大家來參觀著名的文化遺產——秦兵馬俑。請大家不要在坑內亂扔垃圾,好好地參觀。

大家看,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已發崛了三個俑,總面積近20xx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平方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坑裏的兵馬俑也最多,有6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當年秦始皇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好了,我想現在大家也都餓了,先吃自帶的午餐,自由活動半小時。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繼續參觀,大家看將軍俑,這裏面的將軍一個個身材魁梧,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再看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靴子,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還有陶馬俑,陶馬俑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

快樂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期待有機會再與大家一起分享……

導遊的演講稿 篇11

嶽麓山故跡很多,山一腳下有嶽麓書院,建於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餘年曆史。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在此講過學。清風峽是嶽麓書院後面一條幽靜美麗的峽谷。一線清泉。西池碧水,萬木清秀,美不勝收。有名的愛晚亭就在這清風峽中,此亭原名愛楓亭。四周楓樹漫山,風景絕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來此遊賞。依唐人杜牧詩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將亭名改為愛晚亭。

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約 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0xx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絃歌不絕,故世稱“ 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 化而聞名於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南宋張式主教,朱熹兩度講學。明代中後期,明世宗御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和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導遊的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女士、先生們: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遊覽著名九寨溝的景點之一-------五彩池。大家就叫我黃導吧 ,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帶來愉快。

大家即將看到的五彩池有個美麗的傳説:從前,天上的一位仙女酷愛打扮。一天,她正在梳粧打扮時,一不小心手一滑,手中的鏡子掉落在人間,摔成了大小小的碎片,於是,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五彩池。

五彩池就如一塊塊五顏六色的寶石,大的.小的.圓的.方的。顏色不一,形狀各異.大的水池面積不足一畝,水深不足一丈。小的呢,你們看,像個小菜碟.顏色就更美了!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色的,若不是親眼看到,你們一定不會相信眼前的美景吧?

眼前池水五顏六色,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水底有石筍,石筍表面有天然的石粉,石粉像折光鏡,在陽光的折射下形成了不同的色彩。

怎麼樣?難怪人們説九寨歸來不看水,黃山歸來不看山,遊客們,下面,我給時間大家拍照,讓大家把美景帶回家,和家人.朋友共同分享吧!

謝謝大家一路上對我的支持,下次再見!

導遊的演講稿 篇13

皇城相府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米,屬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這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古堡式建築,是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加三品的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府第,他也是康熙皇帝的講經老師、《康熙字典》總閲官,輔佐康熙皇帝長達半個世紀。“皇城村”原名“黃城村”,相傳是陳廷敬為孝敬母親所修建的。陳廷敬在朝為官,他的母親想看一看兒子任職的地方,陳廷敬這個孝子想到家鄉離北京路途遙遠,不想讓母親受舟車勞頓之苦,便模仿故宮的樣子修了這座城堡,城牆刷成黃色,取名“黃城”。不想朝中有人得知此事,參奏陳廷敬意欲謀反,康熙皇帝深知陳的品性,得知事情的原委後,被陳廷敬的孝心感動,特賜名“皇城”,並兩次來到皇城相府,與老師共商大計。相府的牌坊和迴廊上,雕刻着大大小小的獅子,但這裏的獅子與別處不同的是,除了都有富貴吉祥的含意外,其他地方的獅子多取“詩”的諧音,意為詩書傳家,而這裏的獅子,則取“師”的諧音,記錄陳廷敬為皇上“師傅”之意。

古人倡導尊師,皇帝亦不例外。如果夏天來這裏,人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相府東南面的龍鳳山上,是聽不到蟬鳴的,相傳康熙皇帝在夏季駕臨皇城後,看到自己的老師正在書房用功讀書,窗外蟬噪不止,康熙皇帝擔心恩師受擾,就命令蟬兒立刻停止鼓譟,皇帝金口玉言,誰敢不聽,從此龍鳳山上再也聽不到蟬鳴了。  陳家詩書傳家,自然就有許多文人雅趣,相府花園中專門有一個“流杯亭”,是陳家子弟飲酒賦詩之所,亭中刻着一個大字,正看像“北”字,側看像“壽”字,橫看又像“山西”二字,彎曲的筆畫中,是潺潺的流水,讀書累了,大家就坐在亭子裏行酒令,將酒杯盛滿酒,放入流水中,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賦詩一首,這就是“曲水流觴”的由來。遊人走到這裏,左觀右看,不得不感佩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生活意趣。

從前,相府中居住着陳氏的第二十三代傳人,為了保護和開發這方淨土,如今他們已搬遷至相府外的農民新村。陳氏家族從挖煤鍊鐵起家,後辦學習文,家業鼎盛。如今的陳氏後人,眼光更加長遠,從煤礦到旅遊,從高科技製藥到生態園區。全村750口人,村民煤、水、電費,孩子上學學費,老人醫療保險均由村裏負擔,實現了家家別墅,户户有車,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滄海桑田,歷史輪迴。陳家由務農到經商到仕途坦蕩,又轉入了經商和務農。如今的陳家後人,遠離了官場紛爭,迴歸到田園生活,憑着祖先留下來的這座大宅子和濃厚的文化淵源,大搞旅遊和生態農業,並已向高科技領域發起了衝鋒。外城牆的“步步登高”景點,台階共有五十三級,向上看,只能看到“階”,意為“步步登高”,登上頂望來路卻只能看到“台”,意為“平步青雲”。陳廷敬一生28次升遷,做官53年,和台階數正好吻合。 縱觀整個相府的建築, 滄海桑田,歷史輪迴。陳家由務農到經商到仕途坦蕩,又轉入了經商和務農。如今的陳家後人,遠離了官場紛爭,迴歸到田園生活,憑着祖先留下來的這座大宅子和濃厚的文化淵源,大搞旅遊和生態農業,並已向高科技領域發起了衝鋒。外城牆的“步步登高”景點,台階共有五十三級,向上看,只能看到“階”,意為“步步登高”,登上頂望來路卻只能看到“台”,意為“平步青雲”。陳廷敬一生28次升遷,做官53年,和台階數正好吻合。

縱觀整個相府的建築,惟有這座“御書樓”的房頂使用了金色琉璃瓦,因為這是存放皇帝手跡的地方,也表現了封建王朝嚴格的君臣之分。相府的建築,體現着強烈的尊卑等級,像女眷居住的院落,修建在整個相府的最深處,屋頂是“捲棚頂”,沒有屋脊和獸頭,顯示了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

文淵閣大學士,即宰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 吏部尚書加三品 ,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長 ,“加三品”為加俸祿。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長,户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刑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長、工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工業部部長、禮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副部長。翰林相當於現在的科學院院士。

導遊的演講稿 篇14

各位遊客大家好:

前方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平遙城。距今有 2700 多年的歷史了。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時期的縣城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古城最大的特色就是古城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城牆,觀賞一下古城牆的建構吧。

我們看到城牆上兩邊各有一道短牆,叫“女兒牆”,為什麼叫“女兒牆”呢?民間流傳着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沒有女兒牆,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走到城牆邊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去,用力向裏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了矮牆,並把它叫做女兒牆。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説明了女兒牆的保護性功能。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牆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台。墩台是幹什麼的呢?它是保衞城牆的。有了墩台,可以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墩台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平遙古城上共有 3000 個垛口, 72 座敵樓,那是象徵着聖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拍照,拍照時注意身體不要探到城牆外,注意安全,不要在城牆上刻字。謝謝大家的配合。

導遊的演講稿 篇15

HI,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王曉芳,大家請叫我王小姐,我們等一下就會到三角形的大金字塔,大家到了之後,我會給大家詳細介紹大金字塔的有關資料.

好!這裏就是大金字塔,是被列世界奇觀的稱號,分佈着大小金字塔70多座,這些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0xx多年前建造的,最大的金字塔是法爾胡夫的陵墓,塔高146.5米,塔基每邊各長230多米,全塔約用了230萬塊經過磨製的大石塊,平均每塊重約26噸。 這位小孩你不能坐在人面獅像上面,你可要知道,這個人面獅像是20xx多年前用11多塊大石塊才建成的,而且這人面獅像是守護大金塔的守衞士兵哦!

這兩位女士,你們絕對不能進入大金字塔,因為這裏面有許許多多的機關,有弓箭手啦!有會動的木乃伊了,有許許多多的將軍、刀士、劍士、矛士,所以你們絕對不能進入大金字塔。 好!現在有3小時你們活動,3:00在這裏集合。 如果你們再要來大金字塔的話,千萬不要忘記我這個王導遊哦!回家了。

導遊的演講稿 篇16

俗話説:“天下名山僧佔多”,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鐘鼓齊鳴”四個大字,這是上海朱文龍等六個文人應景題寫的。左邊整座大的巖石猶如一口巨鍾,右邊山頂上便是一個圓鼓。聞鐘鼓聲,古剎也不遠了。

國畫大師潘天壽寫的:“一夜黃梅雨後時,風青雲白更多姿,萬條飛瀑千條澗,此是雁山第一奇”。潘天壽曾多次來雁蕩寫生作畫,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雨後靈巖的美景。

前面是雙珠谷,這座塑像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質學家,文學家徐霞客。他一生遍遊名山勝地,但重遊的地方只有黃山,天台山,雁蕩山。徐霞客三遊雁蕩寫了《遊延宕山日記》,為我們今天考察研究雁蕩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他冒着葬身懸崖的危險,攀登百崗尖,窺探天窗洞的無畏精神,很值得後人稱讚,旅遊局特此立像紀念。

左邊山頂有一巖石搖搖欲墜,叫“頂珠石”。它對面出現很多隻青蛙在默默地聽着寺院裏傳來的誦經聲,這景稱為“青蛙聽經”。

碑刻是紀念潘耀庭先生的,他是雁蕩山人,曾為雁蕩山開山修路造福謀利,

請大家看正前方,靈巖寺出來一位老僧,身穿袈裟,雙手合十,恭恭敬敬朝着前方舍利塔,虔誠地拜着,故名“老僧拜塔”。

這座山峯,猶如一隻巨大的雄鷹張開翅膀,預展翅奮飛。當代文學家郭沫若看後賦詩一首:“靈巖有奇石,入夜化為鷹,勢欲凌空去,蒼茫萬里徵”。

來到靈巖寺的大雄寶殿前,這裏四面奇峯突起,宛如人間仙境。請大家背對大雄寶殿向右看,右邊剛才的“雄鷹”,到了這裏已勢若擎天,頂天立地,所以叫“天柱峯”。高270米,在天柱峯的右惻,有兩座並列着的山峯,形似鳳凰,頭朝着靈巖寺,叫“雙巒峯”。在它右邊背後,羣峯林立,其中有一峯卓立其間,這峯叫“獨秀峯”。它與雙巒峯之間便是小龍湫。

現在請大家面朝大雄寶殿仰視後面的崖嶂,稱之為“屏霞嶂”,它的右端上方有一塊突出的巖石,象一隻金烏,相對應樹叢中的一隻玉兔。“金烏”代表太陽,“玉兔”代表月亮,故稱日月同輝。

請大家再轉過頭看大雄寶殿左邊,在山的外端有一峯聳立,如大旗飄揚,氣勢磅礴,叫“展旗峯”。它高達260米,與右邊的天柱峯相對峙,稱之為靈巖寺的南天門。兩峯之間距離250米。上方橫空而過的鐵索,用於空中飛渡。飛渡是怎樣進行的呢?最早用於採石斛。石斛能清涼解毒,卻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當地農民只好身繫繩索,攀援峭壁採集石斛。這樣就慢慢地練就成了一身飛崖走壁的本領。

靈巖古寺四周羣峯環列,環境幽雅。以屏霞為幛,得天柱和展旗為南天門,可見靈巖是一塊寶地。請大家抬頭看,山門左右寫了“靈光獨耀,巖石爭奇”的對聯。上方各有一字念“轟”是梵文,代表着吉祥如意,那麼我們帶者美好祝願望裏走。

前面柱子上的對聯,是清代榜眼喻長霖寫的。生動地描寫了雁蕩山聖境和靈巖周圍的景色。

靈巖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是目前雁蕩十八古剎至今保持最完好的寺院。供着南海觀音。這些竹子,看是圓摸是方,稱之方竹。相傳這竹子是從錢眼裏長出來的,摸了這竹子,各位能財運亨通。

小龍湫和大龍湫相比,高度不及三分之一,只有60米。卧龍谷。

大龍湫景區

各位,大龍湫以變幻萬千而聞名遐邇。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觀音坐蓮台”。安詳,端莊的觀音,臉朝東方,安然坐與蓮花台上。再往左看,可見一隻老鼠,頭朝天,挺着大肚皮,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正慌慌張張的往上逃,此景稱為“上山鼠”。那隻老鼠何以如此呢?原來,在它背後山上有一隻貓,弓前背,朝它緊追不捨,兩景天然巧合,便有“靈貓捕鼠”之稱。

馬鞍嶺隧道354米長,高4。5米,寬7。5米。

我們看前面的山峯,一座座高低不平,酷似一尊尊佛像端坐在那裏,這叫“千佛峯”,相信你一定會讚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在千佛峯中,有一座顏色灰淺的叫“ 抱兒峯”,峯頂是一位年輕的少婦,梳者整潔光滑的髮髻,微微垂頭,穿着印度式寬大拖地衫裙,右腿稍抬,懷抱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神情中充滿無限愛意。

大家放眼望去,前面有一座獨立矗立的山峯,像一條嗷嗷待哺的鱷魚,我們去大龍湫就得繞它180度轉,在走的行程中,從不同角度觀看山峯的多種變化,有興趣的話,不妨留心數一下。

各位發現前面的兩座山峯之間的裂縫加大了,恰似一把剪刀,單看右側,恰似一位妙齡少女,衣着古裝,雲髻高聳,飄然聳立,稱為“昭君出寨”。

前面第二山峯的右邊有一高一低兩塊小巖石,低的像狡猾的狐狸,一臉媚笑對着老虎,大的巖石像老虎,一臉懷疑,稱為“狐假虎威”。

大龍湫水源從雁蕩山最高峯海拔1056米的百崗尖上下來的,瀑布景觀一年四季各不相同,秋冬,雨水稀少,瀑布如珍珠落玉盤;盛夏,特別在雷雨過後,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呈現在我們眼前。周圍共有20多處摩崖石刻。

導遊的演講稿 篇17

獅子林系蘇州市四大名園之一,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上,始建於元代至正元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園林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老師中峯禪師所建。第一道門門額上“師子林“的師,就是老師的師後因園內假山眾多,狀如獅子,在寫法上又改為獅子林,一直沿用至今檢票處門額上的“獅子林”三個字系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

跨入園內,可以見到一座大廳,這就是貝家祠堂。正中的一塊匾上有顧廷龍手書“雲林逸韻”四個字,是讚揚獅子林的設計者之一倪雲林的設計有虛靜清逸的韻味。

兩邊走廊的木欄杆上雕有牡丹、鳳凰及壽字圖案,上有帶花瓶與貝葉圖案的掛屏貝葉為書寫佛經所用,既反映了獅子林是禪宗修學佛道的地方,又有紀念意義,因獅子林最後一位園主姓貝。

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宗,族人聚會的地方,在屋頂上塑有福、祿、壽三位神仙和一個小孩的塑像,表明了園主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夠出類拔萃、光宗耀祖。再看走廊入口處有磚砌“春華”二字,意思是園內春光爛漫。

傳説獅子林裏的石獅子是從漸江的天目山飛來的,八仙人鐵枴李和李純陽赴王母娘娘的宴席,騎着一頭青獅子路過天目山。山頂傳來一溪清泉,鐵枴李正感到口渴,見了大喜,忙降落雲頭,取下自已的寶葫蘆,到泉邊飲水。那頭青獅子也跳進水裏嬉耍,過了一刻,獅子爬上岸採抖動身體,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巖石上,頓時變成了一羣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青獅與小獅們親密戲耍,鐵枴李見了笑着對呂欲陽説:“瞧,這青獅動了凡心,如今有了這麼多子孫,就暫且罰它在此做個獅子王罷。” 説罷用鐵枴一指,這羣獅子翠變回了石頭的樣子,青獅因不忍離去,也化作於座山峯。

到了宋仁宗時候,浙江國師寺的中峯和尚佛法高憎,一天雲遊至天目山,在此結廬誦經,天天清晨面對青獅所化山峯高誦經文,原來他是有道高憎,早已知道山上於奇百怪的獅子巖和獅子峯的來歷。獅子在佛門叫狻猊,是佛國之獸,他有心要點化青獅,使它再恢復本相。天長日久,因為經常聆聽高僧的説法,居然通靈成精,又變回了一頭青獅。

青獅於是成了中峯和尚的坐騎,中峯和尚騎着青獅來到蘇州菩提寺看望徒弟天如禪師,菩提寺裏本來怪石很多,形狀也活脱脱象許多獅子。青獅見了大喜,以為又回到了佛國獅子羣中,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獅子蜂,青獅身上散落的獅毛也變成了各式各樣形態的小獅子。有的象是在玩繡球,有的象雙獅搏鬥,有的張牙舞爪威風十足。天如撣師見了雙手合什,連説“阿彌陀佛”,讚歎師父法力無邊,功德圓滿,菩提寺成了佛國獅國。中峯和尚説:“那不妨就稱為獅子林吧。” 於是“獅子林”的石獅子就叫出名了。

青獅呆在獅子林裏蠻開心,可急壞了鐵枴李。他一時發火,罰青獅呆在天目山頂,回去後想想有點捨不得,再回去找,怎麼也不見蹤跡,鐵枴李於是遍訪名山大川,均無下落。

一天路過蘇州,老遠望見獅子林裏獅子峯,不就是青獅嗎?趕忙找呂純陽商量,兩位神仙決定下凡塵去見識一番。進了獅子林假山羣,一拐一拐的鐵枴李走得慢,與呂純陽走失了。遠遠望見呂純陽就在前面,可怎麼也繞不出假山與他碰頭。鐵枴李心急慌忙,坐在山洞裏發急。呂純陽乎日下棋一直輸給鐵枴李,心想這次機會來了,就約鐵枴李在假山洞下一盤棋,要是呂純陽贏了,就馱他出來。鐵枴李一口答應,因為往日下棋自己輸少贏多,不料這天因為身困假山,心神慌亂,被呂純陽殺了個片甲不安留。

鐵枴李只好老者麪皮,向呂純陽討饒。呂純陽説:“我看這青獅呆在獅子林裏也很快活,就留在這裏陪獅子獅孫好了”。鐵枴李急於出去,一口答應。呂純陽這才馱了鐵枴李定出假山 。

現在你到獅子林裏的假山去玩,也要當心留意才好,別象鐵枴李一樣出不去,而當年他輸了的一盤棋,至今還留在假山洞裏。

標籤: 演講稿 導遊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9kgxq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