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傳統產業升級調查工作彙報

傳統產業升級調查工作彙報

一、結構現狀

傳統產業升級調查工作彙報

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依託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區初步奠定了一個基礎較強、優勢突出的傳統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結構。

1、行業結構。我區的工業主要由紡織印染、機械汽配、服裝羽絨、精細化工、鋼構網架五大行業為主導的傳統優勢行業構成,其它還有紙箱包裝、電子電器、食品、建材等行業。這些傳統產業佔居了我區工業總量的90%以上,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和生命力,部分產業和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佔有較大的比重,使我區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紡織基地”、“中國花邊之鄉”、“中國羽絨之都”、“中國鋼結構基地”等榮譽稱號。與之相比,我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卻明顯不足,總量僅佔我區工業的9.6%左右,成為我區加快經濟發展的一條短腿。由此可見,傳統行業在我區的工業企業中仍是主導產業。

2、企業結構。全區共有工業企業1209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44家,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4.4%;1億元以上企業204家,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4.54%;5億元以上企業35家,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4.18%;10億元以上企業19家,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37.17%。數據表明,我區的企業雖有一定的數量和規模,但企業結構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真正上檔次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數量不多。

3、產品結構。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加工型產品,是我區最具特色的產品主體。它折射出工業的發展優勢,但也明顯暴露出工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我區的產品結構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問題,就是低端產品多、半成品多、需求收入彈性低的產品多,而整機產品、高技術含量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少,且呈“兩頭在外”的特點,即原料和市場都在區外,區內以半成品生產和加工生產為主,大多數產品處於產業鏈的低端,產品在價格和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4、員工結構。截止2019年底,全區共有職工人數38.5萬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3萬人,佔職工總數的6%;中專及技校畢業生5.75萬人,佔職工總數的15%;高中文化程度9.7萬人,佔職工總數的25%;國中及以下人員20.75萬人,佔職工總數的54%。各類職稱人員23129人,佔職工總數的6%。其中,高級職稱1492人,佔職工總數的0.4%;中級職稱5369人,佔職工總數的1.4%;初級職稱16268人,佔職工總數的4.2%。上述數據足以説明,我區職工隊伍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嚴重匱乏,企業自身研發力量十分薄弱。

5、技術創新結構。我區已經認定的區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中心130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7家、市級54家,80%以上的區級重點骨幹企業建立了技術中心或各種形式的技術研發機構。但是,多數企業真正用於研究開發的資金偏少,技術中心檔次不高,管理不強,專職研發人員嚴重不足,主導產品仍以引進和模仿為主,原創性甚少,難以形成自主創新主體。因此,我區企業技術結構層次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競爭力不強。

6、資本結構。我區有工業總資產1513億,其中90%以上為內資,而外資僅為10%。因此我區的產業層次相對較低,結構類同現象嚴重,缺乏高新項目、高精尖人才和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的引入。顯然,我區的內外資本比例結構失衡,外商投資明顯不足。

綜上所述,我區工業經濟呈現出傳統行業為主、中小企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加工產品為主、民營資本為主、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偏低、企業自身創新能力薄弱這樣一種結構現狀。

但是,傳統產業依然支撐着我區的工業經濟。當前它的發展水平和產業檔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我區工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經濟質量。傳統產業不但是我區目前區域競爭的優勢所在,而且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仍將是支撐經濟增長的主體。它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一,傳統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較大,資產存量大,帶動作用強。第二,傳統產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解決了我區38.5萬多職工的就業和經濟收入問題。第三,傳統產業一直是我區的税收主體,佔我區工業提供税收總額的83%左右。

二、存在問題

傳統產業長期以來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隨着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短缺經濟結束、消費升級、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程度提高,在市場容量和要素成本的雙重製約下,特別是原料和能源缺乏,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當前我區傳統產業的生存和發展,尤其是產業升級上,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政府對傳統產業升級尚缺乏科學完整的規劃。傳統產業升級在我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應該説已在全區上下形成共識。如區委按照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實施十大技術創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無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但是我們認為,要促進我區的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當務之急還缺少一個科學完整的中遠期發展規劃。對傳統產業升級的整體佈局、合理定位、產業發展導向以及做好各產業中行業的科學評價與合理規劃已十分重要。

2、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我區以製造業為主的傳統產業已形成較大的規模,但缺乏產業水準的優勢,面臨國內外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在國內競爭方面,目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資源競爭、產銷競爭升格到資本實力競爭、技術創新競爭,從價格競爭轉向設計、製造、營銷、服務、品牌等全方位的競爭。我區相當部分企業技術性投資不大、產品易於模仿,非價格競爭缺乏優勢。如佔全區經濟比重40%以上的紡織印染業,其重要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明顯落後於國外先進水平。紡織業差別化纖維比重,發達國家在90%以上,我省在全國領先,也只有40%,而我區僅為15%。精細化工和化學醫藥基本上是仿製國外專利已過期的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我區出口的大部分產品,總體還處於委託加工的低級階段。如在世界市場上舉足輕重的服裝羽絨產業,大多從事貼牌生產。這些傳統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靠展開低價競爭,既影響了出口效益,又屢遭反傾銷等非關税壁壘的壓制。

3、企業經營者對傳統產業升級的意識不足。要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需要有一批有魄力、能高瞻遠矚的企業經營者來推動,他們的思維最終決定了傳統產業升級發展的進程。但是目前我區不少企業經營者存在着短期行為的思維方式,他們尚未充分認識到傳統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結果往往是急功近利,仍習慣注重以資金投入和設備更新的方式擴大再生產來推動量的擴張,技術以引進和模仿為主,生產以加工或組裝為主,熱衷追求短平快項目,嚴重阻礙了企業進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進程。

4、傳統產業升級還缺乏大量的人才支撐。突出表現在:全區每萬人擁有人才567人,低於全市的863人,而列全國縣市之首的江蘇崑山市已超過了1200人;人才隊伍整體年齡偏大,知識更新跟不上發展的步伐,高層次人才、國際化人才非常緊缺,尤其是創新學術帶頭人、複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機制不夠活,人才流動和引進還面臨着一些政策障礙;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未得到真正發揮,引進人才滯後於引進項目,人才不足與浪費、引進與流失並存;適合創新人才的事業、生活居住、文化等人文環境尚未形成。人才問題嚴重影響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速度,已成為加快發展的短腿。

三、對策建議

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必須在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領導下進行,把政府宏觀指導和市場機制調節結合起來,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發展經濟結合起來,積極扶持和加強企業在改造中的主體地位。

1、要統一對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性認識。傳統產業是相對高新技術而言,但傳統產業並不是落後產業,更不是夕陽產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快我區傳統產業升級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把傳統產業升級作為影響我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帶有全局意義的戰略重點來考慮。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手抓高新技術,一手抓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我們不可能把佔90%以上的傳統產業推倒重來,高新技術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培育起來。因此,不僅目前要依靠傳統產業,今後也不能離開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的發展更要靠傳統產業做支撐。就拿目前我區的26家國家級、3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來説,也無不都是從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中產生的。

2、搞好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具體規劃。把握傳統產業升級這條主線,以科學的發展觀,組織編制好合理、可行的全區中長期傳統產業升級的發展規劃及“xx”傳統產業升級的滾動實施計劃,傳統產業行業龍頭企業必須制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及時組織、協調解決有關項目進行中的具體問題,確保傳統產業升級項目的按期完成。此外,每個行業都要制定本行業的行業升級規劃,如紡織行業可細分為紡、織、染三個行業,化工行業又可細分為基礎原料、醫藥中間類、農用化學品、化工建材、日用化學品、專用化學品等行業。政府必須對這些每一個細分的行業都做具體的發展規劃,對其中一些低端行業和一些行業中的低端環節,則按照規劃實施有計劃的退出和轉移。同時,還要進一步發揮企業行業協會在市場產品調研、信息分析、技術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區傳統產業中的滲透和推廣,提高生產經營過程自動化、控制智能化、商務電子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結合,帶動產業結構與產業素質的提升。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實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對策措施,提升全區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推動全區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和持續發展。通過CAD示範工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等載體,大力推廣以電子信息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新材料等為主的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4、加大對傳統產業的科研投入,實施技術創新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性創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一是政府要切實把科技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投資,以建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為抓手,加快實施“百億研發工程”,培育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市場和政府的資源配置,推動企業成為研究開發和科技投入的主體,推進企業原創性能力建設,實施企業技術跨越戰略,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構築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二是企業要加強合作共贏。建立由政府扶持、企業股份制形式、市場化運作的行業技術創新平台,技術成果進行有償轉讓,提高企業技術開發實力和降低開發成本。三是克服技術中心創新不足、投入不足等薄弱環節,加快形成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或行業研發中心,搶佔行業技術制高點。

5、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路子。一是要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以引進為主的方針,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新技術人才隊伍。建立新型的產權激勵機制,通過全面推行技術入股和科技人員持股經營制度,實施知識資本化,逐步形成與國際管理接軌的分配製度和經營管理制度,建立產業升級發展所需的人才積累機制。二是要全方位開展產學研合作,瞄準全國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吸引和鼓勵他們以轉讓專利、參股合作等形式與企業結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探討國際技術合作,高位嫁接加快技術創新。通過國際技術合作,加強技術、人才、信息等的交流,來大大縮短我區傳統產業升級在一些技術難題上的研發週期。尤其在重大項目建設中,以及關鍵技術的攻關中,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外專家。實踐證明,我區擁有上檔次的技術創新的企業,無不是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

6、堅持品牌發展戰略,不斷開發新產品。本着“擇優扶強、重點扶持”的原則,打造“品牌”形象,要以品牌資源發掘和品牌運營,催發品牌積聚和衍生效應。把實施名牌戰略同我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通過動態管理、平台建設和對外推廣等配套措施,大力帶動全區品牌建設的興起。一是緊跟國內外市場需求和產品發展動態,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二是把產品創新建立在質量振興的基礎上,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集中力量抓好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質量攻關和質量趕超,爭創名牌產品。

7、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規劃地培育新興產業。要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優化傳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按照我區的總體佈局和發展構思,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帶動力強的項目,改善我區的工業結構。我們認為,最近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培育汽車電子基地和數控機牀基地是符合我區實際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政府一定要動態跟蹤,高度關注。

8、繼續實施企業梯隊發展戰略,優化企業結構。突出扶優、扶強、扶精、扶特,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主攻點,繼續實施“四個一批”計劃。即培育好一批大規模大集團企業、一批優勢成長型企業、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一批有培育前途的中小尖子企業。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形成良好的梯隊發展的工業企業新格局。

9、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培養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帶頭人。優秀企業家是經濟社會的稀缺資源、社會發展的財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力軍。我們要在全社會創導“尊重企業家,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培育;儘早建立職業經理人市場,增強企業經營管理者市場的人才集疏功能;建立企業家協會和企業傢俱樂部,架起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相互溝通的橋樑;建立健全企業經營者隊伍的教育培訓、跟蹤服務、激勵、溝通聯繫和儲備機制,努力造就一批引領全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帶頭人,為我區工業傳統產業的提升作出新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69oqo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