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全縣農業產業化狀況調查彙報

全縣農業產業化狀況調查彙報

為摸清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探索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全民創業,富民興縣”的目標,XX年8、9月份,縣政協組織有關部門和部分政協委員對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即蠶桑、茶葉、林業、果品、藥材、蔬菜、糧食、畜牧8個產業和農村基本情況、龍頭企業、品牌戰略、市場營銷4個專題)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全縣農業產業化狀況調查彙報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立足本地實際,以產業開發和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實施“1116”工程,農業產業化已初顯端倪,並取得一定的成效。

1、區域特色不斷形成。我縣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蠶桑、茶葉、藥材、林果和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據統計,至XX年底全縣擁有桑園面積9.3萬畝,產繭66000擔,成為全省最大的蠶桑生產基地縣;全縣可供採摘的茶園面積2.2萬畝,產量1.1萬擔,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創建無公害茶生產示範基地縣”;同時,有藥材面積5.3萬畝,果林面積7.2萬畝,蔬菜面積4萬畝,XX年飼養生豬51.1萬頭,山羊53.3萬頭,家禽270萬羽。

2、龍頭企業初具規模。截止XX年底,全縣年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36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年創產值5億餘元,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寧紅集團和龍騰企業,分別被列為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基本形成了由一個或幾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格局。蠶桑產業有祥輝絲業、德水制絲、五星制絲有限公司等繭絲加工龍頭企業;茶葉產業有以寧紅集團、神茶集團為龍頭的茶葉加工企業;糧油產業有裕發河粉、紅山食品、金源食品等糧油加工企業;林業加工企業有萬順特藝、福昌竹木等竹木加工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吸收和轉化了大部分農產品,實現了產、供、銷的有效鏈接,促進了我縣農業經濟的發展。

3、流通渠道逐步疏通。全縣已建立民間流通協會8家,年納税20萬元以上的流通企業4家,個體營銷大户180家,年販銷農產品總額2億餘元。渣津鎮農民盧才敏長年販銷山羊,年販銷山羊超萬頭,營業額達100多萬元;大橋鎮藥材販銷大户陳杏華,主攻白朮銷售,兼銷其它藥材,年銷售額達200多萬元。

4、品牌戰略初見成效。除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獲得的省著名商標的寧紅保健茶、神茶、綠冬牌絲棉被外,目前已通過的農業產業化品牌還有XX年認證的全國無公害茶葉基地縣、大椿無公害茶葉產地;XX年認證的廟嶺無公害蔬菜產地、黃坳無公害大米產地;XX年大椿茶廠“霞森”牌系列有機茶基地、無公害黑山羊產地、西港無公害化紅產地、竹坪無公害蔬菜產地。今年正在申報的品牌有“廣裕發”河粉、排粉,“五傑銀霧”有機茶、古市無公害花椒產地、馬坳無公害菊花產地等。

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雖然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以前有所提高,但由於受經濟、文化、區位等制約,與經濟發達地區和農業產業化步子邁得快的縣市相比較,我們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1、主導產業規模小、特色不突出,產業結構欠優化。

近幾年我縣雖然大力倡導和發展蠶桑、茶葉、藥材、林果及畜禽養殖等主導產業,但主導產業在農業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較小,特色經濟效益不明顯,從下面8個產業XX年度自報的數據可以看到:

以蠶桑產業為例,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縣蠶桑面積還只是號稱9.3萬畝,目前實際投產桑園面積仍不到5萬畝,且還有部分低產桑園。XX年蠶繭產量和價格都不錯,但蠶桑產值仍只有5280萬元,僅佔農業總產值的4.81%;茶葉產值XX年為1340萬元,僅佔農業總產值的1.21%;藥材號稱5.3萬畝,產值為3400萬元,也僅佔農業總產值的3.09%,畜、禽、漁等養殖業產值4.2億元,也只佔農業總產值的38.3%,與省委省政府要求的三年內達到65%的要求差距甚遠。而我們去年考察的贛南信豐縣,全縣47萬畝耕地,臍橙面積就有25萬畝,今年準備建成30萬畝的基地;這次考察山東沂蒙山區的平邑縣,規模與我縣差不多,全縣有果品38萬畝,金銀花34.7萬畝,瓜菜複種面積達到59萬畝。

產業經營分散就難實現由粗放型經營方式向質量效益型和集約型經營方式的轉變,從我縣果業產業來看,全縣雖有果樹面積7.2萬畝,但產品還停留在“雜、大、低”上,果樹品種雜,品牌少,優質品率低,大路貨多。以梨為例,全縣有17個品種,但除新引進的翠冠、清香及原保留的黃花等品種較好外,其餘品種不是品質風味差,就是易感病蟲害,商品價值低。如四都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明月、晚生桔等主栽梨桃品種,現價格低廉,桃子價格低時每斤只賣0.1元,一擔桃子運到抵給商販僅10餘元,除掉車費幾乎沒有利潤,因此,四都的桃梨園許多已拋荒或被砍掉。

2、龍頭企業規模小,聯結度不緊,輻射帶動能力弱。

目前,全縣年銷售額5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雖然發展到36家,但大中型企業少,輻射帶動功能弱,還沒有真正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產業化格局。以我縣茶業產業的寧紅集團、神茶集團兩家龍頭企業為例,生產能力不大,經濟效益不高,在產品精深加工上沒有亮點,更未能形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深入全縣各地組織網點收購鮮葉並進行初制加工的影響力,對茶葉基地缺乏凝聚力,對其它茶葉加工企業沒有號召力。象龍騰的縫合線對山羊產業的影響力,萬順特藝加工對林業的帶動力都是不言而喻的。由於生產過程及市場本身具有風險性,要求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而從我縣的情況看,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户還是一種簡單的買賣關係,企業和農户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農民自產自銷,誰的價高,就賣給誰;企業隨行就市,哪裏價低就到哪裏收購;企業原料短缺和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同時存在,簽訂的合同缺乏履約保證機制。如蔬菜、水果、畜禽等產業更是缺少相應的龍頭企業的帶動,難以發展壯大。

3、產業化經營鏈條短,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層次低。

我縣蠶桑產業雖然有三家較大的繅絲加工企業,但目前的產品僅僅停留在白廠絲上,缺乏絲綢深加工能力,產品附加值較低。我縣的藥材產業雖有兩個飲片廠,但精深加工比重很小。特別是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都是鮮活出售,因本地沒有加工能力,銷售渠道又不暢,生產多了,就價賤傷農。大多數龍頭企業對產品科技開發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在全縣乃至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很少,再就是有些產業因原料供應不穩定,加工能力又過剩,從我縣蠶桑生產能力來看,年制種可達15萬張,一季可催青10萬張種,26個收烘繭站年收烘能力20萬擔。但全縣年養種僅8萬張,年產繭僅6.6萬擔,遠遠滿足不了生產、加工的需要。還有我縣糧食產業,近幾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多家糧食深加工企業,據統計,年糧食轉化設計能力達3000萬公斤,但實際轉化約為1500萬公斤,實際加工量僅為設計能力的50%。開工不足,一方面削弱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牽動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資產的閒置。

4、農產品市場配置不足,銷售渠道不暢,銷售空間小。

我縣處於三省九縣中心,是一個有着近80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全縣上規模農產品市場只有9個,10多萬人的縣城只有一個農產品市場,其中還有一部分被租用賣傢俱、開超市。全縣主導產業茶葉、水果、藥材、木材、糧食、畜禽等都沒有專業市場。而與我們相鄰的武寧縣卻有6個上規模的市場,瀏陽市共有44個市場,且城區就有農貿市場7個,其中專業市場5個。我縣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才初顯端倪,產業協會沒成立,或剛成立而沒發揮作用,農產品銷售大都靠一些土生土長的販銷人員“跑單幫”,其銷售手段單一,銷售渠道狹窄,銷售成本過高,承擔的風險很大。加之農產品收購季節性強,保鮮難度大,銷售時限緊,在短期內收購資金的需求量很大,因他們在政策上沒有優惠,資金上沒誰扶助,完全靠親戚朋友湊或借高利貸。然而,在農產品銷售環節“管事的婆婆”卻很多,税費負擔也相當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報批辦證,需報審的部門有7個,僅工商局收取會費就高達1200元/年,會計事務服務所驗資證明也需400元;縣中心集貿市場一個攤位一年管理費要數千元,黃金地段高達萬元;牲豬定點屠宰每頭都要交78元税費,有近10個部門坐莊收錢。農民和自產自銷的水果、蔬菜無專業市場,縣城中心市場管理又不規範,存在欺行霸市和行業壟斷現象,造成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在銷售環節被盤剝嚴重而賣不出去,使縣城豬肉、蔬菜價格長期居高不下。

5、資金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企業和農户貸款融資難。

雖然上級政府和部門每年有很多的涉農扶助資金,我縣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每年也撥款直接用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但由於資金來源渠道不同,各相關部門根據各自的利益要求分散投入,造成資金使用效益低,效果不明顯,甚至還有擠佔挪用現象,不能起到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銀行、信用社的貸款門檻過高,手續繁瑣,企業和農民貸款融資難。作為起帶動作用的我縣大多數龍頭企業,由於受市場、規模、資金的制約,技術改造步伐緩慢、擴大再生產能力不足,加上我縣沒有制定出台對現有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實行“減、緩、免”的税費政策,沒有專項資金的扶持,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弱,發展資金缺口大。如黃沙膠合板廠在收購旺季需要流動資金1600多萬元,靠銀行貸款很難一次貸到如此多的資金,只能東拼西湊自行解決。

二、我縣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策不活、思路不清,影響產業化持續發展

雖然縣委、縣政府把農業產業化作為“353”戰略目標之一,但相對於工業化、城市化來講,農業產業化從領導力量、機構設置、人員安排、經費落實、優惠政策措施等各方面都顯得力度不大。“1116”工程倡導和實施多年,但目前蠶桑、茶葉、藥材和畜禽養殖等主導產業均未達到預定目標,主要原因是政策不活、思路不明、措施不力。我們沒有從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出發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沒有出台象農業產業化發展步子邁得快的周邊縣市那樣的優惠政策措施;沒能及時準確的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和科學技術;沒有引導、扶助農民辦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組織;沒有想方設法為企業和農民解決農業產業化中的實際問題。以藥材種植為例,我縣有多年種植歷史,部分鄉鎮羣眾有積極性,但由於政策和服務措施跟不上,我縣藥材產業始終難以發展壯大,成為可有可無的產業。

2、農村基本情況發生變化,影響產業化規模發展。

下面是我們調查的幾個村勞力分佈、收入結構數據。

上述幾個村除義寧鎮黃田村有蔬菜、畜牧產業種養業收入達到家庭收入40%外,其它的都是傳統農業,務工經商收入佔家庭收入的70—80%以上。從表中可見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經商,表中統計的務農勞動力實際大部分是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除年老體弱外,還缺文化、少知識,思想僵化,小農意識重,他們所謂務農只是在一些旱澇保收的雙季稻田種一季水稻,其它的田地都讓其拋荒。一是因他們無能力去耕種和看管。二是隻要管住吃的,其它主要靠兒女打工收入。三是土地分散經營,導致想發展產業的因沒有田地而無法發展,有地的在拋荒,土地流轉不暢,農村的耕地利用率很低,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的規模發展。

3、規劃和目標指導不科學,影響產業化快速發展。

我們雖然提出了“1116”工程,但每一項產業都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一是我們在產業中的一些數據“水份”很大,特別是畜牧業,按年報全縣農業人口已實現人平1頭豬1頭羊,但實際從我們調查的4個村情況來看,牲豬隻有人平0.32頭,山羊只有人平0.16頭,這些有水份的數據將影響科學規劃和正確決策;二是發展產業不能從實際出發,如一提發展蠶桑,各個鄉鎮不管有無條件都要栽桑養蠶,沒有根據各地實際劃分出不同的產業區域。既然要發展產業,不能一味強調“穩定”種糧面積,糧食也要抓高產優質,沒有耕種條件的土地最好改種藥材、水果等。目前全縣各個產業的基地都比較分散,形不成規模,且標準化程度底,這是主要原因;三是在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營銷、農業品牌的創建上也缺乏明確的科學系統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各個涉農部門和機構各自為戰,不能形成環環相扣的合力以利齊心協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4、涉農部門服務不到位,影響產業化健康發展

據統計全縣涉農站所包括農技、蠶桑、水利、畜牧、經管、農機等共有在編人員354人,但35歲以下的僅佔21.5%,大專以上學歷的僅佔5.6%,隊伍素質差,服務能力就弱;一些站所長期處於“三不管”狀況,鄉鎮政府不管,主管部門不管,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也不管,管理體制不順,服務就不到位。由於待遇低、經費緊,大部分農技人員只能靠經營種子、化肥、農藥為生,沒有心思為農民着想,為產業化服務。鄉村幹部的服務也不到位,據調查不少鄉鎮幹部現在很少深入農户,農民反映鄉鎮幹部在產業化上沒有幫助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去年全縣一、二晚造成嚴重減產,一些鄉鎮不少農户顆粒無收,這與涉農部門和鄉鎮的指導、管理和服務的不到位不無關係。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業產業化的建議

1、搞好產業區域規劃,加強基地規模建設

根據我縣各地區域地理條件和種養實際,認真搞好全縣農業產業區域規劃,指導各鄉鎮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擴大主導產業的規模和比重。

蠶桑產業:應以徵村、山口、漫江、三都、西港、馬坳等有條件的蠶桑鄉鎮為重點,抓好100個蠶桑基地村,力爭3年內達到15萬畝高產優質桑園;

茶葉產業:鞏固提高大椿、上杭“雙井綠”茶區和漫江、三都、四都寧紅茶區;開發義寧鎮眉毛山“高山雲霧”茶區,黃沙、上奉等“五梅山”茶區,黃龍、水源等“黃龍山”茶區,力爭3年內高標準建設6萬畝茶園。

藥材產業:以大橋、黃龍、水源為中心發展白朮、車前子等草本藥材,以古市、路口、港口、布甲、溪口、上杭、新灣等鄉鎮為重點發展花椒、杜椿、金銀花、青錢柳等木本藥材,力爭5年內藥材面積達10萬畝。

果業產業:以廟嶺為中心發展楊梅,以竹坪、四都為中心發展梨桃,以溪口、港口為中心發展板粟,力爭5年內高標準建設果園面積20萬畝。

畜禽養殖業:重點抓好五大基地建設,一是以山口、漫江為重點建設番鴨養殖基地,年出籠番鴨100萬羽;二是以上奉、何市為基地建設麻鴨生產基地,年加工板鴨100萬羽;三是以西港、黃港為重點發展杭豬繁育基地,以三都、四都、廟嶺、義寧、以坳、渣津為重點發展瘦肉型性豬基地,實現年出欄生豬50萬頭;四是以新灣、上杭、溪口、東港為重點發展山羊養殖,力爭3年內年出欄山羊50萬頭;五是以東電庫區、抱電庫區為主,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力爭年水產養殖總產值1億元以上。同時,要注意發展特種養殖業。

2、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提高牽引帶動能力。

要着眼於加入wto後國際競爭的新形勢,本着“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外向型”的發展思路,按照“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主、以中小型龍頭企業為輔多元啟動、羣體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大中小並舉,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形成農業產業化企業羣體。在大型龍頭企業建設上,要圍繞蠶桑、茶葉、水果、藥材、山羊、蔬菜、林業、糧食等農業資源和特色產品優勢,重點抓好寧紅、神茶、萬順、綠冬、福昌、裕發河粉、紅山、林業、絲綢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通過加快技改步伐,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加強管理,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着重培育食品加工方面的龍頭企業,通過發展生態食品,帶動我縣產業化發展。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建立專項基金,為龍頭企業提供無償或貼息發展資金,進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國營、民營和私營企業一視同仁,傾斜扶持政策一個樣。要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爭取國家有關政策的扶持。要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參加等級評定,要建立一套縣級龍頭企業評定標準,對縣級龍頭企業由縣財政等部門提供獎勵和税費優惠。同時,要善於藉助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的品牌來促進本地產業的發展。比如,可藉助匯源集團發展水果,藉助瀏陽、武寧等製藥大中型企業發展藥材等。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為企業評級大開綠燈,提供幫助,進一步促進龍頭企業發展。

3、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速科技創新步伐。

加快普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組織實施良種產業化工程、優質畜牧農產品基地開發工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工程、農業標準化工程等科技興農工程。通過龍頭+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組織形式,使質量標準和技術規範進入千家萬户,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產品,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快建立新型農村科技水平的提高。要搞好農民科技培訓,建立靈活高效實用的培訓機制,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要加強職業高中的建設和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後備人才的培訓力度,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以信息化推地產業化。進一步加快信息體系建設,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生產、技術、市場等信息服務,特別是供求、價格、庫存、進出口等信息,指導企業和農民及時調整生產,增加經濟收入。要繼續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品牌效應,開發創建品牌系列產品,形成品牌優勢,要加大我縣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的基地創建和保護力度,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4、改善投資融資環境,加強金融信貸服務。

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資金、技術參與農業資源開發。在充分發揮企業和農户投資主體作用的同時,要搞活社會融資,鼓勵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社會資金,向農業產業化經營聚集。在農業產業化資金的投入上,要通過整合各方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集中安排,穩步推進”的原則,規範政府投資管理,明確事權劃分,提高投資效率,着力解決投入分散與重複建設的問題。銀信和農發行等金融部門,要強化金融服務和信貸傾斜,及時做好信貸規模的配置和系統資金的調度,切實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金融服務。

5、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努力拓寬市場空間。

要引導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產業為紐帶,按照“自願、民主”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大膽探索,使之成為連接農户與企業,農户與市場的橋樑和紐帶。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擴大訂單品種與面積,使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户建成穩定的供銷關係,逐步規範公司與農户的產銷合同,努力提高訂單農業的履約率。要積極培育壯大經紀人隊伍,鼓勵、組織更多的農民跑訂單、找市場,從事農產品營銷活動;要搞好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健全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重點建設蔬菜批發市場、水果批發市場、茶葉批發市場、畜禽交易市場、藥材交易市場等,形成以市場為龍頭、經紀人為紐帶的競爭有序、開放經營的市場體系。

6、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互利協調發展。

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按照公司+農户的基本方式,建立自願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通過整頓市場秩序,規範龍頭企業和農户的經濟關係,提高誠信程度,屬於合同契約關係的,要規範合同行為,提高合同履約率。要培育利於分配機制運作的組織載體,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職責,積極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户間的利益關係,代表農户參與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反映企農雙方的意見和要求,使不同的利益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一體化。

7、建立支持保障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水平。

各級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擺上突出位置,納入重要日程,切實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實行一把手工程,下大氣力落實任務。要鼓勵“能人創企業、農民創家業、幹部創事業”,發動黨員、鄉村幹部帶頭髮展產業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鄉鎮幹部要切實為發展產業的農民解決土地規模經營和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扶助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組織,要進一步規範市場,清理整頓向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各種收費,減輕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負擔,改善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環境。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明確農業部門對產業化工作的管理職能,配備專職人員。要切實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服務質量,各相關部門都要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把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自己的責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把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p8wv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