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創新 >

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科技管理機制創新範例

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科技管理機制創新範例

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也是思考管理創新的基本出發點。

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科技管理機制創新範例

我國已開始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了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結構。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進步的需要,科技體制正在朝着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符合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新體制方向深化改革。中國科學院以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為契機,通過對所屬研究所重新學科戰略定位,實施分流、精幹和戰略重組的策略,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建國家級的研究基地。

歷史的原因,一批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被推上了研究所的領導崗位。上崗伊始,轉軌時期社會變革引出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就隨之而來。機遇、挑戰和責任成為新生代研究所領導的特徵。一方面,現行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尚需熟悉,另一方面不斷變換的外部環境要求不斷完善、創新和變革。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指導自己的全部工作,把它作為最根本的領導方法,深刻領會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探索管理機制創新是研究所管理者的必由之路。

經濟體制改革前,我國長期實行國家高度集權的“國有國營”模式,企業是國家機關的附屬物,企業負責人是國家委派的官員,企業的管理體系基本上參照政府機構。經濟體制改革後,企業負責人轉變為法定代表人。而企業則轉變為適合市場經濟的“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研究所作為事業單位,由於經濟體制的轉變已不同於原來計劃經濟意義上的事業單位,但也不同於《公司法》範疇的現代企業。收入來源的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研究所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國家財政撥款一方面給研究所帶來較為穩定的經濟支撐,同時也繼續給研究所留下深深的計劃經濟的痕跡。與此相反,研究所在通過參與市場競爭,獲取另一部分收入的同時,也開始並愈來愈多地體驗着市場經濟的洗禮(經濟合同、質量體系、產品許可證、人力資源的市場價位等)。研究所的所長,一方面需要自主經營,但又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資產處置權和分配權(股東會缺位)。九十年代末,由於國家對科研投入的不足,許多研究所創辦了大大小小的企業,研究所的所長不僅僅是研究所的行政領導,還是投資企業的出資人和法定代表人。研究所現行的分配製度大體上是參照公務員政策執行的,收入與職務、職級相關。院提出的三元工資結構有其合理性,但在具體操作上缺乏財務的政策依據。不同資金來源政策許可列支的人員成本比例的不同,直接影響科研人員的分配。上述種種跡象折現出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研究所的特徵。

研究所實行所長負責制。與現代企業比較,公司的決策機構是股東會,執行機構是董事會,經營者是總經理。如果説,所長是研究所的經營者,則決策者缺位。如果説所長既是研究所的經營者又是決策者,則所有權與經營權集一人之身,一方面容易造成權利失控,另一方面可能導致遇事報批,造成效率低下。研究所管理創新的首要問題是建立決策機構,完善決策機制。可以由院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授權成立研究所的決策機構(所有者代表)―理事會,實施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研究所是以高學歷、高智力的知識分子為核心,配以管理和輔助人員構成的特殊單位,研究所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隨着近幾年新老交替和人員分流的演變,青年科技人員的比例逐年增大,青年科研人員已成為研究所的主力。最大程度地激發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是管理創新的本質所在。科研人員對事業的追求,促使研究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把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和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經濟建設需求作為所的發展目標。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為各研究所提供了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把握機遇,準確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迅速崛起,是研究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科研人員從事的工作有別於其它類型的工作,具有知識集成、學科集成的特點,有繼承性更有創新性。研究所的管理應該適應這種特點,適應這種特點形成的文化,實施以柔性管理為主的管理,以利於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當然,任何羣體都離不開以規章制度為特徵的剛性管理。要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系統,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改革現有的分配製度。長期以來,研究所科研人員的待遇直接與職務和職稱相關,近幾年為了調動青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對應地提高他們的待遇,許多青年人在三十歲前已晉升為研究員,那麼後三十年如何激勵和評價,他們的發展空間何在。我們應該建立以績效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配以創新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工作環境,有利於人才的脱穎而出、有利於科學的創新發展。要鼓勵人才的合理流動,但這類流動應該有別於一刀切的縮編式分流。流動應該有助於學科創新,有助於跨學科的交流。

研究所作為科學事業單位,既有別於政府機關,又有別於企業單位。這類差別導致了研究所管理機制的模糊與複雜。財務管理是任何單位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目前,研究所執行的是財政部頒發的《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這無疑是研究所財務工作的基礎和標準。然而由於各資金來源配發的專項財務制度,在成本核算,間接費用分攤和人員成本列支等方面均與《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規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財務管理的多重性和複雜性。為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強化成本核算、節約資金,統一財務制度,加強預算管理,增強合同意識,與企業財務制度接軌是較好的模式。

如果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其它各類創新的源頭,那麼科技管理創新則是科技創新的前提和保障。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緊密結合國情、所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不斷創新,加強和完善科技管理體系建設,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所有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員的責任和使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chuangxin/yl39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