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HR管理 >

雜談裁人的藝術

雜談裁人的藝術

雜談裁人的藝術
美國朋友要過緊日子了。2001年的第一季度,美國通用電器公司裁人7500,寶潔裁人22000,摩托羅拉裁人11000,此外,還有朗訊、思科、柯達等等,也都在緊縮。人的心理很是脆弱,幾次考試不及格,最優秀的學生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美國人也不例外,幾年前還是豪情萬長,以為經濟是個永動機;經濟一走下坡,那點革命豪情就蕩然無存。

當然,裁人是經濟調整的需要,是提高效率的上佳方法,即使不能創造財富,裁人也減少了成本的支出。裁人還是一種心理需要,是經理們滿足股東心理需要所採取的行動。美式公司的要旨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潤,滿足股東的欲壑。公司虧損,股東肯定生氣,公司領導的飯碗難保。為了迎合股東,管理層自然就要裁人。

在後知後覺的經濟學家眼中,有些企業家經常像沒頭的蒼蠅。經濟不好的時候忙着裁人,人剛裁完形勢又開始轉好,再忙着進人,然後再裁人,如此周而復始。其實,“一動不如一靜”,經濟不好的時候也可以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方面德國的西門子有很成功的經驗。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經濟不景氣,西門子也受到很大影響,但沒有裁人,而是調整人員的工作,搞產品開發。結果90年代後期,經濟復甦,西門子乘機推出新產品,狠狠地撈了一把。

減員有多種減法。官僚機構的減員,不是真減,也就是叫人提早退休,或是將本來就空缺的職位裁掉。這叫自然消耗,人員只出不進。如果還是要裁人,裁誰呢?通常律師和管理人員最後走,因為公司需要他們來趕人。但迪斯尼的做法不一樣,這個娛樂業巨頭要將律師、會計師和行政人員掃地出門,留下的是服務人員,重點要保信息、安全和客户服務。杜邦公司裁員時,留用的是設備維修工和技術人員,因為公司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看來,裁人是門大學問。

不能裁人就得開源節流,困難時美國公司也講究一分錢掰成兩半用。普華不許員工上班時打私人電話,據説是為了省幾個電話費。但在日本公司裏,工作時間不打私人電話早已蔚然成風。美國人的特點之一就是凡事都有點誇張,缺點、優點要放大一些。加州有家公司,下班後清潔工在樓內打掃衞生,公司居然不肯開燈,要工人戴上礦工的礦燈工作。

壓縮會議和降低待遇也是美國公司比較常見的做法。原定的差旅儘量減少;如果還是要出差,則員工的頭等艙降為經濟艙;以此類推,平時員工的免費咖啡、免費麪包圈等也可能被取消。減工資也是節流的好辦法。思科的錢伯斯把自己的工資減到一美元成了新聞,此外,還有很多管理人員降薪20%、50%,毫不希奇。

在歐洲想要裁人就很難了。在今年全球裁員潮中,人們聽到大幅裁員的企業名單中,歐洲公司要比美國公司少得多。歐洲國家中,尤以法國反對裁人最堅決。法國總理曾經説過:“如果企業還在盈利,就沒有必要裁人。如果裁人沒有道理,企業應該受到民事處罰”。不久前,法國人抗議企業主裁人的場面成了全球性的電視新聞。

許多歐洲國家都有法律規定,公司裁人之前必須先通知當事人,好好商量,多做思想工作。德國人對此不感興趣,因為德國人自以為他們的公司效率很高。通過裁人來提高效率是下下策,德國沒有必要取此下策。實在要裁人時,德國公司必須向工會和當地的工作委員會作出交代,必須説明裁人的原因,而且還要商量善後辦法,制定一個“社會方案”,以減輕工人的痛苦。

英國對這種婆婆媽媽的做法深惡痛絕。英國雖然也是歐洲國家,但是個島國,從來都是與歐洲大陸格格不入。有一家叫斯潘徹爾的英國零售公司,要關掉它在歐洲的幾家分店。但公司有些想當然,事先沒有與方方面面打招呼,結果招來一片譴責。法國人更是義憤填膺(正巧斯潘徹爾在法國也有家分店):先是部長們口誅,接着法院又筆伐。按法官的説法,此事英國店違反了法國的法律。

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深受戰亂之苦。而且他們也知道,兩次大戰的起因是貧富差距過大。所以,歐洲企業家們現在做事比較平和。而美國,非但沒有經受戰亂之苦,還從世界大戰中獲利頗多。因而美國公司裁起人來,大有快刀斬亂麻的架勢。

對於中國的企業家來説,早晚也要學習裁人這一課。國內裁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裁人很難,尤其是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另一種是裁人很容易,在剛剛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中。因為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經濟學家也很難解釋中國的情況。然而,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裏,企業裁員將變成非常複雜的問題。

來源:中人網
標籤: 裁人 雜談 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hr/rejp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