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HR管理 >

人類管理實踐中的“返祖現象”

人類管理實踐中的“返祖現象”

第一節漫漫管理啟蒙路

人類管理實踐中的“返祖現象”

人類管理活動從有人類起就是圍繞着“一個人對一羣人管理”開始的,圍繞着這個“一個人對一羣人管理”的課題,人類的管理經歷瞭如下的沿革或變革。

一、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一個人對一羣人的管理,以部落首領為核心的一個人對一羣人的管理,這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就是一種自然現象,脱胎於動物的羣居現象。有關於生命界的羣居現象,無論是爬行動物還是哺乳動物,無論是飛禽類還昆蟲類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是象螞蟻、蜜蜂的那種近乎完美管理和分工,至今還是一個不能完全解開的迷。

但無論是人類的部落現象還是動物的羣居現象,都是了種族或羣體能最大限度地獲得食物和良種繁衍,一方面通過集體的活動最大限制地獲得生存空間和食物資源,另一方面通過自我的競爭,達到優勝劣汰,良種繁衍的效果。

人類社會最原始的管理來自動物界,其實就是最直接的自然現象,但是由於又具有動物所有沒有的精神現象,所以原始的管理開始以對自然現象盲目的崇拜和圖騰為精神基礎,這個時候人類處於多神階段。

圖騰和崇拜基於人對自我、對大自然的無知而產生的臆想或聯想,同時也成為了人類自我管理的精神力量和工具。

確切地講沒有人類原始的圖騰和崇拜,也就沒有人類以後的發展。

歸納:

原始社會:

1、生產資料: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不發達,只有簡單使用原始的工具,如石器和棍棒等。

2、生產方式:採摘或捕獵,受生產工具的限制,只是採摘或獵取現成的果實和成果,包括植物的身體或動物的身體。

3、維繫部落的力量或工具:

a、自然的血緣或種族,這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的起點。

b、對強者的絕對服從,這是從動物種羣中沿革而來的自然的法則。

c、個體的力量弱小,不能保證自身生存的起碼的食物和安全的需求。

d、性,性是所有動物種羣永恆的主題,也是保證種族優勝劣汰,良種繁衍的利器。以母系社會為特徵的原始社會,就是母性來選擇可以交配的雄性,伴隨着也有雄性動物的競爭和決鬥,應該説這是一種自然的進步或進化,但無論是從母系還是父系社會都是源自自然。

e、對多神的崇拜、圖騰宗教現象,並借對神的崇拜、圖騰使弱小者服從強者或部落的需求,但處於從屬和補充地位。

4、動因或目的:生存空間的最大化、食物資源的最大化、安全的最大化、良種繁衍。

嚴格意義上講原始社會還不存在什麼管理,或者説管理還得於一種矇昧狀態,人類主要還是依靠原始的自然力量為主崇拜與圖騰為輔的方式行使着自我的管理。宗教現象是作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點點進化,就需要有如此複雜的內涵。

在這一階段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創造了神,這是人特有的,動物所沒有的,雖然神在這一階段處於從屬和補充地位,但卻成為人類社會以後的發展和自我管理主要工具和力量。

二、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一個人對一羣人的管理最典型的就是奴隸主對奴隸的管理,是以刀槍、枷鎖、自由買賣、任意殺戮為基礎的。雖然説奴隸社會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開端,但文明的開始卻是以犧牲一羣的做人的尊嚴與權利換取一個人(一小部分人)的文明,這就是人類社會開始的文明,文明的標誌就是人類從部落走向國家結果,而世襲制是人類社會從部落走向國家的直接動因,也就是説人類社會走到以血緣為中心把人分成“人”和“非人”,奴隸社會的管理根本的特徵就是“人”對“非人”的管理,其實也就否定人奴隸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不允許奴隸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維護這種以血緣為中心的國家統治,除了對酷刑峻法外,在對神或天的崇拜的基礎上高唱“君權神授”、“君權天授”,制度是這一階段司法制度普遍的特徵就是天罰和神判,也就是説人類社會已經能系統地運用鬼、神的力量(對神的崇拜、對鬼的恐懼)來進行自我管理,人類對神和天由盲目的崇拜到了理性的崇拜階段。

歸納:

1、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的奴隸化和金屬化,奴隸成為會説話的生產工具與先進的銅器、鐵器的工具的大量使用,是奴隸社會最典型的特徵,此時人類進入農耕社會。

2、生產方式:種植、養殖為最高形式,原始的採摘或捕獵繼續大量存在。

3、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統治的工具和力量:

a、奴隸不是人,剝奪奴隸的人格,不承認奴隸的精神地位。

b、暴力與專制,表現為:繩捆索綁、枷鎖、鐐銬、自由買賣、任意殺戮。

c、對天、神的理性崇拜主要是為了協調奴隸主階層內部的關係,而非主要針對奴隸,因為奴隸非人也就沒有信仰的必要和意義。最典型的表現是在中國古代奴隸社會表現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開始不是為奴隸制定的,而是為奴隸主制定的。

d、奴隸自發或小規模的反抗和破壞都不足以影響或推翻現行的制度和統治,一是因為武器簡單和落後,生產力落後。即使獲得自由的奴隸也難以獨立生存,何況社會環境根本不允許奴隸的自由存在,也就是説奴隸的破壞和反抗只有具備了相當的威懾力才會從根本上動搖或推翻現行的統治制度。

奴隸主對奴隸的管理是建立在對奴隸的直接的赤裸裸的人身控制上,奴隸就是會説話的工具,是最有生產力的動物。

4、動因或目的:為了一個血族的生存空間的最大化、資源的最大化、利益的最大化、安全的最大化而犧牲天下所有人的利益,不惜剝奪奴隸的人格。

奴隸主對奴隸直接的人身控制為主,利益控制為輔是奴隸社會的最基本的特徵。

三、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一個人對一羣人的管理主要表現為地主對農民的管理。典型的特徵是以土地或地租的形式對農民實現利益的控制,地主與農民形成依附關係而非人身的直接控制和被控制關係,這也就是人類社會在文明的進程中又一大進步。

人類進入封建社會是人類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的結果,是對奴隸人格上的解放的結果,加上開始和開發,土地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此時人類已經完成了三次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分工。

人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進化的直接動因,是生產工具的武器化,隨着銅鐵器工具的普及,任何的生產工具都可能隨時轉化成為反抗的武器和破壞的工具,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奴隸主對一羣奴隸直接的人身控制方式已經變為不現實了。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人類亙古不變的真理,歷史上奴隸反抗奴隸的統治的起義從未間斷過,有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奴隸起義姓公元前1750年的埃及,歷史上最大的奴隸起義是公元前75年發生在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在中國從春秋開始持續近二百年的奴隸起義,徹底動搖了奴隸制存在的基礎,新興的地主階級利用奴隸的反抗和起義奪取政權,建立封建政權。

在中國公元前481年齊國的政權實際被地主勢力田氏掌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各自建立自己的政權,此後秦、楚、燕各國都相繼建立了地主政權,標誌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封建社會。

1、生產資料:豐富的土地資源、手工業發達導致生產工具更新,農民在人格上獲得自由,

2、生產方式:農耕、畜牧、養殖、手工業、商業(尤其是金屬貨幣的使用為商品的生為和流通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3、地主維護對農民管理的工具或力量

a、土地、地租、賦税、勞役、兵役,農民可以自由在地主的土地上耕種,是封建社會典型的社會特徵,向地主交納地租,向國家承擔賦税、勞役、兵役等。

b、宗法或宗教、專制獨裁、等級特權,在中國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綱、常、禮、法精神枷鎖實現對農民進行長達二千多年的統治,而在西方在中世紀教會利用神學和經院哲學對農民進行長達一千年的宗教統治,就是利用宗法與宗教對農民進行精神上的統治,繼續宣揚“君權天(神)授”,中國是抽象的天,西方則是具體的神。但是專制主義、等級特權制度是中西方封建社會共同的特徵。

c、成文法,大量制定成文法或認可習慣法,以明確的法律規定來規範地主及農民自身或相互間的關係。

d、殘酷的刑罰,在任何社會都必不可少的,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對膽敢反抗或破壞統治關係的,都施以極其殘酷的肉刑,在中國有笞、杖、徒、流、死,同時還有砍頭、車裂、凌遲、腰斬等等,西方中世紀的神明裁判也是極其殘酷,把人燒死、釘死在十字架上是常有的刑罰。

4、動因或目的:封建社會核心就是地位,地位高於一切,有了地位就有了一切。所以導致宗教的、宗教的思想和由此產生的等級特權高於一切,超越一切的利益關係。統治階級利用其地位優勢對農民進行思想和精神控制,達到維護其永久統治的目的。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農民在生產方式上獲得了相對的自由,使農民在利益上擺脱地主的控制成為了可能,因此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就必須強化對農民的精神控制,宗法和宗教是維護其等級特權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對農民天長地久的統治地位,就必然要利用超越於利益關係手段宗法思想宗教思想來對農民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刑法的殘酷正是基於維護永久統治地位的需要。

思想或精神控制為主,利益控制為輔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沒有徹底的思想革命,徹底摧毀封建的精神枷鎖是不可能打破這種看似牢不可破的關係的,政權的更迭也僅僅是換湯不換藥的革命。

所以科學也只有科學才能承擔起封建社會的掘墓人的使命。

四、資本主義社會

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科學思想和技術的革命直接為導火索,引發了為一場聲勢浩大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在人類歷史上,起源於意大利,繁盛於整個歐洲的14至16世紀的文化復興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空前的轉折點。

文藝復興的社會基礎是商品經濟已經高度發達,並足以產生獨立資本家階層和商業資本,商業資本的力量和獨立的資本家階層必然呼喚和孕育着徹底摧毀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革命。但是新生的力量正如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不具備這種能引發思想革命的爆炸式的能量,因而必然經歷一場由科學的思想和技術來點燃思想的革命。

一、 中國人發明造紙術紙和印刷術傳到歐洲,這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技術基礎,這才使得新思想的廣泛傳播成為可能。

二、哥白尼發表了《天體運行論》,徹底動搖了經院哲學和宗教神學思想的思想根基。

三、找到或創造出可以與中世紀文化相抗衡文化,由於中世紀社會對人們思想禁錮,要想創造新的文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借用歷史的文化來反對中世紀文化似乎也成為了必然。

而古羅馬的文化與中世紀的文化相比所顯現出來光彩,促使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古代文化作為反對封建教會的思想武器。

四、人格和人性的解決成為普遍和勢不可擋的力量,人從奴性走向自由。

文藝復興運動肯定人注重人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是人類歷史上巨大的進步,並由此推進了宗教改革,並促進了控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發生在法國大革命前的啟蒙運動又對資產階級革命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思想的得以確立併產生爆炸式的影響,引發了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並於1668年取得最終的勝利;1789年7月14日,羣眾攻佔象徵着封建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由此爆發,隨後建立起了資產階級政權。1776年7月14日,美國通過《獨立宣言》,美利志堅合眾國由此誕生。

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從思想大革命開始的,資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後,現代狹義上管理才得以真正的誕生,第一次技術革命的進步孕育了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第二次、第三技術革命催生了德魯克現代管理思想,管理學也得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個人管理一羣人就是一個資本家管理一羣工人,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管理真正的起點。上面三階段列舉的生產資料、生產方式、資本家維護對工人管理的工具或力量、動因或目的,已經無法用簡短的語言來表述了。

資本主義社會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就是資產階級法制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三權分立,這三原則的思想和精神貫穿在是政治、經濟、國家管理、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

但是現實的發展過程中,資本家處理與工人的關係中呈現出來的狀況,與人類管理沿革的歷史的進程表現出驚人的相似,都是人類從本性到人性的過程。

第二節從科學管理到現代管理

一、科學管理

在第二章第一到四部分僅僅的人類管理科學的啟蒙階段,也有人稱其為人類早期管理,管理真正作為一門科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傑出的代表人物有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裏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代表作有:1895年發表的《計件工資》、1903發表的《工廠管理》、1912年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等。泰勒自己當工人時,遇到這樣的問題:僱主實施計件工資後,因提高了生產效率而降低計件工資,同時增加利潤分配製度來彌補計件工資的損失,但是工人就是不願意多幹活。泰勒對管理的興趣和思考由此引發的。泰勒對科學管理的探索有3個最著名的實驗:搬運鐵塊實驗、鐵砂和煤炭的鏟掘實驗、金屬切削實驗。

科學管理的基本出發點是把假定工人是“經濟人”,只關心自己的貨幣或經濟利益。

科學管理兩個基本原理,作業研究原理和時間研究管理,前者包括:改進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並以合理利用工時為目的;後者是指在動作分解和作業分析的基礎上,觀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項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考慮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和不可避免的情況而耽誤的時間,為標準作業方法制定的作業時間,以確定工人一天的勞動定額。

科學管理管理四項任務:

一、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傳統的經驗方法。

二、科學地挑選工人並進行培養和教育,使之學會工作

三、與工人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學原則去辦。

四、資方與工人間在工作和職責上進行分工,資方做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從而改變幾乎將所有工作或職責都推到工人們身上的管理方法。

科學管理的基本內容:一、作業管理:包括制定科學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訓工人的科學方法,實行激勵性報酬制度。

二、組織管理: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改變憑經驗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以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職能工長制(職能管理員)制度和企業高級管理者只保留對例外事件的處理權的例外原則。

另外與泰勒同時代的人還有很多,重要的有卡爾.喬治.巴思、享利.勞倫斯.甘特、弗蘭克.吉爾佈雷思和莉蓮.吉爾佈雷思、哈林頓.愛默森、盧埃林.庫克等等。

科學管理是人類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峯,同時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管理思想的大綜合,是管理成為科學的一次質的飛躍,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完善自我管理的一個里程碑。但科學管理僅僅是從“人服從機器”到“把人當作機器”的飛躍。

二、現代管理理論

現代管理理論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整個歷史階段形成的西方管理理論。

彼得.德魯克一個現代管理學的奠基人,是公認的現代管理之父。1954年11月6日,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出版,標誌着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其代表作有:《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和管理者》、《旁觀者》、《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等。有關彼得.德魯克對人類的貢獻,筆者在《彼得.德魯克的思想+傑克.韋爾奇的實踐≠中國式的管理》一文中進行了歸納,彼得.德魯克老先生一生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人格賦予機構,首先是賦予企業。把人格賦予機構,全部的含義就是:人+技術+機器=人,反命題就是人不能因為有了財富、有了技術、有了先進的機器就不是人了,這也就是彼得.德魯克先生的思想最神聖的部分,也是他的著作可以被稱作“管理聖經”的精髓部分。該核心的思想在其代表作《管理的實踐》與《卓有成效和管理者》都有體現,從《管理的實踐》的管理的本質、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的結構、管理員工和工作等及《卓有成效和管理者》的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掌握自己的時間、我能貢獻什麼,如何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決策的要素、有效的決策等篇章無一不在演繹着這充滿智慧光芒的思想。

現代管理已經把人當作獨立於機器的人,強調人與機器的人性化的和諧與統一,但仍屬於管理的江河階段,認識了水的河流性,但尚未上升到水的海洋性。因而管理思想與理論呈現出與大自然的河流一樣的錯綜複雜。

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以及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導致整個世界的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尤其是核能的開發和利用,計算機的誕生、應用及發展,新材料的不斷髮現和應用,加之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應用和發展,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變化。

企業規模巨型化、壟斷企業的混合化、大中小企業的協作化、企業股份高度分散分散化、國際化等特點,為管理科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

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協同論、突變理論為現代管理科學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

新的思想和流派層出不窮,諸如:管理過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理論學派、數量管理科學學派、經驗主義學派、計算機管理學派等等,管理學説、競爭戰略學説、領導學説、學習型組織理論、質量管理雙子星座、企業再造理論、6σ理論等等。

回顧近一百來人類對管理科學的探索,其中精髓的有:人際關係學派時期、霍桑試驗、馬洛斯的需求層次論、XY理論、Z理論、激勵理論(雙因素理論)、成就需求論、挫折理論、亞當斯公平理論、授權理論、期望值理論、權變理論、系統理論、組織行為學、行為科學應用等等。

日新月異的管理世界已經讓人眼花繚亂,各種流派異彩紛呈,使管理科學的主流從行為科學逐步演變為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森林,知識和信息的爆炸使管理科學逐步淪為學問家的學問了。

如此管理學就成了美國威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中的“哲學”了,此書的再版前言中有一段話是這麼一段話:“而哲學這門一度把所有學科彙集在它的大蠹之下為這個世界樹立一個井井有條的形象,並繪出一幅誘人的善的圖景的學問,曾幾何時已經沒有勇氣再去承擔協調如此艱鉅任務的重負,而是從所有的這些為真理而戰的沙場上退避三舍,躲進深奧、狹窄的小衚衕裏,小心翼翼地迴避起人世的問題和責任來了。”管理科學如此繼續這樣下去就勢必會淪為和哲學同樣的下場,哲學都躲起來,如果管理學再躲起來,這意味着什幺,意味着人類的活動都成了沒思想的活動,這也許是人類正在面臨或將要面臨的最恐怖最可怕的問題。

也許問題遠沒有這麼嚴重,回到管理實踐中來,撂開所有的管理思想、理論、學説和流派,看一下管理在實踐中的演變。

第三節人類管理實踐中的“返祖現象”

我們回顧一下自從人類發明了蒸汽機後的人類在管理實踐經歷瞭如下幾個階段:

一、強迫工人服從機器階段,鞭子、皮鞋、棍棒成為了工廠主管理工人的主要手段,通過圈地運動把工人強行趕出土、趕進工廠,然後用用高壓手段、強迫工人從事高強度、低報酬的勞動,紡織工廠的兇狠工頭、碼頭的流氓、礦山的打手、唯利是圖的老闆與一個個無奈和痛苦中的工人,就是人類現代文明大旗下管理最初的畫面和場景,工人一次次反抗和鬥爭、破壞、消極怠工乃至工人一次比一次聲勢浩大的罷工,泰勒的科學管理就是在這樣畫面和場景下產生的。

二、獨裁專制加利誘階段,威脅不行就改利誘。通過改善工作環境、安全條件、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待遇、物質刺激、精神獎勵等手段調動工人工作的積極性,胡羅卜加大棒。如中國華為模式,也是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採用的管理模式。

三、叢林法則階段,通過嚴厲的績效考核通過近乎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始內部優勝劣汰機制,將業績差的趕出企業,典型的有戴爾模式。

四、推行企業文化運動,強行推廣企業“宗教”,通過刻意培訓、學習、讓員工心甘情願地為企業主賣命,這是自動化流水機器化大生產下的模式,典型的有傑克.韋爾奇模式。

這是人類進入機器化生產以後出現的幾種典型的管理模式,從野蠻到文明、利益到文化、從人服從機器到機器服從人,從服從獨裁者的意志到服從市場、服從顧客等等。這與人類管理的歷史沿革中的幾個階段是極為的相似,明顯存在管理上的“返祖現象”,這也説明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過程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並總是表現為“非人”到“人”的過程,在人類沒有涉獵到的新的生存空間、利益空間、技術領域,人類首先表現出來的是“非人性”的一面。當然在此過程中,第四種模式是到目前為止最高級的模式。

五、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管理思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集人類管理實踐大成者傑克.韋爾奇先生的傑克.韋爾奇模式,是以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管理思想為基礎成功的實踐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是依據高度自動化、集成化、自動化機器大生產的條件下,迴歸到以人為本,以管理人達到管理機器的目的,這種管理模式產生的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潛在的假定:假定工人在工作中得不到應的尊重,那一個員工稍有的懈怠或故意破壞,都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損失。

知識與技術都有兩面性,能極大地促進生產的發展,也能最大限度地破壞生產,甚至在企業賴以存續的水、汽、電、動力和機器、化學原料任何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都可能成為引發災難的“地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繼續採用鞭子、皮鞋、棍棒、吊打等野蠻的方式管理員工,哪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型工廠或企業可能長久地存在下去。

這就不得不回到人性上説管理,人性都有真、善、美與假、醜、惡的兩面,付出真善美不一定收穫真善美,這有認識上的差異和接收程度不同,而有主觀上不同的反應。但付出假、醜、惡收穫的一定還是假、醜、惡,奴隸起義、農民選擇、工人罷工等往往對貪婪、殘暴、唯利是圖、利慾薰心、窮兇極惡等的對抗、反抗、復仇。人類政治的文明和管理的文明都是在這個潛規則的作用下得以發展和進化,也是人類以惡制惡的力量的平衡潛規則。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後,尤其是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為人格和人性中一切真、善、美與假、醜、惡思想、情緒、感情、感受都會毫無遮攔地得以表現,人性的二重性得到充分的伸張和釋放提供了可能。在這種背景人的外在一切甚至連姓名、軀體都僅僅只是代號和道具,人的思想和靈魂將主宰一切,未來的企業管理不僅僅建立在對人性和人格的尊重認可,而是對一個思想、靈魂的尊重和認可。

面對互聯網的挑戰,顯然人類將面臨着一場比文藝復興運動更為強烈、更為猛烈、更偉大的思想革命。這一場思想革命也許已經開始,也許正在孕育之中,但它一定會來到,歷史證明科學技術的革命必然帶來思想的革命,思想的革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邱旭瑜)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hr/jgmj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