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中學生演講稿 >

中學生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演講稿

中學生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演講稿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以人為本,就是要滿足人的發展需要。就教學來説,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於學生,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按照科學發展的觀的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人才具有自主、積極進取和創新精神,敢於迎接挑戰。第二,人才有較強的適應力,在急劇變化的未來世界中,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第三,人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第四,人才具有豐富的個性,有特長,能適應多樣化和多彩的未來社會。根據未來人才的要求,對中國小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學改革首先要從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同樣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改革。

中學生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演講稿

一、樹立正確的、合乎科學發展的課堂教學觀。

1、擺正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看成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積極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具體的目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意義在於強調學生是有獨立人格與意識,具有獨立實踐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看成接受和儲存知識的容器。學生在認識過程中,不僅通過自己的感知和實踐活動,在頭腦中加工、篩選,組合有關知識,形成有機的知識結構,而且在遷移作用下,運用有關知識與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多種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主體,意味着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教育能力,引導學生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認識自我,認識和調節自我與客觀世界的關係,促進自我發展,做自我發展的主人。只有當教師把學生看成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並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時,教師才可能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得如何,主要取決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如何指導和調控。教師施教的目的,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身上,要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身心諸方面獲得進步,教是為了學生的學。

2、強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身份

課堂就其本質講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為基礎的知識構建活動,學生是知識構建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師一是作“船長”為學生導航。在學習新內容時,教師利用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熟練掌握,對相關知識的充分了解,把本章或本篇的知識結構體系及其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與其他章節的關係等告訴學生。二是作“導演”為學生示範。在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突破時,教師作必要的示範與導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最後教師或學生再用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結。三是跑“龍套”為學生陪襯。對於學生比較熟悉的教學內容,將其交由學生來做,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只是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瞭解他們的接受程度,在學生講完後,才將其中的重點、難點、遺漏知識和相關知識給以説明和補充。四是作“教練”給學生任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根據學生新的知識網絡和大綱的要求,精選典型習題,或鞏固概念、或強化知識、或訓練技巧、或提高能力。

3、明確發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旋律

課堂教學要緊跟認識的發展和“育人”的新情況、新要求。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出現重智輕德、重主導輕主體、重考試分數輕創造“火花”、重整體統一輕個性特長的教學思路。中學教師要敢於衝破種種束縛,樹立新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教師觀和學生觀,一切從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出發,變師生關係為平等、對話、合作伙伴的新型關係。做到時空要讓學生走進,資源要讓學生共享,新知與問題要讓學生去發現,過程要讓學生去參與,教材要讓學生去講解。觀念一變天地寬。只要我們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勇於創新,敢於探索,把課堂教學的“着力點”真正放在學生的發展上,而不是急於放在“下載”大學聯考題目上,努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就一定能夠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説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二、樹立主動的、能夠和諧發展的學生成長觀。

1、老師應把課堂支配權還給學生,給學生以創造發展的空間。

在課堂上不難發現: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是與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成正比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密度越大,教師施教的藝術性、啟發性、反饋性就越高,教師所創造的民主、熱情、和諧的課堂氣氛,就能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善於動腦,把難點搞清,把重點消化,把技能技巧掌握。因此教師應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一堂課的時間是確定的,但如何分配則是因人而異的。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存在着教師支配一切的單向性,學生缺乏自我選擇、自己學習和自主建構的機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我們要力求變革單一的“制度化”教學時間結構,嘗試把制度化學習時間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教學時間的統一性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就得留下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時間”,使之動腦動手,發展認知能力。教師僅僅留給學生空白時間是不夠的,還得由教師精心策劃、具體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使這段空白時間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效益。

2、老師應交給學生認識世界的鑰匙,使學生能主動地探究世界。

打通書本世界、生活世界與網絡世界的界限,使課堂貼近生活,貼近信息,交給學生認識世界的鑰匙。書本世界是語言文字符號組成的世界,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如果割斷了它與生活的血肉聯繫,或者學生還沒有接受它的經驗準備和學習動機,它是枯燥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變動不居、日新月異的世界,生活之樹長青,它是一切文化、科技藝術哲學的源泉。網絡世界是現代網絡技術、微電子技術的高度發展,展示給人們的一個虛擬世界,具有超時空性,是一個前沿的、開放的,具有豐富信息量的虛擬的世界。現代教學的任務是打通這三個世界的間隔與界限,在溝通中開啟學生的心智,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新。

-

3、老師應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具有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科學發展觀要求學生學習具有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課堂應開闢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辯駁論證的時空。允許學生插話、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見解、甚至是稚嫩和錯誤的見解。從知識的單向傳遞到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展開探索,體現了現代教育,以創新人才培養與目標,以學生為本,以過程為本的教學觀和學習觀。新課標在所有學科的“教學理念”、“實施建議”中都提了實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學生對教學內容及身邊感興趣的現象進行探索性研究,是一種經歷,親身感受體驗、學習與認知過程,在探索、挫折、成功、失敗的相互作用下,獲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安排要看是否激發起了學生的智慧活動,引發了學生專注於知識的探求與問題的求索的慾望和行為。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將知識點轉化為待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得到發展。

三、樹立有效的、注重創新發展的教學改革觀

1、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是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對課堂教學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是使學生從書本的奴隸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髮展服務的根本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是長期的根本的任務,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絕不是可有可無或時有時無,絕不能把研究性學習放在陪襯地位。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思想、一種精神貫徹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全過程,真正使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意識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實現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根本宗旨。用這樣一種新基礎教育理念進行新世紀基礎教育的新改革。一是讓學生從不知到知,進行探索。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索情趣和探索能力。二是從已知到未知,進行推理。用研究性的精神進行學習,不僅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如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三是從個別到一般,進行歸納。在教學中要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則應重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這個能力相對於記住現成的規律和公式來説,顯得更為重要。四是從原則到具體,進行發散思維。在用研究性的精神組織教學時,應十分重視從原則到具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學會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是提高教學實效

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是以儘可能少的時間投入和精力消耗,讓學生收到儘可能的實效。課堂教學應體現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應根據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要求和課本的編排體系,制定出章(單元)、節、課時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應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思想教育)、動作技能領域三個方面。教師要把教學目標深化於教、學、練的全過程。對於目標的展示,可以靈活多樣,可以一次性展示,也可以多次展示;展示時間可以放在課初、課中或課尾,要因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而定。同時教學內容要層次分明,既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綱、目、主、次,一目瞭然。各層次間要緊湊協調,過渡自然,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連,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同教師的思維產生共鳴效應。傳授的知識要形成系統,使知識網絡化。知識只有形成系統才有深化記憶,轉化為能力。同時獲取知識是一個過程,學生的智能結構經歷着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用簡潔明瞭的文字、符號、圖表,把教學內容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提綱挈領地體現出來,使新舊知識有機融合,將新知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網絡。

3、課堂教學改革的途徑是選擇恰當教法

教法的選擇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有機結合。教師主導作用即通過教師的認真編導、積極引導、不斷輔導,落實到重在導思、要在轉化、旨在發展、妙在開竅上,緊緊把握激發、疏導、深化、遷移四個環節。學生的主體地位應是作學習的主人,參與教學各個環節,使學生諸感官並用,使其體會到經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過程,即享受獨創成功的快感,設法解決問題的困惑,追求解決問題的注意力。各種形式的訓練,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手段。因此,緊緊地把握教材思路,設計形式新穎、立意深刻、方案獨特、貫徹始終的訓練,並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就一定能達到最佳效果。教法選擇體現教材思路、認知思路、教學思路的有機結合。教材思路是指教材的知識網絡,培養能力的途徑,內容的表達方式、層次,追求編者所用的識別、評價、轉換、重建、聯想等思考過程。學生的認知思路一般分為感知——訓練——內化——應用四個環節。教學思路的設計及教法的選擇應以教材思路為指導,認知思路為中心,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思維過程的訓練,組織一條清晰的“再生”科學知識的思路,促使學生以思維為核心的科學素質和認識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法選擇應注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創造的精神源泉,也是學生對某學科形成愛好並深入鑽研的重要條件。因此,教法的選擇、運用,必須有利於激發興趣、培養興趣、穩定興趣、發展興趣。

總之,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在教學中努力探索提高教學實效的途徑,堅持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文化科學知識,培養更多的基本技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zhongxue/gvoy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