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文明禮儀演講稿 >

崇尚文明演講稿(通用5篇)

崇尚文明演講稿(通用5篇)

崇尚文明演講稿 篇1

尊敬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有幸站在這裏,與大家共同交流“道德”這個話題,首先要感謝局(公司)領導給我這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其次,還要感謝在座各位在百忙之中前來聆聽。今天與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加強道德建設崇尚文明風尚》。

一、什麼是道德

什麼是道德呢,德是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温良、恭敬、謙讓等。道家認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

根據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我的理解是:道德是由道與德兩個並列的詞組成。道是指道路、行徑、方式。德是指具體行為的表現。道與德組合到一起,意義上就發生了變化。道字變成動詞後,德就由道來決定的了。有道產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現在人們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現在德字上。意思就是,人們只究其結果不問過程,不論你以什麼道,只要能產生好的德果,人們都是樂意的,接受的。當然(在學術方面,道就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所以,通常情況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二、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這一概念説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捨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峯,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三、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彈指一瞬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裏,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戰勝分裂走向統一;掙脱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但是關於公民道德修養的任務勢在必行。因為沒有倫理道德的社會,將何其混亂不堪!

社會在發展,知識在爆炸,而人類的道德觀念卻越發淡薄了。人們置身於高質量的生活中,陶醉於燈紅酒綠之下,卻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原則:那便是德。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如果人們的道德修養落後於時代,那麼這個社會必將停滯不前。

四、道德在現實社會中的具體表現

1、德以善為基。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處處藏於貪念、自私、防備、報復之心的話,是不可能有善念的,連善念都沒有的人,那從何談德。我對德的理解是,不但要有善念而且還要有善行。袁鳳釵,(大家聽説過嗎),縣建築公司曉墅工程隊退休。73歲的她,頭戴“巾幗志願者”小紅帽,肩背環保袋,每天早上5點鐘準時出門,開始她永不退休的“工作”---撿垃圾,賣後所得全部捐給社區“愛心基金”,用於文體隊伍採購服裝、器材等。工資不高、積蓄不多,但她熱心公益事業。花20xx多元買了一台離子飲水機送給縣福利院的老人們。玉樹地震,她第一時間捐款20xx元。舟曲發生泥石流災害時,她又捐了1000元。向困難學生、白血病患者捐助難以記清,照顧行動不便的街坊老人、出車禍的志願者等無微不至。這難倒不是我們學習的崇高品質嗎。

2、善以孝為先。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連自己的父母都照顧不好,不敬不孝的話,那根本也談不上善,古人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説到“孝”,我不得不提到吳美霞,(也就是本人的妻子),來這裏上過課,想必大家還記得吧。她自與我結婚後,對我的母親比她自己的母親還要好,我母親今年92歲,美霞每月都會按時給她零花錢,逢年過節都會給她買新衣服。經常給母親洗洗頭髮,剪剪頭髮。工作之餘還會陪母親聊聊親朋好友的事。甚至連每次喝喜酒份子包的香煙也給她,母親要去哥哥姐姐家玩幾天,美霞總是在百忙之中抽空開車送她去,臨走時還叮囑母親什麼時候想回家先打個電話再來接。每次遇到鄉鄰都會受到讚美,美霞都會開心地回答:“母親的健康就是我們的福氣”。

美霞不但對父母孝順,還更關愛社會公益。第一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是在孝豐北街社區組織的一次敬老活動,活動當晚,美霞就把白天的活動情況和自己的親身感受與我進行了交流,我非常贊同妻子的想法,並表態:“如果人手不夠,只要我有時間,一定和你們一起去的。” 我在黨員承諾書上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從那以後,每月一次去敬老院為老人們洗頭,理髮、剪頭髮,刮鬍子,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三口還到敬老院去為敬老院老人刮鬍子。到如今已有20xx年了,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一份責任。

汶川地震發生的第二天,美霞第一時間來到社區黨支部為災區捐款300元,在社區組織大型抗震救災活動開始後,又帶領店裏員工前來捐款,並表示如果需要獻血她第一個報名,之後美霞又上交特殊黨費300元。去年美霞被評為市優秀共產黨員得到了20xx元獎金,在第一時間捐助出來,並結對了20名國小生,資助他們參加小記者活動。美霞經常説,只要哪裏需要我,我就會到哪裏去。

小孝孝親,大孝孝國。美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孝敬老人的高貴品格。十幾年的堅持更是印正了美霞助人為樂的高尚美德。

3、孝以禮為首。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連最起碼的禮貌都沒有的話,那也不會有什麼孝心。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們不難忘記:黃惠和,男,51歲,安吉怡瑞竹木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孝老至深,得知父親肺癌晚期,毅然放下工作,日夜陪守,細心照料,四處求醫。他大愛深遠,當父親放棄治療,省下錢讓他幫助更多困難老人,他就信仰傳承,在村幹部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牽頭成立了“赤塢村美麗家園愛心基金”,並捐出1萬元作為首筆啟動資金。對公司職員孝老愛親高看一等,安排特殊看老假,發放孝老金,還提前預付兩個月工資讓員工陪老看病。小孝暖一家,大孝行天下,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孝老愛親的真諦。

20xx年7月23日晚上,在安吉縣生態廣場表彰的安吉縣第二屆“十大道德模範稱號”人物的事蹟。還有我們煙草行業的“最美浙煙人”,資助貧困學生的眾多例子,足於讓我們感動,感受到中國古老道德文化在傳承、在延續。這一切的一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所在。

正如劉志局長所説的:“德以善為基,善以孝為先,孝以禮為首。”這三句話看起來簡單,現實中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我堅信,通過這次活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共同攜手,爭做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道德模範,做一名中國美德文化的傳承者,打造出一支和諧、卓越的煙草團隊。

在這次道德交流即將結束之時,聲明一下,本文盡限個人觀點,由於時間緊迫,準備不夠充分,如有不對之處,請各位賜教,最後我送大家三句話: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還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道德,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失去做人的真諦。

謝謝大家!

崇尚文明演講稿 篇2

前幾天看了一條電視新聞,報道上海市民在地鐵裏搶座位的現象,記者呼籲市民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乘客。由此想到在香港乘車的感受。

在香港的公共汽車站和地鐵站,雖然沒有人維持秩序,但你永遠會看見後來的人自覺地站在先來者的後面,不管隊伍拉得多長,也不會有人插隊。站在隊伍裏的人也從不煩躁,人們習慣了站隊,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天經地義。而且香港人有個好習慣,不管幹什麼都排隊,哪怕隊伍再長,也不會出亂子,更不會有加三的。

那麼內地人為什麼就不愛排隊呢?

想來原因有二。一是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落後,人口過多,資源短缺,使得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所以思維習慣也深深地受到影響。如6、70年代的時候,物質匱乏,什麼都稀缺,那時候買菜要搶,買糧食要搶,好像你不搶,就什麼也得不到,所以搶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習慣。後來,人們發現人的位置也有限,找工作時發現競爭的對手太多,及至找到了工作,又發現升遷的位置已經被更有路子的人佔據了。我們從痛苦中知道,這個世界的時間、空間都有限,所有的一切都要去拼搶,否則就沒有你的份。我們甚至還有一個邏輯,就是什麼都要搶第一,因為第二可能根本就沒有,所以我們習慣了拼搶。

別小瞧這壞習慣,有些很難改掉。80年代,我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外國人分析説中國人關車門用力過猛的原因是中國車門的質量不好。當時的車,如212、拉達等車的門很難關上,而每當關不嚴時,司機就埋怨你沒用力,所以一般越有體面的或越自認為見多識廣的人關門的力量就越大,以至於後來成習慣了,換了日本皇冠和奔馳車後還是用關拉達車門的力量關門,惹得外國人納悶中國人為什麼老用那麼大的力氣關車門。

不排隊的原因之二是缺乏國民的素質教育。這種基本的社會公德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得的,它應該是從小就培養出來的,而且要代代相傳,才能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令兒子伯禽治理魯地,伯禽三年後才回來報告。周公問伯禽為什麼這麼久?伯禽彙報説:“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可見克服舊的陋習,培養好的社會行為習慣需要時間,從這一點來説,我們還要有足夠的耐心。

90年代初,我曾拍攝過一條規勸顧客排隊的社會公益廣告,被主管領導槍斃了,因為她認為這個選題太無聊,太微不足道。

因為司空見慣,所以見怪不怪。

改革開放30年了,如今可以説是國富民強,物質極大地豐富,沒有什麼東西再值得人們去拼搶了,但不排隊這個頑固的陋習卻仍然存在,它隱約地折射出我們身上殘留的歷史烙印。現在將和諧社會,這不排隊的陋習也該改改了。

崇尚文明演講稿 篇3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明,書寫着永不停息、對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滅、對民主富強的探尋。綿延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禮儀之邦,温文爾雅,謙恭禮讓,是華夏兒女世代相傳的美德;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更加要講文明,懂禮貌,提高文明素養。

文明禮儀的內容涵蓋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乘車讓座是文明,遵守排隊秩序是文明,愛護公共財產是文明。文明禮儀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之中。所以我們更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讓文明禮儀貫穿於我們心中。

站在時代的今天,讓我們暮然回首: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民族經濟、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更需要一種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這是支撐一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與精神支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我們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

“國家榮辱,匹夫有責”,做為二十一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有責任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用“謙謙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宏揚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用我們的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用我們的真誠去打動他人的心。希望大家一路留下的不僅是歡聲笑語,更有我們中華學子的文明素養和儒雅風度。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崇尚文明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當社會在一步步走向文明,物質生活在不斷改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的時候,社會對人的文明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每一個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我們國家的文明程度。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

文明禮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儘管是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簡單的手勢,一個體貼的眼神,都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可是卻意義深遠。

當我們走在路上的時候,亂扔垃圾的人隨處可見。這是為什麼?垃圾桶離我們只有幾步之遙,但是我們還是把垃圾丟在了路上。沒有讓垃圾會到自己的“家”。讓我們大家想一想,如果每一個人都把垃圾扔在了馬路上,那我們的馬路就會變成了變成了什麼?

有一次,媽媽給我買了一隻非常漂亮的小鳥,毛絨絨的羽毛,尖尖的小嘴,還時不時發出美妙的聲音,對它,我真得是愛不釋手。但是在我家生活了幾天後,我突然發現它開始不愛吃喝,怎麼逗它也不理我。我忽然想起,小鳥的天堂應該是天空,那裏才是它真正的家,有温暖更有自由。雖然,我有萬分的捨不得,但是我最終還是把它給放回了天空,那時候我突然覺得我長大了很多。

還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看見有一個地方圍了一羣人,愛湊熱鬧的我就走上前去。從那些大人的口中我得知了原來是一位老大爺騎車不小心撞到了一個女的,那位老大爺看見後急忙道歉。可是那個女的不僅不接受道歉還破口大罵,還讓老大爺帶她去醫院看病。她的這一舉動,遭到了在場的所有人的鄙視,都在責怪。一看這情形,這女的低着頭就走了!這件事本來是她有理,就是因為她沒有素質,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可見文明禮儀有多麼的重要。

只有通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得更快。文明禮儀,從我做起,從人人做起,從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開遍每個人的心間,開遍世界每個角落。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和諧要靠文明來支撐,而文明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去保持,去傳播!

現在我們要人人樹立起“文明禮儀,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意識。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自己身邊的事做起,把文明禮儀真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文明禮儀真正伴隨我們成長。直到這個社會多了一些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好人好事發生,我們才可以真正過上開心幸福的日子!

崇尚文明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新的一年中,我們應該對文明有更深的見解: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讓路。列寧阻止她説:“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請你先過去吧!”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文明,還可能影響國家的聲譽。在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開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説:“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

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説,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記者訪問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説,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紙屑,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

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wenming/87y6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