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全國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全國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認真貫徹黨的xx屆五中全會的精神,順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按照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要求,研究部署進一步推進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措施。簡單説,就是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開展殘疾人託養服務,二是殘聯為什麼要承擔託養服務工作,三是如何做好託養服務工作。

全國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第一,統一思想,提高對做好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就是要解決好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即為什麼要開展殘疾人託養服務。這是一個再學習、再認識的過程。大家知道,xx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重大舉措。“十二五”規劃與以往最大不同點,就是始終圍繞着解決民生問題。規劃建議提到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強調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同時,“建議”提出的“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二是“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三是特別強調“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這一點對我們來説是最重要的。這些要求進一步確立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十二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對實現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促和諧的基礎作用。

從我們對殘疾人託養服務的認識來看,也是殘疾人事業發展到今天,經過不斷的摸索得出來的。我國的殘疾人事業經歷了一個由點及面、由易至難、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殘疾人康復條件不斷改善,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平等就業差距逐步縮小,保障力度持續增強,社會參與領域日益廣泛。殘疾人事業已經發展為涵蓋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權益維護、基層建設、文化體育等多項內容的綜合性社會事業,初步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發展道路。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殘疾人總體生活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仍難得到有效滿足,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國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成,仍有上千萬的城鄉殘疾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不同殘疾類型、不同殘疾程度、不同年齡段的殘疾人享有的保障與服務水平並不均衡。限於資源和服務能力,過去我們更多把力量集中在了見效快,相對集中的部分殘疾人保障與服務上,“廣覆蓋、廣受益”始終沒能完全實現。特別是城鄉多萬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的困難突出,許多是老殘一體,學校進不去、醫院收不了,家庭供不起,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更是難上加難,已經成為殘疾人羣體中最為困難的部分。殘疾人託養服務是廣大殘疾人工作者對這部分殘疾人痛苦的真切感受,是對這部分殘疾人家庭苦苦期盼、社會高度關注的負責任迴應。從國際社會上看,凡是殘疾人事業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的主要渠道就是提供託養服務。通過政府的帶動,藉助社會力量,把這部分最困難殘疾人兜起來。這部分殘疾人能不能得到託養服務,能不能納入社會保障制度範圍,能不能有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有效保障,關係到他們的生命健康權能不能得到起碼的保障,關係到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和完善,這也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和底線。所以,開展殘疾人託養服務不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決定的,而是提高殘疾人生存質量的客觀要求,是殘疾人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

中央7號文件和國辦19號文件提出加快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就是致力解決殘疾人事業發展中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以促進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民生至重則生民為暖。保障和改善殘疾人基本民生,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是我們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最終目的,也是建設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xx屆五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這既為我們推進殘疾人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堅定了我們提高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帶領廣大殘疾人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紮實工作,圍繞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這個中心問題,不斷提高保障與服務水平。

二、立足長遠,拓展和夯實為殘疾人服務的平台和陣地

這個問題要解決的是為什麼各級殘聯要把託養服務承擔起來。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也必將帶來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事業也必然要順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大局,在發展理念、模式、路徑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這不僅僅是適應外部形勢的需要,也是促進殘疾人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要求。

我們事業發展的宗旨和目的是要為殘疾人謀利益,發展的動力和方向來自廣大殘疾人的現實要求。通過二十年的發展,殘聯的工作定位和職能角色更加清晰。對於黨委和政府來説,各級殘聯是被賦予一定行政職能,承擔政府工作任務的工作部門,我們必須承擔起黨委、政府在殘疾人領域為民解憂、為民排難和改善民生的責任來。從工作範疇來説,託養服務應該成為殘聯重要業務的組成部分。

同時,對社會來説,各級殘聯又是為特殊人羣服務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部門。殘聯的“代表、服務、管理”三大職能中,“代表”職能大家容易理解,“服務”則必然是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管理”也毫無疑問屬於公共管理的範疇。對於殘疾人來説,各級殘聯就是針對殘疾人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各種專業服務的部門。比如説配發盲人的盲杖,為肢體殘疾人量身訂做的輪椅,以及其他各類殘疾人個性化輔助器具的提供和服務,包括殘疾人的各種康復、就業培訓、權益維護等等,都需要我們通過履行對殘疾人事業的公共管理、為殘疾人提供公共服務來體現。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要再學習、再認識。有些同志認為,由於條件所限,殘聯是不是就呼籲一下,讓社會重視,推動其他部門來做,我們做好溝通協調就可以了。這話表面上看沒有錯,但從出發點講就錯了。為什麼?因為作為特殊羣體的代表服務部門,各級殘聯對殘疾人最瞭解,聯繫最密切,最能感受殘疾人的疾苦。殘疾人託養只是個簡稱,不是簡單地“一託一養”,不是把人放在屋子裏面有吃、有喝、有牀睡覺就行了。託養服務涉及精神殘疾人、智力殘疾人、肢體殘疾人和多重殘疾人的專業服務,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的一種新型的公共服務形式。如果我們光説不做,只在那兒喊口號、提要求,不拿出自己的服務載體和實踐經驗,不拿出服務標準和行業規範,必將在這個問題上失去話語權。我們絕不能成為只會給殘疾人掛緞帶、披紅花,給他們逢年過節送桶油、送袋米的形象組織。在殘疾人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領域,必須旗幟鮮明地擔當起為殘疾人服務的職責,必須在這個領域發揮示範和帶頭作用。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承擔起殘疾人託養服務任務的根本原因。

三、開拓創新,建立完善殘疾人託養服務體系

第三個問題就是要解決怎樣才能做好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的問題。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居家託養服務廣泛實施、日間照料機構得到較快發展,建設了一批殘聯主辦、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運作模式的全日制託養服務機構,還帶動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探索和突破。前年開始中央財政三年投入6個億專項資金,實施殘疾人託養服務“陽光家園計劃”項目,帶動了地方20多億資金支持該項工作的開展。三年多來,這項工作不僅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受到廣大殘疾人及其親屬的衷心擁護,獲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也增強了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動力。但總體看,殘疾人託養服務還處於起步階段,與殘疾人託養服務整體需求、廣大殘疾人及其親屬的期待相比,與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的要求相比,無論是服務機構建設、公共財政投入、專業隊伍培養、服務能力建設,還是政策落實、監督管理等等都明顯滯後,標準規範有待完善,必須不失時機地把殘疾人託養服務納入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建立制度、夯實基礎、加大投入、加快發展。

當前,一些同志還存在畏難情緒,對開展殘疾人託養服務缺乏自信心。“xxx”期間,我們在實施農村殘疾人危房改造項目時,也有很多的顧慮,擔心有沒有條件做、能不能做好。但是想到那麼多的殘疾人居無定所或住在危房,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一咬牙也就做起來了,現在看來也沒有想象的那麼難。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説,我們千難萬難也都是工作層面上的難,再難也難不過殘疾人生活上的艱難。只要我們懷着對廣大殘疾人的深厚感情,抱着帶領殘疾人共奔小康的堅定信念,我們就一定能想出辦法並把這件事情做好。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們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戰略機遇期,中央7號文件要求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國辦19號文件提出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只要我們科學規劃並不斷細化方案,各級黨委、政府一定會支持殘疾人託養服務的開展。這裏,我講幾點具體要求。

一是逐步搭建殘疾人託養服務的基本框架。構建殘疾人託養服務體系,必須立足於殘疾人數量多、分佈廣、需求差異大這一現實,着力搭建服務對象側重點不同、服務內容相互補充、發揮作用相輔相成的多層次殘疾人託養服務體系框架。既包括以政府扶助、社會化服務進家庭為基本特點的居家託養服務,也要有以社區服務為依託的殘疾人日間照料機構,還應建設一批專業性強、運行規範、具有示範效應和輻射作用的骨幹託養服務機構。逐步形成以居家託養為基礎、日間照料為主體、機構託養為骨幹的殘疾人託養服務體系基本框架,為殘疾人提供多層次、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務。

二是進一步健全完善殘疾人託養服務政策制度。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首次在法律層面上明確殘疾人託養和託養機構的概念,並歷史性地提出建立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中央7號文件、國辦19號文件更是從體系建設的高度,為殘疾人託養服務提供了積極有利的政策支撐。但託養服務畢竟還處於起步階段,今後幾年,我們要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資金投入、税費減免、崗位補貼、購買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以及對託養機構水、電、燃氣、供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通過制度保障,促進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規範和服務標準。

殘疾人託養服務體系的重點是要明確服務哪些殘疾人、解決如何服務的問題;關鍵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規範和服務標準,堅持用規範管理促進持續發展,堅持用科學標準提高服務水平。針對居家服務、日間照料、機構託養建立起一套科學管理規範和服務標準,按照行業管理的專業要求,促進殘疾人託養工作良性運轉。

四是努力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殘疾人託養服務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有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作為保障。首先,託養服務作為基本公共服務,政府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財政資金應是主渠道。無論是機構建設,還是運行保障、服務補貼都要依靠各級財政、主要是地方財政的投入。中央財政的投入主要是扶持和引導作用,其次,由於殘疾人託養服務涵蓋的內容較廣,既有教育的服務,也有康復的功能,還承擔着輔助性勞動就業等任務,也可以在這些領域建立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持渠道,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在促進託養服務、職業康復、輔助性就業、就業訓練、技能培訓等方面更要發揮積極的作用。第三,在爭取政府投入的同時,我們也要努力吸引社會力量和各種慈善資金的支持、積極拓展和開闢殘疾人輔助性勞動產品的市場,還可以根據殘疾人家庭的實際情況採取有償或低償服務等措施,多渠道解決殘疾人託養服務資金保障問題。

五是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

建立完善殘疾人託養服務體系,必須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一方面,要逐步把殘疾人託養服務崗位納入為國家標準職種範圍,實施殘疾人託養服務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實現殘疾人託養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另一方面,要對現有從事託養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不斷優化人員隊伍結構,提高人員隊伍專業化水平。再次,要發揮我們的自身優勢,實現殘疾人康復服務、就業服務、文體教育等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與殘疾人託養服務人員隊伍建設相結合,擴大融合交流和團隊、小組優勢。最後,各地還應致力於開發託養服務領域的社工崗位,鼓勵和吸引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社工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從事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並積極把託養服務作為志願服務活動的重要領域,使志願者服務成為殘疾人託養服務的重要力量。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們各級殘聯的工作重心必然要向殘疾人社會保障領域傾斜,必然要更多地關注殘疾人基本生活、醫療、養老等基本民生問題,必然要進一步加強對殘疾人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方面政策制度的研究探索。中國殘聯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在教就部單獨設立社會保障處,目的也是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無論是從做好殘疾人託養服務工作考慮,還是着眼於整個社會保障業務的開展,各級殘聯都應配備專門的人員力量,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隊伍建設,紮實推動殘疾人託養服務和社會保障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le6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