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精選26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精選26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

12月9日,我校於今日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同學們坐在教室,通過多媒體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展開講,天宮課堂令我們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感知宇宙奧祕,天地之間進行互動。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精選26篇)

“天宮課堂”開講,太空真奇妙,講述了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的衣食住行,並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航天服的內部設計以及功能,企鵝服的功能是對降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講述了細胞生物學夜光服展示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研究,詳細講解了心肌細胞,細胞在太空中很神奇,熒光顯微鏡下跳動,並且一閃一閃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細胞做着收縮運動。

到了同學提問的環節,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學向空間站中的葉光富老師,王亞平老師提問,“在空間站裏,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樣自由行走嗎?”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出瞭解答,因為空間站中沒有重力的幫助,所以空間站中的人無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樣的行走。他們總是飄來飄去的,並且在旋轉的過程中,上半身向右轉,下半身會向左轉,上半身向左轉,下半身會向右轉,吹氣等動作在空間站並不能令其轉身,這是葉光富老師向我們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轉動時,可以令其轉身。第二位同學向王亞平老師提問,“在空間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環使用嗎?”王亞平老師向我們作出瞭解答,由於他們用的是處理過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環利用。並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裏向下按,乒乓球會不斷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間站乒乓球並沒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壓後沉在水底,王亞平老師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在空間站中浮力幾乎消失。

水膜實驗是王亞平老師和葉光富老師共同進行完成的,這個實驗使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共同做的花太空綻開了。接着,王亞平老師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個大水球,通過水球觀看,王亞平老師是一個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鏡成像形成的。隨後,葉光富老師將水球中的小氣泡抽走,並向水球中注射了一個大氣泡,通過水球觀看,王亞平老師可以看到一正一反兩個像。王亞平老師藉此向我們提問,“為什麼會有一正一反兩個像?那是因為水球被氣泡分成了兩部分。”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還進行了泡騰片實驗,畫面十分壯觀。後面有廣西南寧,澳門,四川汶川,北京等幾位同學,向葉光富老師和王亞平老師提問了各有特色的問題,葉光富老師和王亞平老師也為他們一一解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

最後,有三位同學説出了他們的感受,第一位同學感覺透鏡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學提出,在空間站想要轉身的時候,用扇子扇一扇應該也可以轉身;第三位同學道出航天員老師們在空間站要克服重重困難,身負重任的他們是多麼的艱難,並且希望自己以後也像航天員老師們一樣偉大。

就此,中國空間站首站太空授課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藍色的,但在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紅色,那是國旗的顏色。我把藍色穿在身上,把紅色繡在胸口。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宇航員王亞平老師對太空的介紹,我覺得水在太空中真是有趣極了!

因為失重,重力向上,把水倒出來會變成一個個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所以宇航員喝水必須用專門的袋子,可不能像我們在地球上一樣,拿個杯子倒上一杯水,就可以痛快地飲用了。

還從王亞平老師的介紹裏我還知道了他們在太空中一天一共能看到16次日出,因為他們每90分鐘就會繞行地球一圈,其次,因為失重,人在太空中血液向上流,所以每個宇航員的臉看起來都是很浮腫的,同時我也能感覺到了他們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種不便。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3

在下午時,我們觀看了三位航天員的授課,有翟志岡、王亞平、葉光富,王亞平在另外兩位航天員的幫助下演示微重力條下的小實驗,王亞平在其中一個實驗中説道在失重的太空中,想轉一個圈,要右手畫圓圈,另一個航天員演示了一下,成功翻轉過來。

看了這些小實驗後,我不禁想當航天員,想在太空建一座金砌的城堡,在裏面開炸雞店、奶茶店和點心店等等各種美食。在裏面安上一張牀和飯桌等洗漱用品住下來。

外星人開了UFO來到了我的城堡裏嚐嚐鮮,他們新奇的點了一堆吃的,吃飽之後付了1萬多根金條放在我面前走了。我眼睛閃閃發光,坐着智能設備回到地球買了一大堆東西和材料生活,日子就這樣過着。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4

今天,我們觀看了宇航員在外太空中給我們講課,不僅如此,還給我們做了一些實驗。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在地球上將顏料滴入水中,再放上泡騰片,只見裏面沒有一點氣泡。

而在外太空中,王亞平女士將顏料滴入水中,再把泡騰片放入,而水中全是氣泡。從而可見,在不同的地點,就算做相同的事情,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5

人類踏入宇宙太空是文明的進步,我國可以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並且擁有很高的航天技術,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氣!

在這次互動課堂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我們的祖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迅速,對太空的嚮往,學習到了空間站的結構構造以及其他載人火箭和載物火箭接入空間站的先後順序,體會到中國勇於探究太空的奧祕,知道了人在地球上的一天,就第於人在宇宙中的30天!如果人不在外太空做運動,並且是長期呆在外太空的話,血液就會往上升,當腦部血液過多地時候還會致死。

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在外太空重力消失的實驗。

水在外太空裏不會像地球一樣,而是會浮起來,宇航員在外太空裏喝水時,要放在一個袋子裏。其中有一個實驗是水膜張力實驗,先做出一個水膜,再往水膜里加水,變成一個大水球,在水球中注射色素,水球會變成其他顏色。最後把泡騰片往裏面放,泡騰片帽出的氣泡沒有炸,而是在水球裏面,沒過一會,水球裏面充滿了氣泡,水球越來越大,可裏面的氣泡卻一個都沒炸裂,而是在水球裏面,一個也沒有離開它。這個實驗真神奇,水可以做成一個球,而不流下來,泡騰片冒出的氣泡都沒有炸裂。在太空中還要多鍛鍊,不然回地球會不適應而變胖.......

太神奇了!從這次學習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在航空這方面的進步,也讓我瞭解了火箭的結構和太空生活。太空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們新一代祖國的加班人去發現。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6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一起去看太空授課,我們在地球看着王亞平老師在地球外面給我們講課,真是太神奇了。中國古代的人們一直都有一個飛天夢,把它寫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話,但一直不能實現。現在我們終於實現飛天夢啦,我們可以在太空上遨遊。

看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站裏操作着世界上最先進的航天設備,我感到我們國家的強大,科技的發達。

我們國家成功的實現太空漫步,接下來還要實現人類登月計劃和火星開發計劃,再過幾年可能就要執行登月計劃了。火星開發這一計劃就要等我們這輩的人來實現了,所以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能為祖國做貢獻,去實現"火星種土豆"的夢想!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7

昨天下午,我們在學校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課。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關於太空的知識。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向我們展示了各種有趣的小實驗。

把一個圓環浸到水裏,會形成一個水膜。兩側注入水,會形成水球。水球裏面有個許多小氣泡,把小氣泡抽出來,會形成反的景象,再把小氣泡注射進去,就會形成一正一反的景象,很神奇吧。

之後,小氣泡裏面注射藍色的顏料,為了讓效果更明顯,又加入了黃色的泡騰片。很多可愛的小氣泡產生,藍色、黃色、綠色的顏色交融在一起,真是非常漂亮。天宮課堂裏面有太多神奇的實驗了,讓我非常向往。我也真希望以後人類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個家園。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8

今年的春節很特別,原本除夕夜萬家團圓的夜晚消失了,每個人都躲在家裏不敢出門。然而,卻有那麼一羣可愛的逆行者含淚告別家人遠奔武漢!他們是我最敬佩的人。

20__年是一個特別的年,在這讓人充滿期待的春天,新型冠狀病毒這個可怕的惡魔開始在我們華夏的大地上胡作非為。14億中國同胞眾志成城,聯起手來向病魔宣戰!

疫情爆發,全國各地的精英白衣天使寫下戰術,他們“不計酬勞,無論生死”請求趕赴一線,他們快速的集結,整裝出發;一位名為援鄂的醫生在朋友圈中有這樣一段話“別叫我天使,因為的沒有翅膀!別稱我英雄,因為的也心存畏懼!沒有大道理,也沒有豪言壯語,這是職責所在。”逆行者們每天裹得嚴嚴實實,生怕也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耽誤了病人的治療。他們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來儘自己的那一絲絲微薄的力量。他們每天24小時無休息時間,有時候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每個人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而我們這些後方的人們,只有好好的保護自己,響應國家的號“不出門,不扎堆”不給前線的人們增添麻煩。

最後,願我們早日戰勝病魔,光明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可能缺席。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白天天使,你們救死扶傷,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你們不愧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向你們致敬!你們永遠是我最敬佩的人!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9

今年受疫情影響,各地的學校都推遲了開學。然而疫情沒有得到控制,學,肯定是開不了的,所以各學校便主張“停課不停學”,紛紛採取了網上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便是空中課堂啦!各學校使用的上課工具各不相同,釘釘,課後網,嗶哩嗶哩,甚至還使用了QQ等聊天軟件的直播功能,可謂是層次不窮,五花八門了。而在課程的多樣性上,各學校也有不同的安排。就拿我們學校來説,除了語文數學之類的文化課,還有每天上午下午各30分鐘的體育課,這樣既可以保證同學們每天都有一定的運動量,也可以增強同學們的免疫力。

學習之初,我以為在電腦前只能聆聽到老師對知識的傳授,可沒想到在空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也是很強的。學生可以通過連麥與老師交流,老師也能使用視頻向同學提問,師生之間真正做到了互動零距離。還記得有一次上數學課,有一道題我一直不大懂,正巧這時老師正在詢問同學們懂了沒有,我連忙回覆老師説不大懂,老師便立刻與我連麥,又單獨給我講了一遍,使我茅塞頓開。

空中課堂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它可以讓我們疫情期間宅在家但依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不過有個別同學卻以上課為由偷偷玩手機。這樣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會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習的主人,不做學習的奴隸。

同學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讓我們努力學習,練好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富強,更美好!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0

郭永懷(1909.04--1968.12.5) ,男,山東省榮成市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 應用數學家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1年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勛章”,是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生平經歷郭永懷,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座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我國的導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09年4月4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榮成市。郭家世代務農,父親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歲的郭永懷在三叔郭文秀開辦的學堂裏讀書識字。1922年,在石島鎮(今石島管理區)明德國小就讀高小。1926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取青島大學附中。1929年夏,進入南開大學預科班學習。由於他勤奮好學,所以名列前茅。他還同胡世華、陳振漢等組織了一個新穎的讀書會——微社,切磋砥礪,鑽研學問。1931年,郭永懷轉入本科,攻讀物理。由於他對光學感興趣,於1933年轉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35年畢業後,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吳大猷等一起研究過喇曼效應。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永懷曾回家鄉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淪陷,郭永懷又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研究過湍流理論。在青少年時期,他先後得到過顧靜薇、饒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導,所以不僅具備了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而且也確立了“科學救國”的思想。

1939年,郭永懷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生。經過一些波折,於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應用數學系主任辛格指導下從事研究。他僅以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的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導師辛格的讚賞。1941年5月,他又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他主動提出要進行當時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跨聲速流下連續解的研究,並於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在留學期間,由於有名師指導和良好的研究環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為他在以後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基礎。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歷任副教授、教授之職。實際上,郭永懷在這10年間是當時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三個主持人(即西爾斯、郭永懷、康脱洛維茨)之一。這10年也是郭永懷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他着重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可壓縮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與錢學森合作)、《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決了跨聲速流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邊界層的奇異性,他改進了龐加萊、萊特希爾的變形參數和變形座標法,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為此,錢學森於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雜誌上發表文章,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懷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離超聲速流動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聲速激波邊界層干擾和離解效應。郭永懷因在空氣動力學與應用數學中的研究成果而馳名世界。

在國外工作期間,郭永懷一直在等待機會,要用他的科學知識為祖國服務。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終於出現了這種機會。這時,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於1956年11月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並立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在國內工作的12年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並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學專業組成員和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籌備組副組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等職。1956年,郭永懷參加了制訂“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了力學專業副組長。他和力學界的其他專家一起審時度勢,分析國際上力學研究的動向,並根據我國的國情,制訂出學科近期發展規劃與遠期奮鬥目標,確定高等學校力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為我國隨後若干年的發展方向確定方針大計。規劃的實施使我國的力學研究從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論工作的狀況發展到能夠通過現場測試、大型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等多種手段進行重大項目研究的現代力學階段。

郭永懷回國以後,就身體力行倡導高超聲速流動、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領域的研究。他親自參加力學所電磁流體組每週一次的學術討論會;60年代初,他組織了北京地區高超聲速討論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問題組人員踏踏實實地學一本書,一方面又鼓勵大家深入實際。他指導研究生從事這些新方向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對於新學科方向的發展,他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和精闢的見解。

郭永懷對於國防工業和科研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許多重大的項目。從1957年11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起,他就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星際航行座談會,大力倡導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許多技術問題,如運載工具、推進劑、姿態控制、氣動力、氣動熱等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和主張。在第四次座談會上作了“宇宙飛船的回地問題”的中心發言,對氣動減速、氣動加熱、燒蝕防熱、回地軌道設計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還提出了利用舉力面的設想。隨後,當研製人造衞星提到議事日程上時,郭永懷參加了負責衞星本體設計的人造衞星研究院的領導工作。1964年,郭永懷參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籌備工作。他認為應將再入物理現象的研究作為這個項目的理論研究方向,並明確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張,對實驗設備的籌建工作他亦費盡心血;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了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他首先就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服務對象、研究手段、重點設備、測試方法等提出了建議,並和錢學森一起為該院規劃了藍圖,為以後空氣動力學研究發展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了發展我國的“兩彈”事業,郭永懷更是嘔心瀝血,從理論到實踐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多次赴現場參加準備工作。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彙報。飛機降落時發生墜毀事故,他不幸遇難,時年59歲。飛機失事臨難的最後一瞬間,他與警衞員抱在一起,用身體夾住了裝有寶貴科研資料的公文包。同年12月25日,國家內務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從外貌看,郭永懷身體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雙鬢斑白,平時不苟言笑,總愛沉思。他工作起來,精力卻是超人的。1963年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後,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每次又會增加一次身體不適應,嚴重損害了健康。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在生活上,郭永懷的簡樸也出了名,一支鋼筆從中學時代竟一直使用到犧牲。周恩來叮囑郭永懷等科學家不要乘飛機。郭永懷為趕進度仍經常飛來飛去。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數據,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衞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着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競完好無損。可以説,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周恩來得知郭永懷犧牲的消息,眼睛頓時濕潤了。錢學森更是傷感不已地歎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如今,我國空氣動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紀念亭,上面刻着張愛萍將軍所書的三個大字———“永懷亭”。

郭永懷的生活年代恰逢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登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_,也是人類從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到美國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跨入空間時代突飛猛進的60年。郭永懷為我國的力學事業,也為人類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學術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個中國人、每個力學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為了表彰郭永懷的功績,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於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主要貢獻

郭永懷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氫彈和衞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在中國開始研製核武器時,他負責動力項目研究。提出了“鐵條包布”的設計思想。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貢獻。

1956年年底,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力學研究所迅速發展為全國力學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化學物理系,郭永懷出任首任系主任。這期間,郭永懷創辦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並親任主編,翻譯出版了《流體力學概論》等多部學術名著,先後開展了新興的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其成果不斷引起國際科學界矚目。

在中科院組織的星際航行座談會上,郭永懷提出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運載工具、推進技術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不久,他當選為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1965年,我國將研製發射地球衞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衞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導彈、地對空導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郭永懷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郭永懷犧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1

神舟出征傳遞實幹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會自己向我們走來,也不會主動面向我們變得越來越廣闊,必須有我們自己去開闢、去拓展。廣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發揚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邁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國航天人踩下的堅實腳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征途漫漫,惟有奮鬥,亦呼喚我們靠實幹拼搏,向着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煥發開拓創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逐夢之路絕非一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堅定不移開拓創新,不斷_“卡脖子”問題,勇於走向科技“無人區”,推動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持續進步,奇蹟迭出。有鑑於此,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夢想必然要始終洋溢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善於創造、善於創新的鋭氣。只有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進途中的“婁山關”“臘子口”。

回首來時路,艱辛而輝煌;展望未來景,任重而道遠。神舟出征激盪邁向星辰大海的更強勁的力量,而我們的任何事業、任何夢想,也同樣期待着我們以理想信念之力、實幹拼搏之力、開拓創新之力,不斷開啟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2

從小我就對航天知識有着濃厚的興趣,對浩瀚的宇宙充滿着好奇,爸爸經常給我買一些科普書籍,在書上,我看到了許多科普知識,同時,爸爸還告訴我,宇宙中還有許多奧祕,需要我們去不斷地探索研究,聽了爸爸的話,我夢想着在不久的將來,自己能成為一名航天員,去太空進行探索,去解開這些奧祕。

曾經有人説我是痴人説夢,也有人笑話我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假如人類沒有飛天的夢想,萊特兄弟就不會製造發明飛機,現在,我們的祖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的夢想一定可以實現。

振奮人心的時刻終於來了“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劉洋成了中華女子飛天第一人,我激動不已,欽佩和羨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知,要想成為一名女航天員必須有強壯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超人的毅力,但我認為要想實現我的航天夢,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此時,我讀了《放飛夢想》這本書之後,我的夢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劉洋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堅定了我要成為一名航天員的決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像劉洋大姐姐一樣駕駛着宇宙飛船去太空訪問,我首先來到月球上,嫦娥阿姨熱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處參觀,並詳細地給我介紹了月球上的情況,接着,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許多星球,這些星球雖然離地球遙遠,每個星球上的生存環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對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高興的與外星人交談着,一陣清脆的鈴聲驚醒了我,我感到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談一會。

我把夢中的情景告訴了爸爸,爸爸摸着我的`頭,語重心長的説:“你有一個遠大而美好的夢想,要實現你的這個夢想,不但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還需要有廣博的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有為之奮鬥的人,才會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夢想。

“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承載着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為了自己的航天夢想,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讓我美好的夢想成為現實,讓祖國為我們這一代人而驕傲!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3

2月1日,杜嘉偉從早到晚一刻未歇。他是蓬安縣錦屏鎮一名普通的紀檢幹部,他每天的任務是進村入户,逐家逐户進行提醒叮囑。

3天前,杜嘉偉因太忙而錯過了母親連續打來的好幾個電話。等他稍微有點時間,把電話回過去時,母親言語低沉:“你爸爸不得行了,你趕快來一下!”悲傷難過的他,想馬上衝到醫院陪家人。可身上的責任提醒着他,這裏,還有需要他守護的人。直到華燈初上,巡查完最後一户,杜嘉偉才飛奔醫院。等他趕到時,父親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按照農村的風俗,老人去世,要看吉利日子,舉辦個追悼會。“為了儘量減少人員聚集,父親喪事一切從簡。”1月31日上午,料理完父親後事,杜嘉偉來不及悲痛,便再一次與社區幹部一起奔赴防疫第一線。

當筆者問道:“作出這樣的選擇,你有過後悔嗎?”杜嘉偉説出“自古忠孝難兩全”後,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流滿面,“父親膽管腫瘤手術清醒後不到5小時,我就返回了工作崗位。他病危時,我一天都沒陪伴在他身邊……”

“我父親生前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他在村上幹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為民服務了一輩子,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疫情阻擊戰全面打響,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在防疫第一線。”説完,杜嘉偉轉身而去,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4

“十,九,八,七,六……”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了。我坐在書桌旁,眼睛緊緊地盯着面前的電腦屏幕,焦急地等待着。還有五秒,還有五秒了!我的心怦怦直跳,期待着開始的那一刻。“五,四,三,二,一!”到了,到了!我激動的跳了起來,頭上的耳機裏響起了老師熟悉的聲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彷彿又回到了學校,又見到了老師那温柔的面龐……

今年受疫情影響,各地的學校都推遲了開學。然而疫情沒有得到控制,學,肯定是開不了的,所以各學校便主張“停課不停學”,紛紛採取了網上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便是空中課堂啦!各學校使用的上課工具各不相同,釘釘,課後網,嗶哩嗶哩,甚至還使用了QQ等聊天軟件的直播功能,可謂是層次不窮,五花八門了。而在課程的多樣性上,各學校也有不同的安排。就拿我們學校來説,除了語文數學之類的文化課,還有每天上午下午各30分鐘的體育課,這樣既可以保證同學們每天都有一定的運動量,也可以增強同學們的免疫力。

學習之初,我以為在電腦前只能聆聽到老師對知識的傳授,可沒想到在空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也是很強的。學生可以通過連麥與老師交流,老師也能使用視頻向同學提問,師生之間真正做到了互動零距離。還記得有一次上數學課,有一道題我一直不大懂,正巧這時老師正在詢問同學們懂了沒有,我連忙回覆老師説不大懂,老師便立刻與我連麥,又單獨給我講了一遍,使我茅塞頓開。

空中課堂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它可以讓我們疫情期間宅在家但依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不過有個別同學卻以上課為由偷偷玩手機。這樣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會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習的主人,不做學習的奴隸。

同學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讓我們努力學習,練好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富強,更美好!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5

一場全民疫情,改變了寒假,也改變了開學。這是你從未體驗過的特殊的開學方式——網絡授課。疫情讓我們足不出户地上課學習,老師們的教具從講台、粉筆與黑板,變成了電腦、手機和攝像頭,同學們也終於能夠“名正言順”地打開手機屏幕,觀看在線直播。

作為一名從教者,每個假期的到來,我們都會好好的珍惜,本想趁着這段時間好好充充電,夯實基礎,提高業務水平,順便好好療療傷,開學後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去迎接同學們的到來。可是隨着疫情的漫延與擴散,我們也不得不提早着手準備新學期的教學任務,於是“停課不停學”“空中課堂”的理念應用而生。對於教育部這個網絡教學模式的提出,我還是挺支持的,畢竟現階段疫情何時結束,我們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點,小朋友的假期如果放的太長,再加上自制力不夠堅韌,那麼學業肯定是會慢慢荒廢與落下!

根據這幾天網絡授課的實際情況來看,它能夠有效地解決在疫情影響下正常進行教學任務的問題。

線上教學不受空間地點的約束,實現在家上課,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利用手機電腦,只要人員到位,隨時可以開始上課,十分快捷;部分課程可以實現直播回放,方便有問題、沒聽懂的同學反覆觀看,查漏補缺;新穎的上課方式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讓部分同學的上課積極性變高,課堂回覆參與度比線下要好。

但對於網絡授課而言,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線上課程中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不及時。由於網絡直播具有延遲性,學生與老師間存在時間差,往往老師提出問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收到同學們的回覆,對課堂效率有所影響;認真聽課需靠學生自制力、自覺性。面對家中一些事物或者面前手機電腦的“誘惑”,部分同學極易上課“神遊”到其他地方,無心聽講,這方面與線下的教室相比有很大的缺點;部分平台使用困難。有些授課平台由於設施不夠完善,造成卡頓嚴重甚至無法進入。但條條大路通羅馬,也有平台可以“無傷”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個缺陷問題不大;上課情況難以反饋給老師。老師面對攝像頭,難以感受到課堂氛圍和同學們的聽課狀態,難比線下面對面;老師同學們的適應情況都還有待提高。

儘管網絡授課褒貶不一,好壞參半,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網課是最好的課堂伴侶。也願我們能早日摘下口罩,迎着陽光,重返校園,伴着星光,奮鬥在前進的路上!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6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一直期盼着過年了能去農村外婆家,這樣我就可以和表弟在小院裏一起放鞭炮,一起撒歡;就可以趁外婆在灶台前忙碌時幫忙添火加薪;還可以圍着大火爐取暖,烤番薯……

在我一天天的期盼中,出發的日子總算到了。我剛出門,媽媽就給我戴上了口罩。怎麼了?為什麼要戴口罩?我百思不解。很快車子便開動了,我趴在車窗旁,欣賞着沿途的風景,路上行人和車輛都很少,沒有了往年的熱鬧景象。過了沒多久,車子突然停了下來,“怎麼了?”我探着腦袋往前看,“堵車了嗎?”“不是,我們要進村了,要檢查”媽媽説。打開車窗,我看到路口不知何時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帳篷,一位穿着紅馬甲的志願者走到我們車邊,他戴着口罩,手裏拿着體温槍給我們每個人測了體温,然後問道“你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呀?麻煩下車做個登記。”很快爸爸下車做好登記回來了。我疑惑地問“這是怎麼了?他們為什麼要給我們測體温呀?”

“都是新型冠狀病毒惹的禍”爸爸説。

突如其來的病毒,打破了我原本過年的計劃。接下來幾天,我們一直呆在家裏。拜年、聚餐,在一通通電話聲中取消了。我天天守着電視看新聞,電視中,每天鋪天蓋地的都是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報道。不斷飆升的統計數值讓人提心吊膽。

但是我在電視裏看到,在這次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還有一些逆行者卻不顧個人安危,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挺身而出。八十多歲的鐘南山院士來到武漢第一線,再次為國而戰。還有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主動報名請求奔赴武漢。杭州1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們有的把四歲孩子交給鄰居;有的帶着三大包尿不濕,應急;有的當場直接剪短了頭髮,為了方便帶防護帽;還有的多年沒回湖北老家過年,這次回家是為了抗疫。每個醫護人員背後都有動人落淚的事蹟。他們犧牲小家,來維護大家安危,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是英雄,是今年最可愛的人。

他們崇高的精神激勵着我,所以我要現在認真讀書,學好知識,長大以後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7

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事業。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進程中,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和傑出的聰明智慧,鑄就了新時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別具匠心的課。

本次太空課堂主要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們身體處於失重狀態,像小魚兒四處遊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太空轉身"這個實驗,是由葉光富完成的。他剛開始是原地轉身,可是一轉身人就倒下了,後來他是根據伸縮手臂加上旋轉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這樣,用兩把扇子來扇風,藉助風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遙想當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奔月之夢”,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勇往直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鋒!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8

自從第一例新冠病毒出現以來,全國人民都在關注疫情的發展,直至正月十七開學在即,疫情病毒仍在肆虐,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進程,我校在積極做好防護疫情的同時,積極開展以空中課堂反轉疫情期間的課堂空白。積極籌劃,穩妥佈置,提前備課,熟悉教材,積極適應特殊情況下的課堂教學,號召大家努力成為在特殊情況下空中課堂教學的優秀教師。經過兩週的空中課堂實踐,我有諸多感受如下:

一、樹立全局意識,緊跟時代步伐

疫情無情,人有情,在舉國一致對抗疫情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應做的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樹立全局意識,在家裏做好自我防範隔離的同時,還應該在特殊時候做好一名教師應該做的事情。時代需要我們去哪裏!我們就應該去哪裏!相應國家號召,緊追人民需求。努力做一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

二、積極熟悉教材,備好每一節課

特殊時期,我們每個人在家裏,儘管缺乏教材資料,但現在網絡發達,網絡上資料應有盡有,我們可以廣泛涉略尋找我們所需要的資料。同時也可以更多的瞭解其他地區是如何網上授課的,學習更多的網絡授課經驗教訓。經過兩週的學習觀察以及親身實踐,我感覺我收穫很多,同時也涉足了以前在學校沒有涉足的領域。這樣既熟悉了教材,也為每一節課做足了功課。

三、網絡教學有優勢,也有劣勢,我們要取長補短

畢竟網絡教學不能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缺乏實時獲得學生信息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有顧此失彼的時候,也不能及時發現看到學生的一言一行,不能夠做到及時的瞭解和解決當時遇到的問題,沒有了課堂的即時互動和交流,使課堂有失生動活潑的氣氛。網絡的優勢很多,也很全面,但是作為一項特殊的職業活動,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還是必要的,所以網絡教學一時不能夠彌補面對面教學的諸多優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立爭做到兩者兼顧,吸取網絡之長,避其之短。為特殊時期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四、既要搞好空中課堂教學,也要做好疫情宣傳防控

疫情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我立爭在搞好空中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向同學們宣傳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讓大家積極防控,搞好身體鍛鍊,為將來的在校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做到學習防控兩不誤,要讓學生知道,疫情,即是國家大事,也是自我大事,每個人都不能鬆懈,既要搞好自己的學習,也要積極響應疫情防控,為國家戰勝疫情防控阻擊戰,做自己應有的貢獻。

時光在飛逝,我們每個人不知道自己一生會經歷哪些事情。疫情的突然到來,讓我們每個人不知所措,空中課堂教學,我也是第一次經歷。空中課堂教學,我感覺沒有平時上課堂教學那麼順暢,和學生交流的次數過於少而且由於設備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學生的一些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學生的舉手發問,有時候也看不到,所以説不能像面對面教學那樣方便,感覺學習是終身的事兒,教學也是終身的事兒。經過這次疫情的空中課堂教學,我感覺到自己還是有進步的,感謝生活,感謝賦予我的一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19

有多少中國人期待着,期待着20__的到來,期待着20__的第一次春暖花開,期待着一個個未知的奇蹟,然而在這之前我們迎來的是一場“特別的戰鬥”,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這場戰鬥的參與者,尤其是奮鬥在一線的“戰士”,他們是“天使”,是“逆行者”,是“最美逆行者”!

在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中,他們面對疫情逆風而行,用信念與責任為人民的安全護航,用堅持和勇氣撐起生命的保護傘,為多少家庭換來了無數的希望。但我也想説,這世界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們也不過是等待着大年三十回家吃團圓飯的爸爸,媽媽,兒子,或者是女兒,他們也會害怕,也會思念,也會疲憊,但是這些只是被他們掩藏在了口罩下堅強的微笑裏,藏在了護目鏡後堅定的目光下。所以致敬那些可愛可敬的逆行者,致敬那份勇敢奮鬥在前線的每一位。

現在眾所周知,病毒擴散十分可怕,不被感染便是為國出力,由最初幾人爆發至上千甚至上萬人了。無需接觸,病人口中的飛沫即可使人感染。所以醫護人員們需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但即便這樣,仍有無數志願者與醫護人員倒下了。他們長期勞累,休息時間非常珍貴,但是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一絲後悔,如果沒有逆行者們,抗擊病情就不會有進展。我們將一直生活在病毒的陰影下,正是他們,不顧“小我”,為“大我”奮鬥,才讓我們看到勝利的曙光。我們要時刻記住,我們在過年,而他們在幫我們過關。無論是醫術高超的醫護人員,還是任勞任怨的志願者,無論他們普通與否,在奔赴抗疫前線的那一刻起便註定偉大,註定應該得到每一個人對他們的尊重。

尤其讓我們為之敬佩的是八十三歲的鐘南山爺爺,他幾乎可以説是這次逆行者的領頭人,他本來可以避開病毒的風險,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站了出來,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發的時候一樣,他曾堅定的説:“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這斬釘截鐵的話語,帶給全世界無比的震撼。十七年來,這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始終未改,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終未變。他該成為我們為之讚歎的偶像,當之無愧。同時慨歎,該有多少這樣的勇士,一路披荊斬棘,無所畏懼。

生死前沿何所懼,白衣英雄大愛仁心;逆流而上斬死神,危險時刻喚醒春天的聲音。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護生命。是他們用執着和堅定詮釋着“愛的奉獻”,詮釋着“大醫精誠”。我們由衷的向他們致敬。讓我們眾志成城一起戰勝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希望每一位逆行者也能儘可能的注意自己的身體,平安凱旋,一起見證車水馬龍,一起迎來春暖花開,繁華與共!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0

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通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説,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説,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説,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在20__年12月9日,我們班全體同學在楊老師的組織下,認真觀看了“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組航天員瞿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了太空授課。早在20__年6月20日,王亞平老師就曾在“天宮一號”開展過基礎物理實驗。

雖然我們現在對於那些高深的航天技術,深邃的宇宙知識理解不了多少,但是這卻激發了我探索知識宇宙的強烈興趣。我們每天只能迎來一次日出,可在空間站的宇航員們卻可以一天中迎來十六個日出,因為他們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裏,每九十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這次“天宮課堂”,我們看到了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等。讓我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祕,體驗探索的樂趣。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所有青少年。謝謝宇航員,也同樣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

我想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夢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滿中國的旗幟,我憧憬高科技能傳遍全宇宙,我想象自己成為一名宇航員,搭乘宇宙飛船去探索深邃的太空,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2

太空授課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性。這種基於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程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通過衞星直播、教育部網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覆教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探索太空給予人類的回報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用的GPS定位系統、太陽能屋頂,吃的方便麪、蔬菜包,穿的運動鞋等,都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實踐中發明或研製出來的。因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們研發出救災和氣象監測衞星技術,獲得了更加優質的作物品種,發明燃料電池獲得了清潔高效的能源,通過衞星傳輸進行移動通話告別了“通訊靠吼”的閉塞……太空探索不斷改變着人類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隨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發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實現,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3

連日來,蓬安縣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條戰線上,一名名志願者用他們的服務温暖着你,感動着我。

“為了自己和他人健康,出門要帶好口罩哦……”2月3日,在蓬安縣相如廣場,蓬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服務總隊志願者祝勇軍正在勸導羣眾注意防疫。

“今天共有三個組,到不同的街道、社區巡邏勸導,為市民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祝勇軍説,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們就開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體温測量、收集疫情信息、為公共設施消毒、進村入户宣傳……大街小巷,都有志願者忙碌的身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蓬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第一時間向全縣廣大志願者發出了倡議書。無數志願者響應倡議走上抗疫志願服務第一線。

“今天在家感覺怎麼樣?一會兒就把蔬菜和大米給你送過去。還有啥子需要,我們隨叫隨到……”2月1日,蓬安縣周口街道磨子西街社區黨員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黃正強撥通了轄區居家隔離的陳先生的電話。

掛斷電話,黃正強就提着生活物資與社區幹部一道為陳先生送去。

疫情發生以來,磨子西街社區在轄區內建立“黨支部—居民小組—樓長”三級聯防聯控機制,社區黨委成立由54名社區黨員組成的黨員先鋒隊,協助社區落實防控措施、做好輿論宣傳、配合追蹤排查。

“新年好,我是筆架山社區工作人員,我們來給你們量下體温,家裏要勤通風,戴好口罩,多洗手,減少外出。”2月2日,蓬安縣周口街道筆架山社區網格員韓蘋與同事一起來到轄區居民家進行防疫知識宣傳。

從大年三十到現在,韓蘋每天都要在自己負責的居民微信羣裏“串門”,僅僅幾分鐘,這些羣裏就會有上百條聊天記錄。“這次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晚上都不敢關手機。”韓蘋説,對於社區內留觀人員的日常生活保障工作,社區也根據網格劃分,細化落實到每一位網格長和網格員。

“儘管有些辛苦,但在這個特殊時刻,我們能夠貢獻一份力量,再辛苦也是值得的。”韓蘋説,社區防控是疫情前築好的第一道牆,社區防控“牆”築牢了,百姓的生活才能過好。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4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温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在我的心裏也有一個夢想,它深深地埋藏着一顆孕育着我理想的種子,在我心底生根、發芽。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當一名像楊利偉這樣的宇航員,自從有了這個夢想,我便越發的喜歡飛向太空的新聞和火箭,由其是喜歡其中的火箭,就這樣,火箭讓我發現了這顆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種。

上了五年級之後,漸漸地領會了火箭的魅力,下課,我仔細得研究火箭的資料,當我知道其中火箭的好多奧祕,我明白了要努力上學,要抓住細節,才能讀好書。從那以後,我便每次都要努力讀書,抓住學習的技巧,讓我的夢一定實現。課下,我看課外書,去積累他人的精華,讓我的中國夢飛天夢更有可能成功,加油。

在我觀察中,我發現,我最喜歡的火箭又有新的了,尤其是神舟10號,最吸引我的眼球是電視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驚奇、陌生而又新鮮的火箭世界。因為火箭能把我帶進一個我從未來過的太空世界,一切都讓我感到像是走進了外星王國。想象未來的故事,想象太空裏那一個個星員,想象我是主人的權力,這些幻想便接二連三變成了。

偶然,我又在圖書館中看到了火箭系列和太空系列的書,我喜歡上了這兩本書,並讓我想當一個楊利偉一樣的宇航員。太空,讓我喜愛火箭,火箭讓我感覺出,好的文章讓我讀到了火箭和太空的神奇,總之,在我心底,有一個當宇航員的理想之種!我的航天夢中國夢,我一定要實現我的飛天夢。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心得體會 篇26

主席的“三大戰役”之一的脱貧攻堅工作在全國開展幾年,幾年來,就農村的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四通八達,水泥路通村通組,便民路走村串户,風貌打造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如火如荼。脱貧攻堅的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黨和國家的脱貧政策與人民羣眾的思想素質還存在着差距。黨和國家的脱貧政策要求政府和羣眾共同努力,同心同德,互相配合,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共同摘掉貧窮落後的帽子奔小康脱貧致富。而部分羣眾缺是被動接受黨和國家政策,不是主動配合鄉村幹部的引導,創業致富。

二是部分羣眾思想觀念發生畸形變化。不以貧窮為恥反以為榮,競相爭當貧困户和低保户,甚至個別國家公職人員也是這種想法,認為評為貧困户低保户是一種榮耀,顯示自己的社會關係好和社會地位高。

三是部分羣眾“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耐心等待國家政策扶持,等着天上掉下餡餅,靠國家救濟過日子,甚至恬不知恥到政策部門要求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只向政府索取,自己卻不願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氣沖天,這種人不知感恩,更不滿意。

因此脱貧攻堅政策應加大提高人民羣眾思想覺悟的教育,轉變羣眾脱貧致富的觀念,把“要我脱貧”變為“我要脱貧”這條正道上來。

打贏脱貧攻堅戰,就要黨員發揮作用。“做給羣眾看,帶着羣眾幹”,在扶貧工作中,我們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幫扶責任人,我們在開展幫扶工作時,就應該時刻本着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實事的態度去幫扶,而不是為了僅僅為了每月的填表簽字按手印,作為黨員,要時刻牢記肩負的職責與使命,做好本職工作,不浮躁,不虛假,從羣眾利益的角度出發,為了打贏脱貧攻堅戰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打贏脱貧攻堅戰,就要建設好的村“兩委”班子。就是要加強支部建設,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把加強村支書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着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的村一把手隊伍。要優化結構,堅持在“能人”中選“好人”,把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黨員羣眾吸納進村“兩委”班子,讓得力的村“兩委”班子配合好政府,帶動貧困人口走上脱貧致富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zjm6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