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教師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平南鎮三中 黎航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骨幹教師。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畢業後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XX年4月至XX年3月在日本東京大學任教兩年。

學科專長為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陸續出版了《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登科紀考>補正》、《陶淵明集譯註》、《韓孟派詩傳》、《中國詩學通論》等多部重要論著,發表《中國文學的烏托邦理想》等多篇學術論文,研究成果400多萬字,獲國家圖書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等多個獎項。

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動要求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時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識奉獻給石河子大學的師生們。在到石河子大學的第二週,他就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儘管每天打針、吃藥,他仍堅持上課。隨着聲音越來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課堂上用起麥克風。校領導和老師們多次勸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説:“沒關係,我還能堅持。”在師生們的再三要求下,他來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根據病情作出了“禁聲”的醫囑,但他第二天又強忍病痛站在了講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在同學們的掌聲和感動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節課,倒在講台上,隨後經醫院診斷,他已患食管惡性腫瘤。在先後經歷三次大手術後,仍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

孟二冬不愧是當代人民教師的楷模。在大學校園日漸遠離“象牙塔”的稱呼,一些高校教師不安心教學和科研,一心追逐個人名利的時候,他以師者最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他都身體力行,完美地詮釋了一個當代人民教師的神聖使命。可以説,他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他做學問“沉得下來”,“鑽得進去”。他又是一位甘為人梯的教學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這是他的左右銘。在三尺講台上,他盡心盡力,不知疲倦,淡泊名利,甘於寂寞,潛心治學,出版了多部重要論著,獲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和教學獎。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樹立了“為人師表、道德高尚”的楷模,在他的身上,浸透着師者的博大、尊嚴與熱情。孟二冬教授更是一位鬥志昂揚的勇士,在生命遭遇殘酷的病魔時,沒有一絲的屈服與退縮,使脆弱的生命散發出了人性輝煌的光芒。在他身上所體現出的深厚國學修養與鮮明時代精神,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通過學習孟二冬的先進事蹟,我感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與責任。決心在以後的工作中處處以孟二冬教授為標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高尚師德,學習他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為促進我校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方永剛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艱難。從1963年出生到現在44年中,他的每個人生階段似乎都伴隨着磨難。生了四場大病。第一次是1988年做了一個闌尾手術,第二次是1993年不明原因貧血,第三次就是1997年的車禍,第四次也就是現在的結腸癌。真可謂一生磨難,命運多舛!

面對多災多難的生活,方永剛沒有怨天尤人,反而還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上大學期間,他用的是救濟被,拿甲等助學金。“所以説,我上大學,是黨和國家供我念的書”,方永剛常常説,所以他對黨懷着深厚的感情,這是促使他以後投入到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工作這項事業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説:“如果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我沒有機會上大學,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方永剛説:“我經常對別人講,我是在黨的創新理論哺育下成長成才的,我是黨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直接受益者,我對黨有着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

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更沒有萎靡喪志,而是表現出了驚人的剛強。在做牽引治療的情況下,住院108天,他一連看了43本書,並完成一部30萬字的專著《亞大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他近6年來累計完成1000多課時的教學任務,年均超額完成200%的教學工作量,連續多年教學質量被學院評為a等。同時,他還利用課餘時間為學院教職員工和學員舉辦了200多場學術講座。在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的情況下,他一方面以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一方面爭分奪秒地抓緊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我能捨棄我的生命,但不能捨棄我的事業;我不懼怕癌症,但害怕離開最鍾愛的三尺講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學、不停地寫、不停地講,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創新理論。” 他的頑強拼搏迎來了碩果累累,已經先後主編了16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在國家和軍隊核心期刊上發表40多篇,榮獲“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28個獎項,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軍隊重點理論研究課題7項。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方永剛的剛強意志,源於堅定的信仰。方永剛説,我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忠實追隨者!他説:“不管癌症是中期還是晚期,我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因為信仰的堅定,他矢志不渝,不懈追求崇高理想,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了!

瞭解了方永剛,在被他的事蹟深深感動的同時,也感悟到他用自己的實踐回答了一個人們一直在思考和探討的命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方永剛的答案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這不只是語言或書面的答案,更多的是他用實際行動在表達,甚至是用寶貴的生命在書寫。他用畢生精力凝就的“奉獻”兩個大字,帶來了激情,更多的則是引發了人們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實際上,從整個人類繁衍歷史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奉獻再大,都不可能超過他從整個人類社會所得到的收穫。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人類的文明在不斷進步,科學的發展在不斷延伸,由此帶來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的提高。但現代文明的這一切,都是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鬥不息,艱苦探索,頑強拼搏的結果。我們現在用電腦寫文章,用網絡發郵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類從結繩記事到發明文字、從甲骨記文到造字印刷、從鴻雁傳書到傳發電報、一直到現在的互聯網的建立,這中間經歷了多少人不屈不撓的探索和艱苦卓絕的努力。回顧歷史,有多少科學家為了某一個發現、一項發明或一個創造而窮困潦倒,艱難困苦,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沒有這些奉獻,而且其中絕大多數是永遠默默無聞的奉獻,我們會有可能享受現代文明的今天麼?一個人的奉獻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個人類社會所賦予他的東西,這絕對是不爭的事實。

從廣義的層次去講:一個人對“奉獻”和“索取”的不同抉擇,還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兩種截然對立的人生追求。或有益於社會,或有害於他人;或對社會做出貢獻,或無償索取他人的利益。前者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有益於人類的進步;後者則站在了消極甚至與社會對立的一面。觀察當今社會,也確有一些人只願意索取。但他們的存在,是人類進步的障礙;他們的影響,也終究要被人們的努力所清除。就個人而言,他們的生存可以會有一些暫時的歡樂,但沒有什麼進步的意義;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但臧克家的詩句説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作為世界上的高級動物――人,無論高矮胖瘦、輕重美醜,都有一副肉體的軀殼;同樣,也都應該有一個“靈魂”。這裏所説的靈魂,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否則,那一具軀殼只能是酒囊飯袋,甚至行屍走肉而已。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過去許多偉大的志士仁人為我們做出過榜樣;方永剛等新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們又為我們樹立了楷模。時代需要這種奉獻精神,奉獻也會讓我們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rded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