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通用26篇)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通用26篇)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

如今的丹東,鴨綠江風微浪穩,鳳凰山鬱鬱葱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火不斷、滿目瘡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榮院裏,工作人員給予孫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顧,子女也在牀邊盡心陪護,但老人每次醒來都要尋找的,卻是一位無言的“夥伴”——軍裝。這件掛滿了獎章的軍裝,現在就掛在老人的牀邊,護理員曾數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它、撫摸獎章、撫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崢嶸歲月、撫摸這一生的付出與奉獻……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通用26篇)

接受了採訪後,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員幫助老人躺下,半夢半醒間,老人又將右手舉到了耳邊,從姿勢上來説,這一個躺着的軍禮遠遠稱不上標準,可在內涵上來説,這又是一位軍人,用72年的漫漫歲月,敬出的最標準的軍禮。

接受採訪時,孫景坤老人剛剛出院不久。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我們的採訪時間一縮再縮。老人的精神大不如前,談吐已不再清晰,但是,敬禮時,他仍然盡力地坐直了身體。

老人話不多,反覆提起的兩個詞,是奉獻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從來沒有自己應該得到什麼;他想到的,總是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戰時勇往直前、建設時事必躬親、為下一代做愛國主義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獎章和證書……當我們贊他偉大,喚他英雄時,他想到的,卻是已經長眠的戰友。

“他們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類似的話,老英雄張富清也説過。他們並不相識,卻因為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

返程的路上,我們去了抗美援朝紀念館,在精心佈置的場館和詳實的史料中,我們彷彿能看到當年那連天的戰火和無畏的將士,烽煙中、黃土下,許多英雄甚至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但我想,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那些前行的背影中不會少哪怕一絲堅毅……

領導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什麼年代,共產黨人都在用行動反覆重複這個答案,在湖北、在遼寧,在祖國的每一片土地上,在人民需要的每個時刻裏。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並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這樣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享受優渥的待遇,過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邁,當兵7年只與父母和妻子見過寥寥幾面,1955年復員後,孫景坤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

村民們當時並不知道眼前的孫景坤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覺得,他上過戰場,又是黨員,一定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在這樣的期許下,孫景坤當了村裏的生產隊隊長,在這個崗位上,孫景坤要為全村謀劃,據他的大兒子孫福貴回憶,小時候他們很少能夠見到父親,他總是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很少有閒下來的時候。

子女們幼時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卻是村民們的“老熟人”,每一户貧困户的冷暖他都牽掛在心。那些年,他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還種下了數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就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那時,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工作,都是用着極其簡陋的設備,靠着孫景坤和村民們的雙手一點一點幹出來的!如果説,村民們一開始相信他是因為他政治過硬,那麼後來村民們愛他敬他,是因為他真的給大家帶來了紮紮實實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擔任村幹部後,他仍然是村裏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3

在村民心中,孫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裏,他卻不是一個被子女理解的父親。因為沒錢交學費,有的孩子早早輟學;大女兒孫美麗在生產隊時,手腳麻利,組長想給她漲工分,孫景坤卻認為組長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因此嚴厲地批評了組長,嚴詞拒絕漲工分;每逢有單位佔地招工,即使選上了他的子女,孫景坤也會毫不猶豫地要求他們把機會讓給別人。

這麼多年,家裏一直過着清貧的日子。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會勸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這時,孫景坤總會堅決地表示自己幹革命不是為了回報,他還經常提起死去的戰友,“他們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計付出,不求回報。但每當社會需要他時,他又總是有求必應。上世紀90年代,各地相繼開展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孫景坤作為複員軍人欣然受邀,為青少年講戰鬥故事。

20__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徵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心中不捨,但還是毅然捐獻了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的老照片……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4

錢海軍同志,你好!清晨在媒體上看到你的故事,為你的精神所感動——平凡中造就偉大。你是百姓心中的“萬能電工”,是老百姓最信賴的“點燈人”,你用23年的執着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您的事蹟可歌可泣、可圈可點、可追可及。

築牢信仰之基,對黨忠誠。從風華正茂的“小錢同志”到頭髮花白的“老錢師傅”,你始終牢記一位幫扶過的新四軍老戰士對你説過的話:“戰爭歲月,我是扛着槍衝在保家衞國第一線。和平年代,你是拎着工具箱衝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我們都是共產黨員。”新四軍老戰士的話深深地烙印在你的心裏,你雖然身在和平年代,但你從來沒有忘記過需要幫助的人,一條志願服務熱線,已經開通23年。你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對黨的忠誠。廣大黨員幹部,要以你為思想之“鏡”,除去靈魂之“垢”,拂拭精神之“塵”,擦淨理想之“旗”,打開心靈之“窗”,一輩子幹一行愛一行,在實現理想信念的道路上,築牢信仰之基,時時處處以老百姓的利益為重,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

堅持求真務實,為民服務。您説:“我願意一輩子拎着工具箱,走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你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一條服務熱線,23年從未改變。你在浙江慈溪,無數老人都知道你的名字。在你的抽屜裏,裝着幾千張碎紙條,每張紙條上都記錄着姓名、電話和地址,上面記錄着23年你完成的2.5萬個小時的志願服務;即使在大年三十,你只要接到求助電話,你都會毅然決然地拎着工具箱出門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且堅持不喝羣眾一口水,不收羣眾一分錢;無數次,你用自己的微薄工資,為老人換水龍頭、燈泡、修電錶、通馬桶……廣大黨員幹部,要以你為標,常懷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行惠民之舉,在一枝一葉中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

弘揚志願精神,無私奉獻。錢海軍同志,23年來,你始終如一弘揚志願者精神,老百姓哪裏有困難,你就出現在哪裏。你在兢兢業業為居民提供用電服務的同時,又主動承擔起為孤寡老人修理電器甚至料理起居的工作。你自印名片,24小時開機,半夜有人打電話,你也接聽。你的一顆熱心,點亮了千家萬户。在你的建議下,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啟動“千户萬燈”殘疾人貧困户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從寧波鋪開到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再覆蓋浙江全域。你説:“服務沒有‘海拔’,愛心沒有距離,應該毫不保留地把電和光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20__年,你不顧高原反應,帶領着一支志願服務隊,在雪域高原開設了鄉村電工培訓班,併為他們送去太陽能移動電源、裝上多功能自發電燈……錢海軍同志,你一生都立足本職崗位,心繫萬家燈火,將“小我”融入服務民生福祉的“大我”,是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志願服務不是興趣使然,轟轟烈烈,更似潤物無聲,持之以恆,像你一樣將愛融入生活的點滴,積小善為大善,用身體力行以“無私奉獻”為核心,彰顯大愛無疆之美,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5

“天路”改變了下莊人的命運。

有了這條路,下莊與竹賢場鎮的距離由過去的一天縮短為1小時車程。隨着與外界交流的逐漸頻繁,下莊人發現,鄰近的村莊早已依託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把下莊村遠遠甩在了身後。

光修路還不夠,下莊的村民更盼着脱貧致富。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不甘落後的下莊人向貧窮髮起了挑戰。

“要我説,打通村民的致富路,絲毫不亞於在絕壁中劈山開石。”毛相林感慨,“流血流汗我們都拼過來了,還有什麼能阻攔我們呢?”每次院壩會,毛相林都給村民們打氣。

聽説曲尺鄉柑橘種得好,果農一年可收入好幾萬元,毛相林眼熱了。他帶着一波又一波的村民前去取經,一次又一次地請專家到村裏論證,還發出號召,引導有文化、頭腦靈活、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充當產業發展“排頭兵”……

聽説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他心動不已。和村幹部一起喬裝打扮成跑買賣的客商,把“觸角”直接伸到瓜田李下,見縫插針刺探“情報”、偷師學藝、打聽銷路,一次不行跑兩次,腳板磨起了泡,他套雙襪子又出門,直到把結滿西瓜的瓜地“複製”到下莊為止……

與此同時,毛相林還鼓勵村民種植南瓜、芝麻、小麥等農作物,配套開設了廠房,加工麻油和麥子麪條,使下莊村形成以瓜果為主,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格局。

“剛回家時,我便被漫山的柑橘樹深深吸引。在毛支書的帶領下,這幾年,下莊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下莊村“電商達人”王石感慨道。21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下莊人,前年,剛剛中專畢業的他放棄沿海的工作機會返鄉創業。他巧識商機,將村裏的農產品放在網上銷售,第一年就掙了十多萬元,“尤其是村裏的柑橘,每年剛一上市就成了網紅‘爆款’,行情最好時,我一天共銷售出200多單。”

在下莊村,這幾年,像王石這樣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為下莊發展注入了活力。去年,下莊全村人均純收入達8000餘元,比20年前增長了4倍。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6

盧永根院士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每一位中國人,他一生愛黨愛國,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卻毫無私心,把畢生積蓄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只為幫助那些求學困難的學子能更好地學習。盧永根院士説“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這兩個字在他的心裏的份量卻是無限的,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並且傳承下去,用行動説話,做一名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好黨員!

每一次看盧院士的事蹟都會有觸動,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動!他不僅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黨員!他對個人生活的簡樸,他對教育的熱愛,他對黨的忠誠,他用自身行動為我們每一個預備黨員解讀了什麼叫做無產階級戰士!盧院士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7

“朱有勇院士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雲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寸亞玲表示,將以朱院士為榜樣,繼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

雲南農職學院園藝技術二班學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極大鼓舞了農業院校的學生,未來一定要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把青年學子的青春汗水和報國之志寫在大地上。

“觀看完朱院士的事蹟後,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無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絕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圖名不圖利,他常説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雲南中醫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陳楠提出,作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應當做到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身上有功夫,守正創新、積極作為,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8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説,在沒修公路前,村裏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後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鑽機,村民們就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説,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後,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遊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後,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脱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説,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脱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衝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願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9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説,在沒修公路前,村裏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後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鑽機,村民們就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説,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後,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遊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後,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脱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説,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脱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衝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願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苦幹實幹,就一定能取得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勝利!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0

下莊的地形像一口井,三面是絕壁,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米,村民住在井底,外出只能沿着東面的緩坡爬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懸崖上摔死的村民有23人,摔傷的有60餘人,摔殘的有15人。

山外的東西運不進來,下莊的東西賣不出去,一村人就守在下莊受窮。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絕壁上修路。他在動員大會上説:“不修路沒得出路,不修路還會死更多的人!”

於是,村民每人捐資10元,湊了3980元;每户每年賣一頭肥豬,又湊3.84萬元;黨員幹部捐款,再湊兩三萬元;凡是在村裏有承包地的村民,要麼投勞力、要麼交錢,每天20元……

絕壁上修路就是賭命。毛相林帶頭在絕壁上懸空鑽炮眼、安放炸藥雷管,帶頭搬石頭、鋪路。晚上,他睡在窩棚最外面,在腰桿上拴根保險繩,另一頭系在老樹根上,怕夜裏翻身掉下懸崖。他説:“我是修路發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險的活必須帶頭。”

1999年,劉恆玉的女婿、28歲的沈慶富,第一個死在修路的懸崖上。50多天後,落石裹着黃會元墜向深淵。

毛相林問大家:“這路修還是不修?”大家舉起了緊握的拳頭:“修!”

七年修路,沒錢沒物資了,毛相林帶頭貸款1萬元,他甚至將妹妹臨時寄存在他那裏的3000元錢“挪用”了。

七年修路,6條鮮活的生命留在了這條絕壁路上。毛相林帶領村民強忍悲痛,咬牙修路。

20__年3月,一條2米多寬、8公里長的天路終於修到了山外。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1

7月20日,羅霄山深處,黃桃林層層疊疊、碩果壓枝。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村民朱聖洪開始採摘黃桃。靠着400餘棵黃桃,他家已連續4年年收入10萬元左右,順利脱貧,奔向小康。

“搭幫黃書記,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朱聖洪説的“黃書記”,是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期間,曾3次到朱聖洪家,動員他種桃奔小康。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縣共種植“黃金果”8.9萬畝,全縣近60%的貧困羣眾靠種黃桃實現穩定脱貧。

脱貧攻堅勝利就在眼前,而“大黃”卻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開完全縣扶貧調度會,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生命定格在56歲。省委追授他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小黃”豐收在手,人們更加思念“大黃”。

一山黃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30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擺在他眼前的問題十分棘手:老、少、邊、窮縣,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黃詩燕立下誓言,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果斷提出,靠山吃山,建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以及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紀80年代,炎陵縣從上海引種黃桃,一直不温不火。學過農學專業的黃詩燕發現,炎陵適合黃桃生長,種植黃桃是當地脱貧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對黃桃的瞭解超過了三分之二的果農。”炎陵縣黃桃協會會長鄧運成回憶,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主導成立黃桃產業辦、黃桃產業協會,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請來專家指導黃桃種植、銷售,提升品質,打響品牌。

黃桃產量逐年遞增,銷售一度告急。黃詩燕不僅引入“互聯網+扶貧”電商銷售模式,還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台賣黃桃。有人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怕引來非議。他坦然説:“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

20__年,為讓炎陵黃桃走得更遠,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一天,他在洗衣時靈機一動,想到“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隨後,這句話成為推廣炎陵黃桃的“金句”。

8年育“桃”,終成品牌。“炎陵黃桃”先後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一片好景富老區

脱貧,單靠一個黃桃肯定不夠。

黃詩燕認為,除了綠色農業,還要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黃詩燕帶領縣委班子廣泛調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兩座山”(守住綠水青山、望着金山銀山),充分利用炎陵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生態旅遊強縣。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區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為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帶領黨員幹部,相繼引進歐科藝、國聲聲學等規模以上企業99家,形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智能家電、紡織服飾、新能源電動車等4大產業。在全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中,炎陵縣工業集中區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

文旅富民、工業強縣,炎陵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20__年,該縣實現GDP75.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82元,成功脱貧摘帽。

一腔赤誠為百姓

“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黃書記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菜地上,貧困户張連軍邊摘辣椒邊感慨。

20__年摸底發現,炎陵縣有1.49萬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他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整合縣裏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户貧困户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户貧困户實現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提出,要給貧苦户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羣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盤曉文説。

20__年,鄰省一個市實現脱貧。有人認為,炎陵縣當年也可爭取脱貧摘帽。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他説:“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證脱貧質量,無法向羣眾交代,無法向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脱貧、形象脱貧等急功冒進現象,引起上級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説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2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説,“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裏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裏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於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杆下抹淚:“怎麼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後,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説咱們開始重温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後,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3

20__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説。

作為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説:“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説,一切辛苦都值了。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4

毛相林説,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莊人脱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毛相林,男,漢族,1959年1月出生,重慶巫山人,中共黨員,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

下莊村坐落在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外出只有一條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1997年,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向絕壁挑戰,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整整用了7年時間,終於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天路”,修通了人們盼望已久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接路、出行路;出山公路修通後,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在毛相林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下莊村20__年在巫山縣率先實現整村脱貧,20__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其中,脱貧户人均純收入達11344.56元),貧窮落後的面貌得到了大大改觀。20__年10月16日,毛相林同志獲得“20__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

毛相林以執着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羣眾身邊的好乾部”。作為一名基層年輕幹部,我們要向毛相林同志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自己的各項工作,着力解決好羣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使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5

為大力弘揚張桂梅同志的崇高精神,營造對標先進比實幹、爭創一流比貢獻的濃厚氛圍,近日,麗江市開展“六個一”活動,引導激勵黨員幹部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堅守初心使命,為麗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組織開展一次專題集中學習活動。各級黨組織採取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座談交流、聽取報告、專題培訓、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組織生活會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一次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集中學習活動,深入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通過對標學、深入學,講感想、談體會、話心得,教育引導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找準差距,自覺對標,不忘初心、埋頭苦幹,立足崗位、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對標一流、爭先進位,真正把感動變為心動,把心動變為行動,把行動變為帶動。

組織開展一次“開學第一課”活動。各級各類學校圍繞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認真組織開展一次“開學第一課”活動。召開新學期第一次教職工大會,以“我向張桂梅同志學什麼、怎麼做”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並將“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列為本學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進師德師風建設。舉辦新學期第一次主題班會,將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以及華坪女高精神播種到學生的心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組織開展一次“黨課開講啦”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結合開展黨員領導幹部講黨課、“學習身邊榜樣”,把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列入黨課內容,組織開展一次“黨課開講啦”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特邀張桂梅同志現身講述感人故事傳説和感人事蹟,製作反映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專題片,層層推薦報送省委組織部和中央組織部,進一步深化學習成效、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推動在全省乃至全國各級黨組織中掀起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熱潮。

組織開展一次幫扶慰問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結合推進脱貧攻堅百日提升鞏固行動,帶着任務、帶着問題深入“掛包幫、轉走訪”掛鈎聯繫點開展一次遍訪走訪幫扶慰問活動,實地瞭解各項幫扶措施的落實,幫助貧困户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提倡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一次自願向張桂梅助學會捐款活動,幫助華坪縣女高解決實際困難。

組織開展一次“抓黨建促創文”主題月活動。以全力衝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大力弘揚“張桂梅精神”,在全市各級基層黨組織中深入開展一次“抓黨建促創文”主題月活動,各級各部門以系統行業領域為單位組建創文“黨員攻堅隊”“黨員先鋒隊”“志願服務隊”,深化共創共建共治,助力文明城市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好網格陣地,深入社區、走進街頭,緊盯創文測評指標短板弱項,廣泛開展疫情防控、文明交通、扶老助殘、環境整治、秩序維護、文明餐飲、文明宣傳等文明創建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帶動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蔘與的良好格局,凝聚創建文明城市的強大力量。

組織開展一次深度宣傳活動。組織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團,持續在全省、全市範圍內開展宣講報告,深入廣泛傳播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邀請組織中央、省、市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分批次開展集中採訪報道活動,並開設專欄進一步深入宣傳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加大中央和省級媒體平台推送宣傳力度,推出一批關注度高、閲讀量高、點贊數高的重點稿件。深入挖掘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梳理完善張桂梅的100個典型故事傳説,製作推出一部黨員教育視頻片和一部VR網上展館。精心策劃組織,創作推出文學、歌曲、廣播劇、舞蹈、曲藝、美術、攝影、電影等一批以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張桂梅精神為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持續擴大宣傳面、提升影響力,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掀起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熱潮。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6

91歲高齡的陳俊武每天都會準時來辦公室,收看郵件、研究課題、指導項目,風雨無阻。“你是咱國家的‘寶貝’,要注意保重身體。”好友送他枸杞,他説:“沒必要保命,我不能靠‘枸杞’活着。”(20__.9.24中國青年報)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被譽為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曾在在1956年撫順石油設計院創立之前,他已在人造油領域展現了出眾的才華,耄耋之年又指導攻克了煤制烯烴的世界性難題。直到現在,91歲高齡的陳院士依舊不肯鬆懈,奉獻在工作崗位上,這才有了“沒必要保命,我不能靠枸杞活着”這句話,看到這裏筆者不禁想起了鍾揚教授、李德威教授等,他們是多麼的相似啊!一樣的精神、一樣的做法,做着同一件事!陳俊武説:“不能覺得自己不錯了、得到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回顧自己的經歷,我一直在前進,創新的思想沒有停頓。”陳俊武院士那“不敢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成果已經足夠豐碩,榮譽已經足夠多,但是陳俊武仍然每天勤勉工作、努力思索。他説:“繼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和退休後應該享受的瀟灑生活相比,確實形成反差,但我在工作中尋找到了樂趣、得到了補償。”九十歲高齡的老者嘴裏尚能説出這種激勵人心之語,那些已經開始“枸杞養生”青年人情何以堪。社會越來越和諧、生活越來越幸福不是青年人越來越安逸的理由。從革命年代到建國初期再到改革開放直到如今,一輩又一輩人在為着社會主義革命、改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當時前輩們的願景,是的,他們的付出得到了收穫,他們的願望也逐漸實現。但是中國夢還在不斷前行,作為新生代力量,我們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中國不斷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做出自己的貢獻,一如我們的前輩們。

借用梁啟超先生的話:“少年強則國強”。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青年一代的繼續奮鬥,而這種“不敢歇”的精神則是我們向前奮進的有利法寶,須謹記於心、起而行之。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7

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後,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在他身上,人民羣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餘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説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着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台,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8

朱有勇院士數十年來紮根土地,在自己熱愛的一方山水間求索,從土地和傳統中汲取智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題。同時將取得的成果應用到葡萄、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農業生產中,實打實的增加農民的收益,改善農民的生活。羣眾説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説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説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説:“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在朱有勇院士看來,“老百姓説好,才是真的好”。

學習完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大家展開討論暢談學習心得,一至認為,作為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向朱有勇院士學習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學習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築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學習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始終不忘作為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初心,牢記為師生服務的使命,為學校的建設發展作更多的貢獻。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19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__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户,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盧老説:“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組委會於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__年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於普通家庭,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羣眾,惦記着羣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羣眾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裏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紮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温暖羣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裏。又是一位為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着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20__年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説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從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間,桑傑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户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衞生,守護着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黨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0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1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用“神奇土豆”“有機三七”、院士指導班等帶動一個個村寨擺脱貧困;

他出身農家,對土地和農民有深情厚誼,懷抱“讓農民過好一點”的樸素願望,被人稱為“農民院士”,而他自己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一位“頂天立地”的農業科學家,一位脱貧攻堅主戰場的奮鬥者,一位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共產黨人。

(小標題)一道考題,促使他攀登農業科學高峯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題,冥冥之中決定了朱有勇為農業科學奮鬥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參加研究生面試。後來成為他導師的段永嘉問道:“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

這一問把他問懵了。

那個年代,農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發生病蟲害,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險,水稻稻瘟病即為典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出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雲南省石屏縣田間考察,偶然發現“當地農民用雜交稻和糯稻間種,稻田很少發生稻瘟病”。難道稻瘟病發病率跟水稻品種的多樣性有關?循着這個思路,他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的研究。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2

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的存款8809446元悉數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下一分錢,尤為感人的是盧老説“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這是多麼無私的精神啊,要知道説句話的時候,盧永根院士已經87歲高齡,而這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的決定,盧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堅定為國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名《感動中國》的觀眾,點燃了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初心的生動示範。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做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讓我們敬佩的是他的選擇,作為一名香港律師行高級職員的兒子,盧永根的生活是衣食無憂的,在1949年,他從避難者夢寐以求的香港來到了嶺南大學農學院,並從此紮根廣州,再也沒有離開祖國的大地,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一腔熱血,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他的家國情懷影響了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也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國,這種愛國精神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盧永根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關心,特別是農業領域的糧食問題,他尤為在意,在他的心中,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保有一種憂患意識,那就是糧食作為根本,農業作為基礎,不能丟,不能大意,並且在每次的黨支部會議上,盧永根也會根據自己對黨和國家最新政策的學習和對國內國外的大事要事的見解發言,始終堅持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的嚴標準、高要求,即時躺在病牀上的盧永根也沒有忘記組織生活,經校黨委批准,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了,一個月開一次會,盧永根院士一直沒有離開黨,他始終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

就在20_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因為身體原因,盧永根院士無法來到現場,現場連線了他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老師向現場觀眾展示了盧永根院士的一張卡——遺體捐贈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傾其所有之後他仍然想着對祖國再做一點貢獻,生動體現了什麼是“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對於盧老,科學是他將自身命運與民族復興結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而我們普羅大眾,對比盧老,從事着普通工作的人們,唯有立足崗位做貢獻,積極作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以實際行動為祖國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3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向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創意創新創造的決定,要求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創新路數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創意創新創造新高潮。

決定指出,動員全市上下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全面、系統、多元、深入地開展創意創新創造,充分激發各行各業各類羣體的激情活力,凝聚廣大黨員幹部、企業家、職工等幹事創業力量,是實現為青島擘畫的宏偉藍圖,立體、綜合、全方位、內生地“搞活”青島這座城,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育先機、開新局,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激盪思維、敢想善謀”的創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島,站在未來看今天,點燃全體市民的創意激情,釋放從點到線到面的創意“金點子”,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讓整個城市創意熱潮湧動,形成鼓勵思想碰撞、崇尚創意時尚的濃厚氛圍,匯聚“愛青島,讓青島更美好”的強大創意力量。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突破自我、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牢牢抓住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決摒棄按部就班、因循守舊思維,堅決向各類不科學、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機制開刀,以改革的視角精簡層級、打破壁壘、拔掉藩籬,特別是在打好15個攻勢、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等重點領域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邏輯、新的打法、新的技術創新性開展工作,強力推動青島在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緊抓快乾、奮勇爭先”的創造精神,緊緊圍繞全市重點任務、重要工作、重大活動,以改革的“衝擊鑽”擊碎前進道路上的難點痛點堵點,運用市場的邏輯、調動資本的力量,在平台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支持,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使青島成為成全四海企業家和創業者創意創新創造的“熱帶雨林”。

據悉,“連鋼創新團隊”奮力建成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和全球首個5G智慧綠色碼頭,為世界自動化碼頭建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嶄新方案,是科技報國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傳承弘揚者,獲得“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範”、“齊魯時代楷模”、全省“勇於創新獎”、“青島楷模”等榮譽稱號。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4

被稱為“天涯之國”的智利,是和平方舟入列以來訪問的第43個國家,也是此次任務的最後一站。

“兩國跨越太平洋,距離最為遙遠。”一位智利將領形象地描述,智利與中國正處在地球兩半球相對應的位置上,假如從智利開鑿一條隧道穿越地球,走出來就到了中國。

在瓦爾帕萊索港,和平方舟作為中國海軍艦艇的代表,應邀參加智利海軍成立200週年國際海軍閲艦式活動,與智利、美國、英國、祕魯等國24艘水面艦艇、2艘潛艇和15架飛機同台亮相。

“點贊和平方舟,點贊中國。這艘中國‘大白船’向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中國形象。”當和平方舟通過檢閲艦——智利海軍阿爾戴爾號坦克登陸艦時,官兵們軍容嚴整,舉手禮整齊劃一。和平方舟的精彩表現,不僅贏得了智利總統皮涅拉的讚譽,也讓數以萬計的民眾領略了新時代中國海軍的風采。

“今天,我認識了一艘偉大的艦船,她用和平與愛溝通並幫助世界。和平方舟不愧是中國的驕傲。”智利海軍中將岡薩雷斯參觀完和平方舟後,讚歎不已。訪智期間,和平方舟舉行了艦艇開放日活動,接待多國官兵、當地民眾和華僑華人等1500餘人登船參觀。

和平之舟,代言中國。

四年之後再訪巴新,總理奧尼爾説,和平方舟服務巴新人民,有助於增強兩國兩軍的友好關係,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海軍。

今年首訪委內瑞拉,副總統羅德里格斯説,和平方舟為委內瑞拉人民帶來合作、友誼、和平的信息,這種國家之間的友愛關係,正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和平方舟的使命令人欽佩,值得歌頌和讚許。

時隔三年再訪格林納達,總理基思·米切爾表示,他要代表政府和人民,對和平方舟過去所做的一切和現在正在做的一切表達敬意與感謝。

在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督威廉斯稱,和平方舟不僅送來健康診療,還送來歡樂與希望,這種充滿愛的行動,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和平方舟用一串串壯美航跡握手世界,傳遞友誼,在全球舞台上展現着新時代中國軍隊的大國擔當。

和平方舟醫院船駛抵湯加努庫阿洛法港時,海軍官兵在甲板列隊站坡。江山 攝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5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説拉祜話。)”

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户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説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説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户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脱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脱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裏,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説,“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關於202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感想作文 篇26

20__年4月1日,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着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着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為她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 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 艱苦奮鬥 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莊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o89y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