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22篇)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22篇)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接近影片的最後,當肖央飾演的李維傑站在鏡頭前説出“真相”時,相信很多觀眾會和我一樣發出疑問:與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認罪,現在這樣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22篇)

同行的朋友勸我:不然的話這電影要怎麼演下去,你何必這麼較真呢?正如肖央在片中那句已經走紅的台詞:“只要你看過1000部電影,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我也想説的是,只要你看過足夠多的電影,就知道這樣的設計並非只是要讓電影“演下去”這麼簡單。

這一切要從李維傑這個人物塑造説起。從那位黃毛同事的話中,你便知道他國小都沒畢業,從那位警察的報告中,你也可以知道他沒有父母從小就是孤兒,正是這些經歷讓李維傑更加珍惜現在的家庭,也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然而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三觀也正在形成當中的大女兒卻成為他的一個難題。

想必很多窮苦出身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經歷:會嫌棄自己的父母,抱怨他們不能給自己更多,特別是在和同齡人的對比之後,這種情緒可能就會愈發強烈。而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訊號,如果處理不好,不但和父母之間的距離會越發疏遠,甚至有可能會誤入歧途,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國小時明明成績很好,可到了中學卻逐漸變成了另一個人,因為他們是沒有辦法獨立邁過心中這道坎兒的。當然也有些幸運闖過這一關的人,但他們卻也急切想要和過去的自己切割,終身無法以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活着。

而面對同一屋檐下卻越來越陌生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通常卻是無能為力,片中的李維傑同樣如此,忍痛掏了參加夏令營的錢也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他和女兒漸行漸遠的內在問題,在女兒眼中,他變成一個一無是處的小氣鬼,形象越來越卑微。而看到女兒怒氣衝衝的背影,他也是束手無策只能是一聲歎息,他無法在女兒心中樹立起一個偉岸的形象,也無法將父愛有效地傳遞給女兒,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當“處私刑”意味濃厚的“誤殺”發生之後,李維傑的第一反應是要保護家人保護女兒,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種“證明自己”的強烈潛意識在驅使着他。正如影片最後李維傑在警車裏那番獨白:“很遺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離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但我希望這件事讓你真正成長起來。”他所做的這一切,正是為了讓女兒可以感受到父愛,同時重新樹立自己在女兒心中的形象。而編劇和導演也正是用這樣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有效溝通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共同的責任,不要等到悲劇發生時才悔不當初。

而李維傑最後的自首同樣是基於此。無論是拒絕接受佈施的僧侶,還是高高聳起的佛塔,彷彿都在告訴他“人在做天在看”。李維傑是一個好人,所以儘管他能騙得了所有人,但終究還是騙不了自己的良心。同時他這麼做也是要給女兒看:哪怕你有一萬個正當的理由,人終歸還是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一次父親替你扛下了,但你也丟掉了最後的保護傘,接下來的路必須自己去走。當然這次“瞎折騰”還順帶解決了黑警,摧毀警長丈夫的選情,這些可以説是邊際效益了,所以無論如何李維傑都沒有“白忙活”一場,這樣的結尾處理比簡單加一句字幕應付審查可是要用心多了。

而親子關係這個話題,除了在李維傑“正義”這一方得到展示之外,在陳沖飾演的警局局長拉韞代表的“邪惡”一方身上也得到了對立的展示。和一無所有的李維傑相比,權貴家庭的拉韞則擁有一切。一邊是李維傑捨不得3000塊給女兒的夏令營費,一邊是拉韞給兒子買了汽車,一邊是李維傑為了保護女兒捨身取義,一邊是拉韞為了兒子以身試法,同樣都是不擇手段,但她和兒子的關係,有比李維傑和女兒更親近嗎?答案當然是並沒有。可見,金錢在親子關係中雖然重要,但絕非是最重要的。看了1000部電影的李維傑可,以發現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而我們看了一部電影也該多少明白一些道理。

當然本片引發的疑問遠不止這一個。譚卓飾演的妻子問丈夫,為什麼不把換屍體的這件事告訴自己,肖央飾演的父親回答道:“我沒有什麼本事,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不能説他是撒謊,但至少是沒有説出全部實情。因為儘管預演了許多遍,但李維傑深知不可能萬無一失,特別還是二女兒更是如此,畢竟小孩子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了,所以他必須要瞞着她們,這也是他最後的一道防線。

至於死者的屍體究竟藏到了哪裏?我傾向於還在那口棺材裏,在原有的遺體下面,否則以李維傑的一己之力,似乎很難做到人不知鬼不覺。至於開棺當天下的暴雨,讓其他人都忽略了棺蓋上的血跡,警犬也無法正常工作,也算是“蒼天有眼”幫了李維傑一個忙,也是編劇合理的戲劇化處理。不過後來和豆友討論後覺得,還是扔到了新的施工地點埋在了地下比較合理,影片中也給出了他去鋪光纜時盯着看若有所思的畫面,唯一的疑問就是他如何做到轉移屍體的?

除了令人感慨的親子關係外,本片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它出色完成了一次商業類型片的嘗試。監製陳思誠儘管有同為罪案題材的“唐人街系列”成功在先,但畢竟還是更偏向於喜劇風格,然而《誤殺》則截然不同,它是依靠故事和人物來推動劇情發展,而且幾乎沒有車戰槍戰這些動作戲,完全仰賴於場景切換和演員表演,依然能做到讓人時刻提心吊膽,從這一點講導演已經成功了。

説起表演,肖央讓我大吃一驚,看來即便是離開了喜劇,他依然是一個好演員。當然最讓人大呼過癮的還是陳沖的表演,她不但張弛有度細膩過人,而且十分有層次感,在丈夫和孩子面前的温柔,在警隊下屬面前的嚴厲,在審訊犯人時的狡猾,在懇求對方説出真相時的悲慼,她總是你能準確地展示這個角色複雜的每一面,所以還是希望陳沖能多演戲啊,尤其是主演電影!

不知道《誤殺》能否衍生為一個IP,但從開頭和結尾來看,至少續集並非沒有可能,希望到時候陳沖可以捲土重來,這一部裏肖央和她雖然為男女一號,但兩人其實並沒有太多對手戲,所以不負責任地暢想一下:李維傑逃出監獄,拉韞東山再起,兩人在亦正亦邪中繼續過招,新仇舊恨接踵而至,是不是聽着就有點激動呢!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在層層遞進的劇情走向中,導演巧妙的使用符號來隱喻影片所表達的人性惡與善的衝突對立。羊作為全片多次使用特寫鏡頭拍攝的一大符號,作為男主罪惡的附體,推動了人物以及故事的高潮發展。

羊第一次出現是目睹了男主為了掩蓋真相而拋車,暗喻着羊將成為“替罪羊”,第二次時是男主與警察糾葛時羊被錯殺,潔白的羊在血泊中倒地,色彩反差鮮明,此時的羊代替了男主受罰,成為了真正的“替罪羊”,當情節高潮時,第三次的羊作為線索證物出現於本不該在的棺材中,而人們認為此時是“真相大白”,皆大歡喜,但只有男主一家明白內心的罪惡無法洗刷,卻又只好讓這種罪惡感綿延下去,在冷色調下羊作為特殊符號,為影片蒙上了悲傷色彩,充滿矛盾意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給予觀眾思考與感悟的,惡與善究竟如何定義,在臨近結尾時,男主來到寺廟,羊重新出現,暗喻男主已放下心結決心認罪。

羊作為線索,所涵蓋的需觀眾深刻剖析,羊代表着善良與純潔,好比於在社會中祈求安穩生活的百姓們,但在法律與權利金錢的捆綁下,他們不得不選擇做“叛逆”的羊,學會抗爭與對立,但“人在做天在看”,罪惡感是永遠無法抹去的,人還存有良知,羊作為特殊的符號,折射了影片中的人性道德問題以及社會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更具有戲劇性意味。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作為《較量》和《誤殺瞞天記》的中國版翻拍影片,劇情對於觀影量大的觀眾來説早已熟悉,所以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重點看的是它改編了哪些地方,以及改得好不好。看完全片,總體來説改得很好,甚至相對原版有所昇華。

首先談談戲:

陳沖把氣質這塊拿捏得死死的,全片演技擔當,要氣場有氣場,要脆弱有脆弱,就倆字,到位。肖央逐漸從喜劇轉型到嚴肅題材,整體合格,期待未來會有驚喜。譚卓給我的感覺很像《萬箭穿心》裏的顏丙燕,過於模式化的表演讓她暫時還達不到顏的高度,而且她的戲路似乎已經有點被定型和限制,多去演一些其他角色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陳沖的女兒(出演大女兒平平)絕對是走後門來演戲的吧,她演的高中生太假了,不如改成大學生氣質上會更符合,總之特別尷尬,不是化粧的問題,演技是真不行,沒有遺傳到媽媽的精髓。鏡頭方面,最後的雨中挖墳慢鏡頭是全片高潮,不論是人物站位、整體構圖還是機位都值得玩味。

再談談改編:

1.開場增加了致敬希區柯克的驚悚段落,並且能和結尾的監獄彩蛋形成閉環,足夠引人遐想。採用了和劇情存在反差的人物姓名,例如兩個女兒取名平平安安,這種滿滿都是flag的姓名是很好的本土化嘗試。

2.原版的垃圾兒子起初的罪過只是偷拍洗澡,新版改成了,性質更加惡劣,觀眾會對反派更加痛恨,但我認為這裏改得不好,壞人越壞,最後主角選擇救贖就越起不到讓觀眾共鳴的效果。兩版罪行調換一下,讓原版罪不至死變成罪該萬死,則原版主人公脱罪效果會更好,讓新版罪該萬死變成誤殺枉死,那麼新版的主人公選擇救贖也不會引發觀眾這樣的反感:怎麼又是中特色自首結局,真沒意思!實際上,這一部並不是單純為了過審才選擇救贖,後面詳述。

3.原版的聽大師誦經情節在中國版改成了看泰拳,並把泰拳的暴力場面和誤殺情節在拍攝上串聯成蒙太奇。原版擊殺是單獨一段,沒有和維傑身邊發生的故事同時展開,鏡頭沒有形成聯動,在環環相扣上,中國版更勝一籌。

4.偽造不在場證明過程中,有一段情節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原版中,丈夫抱着妻子,姐姐抱着妹妹,大家都是一臉愁容。中國翻拍版裏的妹妹卻看着電影在笑,一旁李維傑夫婦和姐姐三人懷揣心事、表情凝重。這也是比原版好的一點,凸出了未經世事的小孩子的純真。最後針對妹妹逼供,原版用壞警察毆打小孩子逼供,新版是局長拉妹妹到一旁,親自言語誘惑和威逼,在有前面處理過專門針對妹妹的那段影院對比,後面這段劇情反而更有衝擊力,因為這裏並不是單純靠暴力來凸顯惡,而是增加了心理層面的東西,所以在妹妹這個細節上的改編相當成功。

5.新版增加了競選對手和墓地兩個設定,這是對最後的暴動做的完善和補充。有競選對手發動媒體把事情搞大,和利用觀眾作為中國人對祖先有特殊情結的共識,挖墳掘墓引起天怒人怨的劇情,比起單純因為對無辜者或小孩進行行刑逼供引起騷亂更合理。原版中,警察局長和她的丈夫一直共同參與審查,新版丈夫則一直在參加競選,沒有介入案件調查,在劇情中像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新版的“市長”因缺少出境而不夠原版豐滿。

最大的改編當屬中國版增加了李維傑先後兩次向和尚下跪提供供養的情節,一次和尚接受(暗示李維傑此時善良無罪),一次拒絕(暗示李維傑此時有罪),為他最後選擇救贖而不是脱罪埋下伏筆,因為這裏是涉及到結局的大改,值得單獨説一説。

原版脱罪成功,大快人心,都是基於一個前提——垃圾兒子已經死透了。新版最後棺材上抓撓血痕的鏡頭證明警察局長兒子在“誤殺”後並沒有死,他是被李維傑妻子埋入墳中窒息而死,死前還有痛苦的掙扎。李維傑翻開墳墓,感受到真相的衝擊,在良心上形成了擺脱不掉的“罪與罰”,所以他最後選擇説出真相,救贖自己合情合理。

劇情上的圓滿必然要求人物的圓滿。李維傑是一個善良的人,要讓觀眾真正喜歡上這個角色,要讓李維傑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最後選擇贖罪還是脱罪就是關鍵。原版通過男主角維傑穿行在新舊警察局炫酷的蒙太奇,讓他的脱罪立於不敗之地,觀眾也能感覺神清氣爽,因為這裏的脱罪是正義。新版棺中血痕對李維傑良心的拷問,使他選擇贖罪才是片中最大的正義。惡行必須受到懲罰,才是維護正義最好的方式,至此,對局長兒子的誤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誤殺,而不是殺得好、殺的妙、殺的呱呱叫。誤殺和該死兩者區別很大,一個是犯罪行為,一個是正當防衞。換成去年崑山龍哥被反殺的案件,倘若龍哥當時不是搶救無效死亡,而是後續被補刀砍死,案件性質上就完全變了。龍哥作死了自己是他活該,但這不代表他是一個可以被任意屠戮的對象,最終審判他的應該是法律。如果觀眾心中有堅定的法治觀念,就會對片子本身反思司法所存在的問題有更深的感觸。如果觀眾為無情殺戮叫好不迭,反倒是反映了另一種社會問題。若人們戾氣太重,最終造就的殺孽就會太深。

英文片名,可以譯作“烏合之眾”,也可以直譯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羊是片子裏象徵性非常強的喻體。不管是死掉被埋進墳墓的羊,還是廟宇裏行走的羊,都直指李維傑的內心,是其內在狀態的外化表現。面對無心的殺戮,我們作了何種抉擇,就代表我們究竟選擇善良還是暴戾。把本片單純看成爽片也沒有什麼問題,有些人到電影院裏就是去發泄的,但如果劇情有值得深入思考的東西,也請觀眾們不要放棄。本片的改編,不僅滿足了審查需要,還昇華了李維傑的人物性格。把善良進行到底,為片中的所有人都贏回了最大的正義。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國產、翻拍、犯罪”,近幾年貼着這些標籤的電影屢見不鮮,賣相看着都不錯,但到最後,沒有誰真能博得一個叫好叫座的結果。

《誤殺》算是突破了這層無形“界限”,它或許不如原版《誤殺瞞天計》那樣精巧、凌厲、暢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礎上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掙扎、譬如社會縮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執導長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麼多技法去實現那麼多想法,且不説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讓觀眾絕對無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份對“電影”的熱愛,而“熱愛電影”恰恰也是《誤殺》的看點之一……於觀眾們而言,這樣用心的創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發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國村鎮,男主角李維傑是個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於暴亂,他從小以孤兒的身份長大,成家立業後守着妻子阿玉和兩個女兒,過着清貧拮据、知足常樂的小日子。

李維傑和萬千男人一樣,有着大同小異的“中年危機”,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兒平平與自己日漸疏遠,他察覺到了這份生疏,卻總是無可奈何,無法改變。

此外,李維傑還是個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餘,平時沒什麼不良嗜好,唯獨酷愛看電影,國小都沒畢業的他,通過多年觀影延展了自己靈魂的寬度和深度——近一年觀影量達800多部,李維傑絕對是超級資深影迷。

對喜愛電影的觀眾來説,這是個能拉近距離的親切設定,那句“當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電影,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成了許多人最喜歡《誤殺》的台詞,而拉韞那句“給我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更是讓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維傑又是“聽過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典範,他自認沒什麼本事,最後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僅有的“經驗”擋在妻女面前。

和李維傑棋逢對手的警察局長拉韞,一定程度上與他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信奉破過上千個案件的經驗,同樣會為了孩子不顧一切,又同樣在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誤殺》把“麥高芬”(指電影中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玩到了極致,據我統計,電影中先後出現了8次與羊相關的場景或線索,把它們貫串起來,也就理解了主題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Shepherd》,直譯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羣”,意譯為“羣龍無首,烏合之眾”,剛開場就是黑暗中的一聲羊叫,這也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調。

第二次出現羊,是李維傑去寺廟裏祈福佈施——李維傑信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樂善好施,僧人背後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現羊,則是在李維傑沉車滅跡的時候——羊羣和牧羊人意味着目擊者,李維傑恐懼地躲避,象徵着他本性的抽離。

第四次更明顯,李維傑正盤算換地拋屍,碰上了惡警桑坤前來報復生意夥伴,一番爭執後,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邊的羊,李維傑也借保護妻女之名,徹底踏入了“惡”的領域。

第五次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羊是種羣居動物,視力極差,當它們單獨行動時,很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此時李維傑已經千叮萬囑,確保家人們別在警察審訊時成為“獨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雖然沒有出現羊,但性質同樣重要——素察被埋時並沒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樣都是閉氣假死),李維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為了永絕後患,他默許讓素察悶死在了棺材裏,之後還用羊屍調了包——恐懼、內疚的李維傑再次去寺廟佈施,被僧人拒絕了。

因為僧人説只接受“無相佈施”:先前李維傑沒有慾望和訴求的“善”才稱得上無相,而此時他與許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負罪感的俗人一樣着了相,自然無法成行。這場佈施完全對標了前一場,僧人背後的羊也不見了。

第六次出現羊就是大雨中開棺查屍的關鍵戲份,這次更像是對前幾次的補充,羊屍曝光、眾怒難平、騷亂橫生,李維傑作的惡、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屍一樣示於眾人且無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維傑又一次回到了寺廟,此時他已決定向都彭和拉韞坦白,認罪悔過,面對僧人他問心無愧,羊也又一次現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結尾接受採訪時説,“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他們身上的毛呢。”暴亂之後的街道看似正漸漸恢復秩序,但有些東西一直都沒有變……

再結合“烏合之眾”這個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終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這個麥高芬外,《誤殺》在許多細節和鏡頭上,都彰顯了自身細緻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維傑看拳賽”和“阿玉平平反擊素察”兩場戲剪到一起呈現,不光是時間和節奏上的同步,同時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兒安安用叉子劃飯桌,讓李維傑聯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慘狀,強裝鎮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遞上了改過分數的100分考卷,聯繫到之前一家人看了電影《天才槍手》以及殺人事件的瞞天過海,顯然安安有了撒謊和不擇手段的苗頭,而這也是李維傑決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誤殺》中的慢鏡頭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大雨裏開棺的的高潮戲,幾乎全程使用慢鏡頭,進一步放大了濃郁的戲劇張力。

所有角色都匯聚在了這個看似寬闊實則狹小的空間裏,焦慮、急迫、跋扈、憤怒、恐懼、驚惶、悲愴等無數心緒都混雜在濕潤的空氣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畫面和循序漸進的音樂渲染,眾生百態輪番出現,情緒敍事一氣呵成。

此外,肖央和陳沖兩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現中年小男人“油膩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他懂得情緒上的“收”,更顯出了李維傑的小心謹慎和口是心非;陳沖抓住了母親“老來得子”的溺愛心態,用拉韞專業幹練的一面,反哺她關心則亂、衝動盲目的另一面,使這個角色成為“誤殺”中的補充註解。

相比之下,譚卓的阿玉就沒太多發揮,像是又一個典型的“譚氏人妻”,許文姍的平平就更一言難盡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靈氣。

值得一提的是,《誤殺》還加入了許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親都彭不疏於管教素察,母親拉韞不過分溺愛素察,倘若李維傑平時不樂於助人,沒給大家留下個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時不欺壓平民,沒惹得街坊鄰居怨聲載道……故事不會走到最終一步。

正片結束前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秦沛飾演的頌恩大叔接受採訪,他面帶笑意即將開口,觀眾卻沒能聽到他對李維傑的看法……

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績,無不彰顯着《誤殺》監製陳思誠以及導演柯汶利的野心。

對陳思誠來説,《誤殺》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賭,對柯汶利來説,《誤殺》是他走向更遠的敲門磚。

雖然前面説了很多優點,但此片終歸還是差了口氣:柯汶利像是一個刷題無數的國小霸,熟悉並抓住了所有得分點,可在最終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渾然天成”的順暢和從容,這是“好學生”與“優等生”之間的距離,也是《誤殺》距離優秀電影之間的距離。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肖央、譚卓、陳沖主演的《誤殺》挺值得一看。它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較量》和《誤殺漫天計》,幾個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亞洲某地,一個普通人家,父親勤勤懇懇地工作,母親安安靜靜操持家務,女兒在學校唸書,卻沒想到,大女兒被惡少相中,大禍從天而降。為了拯救一家人,父親設下計謀,忍受盤問和嚴刑拷打,最終讓一家人度過災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贖。

父親是這個家庭的主心骨,也是這個故事的主心骨,一舉一動都不能有錯失。所以,父親的知識來源問題,就成了重要的問題。普通人想要戰勝權力機關,戰勝有着豐富案件偵破經驗的警察局長,安然度過重重危機,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識小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個故事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設定,父親是影迷,尤其喜歡看犯罪推理類的電影,靠着看電影,父親完成了知識積累。

有了這個設定,父親再是個普通人,也都不要緊了,他的“知識來源”問題就解決了。他可以是老師,是小職員,甚至還可以再普通一點,因為電影能夠抹去一切溝壑,給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緒、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識儲備的機會。在《誤殺》裏,肖央扮演的父親李維傑是個國小都沒畢業的小商人,他的同事這樣調侃他:“等你女兒大學畢業,她就更瞧不上你這個國小都沒畢業的父親了。”但是不要緊,有電影,他有電影。

有《控方證人》《蒙太奇》《天才槍手》《狩獵》《七宗罪》《白夜行》這樣的電影,告訴你現實是什麼,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人又是如何盲從和容易被操縱。並且手把手地告訴你,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據,如何控制人們的記憶,打亂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甚至還送上“世界上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太漂亮”這樣的句子作為心靈補養劑,讓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贏得幸福。有理論做先鋒隊,有方法可以執行,有慰藉做後衞,這就夠了。

給了李維傑靈感的,不只有電影裏的情節,甚至還有電影技術。《誤殺》最讓人驚豔的,是強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構造情節的手段,原作裏的父親,是利用人們的記憶缺陷,重新灌輸了自己製造的記憶,李維傑卻是非常明確、非常自覺地,用電影手段,重新剪輯組裝了現實。在自動取款機上取款這個情節,是原作沒有的,它用這個細節,鄭重地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不但是好看的商業片,也是給電影的一份情書,一首讚歌。它一邊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一邊告訴我們,電影可以做什麼,它如何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改變普通人的思維,讓人度過災劫,獲得一點慰藉。

當然,光有這些是不夠的。“故事”不只意味着框架和情節,更多時候,也意味着細節制造的血肉。同樣是翻拍電影,很多電影失敗了,《誤殺》卻成功了,因為它在原作基礎上,又給出了一些有説服力的細節,例如一條街上的華人的相助,棺材上的抓痕,女兒的考卷,這些細節讓這個故事更容易得到我們的理解和共情。

還有出現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槍殺,羊出現在棄車的湖邊,羊出現在棺材裏,羊出現在贖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擊者,是這些普通人的命運的比喻,也是宗教意義上的羊。

脱胎於原作,卻不輸於原作,《誤殺》翻講了一個故事,卻也為這個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原版電視劇《查理的天使》自1976年開始在美國ABC電視網連續播出了五季,三位女主演分別是凱特·傑克遜、費拉·福賽特和傑奎琳·史密斯。這部劇集一開播就受到歡迎,改變了當時女性在美國影視劇中一味的從屬地位,這實際上是1960~1970年代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引致的社會變化在影視領域的一種必然反應。劇本創意源於兩位資深電視製作人的討論,希望能拍攝一部由三位女性私家偵探出任主角的故事,儘管在投拍之前管理層並不看好這部電視劇,但播出後的效果卻出乎意料,不僅收視率節節攀高,三位主演也一躍成為耀眼明星。《查理的天使》從此一炮而紅,眾多學者認為它帶來的影響已超出電視劇本身的意義,成為當代女性文化的象徵符號。有人認為這表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但也有人認為女性仍是花瓶,只不過隨着社會的進步,女人幹了男人的活,這更精彩刺激,也更能吸引男女受眾的目光。隨着《查理的天使》社會影響的急劇飆升,三位主演已成為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在歐美國家幾乎盡人皆知。此後儘管陸續又有一些演員加入該劇爭相飾演天使,但最受推崇的演員還是費拉·福賽特,她以獨特的個人魅力俘獲了眾多觀眾的青睞。新版電影裏的天使們業已改名換姓,不復當年的風貌。製片方為突出影片的噱頭,曾邀請原版的三位天使來劇組客串演出,卻遭到堅定的拒絕,已經年過半百的天使們並不為高薪所動,不希望一味緬懷過去。因此影片除請到當年曾為電視劇中查理配音的演員繼續“扮演”此幕後指揮外,只在片頭保留了當年電視劇中的少數相似鏡頭,其他部分則都重新演繹。經過現代商業手段精心包裝後重磅推出,本片的視覺效果仍然不容置疑,它既可讓熟悉電視劇的觀眾重温當年美好回憶,也再次掀起一股“查理的天使”旋風。雖然有評論家認為,商業利益的驅動使該系列電影已逐漸淪為由美女們拼接而成的娛樂遊戲,但本片的武打特效與化粧服飾相得益彰,足以使三位女主角既不失迷人,又身姿矯健,實在令人驚歎。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7

由肖央、譚卓、陳沖、姜皓文等主演的劇情犯罪片《誤殺》,目前正在點映中,12月13日正式上映。看這部電影前,我沒有做任何功課,只知道主演裏面有肖央、譚卓和陳沖,算是衝着演員和題材類型去看的。直到電影結束後,我才從電影片尾的字幕中知道,原來《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當下有一點點小失望,因為如果這是原創劇本的話,我對它的評價將會更高。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歡和觀看體驗。所以,如果你沒有看過原版本的話,我推薦你走進電影院看一下《誤殺》。

01 惹不起也躲不起

面對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你會怎麼做呢?躲得遠遠的,大概是很多人會選擇的辦法。所以,在《誤殺》裏面,店主頌恩會勸告李維傑不要因為打抱不平招惹到那個欺行霸市的小警察。可是,誰又能保證,如果我們不去招惹別人,別人就一定不會來欺負自己嗎?

李維傑想不到,這樣的事偏偏讓自己還在讀書的大女兒平平遇上了,她被女警長拉韞的兒子素察強暴了。平平惹不起素察,自己的家境和對方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即便被傷害了,平平也沒有立刻告訴父母,也許她真的有想過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痛苦,等待時間去消解一切。

於是,她想到了躲。然而,素察卻讓她無處可躲,善良的平平沒有想到對方根本沒打算放過自己,甚至留下了視頻來作為要挾。

坦白講,素察的結局挺慘,但我真的同情不起來,因為是他的惡行把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拖入了一場無妄之災。電影中,平平的母親阿玉説過這樣一句話:“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我把它作為了這篇文章的標題,不僅是因為這句話直接點明瞭整個故事的起因,更是因為這句話在現實中得到了諸多印證,禽獸和惡魔從來不分年齡大小。

02窮人沒得選

既然躲不起,那就只好面對了。這是平平和母親兩個人共同的選擇,辦法有兩個,一個是選擇報警,一個是把視頻搶過來。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平平的家境和素察的家境不在一個量級,對方的父親是議員,母親是警長。更何況,素察已有惡行在先,戳瞎了一個男孩子的眼睛,最後也不過是賠錢了事。所以,在報警上面,李維傑一家沒有勝算,反而有可能讓女兒的遭遇公之於眾 ,或者被對方反咬一口。

於是,在丈夫出差在外,沒有人可以求助的情況下,阿玉選擇了和女兒一起見素察。其實,即便從素察手裏搶過來了視頻也是沒用的,對方早就有了備份。

平平想要遠離素察,最後卻沒得選;阿玉想要捍衞女兒的尊嚴,結果也沒得選;等到李維傑知道一切的時候,他已經更沒得選了。

03 被溺愛的人生

這部電影留給觀眾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是孩子,而有的孩子卻成了禽獸、成了惡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偷和他的母親》。大意是説有個小孩和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天,小孩慌慌張張地從學校跑回了家,告訴媽媽自己偷了同學的鉛筆,媽媽心疼孩子沒有責備。後來又有一天,小孩又從別人的晾衣架上偷了一件衣服,媽媽還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最後,孩子長大後成了江洋大盜,判了重刑。兒子要求母親上前説幾句悄悄話,沒想到一口咬掉了母親的耳朵,母親開始罵兒子不孝。兒子卻説:“如果當初我偷鉛筆的時候,你能夠及時糾正我的錯誤,我也不會落到今天的地步。”

這個故事想必應該有很多人聽過,其實講得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反觀《誤殺》裏面的素察,他固然可惡,但如果父母能夠在他第一次欺負別人的時候給予嚴厲的教育,也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作為母親,陳沖飾演的拉韞在教育方面有兩個致命缺陷。第一,對孩子百依百順。16歲的素察想要開車,母親立馬贈送豪車。第二,當面袒護。在父親斥責素察到處闖禍的時候,母親不僅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反而袒護孩子“錢都已經給對方了”。母親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沒有批評我,這樣做沒什麼錯”,“既然沒有錯,那我下次還這樣做”,“錯了也沒事,媽媽會幫我解決”。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素察就是在母親的溺愛中長大的。所以,當他對平平步步緊逼的時候,他不知道後果會多嚴重,在他有限的認知裏,即使後果再嚴重,“媽媽可以用錢幫我解決一切”。

此外,父親對素察粗暴式的教育同樣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溺愛的母親,一個粗暴的父親,孩子只會在依賴中不斷反抗,路就這樣越走越偏,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最後,對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如果你不好好教育他,社會會教育他。只是,我們都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8

近日,一部真實反映北京基層治理工作經驗的電影《小巷管家》震撼上映,影片將北京市的基層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集中表現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甚至最後一米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他們的事蹟平凡而偉大,他們的工作瑣碎而繁雜,但他們工作熱情飽滿、方法智慧、態度積極。作為基層幹部,要從《小巷管家》看出收穫,找準定位,品悟基層之道,在基層平凡的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在“默默守護”中點燃“基層之火”。影片中的趙大爺只是衚衕中的小人物,他幫助老街坊解決生活問題,改造廁所、美化街道、清理煤棚……雖然過程中受了不少委屈和埋怨,但隨着衚衕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他的“默默守護”最終也得到了街坊鄰里的認可。基層工作難免會遇到不理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是就此放棄,還是耐心勸解?是聽之任之,還是將心比心?我想我們只要保持一顆“默默守護”的真心,一顆不念舊惡的公心,一顆忠貞無悔的誠心,耐心細緻地做好羣眾工作,讓羣眾真正看到我們基層幹部幹事為民的真心,總有一天會“守得雲開見月明”,獲得羣眾的理解和支持,在“默默守護”中點燃“基層之火”。

在“貼心服務”中照亮“基層之路”。“小巷管家”不是什麼領導,沒工資、沒職務、沒權力,但在居民心中,他們有熱心腸、有行動力、有威信,時時刻刻想的都是街坊四鄰家門口的事兒。在北京市街巷治理的工作中,小巷管家”們不為小家、只想大家,用貼心的服務,使北京市的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街巷社區小衚衕的改觀非常之大。眾所周知,基層工作多且雜,基層幹部面對的問題更加具體、遇到的困難更加繁多。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基層幹部主動深入基層羣眾,做羣眾最貼心的人,用熱情、暖心、實幹的精神去高效地解決每一件事,做好羣眾的貼心人,發揮好表率、模範作用,在“貼心服務”中照亮“基層之路”。

在“精益求精”中擦亮“基層底色”。 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一般都是社區居民,很多是年紀比較大的退休人員,他們的工作鮮為人知,但是他們卻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讓北京的衚衕變得越來越美,鄰里關係也越來越和諧。在基層工作中,鄉村振興、精準脱貧、環境治理中“無例可循”的“新問題”、“無從下手”的“棘手事”已經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基層幹部要有不斷創新、突破傳統的“闖勁”,去不斷研究新舉措、尋找新對策,不斷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為改善農民生產條件出“金點子”、為村民脱貧致富找“新路子”,在廣闊的農村地區擔起一份責任、幹出一番事業,以優質的服務,切實提高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精益求精”中擦亮“基層底色”。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9

近期,由北京市委組織部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策劃製作的《小巷管家》正在熱映。影片以“小巷管家”平凡而偉大的先進事蹟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為主要內容,將北京市的基層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生動講述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甚至最後一米的感人故事。

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是北京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新要求,着眼首都改革發展大局進行的一項重大改革。積極探索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管理服務資源和力量下沉,引導街鄉增強服務羣眾功能,有力城市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 把羣眾的需求當做哨聲,建立健全羣眾需求的全響應機制,吹好哨、報好到、辦好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以羣眾滿意為根本標尺,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及時迴應羣眾訴求,全力解決羣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小巷管家》的主人公趙建國,就是北京2.3萬名“小巷管家”中的一員。“小巷管家”不是什麼領導,但心裏裝的都是街坊四鄰的事,小到鄰里糾紛、佔道停車、私搭亂建,大到公廁改造、環境提升、照顧空巢老人等諸多和老百姓直接相關的難題。工作頭緒多、事情雜,平凡而又普通,都是老百姓的家長裏短但又關係着他們的切身利益。新時代,在社會基層治理的深入推進下,無數“小巷管家”飽含熱情、擔當履職,用智慧和辛勤服務百姓,獲得了認可,贏得了民心。正是這些可敬又可愛的“小巷管家”在平凡之中孕育了偉大,在細微之處書寫着深情,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力量,切實增強了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0

《霹靂嬌娃》系列將好萊塢商業電影製作手段的強大優勢展現無遺,苦心設計的諸多場景、各種逼真的音響為整部影片營造出一流的視聽效果。根據劇情的安排,影片裏頻頻出現了大海、沙灘、賽車場等風景如畫的場地,天使們也彷彿在接力進行一場超級時裝秀,一會兒是正襟危坐的職業套裝,一會兒是俏皮可愛的卡通裝扮,一會兒又身着熱辣比基尼在海邊玩起衝浪,或者喬裝打扮深入敵營,繽紛多姿的畫面大大滿足了觀眾對這一商業類型電影中人物造型的視覺要求。如續集裏前任天使梅迪森·李的出場就是身着比基尼拿着衝浪板,外形豔麗誘人,顛覆了一般反派出場時陰森恐怖的定律。摩托車越野賽時,製片方還請來賽車界的首席設計師為天使們量身定做了頭盔、緊身上衣,以確保場景的真實性與時尚度。

戲中三位女主角雖然都聽命於查理的安排調遣,但各具特色,風情萬種:卡梅隆·迪亞茲飾演的娜塔麗身材高挑,笑靨如花,酷愛冒險,面對個人感情時卻單純得像個小姑娘;德魯·巴里摩爾演繹的迪蘭則敢愛敢恨,無限嬌媚中又帶有男性的粗獷;而唯一的華裔主演劉玉玲雖然體型嬌小,但睿智,果斷,具有迷人的東方魅力,變裝時又能於威嚴中透出致命殺氣。令觀眾着迷的“天使”們實在是現代社會完美女性的典範,既擁有令人豔羨的美麗外表,又懷抱心繫天下的英雄氣概。面對兇狠的歹徒她們從不怯懦,任何的險境都不能阻擋她們勇敢的步伐,時刻在挑戰智力與身體的極限。難怪有評論者認為,這一系列的影視作品,帶有現代女性的解放思想,不同於007等其他類型的動作電影,影片中所展示的女性不僅是當之無愧的真正主角,而且還拋棄了以往動作片花瓶氾濫的侷限,人物塑造有血有肉,飽含個性與張力。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1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米菩薩”,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觀看電影《袁隆平》,讓我對“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經歷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影片通過再現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表現了袁隆平心憂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話説:“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袁隆平取得這些成果不是靠運氣,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報。我想,他成功的“祕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正是有了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峯。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編寫成了《本草綱目》。

我們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線,經過“加速”到“衝刺”中展示,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發揮美麗人生!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2

昨天晚上終於看完了日劇《一公升的眼淚》。

《一公升的眼淚》一個真實的故事,一部勵志偶像劇,是根據木藤亞也的同名日記小説和她的母親木藤潮香的手記《生命的障礙》改編而成。看完後突然發現已經沉迷在其中,拔不出來了,難受的感覺一直在頭腦中重現,這次真的受內傷了。這幾天一直在頭腦中重複裏面的場景,尤其是第八集,當亞也聽到同學們的對話後,在天橋上和男主角的對話,隨着音樂的響起,幾乎每個觀眾都胸口堵的慌吧。當同學們送亞也時,我也好想他們説:亞也,不要走。 第八集是一個分水嶺,隨着亞也的病情加重,亞也終於住進了特殊學校上學,一直到第11集,看着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雖然知道亞也很堅強,但是內心應該很痛苦吧。亞也對醫生説: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和對媽媽説:我才15歲啊,雖然知道世間有很多還比她痛苦,比她命運更坎坷的人,但此時,只能沉浸在其中不能自已。電視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不過改動也很多。亞也到死應該也在想吧: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人因為什麼而活着,我的人生吃苦受累流淚到底是為了什麼,雖然到最後寫日記已經是她活着存在的意義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誰都明白,可自己遇上了,誰能——。

主題曲和插曲粉雪和插曲3月9日{日本高中畢業的日子},都是很好的歌曲,看完電視後,聽這3首歌曲,都會引起共鳴吧。在這不討論政治,不説眾所周知的事情,日本電視劇有很多都是勵志片,而且集數都不長,短小精悍,前幾天還看了野豬大改造,歌曲也很好聽。曾經有位高人對我説過,看了《一公升的眼淚》你不哭,我請你吃飯,我説吃什麼飯,她説吃魚翅,於是我就看了。結果魚翅沒了,我哭啊……

看完這部電視劇,讓我覺得對生命有了一種新的瞭解,在主人公最後辭世的那一刻,她斷斷續續地説”我……想……活……下……去……“那種對生的渴望,讓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原來健健康康的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和最親的人,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是多麼地美好啊,總是抱怨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可是和故事的女主人公比起來,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

通過《一公升的眼淚》我受到了幾個啟發:1、生命的意義;2、學會堅強面對4、淚水下的堅強!

真的不曉得為什麼,現在很少再感動到流淚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幾度抽噎着,但並沒有落淚。不知道是什麼樣一種原因。看安妮寶貝的文章,也是不會哭的,但那是一種最為真切的揪心。還記得當時看《告別薇安》,結尾時,有種幸福戛然而止的感覺。莫名地想哭,又莫名地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哭。

池內亞也那一公升的眼淚裏有什麼呢?真的有用心看哦,影片中,池內亞也哭了10次……

第1次,她哭了,因為她突然間知道自己得了脊髓小腦變性症,知道這種病會讓她的身體機能逐漸喪失,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直至死亡,而且這種病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治好的病例;

第2次,她哭了,因為她知道學長冷淡地選擇離開;

第3次,她哭了,因為池內亞湖(池內亞也的妹妹)是那麼地珍惜自己,作為姐姐,自己是那麼幸福;

第4次,她哭了,當得知學校拜託父母不要讓自己轉學,自己要離開朋友的時候;

第5次,她哭了,在同學心裏,有時自己真的是包袱,是負擔,更感恩於麻生真誠的付出與關心;

第6次,她哭了,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那麼脆弱,即便稍微感冒,也很容易引起肺炎等併發症,堅強地活下去,原來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

第7次,她哭了,因為麻生向她表白了心意,説自己喜歡她,説雖然不知道將來會如何,但自己希望面對現在的心情,並告訴她,以後即使她説話再慢,只要是她説的話自己就會好好聽,也會耐心地為她推輪椅,不過,眼淚裏只是滿滿的感謝罷了;

第8次,她哭了,眼淚裏是流不盡的擔心害怕,自己連一通電話都撥不了,任何一件想做的事,自己都做不了,幸好媽媽在身邊,她知道自己還有寫作,自己的日記,鼓勵着很多人

第9次,她哭了,自己寫信告訴麻生,要和他徹底斷絕關係。當問出”我能結婚嗎?“時候,哭了,明知道不可以,但還是期待着;

第10次,她哭了,最後一次哭了,我想,以後的她應該不會再哭了吧。當聽着麻生讀着讀者寫來的明信片,原來自己鼓勵了那麼多人,這次,她微笑着睡着了,説着”活下去,要一直活下去…“

一公升的眼淚,也是一公升的幸福吧。一直這麼覺得。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3

“老婆,我和你説一句實話,我騙了你。”

“我早就曉得了。”

打離婚官司之前,這句話是女方最得意的一句回答。

“我早就曉得了。”

然後“啪”地一聲甩出一沓證據,一段錄音,一份離婚協議書。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是在看狗血電視劇,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對夫妻在臨死前的告白呢?

去看《中國機長》那天,我把小朋友從幼兒園接回家,叮囑我媽給他多喝水,然後化粧換衣服。小朋友一天沒看到我,知道我又要出門,表示不喜歡,“我想要媽媽陪我玩。”我只好答應他,“回家的時候買禮物給你。”

我想等到我回家,他應該已經睡了,也不用買什麼禮物了,於是匆匆出門。想想我總是這樣敷衍他,覺得他還小,很多承諾第二天就會忘記的。

離家求學,後來又和餘老闆在外安家,每年飛來飛去,多是回家,回我父母家,回他父母家。如今有了小朋友,兩個人的旅程變成了三人遊,我總要比從前更緊張,吃的、玩的、睡覺要枕的蓋的,在iPad裏下載好動畫片,還有畫筆故事書消毒濕巾一大包,每每登機都要背上一大堆行囊。

小朋友喜歡超級飛俠,起飛都要坐在窗邊,用鼻尖抵着窗,看着飛機從地面拉昇。某次登機,他在客艙口看到駕駛艙裏的機長,問我“媽媽那是誰?”,我告訴他是“超級飛俠”使他激動得不得了,直到現在都沉浸在是超級飛俠送我回奶奶家的印象裏。

人在平安之時很難去想這樣的日子背後有誰為你付出努力,以及那些人是否有家?是不是也有很多想做的事,要在護送你這段旅途之後才能去完成?

滑行、起飛、爬升,我坐在銀幕前開始體驗那128人的旅程。

我才知道原來每個航班的機組人員或是臨時搭檔;也才瞭解天不亮的時候他們就要核對今天的天氣,制定獨特的飛行計劃,預計何時有顛簸,響三下鈴聲就是最高級別;更不知道機組人員比乘客先登機,原來有那麼多瑣碎要檢查:開行李架,關機艙照明,核對餐食和簽字;以及上一秒還在説今天10號,下一秒就要用專業術語“洞拐”來回答。

原來“超級飛俠”在起飛前,有那麼多要做的事,檢查無數的按鈕,講聽不懂的術語,一遍一遍地重複操作,用小朋友的話來説:真的是太酷了。

電影開場,一對候機的夫妻在和乘客聊天,他們的四川口音讓我覺得親切,作為四川媳婦,我自然記住了他們的對話。“我老公在拉薩的大飯店裏做主廚”,妻子驕傲地和隔壁的人炫耀着。

飛機出事後,機艙內有人哀嚎有人唸經有人默默流淚,還有暴怒着要衝進駕駛艙的壯漢,以及那對四川夫妻——開頭那段對話,“老婆,我騙了你。”就是丈夫對妻子的“真情告白”,或許是覺得人之將死,不想再隱瞞妻子,或許是因為彼此相愛,不願分開,總之這是丈夫在危難之時,最想對妻子説的話——“我其實是去工地做飯,不是在什麼大飯店裏做廚師。”

看到這裏,我和旁邊的姑娘都不禁笑了一下,電影正播放到緊張之時,雖然知道真實的8633最終平安降落,但還是捏一把汗,彷彿自己就在那架機艙裏,正要和家人告別的時候,聽到了那句“我其實是去工地做飯”,既難過,又想笑,都什麼時候了你還説這個?

妻子看了丈夫一眼,在顛簸中給了一個意外的回答:“我其實早就曉得了。你做飯那麼難吃,哪個飯店願意請你?”請用四川口音去想象一下這句話,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因為愛你,所以我瞭解你,不去揭穿你,更知道你騙我,其實還是心疼我,我怎麼忍心責備你?

如果説在這之前,電影的氛圍是可預知的緊張,那麼看到這裏,我才真正體會到劇組的用心。這其實並不單單是一樁飛機的特情事故,更是人情最濃的時刻。

真實的8633事件之後,機長劉傳健在《開講了》節目裏,遇到一位當時的乘客,機長得知時,眼圈瞬間發紅,而女孩給了劉機長一個擁抱,謝謝他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我搭乘那架飛機,是要和男朋友去納木錯看星星”,她這樣介紹自己。是啊,每位乘客都有自己的故事,為了你們的故事,他們竭盡全力平安抵達。

誰又知曉他們的故事呢?

乘務長畢男髮絲凌亂,雙眼微紅,正在安撫乘客,穩定機艙情緒,沒有人知道她同樣已經為人妻,在登機之前或許經歷了什麼;5號位乘務員周雅文,在摔傷後竭盡全力伸出手按住餐車,並且迴應“後艙正常”,沒有人知道她即將步入婚姻殿堂並打算生一個寶寶;頂着颶風衝進駕駛艙的第二機長樑棟,沒有人知道地面上他的愛人,正忍住巨大的擔憂準備登機工作——沒有人知道她也是一名乘務長。而這架飛機上沒有機會和時間去告白的機長劉長健,正奮力穩定着飛機,在零下四十度的駕駛艙中咬着牙,送所有人平安抵達,讓他們有機會去擁抱和原諒。

其實你不知道,你的那句 “我早就曉得了”,背後是誰在為你支撐,你的故事,誰在為你續寫。

映後有觀眾問袁泉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她回答是極致恐懼之下要做到堅定勇敢。雖然她們也是父母,兒女,但面對着一份值得敬畏的工作,你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關係着一百多個生命,那種堅定、剋制、專業,對她來説是很大的挑戰。

電影裏也一直沒有給畢男的個人生活過多的描述,只知道她或許婚姻出現了問題,因為她撫摸着婚戒,憂愁寫在臉上。但我心裏卻牽掛着她,我想她一定會第一時間奔回家,無論何種結局,説出“分開吧”或是“我愛你”,那是脱掉乘務長制服的她,作為妻子想要説的話。護送了你們的故事,她終於有機會續寫自己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我心裏回味着這部電影,回想着那對平凡夫妻。忽然想起小朋友已經睡下,商場已經關門,我趕快找了一家24小時便利店,買了裝糖果的釣魚玩具,準備等小朋友明天醒來,履行媽媽的承諾,帶禮物回家。

遠處燈火微亮,街頭人潮喧囂,生命可貴,人情正濃,總有人為你鋪平回家的路。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4

《誤殺》是近兩年來翻拍得最好的國產電影。翻拍電影一般有“閹割嚴重”和“本土化不夠”兩大問題,而《誤殺》把故事搬到泰國拍,既避開了嚴格的審查,又不會有挑剔的觀眾説“這不符合我們的國情”,這正是主創們聰明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部中泰合拍的懸疑片,演員一會説泰國話,一會説泰國味的中國話,讓我有了一種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覺,畢竟這種類型的片子還很少,再一看,監製正是《唐探》的導演陳思誠。隨着國產電影的國際化,未來會有更多國產片在國外拍攝,這點值得我們期待。

《誤殺》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現實題材+類型 片”,不僅是懸疑片,還是現實題材片,甚至還有點喜劇的成分。

懸疑部分的劇情,基本是照抄印度的《誤殺瞞天記》,只是把大女兒被偷拍洗澡換成被強暴,把聽經換成看泰拳。因為原版的故事框架夠優秀,所以這部分節奏感很好,劇情不會拖沓,密度很大,印度版的163分鐘,中國版的112分鐘,節奏是快了很多的,當然也會有一些細節上的缺失。

《誤殺》的劇情像最近上映的另一部電影《利刃出鞘》,一開始就把兇手告訴你了,觀眾是處於“上帝視角”,知道的比電影裏的人多,觀影的樂趣不是尋找兇手,而是看閲片量1000的李維傑怎麼瞞天過海,把電影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現實中。

李維傑用到的核心知識正是“記憶的可塑性”,用電影裏的話來説,叫做“記憶蒙太奇”。大部分人以為,記憶就像電腦硬盤裏的東西一樣,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其實不是,記憶是被重構出來的。我們回憶的時候,不是在大腦裏搜索保存這個記憶的地方,而是在像推理一樣構建出這段記憶,這就導致了我們有時候會記錯日期,或是把兩個人搞混了,也解釋了為什麼法庭上證人會指證自己沒看過的人。

事情發生得越久,記憶就越不可靠,審問證人的時候,距離案件發生已近三個多星期了,加上這期間李維傑不斷跟街坊鄰居提起這件事,還有他“好人”的人設,還有監控錄像和票據等不可改變的證據,都在扭曲證人們的記憶。警察局長這邊,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屍體,結果卻賭上了一家人的前途。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麼?這要看電影的英文譯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沒有牧羊人的羊)。羊在這裏的隱喻很明顯,是象徵李維傑這樣的平民,牧羊人象徵的是警察局長這樣精英階層。這是探討現實社會中上層人士和底層人民怎麼相處的電影。

羊在電影裏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李維傑銷燬跑車的時候,牧羊人趕着羊羣經過,牧羊人和羊還是和諧的關係;第二次是黑警察都彭打死了一隻羊,牧羊人和羊關係惡化;第三次是代替素察屍體出現在棺材裏,羊成了替罪羊;第四次是李維傑認罪後,自由地走在大街上,這時候的羊是沒有牧羊人看管的羊,無政府的羊。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羊毛呢。”暴亂中一個男人話,像是在發出一個警告,牧羊人可以從羊身上謀取利益,像是工廠老闆獲取工人勞動的剩餘價值,但是,擠壓羊的生存空間就過分了,像是房東惡意提高房租,物價暴漲工資不漲,不讓羊吃草,羊勢必要跟你拼命。“割韭菜”可以,但你不能吃相太難看,連茬都給拔出來,讓韭菜不能再長,生存下來,是羊和韭菜的底線,你不能破壞這個底線。

李維傑給女兒取名“平平”和“安安”包含着他的希冀,希望女兒能夠平平安安,如果法律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關乎生存,就不能怪底層人民要選擇知法犯法了。

最後説一下電影的“大雜燴”風格,主創是毫不避諱地告訴你他們抄襲了1000部電影。這是一封寫給影迷的情書,你可以在裏面看到很多電影的彩蛋,電影開頭就有一種《肖申克的救贖》的感覺,棺材裏點火又像是《活埋》,推車進湖裏銷燬像是《看不見的客人》……

“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還有念電影簡介,這些對於影迷來説都是笑點,會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的豆瓣觀影記錄將來會不會被當做犯罪證據,觀影記錄真的很會暴露一個人的思想。

最後的彩蛋又呼應了開頭的李維傑監獄幻想,給這個故事畫了一個完美閉環,這點有點驚豔。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5

剛看完《一公升的眼淚》。早上出門,有點不適應微微的陽光。

抬頭眯着眼睛看天,亞也,你在嗎?我沒見過天使。不過據描寫,你那樣的,就是了吧?

脊髓小腦萎縮症,我花了好些時間記住這個名字呢。慢慢地,想使身體活動卻不能動,想要説話卻不能説,想吃的食物卻不能下嚥。無法治療。但是,智力不會有絲毫損傷。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看着自己一點點的失去,看着周圍的人被連累,無能為力。可是,因為這樣,亞也寫下的日記鼓勵了好多人。亞也曾經問:媽媽,我是為什麼活在這世界上呢?這裏,你終於找到存在的意義。

雨下得好大。“我想回到過去!想要做出時間機器回到過去!”以前看小叮噹,我就夢想有他的口袋。亞也,如果我有,一定把時光機器拿給你。就算以後再也變不出任何東西。在不幸里人會變得堅強,適當的鼓勵會得到力量。清風的頂樓,夕陽也可以很美很閃亮。“不要再説想要回到那一天,我要認同現在的自己活下去。”變得只能依賴別人,時刻受人照顧,接受退化的自己。亞也,你説過植物很偉大,任風吹雨打人踐踏,還開花。其實,你也一樣。你是一朵奇葩。知情、難過、困惑、接受、振作、幫助別人。一路走來,一步一步,不貪心,不放棄。

上帝因為很忙,於是派母親來到人間。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上帝,如果有,謝謝。最先知道亞也病情的是媽媽潮香。看她一系列的舉動,我就在想,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女人,這樣的媽媽。 “亞也,對不起,媽媽不能代替你得病。對不起,亞也。”我不需要再多話了吧。母親是個傳奇。一直都是,每一個都是。

不單單是媽媽,家人後盾,堪比鑽石之堅。不,有過之而無不及。爸爸男人又感性。之前做過很多工作,最後終於繼承豆腐店,立志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豆腐。從他這裏亞也學到,所有的遠路、歧路都不會白費的。在他為亞也戴上他親手做的土氣的手錶的時候,在他給亞湖比劃他做的衣服的時候。開豆腐店的爸爸、老跟亞湖鬥嘴的爸爸、假裝吃麻生醋的爸爸,愛哭的爸爸……亞湖是還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國中生,可是每次看到拽拽的亞湖都會哭呢。大聲吼弘樹,幫亞也完成夢想,泡在圖書館,故作堅強。亞也看着自己的妹妹,很温暖。弘樹。理加。是該憎惡命運的不公,還是該感激上帝打開了一扇窗?

“ 人是生是死,怎麼樣都行吧?自然的死亡,自然的出生。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取得平衡了,

人類也是一樣,不要勉強地生存下去。”可是,後來你卻對亞也説我想你活下去。麻生,你真欠揍。可是有一段,你對坐着輪椅、説話已經需要花力氣、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亞也告白那一段,“我……也許,喜歡你……也許……也許喜歡你……可能……”真笨拙。但那一刻我覺得這是世上最動人的告白。真實的故事裏沒有你,劇裏虛構一個你。我真高興,麻生,亞也遇到一直陪在身邊的你。就算你是不存在的。

“即使輪椅開始進入了生活,朋友卻依然是朋友。”朋友的手,很温暖。朋友的犧牲和付出都是真心的,可是朋友也有疲倦的時候。所以,任何人都是值得諒解的,對嗎亞也?也許,你從來沒有計較過。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手,可能也會為過多的負擔而抱怨,卻無法置之不理不能鬆開手,這就是朋友啊。

想説的還很多,只是有些話只能用心傳達。因為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去描述我們的生命以及生命裏的愛。

活着真好,不是嗎?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6

電影《小巷管家》以全市2.3萬名小巷管家的先進事蹟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為主要內容,將北京市的基層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集中表現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甚至最後一米的感人故事。片中,以趙建國(鞏漢林飾)為首的小巷管家憑着內心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在社區黨委的帶領下一件件解決了困擾街坊四鄰的諸多老大難問題。略帶幽默卻又充滿真情的基調讓這部正能量影片散發着接地氣的人情味,眾多實力派演員的加盟也讓大家看到了鄭昊作為一名導演的號召力和專業功底。

作為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指導的院線電影,也是建國七十週年的獻禮片,導演鄭昊不負眾望,以“主旋律電影也要生活化、親民化、時代化”為該片奠定了創作基調,併成功實現。雖然講述的是基層黨員的生活,並不是所謂的商業大片,但接地氣的故事、濃濃的京韻文化、準確的鏡頭語言和羣星的加盟都讓它毫不遜色。尤其是演員陣容的搭配,更是得益於鄭昊導演多年的好人緣和號召力。領銜主演鞏漢林,眾主演張英、方清平張京生、翟小興、李勤勤、譚江海、王潔實、李增瑞眾實力派演員等都是不計片酬、不計週期地參與進來,好友演員孫茜更是特意從國外飛回來幫忙客串。因為鄭昊導演本身就是演員出身,又與大家都合作過,所以現場更加默契。談到合作時,鄭昊也表示:“感謝大家的鼎力支持,我們組裏沒有明星、沒有大腕兒,只有優秀的演員、優秀的藝術家、優秀的文藝工作者。”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7

第三部延續了1、2的劇情,像是重啟更像是嵌套,處處有着前兩部的影子,但也有自己新的意義,比不上經典的終結者1、2,但如果你喜歡終結者,那仍是值得看的。畢竟只要莎拉·康納和T-800出現就值得。 以下包含大量劇透。

沒有看預告,看到終結者的名字直接去看了,開篇2分鐘,直接死約翰,哦吼開局即結束,這段死亡是20xx年前就拍好,約翰的結局其實很早就定下了,説實話是死得是有些倉促,但也沒關係,他的故事已經足夠精彩,帶領反抗軍戰勝天網的英雄,終結者系列要繼續下去,換一個主角可以接受,能不能撐得住看以後的續篇。 説3是一種嵌套就是因為它又重構了1的故事脈絡,天網消失後的AI大軍名為“軍團”,派了最新的機器人“ REV-9 ”回到過去追殺丹妮,同時人類派出了改造人“格蕾絲”來保護她,是不是非常相似?只是原來終結者1裏莎拉作為救世主的母親被保護,是一場末世戀歌,而丹妮自己就是救世主,派來保護她的改造人是未來她救過的人,這種“未來的你救了我,我回到過去保護你”也非常戳我。 但這不全是相似,更是一種傳承。改變了未來但未來的發展仍和過去相似這不是偷懶,而是一種必然,或者説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正如科技發展下去,天網還是會出現不過換了個名字“軍團”,相應的,人類的反抗之心也從不會停止,這是宿命的輪迴,也是人類在黑暗命運中的光芒,下一個英雄,還是會帶領人類鬥爭下去,第二個約翰,本劇的女主角,丹妮。 莎拉當年遭遇了同樣的一切,伴隨着爭吵摩擦,她帶着丹妮一步步接受並獲得成長,最後活下來的與兩個人已經面對未來的心理準備。格蕾絲就更是人類感情紐帶傳承的代表,因為你救過我一命,所以我拼命也要保護你,與1中卡爾對莎拉一開始的心情一樣,約翰救過我,所以我拼命也會護住莎拉。人類的互相幫助從來不限於命令,更多的是感情,我願意。T-800的結局,終結者是都要犧牲的,T-800和格蕾絲的死在意料之中,T-800在多年的生活下,有了自我意識,算是2中機器人未來的進化趨勢的延續,説到這裏,2中的大拇指想起來還是會讓我流淚。 除了劇情,3還延續了1、2中不間斷的戰鬥節奏,全片被追殺的壓迫感和緊張感就沒停止過,幾場戰鬥場景可以説是今年動作/科幻片中的翹楚,反正我看得全程捂耳朵,有被嚇到。

當然肯定會有一些不同和升級,比如 REV-9 ,2中的T1000簡直就是噩夢,REV-9就是T-1000和T-800的混合升級,液體金屬T-1000多了個分身T-800,那個分身除了在打鬥時更激烈,分擔主角團一部分火力,其實沒啥用,還是液體屬性打不死讓人恐懼。REV-9 更聰明瞭,能假扮他人,交際能力max,向不同人套話,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利用警方勢力,我都覺得他如果一直在背後的話,作為通緝犯的主角團早被他們弄死了。只能説劇情設計要贏,REV-9 太恐怖了,主角團正面剛基本剛不過,其它方面無論科技還是人際都被碾壓,能贏真是不容易。還有那個演員,笑眯眯的樣子真的好適合演反派。

我非常非常喜歡的地方是莎拉肩抗火箭筒出現在橋上拯救他們的時候,絕了,太帥了!當時就叫出來了,我沒想到是這樣的出場方式!我也想要年紀一大把的時候還能保持這樣的體力和心力,莎拉真的是非常非常優秀的女性,説是這部展現女性其實我不同意,1、2部裏的莎拉從一個普通女孩,段時間內遭遇這種變故,死了愛人,知曉了未來是末日,自己的孩子每時每刻可能都會死去,身邊的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她,沒有崩潰,而是訓練自己,很快堅強起來,獨自一人扛起艱難的命運,她其實就是救世主了,沒有她就沒有約翰,或者説是有了這樣的母親才會有約翰那樣的英雄兒子吧,她沒成為救世主可能是年齡到了。

另一個是T-800,州長説出了那句“I won't be back”,我還記得1中出場時的大墨鏡皮衣一雙長腿,這次它斷了一邊手臂,已經露出金屬的破損的蒼老的臉,滿是斑駁,但還是穿着一身皮衣毫不畏懼,最後仍然選擇了犧牲自己,最後電子眼中映出的是莎拉的樣子,“重要目標”。T-800謝幕了,雖然不捨,但是他的故事也已經足夠精彩了,值得回憶。而作為施瓦辛格的謝幕片也是有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

莎拉和T-800是這部劇最亮眼的兩個人,經典形象就是經典啊,女改造人和女救世主暫時還不夠格,被壓的太慘了,施瓦辛格和漢密爾頓能出現這部劇就已經值得看了。

還有一些致敬和小細節也很可愛。比如他們又被抓去警察局了,莎拉,T-800在社會上的名字叫卡爾,和約翰的父親同名,決戰地終結者的死亡地一直都是工廠車間,最後T-800依舊選擇犧牲自己等等。

當然這部片子有不少問題,遠遠比不上以前的2部,很多東西的交代太少了,比如為什麼未來會知道T-800的座標,就是為了推動劇情,也可能是為了續集做鋪墊?雖然相似不是問題,但還是不要太相似的好,還有作為主角的兩個年輕女性,還是不太行,改造人不説跟T-800,跟雷斯比都差了點,不夠理智也不夠聰明,丹妮的氣勢站在莎拉旁邊會被比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可以看,喜歡終結者系列的更可以看,起碼肯定比創世紀那些好。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8

在複雜的電影類型中,翻拍片始終佔據着不可或缺的一席。其中有像《超人》、《金剛》這一類,翻拍年代久遠的片子,依靠不斷髮展的影像技術,從視覺上讓它們復生,從而能夠隨着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帶來新的衝擊。另一類則是像《無間道》《完美陌生人》一樣,看中了高口碑的故事和觀眾緣,它們基本沿用着原版的大致故事脈絡,然後適當增減一些細節,再輔以本土化或者導演本身的作者性。觀眾對於這種影片的要求會更高也會更挑剔,因為難免要拿來和原版比較,當然如果做得好確實能夠帶給大家驚喜。

01

《誤殺》是由陳思誠監製,新人導演柯汶利執導的長片處女作,它講述了育有二女的李維傑(肖央 飾)和他妻子(譚卓 飾)的安定生活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插曲而被打破——李維傑的大女兒被當地警察局長(陳沖 飾)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而誤殺對方。影片便在這樣一個為了保護家庭埋屍掩蓋一切證據,一個為了保護家庭拼盡全力查案的情境中展開。

翻拍延續了原版精彩的劇作,除此以外,導演還繼承沿用了原版鏡頭語言上的大部分優點,強有力的蒙太奇與交叉剪輯時刻調動着觀眾的注意力,不斷製造懸念以此來凝固影像本身的質感,搭建起與角色共感的橋樑,傳遞着緊張和刺激。在好幾處多人物的高潮戲上,也用流暢的攝影機運動完成出色的場面調度。

並且在這些“不變”中,導演又往裏塞入了許多“變”來增添其獨特性,而這些“變”大多都通過了其對劇本細節的適當刪減與補充而得以表現出來。在印度原版163分鐘的基礎上,《誤殺》減掉了50多分鐘,選擇性地刪去了許多宂雜而不必要的場景,更加聚焦於整個“貓鼠遊戲”的案件過程,緊湊着影片整體的節奏。而補充在於對全片一以貫之迎合主題的陰冷色調的運用;對激勵事件動機的強化(由原版偷拍洗澡視頻而上升到強暴);對迷影情節的更加充分利用(警方根據觀影記錄來破案);通過“羊”這樣一個符號的反覆出現而到最後以替罪行為反轉情節完成彼此身份的互換,人物不再如原版一樣淪為模板下推進敍事的工具。

同樣“變”的還包括了劇本和演員共同賦予其的鮮活度。首當其衝最為驚豔的便是陳沖,遊走在家庭與警察局兩個外部空間,在其營運起來的強大氣場下,而對她在兩種空間中雖然差異分明的兩種狀態卻又不得不信服,甚至有幾個鏡頭在她對反派的塑造表演下,會下意識地驚嚇到本能不自主地往座椅靠背縮了縮。同樣還有從《唐人街探案》系列中蜕變出來拓寬戲路的肖央,由一直唯唯諾諾到最後為了家庭而能夠變得勇敢強大到與陳沖對峙,還有充滿層次感的譚卓。他們的表演都是《誤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誤殺》將背景設置在了一個架空的環境裏,在這樣虛構的環境中,階層差距巨大,同時警察也因濫用職權而失信於民。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壓迫裏,才導致李維傑在悲劇釀成後選擇掩蓋一切而不是報警,也導致後來結尾民眾以這次的案件為引子而掀起了一場暴亂。整部電影在講着李維傑與督察長的鬥智鬥勇,實際上也是在講着貧富階層間巨大的矛盾對立。虛構國度裏的暴亂是救贖之前對吸血體制蔑視的眾人的最後一場狂歡,這樣的寓言放在哪裏都不會過時。

02

翻拍版中改編了的還包括了分別從對立的兩方來講述各自對於自己家庭的一種重構與守護。

在虛弱與強勢兩種人格的差異對比下,卻都可以望見他們在面對來自於外部一種準備打碎家庭的力前,爆發出的源自本能的強大。這樣的強大隱於一次次“有爸爸在”的話語中,隱於一次次堅定眼神的傳遞和一次次給予温暖的擁抱。在危機中才能堅固家庭,寬慰中卻又帶着那麼一絲絲的無可奈何。

最後,比較有爭議的是李維傑一家以自首實現自我救贖的結局,或許仍有人並且是大部分人對這樣處理的不滿,但它至少做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像其他大多數翻拍片一樣是為迎合審查下的一種突兀生硬。

畢竟正如前文所説,原版構建起來人物的幾乎是用一個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來概括,而最後其只是善擊敗惡、瞞天過海這樣單純刺激感官帶來瞬時體驗的結局確實也高明不了多少。於是,《誤殺》在原版的基礎上,經由導演對電影本體在創作上的拔高而得到了昇華。

當然,這部翻拍的導演處女作還稱不上完美,它的優點同時也雙刃劍式地指向不足之處,即導演把太多想要表達的東西和社會性議題一股腦兒地全往裏塞,便導致整體的影像或許會有一些些擁擠,但就單論一個高概念的犯罪懸疑反殺爽片,它已遠超及格線至所謂的驚喜可言了。《誤殺》整體的傳達是帶着有效力度的,於是便不得不期待柯汶利導演在接下來又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作品與欣喜了。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9

《千與千尋》一向是一部廣為人知動漫電影,它是日本國寶動畫巨匠宮崎駿勇奪奧斯卡的傑作。從20__年在日本本土上映以來,《千與千尋》一向受到廣泛好評,被稱百看不厭。

從很早之前就明白有一部這樣的動漫,但是真正第一次觀看還是在這個暑假。故事很富有戲劇性與童話的感覺,從悠長古老的隧道、奇怪的石雕到“會説話的房子”,影片的開頭給人的是一種可怖的感覺。千尋他們來到了一個奇怪的小鎮,小鎮沒有人,但有香噴噴的食物。千尋的爸爸媽媽不顧千尋的阻撓,未經允許就吃起了無人看管的食物。千尋無奈之餘只好繞着小鎮走走,期望能發現點什麼。快到天黑的時候,千尋意外的看見了電車,興奮之餘又被一個叫做白龍的少年呵斥着往回趕。影片中千尋與燈的賽跑很值得回味,而千尋無助的叫喊從側面又體現了人類的弱小。

之後千尋明白自己的父母變成了豬,而自己卻不得不呆在“湯屋”打工。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人與千尋為難:湯婆婆恐嚇千尋,要把她變成豬;“湯屋”的管事特意刁難千尋,也不給千尋藥浴的牌子。影片中“湯屋”管事與千尋周旋的那一段也很值得品味,對待千尋的聲色俱厲,轉眼對待客人又喜笑顏開,真是變臉比翻書還快。這樣鮮明的比較正映照了我們人的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有這樣獻媚、表裏不一的小人。

之後無臉男幫忙千尋拿到了藥浴的牌子,這時的無臉男還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之後由於呆在“湯屋”久了,無臉男也被周圍的環境渲染了,變得邪惡、不知足、貪婪起來了。那裏也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在社會上又怎樣會少了像無臉男這樣被環境所帶壞的人呢?

河神算是《千與千尋》中比較令人驚奇的人物了,誰也沒有想到那樣噁心、邋遢的腐爛神的真身竟然是河神。河神身上的那根刺更能啟發我們,刺代表甚麼呢?從千尋他們拉出來的那些東西我們瞭解到,刺就是生活中不良的,不乾淨的,不利於我們生存的事物;那就不僅僅僅是垃圾那麼簡單了。

接近尾聲時宮崎駿又創造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人物——錢婆婆,她是湯婆婆的孿生姐姐,人人開始都以為她的性情和湯婆婆一樣惡毒。但是她在片中的表現大大顛覆了這種感受,我一向把她認為是湯婆婆的另一個側面——好的一面。我想這就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人的雙面性吧。

故事的最後,千尋幫忙白龍找回了名字,並且救回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湯屋”的人都被千尋的善良所感染了,連一向以來令人厭惡的湯婆婆也露出了她善良的一面。總的説結局是完美的,可整部影片亦能夠教會我們很多。

這部電影中有一句話:“名字一旦被奪走了,就再也無法找到回家的路了”,它警醒着我們,萬事不能忘本,忘記了就再也記不起來了。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0

在23號結束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女排在東京總決賽上以1勝4負的戰績第5次平了歷史最差成績第5名。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中國女排對德國女排,中國女排不僅輸掉了比分而且輸掉了精神和士氣。老女排的精神頓時沒有了。

比賽可以輸,但是不能輸掉精神!現在的女排都是新隊員,在關鍵時刻沒有一個可以站起來,穩住全隊的陣腳,也就是説,現在隊員沒有一個實在技術和心理上都過硬的。一個優秀的隊伍,必須要有一兩個這樣的隊員,但是總過對沒有一個。中國隊敗給可以説是二流球隊的荷蘭和德國,顯示出了我們的基本功不行,技術過於粗糙,一傳不夠穩定,二傳也不行,4號為的強攻總是被人攔,或者打不死。。。。。。。。。

最近從網上看到,現在的中國女排將在全運會後做出一些人員調整,一些老隊員將要在來到國家隊,幫助中國女排重新前進。拿亞洲冠軍已不再是我們的需要,我們要的是更好的成績,因為在亞洲中國女排是最棒的,而在世界已不再是。我依然相信,女排會再會到世界排壇的前列。

由於排球這項運動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夠普及,我們全國打排球的才200多人,而且現在的體校,根本就沒有了排球這一項,全國的排球俱樂部才10多個。而荷蘭有好多好多的人打排球,俱樂部更是比我們多的多。現在國家隊的隊員應該是全國最好的隊員了,再選根本就選不出來。後備人員不足也是導致我們排球運動在一點點下降的原因。所以現在有很多的老隊員她們雖然有傷,但還在堅持打球。

我們永遠支持你!

中國女排,挺住!!!!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1

由大鵬柳巖主演,壞猴子計劃甯浩監製的電影《受益人》今日點映,今天下午我就拉着小黑前來一睹為快。説實話,我是衝着大鵬和甯浩去的,壞猴子計劃對於新導演新題材的發掘近幾年給華語影壇輸送了太多優秀的作品。並且上一部《藥神》的如此優秀表現,我相信申奧導演的這部處女作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影片全程四川話的黑色幽默讓人很是舒服,整個故事圍繞着“騙保”這一犯罪主題展開。大鵬飾演的吳大海是中國千千萬萬市井小人物的投影,妻子離世,一個人拉扯着患有哮喘病的兒子,白天當網管,晚上跑代駕,攢錢給兒子買藥,內心渴望買一套周圍空氣清新的房子,讓兒子遠離網吧香煙瀰漫的環境。吳大海的多年好友鍾會計因為協助上司挪用公款被查面臨入獄風險,需要一大筆錢。因此他慫恿吳大海跟他協助用騙保的方式讓吳大海結婚製造意外死亡,從而領取一大筆保險金。他們把目光放在了柳巖飾演的主播嶽淼淼身上。故事最終大海浪子回頭,鍾會計鋃鐺入獄,大海和淼淼成為了彼此最愛的那個人。 作品講述的是人性,當大海對淼淼真正產生感情之後,他同情這個農村來的直播女孩,飽受生活的折磨,卻對真正愛她的人十分善良。她最恨欺騙,而大海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欺騙,人與人在金錢與誠實之間稱量的是人性。嶽淼淼這個角色可愛的有些失真,最後一次直播向粉絲展示卸粧後的自己和自己真正的家,也許很簡單,到那時她幸福的歸屬。從不吃辣椒的她瘋狂吃辣椒,決賽只為了得第二名,因為第二名的獎勵是一輛電動車,大海乾代駕時用的到。這就是最底層人物的人性美,與高樓大廈的偽君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柳巖這次用精湛的演技回擊了過去所有的質疑。 整個電影笑點可以讓你捧腹大笑,拍手稱快,動情出亦可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結尾處用行車記錄儀帶過整個故事的回憶,更像是一種人物蜕變的歷程。影片中大鵬飾演的大海眼神中到處都充滿了自卑與懦弱,膽小卻為了生存下去的鋌而走險,到最後為了最愛的人撞開交警狂奔,跳下水救淼淼。他敢於取捨金錢的慾望和良心的人性。 電影還認真審視了網絡主播這個頗為爭議的職業,電影給出的答案是他們也是生活中眾多小人物的一個,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為了更好的生存與活下去,在這個萬象叢生的世界,他們要在法律的範圍內守住自己人性的善良,他們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 然後談談我特別喜歡的大鵬,從電視台摸爬滾打的小主持人,到碰到了搜狐張朝陽《屌絲男士》一炮而紅,還是趙本山徒弟。火了以後,人們常常把他與屌絲掛鈎,畢竟這是個需要標籤的時代。但他的眼光不止於此,他想做優秀的演員與導演。於是就有了《煎餅俠》,最終雖然口碑不佳,但憑藉之前的人氣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票房。但此時的大鵬已經開始失去了一部分支持,票房透支讓他在《縫紉機樂隊》上狠狠地摔了一跤。我看來,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比《煎餅俠》不知道高出幾個檔次,最終卻票房慘淡。這對事業有着雄心壯志的大鵬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之後的他從未放棄,一直用更好水平的演技證明着自己幾個月前的《鋌而走險》,現在的《受益人》,每一個角色都來自市井,卻代表的是一類最大的人羣。小人物身上所煥發的人性光芒在苦難的生活面前也無法掩蓋。 生活也許百般無奈,我們卻應該依舊熱愛。最後祝《受益人》能夠票房大賣,很多人走進影院感受小人物身上散發出的人性光芒。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2

b乎看到好幾個吐槽正步的,尤其是其中某一個演員的正步,所以我去微博又看了幾遍,結果還是被預告中的感情打動,第一遍完全沒注意到正步,看的原視頻與電影的對比版,感覺差別不太大,距離肯定還是有的,國旗班那麼辛苦的訓練,如果幾個演員隨隨便便練一段時間就可以做到的話,那也太假了。而且,我覺得這個電影最重要的就是它展現的那種感情,一味苛責這些細節真的沒有必要

啊~好期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6vn6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