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經驗交流材料 >

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黔中偏西,區域面積1090.49平方公里,轄5鎮6鄉,317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XX年末户籍總人口45.47萬人,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機構改革縣編委辦獨立辦公以來,按照機構編制政策法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對改革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加強鄉鎮政權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機構改革前鄉鎮有行政編制520名,實有489人,改革後行政編制精簡為429名(後增加週轉編制2名),實有421人,農村税費改革後,為了確保“xxx”期間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目標的實現,5年間除了補充選調生38名外,縣委、政府嚴格空編補員,行政在編人員逐年減少,為388人,為341人。達到了既減輕財政負擔,又保證工作運轉的目的。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一、立足實際,逐步完善鄉鎮黨委、政府功能

鄉鎮黨委、政府是國家政權的基石,是黨和政府聯繫農民羣眾的橋樑和紐帶,也是國家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必須完善鄉鎮黨委、政府功能,確保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正常運轉。

首先,我們從明確鄉鎮黨委、政府的職責入手,理順縣鄉責權關係。鄉鎮機構改革時,縣委、政府要求鄉鎮要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圍繞“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着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四個方面,依照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地方組織法等政策法規全面履行職能,同時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適當調整鄉鎮在經濟管理上的職能,切實把工作重點從直接抓招商引資、生產經營、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扶持典型,為農户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範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上來,更好的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使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實。

其次,適當下放權限,進一步完善鄉鎮管理和服務職能,努力做到責權一致。的鄉鎮機構改革,縣委、政府將原來垂直管理的農業、畜牧、林業等涉農機構下劃鄉鎮直接管理,設立農業服務中心,並加掛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扶貧工作站三塊牌子;將安全生產、村鎮建設委託鄉鎮行使部分執法監察權,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村鎮建設管理站,構建了與縣住房和城鄉建設綜合執法大隊(內設鄉鎮執法中隊)、縣安全生產監察大隊相互依託的體制框架等。通過適當放權,在責權下移中加強政權建設,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其三,進一步理順縣鄉責權關係。的鄉鎮機構改革,縣委、政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設置了中國小、衞生院、國土資源管理所等縣級部門派駐機構,同時,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按照鄉鎮黨委、政府的職能和“雙重領導、雙重管理”的要求,縣委、政府明文規定對縣級部門派駐機構的人事任免、幹部職工調動和借用必須徵得鄉鎮黨委同意。

二、合理設置機構和人員編制,着力解決有人辦事問題

以前,由於基層幹部緊缺,為了保證工作不斷,鄉鎮通過招工、招幹、頂替、轉幹、退伍軍人安置、畢業生分配等補充了大量人員,幹部素質參差不齊,隨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信息化的推進,一些幹部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影響基層工作。進行鄉鎮機構改革,關鍵要解決有人辦事的問題。

首先,堅持政事分開的原則。的鄉鎮機構改革,我們根據黨委、政府的工作職責和各鄉鎮的具體情況,人口在5萬人以內的鄉鎮設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信訪辦公室)5個黨政辦事機構,5萬人以上的設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信訪辦公室6個黨政辦事機構。同時,為了確保鄉鎮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縣委、政府還設置了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或為黨政辦事機構行使職能提供保障的部分事業單位,並明確黨政辦事機構與事業單位的隸屬關係。

其次,大膽創新管理方式,確保鄉鎮工作開展。一是適當擴大黨政領導交叉任職,將鄉鎮人民武裝部部長同時兼任副鄉鎮長;二是採取綜合設置辦事機構和綜合性工作崗位相結合,在黨政辦事機構內設置組織幹事、教育幹事等少數綜合性工作崗位,確保工作職責落實到人。

其三,縣委為了加強鄉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功能,明確鄉鎮黨委委員可享受副科級待遇,以最大限度激發鄉鎮幹部的工作熱情。

三、建立協調機制,為鄉鎮運轉提供人員編制和財力支撐

鄉鎮要運轉好,人力、財力保障是關鍵。我們主要從建立協調機制入手抓好相關工作。一是建立機構和人員編制“實名制”管理制度,將編制核定到人,確保鄉鎮管理不混亂。,縣委組織部、編委辦、人事勞動局聯合開展身份清理,將幹部職工的工作隸屬關係全部理順。,三部門又聯合發佈“定編定員”公告,將編制核定到每個鄉鎮幹部,並建立了機構和人員編制“實名制”管理制度,每年將“實名制”管理、人員變化等情況在鄉鎮進行公告。二是開展“吃空餉”清理,使有限的財政用在刀刃上。,縣紀委、組織部、編委辦、人事勞動局、財政局聯合開展清理“吃空餉”,對在編不在崗人員責令回到崗位,對逾期不回的23人作出除名、解除工作關係、停發工資等處理;對頂崗在冊人員進行了清退。通過清理,確保體制高效運轉。三是推行按編進人、按編預算、按編取酬,進一步完善鄉鎮在編人員數據庫、機構編制管理台帳,做到編制數、實有人數、財政供養數一一對應,實現規範化管理,消除鄉鎮幹部職工的後顧之憂。四是建立人員正常的流動機制。我們在嚴格控制編制和人員增長的同時,按照機構編制先行的原則,會同組織部門建立了“使用領導職數實行組織、編制部門對接制,使用編制實行機構編制部門審批制”的管理制度,在鄉鎮幹部職工中形成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良好氛圍。五是建立工資會審制度。起,各鄉鎮必須在每月15日前進行工資審核,由縣編委辦先審核編制和實有人數,再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審核工資標準及工資總額,縣財政局最後核撥工資,保證鄉鎮的工資能及時到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yan/7zv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