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裏有使命的召喚,哪裏就有她積極的回聲。”連日來,盲人朱麗華的先進事蹟感動嘉興全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各級黨組織紛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活動,朱麗華堅守初心、身殘志堅、樂於奉獻、奮發有為等品格和精神在社會各界特別是黨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學習和熱議的高潮。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參加全省首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成為嘉興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牀報告》等論文相繼刊發,推拿實踐昇華為理論;拿到全省首次向優秀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的“中醫師”證書……

“朱麗華雖然是盲人,但她不僅在生活中自立自強,還在盲人中醫推拿技術上不斷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令人感佩的成績,她的事蹟深深感染了我們眼科支部的黨員們。”市中醫醫院眼科黨支部書記、眼科病區主任杜誠説,作為紅船旁的健康衞士,就要不斷髮揚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在專業技術和服務管理上不斷創新實踐,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服務,真正做好光明與希望的“守護者”。

各類白內障手術、玻璃體及視網膜疾病常規及疑難手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治療……一項項學科技術不斷創新、成熟;《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應用》《眼眶內海綿狀血管瘤的微創摘除術》《視網膜靜脈阻塞中醫診療規範及診療技術研究》……一項項科研課題頻頻獲獎。近些年,市中醫醫院眼科在省內外享有極高知名度,20xx年門診量約18萬人次,住院人數6700餘人,住院總手術量達7400餘台。目前已經成為“浙江省中醫眼底病治療建設基地”“浙江省中醫臨牀眼底病醫療中心”“省市共建重點專科”“嘉興市重點支撐學科”,還是嘉興市唯一的國家級臨牀重點建設專科。

“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為了這個奮鬥目標,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就算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也不鬆懈……幾十年來,朱麗華堅持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推”出一片光明。

昨晚,嘉興市快速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會議室燈火通明,該公司黨支部“每週夜講堂”如期開講,白天在工地上緊鑼密鼓全力奮戰的黨員們,正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專題學習朱麗華的先進事蹟。

“朱麗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頑強拼搏、不懈奮鬥、樂於奉獻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感染。作為市區快速路環線工程的黨員建設者,要學習好朱麗華的優秀品質和奮鬥精神,圍繞工程目標,為早日建成市區快速路環線而不懈奮鬥。”該公司總經理劉江軍説。

記者瞭解到,自啟動建設以來,市區快速路環線工程就牽動着全市人民的心。嘉通集團秉承市委、市政府“開局就要奔跑”和“早一天也好”的理念,以紅船精神為引領,發揚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通過組建“快速路項目攻堅戰隊”、全面推行節點計劃管理、開展立功競賽活動、建立遷改過程定期協調機制、狠抓細節管控等措施,一舉摘得一季度“紅旗項目”,並形成高效運作、破難攻堅、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同時,該公司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圍繞“紅船領航·匠心築夢”黨建品牌創建,與一期工程各標段黨支部簽訂“黨建引領、助力攻堅”黨建結對大聯建協議,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並通過開設“每週夜講堂”,與沿線街道、社區共同發起“紅色四方聯盟”,統一思想,提振士氣,全力推動市區快速路環線工程建設。截至10月10日,一期工程橋樑鑽孔灌注樁、地道立柱鑽孔灌注樁及隔斷樁施工完成率均超過60%。

“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的黨員宣言擲地有聲,她心有大愛的奉獻精神令人動容。

“我要為朱麗華點贊!我與她有緣相識在1986年10月,她20xx年8月作為第一批加盟者加入了96345,此後常常放棄休息,參加96345志願服務活動,到社區為羣眾推拿。三十多年過去了,她初心未變,心靈永遠這麼美,敬佩她,向她學習。”市96345社區服務求助中心黨支部書記駱葉青表示,在嘉興,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黨員加入了志願服務的隊伍。

20xx年9月12日,我市依託“96345社區服務求助中心”成立了“96345黨員志願者總站”,組織黨員志願者亮身份、展風采,搭建了為居民羣眾提供優質便捷服務的新平台。今年,該站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挖掘黨員志願者資源,擴大志願者隊伍,健全志願者網絡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在為民服務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目前,全市已有近萬名黨員本着“奉獻社會”的理念投身到志願服務行列,並組建了衞生醫療、水電安裝、居家養老等18支特色服務分隊,建立了68個具有區域特色和志願者個性特徵的服務功能區域與服務站點。自成立以來,該站已組織黨員志願者開展中大型活動640多次,參與黨員18萬多人次,服務居民46萬多人次,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浙江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大品牌”等100多項榮譽。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滾的驚豔裏,總是浸透了迎擊磨難、戰勝挫折的淚腺。

當62歲的盲人推拿師朱麗華因為鉅額捐資助學再次被媒體聚焦時,人們驚奇地發現:

雖然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在佈滿荊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於市區斜西街313號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內11個平方米的一間房、一張牀、一位盲人靠着一雙手艱難起步的推拿診所,如今已經擴展到467平方米、20個牀位。“朱麗華”三個字則已成為嘉興市盲人推拿界響噹噹的品牌;

她以愛為源,以心引心,帶着殘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學着堅強,帶着理想,不斷強壯自己逆風的力量。她的麗華推拿診所讓100多名殘疾人朋友擁有了謀生的技能,不但實現了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而且還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隊;

她用“行”示範,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裏有使命的召喚,哪裏就有她積極的回聲。抗震救災、扶貧幫困、救死扶傷……她總是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她憑着一雙手的起早貪黑,支撐起480多人次貧困學子的求學夢想。從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一直到現在,累計捐款333萬元。

作為一名追光者,她是無所畏懼的;作為一名造光者,她是積極有為的;作為一名發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這就是盲人朱麗華的光明世界。

當追光者:“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人生給了我一雙看不見的眼睛,我依然用它來尋找光明。”朱麗華説,她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會黑暗。

18歲,這是朱麗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只剩下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徹底失去光明。從此,五彩繽紛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記憶裏、想象中、夢境裏。無邊無際的黑暗,讓她在此後的7年時間裏,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與掙扎中。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負擔。”儘管時隔40多年,那時的彷徨、那時的無助、那時的絕望,對朱麗華來説還清晰如昨,“我偷偷攢了60多粒安眠藥,藏在枕頭套裏,準備隨時與這個世界告別。後來,護士來打掃房間時發現了,直接把枕頭套拿走。她也沒戳穿我,只是此後再給我安眠藥時,要求我當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緊了對我的照顧。”

深烙於心的苦痛記憶,最後化作奮進力量的轉折點,是在1983年。這一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向張海迪學習,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廣播裏報道張海迪的長篇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朱麗華喚醒了、感動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癱,沒有進過校園,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為什麼要等死?”千萬次的追問,朱麗華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話激勵自己,“一個人要奮鬥,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20xx年10月12日,朱麗華終於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這個時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國殘聯主席,而朱麗華因為自強自立、樂於奉獻被推舉為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

從1983年起,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不再待在家裏孤影自憐,而要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

儘管爺爺是老中醫,儘管當一名醫生是她從小的嚮往,但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學習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為她看不見,不知輕重,碰疼了患者的身體,讓患者有點愠怒。這個時候的她才知道,要學好推拿,對於她來説是關隘重重!

當一名合格的推拿師,就需要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在對的地方用對了力量,病人才會感到舒適。這對普通人來説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盲人。為了掌握推拿技術,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她還經常聽廣播,努力學習中醫知識。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也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但她沒有就此鬆懈。她反覆琢磨穴位的精準度,以及每一個部位受力的強度,細細體會什麼樣的病灶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病人才會發出滿意的讚歎。她在心裏暗暗發誓:“我朱麗華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1986年,學成歸來的朱麗華,被分配到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她的精湛技術不但讓她贏得了眾多回頭客,還伴隨着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迅速在嘉興市區打開局面。

《病殘兒童的福音》《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牀報告》等論文的相繼刊發,讓越來越多的嘉興人忽然發現,朱麗華的推拿實踐,已經昇華為理論,指導並造福更多的人羣。

“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我終於不再是家人的累贅了!”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朱麗華把所有的委屈、無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淚下。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這樣的證書。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當造光者:“讓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樣走出黑暗”

經歷過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經歷過絕望,才懂得絕望中那一絲光亮多麼珍貴。

如今的麗華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有人問:“朱醫師,你的診所就業大門為什麼獨獨為盲人而敞開?”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喜歡將心比心。她覺得隨着推拿診所的美譽度日增,讓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經不成問題。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唯一。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她想通過診所營造的光亮,讓更多盲人在頹廢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與朱麗華相伴了20xx年的吳阿姨説,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會是啥模樣?兩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懷着同是天涯淪落人、再難也要相攜着手闖出一片天的心境,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裏把我帶到哪裏,用心關照着我,比自己親姐妹還親。我比較笨,朱醫師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啥也看不見的我不被拋下,多虧了她帶着我、推着我。”吳阿姨説,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多了一個身份——師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還免收學費。20xx年來,已經有100餘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就業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醫師,你每培養一個徒弟,就樹立一個競爭對手。何苦呢?”

聽到這樣的感歎,朱麗華很淡然:“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着,有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再説,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過歲月的風塵,朱麗華面對苦難時所展現的豁達與堅毅,感染並帶動了許多人。47歲的陳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陳永明在麗華推拿診所已經幹了20xx年。同樣,如果不是朱麗華,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活法。

清瘦的陳永明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強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惡化,他輾轉於各個醫院之間,醫生們都説治癒無望。

朱麗華的診所接收了他。朱麗華一有空就給他推拿。一個月,人能起來了;兩個月,腳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枴杖走路了……“20xx年我們診所搬家,我跟永明説,搬家枴杖不要忘記了,他説,我早就不用了。我一驚,什麼時候不用的,我哪裏曉得啊,我又看不見……”朱麗華説這句話的時候,特別開心。陳永明病情好轉後,也學習推拿按摩,現在在麗華推拿診所做着管理工作,每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裏工資最高的“頂樑柱”。

正是朱麗華的愛,給了吳阿姨、陳永明等經歷磨難的人們一雙“眼睛”、一縷陽光、一種希望。朱麗華用行動告訴他們,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一個人即便身處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於水火之中,拯救靈魂於黑暗之中!

當發光者:“我要當好新時代的光明使者”

命運以痛吻了朱麗華,而朱麗華報之以歌。如今的朱麗華已不滿足自己是一個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當一個發光者,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陰鬱中賜予別人光亮。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説這病,難醫!你這裏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裏,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温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着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説:“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説:“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裏面有一羣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説: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着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朱麗華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個體的力量雖然如螢火之渺小,但只要匯聚起螢火蟲之光,定能光芒萬丈,照亮一片美麗的精神天空!也因為抱持着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腳底下的這塊土地需要,凡有召喚,她必率先響應、帶頭踐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顧大局、識大體,彰顯當代共產黨員的新魅力:

1990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當於奉獻出了兩個月的薪資所得;

20xx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她二話沒説捐款1萬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動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説是無論如何要為抗震救災奉獻綿薄之力;

每年的寒門學子結對,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萬元,結對46名寒門學子;

朋友問:“朱醫師,你對自己吝嗇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腳上那雙新布鞋只花了20多塊鈔票還嚷嚷着嫌貴,對國家、對別人卻那麼慷慨。你的錢都是血汗錢,靠平時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積攢的,何苦呢?值得嗎?”

“不能這麼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個盲人,能有今天發光發熱的機會,也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讓我去培訓,幫我安排了工作,後來又藉着改制的東風,盤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診所,帶着一羣盲人朋友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給予的光亮,還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説,我們雖不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讓光輝温暖萬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個發光體,用真誠、純粹、善良和寬廣,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朱麗華總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她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説:“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最是尋常見真情,最是細節顯品格。因為不幸,朱麗華的眼睛從光明走向黑暗;因為自強,她的心靈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進靈魂,把信念化為行動的力量,帶着夢想追光,帶着情懷造光,帶着使命發光,在最平凡的崗位展現堅毅與自強的力量,傳遞奉獻與擔當!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感動了大江南北,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當時年僅26歲的嘉興盲人朱麗華,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勵下,自強不息,在黑暗世界裏創造了一份光明的事業。

然而,朱麗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見到張海迪,零距離聆聽她的教誨。昨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在參加了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嘉興賽區的活動後,晚上7時40分,抽空在嘉興國際奧林匹克酒店12樓,與朱麗華坐在了一起。

兩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年齡僅相差2歲的女性,一見面,都顯得十分激動。張海迪坐在輪椅上,精神飽滿地望着身旁的朱麗華,談人生、談學醫、談心得,時而細聲細語,時而開懷大笑。

第一次現場聽到張海迪的聲音,朱麗華腦海裏立即浮現1983年聽廣播的情景。“您的聲音和故事,很快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朱麗華動情地説,由於意外事故,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少女,五彩繽紛的世界從此變成了無法抹去的黑色,是張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勵着她挑戰自己,戰勝困難。

20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朱麗華憑着頑強的毅力,認真學習鑽研按摩技術,自學成才取得大專文憑,成為一名中醫師,並且熱心傳幫帶其他盲人從事推拿工作。經過10多年的努力,她將推拿診所辦得紅紅火火,還解決了10多名盲人的就業問題。從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計治療的患者已達17萬餘人,有百餘患兒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來。

聽了朱麗華的經歷,張海迪十分開心,並回憶起自己15歲時,隨父母學習鍼灸和行醫的經歷,她意味深長地説:“盲人心裏應該有個太陽,永遠樂觀面對生活。”朱麗華也感慨地説:“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説話間,兩人都開心地笑了。

當了解到朱麗華如今不僅是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還是市政協委員,並先後獲得嘉興市殘疾人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等各種榮譽時,張海迪連連稱讚。

談話很快就超過半小時。作別張海迪,走出門外的朱麗華仍顯得十分激動:“這半小時將是我人生的一大財富,我將永遠珍藏,繼續努力,多為殘疾人事業貢獻力量。”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昨天上午,在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閉幕式上,記者注意到,盲人委員朱麗華身體微微向前傾,側着耳朵,全神貫注地聽台上的講話。朱麗華是本屆政協中唯一一名盲人委員,也是一名老委員。每次參加兩會,她都在母親的陪伴下,用心“傾聽”。

“因為我看不見,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去聽。不管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分組討論。”朱麗華説,聽的內容基本上都記得住。

朱麗華説,在今年的政協分組討論中,對社會保障、民生工程以及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等提案印象深刻,“我覺得我們的委員對問題分析得都比較透徹。”朱麗華告訴記者,由於身體原因,自己最近在住院,今年的提案暫時還沒有交上去。“我今年準備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在嘉興植物園內建立一個盲人植物園,來提高城市品位,體現對特殊羣體的人文關懷。”朱麗華説,他們平時主要靠觸摸,如果建立了盲人植物園,可以讓盲人去觸摸花朵,通過語音解讀讓他們認識花朵,感受自然,這非常有意義。

朱麗華準備的第二個提案是關於聾啞人等殘疾人免費乘坐公交車的建議。“現在在市區乘坐公交車是免費的,我希望持證的殘疾人到各縣市乘坐公交車也能免費。”朱麗華表示,殘疾人有這個需求,政府應儘量滿足,“其實這個羣體的數量不大,每天乘坐公交車的也不多。”

作為一名盲人,朱麗華每年兩會寫提案比一般人都會更辛苦。“我是用盲文寫好,然後再用電腦傳上去,我的電腦上安裝了語音軟件。”朱麗華説,因為提案有規定的格式,照片、方框等內容,語音軟件是讀不出來的,所以提案的提交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

朱麗華雙目失明、行動不便,記者好奇她提案的素材是從哪裏來的。“我開了一個推拿診所,每天來的人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這些人是我主要的消息來源。”朱麗華説,作為政協委員,市民把自己最想説的、最想政府做的跟我們説,我們通過提案的方式反映給政府。”讓朱麗華頗為高興的是,近年來,她提出的許多提案,政府相關部門都進行了採納並且最終落實。“比方説,以前特殊學校教師退休後沒有特殊津貼,我通過提案的形式反映後,現在已經有了。還有,以前殘聯工作的地方很小,我通過提案進行反映,後來工作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盲人閲覽室、活動室等都有了。”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學習她,就在行動中傳遞她的初心

9月18日,以朱麗華為原型的音樂小品《春暖花開》登上了南湖區道德模範表彰晚會的舞台。音樂小品中,年輕的“朱麗華”和年老的“朱麗華”進行了跨越時空的對話。演出感動了現場觀眾,掌聲伴着淚水經久不息。

該劇的編導是嘉興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南湖區戲曲家協會主席、南湖區文化館研究館員倪玲芳。有多年主題創作經驗的她,一看到朱麗華的故事就燃起了創作的慾望。9月初,她開始創作,通過時空對話、內心外化的方式表現了朱麗華自強自立、樂於奉獻的人生,生動地詮釋了“首創、奮鬥、奉獻”的紅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新時代嘉興人文精神。

“朱麗華歷經坎坷,鳳凰涅盤,不但從黑暗中走了出來,還在黑暗中為他人點燈。”倪玲芳告訴記者,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磨難,失去光明的朱麗華被張海迪的事蹟激勵,如今朱麗華的事蹟也將激勵其他人,如果每個人心中都能存有光明,社會就充滿了正能量。

倪玲芳希望,即使是沒有見到過朱麗華本人的人,也能從小品中瞭解朱麗華,向她學習。接下去《春暖花開》將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文藝巡演中亮相。

10月16日,在嘉興大劇院舉行的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上,在朱麗華18分鐘的報告過程中,真實鮮活的故事感人至深。“朱麗華身殘志堅,她用自己的行動影響着我們,她的精神讓我們深受鼓舞。”當天,聽完朱麗華先進事蹟報告會,海寧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費曉義和桐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範瑜都情不自禁地為朱麗華鼓起了掌,在她們看來,優秀的浙大學子朱麗霞已經在傳遞朱麗華的信仰和初心了,“這也激勵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去努力克服,斬除荊棘,不把困難當困難,堅定理想,不斷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從一個報告廳到另一個報告廳,這段時間,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在禾城大地廣為傳頌,在榜樣的力量帶動之下,各行各業的人紛紛向“大寫的朱麗華”致敬,希望用行動不斷向她靠攏。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20xx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隊以3:1戰勝塞爾維亞隊,時隔20xx年再次奪冠,為中國隊奪得了最提氣、最具含金量的一枚金牌。主教練郎平,隊員朱婷、丁霞、魏秋月,以及所有將中國女排精神在奧運會中徹底貫徹的女排隊員們再次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中國女排用旺盛的鬥志和對勝利的渴望詮釋着頑強拼搏的體育真諦,天道酬勤是這支女排的註腳,我覺得女排精神帶給當下企業有以下幾點啟示:

1、不設計結果,做好當下

郎平在接受採訪時説:“中國女排的里約奧運征程中,正是因為隊員們沒有去設計結果,所以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全力以赴面對困難,一點點的往上衝。這對於所有運動員都是一個特別好的鍛鍊和經驗,對她們今後的生活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積累。”

在當下浮躁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媒體失去了“做好當下”的覺悟。急功近利的目標遮住了看清當下的雙眼,忘記了做好每一個階段自己該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漸漸地變成了浮躁的大環境裏浮躁的一份子。

不管是品牌還是媒體都必須找回初心,在前進的路上腳踏實地,不去設計結果,做好當下能夠做好的每一件事,追求完美的過程就是完美的結果。羽翼豐滿,何愁不能展翅千里?

2、永不放棄,追求每一分鐘

恆心和毅力是支撐着中國女排摘得桂冠的力量源泉。如果中國女排在半決賽時因為前期的落後、觀眾的噓聲而放棄,我們就不會看到今天綻放着拼搏光彩的中國女排。

對於我們也是一樣,如果當時馬雲創立阿里巴巴時因為資金的匱乏、朋友的嘲笑而放棄了自己夢想,那我們現在就不會有融入了我們生活每一個角落的阿里巴巴商業帝國。

永不放棄,就算到了最後一分鐘也拼盡全力,這樣才有可能在這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成為一股脱穎而出的清流。

3、摒棄浮躁,所有的困難都是比賽的一部分

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所謂的計劃來進行,我們在前進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出現了突發的困難或變數而給自己找到放棄的理由。但其實所有的困難都是人生大賽中的一部分。

本應早上九點的比賽延遲到晚上十點,對戰東道主的比賽中觀眾一面倒的呼聲,這些都沒有讓堅韌的中國女排給自己找鬆懈的藉口,因為她們很清楚,所有的困難都是比賽的一部分。

不管是內容的製作還是企業的競爭都是這樣,只有將未來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難都視為征程的一部分,摒棄浮躁,直面一切困難,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嶄露頭角,給出消費者真正想要看到的精神產品。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同志的事蹟對我們觸動很大,一個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優秀大學生,自願放棄大城市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機會,回到老家,為家鄉廣西百色老區工作,奉獻自己的青春才智,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品質。

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她在普通的崗位幹着普通的工作,在欠發達的家鄉老區,她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在擔任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期間,黃文秀始終牢記黨的囑託,賡續傳承紅色傳統,立下脱貧攻堅任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鏗鏘誓言。她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始終把羣眾的安危冷暖裝在心間,推動實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項目,帶領羣眾發展多種產業,為村民脱貧致富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6月14日週五晚上,黃文秀利用週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陽縣農村看望身患癌症、接連做了兩次手術的父親。6月16日週日晚上,她不顧風雨,連夜踏上返回駐點村的路。因為心懷村裏的工作,年輕的黃文秀永遠離開了那個她熱愛的家鄉、那片她心心念念要帶領村民致富的土地,留給人們的只有她那可貴的精神和為民的初心。

初心不滅,青春無悔。黃文秀是這樣堅信的,也是這樣做的。黃文秀的駐村筆記裏有這樣一句話:“每天都很辛苦,但心裏很快樂。”在生前接收當地電視台採訪時,她説的最多的還是扶貧,她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是生命堅守住了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唱響了新時代青年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旋律。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條件差,葉連平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頭縈繞。20__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裏開設留守兒童之家,從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們幸福的家。

這些留守兒童來自周邊村莊,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爺爺奶奶在家看護,可他們沒有文化,對功課幫不上一點忙。於是這些孩子一放學總愛往他家跑,喜歡在葉連平家做作業,有些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三五十個。不少孩子英語成績很差。因為年輕時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做過勤雜工,英語很好,於是葉連平決定每逢雙休日和寒暑假義務為孩子輔導英語。這一輔導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連用電、用水、稿紙、圖書等相關學習資料,都由葉老師自掏腰包購買。

每次上課,孩子們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他們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家離得很遠,為方便孩子學習,葉連平就讓他們免費食宿在自己家裏。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又很拮据,葉連平就主動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兒童之家,不僅免費補課,而且免費提供吃住。在葉連平的精心輔導下,江明月20__年被南京理工大學錄取。此後不久,葉連平又將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為她免費“開小灶”補課並提供食宿。兩年後,江敏考上了和縣重點高中。姐妹倆每每談起這些經歷都很激動:“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整個中國社會21日一片沸騰,原由是中國女子排球隊北京時間當天戰勝塞爾維亞隊,時隔20xx年重奪奧運金牌。電視台獲得久未有過的超高收視率,幾乎“全部微信羣”在短時間裏只剩下女排一個主題,無數微信羣為慶祝女排勝利大發紅包。因為體育中國人很久沒有這樣了,21日這天,我們經歷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情緒釋放。

“女排精神”這個上世紀80年代的社會熱詞強勢復活,郎平的傳奇經歷被以各種形式在輿論場上一遍遍重放,她成為不同年齡和經歷、乃至不同價值觀的人們眼裏的共同英雄。她不僅是“女排精神”的象徵,而且她對很多人來説代表了一個時代,展示了這個國家一路走過來的頑強和寬闊度。

女排是“80年代”最難忘的記憶之一,它激昂、正面,像藍天白雲般晴朗。之後的中國變得豐富,也複雜了不少,很多靚麗風景和突出爭議讓成績走下巔峯的女排少了關注。這次里約奧運會,女排不是奪冠熱門。它在分組賽中輸3贏2,更不被看好。

希望是從女排1/4決賽戰勝巴西隊開始重燃的,那是場空前艱苦的比賽和近乎奇蹟般的勝利。半決賽它戰勝荷蘭隊,打得同樣艱苦。21日與中國女排爭冠的塞爾維亞隊分組賽中曾3:0擊敗中國隊,決賽一開始又1:0先聲奪人。郎平帶領的年輕隊伍完全處於逆境,她們絕地反擊,一分一分咬着牙打,通過電視網絡和互聯網,全中國社會重現了與女排姑娘們一起心跳一起呼吸回腸蕩氣的一幕。

在今天,體育幾乎“迴歸體育了”,但21日的這一刻,女排重新超越了體育。當隊長惠若琪拿下最後一分奠定勝利時,女排姑娘們喜極而泣,惠若琪激動得痛哭,而電視機前不知有多少中國人同時淚奔。大家為女排姑娘們的不容易而感動,為郎平高興,同時我們還忍不住為女排甚至這個國家幾十年一路走來的滄桑而唏噓,百感交集。

80年代五連冠之後,中國女排幾經沉浮,郎平作為女排的最突出符號則選擇了坎坷的人生之路,留學,為生計打球,直至在西方體育市場上二次崛起。她在中國舉國體制與西方市場化體制之間穿梭,執教過中國國家隊和美國國家隊,既得讚揚,也受爭議,她大概是中國女運動員中體育生涯最長,經歷最廣、維度最多的人。

郎平的成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體育的想象力,她的付出不僅創造了個人傳奇,也為中國體育貢獻了一份獨特的經驗。很多人為郎平鼓掌,既是祝賀她率女排奪冠,也是對她勇敢、豁達的人生態度表達一份欽佩。

女排的這次勝利來得可謂正是時候。在經歷了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面臨了一些我們過去不熟悉的困難。來自國際上的政治壓力是改革開放以來少見的,國內的多元化導致了價值衝突,有部分人感到困惑,對不確定性的談論在增多。

本屆奧運會前半程對中國隊來説是近20xx年相對“最沉悶”的一次,不能不説,人們心中積蓄了許多期待,需要一次爆發。

女排21日充滿驚險的逆轉勝利為中國人創造了這樣決堤般的釋放。我們這一次的激動和受到的鼓舞幾乎可以和30多年前女排第一次奪冠時相比。已經複雜、多元了的中國社會竟然能為了女排如此集合起來,一起吶喊,一起流淚,這也是蠻意外的。

中國社會依然充滿了信仰,並且不忘初心。一種與“中國”連在一起的神聖情感仍在我們的社會中流淌。我們絕大多數人過着平凡的日子,但我們的精神並不卑微,我們更個性化了,但對集體與國家榮譽的渴望從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潛意識。就在今天,我們的那些美好情感隨着女排的勝利嘩的一聲奔湧而出,那種特殊的幸福感永遠不可取代。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周秀芳今年已是70歲高齡,10多年前就已從教育崗位上退休。但她人退心不退,一直關心關注着教育事業,特別是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20xx年春節,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到一個朋友講起湖南省漵浦縣北斗溪鎮的教學條件十分艱苦,教學設施十分簡陋,大部分教師都會被艱苦的條件嚇跑,孩子們沒有明亮、寬敞的教室學習,沒有合適的地方鍛鍊,教育力量十分薄弱,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周秀芳在心裏默默地記下了這個事情,並下定決心要去看看山裏的情況和那些孩子。過完年後,周秀芳就隻身跑到千里之外的湖南進行考察,所見所聞令她深感震驚。當時的九溪江鄉(現已合併到北斗溪鎮)只有一萬人口,卻分佈在海拔六百米的大山深處,有些村子連公路也沒有。“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國小考察的情景。當時正下着雪,三十多個孩子擠在教室裏,即使生了三個爐子,孩子們還是小臉凍得發紅,渾身瑟瑟發抖。”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周秀芳內心最柔軟的那根弦,她決定留下來支教。

漫漫助學之路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來回學校的路坡陡彎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車上都要閉着眼睛;山上的學校簡單得難以想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風;山裏的學生住得分散,走訪一個學生都要走半天路,多少次她一回到簡陋的宿舍累得倒頭就睡……但只要看着一張張對知識充滿着渴望的熾熱雙眼,一羣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圍在她身邊甜甜地喊着“周老師”、“周奶奶”,她就覺得她的選擇十分正確,十分值得,她就會覺得非常幸福!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20__年,來自百色市田陽縣農村的黃文秀,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毅然回到家鄉,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__年6月16日晚,她在雨夜行車趕回村裏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為何物。可能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提時代,説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或者科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而隨着年紀的增長,思維以及認知的具化,理想漸漸成為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經濟獨立、獨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夠拼湊得起最初夢想的藍圖。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對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認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黃文秀的事蹟,正是能夠讓我們在感動、感慨的同時,從這些感情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樣的力量砥礪初心、呼喚擔當。

“不忘初心”,説到底就是不忘為中共人民謀幸福,為祖國事業謀發展的崇高目標,時時刻刻牢記人民的利益,是一句説起來簡單,卻需要一生為之奮鬥的話語。縱觀我國和我黨發展的歷史,在每個年代總會湧現出那麼一些人,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中國人民的美好未來不斷奮鬥着,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寶貴的生命。

黃文秀作為高學歷的扶貧幹部,始終牢記黨的囑託,不忘初心,對人民羣眾充滿感情,對扶貧事業滿腔熱忱,對扶貧工作孜孜以求,長期奔走扶貧一線,用生命踐行着共產黨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樸素信仰,贏得了人民羣眾的認可和尊重。在核查幫扶村洪澇災情的路上,年僅30歲的她,永遠長眠在了那片她曾經奮鬥過的土地上,用生命擦亮了共產黨員的價值底色,踐行了一個合格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黃文秀同志生前的事蹟,再一次讓全黨上下的同志感受到了“不忘初心”的力量,我們應該主動向該同志學習,保持一名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時刻把羣眾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守初心、擔使命,與人民羣眾緊緊相依在一起。如果多一些像黃文秀同志一樣的好黨員,何愁人民不幸福、祖國不復興。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周秀芳老師年逾七旬,為漵浦籌資捐建了29所希望國小榮獲20xx年度“感動湖南人物”

聽聞周秀芳要來,孩子們早早地自發來到學校迎接她。看到熟悉的孩子們,周秀芳一個個問候最近的情況。記者石芳宇攝

“周奶奶您回來啦!”8月9日上午,72歲的周秀芳剛踏進懷化市漵浦縣北斗溪鎮桐林弘盛希望國小,孩子們魚貫而出將她圍住,孩子們甜甜的聲音此起彼伏。周秀芳笑得合不攏嘴,用手輕輕撫摸每個孩子的額頭和臉蛋,與孩子們互相問好、其樂融融。

周秀芳是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教師。20xx年,她走進漵浦山村國小,就再也挪不開腳步。五年裏,她一邊支教,一邊從愛心人士處籌集善款,幫助當地捐建29所國小,成為當地學童敬愛的“周奶奶”。20xx年,她曾在由三湘都市報具體承辦的“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評選”活動中,高票當選“年度感動湖南人物”。■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石芳宇實習生謝文慧雷其榮

從寧波到湖南,她傾盡所有一心支教

20xx年,周秀芳從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後又在私立學校從教。“我當年是面臨輟學得到老師資助才堅持下來的,我也要為別人做點什麼。”20xx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去貴州參與支教。20xx年春節,聽好友説湖南漵浦九溪江鄉或許更加需要支援,她便決定去看看。這一看,她就再也沒離開。“你只要到過那兒,就不會忍心甩手離去。”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眼眶濕潤。

從漵浦縣城開往九溪江鄉的路上,汽車在之字形山道上盤旋,她不敢看另一側深不見底的懸崖。因恐高和高血壓,她一路閉着眼睛坐過去,手把前面的座椅背都摳出了印。繞過上百個彎後,終於抵達桐林國小。“當時正下着雪,三十多個孩子擠在教室裏,雖然生了三個爐子,孩子們還是小臉凍得發紅,渾身瑟瑟發抖。”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周秀芳內心最柔軟的那根弦,她決定留下來。

山上的學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風;山裏的學生住得分散,走訪一個學生都要走半天路……而這一切並沒有擊倒她。“為了孩子們,我不想停下來,根本停不下來。”一年多來,她走遍了原九溪江鄉每一個村,片區11所學校,她都去上過課,並看望過每一個貧困學生。九溪江中心國小校長向延志説,周老師生活十分節儉,經常一碗粥加一個小菜就是一頓。有一次她給學生購買學習用品後,工資卡上僅剩3.6元。

“她為了支教傾盡所有,每個月七八千的退休工資全部用來幫助這裏的孩子。她常常為一個生病的孩子沒有得到及時醫治而自責,而自己一件30元的短袖要穿5年,買一件150元的衣服會心疼幾天。上次去北京參加活動還是翻出了30年前學校發放的舊西裝。”周秀芳的兒媳説。

從個人到社會,愛心接力捐建29所學校

在周老師支教期間,她時不時在朋友圈裏發一些當地教學的真實情況和感受,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傳播,大家紛紛點贊,並用實際行動支持周秀芳。

當時遠在美國洽談業務的學生張剛,看到昔日恩師的愛心召集後,完成業務就直奔漵浦。當他看到破爛的校舍、簡陋的課桌椅和落後的教學條件,看到年邁卻毅然選擇在貧困地區支教的老師時,靈魂被深深地滌盪了。他當即決定捐資30餘萬元重建桐林國小,並配齊學校所有的教學設施。

此後,在周秀芳的牽線搭橋下,不少寧波人也紛紛伸出了援手,愛心在漵浦播撒。象山愛心人士傅萃拿出省吃儉用的20萬元援建來鳳國小;寧波5313名市民愛心接力,為紅花村希望國小眾籌50萬元;就在今年,91歲寧海王春文老人被周秀芳的事蹟所打動,花了3個月時間找到她後,一次性掏出250萬元,捐建5所希望國小……截至目前,周秀芳為全縣籌資捐建了29所希望國小,結對幫扶近400名貧困學生,累計捐款捐物達3500萬元。

寶山天三希望國小今年7月1日落成,這是周秀芳牽線捐建投用的第18所希望國小。當天,周邊的村民都來到現場慶祝。家長劉歡娥興奮地説,以前孩子去讀書要走2個小時的路,現在走十多分鐘就能到這裏上學了。

從輸血到造血,架起精準扶貧愛心橋

20xx年開始,周秀芳以愛心支教為支點,嘗試在勞動力轉移、產業扶貧等領域對漵浦進行幫扶。這些年,每年都有來自漵浦的農民走進寧波的企業,當起了工人。

張清花是最早去寧波的一批,在周秀芳的牽線搭橋下,她進入象山一家制衣廠工作。“企業提供食宿,工資從最初的3000多元一個月提高到7000多元,每年都能存下幾萬元帶回老家,家裏吃穿不用愁了。”截至目前,經周秀芳介紹到寧波企業打工的漵浦山區村民已有近百人。

此外,周秀芳還邀請浙江茶葉集團董事長毛立民到北斗溪鎮。在她的牽線下,茶葉生產幫扶就在寧波和漵浦間開展起來。她發現漵浦和象山的緯度差不多,氣候、土壤等條件也相似,又在象山引進520株“紅美人”柑橘樹苗在漵浦開種,“紅美人”將在漵浦落地生根。

周秀芳的愛心之路一直在漵浦延續着。她常常説:“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笑容,我覺得自己很富有。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上。”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10月23日,借出差的機會,上海楷麓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常久明趕回卜陳村,看望自己的國中老師葉連平。

“您身體恢復得怎麼樣了?”常久明知道,兩個多月前,葉連平騎自行車買菜路上遭遇交通意外事故受傷,“等您身體恢復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幾天。”

1983年,國中生常久明學習成績很好,但因為家境貧寒,父母想讓他輟學學縫紉。常久明把即將輟學的事報告了葉連平,葉連平沉默着沒有説話。那天傍晚,正在棉花地裏幫父母幹農活的常久明,看到遠處一個身影步履蹣跚地走過來。“葉老師怎麼來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驚,常久明趕緊躲了起來。

常久明的家距離學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過河,當時正值汛期。葉連平最終沒有説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籠罩着田野,躲在暗處的常久明看着葉老師漸去漸遠的落寞身影,淚流滿面。

“儘管我後來還是沒能繼續讀書,但能成為葉老師的學生,是我一輩子的幸運。”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資助葉連平獎學金基金。

20xx年7月,已經退休20xx年的葉連平看到村裏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作業無人輔導,尤其英語基礎普遍薄弱,便將自家的一間房屋騰了出來,擺上桌子和一塊小黑板,義務給孩子們輔導功課。鄰居居鵬程回憶説:“剛開始時只當是葉老師退休後閒不下來,找點精神寄託,可沒想到,這個輔導班一辦就是這麼多年。”

看到學生越來越多,當地政府把村裏的倉庫改造成一間教室、一間小圖書館,掛上“留守兒童之家”的牌匾,託付給了葉老師。現在來這裏上課的學生有165人,有卜陳村的,還有鄰近幾個村的,甚至還有和縣縣城以及南京江浦等地的留守孩子。

葉連平根據孩子英語水平分成啟蒙、初級、中級、高級四個班,週六週日四個半天分別給孩子補習英語,寒假大約三天上一次課。

江明月現在南京市一所大學讀研究生。她讀七年級的時候,英語、數學等功課跟不上。她和妹妹江敏都是留守兒童,家庭很困難。葉連平就主動把她接到自己家裏,不僅免費補課,而且免費提供吃住。20xx年,江明月考上南京理工大學,葉老師又把她的妹妹接來補課。回想起這些,這姐妹倆激動地説:“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自費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以來,孩子們在他家免費吃用住、自掏腰包組織孩子外出參觀、資助貧困學生,花在上面的錢,少説也有30萬元。

有人把葉連平比喻為永不熄滅的燭光,他不認同。他説:“我沒有燭光那麼明亮,我充其量就是一隻螢火蟲,只要能夠照亮孩子們念好書,我就是快樂的。”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滾的驚豔裏,總是浸透了迎擊磨難、戰勝挫折的淚腺。

當62歲的盲人推拿師朱麗華因為鉅額捐資助學再次被媒體聚焦時,人們驚奇地發現:

雖然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在佈滿荊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於市區斜西街313號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內11個平方米的一間房、一張牀、一位盲人靠着一雙手艱難起步的推拿診所,如今已經擴展到467平方米、20個牀位。“朱麗華”三個字則已成為嘉興市盲人推拿界響噹噹的品牌;

她以愛為源,以心引心,帶着殘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學着堅強,帶着理想,不斷強壯自己逆風的力量。她的麗華推拿診所讓100多名殘疾人朋友擁有了謀生的技能,不但實現了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而且還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隊;

她用“行”示範,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裏有使命的召喚,哪裏就有她積極的回聲。抗震救災、扶貧幫困、救死扶傷……她總是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她憑着一雙手的起早貪黑,支撐起480多人次貧困學子的求學夢想。從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一直到現在,累計捐款333萬元。

作為一名追光者,她是無所畏懼的;作為一名造光者,她是積極有為的;作為一名發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這就是盲人朱麗華的光明世界。

當追光者:“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人生給了我一雙看不見的眼睛,我依然用它來尋找光明。”朱麗華説,她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會黑暗。

18歲,這是朱麗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只剩下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徹底失去光明。從此,五彩繽紛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記憶裏、想象中、夢境裏。無邊無際的黑暗,讓她在此後的7年時間裏,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與掙扎中。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負擔。”儘管時隔40多年,那時的彷徨、那時的無助、那時的絕望,對朱麗華來説還清晰如昨,“我偷偷攢了60多粒安眠藥,藏在枕頭套裏,準備隨時與這個世界告別。後來,護士來打掃房間時發現了,直接把枕頭套拿走。她也沒戳穿我,只是此後再給我安眠藥時,要求我當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緊了對我的照顧。”

深烙於心的苦痛記憶,最後化作奮進力量的轉折點,是在1983年。這一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向張海迪學習,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廣播裏報道張海迪的長篇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朱麗華喚醒了、感動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癱,沒有進過校園,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為什麼要等死?”千萬次的追問,朱麗華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話激勵自己,“一個人要奮鬥,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20__年10月12日,朱麗華終於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這個時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國殘聯主席,而朱麗華因為自強自立、樂於奉獻被推舉為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

從1983年起,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不再待在家裏孤影自憐,而要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

儘管爺爺是老中醫,儘管當一名醫生是她從小的嚮往,但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學習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為她看不見,不知輕重,碰疼了患者的身體,讓患者有點愠怒。這個時候的她才知道,要學好推拿,對於她來説是關隘重重!

當一名合格的推拿師,就需要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在對的地方用對了力量,病人才會感到舒適。這對普通人來説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盲人。為了掌握推拿技術,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她還經常聽廣播,努力學習中醫知識。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也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但她沒有就此鬆懈。她反覆琢磨穴位的精準度,以及每一個部位受力的強度,細細體會什麼樣的病灶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病人才會發出滿意的讚歎。她在心裏暗暗發誓:“我朱麗華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1986年,學成歸來的朱麗華,被分配到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她的精湛技術不但讓她贏得了眾多回頭客,還伴隨着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迅速在嘉興市區打開局面。

《病殘兒童的福音》《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牀報告》等論文的相繼刊發,讓越來越多的嘉興人忽然發現,朱麗華的推拿實踐,已經昇華為理論,指導並造福更多的人羣。

“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我終於不再是家人的累贅了!”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朱麗華把所有的委屈、無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淚下。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這樣的證書。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當造光者:“讓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樣走出黑暗”

經歷過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經歷過絕望,才懂得絕望中那一絲光亮多麼珍貴。

如今的麗華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有人問:“朱醫師,你的診所就業大門為什麼獨獨為盲人而敞開?”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喜歡將心比心。她覺得隨着推拿診所的美譽度日增,讓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經不成問題。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唯一。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她想通過診所營造的光亮,讓更多盲人在頹廢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與朱麗華相伴了28年的吳阿姨説,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會是啥模樣?兩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懷着同是天涯淪落人、再難也要相攜着手闖出一片天的心境,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裏把我帶到哪裏,用心關照着我,比自己親姐妹還親。我比較笨,朱醫師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啥也看不見的我不被拋下,多虧了她帶着我、推着我。”吳阿姨説,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多了一個身份——師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還免收學費。28年來,已經有100餘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就業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醫師,你每培養一個徒弟,就樹立一個競爭對手。何苦呢?”

聽到這樣的感歎,朱麗華很淡然:“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着,有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再説,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過歲月的風塵,朱麗華面對苦難時所展現的豁達與堅毅,感染並帶動了許多人。47歲的陳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陳永明在麗華推拿診所已經幹了16年。同樣,如果不是朱麗華,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活法。

清瘦的陳永明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強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惡化,他輾轉於各個醫院之間,醫生們都説治癒無望。

朱麗華的診所接收了他。朱麗華一有空就給他推拿。一個月,人能起來了;兩個月,腳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枴杖走路了……“20__年我們診所搬家,我跟永明説,搬家枴杖不要忘記了,他説,我早就不用了。我一驚,什麼時候不用的,我哪裏曉得啊,我又看不見……”朱麗華説這句話的時候,特別開心。陳永明病情好轉後,也學習推拿按摩,現在在麗華推拿診所做着管理工作,每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裏工資最高的“頂樑柱”。

正是朱麗華的愛,給了吳阿姨、陳永明等經歷磨難的人們一雙“眼睛”、一縷陽光、一種希望。朱麗華用行動告訴他們,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一個人即便身處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於水火之中,拯救靈魂於黑暗之中!

當發光者:“我要當好新時代的光明使者”

命運以痛吻了朱麗華,而朱麗華報之以歌。如今的朱麗華已不滿足自己是一個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當一個發光者,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陰鬱中賜予別人光亮。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説這病,難醫!你這裏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裏,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温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着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説:“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説:“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裏面有一羣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説: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着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朱麗華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個體的力量雖然如螢火之渺小,但只要匯聚起螢火蟲之光,定能光芒萬丈,照亮一片美麗的精神天空!也因為抱持着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腳底下的這塊土地需要,凡有召喚,她必率先響應、帶頭踐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顧大局、識大體,彰顯當代共產黨員的新魅力:

1990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當於奉獻出了兩個月的薪資所得;

20__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她二話沒説捐款1萬元;

20__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動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説是無論如何要為抗震救災奉獻綿薄之力;

每年的寒門學子結對,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萬元,結對46名寒門學子;

……

朋友問:“朱醫師,你對自己吝嗇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腳上那雙新布鞋只花了20多塊鈔票還嚷嚷着嫌貴,對國家、對別人卻那麼慷慨。你的錢都是血汗錢,靠平時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積攢的,何苦呢?值得嗎?”

“不能這麼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個盲人,能有今天發光發熱的機會,也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讓我去培訓,幫我安排了工作,後來又藉着改制的東風,盤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診所,帶着一羣盲人朋友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給予的光亮,還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説,我們雖不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讓光輝温暖萬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個發光體,用真誠、純粹、善良和寬廣,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朱麗華總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她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説:“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最是尋常見真情,最是細節顯品格。因為不幸,朱麗華的眼睛從光明走向黑暗;因為自強,她的心靈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進靈魂,把信念化為行動的力量,帶着夢想追光,帶着情懷造光,帶着使命發光,在最平凡的崗位展現堅毅與自強的力量,傳遞奉獻與擔當!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徐前凱,男,漢族,中共黨員,1987年12月出生,20xx年12月入伍,重慶榮昌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車務段榮昌站車站值班員。

他18歲參軍,曾在洪水中救起放牛娃,在寒冬跳進淤泥里加固連隊的魚塘。退伍後,分配到遵義車務段,後調入重慶車務段,先後6次獲段崗位技術比武第一、第二名,多次榮獲段“安全生產標兵”“先進生產者”稱號。

20xx年7月6日15時49分,他跳火車救下一名穿行鐵路的68歲孤寡老人,自己的右腿被火車碾斷,導致膝蓋以上高位截肢,其胸懷善良之心,勇行扶危之舉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榮獲“最美鐵路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等稱號 。

徐前凱同志在橫穿鐵路老人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熱血奏響了一曲英雄凱歌。

他的事蹟被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重慶日報等媒體報道後,瞬間刷爆網絡,引發無數網友的感動與敬佩。

徐前凱剛入伍時,身體瘦弱,體能較差,但他沒有氣餒,拼命“開小灶”查缺補漏、強化訓練。

5公里武裝越野,他給雙腿加綁沙袋還要多跑幾公里;單雙槓手臂力量不足,他舉啞鈴、做俯卧撐直到汗水滴濕整張報紙;手榴彈投不遠投不準,他把揹包繩一頭栓樹上一頭綁手上來回揮動練爆發力、練“瞄準”,以致手掌脱皮見血。

不到半年,他的體能科目全部達優,長跑、器械測試還經常進入“前三甲”。

20xx年5月的一個暴雨天,徐前凱巡邏返回途中發現一個放牛娃被困在河中央。他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下水,救下隨時可能被洪水吞沒的放牛娃。

當得知放牛娃剛上國小二年級,父親病逝、母親改嫁、與爺爺相依為命時,他掏出身上僅有的160元錢,後來每月發津貼都會拿出一部分錢給他們爺兒倆送去。

兩年軍旅歷練是徐前凱人生寶貴的課堂,得到了意志的磨鍊、黨性的錘鍊,他憑着過硬的素質與高尚的人品,不僅入了黨,還被評選為“優秀士兵”。

202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28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感動了大江南北,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當時年僅26歲的嘉興盲人朱麗華,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勵下,自強不息,在黑暗世界裏創造了一份光明的事業。

然而,朱麗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見到張海迪,零距離聆聽她的教誨。昨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在參加了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嘉興賽區的活動後,晚上7時40分,抽空在嘉興國際奧林匹克酒店12樓,與朱麗華坐在了一起。

兩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年齡僅相差2歲的女性,一見面,都顯得十分激動。張海迪坐在輪椅上,精神飽滿地望着身旁的朱麗華,談人生、談學醫、談心得,時而細聲細語,時而開懷大笑。

第一次現場聽到張海迪的聲音,朱麗華腦海裏立即浮現1983年聽廣播的情景。“您的聲音和故事,很快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朱麗華動情地説,由於意外事故,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少女,五彩繽紛的世界從此變成了無法抹去的黑色,是張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勵着她挑戰自己,戰勝困難。

20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朱麗華憑着頑強的毅力,認真學習鑽研按摩技術,自學成才取得大專文憑,成為一名中醫師,並且熱心傳幫帶其他盲人從事推拿工作。經過10多年的努力,她將推拿診所辦得紅紅火火,還解決了10多名盲人的就業問題。從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計治療的患者已達17萬餘人,有百餘患兒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來。

聽了朱麗華的經歷,張海迪十分開心,並回憶起自己15歲時,隨父母學習鍼灸和行醫的經歷,她意味深長地説:“盲人心裏應該有個太陽,永遠樂觀面對生活。”朱麗華也感慨地説:“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説話間,兩人都開心地笑了。

當了解到朱麗華如今不僅是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還是市政協委員,並先後獲得嘉興市殘疾人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等各種榮譽時,張海迪連連稱讚。

談話很快就超過半小時。作別張海迪,走出門外的朱麗華仍顯得十分激動:“這半小時將是我人生的一大財富,我將永遠珍藏,繼續努力,多為殘疾人事業貢獻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pnyq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