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同課異構心得體會3篇

同課異構心得體會3篇

本文目錄同課異構心得體會同課異構教學觀摩研討會心得體會同課異構心得體會

“送課下鄉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心得體會

同課異構心得體會3篇

xx年12月4日,我們一行四人赴參加xx市“送課下鄉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來自義橋中學的盧**老師和運河實驗中學的王**老師為我們奉獻了兩節精彩的示範課,市教研室鄧老師、縣教研員劉老師和來自於各學校的老師們都做了精心的點評。本次活動收穫頗多,現將最深刻之處如下。

一、嘗試板塊教學

板塊教學是歷史教學的新趨勢。本次活動的兩節課都採用了板塊教學,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鄧老師專門對板塊教學的產生、發展、如何形成、劃分板塊等問題做了細緻的介紹。板塊教學告訴我們,對教學的把握要從整體入手,在理解內容、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風格、學生的實際等將教學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安排,呈板塊狀呈現。這樣就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雜亂無章,使教學思路、線索更加清晰,有利於更加合理安排內容。當然,鄧老師也一再強調,並不是強制推行板塊教學,只是供各位老師借鑑參考。

二、注重基礎知識落實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低估學生能力,但是也不是太高估學生能力。國中生對歷史學習的時間還短,對於如何學習歷史沒有清醒的認識,對於學習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及時給予學生該有的指導和強調。如提示學生標記、記錄,難寫、易錯的隨手寫一寫,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等,都是必須的。究竟什麼樣的課才是一節好課,這個標準有很多。但是假如學生上完一節課,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能掌握,甚至還不會寫,這節課絕對不是成功的課。本次授課的兩位老師都比較注重知識的落實,這相比好多公開課、優質課重形式、輕落實的做法,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注重史料教學

歷史教學中學習的內容包括史實、史觀、史論等,其中史實佔到了絕大部分。如果僅僅將史實內容平鋪直敍的講給學生聽,那麼學生即使知道了、記住了相關內容,對於歷史的本原仍然一無所知。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史料教學,提供適合於教學、多種形式的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具體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融入歷史,感悟歷史,提高領悟能力,培養探究精神。再者教材上提供的材料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是最有説服力和實用價值的,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用好這部分“天然材料”。

四、切莫盲目跟風

近年來在教學上一直存在盲目跟風的情況,去各地、各校學習所謂的先進經驗。固然,這些名校的創新措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引進的這些經驗要符合本地、本校的學生實際和教師實際。如鄧老師專門提到了小組的座位問題,明確質疑學生這樣坐真的好嗎?再比如某校學習杜郎口後,捨棄了已使用多年的多媒體,轉而在班裏用上小黑板。再者要求老師只能講多少多少分鐘等。需要我們學習的不僅僅名校的先進做法和經驗,更要學習他們創新的精神和意識。

同課異構教學觀摩研討會心得體會同課異構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帶着各位領導和各位老師的期望,我有幸參加這次“魅力教師、經典課堂”國小數學“同課異構”教學觀摩研討會。

本次獻課的都是全國最有名望的教學專家,有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有德高望重的教學前輩。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優秀教師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專家教師課堂的強大吸引力。他們嚴謹的語言、得體的教態、完美的課堂結構,每一處都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數學教學找不準方法,找不到合適的思路,把握不好教學的難度,是我在日常教學中存在的難題。各位專家教師的課堂讓我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數學是好玩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是美妙的,”是對數學課堂的最好詮釋。

數學是好玩的。在他們的課堂上我真的看到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不要説孩子學習數學沒有激情,那是因為老師沒有調動起孩子們的激情,只有老師滿懷熱情的來給孩子們上課,孩子們才會以同樣的熱情來學習。讓孩子們真的動起來,玩起來,自然而然的就拉近了孩子與知識的距離。吳正憲老師在課堂上真心與學生做朋友,在活動中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盡情展現智慧,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正因為有了活動的空間,有了親身參與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潛能被調動起來,於是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孩子們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變成孩子們創作數學知識的過程。

數學是有用的。從現實的實際問題出發,讓孩子親自來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感覺到數學方法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很多的驚喜,他們就會愛上數學。我覺得強震球老師求平均數中,糧倉的設計非常巧妙。直觀、形象、具體的體現了生活中的問題,給孩子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平均數概念。唐彩斌老師的基本數學思想,從二基教學到四基教學的完美過渡,在教學過程中慢慢的滲透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模式,教師站在兒童學習的角度上設計教學,抓住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的本質,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調控教學,引領孩子學會數學地思維。

數學是有趣的。劉xx老師的《小數的意義》一課,無處不在滲透着數學的內在美和數學文化的趣、妙、奇。“跳出數學教數學”是這節課的核心思想,在樸實無華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思考貫穿整堂課,解決問題的興趣從一而終。他用數學本身的理性美,邏輯美,文化美牽引着學生的注意力,激發着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和聽課老師都能在數學的海洋裏遨遊。劉延革老師也講了這節課,在她的課堂上我深刻感受到了課堂中和諧的師生關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勞動的成功與否,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係來決定的。”劉老師允許學生對學習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體驗,去理解,允許有不同的感悟、體會和結論。當學生感受到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時,學生才能敢想、敢説、敢問、敢做、敢於創新、敢於創造。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王薏老師的《面積的認識》一課,讓孩子動手去摸,動手去畫,動手去量,一節課中每個環節都是在圍繞面積的認識這個目標在進行,孩子們雖然只學到了面積這一個知識點,但能感覺到每一個孩子的理解都是深刻的、到位的。

兩天的學習,我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教學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思想得到了深刻地洗禮。從小處來講,我學到了很多小小的課堂技巧:老師提問要做到循循善誘,學生回答上來的具有總結性的話,可以找其他同學再重複幾遍,這樣不僅檢驗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加深了孩子對知識的印象;回答問題時要注意提醒學生用完整的話來敍述等等。這些小細節是我們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國小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後我的課堂中,我會加大這方面習慣的培養。從大的方面來講,各個教學環節的無縫對接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教學環節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能應用數學,如果孩子只是單單的記住了數學概念,那這樣的學習是死的。那怎樣才能讓學生可以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我覺得在老師的教學中就要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每一位專家也正是這樣來引領孩子們學習的。

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很多很多,無論哪個方面都嚴重欠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向名師學習,多向學校的老教師請教,多思考自己上課的不足,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也希望各位領導能多提供這樣鍛鍊的機會,藉助學習這個平台,發展自己,讓自己儘快成熟起來,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

同課異構心得體會同課異構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作為一名骨幹教師,我有幸在局領導的帶領下,於XX年4月7日赴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參加由中國教育報刊社培訓中心主辦的“全國國中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會暨語、數、外‘同課異構’專場展示活動”。

本次活動流程為:

一、 經驗交流:洋思、東廬兩所改革名校校長共同解讀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知名教育專家(成尚榮)現場闡釋新課程與有效教學的理念,解讀兩所改革名校的教育探索。

二、 “同課異構”:洋思、東廬兩校聯動,語、數、外三科骨幹教師齊聚一堂,分科同台共上一節課。風格迥異、特色鮮明,共同展示和諧的課堂教學;詮釋“學生主體、快樂學習、高效掌握”的真正內涵。

三、 課例研討:説課、議課、評課,教學專家同步觀課、現場議課、專題引領,與教師面對面深入剖析課例,解讀精彩課堂;與參與代表共同把握課堂教學的“命脈”----課堂教學有效性。

短短兩天的考察、學習,使我受益匪淺,現把我的幾點體會表述如下:

一、“洋思”與‘中廬’中學的教學模式

洋思中學的教學模式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具體操作程序是:出示學習目標-----出示自學要求-----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學生彙報自學結果(差生優先)------糾正、討論、指導、總結自學結果------學生當堂完成作業(鞏固、提高)、教師及時批改作業。

“先學”不是讓 學生泛泛的、單純的看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首先是提出學習目標,並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着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相關內容,完成檢測性的練習。自學的形式多種多樣、靈活多變,可以是看例題、讀課文、看註釋、做實驗、發現疑難做記號、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等等。在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記下來,但不輔導,不干擾學生自學。

“後教”不是教師滿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 學生間的互動式學習。現在洋思的‘後教’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歸納、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由實踐上升到理論。

“當堂訓練”是在先學、後教之後進行的,一般不少於15分鐘,內容有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着重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理解課堂上所學的重點、難點。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看似簡單的8個,實際上藴涵的理念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只有真正作到“不學不教,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東廬中學的教學模式為“以學定教,‘講學稿’實現教學合一”。‘講學稿’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測試和複習資料於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是“教、學合一”的載體。

‘講學稿’的編寫要遵循主體性、導學性、探究性、層次性、開放性、創新性等原則。用‘講學稿教學要作到“四精四必”。‘精選’,指精選教學方法、內容、習題、例題、提出的問題,落實在集體備課上。‘精講’,指學生可自學的不講,讓學生自己理解的問題可不講,落實在啟發解惑上。‘精練’,指課上多練,集體訓練,人人動腦,人人動手,落實在以練助講的課堂教學上。‘精批’,指通過精批發現學生共性的錯誤,及時彌補教學中的不足,落實在全批全改、統計分析、及時反饋、講評輔導上。“四必”-------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是對精批的高效落實。以“精”來提高質量,以“必”來調控負擔,貴在“精”,重在“必”,功在課外,利在課內。

講學稿指導學生自學 的流程如下:

師生合作-------自主預習-------目標------教師講解-----查明原因--------小組學習------反饋給教師。

運用‘講學稿’的教學活動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學的常規做法,以‘講學稿’為載體實施對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指導,將課下與課上相結合,學案與教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橋”,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這種教學活動是突出學生自學能力,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學定教’,學情決定教情,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二、縱觀兩個學校的教學模式,以及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都有其共同特點:

(一)、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非常重要。人們習慣上認為,課堂上教師講的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學的就越快、越好。事實上,這樣做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教師成了“講師”、“話筒”,學生卻成了“聽眾”、“啞巴”。其實,“教”不是系統講授的意思,是“點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範其不準確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由於學生通過自學已基本掌握了書上的知識,所以教師真正講解的東西並不是很多。留心一下他們的課堂,就會發現教師絕不就題講題,或只告訴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預防運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教的方式都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講的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補充;講錯了的,師生辨析更正。

他們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做到: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課本放手讓學生閲讀,重點、難點和疑點放手讓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或中心思想放手讓學生概括,規律放手讓學生尋找,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最終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兵教兵”,這是在他們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的動人景象。針對學生在自學中暴露出的問題以及練習中的錯誤,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做評定、補充、更正。

“兵教兵”、“一幫一”不僅能夠有效的解決學困生問題,而且還促進學優生的提高。學優生要想幫助他人,自己就要充分理解,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識清晰的表述出來,本身就是一種提高。

(二)、在‘做’中學,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這些活動中,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學生自學的過程,更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對學生來説,在沒有自學之前,知識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過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這些知識的感悟,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學習體驗各不相同,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也往往各不相同,學生在教師明確目標的引導下,通過各自的親歷體驗,對問題的解決能達到“條條大道通羅馬”的效果,這更是一種創新。

(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緊張是他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課堂上像考試那樣緊張的自主學習,可以形象的概括為‘七能’:一能發現真實的問題並及時解決。二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識和提高質量。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想品質和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六能最有效的‘培尖補差’。七能確保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對於這樣的課,學生課上感到特別緊張------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一點都不能鬆懈;課後感到特別快樂------學的快、學的好,有一種成就感。課堂上只有讓學生高度緊張了,教師的教才會高效,學生的學才會高效。

‘兩案合一’是他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二。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與學是兩張皮,老師的教案往往是‘講案’,只考慮老師怎麼講,很少考慮學生怎麼學,即使教案中設計了一些雙邊活動,也往往是自導自演、自問自答。而他們的教學中,師生共用“講學稿”,老師的‘教案’同時也是學生的‘學案’。“講學稿”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線,按照學生學習的全程來設計,充分體現了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繫,主要包括四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探討-------課內訓練鞏固-------課後拓展延伸。“講學稿”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教材。上課時老師按照“講學稿”檢查點撥,以學定教,學生不會的東西正是老師要點撥的東西,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也是老師要補充的東西,體現了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他們的課堂教學改革之所以能順利、高效的進行,源於:

(一)、學校領導帶頭搞教改,用行政手段推進課程改革,保證新教學模式在全校推廣。教學改革的關鍵是理念的轉變,一些老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對他們來説已經‘輕車熟路’,自然不願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在加上任何改革在初期都不會有預期的效果,更會打消某些老師的改革念頭。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用行政手段推進教學的改革就顯得非常重要,正如洋思的秦培元校長所説:‘我們學校寧可接受剛畢業的大學生也不願意接受從教多年的有經驗的老教師。’

(二)、“備研合一”發揮優秀教師和集體的作用。

集體備課,最大限度的發揮優秀教師和集體的作用,建構了以校本教研為中心,教學、教研、培訓一體化的體系。

講學稿的研製過程使備課由‘重寫輕備’轉為‘重備輕寫’。在這個過程中,集體備課落到實處,探索過程使問題成為研究資源,經驗得以形成和積累。一份好的講學稿,教學思路即是統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學目標,又有個人施展的空間;既體現合作研究、博學眾長,又留有公平競爭的餘地;備課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培訓、教研、備課、上課不再互相遊離,而是逐步達到和諧統一、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相的益彰。

除集體備課外,他們還舉行專題講座、學習彙報、課改沙龍等有組織的交流活動,使教師逐步‘敢説’、‘會説’。同時,學校還努力提升教師日常交流的價值,倡導教師課前、課間、課後都能針對課堂上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把辦公室變成教研沙龍的場所

(三)、大面積轉化“學困生”。

個別轉化‘學困生’的經驗很多,但大面積轉化‘學困生’卻往往難有成功的措施,而他們卻找到了一系列措施,如‘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的四清制度,就像四道攔河大壩截住了學生後退的道路。

對於‘清’,我在教學中也經常提到,同時也試着做了,但沒有洋思人做的盡善盡美,總是不能持之一恆,不能做到真正的清,這也正是我的困惑,怎樣把‘清’搞好,落到實處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另外,他們還有許多措施,如“從初始年級抓起”,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就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措施。如有的學生基礎差就要給他補課,有的學生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就要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等等。不要等學生到了高年級才採取措施。另外,如把‘學困生’按在前排,與好學生同坐,減少他們‘求助’的難度,採取‘兵教兵’的戰術等等。

所有這些,都需要全體老師齊心協力、齊抓共管,達成共識,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才會有好的效果,正所謂‘孤掌難鳴’,這也是我們在改革時的難點。

教師觀念轉變了,備課充分了,學困生減少了,課堂教學達到高效就成為可能。

總的來講,這次洋思之行收穫不少,‘同課異構’的對比更好的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對我們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wjr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