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菜根譚心得體會(通用5篇)

菜根譚心得體會(通用5篇)

菜根譚心得體會 篇1

夜深了,靜得可以聽見葉落的聲音,柔柔的音樂聲繞於耳際,青花瓷杯中茶葉隨水的沉浮漸漸變成綠色,晶瑩而清澈,杯子裏的光影閃爍着水的靈動,那一刻心兒會明亮清新,恰是林間澗溪緩緩流淌,一日的蕪雜,此刻只有一份久違的寧靜縈繞於心。靜靜讀着《菜根譚》,品味一代偉人毛澤東説的話:“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等學問的語錄體文集,共分前後兩集、三百六十則,他以道德格言的形式,將儒釋道三家精髓於一爐,娓娓道出中國式的處世建業之方和修身養性之學。其中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福民治國的宏遠志向、親近自然的隱逸之趣,既富於生活氣息,又充滿詩情畫意。讀着細細回味,如茶在口,潤澤清新。

菜根譚心得體會(通用5篇)

書的有句話,講的是:“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對這句話,我理解為:對品德不好的人報以嚴格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對待他們不討厭他們,要做到對事不對人。《菜根譚》中有一句名言,“威宜先嚴,恩宜後濃”,它的意思是説,我們對待別人應該從嚴到寬,如果先寬厚再轉至嚴格,別人就會憎恨你冷酷無情,而恩惠則要從淡轉濃,否則別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這句話講的雖是修身方面的問題,但用到教育孩子上來,同樣適用。它提示我們對待孩子應該一開始就嚴格要求,時時關注他(或她)身上出現的各種小問題,防患於未然,只有孩子將各種規範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自覺行為準則之後才能由嚴轉寬,否則極易產生一種“破窗”現象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他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中產階級社區帕羅阿爾託和相對貧困雜亂的布郎克斯街區,停在布郎克斯街區的那一輛,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果那輛車在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羅阿爾託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完好無損。後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玻璃敲碎了,結果呢,僅僅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基於此項試驗,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某個建築物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我們提倡對孩子寬容,那是指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允許他們犯錯,但並不是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也不該得到批評,甚至還不適當地獲得激勵。青少年時期是是非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家長得體的嚴厲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一味的“寬待”孩子的那些因為主觀意識導致的錯誤,就會助長出現更多的“破窗”,使許多本來完好的玻璃也難以“倖免”。 我們教育孩子不僅要及時更換“被打破的玻璃”,同時對出現細微裂縫的“玻璃”亦採取恰當的補救措施,從而在日常的嚴謹教育中獲得應有的效益。比如學習上,有某一個人懈怠了,往往會影響周圍的其他同學,繼而那一塊學生在學習上都有所放鬆。

菜根譚心得體會 篇2

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育德為先。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範。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通過對《菜根譚》的學習,我發現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像,同時也能找到一種人生的寧靜。見其文字就如同與他本人對話,一句話,一輩子。有時候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夠改變你命運中的很多東西。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這是一部讓歷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培訓中提到,明代洪應明所著的這本書,被後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新中國的創始人——毛澤東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菜根譚》全書,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比如“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喜歡它的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才不至於被逆境擊得粉碎。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於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面對權貴呢?他是這樣説的,“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何謂真君子?他告訴我們,“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我決定在暑期裏好好讀懂《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菜根譚心得體會 篇3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寫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集合了萬古不變的教人之道,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我們正心修生,養性育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的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説,一個人如能堅強的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

《菜根譚》這本書分為前集和後集,其中我最喜歡的的一則是: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功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這則告訴了我,如果自己對別人有所恩惠,切不可念念在心,計較回報,長此以往只會加重自己的名利之心。相反,對別人的恩情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對於自己犯的錯,要時時刻刻以此為鑑,改過自新。別人犯錯時,如果你不斷指責並不能讓他改正已犯的錯誤,相反只能使他對你產生怨恨,而當你為他辯護,他則會反過來檢討自己,積極的修正錯誤。

閲讀《菜根譚》,能讓你從容的面對紛繁變化的世界,時刻擁有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對人生有新的體味,對心智也有一個新的提升。

菜根譚心得體會 篇4

《菜根譚》中有句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展雲舒。”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遇事要淡泊話往往説出來容易,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但有一位大師卻做到了,他就是齊白石。

不論是譽還是罵,都能做到聽之任之,這屬於一種超脱的人生境界,如此一來,便逃出了自我的約束,走出了自我封閉,於是,拳腳大展,專心於自我的事業,不為名所擾,更不為利所煩。這種不求名利之心,喚起了精神上的覺醒,反而會成就一番大事。

對於他人對自我的讚譽,能夠淡然視之的人固然有,但應對他人對自我的謾罵,又有幾人能夠“一笑而過”呢

所以,人活在世上,要學會用一顆簡單淡薄之心入世,不要總活在他人的議論之下,不管是應對着他人的稱讚,還是別人的誹謗,不必大費口舌與他人爭執。古話説的好“清者自清,濁着自濁”,所以清濁自有定數,只求問心無愧便可。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的,可是心理專家還是給出了我們兩點提議和方法,具體如下:

別把自我看的太重

有的時候,在特定的某個環境中,我們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太把自我當回事。應對他人的讚美之詞時,必須要堅持清醒,自我真正的水平僅有自我明白,8能把他人的話全部信以為真,這樣只會迷失自我。有時候假如把自我看的太重,就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心理再也難以裝下他人,也就更容不得他人對自我只言片語的負面議論之詞,暴露自身的狹隘心胸。

事過心隨空

無論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還是處在人生的低谷,我們要時刻堅持一種低調的態度。遇事不大肆張揚,遇悲事不盲目急躁,並且不要時刻放在心上,事過心隨空。如果只是陶醉於自我取得的一點小成就上,只一心期待得到別人的了誇讚,很容易盲目自大,不思進取。所以,要想做到寵辱不驚,首先要學會低調為人處事,這樣能夠有助於到達“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境界。

最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做到這一切,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事過心隨空”如果能夠做到這點,那麼就沒什麼煩惱呢。努力的去改變吧!

菜根譚心得體會 篇5

近日讀《菜根譚》,很欣賞這樣的句子,“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原句不太好懂,找個譯文看看,確實收益挺大的。

這句話可翻譯為:“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任何魚蝦來繁殖。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應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在生活中,我們要習慣看到崇高的事物,但也要習慣看到非正義的現象。因為正因為對立面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比如説人們多愛看美女,美女者,看之養眼,古人有語“秀色可餐”,再説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行為是無可厚非的。正因為存在醜女,才襯托了美女的美,有比較才有鑑別。如果天底下的女子都一樣漂亮,那麼,人們都會習慣了,也無所謂美與醜了。

做老師的,當然喜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這樣的學生管理起來不費勁,而且也能取得不錯的好成績,也適應應試教育的結果。心中常這樣想,所有的學生都如某某就好了,上課也輕鬆了,成績也能上來了。其實想一想,社會正是因為個性而顯得多姿多彩,這也只是一個願望而矣。課堂也不是現代生產中的流水線,我們也無法生產出同樣的合格產品。

有時候上課,因為個別搗亂的學生而確實把人氣得夠嗆的。現在學生、家長、教師的法律意識都挺強的,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事情教師也堅決不做。因為如果把知識沒有教好,只是説明你這個老師能力有限,是小事;但是如果因為維護課堂秩序而做出非法的事來,那可是一輩子的事兒,是大事。因此,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再加上有些家長維護自己孩子,有些事情確實很難處理。大多老師有同樣的一個感覺,現在看到有些學生,確實是有些害怕。

有時候感覺教育的力量不是萬能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上起課來讓人頭痛,卻也無能為力,在課堂上還挺囂張的,用着挑釁的眼光邊説話邊看着你的眼神,老師卻無能為力。不能體罰,説教也顯得很蒼白,黔驢技窮也只是一個叫家長,來與不來還得看人家的心情。

還是古人説得好“地穢生物,水清無魚”,不管是自我安慰消極逃避無可奈何也好,還是至理名言處世準則也罷,覺得説得的確挺在理。人們制定了規則,但是卻是由人們把規則打破。規定了法律,但是還會有人違法。有了規章制度但是還有人不遵守。

人要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師與生者之間,也同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4kqk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