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

1、“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並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意思是指:職業院校應履行兩項功能:學歷教育、職業培訓。這兩項功能是我國1996年開始實施的《職業教育法》規定的。20多年過去了,我們沒有執行好,所以需要完善。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學歷教育與培訓關係的認識。這裏的“培訓”應當非常明確:主要指職業技能培訓,簡稱為職業培訓。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二者有同有異:

(1)二者同之處主要表現為:都要以就業為導向,都要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都屬於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系統的重要環節。

(2)二者異之處,一是性質不同。職業教育的學歷教育是國民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非學歷的技術技能培養;二是功能不同。學歷教育兼具準職業人培養功能和專業深造功能;職業培訓則兼具受訓者就業功能和技術技能提升功能;三是對象身份不同。學歷教育對象主要是校內學生;職業培訓主要對象是校外勞動者——願意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的學員;四是雙證書要求不同。學歷教育要求實行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兼具,職業培訓沒有雙證書制度的強制性要求;五是學習制度不同。學歷教育的時間是全日制的;職業培訓時間是碎片化的長短期不一的。

可以説,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二者之間,既有亦此亦彼的模糊地帶,也有非此即彼的本質區分。

3、完善當然非常必要,但,從現代中國發展對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如果僅僅包括這兩項功能顯然缺乏應有的社會貢獻度。

4、“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的認識。從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角度談“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那就是:學歷教育方向,暢通的渠道主要是職教本科、職教碩士等學歷學位的銜接;職業培訓方向,暢通的渠道主要是各專業技師(工程師)類、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類的職業技能等級聯通。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2

本週,我認真研讀了學校組織學習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綱要》從總體戰略、發展任務、體制改革及保障措施四方面詳細、深入地探討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問題。從學前教育到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內容之多,範圍之廣使我無法一一詳述。在此,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想結合自身,簡單談談關於高等教育這部分內容的感想。

首先,使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二頁工作方針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關注學生的發展,關心每個學生在綱要中被給予了很高的地位。

記得心理學教材裏有個例子講的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教師期待效應”,是關於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注和成就期待會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的例子。也就是説受到教師積極期待的學生,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強,並激發出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向着教師期待的目標積極努力,取得教師期待的結果。皮格馬利翁效應提示我們,教師要關心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都應給與積極的期望和鼓勵。這個例子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之後我在上課的時候就更加時刻地注意給學生期望和鼓勵,而且效果很好。這學期伊始,很多學生還沒從假期的閒散中恢復過來,甚至有一些平時表現不錯的學生也變得散漫,上課不帶書,不認真聽講,説話或睡覺。課後,我找了一些學生談話,問其原因並表示出我對他們的期望及關心,他們當即表示認識到了錯誤,在第二週上課時都變得非常認真,很多學生在課前都主動舉手背課文,使我感到非常欣慰。也更加深深體會到了對學生關心所取得的效果。

其次,使我頗有感受的是第三十二條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關於因材施教的內容:“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高一學段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我認為無論是國小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教師都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特點,發掘學生的潛能。對於不同的學生,要相應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甚至教學內容,使每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今年我帶了八個大一的班,很快便感到各個班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每個班都有幾個基礎不錯的學生,有的班基礎不好的學生不佔少數。另外我還有幸有一個高級班,是整個年級英語比較好的同學組成的,整體水平較普班而言要好很多。針對這個現象,我在備課的時候就做出了一些適當的調整。例如高級班,備課時就要多準備一些內容,因為高級班的學生基礎好,吸收、掌握知識比較快,所以能多出時間來講更多的內容。並且在講單詞時,會給他們進行擴展引申,使他們能夠在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而對於剩下的七個普班,各個班的情況也都不太一樣,有的整體基礎好一些,有的則差一些。有的班整體英語水平都不太高,講多了講難了都吸收不了。還有一些同學則是對英語不感興趣或一竅不通,所以我認為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要因人而異。對於英語基礎差的同學,我就積極引導他們説,多讓他們説對話。雖然有的時候他們只能説不兩句,但我認為能説出來就相當於往外邁了一步,積極鼓勵他們,增強他們學英語的信心,使學生們在英語學習方面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認為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管學生的差異性而一味的“一視同仁”,恐怕會使好學生水平停留甚至後退,而基礎差的同學也不會有太大提高,從而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而採取因材施教後,則是雙贏的效果。

最後,我想談談我對第五十三條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方面的感想。“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幹、“雙師型”教師、學術帶頭人和校長,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最關鍵的就是自身的業務水平問題。學習是持續性的,決不能因當上了教師而鬆懈下來,相反的,教師應更加註重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我感到作為一名好的教師必須有淵博的知識,所以教師要不斷的積累、豐富各方面的知識。備課時我找了很多跟教材內容有關的知識給學生擴展,好讓學生能瞭解更多的知識。並且每次課前都會教學生們幾個音樂詞彙,課下我會認真的在網上搜集音樂方面的資料,包括所教音樂詞彙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對於像我這樣非音樂專業的人來説音樂知識的積累也是一種學習。自己在業餘時間也經常看英語方面的書籍,不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以上是我結合自身,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內容的一些感想與體會。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熱愛我的職業,希望國家出台更多適合我國學生髮展的教育政策,而我也將會更加努力的投身於教育事業中,努力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3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從現在起到,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不活,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和佈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

綱要指出戰略目標是,到,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發展任務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體制改革包括人才培養體制改革,試招生制度改革,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擴大教育開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經費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推進依法治教,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加強組織領導。

教育優先發展,這是增強國力,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育人為本,我感到我們要培養一個除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外,還需要有極強個性、極強獨立創造性的人才,這是我們國家最後走向強大,擠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的必要條件。我國自古就有一句話:“行行出狀元”,只要是有社會責任感,具備實踐創新能力,敬業奉獻精神,為國家為社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有所貢獻,都是社會需要的人才。而教育的進步,正是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普通勞動者和無數專家學者等專門人才。

教師也因此而同樣如此,必須引起國家教育部門的充分重視;而制度的改革創新,則重點放在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上,提高質量應該把培養有極強個性、極強獨立創造性的人才防在首位。學校既是培養人的地方,又是一個有着極深文化底藴的地方。雖然現在提倡所謂的素質教育,家長也很重視孩子的才藝培養,如學鋼琴、學圍棋、學唱歌跳舞等等,層出不窮,只是他們更多的關注孩子技術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個性的培養。為什麼在大家的眼裏,中國人的.形象從魯迅筆下的麻木不仁,到了今天仍是缺乏素質修養?擇校問題,不僅僅反映的是一種教育現象,更是一種社會問題。家長們擠破腦袋,砸鍋賣鐵也要為孩子選擇一所升學率高的學校,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一張考卷上。教師的名利就在這張紙上,學生的前途也在這張紙上。

學習了《綱要》後,更能理解“生活即教育”這句話的含義,孩子有能力在體驗後思考和決定,在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中有效地學習。孩子由此獲得的學習能力是可持續的,由此獲得的成長動力也是可持續的!因此我們更應該“解放孩子的頭腦;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間;解放孩子的時間。”因為在玩中學習,是遵循了興趣牽引孩子進步的規律,由此獲得效率,不是約束和傳統的激勵可以實現的!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學習貫徹綱要精神,就是要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教學工作當做一種職業做實做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才能真正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4

太原十九中正高級教師(教授)、山西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科研教師、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人才、山西省師德標兵、山西省教學能手、山西省骨幹教師,太原市優秀教師、太原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太原市優秀人才(龍城之星)、太原市第十一屆黨代會代表。被山西省教育廳聘任為山西省義務教育學科建設指導組成員、山西省中學教師培訓中心特聘專家、山西省教育廳中國小教材審核類行政審批專家等學術兼職。

20__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特別是教育系統,組織了深入的學習宣講活動,我校也在學期末組織召開專題培訓會,深入領會方案精神,指導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

一、認真學習《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使我們認識到黨和國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導向要求

方案的制定,反映出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是深入貫徹落實習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大舉措,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領域的一線教師,從事三十年教育教學工作,深感評價制度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藴含的意味。如果説課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那麼評價就是教育改革的關鍵。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佈、高中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頒佈、統編新教材的實施、教研活動的指導等方面相繼推出新政,極大地更新了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但是,教師作為國家課程改革的執行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於面對各種升學考試的壓力,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文化輕德育、體育、美育,重分數輕能力和素養,“刷題”、“機械記憶”、“不注重實踐”等等現狀,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台,明確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提出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要更加健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要更加多元,社會選人用人方式要更加科學。改革學校評價,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制度,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從而引導我們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

因此,通過深入學習領悟,使我們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對學校辦學評價的標準和要求,堅定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敢於真正放開手腳,踐行素質教育,落實好方案的要求。

二、深刻領悟《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使我們明確了改革教師評價要求,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方案中指出改革教師評價,要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要求,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全面落實新時代幼兒園、中國小、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師德失範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探索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

這些有關教師評價的具體要求和標準,使我們教師再次認識到師德師風的重要性,教師必須具有高尚師德,身高為師、行為世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為學生做出表率,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潛心教書育人,做好學生知識和精神的引領者和塑造者。

三、貫徹實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我們思政教師就是要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提出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貫徹落實方案改革學生評價的具體要求,作為思政教師,就是要在學校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的辦學思想指導下,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入課堂。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育人因素,鑄魂育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心、強國志,努力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路上,有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有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將不懈奮鬥,執着前行,為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貢獻。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3月17至20xx年3月21日學習期間,我們從理論到操作實踐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説,這期學習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前中醫理論歷史,又關注了實踐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學習班只有短短的5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彙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學習,我們完成了48學時的課程計劃,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中醫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中醫理論基礎知識,中醫經典在護理中的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臨牀應用推廣等,科學的護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説,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廣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楊連招的現代醫院護理管理的探討,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醫患溝通在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為護士長,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護理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臨牀科室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豐富的課程內容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參加中醫學習班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中醫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

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使醫院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6

現在很多人學經典是帶着一種批評的眼光來學,覺得經典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你比經典都高明瞭,那你還學什麼經典呢?你以一種牴觸的情緒,認為經典過時了,那你怎麼學得進經典?所以,學經典這個態度很重要,你必須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後再思考怎麼按照經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這樣,經典才學得進,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收穫。經典經過了那麼長時間的考驗,那麼多人依靠經典成了名醫,你有什麼擔心呢?所以,對於經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這裏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條件和素質呢?因為它太重要了。不具備這個條件,經典的學習整個就成了障礙。記得在讀《本草綱目》的時候,談到白朮這一條時,李時珍引了張鋭《雞峯備急方》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大家看到這個案例,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我想很多人會不相信。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麼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呢?這太離譜了。即便有這個髓溢病,牙齒那麼堅硬的東西,怎麼用白朮漱漱口就能縮回去呢?簡直太不科學了。

但,我不這麼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後,再來思考它的道理。首先,這個病名很有意思。牙齒為骨之餘,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現在要考慮的是這個牙齒為什麼會日漸長長?髓為什麼會往外溢?這一定是約束骨、髓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骨、髓由腎所主,腎為水藏,故骨髓亦屬水類,明白了這層關係,就知道對骨、髓的約束功能是由土系統來完成的,這亦是前面所講的土克水。現在土系統出了問題,土虛了,當然就會發生水溢,當然就會發生髓溢。髓溢了,牙齒自然會日漸變長。這個道理明白了,用白朮來補土製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簡單的事了。這是我對髓溢病及其治療的思考過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雙跟都有骨刺,疼痛厲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腳來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難。我按常規的思路,用了補腎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痺的其他方法,但,都沒有獲得明顯的療效。正在我感到進退兩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這個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質增生,是由於骨鈣流失到骨面,思考中醫骨性贅生物所致。骨鈣流失形成骨性贅生物,這與髓溢有什麼差別呢?應該沒有差別。於是我如法炮製,用白朮煎湯,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鐘。出乎意料,不數日,痛即大減,足跟能夠落地,堅持近月,病即痊癒。上面這個例子給我的感受很深,什麼感受呢?就是對這個"信受奉行"的感受。對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進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對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麼會有以後的思考?沒有這些思考,就不會想到要用白朮來治療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為今後的研究帶來機會。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絕了,一切的機會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因此,學習接受中醫經典著作,也是學習中醫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7

目前,我又一次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通過這次的學習,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我再次豪情滿懷、熱血沸騰,對祖國的教育事業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和久久的希望,從而對我國目前的教育和未來教育發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通過這次學習,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充滿了責任感和事業心,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我個人更大貢獻。

作為教育戰線的一員,學習貫徹綱要精神,就是要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

我一定要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教學工作當做一種職業,做實做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作為教師學習之餘應該認識到四個堅持的重要意義:即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堅持全面發展。

今後我將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勤懇敬業,甘為人梯,甘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8

醫學倫理學是用倫理學理論和原則,來探討和解決醫療衞生工作中人類行為的是非善惡問題。

倫理學或稱道德哲學,是對道德的哲學研究。道德是關於人類行為是非善惡的信念和價值,體現在關於人類行為的規則或準則中。倫理學是對道德的哲學反思,對人類行為的規則或準則進行分析,提供論證,以解決在新的境遇中不同價值衝突引起的道德難題。

醫學倫理學來源於醫療工作中醫患關係的特殊性質。病人求醫時一般要依賴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常常不能判斷醫療的質量;病人常要把自己的一些隱私告訴醫務人員,這意味着病人要信任醫務人員。這就給醫務人員帶來一種特殊的道德義務: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採取相應的行動使自己值得和保持住病人的信任。

所以,刻劃醫患關係基本性質的是信託模型:信託關係基於病人對醫務人員的特殊信任,信任後者出於正義和良心會真誠地把前者利益放在首位。

“健康所繫,生命相托”的信念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心靈,但我們是否思索過對於生命的感恩?在生命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麼的渺小,是她創造了絕美的奇葩,留給世間無限的美好。無私奉獻的遺體捐獻者,成就了我們嫻熟的技術,貢獻生命的實驗動物,賜予了我們紮實的理論,敬畏生命,善待捐獻遺體;崇尚醫德,關懷實驗動物。對於捐獻屍體,我們應該持一種敬畏的.態度,對於實驗動物,我們應該懷一顆感恩的心靈,“精神與日月同輝,愛心與天地共存”,思想上的一小點,行為上的一小步,通過思索生命的“洗禮”之後,定會走出醫學事業上乃至全社會、全人類的一大步。

現代醫學倫理學則有兩個新的方面:其一,由於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醫學已經從醫生與病人間一對一的私人關係發展為以醫患關係為核心的社會性事業。作為一種社會性事業,就要考慮收益和負擔的分配以及分配是否公正的問題,尤其是衞生資源的公正分配和儘可能利用這些資源使最大多數人得到最佳醫療服務等涉及衞生政策、體制和發展戰略問題。這構成了醫學倫理學一個新的內容,即公益論。

其二,以往的醫學倫理學提出的醫生的道德義務,或道德價值和信念都是絕對的,是一種“至上命令”,因為它們的權威被認為來自神聖的宗教經典,或來自不朽的醫聖。因此,不管是以法典還是案例體現的這些規範或價值無條件地適用於一切情況。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9

在這門課程開始之前,我對全科醫學的理解更多來源於醫院裏的全科醫生。在我的印象中,全科醫生就是一羣能在分診不明確的情況下,治療各種不同系統疾病的醫療工作者。也許他們更多地服務於基層醫院,也許他們接診的患者還包括一些詢問醫療保健知識的人羣,但在我初期的理解中,這門課程似乎離志在專科的我們有些遙遠。當然,現在看來,這種想法無疑是片面的。當我帶着這種誤區,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全科醫學概論這門課程的學習,我才真正意識到這門學科的廣博與深邃。

什麼是全科醫學?我在學習它之前不止一次問過自己,也得出過許多錯誤的答案。直到我在書上看到了它的準確定義: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牀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是一個臨牀二級學科;其範圍涵蓋了各種年齡、性別、各個器官系統以及各類疾病。其主旨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範圍、以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的長期綜合性、負責式照顧,並將個體與羣體健康融為一體。

當我看到這個定義,我開始明白我此前對它片面的理解源於何處了。正因為全科醫學是整合了多個學科的綜合性學科,我才會片面的認為它更適用於分診不明確的患者。就這點而言,這種基於觀察的理解雖然不夠正確,卻也體現了現實生活中的全科醫學經過歷史的發展已經很好的融匯了各個學科,達到了自己的新高度。而我的另一種誤區也在這個定義中得意解釋,所謂全科醫學更多面向基層,我想這種曲解應該源自全科醫學所面向的羣體社會與家庭。要貼近社會,進入家庭,不走進基層又怎能做到呢?更何況全科醫學的宗旨中第一條便強調了以人為本,而這其中的“人”必須靠着全科醫生深入基層才能真正去關心與瞭解。

談到這裏,全科醫學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然高大了起來。我意識到這門學科的創立與發展,更多的是醫務人員對幾乎所有人羣的關心,而不僅僅侷限在患者身上。這門學科不是冷漠的對科學技術推陳出新,而是以大愛從每個人,每個家庭出發,推動全社會醫療衞生水平進步。“人人享有醫療保健!”這不僅是目標,也是這門學科成就大愛的最高境界。此等大義,怎能不使我為之歎服,而心嚮往之!

全科醫學不是隻有全科醫生才需要學習的科目,只要是醫者,這門學科的豐富內容及主導思想,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細緻思考,到日後的臨牀工作中去發展,並終將受益終生。

要學習全科醫學,它的誕生背景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面對人口老齡化、疾病譜和死因譜的變化、醫學模式轉變、醫療費用的高漲與衞生資源的不合理分配、醫療機構功能分化等時代進程,英美等發達國家走在了發展全科醫學的前列並獲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國家的全科醫學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但這一深入人心,造福於民的學科很快便在國家的領導下奮起直追,取得了長足、健康的發展,並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

與我的理解相似,全科醫學與專科醫學存在着差異,它們分管了健康與疾病的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中,全科醫學以它獨特的基礎性、人性化、可及性、持續性、綜合性以及協調性,用防止保康一體化的方式,實現了健康為中心的全面管理、以人為中心、病人主動參與等宗旨。而專科醫學則往往代表了疑難、高端、昂貴、間斷性,用醫療為主不近人情的方式提供服務,並最終導致其宗旨被扭曲為以疾病為中心、醫生為中心、病人被動服從。

至此,問題看似又回到了專科醫生需不需要學習全科醫學知識的點上。

答案是肯定的。也許在有了全科醫生後,明確的分工可以使專科醫生資源不必再被浪費在基礎疾病上,可以更多的專心於疑難雜症。但越來越多的醫患糾紛,越來越緊張的醫患關係,也許正是許多專科醫生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大環境下沒能順應這一環境改變固化思維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以我對全科醫學淺薄的理解,已經能看到這一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因此,在我看來,將全科醫學對待患者的態度融入專科醫學的發展,不失為緩和當前醫患矛盾的方法之一。這也提示我們,不論我們將來從事何種醫療工作,認真學習全科醫學,都能得益於它更人性化的思維方式。為患者考慮得更多,自己才能走得更遠。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0

今年,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和發展規劃綱要》,學會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感觸最深的地方就是《綱要》中提及的“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國家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種高度是體現了教育在新時期的重要地位。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務有推進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提供高位均衡的義務教育、發展內涵提升的高等教育、深化服務發展的職業教育、做強優質多樣的高中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打造特色品牌的民辦教育、建成關愛融合的特殊教育。因為自己是一名國小教師,所以對義務教育這一方面關注得比較多。

在義務教育中,堅持“推進均衡、保障公平、減輕負擔、促進健康”的策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設施設備配置、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保障標準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努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人羣差距。切實減輕中國小生過重課業負擔,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在現如今的時代中至關重要。教師是一個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真知的人,教師應當不斷地提高自已的專業素養。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不斷的完善自我,充實自我。“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當今社會,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新觀念,鑽研業務,成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師。要講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學相長。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瞭解到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承的教育原則,既要堅持原則,公正無私,又要耐心細緻,循循善誘。在教學上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創造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強化支持服務意識。

經過多年的工作和學習,我在歷練中逐漸成長。承蒙學校領導和同事的關愛,讓我完成了在當初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學校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時候忙得暈頭轉向,手足無措。但樂於學習的我在同事的帶領下,也做得有模有樣,得到學校和家長們的認可。多年來,我自感收穫頗豐但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覺得我的教學設計能力還待高,其次,在處理教學中有些事情時還過於急躁,需要有更多的耐心。通過這次的政治學習,又對我進行了一次心理的洗禮。態度決定效率,心態決定狀態。新學期,希望學生和我都能更上一層樓!

學習《綱要》,就是要把綱要精神植根於具體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1

通過實習,我感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個人形象。這個問題似乎從來都沒有在入科教育中提到過,不過,相信很多局外人,包括醫學生印象中的醫生都應該是如江口洋介般玉樹臨風的——雖然,實際情況可能讓你大跌眼鏡。跨進病房那一天起,你就成了一個準醫生了。儘管醫生在中國的地位並不高,儘管整個病房誰都想支使你,但是,咱不能自己把自己給看扁了,更何況,沒有病人會一開始就充分信任一個鬍子拉碴、白大衣皺巴巴的醫生。所以,請注意你的形象,從頭到腳,從外到裏,乾淨整齊,清爽精神。

第二,請不要遲到。這是個通病,有很多人都是踩着點衝進病房的,不論是實習的,本院的,還是進修的。在心內科實習的時候,盧老師曾經要求實習同學7點進病房量血壓,住院醫生7點半到,主治主任8點到。提倡向外科醫生學習,養成早起的好習慣,向牀位上的病人都問候一下“昨晚睡得好嗎?早飯吃的什麼?”,病人也都會把你當成牀位醫生而把你的帶教晾在一邊。

第三,口袋裏的東西。白大衣口袋裏首先要放個小本子。那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東西,有希奇古怪的醫囑、綜合症、藥名和用法,有今天要請的會診要開的化驗單要寫的階段小結,還有各種各樣的電話,各個科室的、各科住院總的、老師的。這是你實習的見證,那上面寫滿了你的快樂、傷心、欽佩和懷疑。(我至今都捨不得扔)記得不要拿醫院裏的紙張記東西,不好看,容易丟。其次有聽診器、手電筒、壓舌板。再次多半有手機,建議查房的時候放到震動或者關機。否則教授查房查得正起勁的時候被你的鈴聲打斷了思路,影響實習成績。其次可以裝些不容易找到的化驗單什麼的,這樣可以省下很多尋找的時間。

第四,如果可能的話(我強調的是如果可能,因為這屬於小概率事件),在進一個科前先把相關的書本內容複習一下。事實證明要這麼做是相當相當困難的!但是,還是要儘量做到。做不到就邊實習邊看,這樣的記憶是很深刻的,有些甚至終生難忘。

第五,要有自信。當然,自信的前提是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這樣做事才能得心應手。要敢於主動爭取承擔某項任務,才能爭取到提高鍛鍊的機會。在現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裏,不善於推銷自己的人常常會失掉許多很好的機會,不利於自身水平的提高。在實習階段,有許多動手的機會都要靠自己爭取,你的自信也會讓患者更加相信你的醫囑。

臨牀實習的幾個月來,我接觸了許多黨員,他們之中有教授、有住院醫生、有護士,他們職務雖不一樣,但對工作的執着和熱誠,對病人負責的態度卻是一樣的且持之以恆的。與他們相比,我們相差甚遠。我們對工作遠沒他們那麼執着和熱誠,那麼精益求精。我們剛去實習的兩個月興致高昂,什麼事都搶着幹,每天去得早走得晚,漸漸地,有些同學就堅持不住,開始遲到了。而我,雖然從不遲到,但也不像以前去那麼早,工作熱情也沒以前高了。想着剛去實習那會兒,只要聽説哪個病人有異常體徵,不管那病人是不是我管牀或是不是我病區的,我都會去看,去摸,去聽。可現在,除了我管牀的病人外,其他的病人我都不怎麼關心了。是自己都知道,不用看了嗎?應該不是。往往是自己以為知道了,其實還不知道。醫學博大精深,千變萬化,同樣一種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的表現往往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多接觸病人,多思考,多總結。在與病人的接觸中我們往往可以獲得對疾病診斷極有幫助的臨牀資料。在這方面,我還做得不夠,因為有很多病例其實這一生可能也只見過一次,畢竟將來不是全科醫生,但是僅僅是一次卻是畢生難忘。

實習過程中,我還學會了處理各種的人際關係。科室裏面,醫生和護士的關係,醫生和醫生之間的關係,醫生和病人及家屬的關係,下級醫生和上級醫生的關係。的體會就是低調——別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三人行,必有我師’,上級醫生當然不用説,護士老師也相當棒。有一個閉式引流,我去給水封瓶裝生理鹽水。鉗子很不好使,那個金屬的蓋子怎麼也打不開,護士老師上來幾下就開了;病人也非常值得尊敬,需要我們的關心,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疾病。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醫學研究生了,在醫學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要走,但實習的學習生活會一直影響着我。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2

一、主要內涵

1、自主學習。通過校本課程“高效學習技能”和其它有效途徑及措施,使全體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慾望,充滿學習激情,掌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2、自我教育。通過學生參與設計並自主組織系列“主題班會”,自主參與組織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等活動,特別是自主組織“班級自我管理競賽”活動,實現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全面發展。

3、自覺發展。在學生自我教育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自主開展人生理想規劃與追求、生涯設計與實踐的系列活動(如成年儀式),引導學生走上人生自覺發展的道路。這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高級階段。

4、教學創新。通過實施“大課堂導學用合一”學案導學的教學策略,大力精簡和優化教學內容,強化教學評價的矯正與改進功能,大幅度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為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真正實現增效減負的成功之路。同時,逐步打造出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高效課堂,總結形成具有修文中學特色的“導學用合一”各學科教學範式。

二、核心理念

1、好奇與求知是人的本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只要教學方法得當,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學業成功。沒有學不好的學生,也沒有不會教的老師。

2、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語)。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永恆的追求。教是為了不教。

3、人的生理、心理個性差異,決定了其學習方式的差異。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發現和研究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個性差異,探索適應每個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要求學適應教轉變為教適應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師應向學生充分展現所教學科的獨特魅力,採取多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其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親其師,信其道。

5、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杜威)

6、賦有良好素質的教師,總是年復一年地大力精簡教材,最後達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這才是真正的教師(第斯多惠)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集中展現。素質教育的重心應該並且只有落腳在課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質教育,才不是課外活動式的點綴。以“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覺發展,教學創新”為核心理念的“三自一新”改革就是真正的在課堂上落實的素質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展示交流能力。活動以來,大部分學生都切實感受到了小組合作正紮實推進,自我管理已蔚然成風,自主學習成效明顯,班級呈現均衡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以檢查反饋,點撥提升,記憶訓練,當堂檢測為框架的課堂模式,改變了過去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包辦代替,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苦的局面;改變了過去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再次甚至多次講解而造成的課堂時間的浪費的情況;改變了過去學生解題不規範,語言表達缺乏邏輯思維混亂的現象;改變了過去教師需要一邊上課一邊維持紀律的尷尬境地;改變了過去教師提問時學生低頭不語和無人應答的問題;改變了過去把小組討論只當做公開課時的點綴和花樣的應付心裏;總之,這一系列的改變,其實質就是改變了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老師們的工作狀態,既解放了學生更解放了老師。

任何改革都會帶來陣痛和困惑。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有下列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1)學案多,作業量大。部分學生忙於應付老師對學案的檢查,缺少獨立思考,鑽研探究。少數學生只停留在學案上的空填上了,檢查時不會挨批,展示時能抄寫到黑板上,僅此而已。根據學科和課時安排嚴格控制學案數量和學案上的題目數量,要確保學生學習數學和英語的時間,要確保學生查缺補漏的時間,儘量減少純複製式的學案。

(2)檢查反饋訓練展示,有機械化和簡單化傾向。個別課堂上把檢查反饋和訓練展示的環節變成了比着學案念、比着學案抄,成了另外一種時間的浪費。一是要做好課件,新授課時重點檢查原理和概念的來龍去脈,也就是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複習課時通過簡單題目的形式進行梳理和檢查;二是要課堂不能等同於學案,學案只是一種載體,課堂是學案的整合和提升。學案相對課堂來説,只是個半成品,要把學案上冷冰冰的題目變成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穫和喜悦。課堂要有學案上沒有的新意。

(3)新授知識的鞏固訓練不夠到位。某些時候,某些學科如英語,前一天晚自習是預習,第二天課堂是學習,當天晚自習又要預習新學案,由於高中英語的知識難度相比國中大的多,沒有鞏固訓練是不行的,特別是我們學校的學生。重點難點知識,要放慢進度,要讓大部分學生跟得上,特別是新授課。

(4)點撥提升過於抽象,不夠形象直觀。某些時候,老師點撥的很精彩,但是學生聽起來很迷茫。點撥過高了,學生聽不明白,點撥過低了,學生沒有興趣。方法還是要從題目中來,到題目中去。

(5)完全忽略情景導入。其他學科個別知識的引入,在新授課上,應該還是要有一個情景,通過問題串的形式,把知識完整的呈現出來,不要簡單的機械的變成高三式的複習課。編寫學案時,要設計好學習活動,小步子,低台階的原則還是要堅持的。對於新授課學案的編寫,要突出導,而不僅僅是練。

雖然,在實踐過程中有各種困惑,但是,要知道這是改革的必然經歷,三自一新的路是對的,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大家應該對改革有着充足的信心,而不是觀望。要迎難而上,想盡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和困惑,倒退修文中學永遠沒有出路。從來沒有一種現成的經驗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幻想一把鑰匙能開所有的鎖是不科學的。學科與學科不同,課型與課型不同,內容與內容不同,教師與教師不同,學生與學生不同,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不能簡單化,機械化,三自一新課堂只提供基本的`框架和方向,這是一片大有作為的天地,等待着每一位教師去開發、去實現,在三自一新的指導下實現我們的課堂理想,讓學生得到快樂和成長。讓學生得到認識的快樂和得到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快樂,這是教師的天職。只要路是對的,就不要怕路有多難,路有多遠,只希望我們越來越好。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3

陶西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會長、亞太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主席、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教育學會顧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

同志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調研時指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我們現在正生活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一方面,很多危機威脅着人類的持續發展,比如,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的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危機,人與自己的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危機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

20xx年人類剛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共同資助一個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學科是新世紀的帶頭學科,70多位一流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為,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四個領域是被世界公認的21世紀最前沿技術,每個領域都藴藏着巨大潛力,而其中任何幾項技術的兩兩融合、三種會聚或四者集成,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效能。

美國經濟學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引起人們對以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產業變革的高度關注。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學技術將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領域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繫大為加強。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型員工將成為核心競爭資源。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最終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恆主題。順應時代的發展,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湧動的潮流,關注點相對聚焦。

動向一:

從“全民教育”到“全民學習”

世界銀行在“20xx年教育戰略”中提出,面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為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

上個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國關注全民教育,努力擴大教育規模,增加入學機會,取得了重大進展。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點已從規模擴展向質量提升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制定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大部分發達國家也並沒有為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行的“20xx年論壇”也認為: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少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幾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質量。

動向二:

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正在成為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一是全員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個性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與此相適應的是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美國聯邦教育部曾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説:“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在座談中,不少學生提出,學生應該有更多發言權來評價教師,考試應該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等。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學習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自行選擇學習不同的課程水平。法國20xx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為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提高學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開始,韓國首爾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作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對家庭生活滿意度、對自己滿意度及綜合滿意度,並且公佈了調查結果。第一次調查的滿意度是62%左右。

首爾官方認為,雖然現在滿意度較低,但這將引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更多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動向三:

從以能力為導向到以價值觀為導向

世界各國教育出現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新動向是,從能力導向朝着價值觀導向轉變。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價值觀和品格發展,並將之概括為“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則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規劃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嚴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

新西蘭從20xx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並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動向四:

從知識授受到創新精神培養

學習型組織倡導者彼得·聖吉説:“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各國教學模式的改變幾乎都朝着通過探究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方向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xx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學習”是指:學習以批判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習闡述本人的價值觀;學習設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續的未來;學習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學習如何通過實踐知識來作出應對;學習如何探索傳統和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

近日,部分美國教育專家列出以下五種美國未來的教育趨勢:

一是智慧型的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會根據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尋找出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作為實際教學時的方針。比如教師應以學生努力的程度為獎勵目標而非學習成果,要把傳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作為主要教學任務等。

二是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遊戲可幫助學生學習並增進學習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是磨鍊不屈不撓、努力不懈的精神。認為失敗是兒童成長的最佳機會,讓他們學習從失敗中得到教訓並改進,這項能力會讓兒童終身受用。

四是家庭作業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必要為了完成這些作業而剝奪了兒童遊戲玩耍和家庭歡聚的時間?家庭社交活動和情緒發展與在學校的課堂學習,對兒童來説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許多教師及校長支持“沒有作業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項目標取代家庭作業。五是培養創造能力。

應該通過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與人文設計學科的整合,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創意。很多學校開始嘗試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印度提出將“高級思維技能”培養貫穿在中學所有學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強調以應用為基礎的問題解決,反對機械學習,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體系,並且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該國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時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動向五:

從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

20xx年9月,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重複提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鄧肯認為,原因在於“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分為三個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最終可能產生學校形態的改變。

20xx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認為,在近期發展階段,“雲計算”和“移動學習”技術將進入基礎教育的主流應用;在中期發展階段,“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在遠期發展階段,“3D打印”和“虛擬遠程實驗室”將應用於基礎教育。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一項針對15歲學生數字化閲讀技能的調查報告,這篇報告測試了15歲的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能力。16個OECD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的學生參加測試,結果顯示:韓國學生在這方面名列第一。這説明OECD國家十分關注學生的信息素養。

法國特別提出,讓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真正掌握多媒體。20xx年新學期開始,法國的學校為學生提供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為了讓iPad走進學校,印度發佈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為120元人民幣左右,這讓更多人可以應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學已有1.5萬名教師接受了這種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的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

動向六:

從單一測評到綜合評價

OECD發佈的報告《為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中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為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成績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質量評估關注評估標準、評估體系和評估政策的建設。報告指出,OECD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以及如何測試“成績”兩個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異。但報告建議,評估要採取全面綜合的方法,使其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評估的重點應放在改進課堂實踐,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儘早參與以及將學生置於核心。

OECD目前已開發出新的測試工具,被稱作“OECD面向學校的測試”,是基於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測評開發而不同於PISA的面向學校的測試,旨在測評學校15歲學生的閲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情況,以幫助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綜觀世界各國,美國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綜合複雜的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更用於為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英國從20xx年3月31日開始,每所中學的GCSE考試(即學業水平考試)結果要向社會公佈,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總體學科表現和學校教學狀況,同時也為孩子選擇更適合的學校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提高質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話題,而關注點相對聚焦:以全民學習為重點——教育質量,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以價值觀為導向——教育目標,培養創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教育模式,教育質量的評估——教育結果。這些都對我們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目標提供了借鑑。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4

教師是教育隊伍的主體,教師素質是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主題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才能形成推進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落實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很多時候,落實不到位,是因為認識不到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快更好地進行知識更新,也是確保改革落實的重要前提。

我們常説“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才能擔當起推進教育事業創新發展的神聖使命。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知識之源,是加強能力、提升素質的第一途徑,是教師的立身之本。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則顯得尤為重要。

1、是向書本學習。俗話説,理念決定行為。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我們的首要任務,要注重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以及新課改理論等現代化教育理論的學習,使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層次等趨向立體化、合理化、實用化。要與時俱進,認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

2、是向同事學習。還應向同事學習,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因此,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善於觀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大家的共同提高。

3、是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我們要堅持在實踐中學習、提升。我們要善於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用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而在實踐中又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實踐中,我們應該不斷地總結、歸納,要理論聯繫實際,做到學有所思,以所學修其行,使我們不斷成長。

當前,教育涉及千家萬户,惠及子孫後代。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賦予每一名教師的神聖使命和重要職責。我們要落實會議精神,做教育發展的主人,擔當歷史賦予重任;謀教育發展之道,惠及更多百姓民生,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德化的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5

《醫學科研入門》應用正確的觀點、客觀精確的手段或者方法,探討環境與健康、疾病的關係,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為疾病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使醫學生能夠了解醫學科研的基本理論和為以後的科研工作做十足的鋪墊。那麼,什麼是醫學科研入門?這個問題大多數導師給出的共同的參考答案為:

一、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做醫學科研;

二、有做科研的思維,需要有“箱子外”的思想,不侷限於某一種現有的理論,有開闊的視野,掌握如何設計實驗,操作實驗步驟、分析實驗的結果並且從中得到有效的結論等;

三、吃得了苦中苦,醫學科研是一項很艱辛的工作,真正有激情的人需要持之以恆,耐得住寂寞,堅持不懈;

四、經常查找文獻,學習關於醫學領域的傑出的作品......《醫學科研入門》不經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還使得醫學生對醫學研究有着高漲的熱情,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讓每個醫學專業的學生有着嚴謹的醫學科研態度、科研道德、科研能力和社會使命感、責任感,並且為以後的科研鋪下堅實的奠基石,實現自身的人生意義,為社會、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將個人之力匯聚成大團體的力量,將祖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醫學科研有繼承性、探索性、連續性和創新性。而創新是科研選題的靈魂。創新性是醫學科研的基本要求,貫穿着醫學科研的全過程。創新思維要求打破常規,想到圈外的東西,不侷限於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術,但也要遵循基本的科學規律,循證實驗,不可不切合實際地憑空幻想。那麼從選題方面來説,我們必須在選題的過程中遵循一些原則:目的性、科學性、創新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倫理道德及規範性原則。我們不僅可以從工作中積累中選題,也可以通過所學的理論知識來選題,還可以從公共衞生事件中選題,我們依然可以選一些當今世界的研究熱點和醫學科研前沿為自己研究的課題......選好了課題的方面,我們需要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查找前人研究的相關文獻,學習相關理論和技術知識,建立適合自己的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假説並且開始試驗,驗證假説,分析實驗結果和得出結論。《醫學科研入門》是一門十分值得學習的課程,通過學習這些內容,使我對於它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相信在以後的學習與科研中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而且也體會到了在論文的寫作中也滲透了嚴謹和求實的科學態度,而這種態度不僅只是用於科研方面,在整個人生中我們都必須秉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生活,處理每一件大事小事,使我們受益終身!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6

本人認真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根據綱要內容,我們應該將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長遠,從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方面提出我們的教育觀必須要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應該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等都緊緊圍繞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我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初步理解就是教師始終要堅持黨在新時期下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綱要》指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所有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發展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高水平優秀人才。

《綱要》同時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為學生成長髮展培養高素質的引路人。因此,我認為,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要注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探索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綱要》指出,教育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有的生命個體,各有差異,也各有志趣,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別,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讓學生的發展潛能得到激發;不論學生的學業天賦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異,我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最適合的平等、優質、多樣的學習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成功的夢想、獲得成功的機會。俗話説“行行出狀元”,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讓我們帶着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關注他們成長的步伐。

《綱要》中還指出課堂教學應改進教學方法,把發展學生興趣特長、創造思維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能力,貫穿始終。作為一名教師,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堂課成功的標誌之一。學生能樂學、愛學,最終得以全面的發展和提高,這才是教學的根本。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在實際行動上想千方設百計,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把學生推向前台,教師退居幕後,只充當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留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與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參與觀察、操作、思考、發現、合作、交流,實現數學再創造。我想,這樣做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教師,我要認真貫徹學習綱要精神,不斷的加強自身師德修養,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愛崗敬業,關心學生成長。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工作做實做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改革的心得體會 篇17

最近幾天,新聞媒體最關注的有這樣兩件事,一件事是東海防空識別區,另一件事是PISA成績的公佈。PISA成績的公佈引起了媒體的很大關注,我已經看到了很多國家對此的評論。我認為,世界各國對PISA成績的關注,體現了教育國際交流。所謂教育國際交流,不僅是中國要了解其他國家,其他國家也非常關注中國。因此,讓中國瞭解世界教育,讓世界瞭解中國教育,這就是教育的國際化。

一、前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提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教育國際化的實質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採用等方面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地的要求,而且要適應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因此,歸根結底,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我們面臨着許多挑戰——人與自然之間有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有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有道德危機,人與自己之間有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有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有價值觀危機,經濟與經濟之間有金融危機,這些危機都在影響着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又生活在充滿機遇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20世紀末,人類將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聯邦商務部就共同資助了一項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在21世紀哪些科學技術會引領人類的發展。70多位一流的科學家在研究之後,提交了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為,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信息技術(Informational Technology)、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這四大科技的聚合(NBIC)會引領人類社會在21世紀的發展。機器人就是聚合科技的產物。日本提出,要在20xx年前,使機器人能夠達到考上東京大學的水平。這種新興科技的興起,的確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聚合科技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這個效果可能會使人類物種發生第四次改變。第一次改變是人類走出森林;第二次改變是對火的使用,人類可以吸收更多的蛋白質,有助於人腦的發育;第三次改變是文字的出現和文化的傳承;第四次改變可能就會是聚合科技帶來的,也許會出現人工造人,這就是很大的改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種種跡象表明,以聚合科技為基礎,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展開。第三次工業革命會引起整個業態的變化,大規模生產有可能會轉向大規模定製,產業組織的網絡化,知識型員工將成為核心競爭資源。產業革命也正在興起,主席在視察中關村之後在講話中説,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我們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研究教育問題的。教育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最鋭利的武器,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事業共同的、永恆的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教育只有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可能使人類真正得到可持續發展。

20xx年10月,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啟動了“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有10個國家參與了此次倡議行動,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主席專門發了賀信,全力支持這項行動。倡議包含三部分內容:第一,不論其性別、背景或處境,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第二,必須提高學習質量,通過更好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年輕一代適應當今就業市場的需求;第三,教育應充分發揮其培育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幫助人們構建更公平、和諧和包容的社會。

二、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動向

(一)全球教育聚焦於質量公平

現在,公平與質量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因為原來“公平”主要指的是有上學的機會,“質量”指的是上好學;現在除了非洲一些地區之外,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上學機會問題都已基本得到解決,而上好學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質量公平問題現在被提上了日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而大部分發達國家也沒能為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世界銀行“20xx年教育戰略”提出,為應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為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經合組織於20xx年舉辦了教育論壇,並在論壇上得出了這樣一個研究結論——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輕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經合組織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學校成績表現進行評比,並將其列入學生公平就學的分析數據。這一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鑑,不單純看均衡水平,也不單純看發展水平,而是將均衡與發展放在一起進行評估,即將公平性與成績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公平性與學校成績兩方面表現俱佳的排名前十位的是中國上海、中國香港、芬蘭、韓國、加拿大、日本、冰島、愛沙尼亞、荷蘭、挪威;公平性高,但學校成績表現較差的是俄羅斯、西班牙、克羅地亞和捷克等國;公平性和學校成績表現兩方面都不好的是保加利亞、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則是學校成績表現高於平均水平,但就學公平性低於平均水平。

日本近些年來非常關注教育質量併為此採取了諸多措施。這是因為日本在PISA評估中的成績有所下降,日本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十幾年前推行的“寬鬆教育”致使日本學生學習質量下降。因此,日本現在開始增加課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難度,特別是數學與科學的難度。這樣一來,日本教科書的厚度也就增加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了對國中全科及高中部分科目的最新教科書的檢測結果,各學科教科書合計平均頁數為5485頁,比20xx學年度增加了1078頁。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為理化科目(增加45%)以及數學科目(增加33%)。

20xx年7月,英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以及學校大臣大衞·勞斯發佈了磋商計劃。該計劃旨在改革國小承擔責任的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學校需要提升基本標準。尼克·克萊格表示:“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如果輸在了起跑線上,後面也將會落後。”

20xx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美國國情諮文演講。“現在,為了擴大我們的中產階層,我們的公民必須接受教育和當今從事工作所必備的技能培訓。同時我們也要確保,在美國的每一個人只要辛勤肯幹,就能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奧巴馬發表的國情諮文在教育方面主要談了三個問題,一是加大學前教育投入;二是加強高中教育的技能培訓;三是對貧困大學生給予資助。

韓國現任總統朴槿惠於20xx年2月25日就職,於5月底就出台了《快樂學習·逐夢成長》的新教育政策。他們認為,只有小班化才能提高教育質量。20xx年,韓國國小每班平均20.3名學生,20xx年將減至15.9名。新政策還提出改變教科書,教科書編寫應該以學生的能力、興趣為核心考量,讓學生愛不釋手,使學生能自我閲讀學習,不必另找參考書或私人補習。

(二)提高教育質量的潮流指向

1.以學生為中心

現在,教育開始由以課程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一是學生的全員化發展,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實際上,我認為對於教育公平最好的解讀就是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忽視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三是學校的多樣化發展,學校的多樣化發展歸根結底是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服務的。

日前,美國聯邦教育部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美國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説:“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

俄羅斯正在進行高中課程改革。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以自行選擇不同水平的課程。這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

韓國的《快樂學習·逐夢成長》提出,國中三年期間,指定某一學期不舉行任何考試,讓學生在沒有考試、沒有成績評價壓力的情況下,藉由學校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充分嘗試自己的職業性向。韓國首爾市教育廳宣佈,將從20xx年6月開始,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開展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對自己的滿意度、綜合滿意度。

在法國,於20xx年秋季升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照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新高中”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為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另外,普通高中的學生可以轉到職業學校學習,職業學校的學生也可以轉到普通高中學習,這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

2.以價值觀為導向

不只是中國,很多國家的教育都出現了從以能力為導向向以價值觀為導向的轉變。價值觀主要包括,一是正確對待自己,二是正確對待別人,三是正確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韓國提出,學校教學要將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學之中,培養學生重要的價值觀與態度,如同理心與同情心、誠實、責任心等。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的要求而不斷變化: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 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傑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發展。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近日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與規劃法》。該法旨在建立公正的、嚴格要求的、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民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教會學生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新西蘭教育部頒佈了20xx年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基礎價值觀教育計劃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以下8種價值觀,分別是: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公正、團結合作、關心環境、誠實正直。

3.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的培養重點在於,一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二是實踐式學習,三是合作式學習。

哈佛大學“為理解而教”的課程就是把各種知識綜合在一起,以問題為中心,並將問題的解決作為關鍵。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觀發生了改變,過去的學習主要是為了解答問題,而現在的學習則是為了解決問題。過去,“理解”就是學生聽懂了老師講的知識;現在,“理解”則是學生在聽懂的基礎上,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為理解而教”的課程還體現了教學觀的改變,即從教學是知識的傳授改變為教學是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然後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學生的自我超越,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識,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培養。再有就是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學生從“被教”轉向自主學習。曾有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來中國參加一所中學的畢業典禮,他在講話時表示,與英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要勤奮得多,考試成績也好得多,但是,英國學生是自己在學習,而中國學生則是“被教”。

去年,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彼得·聖吉來中國,他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到、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有一個想錯、再想、再想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他在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彼得·聖吉的意思是要關注學生的錯誤,尊重學生的錯誤,學生犯錯誤恰恰意味着他在成長。就像嬰兒摔倒了家長不要抱,因為他只有摔倒了爬起來,再摔倒了再爬起來,才能最終學會走路。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傑描述了新加坡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他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於20xx年首次選定筑波大學、埼玉大學、千葉大學、京都大學、岡山大學5所國立大學作為“未來科學家培養講座”開辦校,為擅長數理化的國小至高中的學生講授大學課程,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親手做實驗。

印度在中學所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進行“高級思維技能”(HOTs)培養。“高級思維技能”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引入高級技能,旨在拓寬學生視野。強調以應用為基礎的問題的解決,反對機械學習,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並能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

以色列教育部門在中學實施“優秀20xx計劃”。該計劃的宗旨是樹立學生的創新觀念,使學生具有數學的、技術的、經濟的綜合思維能力,並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

4.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許是教育領域在21世紀最重大的變革。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在20xx年9月重複提出了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信息技術應用於物流,物流的整個業態發生了改變;信息技術應用於商業領域,網購就對於實體商場產生很大的衝擊;信息技術應用於國防領域,戰爭形態發生了改變;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領域,卻沒有產生太大的改變。為什麼會這樣呢?鄧肯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並沒有使教育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不應僅僅是一個工具,它要改變整個教學模式,甚至是學校形態。

《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xx基礎教育版》由美國新媒體聯盟、學校網絡聯合會和國際教育技術聯合會合作完成。報告指出,在近期發展階段(即未來12個月內),“雲計算”和“移動學習”這兩種既有聯繫又各具特色的技術將進入主流應用。雲計算能夠使資源大量存儲、提取、交互,而且不需要每所學校都建立資源庫。移動學習可以説是學習工具最重要的變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在中期發展階段(即未來2至3年內),“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將引起基礎教育領域日益濃厚的興趣,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學習分析能夠及時掌握羣體和個體的動態,從而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支持。對於開放內容,我們現在已有嘗試,即搭建平台進行遠程教育和互動。開放內容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轉變,從資源的獨享轉向資源的共享。在遠期發展階段(即未來4至5年內),“3D打印”與“虛擬和遠程實驗室”將獲得廣泛應用。社會對這兩種技術更深層次的興趣和投資是明確的方向標,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報告認為,最大的挑戰就是教師對於信息技術的掌握。人們通常習慣於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對不熟悉的事物容易產生抵制情緒,並找出種種理由反對它。例如,iPad會影響學生視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等。我認為,雖然這些問題確實都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中可能會出現的,但都可以在實踐當中逐步解決。因此,要加強教師的專業發展。傳統的教育實踐限制了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教育模式也正在給傳統學校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的技術和實踐並不能為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我們尚未找到應用數字化媒體開展形成性評價的方法。

經合組織公佈了對15歲學生的“數字化閲讀技能”(Digital literacy)調查結果。這篇題為《PISA20xx年結果:在線學生》的報告旨在測試15歲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方面的能力。來自16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哥倫比亞、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學生參加了測試。結果顯示,韓國15歲學生在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學習方面名列第一,接下來依次是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和冰島。

韓國國民中學英語、科學、社會三科將使用電子教科書,使學生得以主動、積極、認真地學習,而且此舉有助於提升學生自學與日常生活所需的核心能力。

日本通訊部已於20xx年10月在日本的國小啟動電子課本試用計劃。參與試用計劃的國小生每人擁有一台平板電腦,同時,教室中還安裝了互動式黑板。這項試用計劃的目標是,到20xx年,日本全國的中國小生每人都配備一台電子課本。如果成功的話,這將為日本的中國小教育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

法國《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與規劃法》特別提出,使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地在網絡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和軟件,學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多媒體,具備未來公民必備的能力,同時促進學校教育走進數字化時代。20xx年的新學期,法國的學校提供了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印度於20xx年11月發佈了一款名為Aakash2的7英寸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為1130盧比(約合20美元),號稱全球最便宜的平板電腦。目前,印度已有250所高校的1.5萬名教師接受了將該款平板電腦應用於教育的培訓。

中國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並不算晚,但如果我們現在不關注世界的態勢,就很可能還停留在傳統的“智慧教室”和“校校通”階段。

5.教育質量的評估

教育質量的評估是提高教育質量必須要關注的問題,評估的關注點主要在於評估標準、評估體系與評估政策。

經合組織發佈了一篇題為《為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的報告。該報告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為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推動力。報告還指出,經合組織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和如何測試成績”這兩個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芬蘭很多人現在不贊成參加PISA評估,他們認為PISA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不管PISA評估結果如何,他們都認為芬蘭教育是很好的。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如法國、日本,他們對於PISA的結果特別關注,有的國家的教育部長甚至就是因為PISA評估成績不好而被撤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國對於評估的看法和態度並不完全一樣。

近日,經合組織基於PISA開發出了一個新的測試工具,這個工具被稱作“經合組織面向學校的測試”(OECD Test for Schools),旨在為個體學校提供與現有PISA量表比較的,15歲學生在閲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描述性信息,以及技能和知識創造性應用方面的分析信息。該測試也收集學生和學校的背景信息,以體現學校和課堂的學習環境、師生關係、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及參與程度的關係。世界銀行於20xx年10月召開了主題為“全球學習評估”的研討會。研討會討論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學習評估對於實現20xx年後全球發展目標非常重要?哪些是有效應用學習信息的工具及方法的評估?政府怎樣採用這些工具和方法來建立自身的評估體系,以支持全民學習?各國如何改進他們的評估系統?

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主要依靠單一的測試手段來給學生和學校評級,強調結果評價,而忽略了體現學生和學校發展進步的過程性評價。奧巴馬上台後則採取了更加全面客觀的測試方式。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複雜綜合的評估體系,這個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而且用於為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以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

自20xx年3月31日開始,英國每所中學都必須公開其在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中每一學科的具體表現,以便家長全面瞭解學校的教學狀況,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合適的學校。

20xx年,俄羅斯正式開始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大學聯考制度,逐步把中學畢業考試和大學聯考合二為一。此舉的原因是學生負擔太重,自主招生易造成教育腐敗,考試成本過高又缺乏國家統一標準,教育質量無法保證。該制度備受爭議,很多高等院校都堅持認為應該自主招生。

20xx年4月中下旬,日本進行了例行的全國學力調查,包括學生學力調查、歷年變化分析調查、家長問卷調查、教育委員會問卷調查。調查覆蓋國、公、私立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的所有學生,着重把握和分析全國所有學校的學力狀況,瞭解問題的改善狀況,考查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成果。

在提高教育質量的潮流指向中,以學習為中心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轉變,以價值觀為導向反映了教育目標的轉變,培養創新精神反映了教育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應用反映了教育技術的轉變,教育質量的評估反映了對待教育結果方式的轉變。因此,當代教育的改革動向是全方位的。

(三)關鍵在於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最終都要體現在課程上,課程是學校教育目標落實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啟動《20xx-20xx年教師戰略》。新戰略的重點是支持教師進行高質量學習,因此,新戰略暫被稱作“為了全民教育的高質量教師”。20xx年4月21日至27日的全球教育行動周提出“每個孩子都需要教師”的口號,行動周聚焦於教師在實現教育目標中的關鍵作用,即“沒有教師,學校僅僅是一座建築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説:“教師是推動教育平等、機會和質量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滿足每一個孩子願望的關鍵,他們掌握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鑰匙。”20xx年3月,經合組織發佈了一份題為《為21世紀準備教師並培養學校領導》的報告。報告呼籲,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關鍵學科合格教師短缺問題,各國政府迫切需要提高教師行業的吸引力。歐盟提出,隨着時代的快速變化,教師技能需要被重新定義和調整。21世紀教師需要具備的技能比以往更多更復雜。當前教師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教師老齡化、性別失衡及特定專業教師不足。因此,歐盟提出要“重新審視教育”。各會員國對教師政策尤其應該關注以下方面:教師新技能的培養,增加投入,吸引年輕人從事教師職業,加強現有教師培訓。

美國25個州發表聲明,將採取行動更新其教師資格系統,以保證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前具備充分條件,要開發創新性績效評估措施,加快批准教師培養項目的進程,以保證中國小教師的教學能滿足大學和就業的需要。

澳大利亞一半以上的公立學校教師將接受更為嚴格的教師資格評估檢驗,旨在提升公立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對於那些資深的在職教師和新入職的教師,他們雖然在工作經驗上有所差異,但是為了使教師能夠產生危機意識和進取意識,新的評估方案認為應該對這兩類教師採用同等級別的評估標準。

20xx年,以提高全國教育質量為目的,瑞典教育部長與各方就十項教育改革措施達成了共識。這十項措施為:提高教師薪資並實施教師分級,減少教師的行政文書工作,制定教師執照過渡期方案並協助在職教師進修,提高師範教育錄取門檻,提升教學法,設立教師培訓學校,為培訓學校建立評價機制,加強“入職年”(Introduction Year)培訓,設立教育研究院。

20xx年3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教師教育、教師培養改革的總方向:改變教師教育由大學承擔、教師培養由教委承擔的斷層現狀,構築教師生涯一體化培養體制,使教師進行深入的專業發展。改革的具體方向是:教師碩士化培養;改革教師資格證制度,創設“一般資格證”“基礎資格證”和“專業資格證”的教師資格證制度。

新加坡為提升教育團隊的整體素質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為教師和校長制定管理者、教學和教育專家的不同職業發展軌道,只錄取每一批大學生中最優秀的1/3加入教師行列,將現任教師每年的培訓時間增加至100小時,為學校管理人才制定導師制。

於20xx年3月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教師大會”主要研究21世紀的教師與過去有何不同。大會研究了若干項的差異,並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即21世紀的教師必須成為高水平的知識工作者,不斷豐富他們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

三、結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xx年11月的世界教育創新峯會上講道,“21世紀的教育需要重大創新,這是因為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融合,知識驅動性也越來越強。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必須就教育的目的、內容、出發點及方式開展批判的、持續的交流和對話。”這個講話有三層意思,一是教育需要重大創新;二是教育創新是全方位的創新;三是各國之間必須展開批判的、持續的交流和對話,這就是教育國際化的意義。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創始人普拉哈拉徳提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公式之一就是R=G,即資源來自全球,他説:“所有企業都應從全球多個企業甚至競爭者那裏獲取資源,以形成一個全球化的資源系統,這是因為沒有一家企業的經營範圍和規模足以滿足任意一位消費者在任意時刻的需求。”如果將這種思想引申到教育領域,那麼我們就會得出,所有國家的教育都應從全球多個國家甚至競爭者那裏獲取資源,以形成一個廣泛的資源系統,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足以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所有需求。因此,形成多元、靈活的全方位教育資源意識與資源整合能力,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動因。

世界是一個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圓心,圓心無處不在。教育就是半徑,半徑越長,每個人擁有的世界就越廣闊。推動教育國際化是拉長教育半徑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推動教育國際化就是為了能夠擁有一個更廣闊的教育的世界。

最後,我用劉延東同志的話做一個總結。劉延東同志説,“要從我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中吸取營養,從基層生動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從人民羣眾需求中找準努力方向。同時,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視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以開放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o8rv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