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改革心得體會(4篇)

改革心得體會(4篇)

本文目錄2018改革心得體會XX年解放思想心得體會:改革開放30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30年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出發新課程改革心得體會

【篇一】

改革心得體會(4篇)

我國正面臨着一場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過培訓和學習,我對新課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課程它打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體現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全新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層次的核心目標,新課程培養出來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發展的“整體的人”。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課堂主宰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灌輸者轉向人格培育者;從單向傳遞者轉向多向對話交往者;由執行者變為決策者、建構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

新課程對教師給了我們教師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必須更新知識結構。新課程內容的出現迫使教師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任教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儲存。新課程還要求教師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教師還必須發展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台”,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為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為此,新課程倡導自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十幾年的寒窗苦換來的是一張錄取通知書,沒有朋友,沒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對生活的熱情,沒有穩定而深刻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的學生將來怎樣生活在社會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訓中的一點點收穫和體會,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實施上我會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嘗試全新的教學方法,我相信,課程改革後一定會培育出來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人。

【篇二】

新課改在我省已開展了一年多,可這期間我一直沒有機會真正的接觸新教材,僅對新課程理念有一些瞭解。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恍然大悟,開始真正的瞭解了新課改的實質。以下是我這幾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第一、轉變觀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本次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培訓,我瞭解到新課程倡導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本次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與追求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堅持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課程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沒有交往發生的教學不能叫做教學(最多可以叫做報告)。“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學生實踐,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評價,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強的創新型人才。

第二、拓寬知識結構。作為教師,不僅僅要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更重要的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擁有廣博而精湛的知識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要給人一杯水,不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還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知識的淵博,一方面會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師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因此,我們老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博覽羣書,不斷了解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備與新課程改革教學適應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第三、積極探索,創新教法學法。新課改不僅體現在教學觀念、教材體系、教學評價方面的改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教法學法的創新上,推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法的設計和學法的指導上。一種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而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傳授與接受的關係,二者只通過知識和技能等信息媒介進行溝通,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係。而心理學和學習科學的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認知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引導高中生自主獲取知識和觀念,去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

XX年解放思想心得體會:改革開放30年2018改革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轉眼間,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週年。30年前,一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從此,改革開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渾然拉開,一個有着幾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0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始終在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寶。

一、解放思想,使我們黨衝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實事求是”出自班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表達的是中國古代學人的治學之道。1942年,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作了精闢的解釋,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毛澤東同志説:“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實事求是”作為校訓送給中心黨校,如今這幾個大鐫刻在花崗巖上,時刻給每一個黨員幹部以警醒。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心領導集體,用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取得寶貴經驗。

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充分肯定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持推動這場大討論,為全黨擺脱“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殫精竭慮,披荊斬棘。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引起爭論的根源是‘兩個凡是’”。“怎麼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兩個凡是’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他説,“假如不解放思想,不開動機器,不獨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就是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大無畏精神,力挽狂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振聾發聵地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假如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氣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篇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講話,是我們黨新時期解放思想的宣言書,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美國《時代》週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心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毫無疑問,這個“壯舉”的動力來源於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來源於敢於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

鄧小平同志説:“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假如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馬列主義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別國模式無法照搬,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説,這個決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説過的話,有些新話。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輕易通過,會被看作是“異端”。

1985年12月23日,《時代》週刊總編輯格隆瓦爾德向鄧小平提出一個尖鋭的問題: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有沒有矛盾?鄧小平説,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講以計劃經濟為主了。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説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聞名的南方談話,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説來説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判定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驚世駭俗的論斷,沒有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沒有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精神,是斷然不可做到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心領導集體,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大的問題,形成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聰明的結晶,引導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二、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強捍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將改革開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受命於危難之際,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重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沿着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捍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向全世界的莊重宣示。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這樣説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垮台的現實,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捲以及黨自身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要想保持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敢於迎接挑戰、接受考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對計劃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係的熟悉,有一個發展過程。黨的十二大講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提出了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階段,譜寫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篇章,就是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儘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正確熟悉計劃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在如何看待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的確需要一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心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並在黨的十四大上作了深入闡述。江澤民同志指出:“實踐的發展和熟悉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論斷得到了全黨和全社會廣泛贊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鑑現代社會文明成果中所展現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既體現瞭解放思想的理論勇氣,又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品格。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西方很多人提出,在市場經濟前面加“社會主義”幾個是多餘,沒有必要。江澤民同志的回答是,“社會主義”這幾個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實現這個結合,需要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要害問題。其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提到全黨面前。江澤民同志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説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要害看控股權把握在誰手裏”。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新觀點、新熟悉,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產物。

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中國在融入世界,世界為中國喝彩。1999年12月31日,子夜時分,江澤民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華世紀壇,與首都羣眾一起,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新千年的鐘聲在中華大地上久久迴盪。早在這一千年之前,中華民族就以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而著稱於世。面對新的起點,中國人又將如何邁出新的步伐,開啟新的航程?XX年春節剛過,江澤民同志就離開北京,南下廣東,先後在高州、深圳、順德、廣州等地調研考察。2月25日,江澤民同志在廣州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着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着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着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向全黨提出“三個代表”的要求。5月14日,江澤民同志在上海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時作了題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講話。

江澤民同志説,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規律。我們一定要自覺地把思想熟悉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非凡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繼續進行探索,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到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從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化,到正確應對和駕馭經濟全球化、促進共同發展,在長期執政、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不斷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聰明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毫不動搖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深刻熟悉與辯證的處理方法。清華大學將此作為校訓,勉勵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其精神真諦對今天的中國人定會有諸多啟迪。

XX年春,全國大多數省區市發生了非典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災難,給了我們一個警示,那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的發展、自然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惜犧牲環境、浪費資源、單純追求gdp的增長,並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尖鋭的問題亟待新一屆黨中心領導集體作出更為科學的回答。胡錦濤同志指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時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更加清醒地熟悉到,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改革發展要害時期的中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髮展的事業,我們在前進中還會碰到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課題,還要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XX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將進入一個要害時期。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衞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不可迴避,假如不能逐步解決而任其發展,就會嚴重阻礙改革開放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推進。

要使黨的事業不停頓,首先要理論創新不停頓。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明確提出,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的實際相結合,不斷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以胡總書記的黨中心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從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以人為本的內涵;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的思想,豐富了我們黨關於統籌兼顧的思想,是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熟悉的深化;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黨的先進性建設,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出發,促發展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的一個飛躍;提出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是我們黨對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熟悉;提出要按照**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佈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佈局更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深化熟悉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在新世紀新階段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生動體現。

正如胡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言,《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160年的實踐證實,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羣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斷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心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位老人曾這樣深情地説: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30年的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作為一場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線。

十七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30年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出發2018改革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應當先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物權的性質,再建立並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今天起至12日在某召開。據悉,完善土地制度改革、還富於民將成為會議的熱點,而圍繞土地制度的相關政策調整將成為本輪農村改革的關鍵。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羣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和“平等保護物權”。我們認為,通過賦予農村建設用地完整的土地流轉權,和給予農民宅基地及其房屋所有人以完整的物權,來使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使農民能夠分享土地級差收益的成果,對解決“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意義。

近兩年來,被譽為“中國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崗村試驗土地自願流轉,全村1800畝耕地已有600餘畝實現流轉,每畝土地收益上升了5倍、10倍,甚至20倍,然而,30年前祕密在“分田到户”協議上摁下紅手印的“大包乾”帶頭人,現在又成了土地集中流轉、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倡導者的老農嚴俊昌心裏並不踏實,他擔心眼下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是在缺少制度安排和不規範的情況下形成的,一旦發生經濟糾紛,租賃户和被租賃户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現行的《土地管理法》禁止集體建設用地出租、轉讓的條款已完全滯後於農村土地市場的現實其根源在農村建設用地土地流轉權的不完整同時也沒有賦予農民宅基地及其房屋所有人以完整的物權。而在現行制度之下,農村土地進入市場須先轉為國有土地,農民所獲的徵地補償僅與其土地農作有關,土地徵收、轉用過程中的級差收益被政府拿走,而農民也只有微乎其微的5%-10%。農民修建的小產權房無法得到政府承認這些問題的根源是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是不完整的。就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來説,它並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所有權的規定。從處分權能上來看,村集體的處分權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村集體無權直接轉讓其土地,農村土地只有被國家徵收後才能出讓和轉讓,也無法把土地作為抵押標的。由於土地產權不清晰,土地基本上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這不利於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也不利於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曾表示,目前中國還未建立起一套跟市場經濟完全接軌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因此我們必須先穩定和完善作為該經營體制基礎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村承包經營權以物權的性質即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財產權。

再則就是需要建立並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為此,我們要注意完善法律條文,促進土地流轉;大力培養農村土地市場,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流轉機制;有效發揮政府和村集體的職能;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化轉讓早已走上軌道,而農民集體土地的依法轉讓還遠沒有起步,這種不平衡狀態,既影響我國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也是導致城鄉收入分配不公的一個重要根源。讓地權所有者參與市場交易,試辦土地交易所無疑是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通過此種辦法最終實現我國所有土地同制、同權、同價。

小崗村嚴俊昌的擔心説明我國土地管理法規與政策亟待改進,新一輪的農村改革必須對農村土地流轉予以法制上的保障。9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到小崗村考察時,公開承諾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表示現行的土地政策將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後有所調整。但調整的前提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這可以説是給出租流轉土地的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新課程改革心得體會2018改革心得體會(4篇) | 返回目錄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教學實驗,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説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裏,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繫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標籤: 心得體會 改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m73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