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1

我們的教師,尤其年輕教師,往往礙於顏面,不好意思發表自己的見解,此乃大忌。也許,你的見解,正是團體中所或缺的東西。即使做得不夠理想、有差距,跟我們期待的目標有距離,也不可怕。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精選11篇)

要做敢於擔當的教師,首先必須自身過硬,敢於衝鋒在前,要有一流的能力、水平,有智慧、有本事。需要認真學習,認真專研,潛下身來搞調查和研究,不斷積累知識,做到厚積薄發。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有敢擔當的自覺、善擔當的本領。

作為一線老師,“擔當”就是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上好每堂課、批好每本作業、管好每個學生;作為管理人員,“擔當”就是盡職盡責完成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實每件事、做細每件事、做好每件事;作為校長,“擔當”就是全心全力做好服務工作,為學生成長服務、為老師進步服務、為學校發展服務。進一步講,在家長面前、在學生面前、在人民羣眾面前,我們就代表教育。社會表揚每件有關教育的事情,我們每個教育人都會臉上有光,社會指責每件有關教育的事情,我們每個教育人都應面帶羞色。所以,面對教育責任,我們是責無旁貸的,是無法逃避的。

在失誤面前善於總結反思,勇敢地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積極主動加以彌補和整改。在高中教育教學中,有時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但我們必須勇敢面對,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實則其背後是一種品格、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人格魅力的昇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教學生“求真”、“學做真人”。

一個勇於擔當的人就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去迎接挑戰,挺身而出;一個用勇於擔當的人就要用主動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迎難而上;一個勇於擔當的人就要用樂觀去面對壓力,負重前行。擔當是一種責任,一言一行,一崗一位,都能見責任、見擔當。做一個懶散普通的人不難,做一個敢於擔當的人卻不易。辦法總比困難多。要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單打獨鬥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要學會問題分解,解決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敢想、敢説、敢幹,才能幹好!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2

在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後深刻的感受到《綱要》是一個“人民羣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的高水平規劃綱要”,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達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意願;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要使我們國家儘快走上繁榮富強、邁入世界發達國家的前列,應該對教育問題形成共識,抓緊抓實抓好。

《綱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這為實現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奠定了基礎;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必須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內涵發展,才能出名師、育英才。

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就是傳授知識,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合格的人才。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應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我們的日常工作雖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義卻是不平凡的。我們既應有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工作態度,又應有淡泊明志、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做學生的朋友,成為全社會尊敬的人。

我們要真正做到切實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力求真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應;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僅在知識的本身,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注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教師在教育創新中承擔着重要的使命,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我們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着文明和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學習與討論,我想談談減負與教改的關係。

《綱要》指出:要切實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要減輕課業負擔,不需進行教學改革。對於教學改革,教師、學生包括家長都反映強烈,希望課程設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的實際,要求減輕學生負擔。目前正在進行高中課改,改變教師的教,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轉變現有的灌輸式,積極提倡啟發式、探究式和合作學習。其實,教學不光是課程的改革,應該是整個教學的改革,課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現在,在教學中我們比較注重認知,認知是教學的一部分,就是學習。在認知方法上我們還有缺陷,主要是灌輸。

其實,認知應該是啟發,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僅在知識的本身。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這是整個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內容。解放學生,不是不去管他們,讓他們去玩,而是給他們留下了解社會的時間,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

我認為學校更應注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學校給予的是啟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學習。學和思的結合,行和知的結合,對於學生來講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維,老師是不能手把手教出來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維決定人的一生。這不是分數能代表的。教學改革還要回到學、思、知、行這四個方面的結合,就是學思要聯繫,知行要統一。

綱要提出減輕中國小課業負擔,最重要的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應。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業或規定死寫作業時間,而是引導教師關注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改變教育評價機制,才能有效抑制過重課業負擔。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4

教師是教育隊伍的主體,教師素質是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主題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才能形成推進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落實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很多時候,落實不到位,是因為認識不到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快更好地進行知識更新,也是確保改革落實的重要前提。

我們常説“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才能擔當起推進教育事業創新發展的神聖使命。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知識之源,是加強能力、提升素質的第一途徑,是教師的立身之本。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則顯得尤為重要。

1、是向書本學習。俗話説,理念決定行為。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我們的首要任務,要注重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以及新課改理論等現代化教育理論的學習,使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層次等趨向立體化、合理化、實用化。要與時俱進,認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

2、是向同事學習。還應向同事學習,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因此,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善於觀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大家的共同提高。

3、是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我們要堅持在實踐中學習、提升。我們要善於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用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而在實踐中又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實踐中,我們應該不斷地總結、歸納,要理論聯繫實際,做到學有所思,以所學修其行,使我們不斷成長。

當前,教育涉及千家萬户,惠及子孫後代。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賦予每一名教師的神聖使命和重要職責。我們要落實會議精神,做教育發展的主人,擔當歷史賦予重任;謀教育發展之道,惠及更多百姓民生,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德化的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5

目前,我又一次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通過這次的學習,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我再次豪情滿懷、熱血沸騰,對祖國的教育事業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和久久的希望,從而對我國目前的教育和未來教育發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通過這次學習,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充滿了責任感和事業心,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我個人更大貢獻。

作為教育戰線的一員,學習貫徹綱要精神,就是要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

我一定要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教學工作當做一種職業,做實做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作為教師學習之餘應該認識到四個堅持的重要意義:即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堅持全面發展。

今後我將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勤懇敬業,甘為人梯,甘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6

最近幾天,新聞媒體最關注的有這樣兩件事,一件事是東海防空識別區,另一件事是PISA成績的公佈。PISA成績的公佈引起了媒體的很大關注,我已經看到了很多國家對此的評論。我認為,世界各國對PISA成績的關注,體現了教育國際交流。所謂教育國際交流,不僅是中國要了解其他國家,其他國家也非常關注中國。因此,讓中國瞭解世界教育,讓世界瞭解中國教育,這就是教育的國際化。

一、前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提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教育國際化的實質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採用等方面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地的要求,而且要適應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因此,歸根結底,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我們面臨着許多挑戰——人與自然之間有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有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有道德危機,人與自己之間有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有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有價值觀危機,經濟與經濟之間有金融危機,這些危機都在影響着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又生活在充滿機遇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20世紀末,人類將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聯邦商務部就共同資助了一項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在21世紀哪些科學技術會引領人類的發展。70多位一流的科學家在研究之後,提交了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為,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信息技術(Informational Technology)、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這四大科技的聚合(NBIC)會引領人類社會在21世紀的發展。機器人就是聚合科技的產物。日本提出,要在20xx年前,使機器人能夠達到考上東京大學的水平。這種新興科技的興起,的確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聚合科技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這個效果可能會使人類物種發生第四次改變。第一次改變是人類走出森林;第二次改變是對火的使用,人類可以吸收更多的蛋白質,有助於人腦的發育;第三次改變是文字的出現和文化的傳承;第四次改變可能就會是聚合科技帶來的,也許會出現人工造人,這就是很大的改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種種跡象表明,以聚合科技為基礎,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展開。第三次工業革命會引起整個業態的變化,大規模生產有可能會轉向大規模定製,產業組織的網絡化,知識型員工將成為核心競爭資源。產業革命也正在興起,主席在視察中關村之後在講話中説,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我們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研究教育問題的。教育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最鋭利的武器,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事業共同的、永恆的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教育只有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可能使人類真正得到可持續發展。

20xx年10月,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啟動了“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有10個國家參與了此次倡議行動,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主席專門發了賀信,全力支持這項行動。倡議包含三部分內容:第一,不論其性別、背景或處境,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第二,必須提高學習質量,通過更好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年輕一代適應當今就業市場的需求;第三,教育應充分發揮其培育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幫助人們構建更公平、和諧和包容的社會。

二、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動向

(一)全球教育聚焦於質量公平

現在,公平與質量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因為原來“公平”主要指的是有上學的機會,“質量”指的是上好學;現在除了非洲一些地區之外,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上學機會問題都已基本得到解決,而上好學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質量公平問題現在被提上了日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而大部分發達國家也沒能為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世界銀行“20xx年教育戰略”提出,為應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為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經合組織於20xx年舉辦了教育論壇,並在論壇上得出了這樣一個研究結論——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輕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經合組織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學校成績表現進行評比,並將其列入學生公平就學的分析數據。這一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鑑,不單純看均衡水平,也不單純看發展水平,而是將均衡與發展放在一起進行評估,即將公平性與成績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公平性與學校成績兩方面表現俱佳的排名前十位的是中國上海、中國香港、芬蘭、韓國、加拿大、日本、冰島、愛沙尼亞、荷蘭、挪威;公平性高,但學校成績表現較差的是俄羅斯、西班牙、克羅地亞和捷克等國;公平性和學校成績表現兩方面都不好的是保加利亞、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則是學校成績表現高於平均水平,但就學公平性低於平均水平。

日本近些年來非常關注教育質量併為此採取了諸多措施。這是因為日本在PISA評估中的成績有所下降,日本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十幾年前推行的“寬鬆教育”致使日本學生學習質量下降。因此,日本現在開始增加課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難度,特別是數學與科學的難度。這樣一來,日本教科書的厚度也就增加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了對國中全科及高中部分科目的最新教科書的檢測結果,各學科教科書合計平均頁數為5485頁,比20xx學年度增加了1078頁。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為理化科目(增加45%)以及數學科目(增加33%)。

20xx年7月,英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以及學校大臣大衞·勞斯發佈了磋商計劃。該計劃旨在改革國小承擔責任的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學校需要提升基本標準。尼克·克萊格表示:“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如果輸在了起跑線上,後面也將會落後。”

20xx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美國國情諮文演講。“現在,為了擴大我們的中產階層,我們的公民必須接受教育和當今從事工作所必備的技能培訓。同時我們也要確保,在美國的每一個人只要辛勤肯幹,就能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奧巴馬發表的國情諮文在教育方面主要談了三個問題,一是加大學前教育投入;二是加強高中教育的技能培訓;三是對貧困大學生給予資助。

韓國現任總統朴槿惠於20xx年2月25日就職,於5月底就出台了《快樂學習·逐夢成長》的新教育政策。他們認為,只有小班化才能提高教育質量。20xx年,韓國國小每班平均20.3名學生,20xx年將減至15.9名。新政策還提出改變教科書,教科書編寫應該以學生的能力、興趣為核心考量,讓學生愛不釋手,使學生能自我閲讀學習,不必另找參考書或私人補習。

(二)提高教育質量的潮流指向

1.以學生為中心

現在,教育開始由以課程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一是學生的全員化發展,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實際上,我認為對於教育公平最好的解讀就是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忽視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三是學校的多樣化發展,學校的多樣化發展歸根結底是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服務的。

日前,美國聯邦教育部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美國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説:“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

俄羅斯正在進行高中課程改革。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以自行選擇不同水平的課程。這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

韓國的《快樂學習·逐夢成長》提出,國中三年期間,指定某一學期不舉行任何考試,讓學生在沒有考試、沒有成績評價壓力的情況下,藉由學校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充分嘗試自己的職業性向。韓國首爾市教育廳宣佈,將從20xx年6月開始,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開展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對自己的滿意度、綜合滿意度。

在法國,於20xx年秋季升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照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新高中”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為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另外,普通高中的學生可以轉到職業學校學習,職業學校的學生也可以轉到普通高中學習,這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

2.以價值觀為導向

不只是中國,很多國家的教育都出現了從以能力為導向向以價值觀為導向的轉變。價值觀主要包括,一是正確對待自己,二是正確對待別人,三是正確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韓國提出,學校教學要將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學之中,培養學生重要的價值觀與態度,如同理心與同情心、誠實、責任心等。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的要求而不斷變化: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 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傑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發展。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近日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與規劃法》。該法旨在建立公正的、嚴格要求的、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民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教會學生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新西蘭教育部頒佈了20xx年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基礎價值觀教育計劃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以下8種價值觀,分別是: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公正、團結合作、關心環境、誠實正直。

3.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的培養重點在於,一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二是實踐式學習,三是合作式學習。

哈佛大學“為理解而教”的課程就是把各種知識綜合在一起,以問題為中心,並將問題的解決作為關鍵。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觀發生了改變,過去的學習主要是為了解答問題,而現在的學習則是為了解決問題。過去,“理解”就是學生聽懂了老師講的知識;現在,“理解”則是學生在聽懂的基礎上,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為理解而教”的課程還體現了教學觀的改變,即從教學是知識的傳授改變為教學是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然後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學生的自我超越,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識,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培養。再有就是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學生從“被教”轉向自主學習。曾有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來中國參加一所中學的畢業典禮,他在講話時表示,與英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要勤奮得多,考試成績也好得多,但是,英國學生是自己在學習,而中國學生則是“被教”。

去年,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彼得·聖吉來中國,他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到、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有一個想錯、再想、再想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他在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彼得·聖吉的意思是要關注學生的錯誤,尊重學生的錯誤,學生犯錯誤恰恰意味着他在成長。就像嬰兒摔倒了家長不要抱,因為他只有摔倒了爬起來,再摔倒了再爬起來,才能最終學會走路。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傑描述了新加坡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他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於20xx年首次選定筑波大學、埼玉大學、千葉大學、京都大學、岡山大學5所國立大學作為“未來科學家培養講座”開辦校,為擅長數理化的國小至高中的學生講授大學課程,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親手做實驗。

印度在中學所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進行“高級思維技能”(HOTs)培養。“高級思維技能”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引入高級技能,旨在拓寬學生視野。強調以應用為基礎的問題的解決,反對機械學習,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並能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

以色列教育部門在中學實施“優秀20xx計劃”。該計劃的宗旨是樹立學生的創新觀念,使學生具有數學的、技術的、經濟的綜合思維能力,並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

4.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許是教育領域在21世紀最重大的變革。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在20xx年9月重複提出了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信息技術應用於物流,物流的整個業態發生了改變;信息技術應用於商業領域,網購就對於實體商場產生很大的衝擊;信息技術應用於國防領域,戰爭形態發生了改變;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領域,卻沒有產生太大的改變。為什麼會這樣呢?鄧肯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並沒有使教育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不應僅僅是一個工具,它要改變整個教學模式,甚至是學校形態。

《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xx基礎教育版》由美國新媒體聯盟、學校網絡聯合會和國際教育技術聯合會合作完成。報告指出,在近期發展階段(即未來12個月內),“雲計算”和“移動學習”這兩種既有聯繫又各具特色的技術將進入主流應用。雲計算能夠使資源大量存儲、提取、交互,而且不需要每所學校都建立資源庫。移動學習可以説是學習工具最重要的變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在中期發展階段(即未來2至3年內),“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將引起基礎教育領域日益濃厚的興趣,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學習分析能夠及時掌握羣體和個體的動態,從而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支持。對於開放內容,我們現在已有嘗試,即搭建平台進行遠程教育和互動。開放內容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轉變,從資源的獨享轉向資源的共享。在遠期發展階段(即未來4至5年內),“3D打印”與“虛擬和遠程實驗室”將獲得廣泛應用。社會對這兩種技術更深層次的興趣和投資是明確的方向標,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報告認為,最大的挑戰就是教師對於信息技術的掌握。人們通常習慣於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對不熟悉的事物容易產生抵制情緒,並找出種種理由反對它。例如,iPad會影響學生視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等。我認為,雖然這些問題確實都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中可能會出現的,但都可以在實踐當中逐步解決。因此,要加強教師的專業發展。傳統的教育實踐限制了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教育模式也正在給傳統學校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的技術和實踐並不能為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我們尚未找到應用數字化媒體開展形成性評價的方法。

經合組織公佈了對15歲學生的“數字化閲讀技能”(Digital literacy)調查結果。這篇題為《PISA20xx年結果:在線學生》的報告旨在測試15歲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方面的能力。來自16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哥倫比亞、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學生參加了測試。結果顯示,韓國15歲學生在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學習方面名列第一,接下來依次是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和冰島。

韓國國民中學英語、科學、社會三科將使用電子教科書,使學生得以主動、積極、認真地學習,而且此舉有助於提升學生自學與日常生活所需的核心能力。

日本通訊部已於20xx年10月在日本的國小啟動電子課本試用計劃。參與試用計劃的國小生每人擁有一台平板電腦,同時,教室中還安裝了互動式黑板。這項試用計劃的目標是,到20xx年,日本全國的中國小生每人都配備一台電子課本。如果成功的話,這將為日本的中國小教育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

法國《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與規劃法》特別提出,使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地在網絡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和軟件,學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多媒體,具備未來公民必備的能力,同時促進學校教育走進數字化時代。20xx年的新學期,法國的學校提供了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印度於20xx年11月發佈了一款名為Aakash2的7英寸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為1130盧比(約合20美元),號稱全球最便宜的平板電腦。目前,印度已有250所高校的1.5萬名教師接受了將該款平板電腦應用於教育的培訓。

中國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並不算晚,但如果我們現在不關注世界的態勢,就很可能還停留在傳統的“智慧教室”和“校校通”階段。

5.教育質量的評估

教育質量的評估是提高教育質量必須要關注的問題,評估的關注點主要在於評估標準、評估體系與評估政策。

經合組織發佈了一篇題為《為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的報告。該報告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為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推動力。報告還指出,經合組織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和如何測試成績”這兩個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芬蘭很多人現在不贊成參加PISA評估,他們認為PISA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不管PISA評估結果如何,他們都認為芬蘭教育是很好的。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如法國、日本,他們對於PISA的結果特別關注,有的國家的教育部長甚至就是因為PISA評估成績不好而被撤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國對於評估的看法和態度並不完全一樣。

近日,經合組織基於PISA開發出了一個新的測試工具,這個工具被稱作“經合組織面向學校的測試”(OECD Test for Schools),旨在為個體學校提供與現有PISA量表比較的,15歲學生在閲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描述性信息,以及技能和知識創造性應用方面的分析信息。該測試也收集學生和學校的背景信息,以體現學校和課堂的學習環境、師生關係、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及參與程度的關係。世界銀行於20xx年10月召開了主題為“全球學習評估”的研討會。研討會討論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學習評估對於實現20xx年後全球發展目標非常重要?哪些是有效應用學習信息的工具及方法的評估?政府怎樣採用這些工具和方法來建立自身的評估體系,以支持全民學習?各國如何改進他們的評估系統?

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主要依靠單一的測試手段來給學生和學校評級,強調結果評價,而忽略了體現學生和學校發展進步的過程性評價。奧巴馬上台後則採取了更加全面客觀的測試方式。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複雜綜合的評估體系,這個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而且用於為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以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

自20xx年3月31日開始,英國每所中學都必須公開其在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中每一學科的具體表現,以便家長全面瞭解學校的教學狀況,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合適的學校。

20xx年,俄羅斯正式開始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大學聯考制度,逐步把中學畢業考試和大學聯考合二為一。此舉的原因是學生負擔太重,自主招生易造成教育腐敗,考試成本過高又缺乏國家統一標準,教育質量無法保證。該制度備受爭議,很多高等院校都堅持認為應該自主招生。

20xx年4月中下旬,日本進行了例行的全國學力調查,包括學生學力調查、歷年變化分析調查、家長問卷調查、教育委員會問卷調查。調查覆蓋國、公、私立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的所有學生,着重把握和分析全國所有學校的學力狀況,瞭解問題的改善狀況,考查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成果。

在提高教育質量的潮流指向中,以學習為中心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轉變,以價值觀為導向反映了教育目標的轉變,培養創新精神反映了教育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應用反映了教育技術的轉變,教育質量的評估反映了對待教育結果方式的轉變。因此,當代教育的改革動向是全方位的。

(三)關鍵在於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最終都要體現在課程上,課程是學校教育目標落實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啟動《20xx-20xx年教師戰略》。新戰略的重點是支持教師進行高質量學習,因此,新戰略暫被稱作“為了全民教育的高質量教師”。20xx年4月21日至27日的全球教育行動周提出“每個孩子都需要教師”的口號,行動周聚焦於教師在實現教育目標中的關鍵作用,即“沒有教師,學校僅僅是一座建築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説:“教師是推動教育平等、機會和質量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滿足每一個孩子願望的關鍵,他們掌握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鑰匙。”20xx年3月,經合組織發佈了一份題為《為21世紀準備教師並培養學校領導》的報告。報告呼籲,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關鍵學科合格教師短缺問題,各國政府迫切需要提高教師行業的吸引力。歐盟提出,隨着時代的快速變化,教師技能需要被重新定義和調整。21世紀教師需要具備的技能比以往更多更復雜。當前教師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教師老齡化、性別失衡及特定專業教師不足。因此,歐盟提出要“重新審視教育”。各會員國對教師政策尤其應該關注以下方面:教師新技能的培養,增加投入,吸引年輕人從事教師職業,加強現有教師培訓。

美國25個州發表聲明,將採取行動更新其教師資格系統,以保證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前具備充分條件,要開發創新性績效評估措施,加快批准教師培養項目的進程,以保證中國小教師的教學能滿足大學和就業的需要。

澳大利亞一半以上的公立學校教師將接受更為嚴格的教師資格評估檢驗,旨在提升公立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對於那些資深的在職教師和新入職的教師,他們雖然在工作經驗上有所差異,但是為了使教師能夠產生危機意識和進取意識,新的評估方案認為應該對這兩類教師採用同等級別的評估標準。

20xx年,以提高全國教育質量為目的,瑞典教育部長與各方就十項教育改革措施達成了共識。這十項措施為:提高教師薪資並實施教師分級,減少教師的行政文書工作,制定教師執照過渡期方案並協助在職教師進修,提高師範教育錄取門檻,提升教學法,設立教師培訓學校,為培訓學校建立評價機制,加強“入職年”(Introduction Year)培訓,設立教育研究院。

20xx年3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教師教育、教師培養改革的總方向:改變教師教育由大學承擔、教師培養由教委承擔的斷層現狀,構築教師生涯一體化培養體制,使教師進行深入的專業發展。改革的具體方向是:教師碩士化培養;改革教師資格證制度,創設“一般資格證”“基礎資格證”和“專業資格證”的教師資格證制度。

新加坡為提升教育團隊的整體素質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為教師和校長制定管理者、教學和教育專家的不同職業發展軌道,只錄取每一批大學生中最優秀的1/3加入教師行列,將現任教師每年的培訓時間增加至100小時,為學校管理人才制定導師制。

於20xx年3月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教師大會”主要研究21世紀的教師與過去有何不同。大會研究了若干項的差異,並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即21世紀的教師必須成為高水平的知識工作者,不斷豐富他們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

三、結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xx年11月的世界教育創新峯會上講道,“21世紀的教育需要重大創新,這是因為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融合,知識驅動性也越來越強。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必須就教育的目的、內容、出發點及方式開展批判的、持續的交流和對話。”這個講話有三層意思,一是教育需要重大創新;二是教育創新是全方位的創新;三是各國之間必須展開批判的、持續的交流和對話,這就是教育國際化的意義。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創始人普拉哈拉徳提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公式之一就是R=G,即資源來自全球,他説:“所有企業都應從全球多個企業甚至競爭者那裏獲取資源,以形成一個全球化的資源系統,這是因為沒有一家企業的經營範圍和規模足以滿足任意一位消費者在任意時刻的需求。”如果將這種思想引申到教育領域,那麼我們就會得出,所有國家的教育都應從全球多個國家甚至競爭者那裏獲取資源,以形成一個廣泛的資源系統,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足以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所有需求。因此,形成多元、靈活的全方位教育資源意識與資源整合能力,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動因。

世界是一個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圓心,圓心無處不在。教育就是半徑,半徑越長,每個人擁有的世界就越廣闊。推動教育國際化是拉長教育半徑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推動教育國際化就是為了能夠擁有一個更廣闊的教育的世界。

最後,我用劉延東同志的話做一個總結。劉延東同志説,“要從我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中吸取營養,從基層生動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從人民羣眾需求中找準努力方向。同時,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視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以開放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7

一、主要內涵

1、自主學習。通過校本課程“高效學習技能”和其它有效途徑及措施,使全體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慾望,充滿學習激情,掌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2、自我教育。通過學生參與設計並自主組織系列“主題班會”,自主參與組織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等活動,特別是自主組織“班級自我管理競賽”活動,實現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全面發展。

3、自覺發展。在學生自我教育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自主開展人生理想規劃與追求、生涯設計與實踐的系列活動(如成年儀式),引導學生走上人生自覺發展的道路。這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高級階段。

4、教學創新。通過實施“大課堂導學用合一”學案導學的教學策略,大力精簡和優化教學內容,強化教學評價的矯正與改進功能,大幅度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為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真正實現增效減負的成功之路。同時,逐步打造出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高效課堂,總結形成具有修文中學特色的“導學用合一”各學科教學範式。

二、核心理念

1、好奇與求知是人的本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只要教學方法得當,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學業成功。沒有學不好的學生,也沒有不會教的老師。

2、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語)。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永恆的追求。教是為了不教。

3、人的生理、心理個性差異,決定了其學習方式的差異。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發現和研究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個性差異,探索適應每個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要求學適應教轉變為教適應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師應向學生充分展現所教學科的獨特魅力,採取多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其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親其師,信其道。

5、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杜威)

6、賦有良好素質的教師,總是年復一年地大力精簡教材,最後達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這才是真正的教師(第斯多惠)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集中展現。素質教育的重心應該並且只有落腳在課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質教育,才不是課外活動式的點綴。以“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覺發展,教學創新”為核心理念的“三自一新”改革就是真正的在課堂上落實的素質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展示交流能力。活動以來,大部分學生都切實感受到了小組合作正紮實推進,自我管理已蔚然成風,自主學習成效明顯,班級呈現均衡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以檢查反饋,點撥提升,記憶訓練,當堂檢測為框架的課堂模式,改變了過去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包辦代替,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苦的局面;改變了過去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再次甚至多次講解而造成的課堂時間的浪費的情況;改變了過去學生解題不規範,語言表達缺乏邏輯思維混亂的現象;改變了過去教師需要一邊上課一邊維持紀律的尷尬境地;改變了過去教師提問時學生低頭不語和無人應答的問題;改變了過去把小組討論只當做公開課時的點綴和花樣的應付心裏;總之,這一系列的改變,其實質就是改變了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老師們的工作狀態,既解放了學生更解放了老師。

任何改革都會帶來陣痛和困惑。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有下列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1)學案多,作業量大。部分學生忙於應付老師對學案的檢查,缺少獨立思考,鑽研探究。少數學生只停留在學案上的空填上了,檢查時不會挨批,展示時能抄寫到黑板上,僅此而已。根據學科和課時安排嚴格控制學案數量和學案上的題目數量,要確保學生學習數學和英語的時間,要確保學生查缺補漏的時間,儘量減少純複製式的學案。

(2)檢查反饋訓練展示,有機械化和簡單化傾向。個別課堂上把檢查反饋和訓練展示的環節變成了比着學案念、比着學案抄,成了另外一種時間的浪費。一是要做好課件,新授課時重點檢查原理和概念的來龍去脈,也就是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複習課時通過簡單題目的形式進行梳理和檢查;二是要課堂不能等同於學案,學案只是一種載體,課堂是學案的整合和提升。學案相對課堂來説,只是個半成品,要把學案上冷冰冰的題目變成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穫和喜悦。課堂要有學案上沒有的新意。

(3)新授知識的鞏固訓練不夠到位。某些時候,某些學科如英語,前一天晚自習是預習,第二天課堂是學習,當天晚自習又要預習新學案,由於高中英語的知識難度相比國中大的多,沒有鞏固訓練是不行的,特別是我們學校的學生。重點難點知識,要放慢進度,要讓大部分學生跟得上,特別是新授課。

(4)點撥提升過於抽象,不夠形象直觀。某些時候,老師點撥的很精彩,但是學生聽起來很迷茫。點撥過高了,學生聽不明白,點撥過低了,學生沒有興趣。方法還是要從題目中來,到題目中去。

(5)完全忽略情景導入。其他學科個別知識的引入,在新授課上,應該還是要有一個情景,通過問題串的形式,把知識完整的呈現出來,不要簡單的機械的變成高三式的複習課。編寫學案時,要設計好學習活動,小步子,低台階的原則還是要堅持的。對於新授課學案的編寫,要突出導,而不僅僅是練。

雖然,在實踐過程中有各種困惑,但是,要知道這是改革的必然經歷,三自一新的路是對的,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大家應該對改革有着充足的信心,而不是觀望。要迎難而上,想盡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和困惑,倒退修文中學永遠沒有出路。從來沒有一種現成的經驗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幻想一把鑰匙能開所有的鎖是不科學的。學科與學科不同,課型與課型不同,內容與內容不同,教師與教師不同,學生與學生不同,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不能簡單化,機械化,三自一新課堂只提供基本的`框架和方向,這是一片大有作為的天地,等待着每一位教師去開發、去實現,在三自一新的指導下實現我們的課堂理想,讓學生得到快樂和成長。讓學生得到認識的快樂和得到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快樂,這是教師的天職。只要路是對的,就不要怕路有多難,路有多遠,只希望我們越來越好。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8

陶西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會長、亞太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主席、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教育學會顧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

同志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調研時指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我們現在正生活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一方面,很多危機威脅着人類的持續發展,比如,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的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危機,人與自己的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危機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

20xx年人類剛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共同資助一個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學科是新世紀的帶頭學科,70多位一流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為,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四個領域是被世界公認的21世紀最前沿技術,每個領域都藴藏着巨大潛力,而其中任何幾項技術的兩兩融合、三種會聚或四者集成,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效能。

美國經濟學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引起人們對以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產業變革的高度關注。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學技術將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領域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繫大為加強。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型員工將成為核心競爭資源。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最終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恆主題。順應時代的發展,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湧動的潮流,關注點相對聚焦。

動向一:

從“全民教育”到“全民學習”

世界銀行在“20xx年教育戰略”中提出,面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為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

上個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國關注全民教育,努力擴大教育規模,增加入學機會,取得了重大進展。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點已從規模擴展向質量提升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制定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大部分發達國家也並沒有為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行的“20xx年論壇”也認為: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少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幾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質量。

動向二:

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正在成為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一是全員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個性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與此相適應的是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美國聯邦教育部曾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説:“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在座談中,不少學生提出,學生應該有更多發言權來評價教師,考試應該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等。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學習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自行選擇學習不同的課程水平。法國20xx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為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提高學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開始,韓國首爾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作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對家庭生活滿意度、對自己滿意度及綜合滿意度,並且公佈了調查結果。第一次調查的滿意度是62%左右。

首爾官方認為,雖然現在滿意度較低,但這將引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更多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動向三:

從以能力為導向到以價值觀為導向

世界各國教育出現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新動向是,從能力導向朝着價值觀導向轉變。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價值觀和品格發展,並將之概括為“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則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規劃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嚴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

新西蘭從20xx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並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動向四:

從知識授受到創新精神培養

學習型組織倡導者彼得·聖吉説:“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各國教學模式的改變幾乎都朝着通過探究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方向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xx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學習”是指:學習以批判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習闡述本人的價值觀;學習設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續的未來;學習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學習如何通過實踐知識來作出應對;學習如何探索傳統和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

近日,部分美國教育專家列出以下五種美國未來的教育趨勢:

一是智慧型的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會根據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尋找出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作為實際教學時的方針。比如教師應以學生努力的程度為獎勵目標而非學習成果,要把傳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作為主要教學任務等。

二是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遊戲可幫助學生學習並增進學習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是磨鍊不屈不撓、努力不懈的精神。認為失敗是兒童成長的最佳機會,讓他們學習從失敗中得到教訓並改進,這項能力會讓兒童終身受用。

四是家庭作業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必要為了完成這些作業而剝奪了兒童遊戲玩耍和家庭歡聚的時間?家庭社交活動和情緒發展與在學校的課堂學習,對兒童來説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許多教師及校長支持“沒有作業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項目標取代家庭作業。五是培養創造能力。

應該通過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與人文設計學科的整合,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創意。很多學校開始嘗試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印度提出將“高級思維技能”培養貫穿在中學所有學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強調以應用為基礎的問題解決,反對機械學習,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體系,並且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該國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時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動向五:

從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

20xx年9月,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重複提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鄧肯認為,原因在於“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分為三個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最終可能產生學校形態的改變。

20xx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認為,在近期發展階段,“雲計算”和“移動學習”技術將進入基礎教育的主流應用;在中期發展階段,“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在遠期發展階段,“3D打印”和“虛擬遠程實驗室”將應用於基礎教育。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一項針對15歲學生數字化閲讀技能的調查報告,這篇報告測試了15歲的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能力。16個OECD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的學生參加測試,結果顯示:韓國學生在這方面名列第一。這説明OECD國家十分關注學生的信息素養。

法國特別提出,讓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真正掌握多媒體。20xx年新學期開始,法國的學校為學生提供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為了讓iPad走進學校,印度發佈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為120元人民幣左右,這讓更多人可以應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學已有1.5萬名教師接受了這種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的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

動向六:

從單一測評到綜合評價

OECD發佈的報告《為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中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為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成績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質量評估關注評估標準、評估體系和評估政策的建設。報告指出,OECD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以及如何測試“成績”兩個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異。但報告建議,評估要採取全面綜合的方法,使其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評估的重點應放在改進課堂實踐,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儘早參與以及將學生置於核心。

OECD目前已開發出新的測試工具,被稱作“OECD面向學校的測試”,是基於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測評開發而不同於PISA的面向學校的測試,旨在測評學校15歲學生的閲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情況,以幫助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綜觀世界各國,美國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綜合複雜的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更用於為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英國從20xx年3月31日開始,每所中學的GCSE考試(即學業水平考試)結果要向社會公佈,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總體學科表現和學校教學狀況,同時也為孩子選擇更適合的學校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提高質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話題,而關注點相對聚焦:以全民學習為重點——教育質量,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以價值觀為導向——教育目標,培養創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教育模式,教育質量的評估——教育結果。這些都對我們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目標提供了借鑑。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9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

同志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調研時指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我們現在正生活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一方面,很多危機威脅着人類的持續發展,比如,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的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危機,人與自己的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危機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

20xx年人類剛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共同資助一個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學科是新世紀的帶頭學科,70多位一流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為,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四個領域是被世界公認的21世紀最前沿技術,每個領域都藴藏着巨大潛力,而其中任何幾項技術的兩兩融合、三種會聚或四者集成,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效能。

美國經濟學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引起人們對以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產業變革的高度關注。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學技術將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領域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繫大為加強。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型員工將成為核心競爭資源。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最終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恆主題。順應時代的發展,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湧動的潮流,關注點相對聚焦。

動向一:

從“全民教育”到“全民學習”

世界銀行在“20xx年教育戰略”中提出,面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為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

上個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國關注全民教育,努力擴大教育規模,增加入學機會,取得了重大進展。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點已從規模擴展向質量提升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制定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大部分發達國家也並沒有為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行的“20xx年論壇”也認為: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少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幾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質量。

動向二:

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正在成為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一是全員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個性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與此相適應的是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美國聯邦教育部(微博)曾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説:“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在座談中,不少學生提出,學生應該有更多發言權來評價教師,考試應該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等。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學習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自行選擇學習不同的課程水平。法國20xx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為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提高學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開始,韓國首爾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作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對家庭生活滿意度、對自己滿意度及綜合滿意度,並且公佈了調查結果。第一次調查的滿意度是62%左右。首爾官方認為,雖然現在滿意度較低,但這將引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更多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動向三:

從以能力為導向到以價值觀為導向

世界各國教育出現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新動向是,從能力導向朝着價值觀導向轉變。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價值觀和品格發展,並將之概括為“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則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規劃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嚴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

新西蘭從20xx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並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動向四:

從知識授受到創新精神培養

學習型組織倡導者彼得·聖吉説:“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各國教學模式的改變幾乎都朝着通過探究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方向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xx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學習”是指:學習以批判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習闡述本人的價值觀;學習設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續的未來;學習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學習如何通過實踐知識來作出應對;學習如何探索傳統和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

近日,部分美國教育專家列出以下五種美國未來的教育趨勢:一是智慧型的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會根據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尋找出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作為實際教學時的方針。比如教師應以學生努力的程度為獎勵目標而非學習成果,要把傳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作為主要教學任務等。二是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遊戲可幫助學生學習並增進學習成效的研究成果。三是磨鍊不屈不撓、努力不懈的精神。認為失敗是兒童成長的最佳機會,讓他們學習從失敗中得到教訓並改進,這項能力會讓兒童終身受用。四是家庭作業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必要為了完成這些作業而剝奪了兒童遊戲玩耍和家庭歡聚的時間?家庭社交活動和情緒發展與在學校的課堂學習,對兒童來説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許多教師及校長支持“沒有作業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項目標取代家庭作業。五是培養創造能力。應該通過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與人文設計學科的整合,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創意。很多學校開始嘗試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印度提出將“高級思維技能”培養貫穿在中學所有學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強調以應用為基礎的問題解決,反對機械學習,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體系,並且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該國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時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動向五:

從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

20xx年9月,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重複提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鄧肯認為,原因在於“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分為三個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最終可能產生學校形態的改變。

20xx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認為,在近期發展階段,“雲計算”和“移動學習”技術將進入基礎教育的主流應用;在中期發展階段,“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在遠期發展階段,“3D打印”和“虛擬遠程實驗室”將應用於基礎教育。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一項針對15歲學生數字化閲讀技能的調查報告,這篇報告測試了15歲的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能力。16個OECD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的學生參加測試,結果顯示:韓國學生在這方面名列第一。這説明OECD國家十分關注學生的信息素養。

法國特別提出,讓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真正掌握多媒體。20xx年新學期開始,法國的學校為學生提供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為了讓iPad走進學校,印度發佈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為120元人民幣左右,這讓更多人可以應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學已有1.5萬名教師接受了這種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的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

動向六:

從單一測評到綜合評價

OECD發佈的報告《為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中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為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成績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質量評估關注評估標準、評估體系和評估政策的建設。報告指出,OECD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以及如何測試“成績”兩個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異。但報告建議,評估要採取全面綜合的方法,使其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評估的重點應放在改進課堂實踐,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儘早參與以及將學生置於核心。

OECD目前已開發出新的測試工具,被稱作“OECD面向學校的測試”,是基於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測評開發而不同於PISA的面向學校的測試,旨在測評學校15歲學生的閲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情況,以幫助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綜觀世界各國,美國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綜合複雜的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更用於為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英國從20xx年3月31日開始,每所中學的GCSE考試(即學業水平考試)結果要向社會公佈,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總體學科表現和學校教學狀況,同時也為孩子選擇更適合的學校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提高質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話題,而關注點相對聚焦:以全民學習為重點——教育質量,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以價值觀為導向——教育目標,培養創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教育模式,教育質量的評估——教育結果。這些都對我們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目標提供了借鑑。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10

本人認真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根據綱要內容,我們應該將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長遠,從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方面提出我們的教育觀必須要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應該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等都緊緊圍繞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我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初步理解就是教師始終要堅持黨在新時期下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綱要》指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所有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發展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高水平優秀人才。

《綱要》同時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為學生成長髮展培養高素質的引路人。因此,我認為,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要注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探索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綱要》指出,教育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有的生命個體,各有差異,也各有志趣,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別,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讓學生的發展潛能得到激發;不論學生的學業天賦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異,我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最適合的平等、優質、多樣的學習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成功的夢想、獲得成功的機會。俗話説“行行出狀元”,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讓我們帶着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關注他們成長的步伐。

《綱要》中還指出課堂教學應改進教學方法,把發展學生興趣特長、創造思維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能力,貫穿始終。作為一名教師,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堂課成功的標誌之一。學生能樂學、愛學,最終得以全面的發展和提高,這才是教學的根本。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在實際行動上想千方設百計,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把學生推向前台,教師退居幕後,只充當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留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與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參與觀察、操作、思考、發現、合作、交流,實現數學再創造。我想,這樣做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教師,我要認真貫徹學習綱要精神,不斷的加強自身師德修養,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愛崗敬業,關心學生成長。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工作做實做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改革深化的心得體會 篇11

做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有幸參加了本次的教學改革。教學改革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們每個人每個專業來講都是一種挑戰,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我覺得本次教學改革的核心是為了專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將來,我想這就是本次教學改革的目的也是惟一標準。因此我作為製冷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在王主任和各位老師的幫助下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就本次的教學改革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教師的課堂角色變化

在我專業_秋電子與信息技術班的教學過程中我吸取經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要發生變化,教學已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專業課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單位的用人需求為基礎進行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實踐、實操的機會,在操作過程中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由過去單獨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角色。

二、專業課程的變化

為了學生的將來,課程的設置要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來定,在與歌爾集團領導們交談中發現我們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時間的安排與學生到單位的具體的工作有衝突,所以在原來的課程設置的時間安排在本次的教學改革後有了相應的調整,具體如下:原來的專業課程的安排是第一學期是專業基礎、第二學期是電冰箱、第三學期是空調、第四學期是空調的安裝,這樣安排學生只能到第四學期後進行實習。根據歌爾集團的人員等級劃分是安裝工維修工安維複合工的要求和其它用教學改革之路古人説: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伴隨學校最近幾年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學校的教學、招生、就業成了我校工作中的三個中心環節,而學生的生源成了我校工作中最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就以上三點,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學校的機構幾經變動後,招生工作就落在了新成立的電子部,招生工作也就成了電子部剛剛過去的這個學期的重中之重了,經過電子部30名同志的辛勤的工作,在招生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截止到目前,差不多依然能達到去年的招生規模。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有以下幾點感觸。

1、電子部楊主任的精心安排和辛勤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在招生的每個時間段,齊老師都把每個環節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都佈置的很到位,所以大家在執行的時候,就知道怎麼做了,因此完成的就很好。

2、電子部每位教師的熱情工作是很好的保證的。在兩次集體動員中,每位教師都帶着對工作的認真、對工作的熱情、不怕苦不怕熱,在每一次的招生活動中,都在不厭其煩的為諮詢的學生耐心解釋,大力推薦我們學校。今年的招生離不開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辛勤汗水。

3、建議招生工作應該是常年的工作,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招生工作。

4、吸取同類招生比較好的學校的方法,隨時制定更好的應對策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ypkr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