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0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0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0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學生轉變為一名教師——是我人生中一個重大轉折點!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帶着一顆赤誠的心踏走了工作崗位,來到學校,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裏,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師們身上那獨有的特點!站在講台上,面對着一張張陌生的,但是充滿着天笑臉的孩子們的臉,讓我有一股莫名的、向上衝的衝勁!但是,老師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為達到教育發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必須瞭解學生心理,這時,我閲讀了劉儒德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它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教會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劉儒德老師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每講到一個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規劃時着先講一則寓言或小故事,以此來引導對這一原理,規則的講解,每讀畢一節,有一種令人振奮、心悦神怡之感,這將在我今後教學中有很大幫助,我主要以教師地位的轉換角度來淺談我的感受。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新時期教育要求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與教師相比,學生是不成熟的,處於發展中的人。因此,學生的成長有待於教師的幫助、指導,教師應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促進者,理想追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擾的排憂者。學生的人生髮展、精神狀態、成長以及智慧審美價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師用自己全部的熱情、聰明才智和人格魁力去感染、激勵和喚醒。而在傳授知識方面,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領着學生走向知識,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參與創造。

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師生交往的學習是一種民主性學習,教師不再是控制者,知識的權威,學生不再是服從者,被動的接受者。雙方都處於平等地位,擁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師與學生相互新生彼此的個性,自由交換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教師將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學生的學習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髮現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現實真理的人……”支持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師還應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由於現代社會發展迅速,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逐漸增大,特別是青少年,他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更是迷茫,無所適從。這就是需要教師擁有一顆善於傾聽的心,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所以説“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傾聽和應答的過程,傾聽愛教育者的述説是教師的責任”。

傾聽學生的想法,洞察這些想法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後再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這是傾聽的藝術。這種傾聽不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更可以關注學生健康的人格成長。通過傾聽,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適時調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個真正傾聽着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懷着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一顆充滿柔情的心,張開他的耳朵,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植根於生命的活力,潛藏着創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於:為了在空中綻放花朵,凝結果實”。

教學相長,教師也是一名學習者。師生交往中的學習是終身性的學習。教師與學生都是終身學習者。對於教師來説,一方面隨着網絡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的擴大、流行、社會文化層次的大幅度提高,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擴大,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而知識卻是教師行使權力的基礎、依據。因而,教師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必須不斷地學習、充電、更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傳遞。另一方面,教師面對的是極富變化,不斷髮展的學生,教師只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學習者,才能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等方面,並加以改進,完善自我,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托爾斯泰曾説:“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的愛,那麼,他是一名好教師,如果把對教育帶來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的話。他將是一名完美的教師”。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促進教學,教育的成功源自於對學生最大的熱情。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瞭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後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着舉例説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説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温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説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醜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裏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後面的學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閲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繫得是那麼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感悟,在這裏,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為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裏。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才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鏈接,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利用課餘的點滴的時間,我接着閲讀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在劉教授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頁的規律和效應,主要體現為詹森效應、普雷馬克原理、頭腦風暴效應、雞尾酒會效應……其中不少效應令我觸動,讓我學習到新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讀這本書時,我感覺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違背教育心理學的。它是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告訴我怎樣做才是科學的、正確的、充滿關愛的;我感覺它是神奇的魔術棒,總是帶給我無限的驚喜和期待,那是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馬克原理就是對我們教師和家長有實效的一個心理效應。普雷馬克最早提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這一原理被稱為普雷馬克原理。由於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後你就可以吃甜點。”所以又被稱為祖母原則。説的更明確一點,就是先讓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長的接觸較多。經常聽到家長的訴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總是玩電腦、看手機”、“做作業草草了事,應付工事完後就跑出去了”、“讓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氣死人了”……當時我只是粗暴的建議:“你也可以採取強制措施或是適當地懲罰一下孩子,比如拒絕給他感興趣的東西或是必須完成這件事,不然就怎麼樣!現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的普雷馬克原理告訴我,別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轉,用高頻活動獎勵低頻活動。所以,在學期的家長會上,我會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製作一張“行為矯正表”,讓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權利之前或同時你必須完成相應的任務,否則一切免談。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學生們約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須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錯。選用學生的最愛作為獎勵的方法可以讓家長和老師省去較多的煩惱呢!

當然,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將普雷馬克原理應用於新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學生一下子接受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就將難以接受的大目標或是知識體系分解成一個個學生容易接受的小目標去要求學生,並用普雷馬克原理去恰到好處地激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識記生字、背誦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正確識記少量的生字,讀熟課文,再在規定時間內給學生增加一定數量或難度,並適時給以合理的激勵。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鬆、愉快,學習的效果比我一開始就提出一個高目標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在課堂上,我時不時普雷馬克原理拿來用一下,結果總是有着巨大的收穫。在這一系列豁然開朗後,我更加躍躍欲試,迫切地繼續探究我還不瞭解的規律和效應。我體會到只有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教育的芳草地裏才有花紅柳綠,才煥發春天的盎然。我解讀着這部“教育字典”,從這位良師益友身上,我汲取着智慧的營養、教育的技巧,我不斷進步着,走向超越的高台。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根據學校的安排,本學期繼續閲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上學期由於種種原因沒能跟大家一起從頭學習,我本是很不情願的接受了這項任務,而當我打開了書才發現很多的例子就發生在我的身邊,發生在我的課堂,很多心理教學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卻用的並不恰當,在書中我還學到了很多教育方法,為我解決了上課中遇到的難題。比如:依戀心理。

依戀心理:心理學家哈洛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幼小的兒子對母親的依戀,他們通過小猴子對鐵絲媽媽和布媽媽以及奶瓶位置的改變了解到,小猴對母猴的不只是因為母猴能給它餵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給小猴以柔和的感覺。通過依戀心理學的學習,可以看出愛和自尊的滿足對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歷史課中,我對歷史成績好的學生會格外偏愛,而通過布媽媽的啟示,我試着對後進生“開小灶”背題的時候給他畫出最經常考的題,減輕壓力,對歷史檢測有進步的學生,在班上大加表揚,當有別的學生起鬨質疑時,我會在提問前告訴他一會兒提問他哪個題,這樣在提問的時候這位同學會很自信的站起來回答,通過這個方法幫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學對他的看法慢慢改變,經過了三輪歷史檢測,這位同學的成績由原來的歷史十幾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後會考他一定可以達到及格的水平。

我認真學習書本中有效教育方法並在課堂中加以實施,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德西效應運用過度自己還渾然不知。

德西效應: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學生將主要學習目標置於腦外而着重於獎勵,使他們原有的學習熱情降低。我覺得書中的這段話好像説的就是我自己,曾經為了讓學生背下歷史知識,我也採取過這樣的措施,只要你背下來我就給你這樣的東西那樣的東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而歷史檢測成績卻一直不盡人意,學生雖然背下來了,可是到做題的時候好像沒背過一樣,通過德西效應的學習,我想我應該學着書中的王老師一樣,巧妙運用德西效應,培養學生對學習真正的熱愛,讓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在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勞動,並且有了進步,得到了認可,這才能成為孩子學習真正有效的動力來源。鼓勵學生進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遠比一味表揚更有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在表揚學生時,要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良好行為,給預表揚。引導他們自主的良好行為,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方向發展。

已是教學的第五個年頭,在教學的路上摸索了些教學方法,曾經以為那是經驗的積累,而通過《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的學習,我瞭解到了自己的很多教學方法並不是那麼恰當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繼續認真學習書中的心理教育法,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前行。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閲讀時能讓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後裏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啟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麼呢?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為題目中明確説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着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為,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為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捨近求遠。因為最先得到的信息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為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啟發,終於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麼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裏。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並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後熱烈的擁抱了丈夫,並對他的行為大加誇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並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以前麻煩多少,於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為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誇讚。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對象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後,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後,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為。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為習慣,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説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説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麼。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讀者繼續閲讀下去的興趣。看來,深諳“説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末了就會發現在愉快的閲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説話之術”,閲讀的過程是愉悦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鬆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説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説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説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麼説話討好老闆呢?一羣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麼解決呢?……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認為,從我們嘴巴説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説話的內容和説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佔的比重。

所以讀了這本書以後,真的是很多的感觸,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之道,我會像書中説的那樣,很努力的去學習一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走進自己的房間,那一陣陣濃濃的墨香流入心房,看到自己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自豪感油然而生,書架下,拿起一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細細品味……

這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説家儒勒?凡爾納筆下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這本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富而廣闊的知識,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構成這本科幻小説的靈魂,翻開它帶給人全新的體驗與情感 ,我從來沒有為一本書激動,為一本書傷心流淚,為一本書可以吃飯睡覺都捧在手。

偶然一次在鯊魚肚中發現的漂流瓶,其中竟然是格蘭特船長的求救信,機智的格里那凡爵士、慈祥温柔的海倫夫人、沉穩的麥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學家巴加內爾、還有格蘭特船長兩個堅強的兒女、精通航線的孟格爾船長以及老水手們,他們都乘坐着“鄧肯”號,走向了營救格蘭特船長的冒險之路……

一路上的經歷充滿着荊棘與危險,一個個困難,一道道阻礙,無時無刻不威脅着每個人的生命,每處在一個危險的境況中,我的心心總是為他們捏了一把汗,讓人提心吊膽,但這羣勇敢地人總能化險為夷,不畏不懼,與困難正面交鋒,就像是長跑,當你跑到精疲力盡時,你有點失望地望望前面還有那麼多漫長的路,你想到的是退縮而不是先前自信滿滿的樣子,此時,在你後面的人卻同樣帶着疲倦漸漸追了上來,或者超越了你; 最難熬、最辛苦的要數人生的最後幾圈,也就是衝刺的那幾圈,那時,人的體力已經超越了極限,唯一支持他們的是得知有必勝的信念。這使得他們,非但沒有鬆懈下來,而且,憑着一股頑強的毅力,驚人的毅力,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再回過頭來,看看小説中的格里那凡爵士一行人,他們為了營救格蘭特船長,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前進,驚濤駭浪,暴風驟雨考驗着他們。他們全然不顧自己的生命,與生命搏擊,與毅力較量,最後終於在一個荒島上找到了船長。

合上書本,再次回憶着那一幕幕的驚險與刺激,也讓我學會在艱難中勇敢堅強,為了目標不屈不撓。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我最喜歡的書是一本名叫意林。意林小小姐有很多本,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意林小小姐之甜心草莓。裏面寫了許多關於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的故事。有一些是寫校園的,有些是寫一些成長篇的勵志故事 。裏面的一篇故事讓我非常深刻,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孩子不想和其他的孩子有太多不一樣,所以隱瞞了省份的故事。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裏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我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麼你自我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説:“哥哥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當讓他。”

之後,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户曉,大家都説孔融四歲就明白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我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們平時做到謙讓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讓我們分梨的話,我們會給自我留個最小的嗎?估計大多數孩子不會吧?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後,會怎樣做呢?

我以往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夥子佔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後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麼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我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忙別人是一種歡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歡樂!讓我們一齊盡情享受歡樂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在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總喜歡纏着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問為什麼,為什麼鳥會在天上飛?為什麼小狗總是伸着舌頭?為什麼魚兒不能到岸上來?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激起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使探索的種子在我們心底萌發。從小到大,我看厭了一本又一本的書,只有一本書整天被我當寶貝似的捧在手裏百看不厭。那便是神奇的《十萬個為什麼》。

這是一本神奇的科學書,世間的一切在這本書裏幾乎都寫上了,這既是我的啟蒙書,也是我一生受用不盡的書。這本書可以解答我所有的疑惑,這本書又像是一個探險的世界,每天我都在其中盡情傲遊。在這本書裏我知道了鳥兒的翅膀可以順着氣流,所以它們能在天上飛;小狗的舌頭上佈滿了汗腺,所以它們為了散熱只好整天伸着舌頭;魚兒的體內沒有肺,只有鰓,所以它們無法在陸地上生活……我曾經一度天真的想過,這本書的作者是不是神仙?在我的腦海中,似乎只有神仙才能寫出一本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問題的書。

讀了這本書後,我開始意識到,想要在現代社會立足,不懂科學知識是絕對不行的,反之發現了別人沒發現之處的人是偉大的,雖然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但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界上我們沒有發現和沒有辦法解答的問題數不勝數,比如宇宙黑洞的奧祕,百慕大三角區的神祕,宇宙的體積,到底有沒有外星文明……這些都是人類目前所無法解答的,而這些未解之謎的解答者,就是我們――新一代的少年!

在《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地球的萬有引力,同時也對它的發現者,大科學家牛頓充滿了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牛頓在大樹下坐着,通過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產生了好奇,通過一系列繁雜深奧的數學公式的計算,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十萬個為什麼》中還向我們概括性的介紹了些許的草藥和明朝醫生李時珍寫成的那本震驚世界的醫學鉅作《本草綱目》,其中包含了一萬一千多種治病的草藥方子,幾千條醫學草藥常識,最讓我吃驚的是,裏面還有許許多多李時珍畫的草藥手繪圖!李時珍放棄了在宮中做太醫的機會,從三十五歲開始遊歷全國,撰寫《本草綱目》,一直寫到他快去世時才完成,這本書是他汗水的結晶,也正是因為這本書,使他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人,名垂千古,享譽世界。

《十萬個為什麼》在我眼裏已經不單單是一本書了,它教會了我許多科學常識的同時,也告訴了我探索科學的方法:要想探索科學的神祕世界並最後獲得成功,必須要有牛頓的觀察力和李時珍那樣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勇於探索的精神。具備了這兩點,所有科學的未解之謎將在你的眼前淨現原形。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一夜的風雨,吹走了渡船,吹走了祖父,吹走了少女剛剛萌生卻又無果的愛情,吹走了年僅15歲的翠翠天真而又美好的希望……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就連那青澀而又純美的愛情也在萌芽時漸漸沒了影蹤。一切是那樣平淡,就在這平淡之中,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卷——小溪,渡船,溪邊的白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位老人,一個女孩兒,一條黃狗。

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太陽西沉,小船收渡。祖父守着翠翠,開着渡船駛過十五載春秋,笑看花開花落,風起蝶舞。不收船客的錢,卻時刻準備好熱茶供船客解渴,這樣的淳樸,這樣的善良,在溪水的柔波中漾開,緩緩地流進每個茶峒人的心裏。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温柔的溪水、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裏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翠翠的單純活潑、天真善良,“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她在溪邊玩耍的身影,爽朗的如銀鈴般的笑聲,彷彿把人們帶進了她的世界。可“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祖父的離世,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殘忍的現實迅速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消失得乾乾淨淨,連一塊碎片也不曾留給她。這個可憐的少女,是否走了一條和她母親同樣的路呢?那凝視夜空的孤單的眸子,又像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一份淒涼呢?

《邊城》有着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沈從文先生用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恬淡的鄉村小景。這裏寄予了他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優美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他用一種敍述的語調,為故事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引出了翠翠心中難言的“薄薄的淒涼”。

溪水依然靜靜地流淌着,只是沒有了渡船的行跡,顯得有些孤單;小屋依然靜靜地立着,只是沒有了白塔的依託,顯得有些零亂;翠翠依然靜靜地坐着,只是沒有了祖父的陪伴,顯得有些傷感……望着翠翠孤苦無依的身影,我們不禁為她擔憂,命運的轉盤,能否為她停留或是載着她的憂傷一去不復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讓我們陪着翠翠一起守望,守望着她遠方的幸福……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讀了《海倫凱勒》這篇課文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的眼為她的不幸流淚,我的心在為她遇到困難時不屈不撓流血,她一歲半就雙耳失聰,雙目失明,可她卻憑着自己堅強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美國哈佛大學。後把一生“捐獻”給世人,留下財富。

她卻少了常人不可缺少的,但她並不懈氣,去克服困難,我以前是個最怕困難的人,在練毛筆字時,學一下就不學了,閒煩,學這個就留給對這個有興趣的人吧!但讀了《海倫凱勒》這篇課文後,我改變了態度,心想:海倫是個聾,盲,啞人,就是這樣一個人她都能克服所有困難,而我一個四肢“發達”不缺不殘的人對這點困難有算得了什麼,對於我的困難來説佔她的萬分之一都不到,我感到無地自容,十分羞愧。

海倫·凱勒這個偉大的名字深深地紮在我的腦海裏,銘記在我的心中,從她身上我學到了不屈不撓的戰勝命運的精神。熱愛生命就要有忘我付出的品格,她是位值得懷念,激勵我們向前的人,一個偉大,有道德,高尚品格,有理想的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要以海倫的精神,品格去對待學習和生活。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前幾天,我借到了一本《寶葫蘆的祕密》。沒看之前很好奇,《寶葫蘆的祕密》究竟講些什麼呢?

原來,寶葫蘆是個神奇的寶貝,它像是王葆肚子裏的蛔蟲,能猜出王葆的需要,而且要什麼有什麼。可是,隨着故事的發展,我才發現這個寶葫蘆可真是個大麻煩。比如説,王葆想借的書先讓別的同學給借走了,寶葫蘆就會施展搬運功 ,把書從別人的手中 搬 到王葆的書包裏;在考數學的時候,它把別人的試卷變到王葆的手中

讀到後來,我明白了:寶葫蘆變出來的東西,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從別人那裏 搶來 的。這樣的寶貝我們能要嗎?

世界上沒有什麼完美無缺的東西。有了這種優點,就會存在那種缺點。因為有得就有失。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擁有神奇的寶葫蘆並不是件快樂的事。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不勞而獲的生活是可恥的。如果你想擁有豐富的知識、優秀的成績及出色的能力,,你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雖然有時付出勞動與汗水也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成功的背後一定是充滿了勤勞和汗水。大科學家愛迪生就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説家和心理小説家。1804年7月4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沒落的世家。他的祖輩之中有人曾參與清教徒迫害異端的事件,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3 名法官之一。這段歷史對霍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霍桑的父親是一名船長,在他4歲時去世。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博多因學院,同學中有詩人朗費羅與後來當選為總統的皮爾斯等。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塞勒姆鎮,從事寫作。他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説《範肖》(1828)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説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

1836年和1846年霍桑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他於1842年結婚,在康科德村居住,結識了作家愛默生、梭羅等人。1848年由於政見與當局不同,失去海關的職務,便致力於創作活動,寫出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説《紅字》(1850)。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姦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作者細緻地描寫了經過長期贖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婦海斯特·白蘭,長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責備而終於坦白承認了罪過的狄姆斯台爾牧師,以及滿懷復仇心理以至完全喪失人性的白蘭的丈夫羅傑,層層深入地探究有關罪惡和人性的各種道德、哲理問題。小説以監獄和玫瑰花開場,以墓地結束,充滿豐富的象徵意義。

作為霍桑的代表作,《紅字》最典型的體現了霍桑對待清教有着矛盾性這一特徵。在這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個堅定而具有神奇般個性的女性——海斯特·白蘭,由於和牧師丁梅斯代爾通姦,受到清教教會的譴責。她胸前被佩以紅字“A”做為懲罰並當眾受到辱罵和羞辱。紅字“A”針針扎進了海斯特·白蘭的心裏,即使“把那個記號遮起來”,紅字“A”是罪與罰的證明,是一個女人惡的體現。為了獲得新生,海斯特·白蘭公開承認了自己的罪行,攜帶女兒在郊外的一間孤僻的茅屋裏開始了“殉道”般漫長的救贖之路。在霍桑看來,海斯特·白蘭是有罪的,她犯了當時社會所不能容忍的通姦罪,但更關鍵的是她的欺騙罪,她和齊靈沃斯達成了一種交換,即齊靈沃斯不再問孩子的父親是誰,她也不向牧師暴露齊靈沃斯的真實身份。這樣的手段是值得懷疑的,儘管是為了愛。海斯特·白蘭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牧師丁梅斯代爾,但也給他帶來了更大的痛苦。而她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彌補自己的過失,以至於許多婦女向她傾訴自己內心的祕密,尋求安慰和忠告。“清教主義者認為,人擁有一種趨向於德性的自然傾向,不過,只有通過了某種‘訓練’,人們才能可能達到德性的完美。”海斯特·白蘭正是通過這種“訓練”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彌補所犯下的罪,“最終淨化了她的靈魂”, “並造就出一個比她失去的更純潔,更神聖的靈魂”。紅字也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恥辱火印,而是激勵精神復活的標誌和象徵。

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範”。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誌A字也被她繡得光彩奪目,併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

《紅字》中丁梅斯代爾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作為牧師,卻於海斯蘭·白蘭有了私情,這對於上帝的道德觀是一種背叛,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承認罪行的勇氣,當海斯特·白蘭獨自站在刑台上被人羞辱責罵,他卻高高站在露天看台,籠罩在所有人的信任與崇拜下。為了保住地位和名聲,他成了隱祕的罪人。他在欺騙了所有人以至於上帝之後,竟然繼續從事牧師的工作,不能不説是對公眾的不負責和對上帝的褻瀆。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了自我懲戒: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絕食反省悔悟,私下在自己的胸口烙上火紅的紅字“A”,“聲音裏已經含有一種憂鬱預示着頹廢的趨勢了”,再加上齊靈沃斯把一個丈夫忌妒時的憤怒全部發泄在丁梅斯代爾身上,丁梅斯代爾的精神和肉體都瀕於崩潰的邊緣,並終於走向刑台,在榮譽的頂峯,徹底坦白了自己,用最後一口氣展示了胸口上的紅字,倒在海斯特·白蘭的懷抱裏,從此也就從那個解不開的結中解脱了出來。霍桑讓丁梅斯代而受到了長達七年的靈與肉的折磨,這比公開受罰更為殘忍。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霍桑想要表明為實現生命的意義的不朽是要做出相應的努力的,從而才能使無依的靈魂和有罪之身獲得精神上的安定和肉體上的愉悦。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整本書最值得讓人稱道的是寫作手法。在故事推移中選取五個人來作為描寫視角,每一位作為描寫視角的主人公對於該事件的思考也寫的入木三分。

至於全書主旨,私以為有三。一,反思日本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社會的危害性。作為選取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消極面來作為全書的背景以及框架,選題有新意。二,反思不健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人品塑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論點: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大。書中的角色大都生活在殘缺的家庭環境中。主人公女老師是孤兒,學習能力強,能輕鬆勝任教師職業,故走上育人之路,但是並非十分熱愛這個行業,同時該老師也有些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學生都處於自己的掌控之中。雖然她的確有這個領導才能,以及不凡的洞察力,但是也被她的自大矇蔽雙眼。天才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有極端的戀母情結。

至於老實少年,則生活在標準的日本家庭,父親忙於工作,母親持家。母親希望複製其弟弟的成功模式,故對兒子期望值非常高,卻忽略兒子自身的極限,同時也忽視兒子的缺點,企圖掩蓋之。老實少年也有戀母情結。最終兩人都弒母,老師功不可沒。老師都利用了他們性格的缺陷。一言以蔽之,他們性格都有問題。三,該書反思三類老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將學生塑造成老師喜歡的人,而非學生希望成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師很努力、很無私,其實他們很自私,他們很自私,他們只是希望在學生身上印證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他們喜愛學生的崇拜,喜歡家長的稱讚,喜歡領導的賞識,他們一意孤行,以為這樣對孩子最好,卻忽略學生最根本的需求。雖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認為教育應該像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那樣,由老師來幫助同學們尋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生的目標是學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師的,更不是老師未實現將其寄託於學生身上實現的,此理放置家長處亦可。女主老師看透了這一點,卻無法成為優秀的教師,拋開環境因素,私以為“要達至成功,看願意犧牲什麼”,她不願意犧牲,只完成分內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師。至於作為一名母親,置於生活複雜的洪流中,難以保全自身,意外難免,復仇或許扣人心絃,但讀後總有不安,法與情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但是由感情主導的復仇,已經喪失人的品質,迴歸原始本能。私作為旁人,道貌岸然,災難不在自己頭上時,總能保存着理性。

為女復仇的人談不上偉大,卻總有那麼一絲喜聞樂見的英雄主義。在正義無法伸張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英雄,沒有英雄來拯救我們,我們就自己變成英雄。看上去是一個美好的童話,現實會將它摔得粉碎。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眾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認為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的,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其中的精華。就如同一壺好茶,需要我們坐下來好好的去品嚐,才能讀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純美,讓人留連忘返。一直都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寫的詩一樣的豪邁、大氣凜然。當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歡他。

蘇軾以他坦蕩的胸懷, 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説:“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説:“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剛因詩文而遭逢牢獄之災,詩人的身份已融於蘇東坡的血液深處,釋放的當天,他又寫了兩首詩,詩裏説:“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而另一首詩裏嵌有“竊祿”,意為自己無才為官,但“竊祿”一詞卻源於一份寫給曹操的信件,寫完這首詩,蘇軾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説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羅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初次讀《湯姆叔叔的小屋》時,我只是在記名字———記人物的名字,給他們分善、惡。再次讀後,我知道了很多:在湯姆叔叔那個年代,美國販賣黑奴,像湯姆,他就只有祈禱自己有個好主人,而無法改變命運。

本書寫了謝爾比先生做生意賠了錢,所以只好把湯姆、伊麗莎和吉姆賣了,但伊麗莎帶吉姆逃走了。謝爾比先生就把湯姆盯得更緊,使他無法逃走。人販子“黑利”把他買了下來,又賣給了“聖克萊爾”,可沒過多長時間,“聖克萊爾”和他的小女兒“伊娃”死了,於是湯姆又被賣到了“列格雷那”家。與湯姆的前兩個主人相比,他更顯得殘暴。在一次打罵中,竟把湯姆活活打死!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沉重極了,人沒有一技之長,在社會上怎麼立足?於是,我決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我喜歡看書,因為它能帶給我快樂。《格列佛遊記》的作者以一個荒誕、奇特、滑稽的故事向我們揭露並諷刺了當時英國的時政、世道和人性。

內容是這樣的:英國外科醫生格列佛,在一次航海中遇險,他不幸落水,被小人國俘虜了。在小人國他看到了許多可笑的不合理的現象:誰在繩子上跳舞跳得好就能得到重用,跳得最好的人會被國王任命為首相。一個小人國認為吃雞蛋時應該先吃大頭,另外一個小人國則認為應該先吃小頭。於是,兩國為此發生了戰爭。

有一天晚上,格列佛被吵鬧聲驚醒,他不免有些害怕,外面的人喊道“布爾格倫,布爾格倫”。這時,有幾位大臣跑進了屋中,讓格列佛馬上趕到王宮。原來,一個宮女不小心把蠟燭碰倒了,導致皇后的寢宮燃起了大火,由於水源不在附近,所以火越燒越大,眼看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將燒為平地時,格列佛來了。真是湊巧,他還沒解過小便,於是他撒了一大泡尿,不到三分鐘大火就撲滅了。格列佛本以為自己立了一功,可是喜歡清潔的皇后非常痛恨他的行為,早到別的地方住了。她還在幾個心腹面前發誓,一定要報復格列佛。

在大人國,格列佛被當做有趣的寵物為主人表演,賺錢。後來又被皇后買去做寵物,在王宮裏,有人專門為他做了一個房子和一些傢俱。巨大的老鼠、黃蜂、小鳥經常威脅到格列佛的生命安全。他用國王的鬍子茬兒做了一把梳子,然後又用王后的頭髮編了一個錢包,並送給了王后……

《格列佛遊記》這本書很好看,一看到它我就被迷住了,有時間我就會去讀它,百看不厭。喬治.奧威爾説過: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是其它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遊記》列入其中。

我愛讀書,更喜歡看《格列佛遊記》。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風雨裏它高昂着頭,大雪飛沙裏它毫不畏懼,鬆軟般的瀚海里印下它踏實正直的特性。每當狂風吼過天際,它,總是不屑!用它的耐力艱勞叩響起我們心中的佩服。它是人類最出色,永遠印證堅強的伴侶—駱駝。扒開時間的隙縫,望見那本《駱駝》,它照耀起我心中的彼岸。《駱駝》是一部以雪域高原為背景的長篇小説。書中每位主人公的結尾都是在斷崖下結束的:大柴旦為了使大駝隊免受強盜的搶劫傷害,在斷崖,親手用槍打死了母駝烏圖美仁,隨後,大柴旦也隨母駝去了;格爾穆帶着小柴旦尋到了斷崖,嗅出了充滿傷感的氣團,察覺出烏圖美仁已死,它又一次選擇了追尋烏圖美仁,小柴旦看着眼前發生的一切,他選擇了和哥哥大柴旦,還有母駝烏圖美仁與美駝格爾穆在一起;兩天後,庫爾雷克和娜陵格勒趕到斷崖邊,庫爾雷對娜陵格勒説:“你有察汗烏蘇,好好活着吧。”

庫爾雷特説完就到斷崖下,去看看他的倆個兒子,和他的駱駝了。娜陵格勒以淚洗面,用歌聲告訴自己,愛情與生命的關頭,她選擇了愛情;不多久,一個稟性怯弱的駱駝客來到斷崖處,他不斷地説:“連駱駝都能,我就不能?我是人啊!”他用事實證明,一個軟弱怯懦的人,也會擁有以命相許的愛和勇敢,他就是克爾雷克的兄弟,娜陵格勒的丈夫。這個故事,表現醜陋與美麗融於一體的原生態的生命,揭示生命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內核。每當狂風破壞午後的靜謐,撕碎了漂浮的雲朵,揭淨了沙漠的腳印,遮昏了太陽,唱着,叫着,吼着,迴盪着;忽然直弛,像驚狂了的大精靈,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亂,四面八方的亂卷,像不知怎樣好而決定亂撞的惡魔;忽然橫掃,乘其不備的襲擊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植物,吹掀了風沙,撞斷了一個個“沙丘嶺”;可是,駱駝在那裏看着;它們剛從風裏出來,它們仍舊邁着穩重的步伐前進,但風並沒能把它們怎樣!這就是“塞沙茫茫出關道,駱駝夜吼黃雲老”的豪情與志向。

任何時候,在它心中永遠把握住自己的信念,它不斷的追求輝煌,它不會讓他人將自己打敗,因為它們倔強的性格流露“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品質。它們每一次的競爭,愛情給予它們力量,它們擁有自己的愛情,時刻堅持不放棄,為自己的愛情去努力、去拼搏。它們的愛能敷衍最絕望的黑暗,能排解最孤寂的迷茫。它們為愛情付出自己的一切,付出自己內心滾燙的愛!

走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一串串艱澀而沉重的腳印,留下它們內心的真摯“無論前方有多遠,無論腳下路的多麼苦累,我都會與你一同風雨兼程”。它對於主人不離不棄,永遠用生命的價值拼湊起我們心中對他們的輝煌。它把自己的所有給予他人,付出它們的真誠,都會芬芳每一個飄零的角落,都會演奏出最美的樂章,都會散落世界,唱響世界。

樹高千尺,是因為它無數次的經歷過狂風暴雨的洗禮;船行萬里,是因為它無數次經歷了驚濤駭浪的撞擊;

然而駱駝,能擁有無數人的敬仰愛慕,完全是因為它能夠戰勝風沙中那個懦弱的自己。它曾經奔跑於風沙跌了無數個跟頭,吃盡了苦頭後,終會翱翔藍天,終會從自我心靈中獲得慰藉。源於它的——不放棄。

詩人劉禹錫在詩中寫道“千濤萬浪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從中透露出駱駝的一種無畏、一種堅韌、一種踏實、一種氣概。如今我們纖弱的手很難為自己撐起一片晴空,稚嫩的雙肩很難承受太多的沉重,但是我絕不會倒下,即使在逆境中,骨子裏也會發出一種真切而又熱烈的呼喊“決不放棄”!我們應當運用駱駝的氣概與精神,最終憑着那份骨子裏的吶喊,走向綠洲,走向希望!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後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敍述得很詳細。

在阿長與《山海經》裏,魯迅曾懷着真摯的感情為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願在你在懷裏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至愛顯露了魯迅心靈最為柔和的一面。

人總有缺點,就算不能犯錯的保姆也不例外:常常喜歡切切察向人們低聲訴説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移動或者頂着對手或自己鼻子。又不許魯迅小時走動,拔一株草搬一塊石頭就説魯迅頑皮要就告訴魯迅的母親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雙手雙腳,在牀中間擺在個“大”子,使得小魯迅沒有餘地翻身。

但她也有很多的優點,春節到了那種興奮由然而生,放鞭炮,貼對聯,給小魯迅講春節的故事,也會在晚上坐在搖椅上聽那椅子發出的吱吱聲,講着那《山海經》的故事。

而且總是那麼幽默:哥兒,你牢牢記住!她説。“明天是正月七年級,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是記得對我説阿媽恭喜恭喜”:搞得小魯迅捧腹大笑。

魯迅以文為藥,置於舊社會人民的精神傷害。

通知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舊社會的殘酷、冷漠、無形、黑暗。但我又從魯迅和阿長感受到了那時候每個中國人都在尋找着通往中國黎明的路,每個中國人都渴望看到在中國天空上五顏六色的彩虹,每個中國人都在期待着看到旗杆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6944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