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閲讀教學要處理好十個關係大綱

閲讀教學要處理好十個關係大綱

一、多元解讀與閲讀導向的關係

閲讀教學要處理好十個關係大綱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提倡多元解讀,鼓勵學生髮表個人見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無中生有。這不僅涉及到準確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問題,涉及到怎樣做人的問題。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説做事要持之以恆,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師卻背離童話的主旨,引導學生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談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讚美勇敢的力量,愛的力量。而當有的學生髮表老麻雀太冒險了的看法時,老師不僅不加引導,還順着學生的發言補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又如,《落花生》,許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態度和做人準則──注重實際,不圖虛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獻。有的老師還沒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就讓他們表態,結果多數學生表示願意做桃子、石榴、蘋果,因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強多了。

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感受,有利於發展創新思維,有助於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豐富閲讀感受。但是,一定要處理好多元解讀和閲讀導向的關係。這樣,才能不偏離作者的寫作目的,才能盡到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二、年段目標與國小總目標的關係

既要熟悉國小閲讀教學總目標,又要牢記各個年段目標。在教學中要落實年段目標,體現階段性;還要望着總目標,想着相鄰年級的目標,體現閲讀訓練螺旋上升、穩步推進的連續性。

國小閲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低年級,培養閲讀興趣;在閲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藉助圖畫閲讀,瞭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中年級,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略讀,粗知大意;體會詞句表達效果,初步瞭解一些表達方法;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高年級,進一步提高閲讀的速度和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敍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詩歌、敍事性、説明性等不同文體文章的閲讀;學習瀏覽,根據需要蒐集和處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訓練,都要重視詞和句的教學;再者,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能力,不能割裂開來逐一培養,而應既有側重,又要整體推進,螺旋上升。

三、教科書與其他資源的關係

母語教育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深刻認識母語教育的特點與優勢,增強資源意識,讓所有適用的資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此其一。教科書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應以教科書為主,用好教科書。此其二。把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教科書,這樣的語文教學單薄、狹窄、封閉,容易脱離學生實際和沸騰的生活。而過多地引進其他課程資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書,活是活了,但教學輕飄飄,語文訓練難以落實,各項要求難以達到。

正確的做法是,以教科書為主要憑藉,適當引進相關資源,適當拓寬教學途徑與形式,加強課程資源的整合,在學好教科書、實現基本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學得更多一點、更活一點、更好一點。

四、讀教材與寫教案的關係

在修訂的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的表述。課改以來,有忽視鑽研教材的傾向,也有忙於蒐集資料、製作課件,顧不上設計教案的現象。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是有效、高效進行教學的基礎和保證。

在備課時,一些教師大致看看課文,就急於讀教參,甚至照着教參寫教案,搞教參搬家。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於沒有消化,還是人家的,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這裏強調的是,在寫教案之前,一定要反覆讀教材、讀文本,這是每位老師(包括有較長教齡、有較多經驗的優秀教師)備課時最基本的功課。

讀文本,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共同經歷、共同欣賞、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動,怎麼可能讓學生被感染、被打動?

讀文本,要走出來。要品味文本的語言,找準理解、欣賞、積累語言的訓練點;要熟悉作者的語言風格,以便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還要揣摩寫法,找準讓學生了解、借鑑的重點。

總之,要細讀文本,反覆讀文本,從中瞭解作者寫作意圖和編者編寫意圖,讀出情感、情境、情趣,讀出語言風格、味道,讀出寫法的個性、精妙。要把感情、語言、寫法結合起來認真體會。細讀文本的過程,是與作者對話的過程,是自己被打動、被征服、對文本越來越喜歡的過程,是對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漸感悟的過程。對文本喜愛,進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這個前提,才談得上具體進行教學設計。

五、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至少有兩層意思。

一層是閲讀教學要重視提高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閲讀教學,重內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對文章的肢解),輕對文章精髓的把握,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閲讀教學要引導學生一遍一遍地、有層次地讀整篇課文,由讀得不大正確到讀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通順,讀得不大有語氣到讀出語氣,讀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此同時,要從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語言的精妙,領悟一些表達方法。

另一層是,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第一個整體是指通過自讀自悟,獲得初步感受,並提出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是內容的、形式的、寫法的)。這一步很重要,是精讀的準備,也是個性化閲讀的實踐。在此基礎上,抓住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聯繫文章在內容上的、語言上的、寫法上的重點或難點,進入對部分的閲讀。這種解讀力求是聯繫全文的、兼顧內容與形式的(不僅要學生知道寫了什麼,而且知道是怎麼寫的;不僅知道哪些地方寫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裏)。最後,回到整體,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薰陶,內化文章語言,習得文章寫法,並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或背誦,傳達對文章內容、情感、語言、寫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預設,是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的預先設計。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切調整,以及在教學中由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產生的有價值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學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撥或講解,由於這些資源的出現和適時運用,使課堂閃光,使學生頓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

預設是前提,否則就是打無準備之仗。預設,要儘可能符合教材、教師、學生的實際。但是,預設再周全,也僅僅是預設。課堂是師生用武之地,生成是關鍵。生成性教學體現教與學的過程,體現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營造和諧、愉悦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問題隨時提出,有感受隨時發表。教師要善於因勢利導,抓住疑點、重點、閃光點,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從中生成能力、方法、習慣。是照本宣科走教案,還是順學而導注重生成,體現了兩種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師與優秀教師的試金石。

七、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的關係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針對以往被動接受學習提出的。這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是我們要大力研究、在教學中很好體現的。自主學習的核心是學得積極主動。在閲讀教學中,自主學習首先應體現在自主閲讀、潛心讀書上。教師在鑽研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認真讀課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儘自己之所能,儘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課文讀懂。其次,應組織學生進行有準備的交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寫法的特點。

與此同時,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不是對立的,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甚至講解。歷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識,學生限於條件或能力,難以弄懂,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中的“外國租借地”,就需要教師作簡明的、動情的介紹。遇到學生經過討論、交流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就應點撥,猶如畫龍點睛,或使學生提升境界,或使學生茅塞頓開。遇到學生歸納、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師就應用條分縷析的、準確的語言幫助歸納與概括(如,文章主旨、學法、寫法)。當經過啟發、引導,學生還理解不準、不深甚至理解錯誤時,教師就應進行精當的講解。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沒有孰優孰劣,教學中要針對學情,合理運用。

八、精讀、略讀、瀏覽的關係

這是三種閲讀方法,也是三種閲讀技能,它們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種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視,都應很好地訓練。

精讀,重在培養閲讀理解能力,要對文章從內容到語言到寫法比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習得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略讀,是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閲讀,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閲讀,粗知文章大意。瀏覽,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時消遣性閲讀,瀏覽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根據需要蒐集信息。精讀,各個年級都是重點,除了讀懂文章,還要積累學法、寫法,並注重閲讀方法向略讀、瀏覽的遷移。中年級開始訓練略讀,使學生讀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漸提升,以適應平日讀書看報的需要,進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瀏覽,重點在高年級培養。要教會學生有目的地、帶着任務進行瀏覽,要逐漸提高瀏覽的速度,學會一目十行地讀,要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以訓練精讀為主,訓練略讀、瀏覽為輔;要有意識地通過整合資源、擴大閲讀量,把精讀、略讀、瀏覽結合起來進行訓練。而在課外閲讀中,略讀、瀏覽就派上了用場。

九、學讀與學寫的關係

葉聖陶先生提出,聽説讀寫宜並重。在閲讀教學中,讀寫宜並重,要努力克服“跛腳”現象。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多數學科都有教科書,都需要閲讀。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其他學科讀是手段,瞭解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是目的;而語文學科以培養閲讀能力為己任。培養聽説讀寫能力是語文學科的專責。

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不僅昭示着寫了什麼,而且昭示着怎麼寫。以往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原因很多,讀寫分離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閲讀教學要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由句到段到篇。這樣做,既能提高閲讀鑑賞能力,又能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要重視結合閲讀教學,進行經常性的練筆。如,寫幾句讀後的感受,順着作者的思路進行續寫。

十、課內與課外的關係

課內閲讀內容有限,時間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語學習資源無限,機會無限,發展無限。所以,新課程提出一個重要思想:學習語文要兩條腿走路,既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要引導學生課外學語文、用語文,而讓學生儘早、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開展課外閲讀,是加強課外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外閲讀越早越好。待國小生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就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可先讀注音讀物,再讀純漢字讀物。與教科書配套的《同步閲讀》,是比較好的入門書。教師要經常推薦課外讀物;指導閲讀方法,特別是讀整本書的方法;鼓勵摘錄好詞佳句,做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提倡親子閲讀(父母與子女共同閲讀、交流);組織讀書彙報會、開展讀書評比活動等等。在不斷指導與交流中,學生必定會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嚐到閲讀的甜頭,進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生一旦把讀書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好讀書,讀好書,那麼無論在閲讀能力上,還是在學習潛能上,都會給我們意外的驚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pl8w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