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3篇簡短版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3篇簡短版

《激盪三十年》的作者沒有用傳統的教科書或歷史書的方式來寫作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間的角度,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歡迎大家閲讀。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3篇簡短版

篇一: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

三十年風起雲湧撲面而來,八千路英雄豪傑絕塵而去。這是我在讀了《激盪三十年》後的感喟。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一個特殊的、不平凡的階段。它源起於“文革”後百廢待興的危急時刻,發端於國家領導人舉目四望後的英明決策,是十三億人民決絕地告別貧困、追求富裕的迫切願望眾志成城地書寫了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一個大國在三十年時間從3624.1億元向300670億元波瀾壯闊邁進的歷程。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總結、反思、表現這三十年曆史的書籍、紀錄片、影視劇數不勝數。在此,我向大家推薦吳曉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盪三十年》(上、下二冊)。它以編年的體例,網羅大量的素材,以一個記者敏鋭而獨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筆筆忠實地記錄了自1978年來每一年可堪載入史冊的大事及人物。

年代並不久遠,那些曾經在報紙上、媒體上吸引了全國經濟界、企業界、政界、市場和民間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詳的人名、地名、產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閃現,如羣星般璀燦閃耀。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掩卷沉思,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時常回味和思考的不僅僅是紛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羣雄,而是以下幾個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在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結論來圈囿別人的思想。作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系統、宏觀、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對於我們進一步把握規律、趨勢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應該會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不可否認的是:當市場的主體已經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營的階段,對於經濟的管理卻還在計劃與市場的泥淖中拉鋸。就好像兩隊接力賽,一隊已經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隊還在進行一、二棒的交接。這是值得深思並需要急切加以改變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才能説是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有助於解放生產力而不是束縛了發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是文中最為精彩的演繹。但它不是明線,明線是時間。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華的大地上縱橫捭闔、異彩紛呈。這三大力量究竟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更維護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更長遠的利益,作者沒有説明,我也難以做出誰是誰非的簡單的兩分法的結論。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來做出。應該説,這三大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做出了並正在做着巨大的貢獻,正確地評價它們的作用有助於藉助這三方力量正確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但是,蛋糕只有一個,而他們都想多切一點。於是,不絕於耳的就是它們各自對對方缺陷的批駁。説白了,是利益之爭,是市場份額之爭。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明確了這些,對於那些聒噪自會作出明斷。

三是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命運值得我們悲憫和關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羣,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鋭,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佔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

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因此,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揹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責任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快樂、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的問題。

第四,核心技術始終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技術在古代被視為奇技淫巧,從業者“工”也被排在士、農之後,社會地位僅高於商。對於技術的重視應該是從建國後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時開始的,但我們的技術分層就像是中國的勞動力分層,有尖端的科學家和低端的農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師和工程師。我們的宇航員實現了太空中漫步,與老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家用電器的核心技術卻沒有一項是中國自己的。

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不是我們不想要,是人家不願給。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擇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還需要商家不以價格為利器而赤膊上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當中國的產品以其質高品優走向世界的時候,期望中國的技術也能在自己的產品中佔一點份額。

三十年急流已趟過。在新的階段,我們還將述寫新的歷史。回望《激盪三十年》,希望我們能走好今後發展的每一步,希望我們的國家與民族如山嶽般在地球上穩健崛起、平視羣雄!

篇二: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

有些書就是這樣,看完合上之後,內心卻依然久久無法平靜。昨晚讀完《激盪三十年》後,沒經過梳理的各種紛雜念頭折磨着我。今早,腦子裏卻突然冒出大時代三個字,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個大時代嗎?

這是一本以寫人為核心的歷史書。1978-20xx年的中國社會,出沒着這樣一個族羣: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他們勤勞、聰慧、他們具有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以及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他們的淺薄使得他們處理任何商業問題都能夠用最簡潔的辦法直指核心,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撥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脈脈而回到利益關係的基本面,他們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百無禁忌地去衝破一切的規則與準繩,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採用一切的手法和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激盪三十年》給了年輕人一個夢,夢裏述説着:當年身無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頭倒賣玉米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還在每天日復一日地以看報紙來打發上班的時間;還有那三個剛剛考進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的20歲出頭的小夥子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又或那個剛從四川監獄中服刑出獄的還帶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他們憑着"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鋭,他們感覺到了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機遇,同時憑藉着他們的勤勞、聰慧、以及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和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造就了一個個又一個或成功或失敗的中國企業傳奇!

無論成功與否,我都更願以一種仰望的神態來崇敬我們這些曾經中國企業歷史的締造者們,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複雜的體制政策和商業環境給了他們更多的挑戰和阻擾,他們百折不饒、堅韌頑強、睿智創新、敢於衝破陳規等等這些品質,都值得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學習和傳頌。

篇三: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

都説《激盪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國企業史(1978年-20xx年),可是作者吳曉波沒有用過多冰冷的數字或模型淹沒了歷史創造過程中人的因素,整本書側重在寫"人的命運",本來,歷史本來就應該是對人自身的描述。

書中記載了接近百位的企業家的成長經歷。他們當中,如今也許有人成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為了振興民族企業的功臣,有人成為了階下囚,或又有人成為了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在1978年-20xx年的中國,在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裏,在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大環境下,正是這樣的一羣"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他們當中的有些做法也許在現在看來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們卻是他們所在的年代的締造者之一,他們推動整個中國社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之勢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他們從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逐步成長為了時代的弄潮兒。

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難度何其之大。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變革。馬克思理論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影響關係是非常有道理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和政治體制改革是牽扯在一起的。一旦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許許多多原先的理論以及靠這些理論生存、生活的人,又將如何自處呢?變化的絕不可能僅僅是經濟體制,還會涉及到人心,涉及到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政治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鄧公再強勢,也無法讓中央真正鐵板一塊。而越是社會主義國家,對政治就愈加銘感。政治就是最大的紅線,誰敢踩到這條紅線,絕不僅僅是讓你事業和人生遇到挫折,更是會讓你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而此類國家很少是真正的法治國家,因此,做到這個地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法律。但是改革畢竟在進行,因此,很多人便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在這灰色地帶,利用經濟改革的大形勢去實現事業上的抱負又或者僅僅是為了撈錢。縱觀全書,雖然鄧公等領導人對於改革開放的貢獻極大,但更多時候,我朝的改革其實是自下而上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説,等到做的人多了,中央漸漸就鬆口了,於是才可以説了。可是,即使是隻做不説,也要看大形勢,稍稍踩線或許可以,一下子越線,恐怕真的只有死路一條。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切勿螳臂當車。仔細研讀政策法規的變化,才明白什麼時候可以火上澆油,而另一些時候真的應該見好就收。

在經濟體制轉型最初的年代裏,踩得好,一夜暴富並不是夢。倒賣批文、囤積原料商品、內幕消息、管理層MBO、官員的尋租,究竟肥了誰呢,這是否是經濟體制轉型中不可避免的原罪,又或者是全民利益遭受的極大損害?貧富分化到如今地步,只對增量進行微小調整,是否有效?因為真正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恐怕是財富的存量。那些在早期靠着“不能説不能認”的手段暴富的人們,絕大部分只會越來越富有,而不會縮小與平民的差距。可又有什麼真正公正的調節手段呢,真正對過往歷史進行清算,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什麼都不做,又對那些遵紀守法的人們公平嗎?

二,這三十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全書彷彿一幅畫卷緩緩展開,浮現如此之多傳奇般的企業家,諸如陳天橋、郭廣昌、丁磊、任正非、柳傳志、李東生、魯冠球、李書福、馬雲、史玉柱、張瑞敏等等,彷彿竟是《三國演義》中層出不窮的英雄任務一般。他們中許多許多故事至今讀來依然讓人感動不已。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故事。陳天橋畢業後順風順水到陸家嘴集團工作,迅速當上董祕,決定辭職創業之時,單位正準備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勸他分了房子再説,他卻想,難道我這輩子,自己還掙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陳天橋,更讓人感動的是李書福,為了進入被央企壟斷的汽車行業,曲折反覆,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為了心中那個造汽車的夢想,也正是因為吉利的出現,中國的車價才從雲端被拉到了地上,成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讀了那麼多英雄的故事,我們自己,是不是該多一點決心,多一點魄力,多一點堅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誰能預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敗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個精彩的人生嗎?

三,讀史之時,總會有許多後見之明。現在回頭去看,無論是中央地方的政策,還是某行業某企業的決策,都有許多失誤,令人扼腕。政策的制定,國企總是被擺在第一位,民企總是在末位。諸如寧高寧、謝企華之類的國企領導者,究竟是官員還是企業家,是拯救了一家大型央企,還是禍害了整個行業甚至民生呢,有待討論,因為他們恐怕也情非得已,身在體制內,又豈是他們能決定自己和企業的定位呢。整個中央的思路已經決定了國企和民企的迥然命運,既然已嚐到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甜頭,豈能輕易放手?更可怕的是,形勢發展到如今,利益集團已經壯大,並用“穩定”“發展”等為質挾持了大家,又有何良方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xp73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