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範文5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範文5篇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範文5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與此前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相比,它既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就應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導致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失衡現象出現。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被規範地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禮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表述被黨的十四大、xx大所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

“兩個禮貌”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資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禮貌建設和精神禮貌建設為主要資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透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沿海地區,從南到北,構成了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而且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衝破了舊觀念的束縛。追求變革、勇於開拓、講求實效構成潮流。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是要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這當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儘管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但仍實現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進行。

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在“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導下,不僅僅使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從此,社會主義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建設得以加快推進,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

具有重要好處的黨的xx大,確立了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近20xx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全面規劃了邁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我認真地讀完了由吳曉波先生編著的《激盪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xx上、下部分。

讀完之後,最直觀的感受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經濟成就。同時,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為之震撼和感動。

閲讀這段30年的企業史,讓我開始從宏觀的角度,整體地思索中國企業成長的歷程。在這樣的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中,讓我更加直觀地看到了過去30年的輝煌。這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來説,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我的行動指南是多麼地準確與英明。

《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企業30年的發展正是説明了這一點——它不僅僅僅是企業的發展,更讓中國的老百姓過上了小康生活,此外,人們的精神禮貌有了必須的提升。

由吳曉波先生編著的《激盪三十年》中提到的數據及案例中,我們能夠觀測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痕跡。

單從GDP來看,從1978年的3624。1億元到20xx年的300670億元,20xx年的GDP為30年前的近83倍。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潛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於1978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迅速成長起來。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3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鉅的歷史任務。它既承擔着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着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儘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並且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被應用於生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務必比以往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

在農業方面,我們要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務必依靠科學技術個性是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興農業。

工業方面,則務必應用以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用於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

此外,決策的自主化、科學化,社會主義精神禮貌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都離不開科學技術。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務必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各個經濟戰線不僅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脱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恢復了大學聯考,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新素質和潛力的優秀知識分子,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

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潛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

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帶給了良好的環境。

改革開放是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而這一切恰恰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這天。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複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着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1984年10月,鄧小平同志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我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我的路。此刻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我的路。”

1987年8月,鄧小平個性強調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m4dpl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