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通用14篇)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通用14篇)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1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通用14篇)

——魯迅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落後農民的典型。

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為糊塗落後,其性格呈現出十分複雜的狀態。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

阿Q不正視現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自慰,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於一種麻痺狀態,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為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

阿Q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並非落後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時,用並不存在的過去來誇耀於己,僅為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

遭別人毆打,無力還手,懊喪過後,心想:我總算被××打了,他太強了。於是心滿意足起來,似乎轉敗為勝。

向別人表白未果,於是“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想着自己的優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後妄自尊大,接着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那麼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衝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為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於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2

晚時分,落日的餘暉透過窗户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裏捧着一本散發着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裏,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説:“阿Q,你真能做!”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裏。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裏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於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閒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後。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温暖,給人一絲温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温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裏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3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説,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説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説,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説,《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着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裏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裏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裏咬他的靈魂。”

對於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並在他心裏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於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鬥。對於看客內心的陰暗醜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醜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彷彿多鴨,被無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説《示眾》裏,魯迅用整篇小説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醜陋是,從城裏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裏還津津樂道着“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裏魯迅再一次用尖鋭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裏,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麼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裏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衝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儘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説,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説之一。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4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魯迅兒童文學選集》,因為對阿Q這個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傳》是我讀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傳》的字裏行間都刻有他的情緒和對社會的滿腔悲傖。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流浪僱農。

阿Q深受剝削、壓迫和凌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並且養成自卑自賤自欺自輕自慰的惡習,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來發泄被人欺壓之氣,以讓自己獲得平衡。阿Q的性格之所以形成這樣惡習是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見到不會説話的人他便罵,見到力氣小的人他便打。與王胡打架打輸了時,便説君子動口不動手,假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經伸出頭來等待了。

對小D,則是揚起了拳頭向小D擺出了一副挑戰的態度,對沒有抵抗力的尼姑則動手動腳。阿Q臨死之前感到最遺憾的兩件事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的不圓。二是遊街時,沒能唱出幾句戲來。這兩件遺憾的事是多麼的可笑啊,又是多麼的可悲。這絕對不是臨死前的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阿Q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死了也沒辦法上天。因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軀殼,他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説沒有任何意義,多他一個少他一個都沒有關係。阿Q死後,人們對阿Q的死態度各不一樣,有人説:“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有力的證據。”有人説:“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人説:“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跑了一趟。”這些語言就是人們對阿Q的“臨死祝福”。

這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和他自欺自賤自輕自慰不肯面對當今現實的性格,反映出當時我們中國人民的軟弱。這種性格不僅是阿Q,還有許多僱農和他一樣。阿Q給了我們一個不可自欺自賤自輕自慰的很好例子,使我們懂得了應該面對現實,不要被困難所嚇倒。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5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説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羣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羣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6

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再次出現“馬恩熱”,其着作備受歡迎,其思想也重新受重視,其故居遊人如織。作為一項作業,我懷着景仰的心情,通讀了恩格斯傳。恩格斯的非凡的經歷、奇特的愛情和崇高的追求給了我強烈震撼。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與馬克思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目標和理想,有着共同的事業。提起馬克思,必定要提到恩格斯。他們通力合作一起為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為全世界受壓迫的人們指出了一條通往光明的康莊大道。這真的是一件無比偉大的事,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有了我們的新中國。從中我們發現恩格斯是一個聰明好學的學生,一個無所畏懼的青年,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一個深謀遠慮的思他有着在不來梅的商人生涯,想家,一個一呼百應的領袖……他的一生經歷豐富,有着柏林的軍旅生活,有着以後在巴黎在倫敦作為無產階級領袖的一天天等等。所有的經歷混合調劑造就瞭如今顯示在我們面前的恩格斯。

△格斯不僅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並且也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説,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恩格斯還就宗教、婦女、文學、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得不説他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實,讀了恩格斯傳,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並非他有多少的豐功偉績,而是他對於朋友的那份幫助與無私的支持。馬克思主義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恩格斯的幫助下才完成的,而卻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他説如果沒有恩格斯馬克思主義還是會出現的,我可以做的馬克思也可以做,但馬克思一部分能做的,我卻做不了。他為了馬克思、為了他們共同的理想、對朋友的無私奉獻。為了給馬克思和戰友提供經濟支持,他不得不不情願的去參與商業活動。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當恩格斯本人終於從麻煩的商業工作中解脱出來的時候,他是那樣的幸福,“那些枯燥的東西不再損耗的我的時間了,我是一個自由的人了。”馬克思的貧困是眾所周知的,恩格斯是馬克思在那最艱難的時刻中得最有力的支撐。哪怕是恩格斯夫人去世的時候,恩格斯在回信中附上一張支票以解老馬的燃眉之急。在亡妻這種最悲傷的時候,恩格斯仍記得會幫馬克思送去自己的資助,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精神,而且這種資助一直維繫了好多年,直到馬克思的逝世。可以説,沒有恩格斯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而恩格斯卻願意將所有榮耀獻給馬克思,可見他為了革命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偉大情操。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我對恩格斯的理解—他是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鬥士;偉大的同伴;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愛國者。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7

我看完《德國,一羣老鼠的童話》這本書,感觸很深 。

這是一部用童話演繹歷史,告誡青少年識別和抵制法西斯主義的奇書。

灰色大宅中活躍着一羣老鼠,每晚燈熄人寢之後,老鼠們便從 洞子裏爬出,在各個房間奔跑嬉鬧,在廚房和儲藏室裏大啃大嚼。可是有一天,一隻名叫威利巴爾德的超級老鼠在其幫兇的擁戴下自立為鼠幫大首領,其種種倒行逆施跟當年法西斯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但終究未能逃脱覆亡的命運。

剛開始我讀完題目以後有點不想看,因為我一看到“老鼠”兩個字就有點害怕。心裏想:老鼠會有什麼故事呢?這個問題在我心裏產生了疑問。但是當我看書看到一半時,我就覺得這些老鼠具有人類一樣的聰明,而且也無比的可愛,還有些老鼠也無比的可怕和可惡。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莉莉。它具有人類的智慧,可是它被可惡的威利巴爾德稱為白老鼠精,説它會給老鼠們帶來災難,於是就像當年的法西斯一樣把莉莉驅逐到圖書館。被驅逐的莉莉是多麼的傷心,可是它重新振作了起來,開始看一本很薄的書,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念。開始它只會念單詞,可是它努力地讀,最後它會讀了一個很長的句子,慢慢地又會讀了一段話,甚至會讀了一本書。終於有一天夜晚,幾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一本書。這真是一個奇蹟啊!一隻老鼠竟然一夜之間讀完一本書,我不得不驚歎莉莉的厲害。本來它會餓死,可它從絕望中走了出來,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還為鼠羣講故事。最後經過莉莉的帶領,終於讓威利巴爾德走向了滅亡。

讀完這篇故事讓我知道了: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只要努力去做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8

中華五千年曆史,有着豐富多彩的故事,有爾虞我詐的公,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還有狡詐猥瑣的驪姬,而這些人物都出現在《東周列國志》裏,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藺相如,他機智勇敢,完璧歸趙,大義凜然,讓廉頗負荊請罪。

故事中趙惠文王買下了一個"和氏璧",秦昭襄王想佔為己有,派使者跟趙惠文王商量説:"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惠文王左右為難,大臣繆賢説:"有個門客叫藺相如,這人智勇雙全,我推薦他來做這事。"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去出使秦國。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秦國,發現秦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藺相如決定將自己的頭和璧一起撞到柱子上。有秦王擔心璧玉破碎,馬上改變態度,表現出很有誠意的樣子。藺相如看到這一情形,答應五天後再來交換。之後,他裝扮成了乞丐,把和氏璧送回到了趙國,廉頗不服藺相如的才能,決定羞辱他,但是在得知藺相如是為了顧及大全才忍辱負重,廉頗十分羞愧,負荊請罪,流傳至今。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不是很像我們同學之間的關係嗎?有時,我們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就爭,為了一點小小的榮譽就吵,這樣,不但會影響同學之間那珍貴的友情,甚至還可能會得不償失,常常出現的結局就是兩人都要接受批評,多不合算啊!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不能心中只有自己,而忽視大體局面。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該要學會彼此關心,彼此幫助,讓我們身邊的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9

《活法》一書,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對他的生命哲學的講述。我一口氣讀完,身心踴躍。書中的句句都從嘔心瀝血的實踐中來。文字平實無華,但是撼動人心。

可以感受到,稻盛先生是一個在生命的實踐中努力貫徹佛教智慧的模範。由此可知,佛教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要精進創造“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業。稻盛創立、壯大企業的過程,就是他秉承孜孜完善人格的宗旨,在為人的基礎上做事、在人生的每一刻體驗佛教智慧的歷程。

一個實踐偉大事業的人,其實在心靈深處,有着最簡單的人生觀。稻盛和夫認為,為人就是要堅持做人最基礎的規範,堅持行善。對身邊人,對社會,擴大到對整個世界心存利益之心,並且孜孜不倦、不畏艱難地去實踐這種善意。生命的價值就在這種實踐中展現。企業經營之道很簡單,“不是公司的利益或面子,而是對社會或人類是否有益”。儘管資金十分充裕,但是他拒絕投資房地產賺取浮財,因為“只有自己辛苦賺取的錢財才是真正的利益”。

乃至大到國際事務,也是“大道至簡”。日本不能就侵略他國做誠實的道歉,就是因為帶了太多複雜的想法。做了罪惡,就應該真誠道歉,這是簡單又合乎最基本情理的表現。這樣直心去做,一切都很簡單。世界各國出現貿易爭端,那是因為有國界,於是有了在此基礎上的國與國的爭奪。如果統一貨幣和政策,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國家,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稻盛和夫崇尚“化繁就簡”,這是禪意的表現。

稻盛認為,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三個基本素質。有厚重沉穩的道德,一切努力的方向都不會偏差。其次,有鍥而不捨、廢寢忘食的激情。最後是能力。他認為,思維方式是根本的。那就是,始終把穩立身的基本道德。黃光裕們不是缺乏經營的熱情和能力,而是最簡單的方面被忽視了,那就是,做一個有道德有正義的人。

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到一種真正謙虛和清淨之心。作為全球兩個500強企業的創始人,稻盛和夫仍然自我約束,個人享受保持在最低。並且時時在反省自己,“是否還有些許的私心”他認為,能力和智慧,是用來利益社會的,自己小小的身軀,能享受多少呢這種實踐,就是小我與大我既有分別又有完美的合一。

稻盛主張在現實人生中,實踐佛陀教導的六度: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保持純正的利他之心;抑制自己的貪婪、怨恨、傲慢等種種習氣;全心全意地應對任何事情,不讓一日空過;對任何的苦難,不屈服,不逃避;在紛紜浮躁的事務中錘鍊風雨不動的佛心;在生命的種種努力中,體悟佛智。從他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到,他是在努力如此要求自己。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10

有很多人對於維特自殺的這種行為很不贊同。他們認為自殺是一種對個人的生命和對一些你的親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種不負責任。就比如説維特,他一自殺可能能擺脱自己的煩惱;但他卻會使他的朋友,比如説給綠蒂造成不可抹滅的精神陰影,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國名間的一句俗話那樣,好死不如賴活。因為只要你活着,就會有目標追求,可能一些你認為實現不了的目標經過你的努力後實現了,而死了你卻永遠不能了。我們應該知道,永不言棄的人,看到的永遠是希望;而輕易就放棄的人,等待他的後果只會是絕望。永不言棄的人,心中總會是一個樂觀安適的心態;而輕易放棄的人,心緒煩惱萬分,終日生活在困惱與悲觀之中。永不言棄的人,往往會享受到勝利與成功給他帶來的喜悦;而輕易就放棄的人,失敗永遠是他心中無法抹去的一道陰影。

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戰勝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敗,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即使最後沒有成功,但至少努力過、奮鬥過了!努力,並不一定成功;但放棄,則一定會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在最後一秒還未到來之前,結果永遠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難面前我們應選擇堅持奮鬥,永不言棄,努力向成功的彼岸進發生活中,我們無法迴避挫折,只能面對。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直至擊敗挫折。還記得劉翔永不言棄的速度,中國女排永不言棄的頑強,愛迪生永不言棄的勇氣嗎?他們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驗。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

當然,在抱怨、無助、哀傷、氣憤等種種悲觀情緒中掙扎了良久之後,維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後只好用自殺的方式來尋求解脱。這是一種消極解脱,或者可以説是一種逃避。而在現代社會比歌德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社會要開放民主多了。所以我們更不能像維特那樣悲觀,畢竟這個時代是可以接納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棄,就遲早有機會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在各個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們必須牢記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無論遇到了什麼煩惱,什麼挫折,都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佈滿鳥語花香,我們決不能跌一跤就説沒路好走,就放棄。

同時,我們也要記得雖然我們所處的時代,允許我們張揚個性,追求自我,我們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來。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對原則與正義,我們必須與邪惡反抗到底。

《少年維特的煩惱》真是一本好書,我認為歌德把維特的心理活動,感情描寫的非常細膩,似乎經歷這一切的不是維特,而是自己。維特的一些感覺也能也讀者產生共鳴,手法很細膩,扣人心絃。我個人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讀完此書,我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11

有人説人生中最大的目標就是獲得快樂,但是難免會有不測風雲,人生怎麼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呢?不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天都要高興,教會我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尋找快樂,小説的主人公波莉安娜已經成為英語中的一個固定詞彙,可見這部著作的影響力之大。他之所以會改變各國民眾的生活,是因為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線索——開心遊戲。

孤女波莉安娜在脾氣乖戾而冷傲的姨媽家生活,雖然只能住很破舊的房間,穿很不合身的衣服,説話還有禁忌,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沮喪難過,而是在不開心的時候尋找到令人開心的事情,這就是小時候爸爸教他玩的開心遊戲,波莉安娜的樂觀性格感染了姨媽和女僕南希,最後整個小鎮的人都玩起了開心遊戲。在波莉安娜出車禍之後,鎮上的所有曾受過他幫助何影響的人都來看望她,而她也為姨媽牽線搭橋有了一位姨父。很多人覺得波莉安娜是一個愛管閒事的小女孩,但也正因為如此讓他擁有了許許多多的朋友。

小説中的開心遊戲是全文的中心,他教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候尋找即便只有一絲一毫的快樂。再想得到一個洋娃娃的時候的到了一根枴杖,卻因為用不上而開心;房間裏沒有鏡子時,她想自己正因為如此而看不見臉上的雀斑而開心;當女僕南溪抱怨自己的名字太難聽時,她告訴南希應該部位自己叫“赫弗齊巴”而開心。

“苦中作樂”應該是每個人都夢想的境界,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並不多,就像波莉安娜那雙腿受傷後艱難的尋找快樂那樣,人要為一點點小事就無比快樂的話,這世界上就不會再存在悲傷,絕望和沮喪了。

天有不測風雲,任何事都有可能會發生,但良好的心態一生受用,凡事抱有快樂的心態就能應付一切困難。其實尋找快樂的辦法還有很多,重在我們願不願意去嘗試。快樂不會不請自來,他就像一個淘氣的精靈,藏在了許多事物的背後,如果你不去尋找,就得不到快樂,但假若你找到了他,快樂便會笑嘻嘻的對你説:“哈,我來了!”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12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讀好書,書讀好,這是我讀《你要好好愛自己》之後的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認識畢淑敏應該是在很小的時候,語文課本上有畢淑敏的散文,試卷上有畢淑敏的閲讀理解題。對於一個偏愛文字的人來説,畢老師的影響是深遠的。

很多人説畢淑敏的文章大多雞湯,華而不實。我否定這種觀點,就如同佛寺心經,並不全是一個故事説出一個道理,但是給人以超世的洗禮。我反而認為,現今在市面上熱賣的流水賬散文雞湯居多。而畢淑敏的文章,通透這內涵和深刻的觀點。就如同上學時老師所説的散文要點:形散而神不散。

就如同這本書,畢淑敏詮釋了,愛自己,怎樣才是真正的愛自己,怎樣是虛榮或者滿足私慾。愛自己是一種有質感的愛,是對自己生命以及周邊人負責的一種愛。這種愛,內斂而隱忍,不虛無,不浮誇,甚至看起來是對自己的苛責。

你並不是一個對自己求全責備的人,你也未必要對自己求全責備。你只要記得:冷了要添衣,熱了要洗臉。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飯。要和大家夥兒搞好關係,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要早睡早起... ...因為這是父母讓你愛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因為生活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所以見慣的是各種燈紅酒綠。所以你以為,拼命賺錢是愛自己,垂涎美食是愛自己,極盡奢華是愛自己,坐擁芳華是愛自己。其實你是錯了,這是害了自己。

真正的愛自己是愛自己的身體髮膚,是物盡其用。腦是用來思考而非休閒,眼是用來鑑賞大美而非俗事,嘴是維持生命和吐露真言而非大魚大肉和進盡讒言... ...

在年輕率性的時日,一定做過很多自以為痛快淋漓的事。和好朋友上過通宵網,和兄弟大醉一場,為了情義手持鋼管打一場正義凜然的架,歇斯底里唱過一整夜的K,因為感情兩小時抽完一包煙,睡過一天一夜的覺... ...其實這些並不算過分,放縱和率性在年輕人身上本不該磨滅。怕就怕在,你是經常徹夜不眠地玩遊戲,你是三天兩天醉得不省人事,你是日日持刀徘徊在骯髒的小巷口,你是日日兩包香煙抽得一根不剩,你是天天中午十二點才睡眼惺忪的醒來。

但是你不能否認,很多人就是這樣。他們自覺這樣安逸,歡暢無比。自覺這樣就是最大限度的愛自己。

那麼,你愛錯了。

畢淑敏説,愛惜靈魂,就是好好愛自己的最高階段。

我覺得,靈魂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構成。你愛看的書,你愛看的電影,你喜歡的美食,以及你伸手幫人的素養,你看人温潤的眼光,還有你包容寬大的心境等等。

多做一些温暖的事,多看一些温暖的書籍和電影,多幫助一些值得幫助的人,對自己剋制而不吝嗇,對別人寬容但不縱容。

你一定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2.即便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這也沒什麼了不起,你要對自己説:你要好好愛自己。

3.不要計較核實年輕,何時年老。愛不是年齡的產品,它是心靈的能力。

4.歲月給我苦難,也隨贈我清醒與冷靜。我如今對命運的看法,恰恰與少年時相反。

5.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着我們不重要。

6.變化使我們成熟,但它首先使我們痛苦,如果拒絕了變化,就拒絕了新的美麗和新的機遇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13

在一個下着雨的週日下午,我做完了各科作業,就捧起兩天前剛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朝花夕拾》讀起來,其中有一篇正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也是我們這學期要學習的課文,我就細細地讀了起來。

這篇文章着重寫了作者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寫了自己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不大佩服她,討厭她喜歡切切察察,懂得許多讓人不耐煩的規矩,甚至因為隱鼠的死而對她心生不滿,到後來變得感激她、懷念她,對她發生了空前的敬意。

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她給作者買了《山海經》這本讓他十分嚮往的書。從文章來看,那時,作者生活的空間十分狹小,也缺少書讀,生活十分單調,就像他在《故鄉》裏説的,平日裏只能看見高牆的四角的天空。

作者曾聽一個遠房的叔祖介紹過繪圖的《山海經》是如何的好看,可是卻無法得到,空有幾百文壓歲錢放着,卻沒有好機會去買,他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間去大街上玩一趟,而那時書店是不開門營業的。大人們並不關心孩子讀“閒書”的這些事,所以,儘管作者念念不忘,向很多人説過,一般人都不肯為他去買,只有阿長關心他,主動來問,儘管她不識字,也沒聽準書名,把《山海經》説成是《三哼經》,可她卻能費許多周折,自費把那繪圖的《山海經》給作者買來。

作為一個下人,一個女傭,她能這麼關心孩子,盡力去為一個孩子做事,不能不讓人心生感激!所以,當作者意外地從阿長那裏得到繪圖的《山海經》時,他“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可以想象,他當時的那種狂喜的心情!從此,對阿長心生敬意也是不奇怪的。

跟作者小時生活的那個時代比起來,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就幸福得多了,不但吃穿不愁,父母還特別關心孩子的成長,有條件時就帶孩子一塊外出旅遊,讓孩子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只要是孩子學習、成長需要的書籍,父母總是不惜重金去買,國家還專門撥款給中國小校配備圖書室,充實圖書,縣裏、鄉鎮上都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可以借閲,除了有豐富的圖書可以閲讀外,我們的學習還特別受重視,國家設立了各級各類學校,連聾啞人都有聾啞學校可以就讀,學校裏有經驗豐富的老師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他們比阿長還關心孩子,樂於幫助孩子,學識也淵博得多,工作上總是不辭辛苦,循循善誘,而且國家還給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除了學雜費,實行了免費教育,我們的學習條件是多麼優越啊!

作為青少年一代的我們,有如此優越的學習條件、生活條件,有何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篇14

弗蘭西斯·培根作為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想改變社會現狀。青年時代的他,就開始用寫作拯救人類的思想,一生從未放棄。《培根隨筆》融入了他一生經驗的五十八篇文章,播撒向國家,走進了世界。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在洶湧的時代潮流中顯得渺小,然而他的思想成為永不褪色的章節,他睿智的大腦和慈悲的心時刻激勵着我們,鼓舞着世界人民去進行正義鬥爭。培根對善的詮釋感化了億萬人民心中的良知。這就是他語言的力量。

標籤: 讀後感 正傳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vj9m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