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阿q正傳讀後感(共8篇)

阿q正傳讀後感(共8篇)

本文目錄阿q正傳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阿Q正傳讀後感小學生阿Q正傳讀後感:讀《阿Q正傳》精選國中讀後感的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高中生讀後感大全:《阿Q正傳》讀後感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國中讀後感的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正傳讀後感(共8篇)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説,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説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阿q正傳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從這篇文章裏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説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着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説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説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裏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裏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

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

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

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説,《阿q

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

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

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

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

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

,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

“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

既可悲又可憐。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

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裏的活動則輕

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着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阿q正傳》享有世界聲譽,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説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國小生阿Q正傳讀後感:讀《阿Q正傳》阿q正傳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國小生阿q正傳讀後感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國小生阿q正傳讀後感:讀《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麼會落後,我們為什麼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麼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説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精選國中讀後感的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精選國中讀後感的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閲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高中生讀後感大全:《阿Q正傳》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説,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説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説,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説,《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着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裏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裏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裏咬他的靈魂。”

對於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並在他心裏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於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鬥。對於看客內心的陰暗醜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醜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彷彿多鴨,被無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説《示眾》裏,魯迅用整篇小説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醜陋是,從城裏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裏還津津樂道着“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裏魯迅再一次用尖鋭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會有這樣的思想的。阿q是個充滿精神勝利的善於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塗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説,就是在決定自己生死的畫供時,尚且不知道怎麼回事,還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畫得圓,直到走向刑場,他也沒能像竇娥一樣覺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連對這個害他至死的社會的最起碼的痛恨都沒有。阿q太可悲、太可憐了。可悲又可憐的阿q怎麼會突然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看客產生了入木三分的認識呢?阿q不也曾是一個看客嗎?不要説阿q,即使是能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一定認識的比較清醒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能認識到看客內心的醜陋與陰暗呢?這段描寫顯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實,是作者魯迅寫到這裏再也忍無可忍,於是將筆鋒一轉,借阿q的聯想對看客極盡揭露與鞭撻,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在藝術上是失敗的。二、即便阿q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即便這種聯想的內容對於阿q來説是合理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走向刑場就要被槍決的人,也決不會再在內心對看客表現出那樣的痛徹骨髓的憎恨。他可能會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謂革命黨;可能依然記恨假洋鬼子不準自己革命以至於落到今天的結局;可能怕讓王胡小d輩知道了笑話;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莊誰敢犯殺頭的罪,我阿q就敢了,於是就心滿意足地走向死地;當然更可能什麼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懼。總之,無論如何,在臨死前的最後時刻,他是不會單單聯想到看客怎麼樣的。作者這樣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失真的。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裏,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麼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裏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衝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儘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説,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説之一。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從這篇文章裏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 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説好聽 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着精神勝利法來 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説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 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 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説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裏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 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裏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精選國中讀後感的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精選國中讀後感的作文: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閲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標籤: 讀後感 正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z9pm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