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精選17篇)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精選17篇)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

有些書就是這樣,看完合上之後,內心卻依然久久無法平靜。昨晚讀完《激盪三十年》後,沒經過梳理的各種紛雜念頭折磨着我。今早,腦子裏卻突然冒出大時代三個字,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個大時代嗎?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精選17篇)

這是一本以寫人為核心的歷史書。1978-20xx年的中國社會,出沒着這樣一個族羣: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他們勤勞、聰慧、他們具有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以及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他們的淺薄使得他們處理任何商業問題都能夠用最簡潔的辦法直指核心,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撥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脈脈而回到利益關係的基本面,他們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百無禁忌地去衝破一切的規則與準繩,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採用一切的手法和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激盪三十年》給了年輕人一個夢,夢裏述説着:當年身無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頭倒賣玉米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還在每天日復一日地以看報紙來打發上班的時間;還有那三個剛剛考進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的20歲出頭的小夥子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又或那個剛從四川監獄中服刑出獄的還帶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他們憑着"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鋭,他們感覺到了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機遇,同時憑藉着他們的勤勞、聰慧、以及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和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造就了一個個又一個或成功或失敗的中國企業傳奇!

無論成功與否,我都更願以一種仰望的神態來崇敬我們這些曾經中國企業歷史的締造者們,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複雜的體制政策和商業環境給了他們更多的挑戰和阻擾,他們百折不饒、堅韌頑強、睿智創新、敢於衝破陳規等等這些品質,都值得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學習和傳頌。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2

三十年風起雲湧撲面而來,八千路英雄豪傑絕塵而去。這是我在讀了《激盪三十年》後的感喟。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一個特殊的、不平凡的階段。它源起於“文革”後百廢待興的危急時刻,發端於國家領導人舉目四望後的英明決策,是十三億人民決絕地告別貧困、追求富裕的迫切願望眾志成城地書寫了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一個大國在三十年時間從3624.1億元向300670億元波瀾壯闊邁進的歷程。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總結、反思、表現這三十年曆史的書籍、紀錄片、影視劇數不勝數。在此,我向大家推薦吳曉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盪三十年》(上、下二冊)。它以編年的體例,網羅大量的素材,以一個記者敏鋭而獨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筆筆忠實地記錄了自1978年來每一年可堪載入史冊的大事及人物。

年代並不久遠,那些曾經在報紙上、媒體上吸引了全國經濟界、企業界、政界、市場和民間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詳的人名、地名、產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閃現,如羣星般璀燦閃耀。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掩卷沉思,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時常回味和思考的不僅僅是紛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羣雄,而是以下幾個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在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結論來圈囿別人的思想。作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系統、宏觀、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對於我們進一步把握規律、趨勢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應該會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不可否認的是:當市場的主體已經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營的階段,對於經濟的管理卻還在計劃與市場的泥淖中拉鋸。就好像兩隊接力賽,一隊已經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隊還在進行一、二棒的交接。這是值得深思並需要急切加以改變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才能説是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有助於解放生產力而不是束縛了發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是文中最為精彩的演繹。但它不是明線,明線是時間。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華的大地上縱橫捭闔、異彩紛呈。這三大力量究竟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更維護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更長遠的利益,作者沒有説明,我也難以做出誰是誰非的簡單的兩分法的結論。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來做出。應該説,這三大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做出了並正在做着巨大的貢獻,正確地評價它們的作用有助於藉助這三方力量正確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但是,蛋糕只有一個,而他們都想多切一點。於是,不絕於耳的就是它們各自對對方缺陷的批駁。説白了,是利益之爭,是市場份額之爭。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明確了這些,對於那些聒噪自會作出明斷。

三是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命運值得我們悲憫和關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羣,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鋭,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佔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

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因此,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揹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責任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快樂、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的問題。

第四,核心技術始終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技術在古代被視為奇技淫巧,從業者“工”也被排在士、農之後,社會地位僅高於商。對於技術的重視應該是從建國後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時開始的,但我們的技術分層就像是中國的勞動力分層,有尖端的科學家和低端的農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師和工程師。我們的宇航員實現了太空中漫步,與老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家用電器的核心技術卻沒有一項是中國自己的。

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不是我們不想要,是人家不願給。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擇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還需要商家不以價格為利器而赤膊上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當中國的產品以其質高品優走向世界的時候,期望中國的技術也能在自己的產品中佔一點份額。

三十年急流已趟過。在新的階段,我們還將述寫新的歷史。回望《激盪三十年》,希望我們能走好今後發展的每一步,希望我們的國家與民族如山嶽般在地球上穩健崛起、平視羣雄!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3

都説《激盪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國企業史(1978年-20xx年),可是作者吳曉波沒有用過多冰冷的數字或模型淹沒了歷史創造過程中人的因素,整本書側重在寫"人的命運",本來,歷史本來就應該是對人自身的描述。

書中記載了接近百位的企業家的成長經歷。他們當中,如今也許有人成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為了振興民族企業的功臣,有人成為了階下囚,或又有人成為了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在1978年-20xx年的中國,在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裏,在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大環境下,正是這樣的一羣"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他們當中的有些做法也許在現在看來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們卻是他們所在的年代的締造者之一,他們推動整個中國社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之勢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他們從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逐步成長為了時代的弄潮兒。

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難度何其之大。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變革。馬克思理論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影響關係是非常有道理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和政治體制改革是牽扯在一起的。一旦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許許多多原先的理論以及靠這些理論生存、生活的人,又將如何自處呢?變化的絕不可能僅僅是經濟體制,還會涉及到人心,涉及到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政治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鄧公再強勢,也無法讓中央真正鐵板一塊。而越是社會主義國家,對政治就愈加銘感。政治就是最大的紅線,誰敢踩到這條紅線,絕不僅僅是讓你事業和人生遇到挫折,更是會讓你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而此類國家很少是真正的法治國家,因此,做到這個地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法律。但是改革畢竟在進行,因此,很多人便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在這灰色地帶,利用經濟改革的大形勢去實現事業上的抱負又或者僅僅是為了撈錢。縱觀全書,雖然鄧公等領導人對於改革開放的貢獻極大,但更多時候,我朝的改革其實是自下而上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説,等到做的人多了,中央漸漸就鬆口了,於是才可以説了。可是,即使是隻做不説,也要看大形勢,稍稍踩線或許可以,一下子越線,恐怕真的只有死路一條。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切勿螳臂當車。仔細研讀政策法規的變化,才明白什麼時候可以火上澆油,而另一些時候真的應該見好就收。

在經濟體制轉型最初的年代裏,踩得好,一夜暴富並不是夢。倒賣批文、囤積原料商品、內幕消息、管理層MBO、官員的尋租,究竟肥了誰呢,這是否是經濟體制轉型中不可避免的原罪,又或者是全民利益遭受的極大損害?貧富分化到如今地步,只對增量進行微小調整,是否有效?因為真正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恐怕是財富的存量。那些在早期靠着“不能説不能認”的手段暴富的人們,絕大部分只會越來越富有,而不會縮小與平民的差距。可又有什麼真正公正的調節手段呢,真正對過往歷史進行清算,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什麼都不做,又對那些遵紀守法的人們公平嗎?

二,這三十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全書彷彿一幅畫卷緩緩展開,浮現如此之多傳奇般的企業家,諸如陳天橋、郭廣昌、丁磊、任正非、柳傳志、李東生、魯冠球、李書福、馬雲、史玉柱、張瑞敏等等,彷彿竟是《三國演義》中層出不窮的英雄任務一般。他們中許多許多故事至今讀來依然讓人感動不已。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故事。陳天橋畢業後順風順水到陸家嘴集團工作,迅速當上董祕,決定辭職創業之時,單位正準備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勸他分了房子再説,他卻想,難道我這輩子,自己還掙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陳天橋,更讓人感動的是李書福,為了進入被央企壟斷的汽車行業,曲折反覆,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為了心中那個造汽車的夢想,也正是因為吉利的出現,中國的車價才從雲端被拉到了地上,成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讀了那麼多英雄的故事,我們自己,是不是該多一點決心,多一點魄力,多一點堅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誰能預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敗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個精彩的人生嗎?

三,讀史之時,總會有許多後見之明。現在回頭去看,無論是中央地方的政策,還是某行業某企業的決策,都有許多失誤,令人扼腕。政策的制定,國企總是被擺在第一位,民企總是在末位。諸如寧高寧、謝企華之類的國企領導者,究竟是官員還是企業家,是拯救了一家大型央企,還是禍害了整個行業甚至民生呢,有待討論,因為他們恐怕也情非得已,身在體制內,又豈是他們能決定自己和企業的定位呢。整個中央的思路已經決定了國企和民企的迥然命運,既然已嚐到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甜頭,豈能輕易放手?更可怕的是,形勢發展到如今,利益集團已經壯大,並用“穩定”“發展”等為質挾持了大家,又有何良方呢。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4

《激盪三十年》分上下兩冊,是中信出版社出的兩本書,作者吳曉波。最早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但只有上沒有下,就沒有買。因為這種吊胃口的感覺實在太不好了,最近兩三年中遇到好多次,一是百家講壇上的易中天,半本半本的出書,二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出書,三是哈里波特,七分之一的出書,拖了好多年才出完,還有餘華的《兄弟》,都是如此。所以我乾脆等到這本書的下出來以後,再去買。

沒想到下出來的時候,上已經買不到了,看來真是一本好書,不過這也難不倒我,現在噹噹上買不到的,淘寶上基本都能買到。我在淘寶上定了一本,發現還要便宜,合算合算。

這本書從78年開始,一直講到20xx年,説的就是這三十年中,風起雲湧的改革大潮如何改變幾代人的命運,人們又是怎樣各顯神通的去趟過這條歷史大河的。

讓我驚訝的是第一代改革開放者們那種渴望,那種不顧一切的拼搏精神。陳春先、柳傳志們怎樣從兜售廉價的電子錶開始,開創他們的大事業;史玉柱當年青澀的照片,背後則是一段中國IT史詩;88年的物價闖關,讓全國的百姓發瘋一樣的搶購各種物資,居然讓滯銷兩年多,積壓了各大倉庫的電風扇一掃而光,雲南、貴州這些地方還為了搶購毛線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君安、萬國、申銀的這些證券市場的教父如何崛起,如何鼎盛,如何呼風喚雨,又是如何衰落;楊百萬是怎麼靠倒騰國庫券發家;袁庚怎樣搞大了蛇口、深圳,怎麼一手扶持起了現在的招商銀行,平安保險。那些現在富豪榜上的首富們,當年怎樣篳路藍縷,胼手砥足的賺到事業的第一桶金,劉氏兄弟,唐家兄弟;萬科的王石原來也是倒爺出身,而且大倒特倒,遊走在政策與法律邊緣。

至於在這三十年中,沉沉浮浮的英雄好漢更是不勝枚舉,把他們的名字烙印一樣打在幾代人的腦海裏。傻子年廣久前兩天還出現在第一財經的嘉賓席上,紅塔的褚時健,長虹的倪潤峯,承包的馬勝利,裁縫步鑫生,都曾是一代紅人。

温州模式、蘇南模式與其對應的地下金融,各種小廠的興起,假冒偽劣,走私逃匯,太多太多,改革真是一部摸着石頭過河的歷史,看完了才知道原來今天的日子是這麼來的,不過也因為這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中國的方方面面在這三十年中都發生極其巨大的變化,未來的十年中肯定還會有非常大的變化,而這十年,絕對是保險業的黃金十年。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5

《激盪三十年》給了年輕人一個夢,夢裏述説着:當年身無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頭倒賣玉米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還在每天日復一日地以看報紙來打發上班的時間;還有那三個剛剛考進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的20歲出頭的小夥子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又或那個剛從四川監獄中服刑出獄的還帶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他們憑着"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鋭,他們感覺到了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機遇,同時憑藉着他們的勤勞、聰慧、以及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和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造就了一個個又一個或成功或失敗的中國企業傳奇!

描繪1978年至20xx年的中國企業史不是什麼易事,正如吳曉波書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三十年的宏大敍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知僅僅為了架構方便,還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吳曉波選擇了編年體的記述形式。這種形式讓親見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對號入座,跟着作者的筆端一段又一段回憶當初的經歷。

如果以1978年作為基準,那麼我的出生要晚六年,按照吳曉波的説法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民間最熱的詞彙是“我們都下海吧”。可惜,那一年我只是襁褓中的嬰兒,除了吃喝什麼都不關心,並且在隨後的20xx年中一直糾結於小農思想,不自覺地與時代變遷保持着若即若離的狀態。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面對歷史的變遷不太願意主動表現,因而對歷史的感受總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氣不足。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彙,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故事,然而當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去體會這些詞彙時卻幾乎無從下手,恍惚間一切竟如夢如幻。就這點而言,《激盪三十年》可以算作臨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上。

回到歷史本身,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説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己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意義。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我向來都把“史玉柱”三個字視作黃金搭檔、腦白金的代名詞,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裏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蘇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況,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己,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接受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激情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不過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説“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必須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擇,以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認定的事業中去。

閲讀《激盪三十年》,無疑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體驗過程:親切,因為和這段歷史有20xx年的交點;陌生,因為向來處身事外不問天下;激動,因為青春的躁動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遺憾,因為匆匆走過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我至少沒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為犧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給大眾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們千萬不要被財富左右理智,集體的瘋狂可以瞬間叩響天堂之門,但必將猛地跌進地獄之淵。在此我並沒有給出價值判斷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樣,光陰百代,時間也是冷的。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穩推動歷史前行。如果這麼講,曾經波瀾不驚的生活倒勉強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了。只希望下個三十年,我們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熱情和自信,以及對這個時代的擔當。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6

首先要感想吳曉波先生奉獻出這樣一部企業史鉅著。

書中這樣寫到“儘管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可是,1978-20xx年的中國,卻是最不可能重複的。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裏,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了,一羣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

書中以20xx年為界把中國企業的發展分成了兩個部分,在書中最後部分我終於的體會到曉波對民營草莽(小人物)們的同情與敬意和對未來無限的遐想與期許。

1978-1993年,第一部分,那是兩年前讀的,現在仍然能清晰的記起。從恢復大學聯考,鄧小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始,中國人拉開了擁抱世界的序幕。以前的我們,貧窮、封閉、落後,但從那時起中國人正以其獨特的經驗效果至上(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獨特方式和持續性的修正(每隔三五年就要進行經濟調控)等一系列在大是大非上非常正確的的方針,迅速而深刻的自我進化和影響世界。

説到企業史,從企業性質上可以分別從國有企業史、民營企業史和外資企業史三個方面來看(或許還可以加上農民史)。改革伊始,基本上只存在百病纏身的國企。也許大家都很清楚,國企怎樣的掙扎,怎樣的在提高效率上努力,怎樣的掙脱計劃體制束縛。這時候漸漸的冒出了一些民營企業的先驅,其靈活性和高效性在與國企的較量中發揮了極大的優勢,但是在姓資還是姓社的打擊下,很大一批在搖籃中都被扼殺甚至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如傻子瓜子年廣久、柳市鎮八大王),還有一些比較聰明的經營者找到集體所有制的外衣,把自己裹在裏面慢慢的壯大(包括萬科、聯想、海爾、伊利等)但是這樣也為將來的產權不清留下了隱患。有遠見的外資這時也慢慢的想中國伸出觸角,如百事、松下等。

我出生於80年12月份,應該説經歷了這段過程後半部分。我能清醒的記起冰棍從5分錢到5毛錢的飛昇,能清醒的記得買東西從要糧票到不要糧票,能清醒的記得工人户口比農業户口要高一個層次,能清醒的記得不惜一切代價的搶購彩電和冰箱,能清醒的記得家裏存款從3000元到1萬元再到10萬元的變化,能清醒的記得父親常年從温州倒賣襪子到天津。92年父母拿出所有的積蓄和借遍親戚朋友總共20幾萬元,在土地成本為每年20xx塊的條件下,在機場和高速的邊界處蓋起了一個2層的飯店。就像中國即將激烈的變化一樣,所有不安於現狀的人的生活,將在即將到來的後20xx年激烈的發生着變化。

下班了,後20xx年待續!也希望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7

《激盪三十年》這書我看了很久,亦思考了許多,激盪三十年,描述的是現時中國企業界中中流砥柱的一羣人,也描述着在這三十年裏流逝的一些人,一些事。

改革開發的到來,為中國這個國家注入了許多生機與活力,由於開始時制度的不健全,也成為了一羣具有商業頭腦的商人、文人、哲人奮鬥的國度。但回到20__年,轉頭一望,許多企業在一夜間灰飛煙滅,也有一些企業堅強的活着,例如,聯想,它的專注,讓它從代理IBM的產品轉而成為併購IBMPC部門。許多的思考帶來的是一絲苦痛,也帶來了一些欣慰。

看贏在中國,我們發現了創業的力量,看激盪三十年,我們發現的是一些感悟。20__年,這一年的經濟經歷了美國次級貸、越南的投資泡沫,中國股市市場的波動,我們能夠在這一氛圍中,聞到的是一股躁動。這股躁動來自於物質世界,也來自我們貪婪的內心。不禁思考,如何才是自我的發展之道,如何才是我們必須選擇的方向。

在現時,還有太多的不安定,還有許多的複雜事物等待我們解決,但經濟的趨勢模糊,而產業的全球一體化,也讓我們變得更加迷茫。唯有沉下心態,看看我們過去走的路,做的事,無論對錯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思考,思考未來我們的佈局與定位。

去其躁動,留其活力,唯有沉思與實際的行動才有明天的未來。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8

為了響應學習型團支部—讀書月活動的開展,我從我們08二支部讀書月第三期活動推薦書單中選中了這本扣人心絃的書——《激盪三十年》。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敍述了中國的企業家們在1978-20xx這三十年中的奮鬥歷史,它也是一部中國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瓦解,祖國崛起的歷史。本書通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勒出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進程。就如作者吳曉波自己所説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30年的宏大敍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的學術基礎、掌握歷史的經驗、創作的技巧和方法論,甚至是我的時間和體力等等,都面臨空前的考驗。”他站在民眾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揚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

書中記記載了祖國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裏,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如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等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以及像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求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並且記述了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等經歷了命運沉浮的商業。其中有柳傳志、張瑞敏、王石、馬雲、吳仁寶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長孔、沈太福等曇花一現的悲劇人物。無論如今他們依舊被鮮花簇擁,或者淪為階下囚,他們見證了經歷激盪三十年裏中國企業所有的興衰榮辱和世事變遷,他們是這個時代的驕子和民族財富。

讀完這本書後,我思緒萬千。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個道理:永遠都不要忽視藴藏在民間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頑強生命力和創造力。如網易丁磊若干年後講的那樣,“在三十歲之前,我最大的收穫不是賺到兩三個億,而是有過虧掉兩三個億的經歷”。牟其中和儲時健們更應該贏得我們的尊敬和感謝,他們從未輸給過市場本身,他們輸給的是體制,他們輸給了他們無法超越的意識束縛,他們的失敗給前進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課。改革開放,歸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經被牢牢束縛的人性,讓人性釋放出偉大的光芒,為我們指引向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奮鬥史,在歷史的長河裏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它創造的財富是巨大的。隨着歷史潮流的不斷前進,我們要善於抓住機遇。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我始終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大三的我們快面臨一個就業問題,在我們踏進社會的圈子裏,會有困難、沉浮、甚至低谷,但是隻要我們向書中的企業家們學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對困難,一切的障礙都會成為我們的墊腳石,激勵着我們前進。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9

第一次閲讀吳曉波先生的《激盪三十年》還是在研究生期間,當時翻開書即被深深被書中所敍述的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閲讀完了全書上下兩冊。工作以來,利用閒暇時光重新閲讀經典,結合自我日漸增長的社會閲歷,感觸也自然更深了一層。

作者一改以往同題材書籍的敍事手法,以其嫻熟的文字功底、敏鋭的商業洞察力和對中國企業史的精深研究,將改革開放30年來這段變革中的激盪歲月娓娓道來。書中所敍述的企業與人物無不是我國這三十年來各個行業,各領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敗,或正面,或負面,總之,讓我們從其中學習到並感觸到我們在今日依舊適用的為人、經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老一輩革命家的領導到我國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經歷了極為動盪的十年,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也錯過了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1978年,黨的會勝利召開,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正式開啟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大門。

一國的經濟是由一國數以萬計的企業組成,企業的發展才能帶動經濟的騰飛,也正是在國家提出新的經濟政策的同時,在社會各個層面也湧現出了各為對國家經濟政策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有着先知先覺的弄潮兒,為我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那段激盪的歲月中,人們情緒激昂,應對充滿機會的市場蠢蠢欲動,但終歸經濟週期的循環,經濟政策的反覆,市場冷暖的變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業與企業家。

應對充滿機會的市場,我們的企業家如果堅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機遇中存在的危機,及時地採取規避措施,促使企業在寒冬來臨之前做好過冬的一切準備,而在應對危機四伏的市場,我們的企業家如果堅持奮鬥的慾望,在危機中看到機遇,及時帶領企業走出危機,迎來新生,在現如今也是值得我們企業家好好沉思的問題。

經營企業如此,為人治世也是如此,僅有在激盪中堅持理性,在危機中奮鬥不止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迎來自身更一步的發展與昇華。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0

《激盪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xx》是一本記載着自1978年至20xx年間中國企業的變革過程,作者吳曉波在書中細緻地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中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的歷程。書中的一些人物更是中國早期改革開放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同時作者也對現時中國的一些知名企業如聯想、萬科等的創業史有着生動的記錄。

當任正非為是否能入黨而苦惱時,他也許不會料到,以兩萬元起家的華為,憑其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價戰略迅速崛起,併成為讓國際同行頭痛的企業;劉永好三兄弟由於“出身成分”問題而大學聯考落榜,但他們成立的小養殖場,在經過若干年的經營,讓他們成為中國首富;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班的陳偉榮、黃宏生、李東生也許做夢也沒料到,他們日後創立的康佳、創維和TCL在鼎盛時期,佔據中國彩電業市場份額的40%;那時的牛根生還在回民奶廠刷着奶瓶,而在20xx年後,他以其敏鋭的營銷才能和精幹的經營團隊,使蒙牛集團成為我國數一數二的奶製品公司;27歲的文學青年王石,抱着那本 《大衞·科波菲爾》,為主人翁所感動的時候,有可能沒想到後來的萬科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中的領頭羊……諸如此類,還有數不清的人物以及關於他們的事蹟。

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的命運是值得我們悲憫和關注的。這羣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把握時機、果斷行動的羣體,在法律壁壘、制度束縛、政策障礙、觀念落後中艱難的掙扎,而又保持一種堅韌的品質和與生俱來的草莽性,他們的奮鬥給這三十年曆史增添了色彩,為他們的人生增添絢麗的一筆。

過去的三十年,民營、國有、外企三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此消彼長、相互博弈,他們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產業、資本格局,最終構成了中國經濟成長的表象。而民營企業發展的艱難和變革的堅決更是讓人深思。在改革開放初期,當市場的閘門緩緩打開的時候,民企這股自由水流滲透進來,它們是那樣的弱小而堅韌,隨風而行、遇石則彎、集涓成流、轟然成勢。如果説海爾是海,那麼中國千萬民企則是溪,在妥協和無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擋民企前進的趨勢。

三十年間,成功的民企有很多,失敗的民企也數不勝數,總有一些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或精彩或遺憾的一幕。萬向集團那種“小而專、小而精”的發展模式,無疑為其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史玉柱的巨人集團在挫折中前行的精神,是我國企業所崇尚的,他本人也成為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典型代表;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更是電子商務史上開天闢地的奇蹟,也讓馬雲成為中國創業教父。成功的企業是我們研究、學習、借鑑的榜樣,同時深刻研究那些曾經轟動一時,卻是曇花一現的公司,從中吸取教訓更有利於以後的發展。諸如潘寧所主持的容聲冰箱股權改革在質疑聲中失敗,從此容聲走向衰落;牟其中這位“以罐頭換飛機”的創奇人物,帶領着南德集團這艘商業航母,在貪婪的海洋中迷失航向,最終慢慢沉淪;三九集團在趙新先的帶領下,運用一種近似瘋狂的收購兼併模式,給自己帶來巨大財務危機……三十年激流已趟過,不論是企業家還是企業,都在探索屬於自己的道路、尋找迷霧中的那盞引航燈,只希望我們在下一個三十年能夠走得更加堅定,塑造更美好的未來。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1

前幾個月看了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是寫78年到08年的企業史,書中提到了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鮮為人知的故事)上下兩冊,總的感覺就是感慨萬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開放史,與其説是改革史,還不如説是一羣食螃蟹者的創業史。但可惜的是,當初成功的創業家在30年後卻寥寥無幾,這當中固然有體制的限制,不成熟政策的扼殺,但其中也有草根創業家的一些劣根性,如成功後不思上進,貪圖享樂,揮霍無度等,但總的是來説就是,我們在變化過程中卻忽視了變化,錯把偶然的成功當成必然,沒有根據變化的環境及時調整自我努力或專注的方向。

悲的是,第一代創業家,在中國的現代商業史上能夠説他們就是現代商業的啟蒙者,可是卻一向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如當初的傻子瓜子年廣久,無數徘徊於體制外的倒爺,當然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投機倒把分子,但並不排除,他們就是現代商業的真正開啟者,(個人認為之所以有投機倒把,主要是受體制內購銷政策的限制,流通得不到當權者主流政策意識的承認和重視),但事實上他們卻是一羣既作榜樣(好的)又作典型(不好的)的可憐人,總是處於擔驚受怕的境況。

更可悲的是,等到企業家成為社會新貴的時候(那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主流的媒體,急躁的人們卻早已把那一羣啟蒙者給忘了。個人所悲的就是,我們的民族何時成了一個急功近利、整體浮躁的民族,竟忘記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難道真如吳曉波先生在書中所言,由於我們走得太遠了,以至於把當初之所以出發的目的給忘了。

喜的是,有人替我們作了一個歷史總結,確切地説,那更像是歷史重演、回放,清楚地為我們再現先輩們的血汗史、創業史。當初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沒有忘記專門安排一章《貨殖列傳》,而那正是“仕農工商,商為下”的時代。

今日市場經濟雖早已深入人心,商品經濟如火如荼地發展,可是,關於中國的商業史,除了楊小凱教授寫的晚清、民國、新中國經濟史外,難以找到更多,可喜的是,《激盪三十年》填補了這個空白。更為難得的是,不知吳曉波先生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他在書中,專門安排了一節來寫一個平平凡凡的白芳禮支教公司(被中國數千萬網友認為是最有機會“感動中國”的,卻最終沒有獲評的一個數十年來從沒有停止過支持教育的平凡三輪車伕),在商業氣息濃厚的財經類著作中穿插了十分感性的人文精神(是目前為止紀念這位平凡天津人的最高禮待),在銅臭味十足的賺錢世界中灑下了點“真、善、美”。正如他所言,市場經濟的發展似乎與倫理道德的丟失是相伴而生的。而實質上他想做的就是,期望以自我的綿力改寫這個歷史軌跡。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2

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分明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然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彷彿無比遙遠。《激盪三十年》彷彿給我開闢了一條時光隧道,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可是經過另一種方式觸及了離我們感覺遙遠而實際最近的中國經濟改革史,仍舊感同身受。細細琢磨着1978—20__年中每一個充斥着“原罪”的商業故事,不知不覺的被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在吳曉波筆下所有的改革風雲人物中,健力寶的李經緯贏得我深深的同情。這個悲情的南方漢子失敗後仰天含淚不發一語的照片很長時間裏縈繞在我的腦海。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已成必然,但作為產權改革的實踐者,李經緯的失敗必將載入中國改革史。在當年那一輪“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中,李經緯的“以身試法”某種意義彰顯了資本在政治攪局中的脆弱,而整個產權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環境客觀造就了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寧與外客,不與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個李經緯,正如吳曉波在最終略帶戲謔的寫到“地方政府表現出的易於輕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讓我們看到中國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理解了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尋味的八字箴言背後難以言盡的苦處。

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是政治家智慧與企業家智慧交織的結果。然而過去經濟還是由政府主導的,普通的人們在其中取得的種.種成就,抓住的種.種機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能夠稱作政治變革的副產品。民營的企業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葉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我的命運。在未來,還是期待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一個系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經濟,至少在企業方面,應當有更多無關政治的商業智慧而創造。可是把握政府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潮流、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渺小的。

今日中國的雖然有點虛浮,可是你不能否認它的強盛,與1978年時落後而窮困的中國已經有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從1949年開始中國沒有走上發展的“最優道路”,可是如今的中國未必與所謂的“最優道路”差多少。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應當是相似的,雖然這個過程在不一樣國家不一樣地區相互獨立的逐步進行,漸進的路徑與速度各不相同,可是我相信肯定會在一個時間點上匯成一股河流。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3

初讀這套書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現在重新翻看一點也不覺得乏味,而是又會馬上被那獨特的視角、精確的記敍和精彩的評論深深吸引。這套被稱為“新貨殖列傳”的“企業史記”的確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和國家命運的人精讀和珍藏。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三十年前半段、並且在經濟領域工作的年輕人,更應該仔細閲讀和認真思考,瞭解我們所成長的時代發生了怎樣的鉅變。形勢比人強。只有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才能因勢利導,取得進步。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寫作特色。

一是編年體和標題語。作者把這三十年羅列開,一年一章,逐年敍述,又穿插對相近年份的比較和類似事件的評述,讓讀者比較容易把握時間座標,還能夠觸類旁通,自己挖掘貫穿全書的諸多線索。作者還用幾個字的短語或短句分別作為每年的標題語,如1981年“籠子與鳥”,1992年“春天的故事”,20xx年“入世與出局”等,都準確提煉了每年的大事,提綱挈領,一目瞭然。對現在許多不諳歷史的年輕人來説,這種按時間線索進行的梳理和總結最為直觀和有效。

二是春秋筆法和民間視角。作者吳曉波是財經記者出身,與書中很多人物都有過交流。他在這套書裏並沒有打官腔、唱高調,而是以一個親歷者和記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識分子的情懷,對事件和人物儘量如實記敍,娓娓道來,字裏行間讓我們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對人物前途、民族命運的殷切關心。這一點給我印象最深之處就是對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描繪。作者真實地寫出了在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一個企業家與政府在企業產權問題上的博弈和必然失敗的結果,也配以那幅幾乎是整本書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經緯在公司股權被轉讓他人的儀式上淚眼問蒼天——和文字來説明一個創業者在特殊環境下的悲情和無奈。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三是似曾相識,志在高遠。讀這套書,讓我聯想起茨威格的《人類羣星閃耀時》和曼切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兩本書。吳曉波毫不掩飾對前一本書的崇拜,認為它“令人血脈噴張,激動難以”。在《激盪三十年》中,那揮之不去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對歷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繪正是茨威格的血脈。而後一本書的文體可能對吳的影響更大,無論是編年體裁還是“企業人物史”單元,更像是對曼切斯特致敬。這兩本書一個是薄薄的冊子,一個是厚厚的鉅著,卻同樣是傳記中的經典。《激盪三十年》一書吸取前者之魂,後者之體,既是對前輩偉大傳記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補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現在吳曉波作為專欄作家還在用同樣的筆觸記敍晚清和民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傳承了他在本書中的一貫風格。

回到本書。我很喜歡這套上下兩冊的傳記,因為它不僅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國從事商業活動,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風險。要知道,這段三十年傳奇的起點就是政治因素引發的。其間,“騰籠換鳥”,南巡講話,產權改革,宏觀調控等等,政治或者説政策上的變化讓人應接不暇。在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裏,很多企業和企業家因為把握政治脈搏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運。我們既能看到李經緯、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悲劇,也能看到魯冠球、柳傳志如何老樹常青;既為鐵本戴國芳和復興郭廣昌在同一輪宏觀調控中的不同結局而唏噓,也為“温州八大王”在“投機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難而慨歎。

這對我們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應時刻保持對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業選擇、經營地域、資金調配等諸多方面順勢而為,才能趨利避害,發展壯大。

第二,企業經營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感。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企業從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個階段,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的一個階段。改革開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種財富失衡刺激着普羅大眾的神經,只要能賺到錢什麼都可以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實效只拼廣告、南德牟其中天馬行空要炸珠峯、證券市場莊家橫行醜聞不斷等等,亂象橫生,不一而足。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盈利,不過企業的生命來源於社會,必須要對社會和公眾負責。責任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消費者不負責任,消費者反過來就不信任企業。信心缺乏造成經濟負外部性過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經濟效率難以提高。不解開這個死結,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可能得到長遠發展。

最後,中國企業在這三十年裏出現的很多問題仍然未能得到解決。我們現在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仍然在摸着石頭過河,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從《激盪三十年》裏,我們看到沈太福集資如何讓人傾家蕩產,呂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莊,各種富豪排行榜如何變成“落馬榜”。直到今天,這些問題仍然一再出現:就在數天前,號稱“民間天使投資第一人”的劉曉人涉嫌非法集資被捕,他與沈太福一樣是個“包裝高手”,只不過換了個創投概念而已;現在的股票市場仍然莊家遍地,這是證券界“公開的祕密”,只不過資金量更大,手法更隱蔽;至今很多有錢人仍然畏懼上富豪榜,前首富黃光裕的鋃鐺入獄又一次驗證了“福布斯咒語”。這也是我讀完此書後最大的遺憾:中國的市場機制仍不夠完善,我們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任重道遠。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因噎廢食,裹足不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產生的重大進步是不容抹殺的。如今,我國GDP已經從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與在金融危機之下歐美國家慘淡經營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盪三十年》中記敍的企業史,正是這三十年發展的一個絕佳註腳——企業是微觀經濟層面最為活躍的個體,在當今世界,企業的興衰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經濟的興衰,國家的興衰。

其實,歷史記敍是冰冷的,事件親歷者的悲歡離合對於他們自己是刻骨銘心的,對於我們讀者卻只是印在這幾百頁紙上的文字。歷史記敍也是殘酷的,那些被讀者認定的成功者和失敗者,似乎就此已蓋棺定論,勝王敗寇。歷史記敍還是狹隘的,作者所處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觀念往往會影響記敍的真實性。

因此,我們喜愛《激盪三十年》,卻不能過於迷戀它。它無法告訴我們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心情,無法告訴我們牟其中是否能東山再起,無法告訴我們郭廣昌再面對宏觀調控會有何作為。這些都需要我們超越圖書,自己去尋找答案。也只有自己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前輩,超越這段歷史,在下一個三十年的偉大曆程中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4

《激盪三十年》是一本淺顯易讀的好書,它用平實的文字記錄了改革開放三十年間發生在祖國大地上激動人心的人、事變遷,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描繪企業家們奮鬥歷程的同時,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有了清晰的瞭解,對三十年來各事件發生的前後邏輯因果關係有所瞭解。

讀完這兩本書,掩卷而思,究竟它能留給我們點什麼書中描繪了中國的企業家們如何進行原始的積累,他們中有成功的,甚至有成為福布斯富豪的,有失敗的,最終淪為階下囚的,也有淪為普通百姓的。不敢怎樣樣,他們的探索至少告訴我們,他們有着令人敬佩的頑強生命力和創造力,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走在了時代前列。

也許,在當時,有的人所走的路是被禁止的,甚至被披上種.種政治色彩,引發至階級鬥爭的高度,但不可否認,隨着時間的變遷,他們所走的路被市場經濟證明是正確的。三十年間,利益與風險的角鬥鑄就了企業家不平凡的成功路,正應了一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改革開放探索路上,真理與無知更替着,國家在這些勇敢者的帶領下,跌跌撞撞地像個小孩,追趕着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

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這些勇敢者走出來,衝在時代的前列,改革開放會不會如此成功我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部分時間,切身感受了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一次一次聽着勇敢的企業家們如何開拓屬於他們的王國,這次看《激盪三十年》更給了我不小的觸動,看來善於把握時代脈搏,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這是個快節奏的時代,稍不留意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抓不到時代賦予的機遇,我們無論做什麼都須緊扣時代的脈搏,抓住發展的機遇,做不到時代的領軍者,至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5

重新激盪,放飛夢想

假期時間有幸讀到了吳曉波先生最新力作《激盪三十年》,給我的新的收穫,彷彿昨天經濟發展的一幅幅圖片展現在面前,瞭解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吸取經驗教訓,為我們現在的工作學習奠定激盪的種子。好久沒有讀書了,看到這些真的不知道是感悟還是什麼,聯想到了身邊發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國女子網球隊已經簽約塊半個月了,就是在企業的網站見到了簡簡單單的宣傳,我説哥們現在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沒事找事的時代了。健康電視專家是我們嗎?我們還能炫出什麼不切實際?不是我吃裏爬外,我真的看到家裏的事情,有力不能為啊!

把競爭機制引進家庭!

我們在市場爭殺的就是業務和市場人員,隨着西方經濟在中國的引進,我們也迎來了市場營銷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們帶入4P、4C時代,隨之帶來的是全員營銷、整合營銷,無論怎麼營銷都是把我們的競爭優勢全部體現出來,這競爭中敢於亮劍,敢於取得勝利,把競爭對手擊敗。我們引進競爭機制無非也是提高我們內部的競爭機制,把我們的官兵鍛鍊成適合市場經濟需求的將才。業務都是傳統的分片管理,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片區掛上競爭的競選的席位上呢?誰有能力誰就有自己更大的實戰空間,那業績與領導對話。

我們的市場人員避免天天不務正業,我們也要引進競爭優勢,把傳統的市場部,提煉出一支加強組,這樣有人負責市場推廣、有人負責市場信息收集、有人進行培訓、有人進行賣點提煉,我們根據各自工作的內容,我們可以進行我們的激勵機制,把我們的團隊建設的更加強悍。

我們加強組主要負責經營部促銷活動的支援工作,他們的獎勵和促銷成效相聯繫,再由商場、促銷員、業務員監督並審核,防止弄虛作假。這樣大大的可以增加我們的執行力,重獎之下必有勇夫。

我們的市場推廣可以在經營部片區,分批次的開發盲點,這樣美開發一個盲點的洽談、建設、培訓等相應工作都由推廣人員組成,這樣我們鍛煉出一支後備業務梯隊。也為我們開發三四級市場取得成效。

專門的培訓和賣點提煉,需要每一名市場部人員注意市場瞬息變化,競品情況、商家情況,市場部沒有敏鋭的市場洞察力、沒有時刻學習的慾望、沒有軍事化的執行力,那這就是一個擺設。

我們的業務也一樣,都説不好的片區能把業務員玩死。片區做不起來,這樣我們以後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們為什麼不在內部進行招標的形勢,把所有片區公平公正的拿出來?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每一名業務員的主動性、創造性!即使我們發現了問題,我們就的需要解決,但是空想和幻想永遠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林子大了,什麼思想都會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團結,形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連光屁股的小孩子也知道有病了吃藥!我們市場也一樣,出現問題,就的找行家診斷,需要什麼便吃什麼!便有了對症下藥,不吃藥能痊癒嗎?能,不如傷口壞了一個小口,再不感染的情況下,一定沒有什麼事情。我們有病的市場,他和人還不一樣,沒有免疫系統,在一個沒有免疫系統的情況下,八方來敵,沒有要就等於死,好意一個老虎四肢殘疾了,一動也不能動,便有狗來入侵,所謂的虎落平陽被犬欺!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6

根據高新區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要求,我對學習內容中一本《激盪30年》所吸引,激盪30年讀後感。書的作者是吳曉波(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者,著有《大敗局》、《被誇大的使命》等書。)

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冷俊的文筆,描繪了1978年到20xx年30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歷史,也可稱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歷史,裏面充滿了刀光劍影,看了令人有種莫名的感慨。

1978年-20xx年這30年間,我們親身經歷了時代的變遷,置身與改革的大潮中,有失落,有興奮。很多曾經發生的事情今天看起來如此荒謬和不可思議。

1978年,大學聯考恢復,上百萬知識青年如過江之鯽般地湧向剛剛打開的大學之門,當時華南理工大學招的20幾個年輕人中有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十多年後,他們三人分別創辦了TCL、康佳和創維。也是1978年前後,從湖南和四川的監獄裏先後走出了兩個男人,一個叫楊曦光、一個叫牟其中,他們的入獄是因為他們分別寫了一個同題目的萬言書《中國往何處去》而被打成。楊參加大學聯考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讀研究生,後到美國繼續深造。牟借了300元創辦了公司,迅速致富,然而卻在年近50再度入獄,至今在在武漢的監獄中日日讀報。我以前的一個同事也因為參與了此類活動而鋃鐺入獄,出來後拼命自學,終於考取了全國律師牌,發誓為健全中國法制而奮鬥。

這樣關於人物命運的故事貫穿在整部書中。作者寫到:“企業史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企業家創造歷史的過程。只有通過細節式的歷史素描,才可能讓時空還原到它應有的錯綜複雜和莫測之中,讓人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錯誤,被日後的人們認真記錄和閲讀。

在1978年到20xx年的中國商業圈出沒着這樣的一個族羣: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格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他們的淺薄使得他們處理任何商業問題都能用最簡捷的辦法直指核心,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脈脈而回到利益關係的基本面,他們的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白無禁忌地去衝破一切的規矩與準繩,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採用一切的手法和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想想看,我們這代人誰沒有經歷過這30年的洗禮,時到今日,有些人在國企改制中被時代所淘汰,進入了退休養老的階段,有些人被迫下海,經營着自己的一點小生意,有些人像書中描述的時代弄潮兒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至今還在繼續打拼中。

作者在前言中寫到:“每當月夜,我便孤身闖入歷史的迷霧。我的書屋正對着京杭大運河,河水從我的窗下流過,向西三公里拐過一個灣,就是運河的起點處——拱宸橋,這一線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日落橫貫整個華北平原,最後進入北京城,到積水潭,鼓樓一帶嘎然而止,720xx年來,世事蒼茫,卻從來沒能阻擋過它的無言流淌,歷史的長河不斷奔流!

我曾經為我們這代人的境遇不平,在我們青春年華的大好之際,被下放到廣闊的天地去鍛鍊,回到城市又要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位置,工作之餘繼續參加文化補習,正在有點底氣準備好好工作的時候,又面臨國企改制,丟掉了鐵飯碗,金飯碗,被拋進茫茫的大海中學游泳,為了生存吃盡苦頭。

但是看了《激盪30年》我忽然為自己慶幸,能活在這樣一個充滿了變化和激情的大時代,其實是一種榮幸,我們的父輩可以跟我們講述革命戰爭年代的燃情故事,我們也可以給我們的子孫講述這樣一個激盪歲月裏發生的所有的激動人心的變革故事,那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啊!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己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不過,即使到今天,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該是會成功的。

但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不過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但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直堅持到今天的,幾乎用手指頭就可以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這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這條件了!

激盪三十年讀書心得簡短版 篇17

這段時間裏,我沉浸在這本《激盪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激情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緻、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與迷惘、喜悦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為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xx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並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並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寶的沉寂等。可以説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鑑的感覺。作者以尖鋭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後,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能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於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曆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倖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迴,“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激情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湧動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衝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氾濫的激情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為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為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羣,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羣,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為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歌功頌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激情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一個空前複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氾濫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jolo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