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6篇)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6篇)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除非你同意,沒有人能傷害你。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6篇)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何會抱怨,我們以為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為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温(Will 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complaint)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温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説,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温現身説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衞、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為 “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温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為要成為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此階段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露時,我們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鼻不聞。

在“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已能有所察覺(有意識)。你能察覺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時討論的主題往往演變成一場抱怨比賽,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

在這個階段,徵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個也在挑戰不抱怨目標的人,彼此鼓勵,互相打氣。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的人,幫助你去發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點。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為理所當然,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現的。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説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約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狀,然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麼不是那樣?”

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經可以“無意識”(毫無所覺)地達到“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開始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裏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為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為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發着迴響。

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曾説:“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 而甘地(Gandhi)也説: “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慘的遭遇,而是“默許”那些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你不是一個他人和環境的受害者,而是“昨日之我”的選擇造就了“今日之我”。

正如該書的副標題所言,Stop Complaining and Start Enjoy the Life You Always Wanted,停止抱怨,你就已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每個人都守着一扇只能從內打開的改變之門,除了自己,誰也不能幫你打開這扇門。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一本書,一種思想,一個行動,加入不抱怨的隊伍。改變愛抱怨的自己,成就不抱怨的世界。

打開書的序幕,就象一股磁場把我吸引住,文中胡志強的太太在受盡千辛萬苦,不停地開刀與復健,飽受身體與精神雙重挑戰的一位女性,最有資格抱怨的人。可她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堅強地選擇向前看,誠如書中所説,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喜事,正因為她有了不抱怨的心態,讓她走到哪裏都有來自各方無限美好的祝福,也成就了她開朗豁達的性格和人生觀。從她的身上,見證了不抱怨的正面影響與神奇力量。

書看得越深,不抱怨的含義瞭解的更透徹。由此看來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可人為什麼會抱怨?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只看到了生活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學習、交通都是抱怨的對象,抱怨就象腳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裏倒水,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就是凡事懂得知足、感恩、惜福。

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的確如此,以前在平常工作中遇到挫折或遭受批評時首先躍入腦海的是由於別人的錯誤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而不是先從自身尋找根源。讀此書後讓人幡然醒悟的真言,為什麼有的人會不快樂,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其他人都對不住自己,這是因為,是在抱怨!是在把人生的不如意,小挫折,怪罪到別人的頭上,是在一相情願地認為並希望別人來為我的人生承擔責任!正如他們所講不快樂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的過一天呢?

心理學家説:改變想法就是改變世界。當你開始有意識地避免抱怨的時候,你會在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可以接受現實,並開始用一種積極的態度,感恩的心態,嘗試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思考如何繼續向着自己的目標奮進!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於我們的內在。

哲學家説過:我們會成為自己想象、思考的東西。而書中也寫道我們的話表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所以説改變行為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醒悟並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又驗證了我們的行為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存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因為,當你開始讓自己變得不抱怨,快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也開始變得友好,你們之間重新開始建立信任!

書中講到一位先生為了自己即將過世的太太尋找快樂,在自家周圍樹了一塊如果快樂你就按喇叭的告示牌,每天幾百萬輛藴含快樂的車輛從他家門口經過,這種快樂成了救治他太太的良藥,她躺在房裏,只要聽到喇叭聲,她就覺得很知足,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她也享受着全世界的快樂。

生活給予我們挫折的同時,也賜予我們堅強,我們也就有了另一種閲歷,對於熱愛生活的人,看你有沒有一顆知足的心,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它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試着用一顆知足的心來體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就沒有了埋怨、嫉妒、憤憤不平。知足的人並非沒有慾望,只是他們善於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已。

知足常樂做為一句俗語,耳熟能詳,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根本便是惜福,珍惜擁有的一切,心裏手裏全是滿滿的,便騰不出手或心來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為得不到而抱怨。

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都擁有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説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如何不利,書中所説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保衞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衞戰勝利、雙贏的祕訣是什麼?”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説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的時候,總會聽説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衞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我們宿舍四人也並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於忍耐,善於理解,善於溝通。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你有時間打掃衞生,那麼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會把他們複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於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於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

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於人於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於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於我們總按着自己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成功只垂青積極主動的人,只要你敢於擔當,勇於接受挑戰,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變成坦途。國小語文教學論文任何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於去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順暢了。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讓自己思慮重重的困難,竟然本是小事一樁。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他們總是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內心中掃除殆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心靈勵志書,它用一隻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在美國《時代週刊》與《紐約時報》聯合美國NBC 電視台發起的“影響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投票中,它僅次於《聖經》。世界首富比爾. 蓋茨在推薦這本書時説: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

抱怨,其釋義為心中懷有不滿, 責怪導致不滿的源頭。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幸福安順,但是每個人都難免要面對很多挫折和不如人意的事。如果當事人不能正確對待這份壓力將之化為動力的話,就會產生不滿,開始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

但是在鮑温的眼中,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環境、抱怨他人,還可能是因為個體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不確定,在這種心理背景下,我們需要通過抱怨環境來向外界傳遞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通過抱怨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秀,需要用抱怨來為自己的缺點、害怕成長和改進找藉口。但是我們不該被前進道路上的荊棘絆倒,我們不該一味退縮,我們不該放棄成長。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每一味都值得我們去經歷去總結。我們應該勇敢的站出來,對自己説“我能行”。不斷的超越挑戰自己,去享受挑戰自我的過程,去回味此間的心酸,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可能性,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掌舵的準備。隨時隨地的充實自己,學會自我保值,我們就立足於不敗之地。為此我們的重中之重,就是走出不抱怨。

鮑温認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是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措辭,以便於説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紫手環運動的方法很簡單:當參與者發現自己抱怨時,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21 天戴在一隻手上為止。這就時刻提醒着自己記得喊停。這個方法可行,是因為它運用了人類文化特有的宇宙觀,但人們相信某種帶有神奇的力量時,就會努力去執行某種儀式。所以,將某個健康行為賦予神奇的力量或意義時,此健康行為才容易養成習慣。這樣我們的思維模式就被重新塑造。

《不抱怨的世界》想表達的意義是:成功只垂青積極主動的人,只要你敢於擔當,勇於接受挑戰,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變成坦途。任何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於去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順暢了。

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讓自己思慮重重的困難,竟然是小事一樁。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他們總是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內心中掃除殆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你會發現,人們不但欣賞積極主動的人,還會對其充滿敬佩。因為世界上少有這樣的人,所以,世上也少有成功的人。一句話,庸人是因為自己而平庸的,也是因為不斷抱怨而平庸的。

作為一名公司的行政人員,每天工作中都會遇到各種讓人心煩的瑣碎小事,但件件都是必須面對,例如:招聘不到滿意的員工;在物料申購過程中,供應商不能及時供貨;設施、設備日見老化帶來的突發事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能順利進行等等,我應該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冷靜沉着,不侷限於眼前的困境,我們該相信自己,付出努力,付出汗水,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消極一面,調整心態面對困境,決不抱怨。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一本書,一種思想,一個行動,加入不抱怨的隊伍。改變愛抱怨的自己,成就不抱怨的世界。

打開書的序幕,就象一股磁場把我吸引住,文中胡志強的太太在受盡千辛萬苦,不停地開刀與復健,飽受身體與精神雙重挑戰的一位女性,最有資格抱怨的人。可她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堅強地選擇向前看,誠如書中所説,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喜事,正因為她有了不抱怨的心態,讓她走到哪裏都有來自各方無限美好的祝福,也成就了她開朗豁達的性格和人生觀。從她的身上,見證了不抱怨的正面影響與神奇力量。

書看得越深,不抱怨的含義瞭解的更透徹。由此看來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可人為什麼會抱怨?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只看到了生活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學習、交通都是抱怨的對象,抱怨就象腳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裏倒水,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就是凡事懂得知足、感恩、惜福。

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的確如此,以前在平常工作中遇到挫折或遭受批評時首先躍入腦海的是由於別人的錯誤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而不是先從自身尋找根源。讀此書後讓人幡然醒悟的真言,為什麼有的人會不快樂,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其他人都對不住自己,這是因為,是在抱怨!是在把人生的不如意,小挫折,怪罪到別人的頭上,是在一相情願地認為並希望別人來為我的人生承擔責任!正如他們所講不快樂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的過一天呢?

心理學家説:改變想法就是改變世界。當你開始有意識地避免抱怨的時候,你會在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可以接受現實,並開始用一種積極的態度,感恩的心態,嘗試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思考如何繼續向着自己的目標奮進!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於我們的內在。

哲學家説過:我們會成為自己想象、思考的東西。而書中也寫道我們的話表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所以説改變行為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醒悟並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又驗證了我們的行為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存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因為,當你開始讓自己變得不抱怨,快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也開始變得友好,你們之間重新開始建立信任!

書中講到一位先生為了自己即將過世的太太尋找快樂,在自家周圍樹了一塊如果快樂你就按喇叭的告示牌,每天幾百萬輛藴含快樂的車輛從他家門口經過,這種快樂成了救治他太太的良藥,她躺在房裏,只要聽到喇叭聲,她就覺得很知足,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她也享受着全世界的快樂。

生活給予我們挫折的同時,也賜予我們堅強,我們也就有了另一種閲歷,對於熱愛生活的人,看你有沒有一顆知足的心,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它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試着用一顆知足的心來體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就沒有了埋怨、嫉妒、憤憤不平。知足的人並非沒有慾望,只是他們善於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已。

知足常樂做為一句俗語,耳熟能詳,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根本便是惜福,珍惜擁有的一切,心裏手裏全是滿滿的,便騰不出手或心來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為得不到而抱怨。

書中寫道你會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是的,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是福至將來也會變成禍。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麼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都擁有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不抱怨是一種態度。抱怨是一種“口臭”。

不抱怨是一種境界。抱怨是一種“自殘”。

在這本書暢銷之前,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能停止抱怨。當然也包括我,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幾乎沒有什麼不是我們的抱怨對象,也幾乎所有人都曾將自己成為抱怨對象。地球人(不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總是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責備他人,從中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是,你恰恰錯了。我們的思想就像是空氣,捉摸不透,除非有意識的去發現,否則會像陣風,瞬間即逝。可悲的是,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每天都會有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抱怨,當我們抱怨時,自己在內心深處還不會發覺,一旦帶上紫手環,久而久之,抱怨就會慢慢的消失。

當小寶寶呱呱墜地的一瞬間,就開始一直狂哭,狂叫,直到完全沒有力氣。這難道不是抱怨嗎?

學生會抱怨:“今天老師發的試卷怎麼那麼簡單,一會兒就做完了,真沒意思。”差學生會抱怨:“今天的試卷怎麼那麼難,快點下課啊,拜託拜託。”這難道不是抱怨嗎?

一個沒有工作的年輕人,會抱怨:“高中時,我怎麼就不努力,現在好了,連一份踏實的工作也沒有。”這難道不是抱怨嗎?

一位花甲老太太,抱怨道:“天氣怎麼怎麼熱啊,簡直是要把我這個老太婆給熱死才安心。”這難道不是抱怨嗎?

威爾.鮑温説:“抱怨會帶來不好的磁場,因為抱怨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你不喜歡的東西上,然後你會發現越來越多可以抱怨的東西,結果自己就將變得更加不快樂。”所以説,如果我們開始從當下練習,不説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那麼這個世界也許將會變得越來越親切。

用正能量,贏得好運氣。用不抱怨積累正能量。只要自己的決心夠堅定,就沒有什麼不能改變的。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在這本書中,作者分章寫了抱怨與不抱怨、尋找抱怨的原因、改變抱怨的習慣、樹立不抱怨的信心、不抱怨自己、不抱怨他人、不抱怨的工作、不抱怨的家庭、不抱怨的身體、感謝生活。詳細地寫出了抱怨的原因、後果,以及如何做一個不抱怨的人,並以一個個小故事使讀者印象更加深刻,更有説服力。

在讀書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反思自己,作者寫道愛抱怨的人的六大特徵:易自暴自棄、牢騷不斷、不懂得珍惜、與快樂無緣、愛自怨自艾、適應能力差。其實我自己也抱怨過,不懂得珍惜過,總是盼望着擁有什麼,可擁有後又覺得沒有期待中的好,轉而又盼望新的東西,一直不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而實際上,自己卻丟失了好多東西,包括親人、朋友也會遠離自己。做人要懂得知足才能常樂,抱怨的人總是會與悲傷、痛苦相隨。所以説,以後的我們要排除這六大特徵,做一個不抱怨的人,享受生活的美好。

與抱怨的人相反,不抱怨的人有常見的七種表現:有寬大的胸襟,陽光樂觀,有等待的耐力、堅強,易受人待見,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缺陷,有一顆感恩的心。其中,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缺陷深入我心。一位哲人曾經説過,一種缺陷,如果發生在愛抱怨的人身上,他會把它作為失敗的藉口,竭力利用它來偷懶、求恕、懦弱。與之相反,不抱怨的人會笑對缺陷,他不僅會有種.種方法來將它克服,且缺陷絲毫不會阻礙他成就偉大的事業。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早已聽聞“紫手環”的魔力,終於有機會體驗一回。但正如《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説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如何不利,書中所説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保衞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衞戰勝利、雙贏的祕訣是什麼?”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説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的時候,總會聽説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衞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我們宿舍四人也並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於忍耐,善於理解,善於溝通。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你有時間打掃衞生,那麼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會把他們複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於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於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 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於人於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於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於我們總按着自己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大概是在國慶節前夕的時候,單位為我們每位員工都準備了一本叫《不抱怨的世界》的書。首先在此感謝領導對我們的關懷。但我相信,在國慶節期間用心看過這本書的人屈指可數。不幸的是,儘管在這寥寥無幾的,用心看過這本書的人羣之中,我始終無法尋覓到自己的蹤跡。但這並不能促使我到網絡上“百度一下”《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的想法,因為那些都是別人的想法,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我並不是在完成任務,我只是在這個期間無法靜下心來品味這本書的格調。但我相信這是一本不錯的書,只是這個時代太過浮躁,所以我喜歡在一個人的時候關在房間裏靜靜的看着每一本書的裏行間,然後大腦跟着節奏快速變換每一個章節的畫面。

記得在XX年的夏天,那時候的我還在服役,一個人獨守兩座空營房,那就是我的世界真正沒有抱怨的世界,有的只是寂寞。後來我喜歡上了看書,起初是完全出於無聊,但後來慢慢發現看書是最廉價的享受,但從中得到的卻是今後生活中最受用的財富。因為我認為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無處不抱怨的世界中,理所當然的必須具備強大的內心及和諧的思想,因為這些東西沒有貴賤之分,是真正的平等。

記得第一次完完全全出於志願去看完的一本書叫《懂得選擇 捨得放棄》,主體是以一些小故事,一些名言名句來講述一些簡單易懂的事情。我喜歡這種類型的讀物。因為把簡單複雜化,那就是真的簡單了,但要把複雜簡單化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裏就可以説到“抱怨”這個詞彙了。就像上面説的,這個世界抱怨無處不在,只看如何對待。正確的抱怨不斷推進着整個社會的進步,簡單點來説,從前人們的交通工具只有馬匹,後來有思想的人就開始抱怨這種交通工具太慢,所以有了現在的汽車,而且搞不好汽車的製造者就是當初那些抱怨者行列中的一員,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去製造了當初抱怨為何沒有的事物。但隨着社會的步伐逐漸加快,抱怨變成了生活的習慣,而習慣這東西是一種很自然的表達,無論對錯,一觸即發。所以有的人抱怨生活如此不易,但私底下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買三套房了,有的人抱怨你看我家房子多破爛啊,才5 6百個平方,而且馬上要被房開商徵佔了,其實心裏早有打算了那就是“媽的,不拆一還二,孫子才搬”。這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表現,因為孫子都喊外婆叫作媽了。

所以抱怨不一定都是錯的,但錯誤的抱怨那就一定是不對的。就好比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要求加工資的員工不是好員工,但經常要求加工資的員工那就一定不是好員工。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裏會説我是在拍馬屁,在領導面前歌功頌德,但是對不起,我當那是你發脾氣的權利,但是我也有把你的想法當空氣的權利。因為我只是在表達我自己的想法,這不是讀後感,這是一篇關於“抱怨的方向感”的自我敍述,無論表達的方式正確與否,但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是我的東西,你無法搜索,更無法複製。

歸根結底,抱怨是每個人的權利,只是大多數人把這權利當成了脾氣。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抱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通過認真閲讀威爾·鮑温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內涵。書中鮑温牧師説:“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我們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一篇篇的翻閲《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看了這本書後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發現,它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喜悦……而這本書就是反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當然,有人認為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為: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脱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為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為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為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為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予我們做到的。

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束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書中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由少説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説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理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

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今年暑假,比較忙碌,幾乎每天都要背上書包去補習班上課,但是我還是會擠出時間去閲讀完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不像《紅樓夢》《三國演義》這麼家喻户曉,但是裏面的知識不比他們少,讀完使我受益匪淺。

就像這次好不容易等到了暑假,原本可以好好的休息休息,沒想到補課比上學還累,也許有人會説,不抱怨如何讓人發泄,長期不抱怨會不會得病。其實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學業或者是事業會更加成功,你的人生會更加美好。

也許你經過了很多的挫折後,人們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麼用處,又能解決什麼問題?我們要學會更多的放棄,放棄過去的挫折帶給我們的傷害和痛楚,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前進的藉口。

書中多次強調,“不抱怨”。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

每個學校都要選出大隊長中隊長和小隊長,競爭很厲害,沒選上,不必抱怨,放棄是一種好的方法,也可以換一個角度,這只是一個標誌,學習的態度擺在面前,你的確做的比他們好,那就夠了。付出終有回報,無怨方能無悔。

不要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因為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望,是由於我們總按着自己的設想的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要做到不抱怨,並且學會放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前提都要有一顆好的心態,才能讓你對這個世界的所有的不公憑不抱怨,把自己做到最好,你才能活的開心!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最近看了一本書:《不報怨的世界》 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它可以改變你我的命運,它告訴我們:無論在做任何事,當遇到挫折時,要從容面對,不抱怨、不放棄……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爭取永不抱怨的人生態度才是第一位的。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我們可以這樣看: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人生也會更加美好、圓滿。

怎樣做到不抱怨呢?-----唯有自我的改變。戴爾。卡內基先生説過溝通人際關係原則的第一條就是: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 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

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樂的人,沒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嚮往。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是啊,這句話説得太棒了!我深有體會。

我將遵守十字方針:“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來激勵自己。你經常有抱怨嗎?以前有過,現在意識到將努力做到改變,不再有,直至將來也不會出現有。我將要做一個快樂的人,能掌控自己的思想、開始按照自己的規劃過生活,當抱怨來臨時,思考一下:這真的對我很重要嗎?想一想:人發怒時,怒氣會毒害我的血液。傷人傷己啊,進而抱怨無際於事,不與樂觀從事。什麼是抱怨呢? 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

今天,我試着改變了,所以,我非常快樂,充滿了感激。感激我的老師給予的幫助,感激老師們給予的關懷。

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美好的生活方式正在前方等待着你!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一篇篇的翻閲《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看了這本書後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發現,它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喜悦……而這本書就是反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

當然,有人認為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為: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脱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為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為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為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為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予我們做到的。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生活中免不了有挫折,會產生對一些事情的不滿,你要注意了,你已經開始抱怨了。如果不停止,你將會怨天,怨地,怨他人,怨命運。厭惡各種對於你的問題,包括他人對你的抱怨,如果這樣,我們將生存在一個滿是抱怨的世界中what should we do?當我讀到這篇《不抱怨的世界》是我突然明白一切的根本取決於自己。

在沒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們並不是未意識到這一點,只是因為不願意面對缺點,導致我們的寧願不面對也不承認,不願積極的做出行動。因為我們不願意正視我們的缺點。在書中有一個小故事:有兩位建築工人在吃午飯,其中一人説“呃!肉卷三明治……我討厭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麼話也沒説。隔天兩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樣地,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往裏面看,這次他更火大了,説:“怎麼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討厭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兩人又要準備吃午餐,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又大叫起來:“我受夠了!日復一日都是一樣的東西!每個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卷三明治!我要吃別的東西!”他的朋友想幫點忙,便問他:“你為什麼不乾脆叫你太太幫你做點別的?”第一個人滿臉疑惑,答道:“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對,這是一個笑話,因為這文中的前一個工人很懶,自己吃肉卷三明治是他自己造成的,還要抱怨,真叫人貽笑大方。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我認為首先就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那麼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但是有些人發現自己沒法不抱怨,因為他人在抱怨自己時禁不住會抱怨幾句,那該怎麼辦?其實書中已經把答案告訴了我們,首先讓自己對任何事樂觀開朗起來,不要讓他人的負面情緒影響你的內心的真實感情,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言語,因為這可能會影響你,讓你容易產生抱怨。而且有時你會發現你説抱怨的正是那種雞皮蒜毛的小事,從壞一點講根本不值得你去抱怨。其實這些的本質源自於自己,在與他人發生爭執時要將心比心一下,忍耐一下,委屈一下,心平氣和地與他人談談,禮讓他人三分。很多事情其實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人們為什麼總會把他們複雜化。其實“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難道不是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會抱怨,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失望,因為我們總按着自己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最終才發現原來事實不是我們所想的。其實想要快樂是比較容易的,那就是珍惜眼前的便可;想要滿足是異常容易的,那就是用積極的平常心去接受現實罷了。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近期,中心組織閲讀了《不抱怨的世界》,認真閲讀後,我感覺受益匪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那我們就陷入一個自擾的困境,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抱怨的最大受害者還是自己。威爾·鮑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為什麼會抱怨呢?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只看到了生活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學習、交通都是抱怨的對象,抱怨就象腳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裏倒水,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就是凡事要懂得知足、感恩和惜福。

每個人共有的需要,就是獲得注意,受到重視,而且會以各種方式方法去獲得注意。我們常常在努力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改變自我的勇氣、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着的意識緩緩敞開。

知足常樂做為一句俗語,耳熟能詳,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根本便是惜福,珍惜擁有的一切,心裏手裏全是滿滿的,便騰不出手或心來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為得不到而抱怨。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説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這才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麼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從現在起,做一個積極的人,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締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穫,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給它一點時間,同時仔細觀察,這一切就會發生。“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都擁有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一篇篇的翻閲《不抱怨的世界》,感覺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那我們就陷入一個自擾的困境,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抱怨的受害者還是自己。威爾·鮑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為什麼會抱怨呢?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只看到了生活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學習、交通都是抱怨的對象,抱怨就象腳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裏倒水,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就是凡事要懂得知足、感恩和惜福。

知足常樂做為一句俗語,耳熟能詳,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根本便是惜福,珍惜擁有的一切,心裏手裏全是滿滿的,便騰不出手或心來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為得不到而抱怨。這才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麼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從現在起,做一個積極的人,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締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穫,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都擁有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讀書伴我成長、學習使人進步、知識改變命運。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人類獲取文化精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是人們認識社會和改造世界必要的學習方式。大量事實證明,有計劃、有目的、堅持不懈的學習教育理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智慧與教育水平,閲讀教育著作已經成為許多優秀教師迅速成長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這種特殊的職業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把讀書作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每一位教師成為“讀書人”是一種職業召喚,一種義務,一種責任,因此營造書香校園,教師必須成為學生讀書的楷模。

我院召開了全院教師讀書動員大會,明確提出目標:創建學習型組織,營造書香校園;打造學習型教師,提升教師素質。大會由院長做了動員報告,增加了教師的讀書動力和熱情。隨後,宣傳部在全院各系部進行了精心的佈置,在教師閲覽室粘貼了“勤乃傳道之本,博乃解惑之源”的鼓勵標語。為了充實圖書館藏書,學院在書店新購買6000餘元教育名家的專著和專業書籍。這些活動,在全校師生中掀起了讀書新高潮。隨着我院宣傳部積極響應學院發起的關於“書香園.讀書勵志”活動後,我在空閒時間裏經常去書店打發時間,無意間看到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隨意翻看了幾頁,覺得還不錯就買了下來。

認認真真把這本書看完之後,感觸頗多。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了這個極富創意的“不抱怨”活動,也籍着許多故事與建議、提醒、循序漸進地分析、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聲音與渴望。而我也在這些故事的影響下決定參與到這個影響着全世界的運動。

我們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靈魂的統帥,唯一能為你的幸福和人生負責的人,就是自己。

怎麼樣才能做到不抱怨呢,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呢?書上寫了有四個步驟——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簡單的理解就是;最初你是一個習慣於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的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都是和你一樣的愛抱怨的人(有意識的無能);你發現抱怨不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你開始有意識的控制自己不抱怨,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你的抱怨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為積極了,你得到了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面反饋,這些鼓勵使得你不斷強化的選擇不抱怨,慢慢的,形成了不抱怨的習慣,此時不需要意識的控制(無意識的有能)。

威爾·鮑温在書中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我們知道了抱怨的目的,為什麼不直接解決存在問題,以致沒什麼讓我們抱怨的,我們該怎麼去解決自己的抱怨和麪對別人向我們的抱怨呢?怎樣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有意義呢?

以前,我總在抱怨,抱怨教師工作的艱辛,抱怨身體不適,抱怨生活的壓力等等,一切的不順心的事都會放在心上,掛在嘴邊,為了什麼,只博同情和理解?抱怨過後,發現這些不但不能改變我的處境,而且還傳染着周圍的人,也影響了別人的情緒。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我不應該去抱怨,而是應該去解決問題。當我開始在心裏開始關注這件事後,我開始有意識的去注意我的言語,説話前經常會考慮我是不是在抱怨,有沒有在抱怨,儘量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段時間後,發覺,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的事情想去抱怨,我慢慢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的接納自己、確定自我的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漸漸的感受到它慢慢的在改變我的生活。

我是一名教師同時又是班主任,經常與學生打交道,並有不少學生向我抱怨,對待學生的抱怨,我先去理解他,設身處地的考慮他的感受,儘自己努力給學生關愛,並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其實抱怨只是情緒的發泄,要重新對自己定位,儘快適應學生的角色,要有好的心態,保持樂觀的情緒對今後學習工作的重要性。並正確的引導他,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馬雲説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我要以這樣的態度去努力工作,去熱愛我的生活和關愛每個學生,因為生活是面鏡子,當你投給她燦爛的笑時,她會回你一個更燦爛的笑容。在校園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之際,當校園真正成為書香校園的時候,當我們真正意識到“為新世紀培養讀書人”這一教育的社會責任的時候,我們的學校教育面貌就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最後,希望大家做個快樂的讀書人,過好與書相伴的每一天。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書中寫道“你會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是的,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是福至將來也會變成禍。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麼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擁有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如飢似渴地讀完《不抱怨的世界》後,有種熟悉的感覺,於是想起佛經《感恩歌》中所唱的“莫生氣”,一西方、一東方,但二者是殊途同回的,所提倡的都是一種闊達的心境、平和的心態。

“莫生氣”道:“人生就像一場戲,由於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輕易,是否更該往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往。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可見,我們之所以會“氣”,只因我們總在“抱怨”。

父母會生氣,只因覺得小孩沒有按他們的想法發展;領導會生氣,只因覺得下屬沒有執行自己的指示即使也能完成工作;情人會生氣,只因覺得男(女)朋友總是任性而為從不體貼自己;自己會生氣,只因覺得為何受傷的總是我……

實在,你我皆凡人,哪能不抱怨。有時候抱怨是一種發泄的途徑,重要的是,抱怨之後,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是積極地停止抱怨改變心態,還是消極地不停抱怨直至內傷。

有時我們總是很愚笨,總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使自己變得不開心。與其抱怨別人哪裏哪裏不好,不如把抱怨的時間用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哪裏哪裏可以做得更好,不斷地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這是個一舉兩得、利人利己的美事。

想起一個很簡單很老套但卻很富哲理的故事,有一個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臉,一鄰居問其原因,只聽老人家抱怨道:“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鞋,天晴的時候大女兒生意不好,下雨的時候小女兒的生意不好,無論天晴天雨,我總要想到有一個女兒生意不好就會傷心流淚。”那個鄰居開解道:“那您應該感到開心啊,天晴的時候小女兒生意好,下雨天的時候大女兒生意好,無論天晴天雨,總有一個女兒生意好。”於是,那個老人家天天都笑呵呵的,開心不已。

這便是心態!“不抱怨”就是一種心態,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正面樂觀積極地態度往面對生活與工作,往與人相處,則自己開心了,四周的人也會被感染而變得快樂,工作自然也會事半功倍,生活自然也就隨着幸福美滿了。

“莫生氣“,擺正心態,化消極為積極,便是我對《不抱怨的世界》的解讀。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當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的被鬧鐘叫起,當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趕擁擠的公交或地鐵,當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炎熱的夏天和不夠給力的空調,或許,我們會聽到不計其數的抱怨,有時候,自己有意無意間,也會是參與者,抱怨上幾句。

可能你會説,“我發發牢騷抱怨一下難道還不行嗎?我連這點言論自由都沒有了?”

ok,你當然有權去抱怨,現在的社會,言論還算自由,你當然有權來暢所欲言。

也許在看過《不抱怨的世界》之前,我們都從來不曾去想過,平時發發牢騷,隨口抱怨幾句,這種行為,也要加以約束。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史子集中,似乎也從來沒大書特書要約束抱怨。反而有“萬人皆醉我獨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既生瑜何生亮”,這些文豪、名將,他們的事蹟文章無不傳誦千秋,但是我們在他們的言語中,似乎也很容易體會到一絲的抱怨,屈原抱怨社會、李白抱怨朝政、周瑜抱怨老天。

抱怨,是一種態度,一種面對問題面對結果的能動反映。無意的抱怨,説明你已經完完全全習慣於用這種態度去面對這類問題,可能對你來講,這些事,重複的頻率相當的高,你的思維已經產生了條件反射。比如:氣温太熱,有點吃不消,可能我們會隨口説一句:“要死了,這麼熱”!這句再也平常不過的一句話,其實就是“抱怨”,怨天太熱。

而有意的抱怨,則可能是你有意識地為了宣泄心中的不滿或不快。比如,早高峯的地鐵車廂裏,人多到舉步維艱。也許此時你又會脱口而出“哦,擠死人了!”。這個就是有意識的發泄心中的不悦。

人,為什麼要抱怨?《不抱怨的世界》,把這個問題的答案給我們分析得非常非常的透徹。

人,只有朝前看,才會有快速的進步,你看得越遠,進步的步伐就越快。而抱怨,會使我們有意無意地產生滿足現狀的錯誤意識,而減緩我們前進的步伐,甚至讓我們止步不前或倒退!所以我們要排除抱怨。其實,冷靜地想一想,生活中,真正值得你去抱怨的事情有多少呢?

為了讓我們能清楚的認識到,我們每個人現在對於“抱怨”這個行為處於什麼階段,換言之,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我們離成功還有多遠,所以《不抱怨》的作者把“到達不抱怨的世界”的步驟劃分為四個階段:

無意識的無能à有意識的無能à有意識的有能à無意識的有能

我們無意識的抱怨,這是最初的階段,這個也是大多數人的狀態。而如果你能無意識的從來不抱怨任何事情,那你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所以,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總是那麼少,因為很少人能做到從來不抱怨。

現代人的生活,很累。特別是生活在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裏。每天我們不知道要經歷多少事情,腦袋要處理多少信息。在這種環境下,有些人會整天愁眉苦臉,而有些人卻喜笑顏開的。這就是生活的態度。我經常對別人説這麼一句話:過一天,開心地過也是過,不開心地過也是過,都是過這麼一天,那何必選擇不開心的呢?又何必有這麼多的抱怨呢?

同樣是工作,我相信,沒有一個老闆喜歡看到自己的員工老是抱怨。同樣,我也相信,沒有一個員工喜歡遇到一個老是抱怨的老闆!

人就是這樣,大多時候,對一件事情的期望可能會很理想,很完美。而如果換自己去做這件事,可能就會抱怨為什麼要求做得這麼完美。這是一種無奈的矛盾。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覺得,要達到“無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説過,“抱怨”與否,這是一種對生活態度。中國人常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想改變自己幾十年來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改變自己的思維意識,這個不是一下子能改變的。所以,真的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發明了這個紫手環。帶上這個之後,一方面用來時刻提醒自己,另一方面,也是讓別人來監督自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將來一片光明。我曾經也經歷過一段非常曲折的人生,一開始我把很多不順就歸結於父母的干預,但後來想想,抱怨過去真的毫無用處,將來還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後來我奮力開始學習軟件,才有了今天的小成。

人生中,總是會有一些轉折點,我相信,徹底摒棄“抱怨”之後,我的下一個轉折點就會來到。

目標,沒有抱怨!

一起加油。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讀了《不抱怨的世界》,我感覺到這不只是一本心靈讀本,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它不只是從理論上闡述了抱怨的負面影響,還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又操作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怎樣可以不抱怨”這個問題。

我也是因此帶上了隨書贈送的紫手環,發現我自己的抱怨實在太多了,常常在上班的時候抱怨“又沒睡好”,常常在下班的時候抱怨“累死了”,抱怨客户填單“又”不完整,開車的時候抱怨出租車不講規矩,抱怨紅燈太久等等,這都是我之前從沒有意識到的。有人説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對你笑,你對它皺眉,它就會對你皺眉。

常常在抱怨之後發現自己心情也跟着糟糕了起來,抱怨確實給我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但仔細想想,我們平時抱怨的事都是些小事,再回頭想想,根本就不值得因此不高興,而抱怨以後像是把不開心的事放大了好幾倍,讓自己又回味一遍,也讓身邊的人也跟着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本來我只是好奇,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發現了這些自己平時不會注意到的言語舉動,自己也大吃一驚,於是就跟着書裏的方法自己嘗試了一下。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費水平漲了,家庭壓力大了,生活環境差了,或是感冒發燒頭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錢至上,怨命如紙薄......似乎藉此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過後,一切照舊,問題該怎麼解決還得怎麼解決。

古代許多仁人志士受到諸多磨難甚至摧殘,仍矢志不逾,卧薪嚐膽,不抱怨,不放棄,直至達成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受刑辱著《史記》”。對於物質富裕而精神貧瘠的現代人來説,他們是最好的榜樣。近代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和八年抗戰,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爭取自由和解放,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沒有抱怨,只有勝利的渴望。

我還想引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給加西亞的信”。羅文在只知道加西亞將軍的名字而沒有任何聯繫方式、沒有援軍也沒有同伴、也不知道如何尋找的情況下,歷經磨難穿火紛飛危險重重的古巴叢林,最終成功地將信交到加西亞將軍手中。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驚訝的事!!換作我們,肯定會發一通疑問或抱怨:“沒有電話和地址我怎麼找到加西亞將軍 ”“漫無目的地穿越古巴叢林那是多麼愚蠢的事!”“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但羅文是一個偉大的信使(這正是他異於常人之處),他沒有任何抱怨,毅然決然地踏上征途、最終完成使命。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的難題和挑戰。在困難面前,我們發出抱怨和不滿的聲音能夠解決問題嗎 不能!那甚至會使問題越來越糟糕!互相抱怨會對身邊的人產生消極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試想,將抱怨的精力用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不是更好嗎?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一句歌詞來概括,“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四通八達,免不了磕磕絆絆。在危機和困難來臨時,我們應該端正態度,不抱怨,不放棄,勇敢接受挑戰。誠如《不抱怨的世界》書中所言,“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不要打壓自己、替自己找藉口,或是假借批評和抱怨,將注意力轉移。你應該要接受不安感來襲,同時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己。”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在讀完《不抱怨的世界》整本書之後我發現,所謂紫手環只是一個衡量習慣是否形成的工具,你可以選擇其他任何東西代替它,比如你可以拿一個21頁的本子,每天翻一頁,每次抱怨的時候就寫在當天所對應的一頁記錄為什麼抱怨?抱怨什麼事?直到連續21天記錄為零,那就成功了。還有其他習慣的形成也可以用此方法判斷。

以前總是聽到同伴的抱怨,覺得很煩,總覺的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讀完《不抱怨的世界》我知道了人類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會調整成與周圍相同的模式。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如此,你會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時排斥不協調的事物;而你的言語將指明、強化自己的想法。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就是在排斥、推開、驅逐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我們都會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互異之人,這代表你可能經常在抱怨,而且還不知道自己在抱怨。這使我感覺到,不是身邊的人總抱怨,而是我自己也是一個愛抱怨的人,人性的“曳引”效應,之所以身邊的人愛抱怨,問題不在他人而在於我自己本身。我所應該做的不是去介意厭煩甚至討厭身邊的抱怨,而是應該發現自己的問題,使自己擺脱抱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而影響身邊的人,擺脱抱怨,遠離煩惱。

身邊的朋友總有人説閒話,更嚴重點可以説抱怨自己身邊的人或事。在我看來,人與人的相處就如脣齒一般,距離太近就容易發現彼此的缺點。所以,當他們告訴我朋友的閒話時,我覺得極其平常。讀了《不抱怨的世界》,我發現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影響。他們告訴我自己朋友的事時,自然而然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當我再向另一個人轉述時,又會加入我的主觀判斷感受,依次類推,三人成虎,事件的本質早已遺失。再者讀完此書我發現,説閒話有時候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表現自己的優秀。當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自己沒有這樣的缺點。在這方面,抱怨就是自誇,沒有人喜歡愛吹牛的人,抱怨的人會越來不受歡迎。你注意豐收時的麥子了嗎?當麥子成熟後頭越低,麥穗越飽滿。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做學問的人更應該有謹慎,謙虛的態度。

溝通是每個人生活在社會的必修課。和不相關的人談就是抱怨,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非解決問題。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通過對《不抱怨的世界》的閲讀讓我明白,一個人能力有限,不能夠改變別人,所能做的只是改變自己,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注意尋找問題出現的關鍵人物,注意交流方式,不抱怨,不抱怨自己,他人,命運。當我們抱怨自己的成就時,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時,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命運時,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想想看,如果世界上有兩個區域:一個區域聽不到抱怨、沒有批評、沒有閒話;另一個區域充滿着抱怨、批評和閒話。必定要二選一的話,你會想搬到哪個區域去寓居?

我們當然會取捨前者,由於在八卦滿天飛的事實世界中,我們正須要一個“不抱怨的世界”!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涯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怨言、吐吐苦水,彷彿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別忘了一個主要的實踐“吸引力法令”,要曉得,當一個人在説些負面跟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受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不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信任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便碰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猜忌,這樣即使遇到了t,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假如多説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為本人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抉擇抱怨仍是不抱怨?

俄國有一句老俗諺:“想要掃除全世界,就從打掃你家的門前階開始。”可是當你決議開始不抱怨,你周遭的人仍抱怨不休時該怎麼辦?這時千萬不要想去改變他們,因為一個人唯有發自心坎想改變時才會改變,在被逼迫的狀況下可能只會得到反後果。要抑止周遭人的抱怨,套句甘地説的話:“我們必須活出想要讓其別人效法的樣子。”當有人認同你時,天然會追隨你的腳步前進。

抱怨之前,先想想:

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性命中足以讓我們合法抱怨(抒發哀傷、苦楚或不滿)的事件,實在寥寥可數。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堆“聽覺傳染”,有害於幸福與圓滿。

抱怨就比如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流露時,我們就會留神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當事情不太對勁,而你説了:“當然會這樣?!”或是“豈非你不知道嗎?”你就是在傳遞這樣的訊息:你在等候壞事的來臨。這個世界聞聲了,就會帶來更多壞事給你。如果你想去改變別人或扭轉形式,這就是抱怨。如果你生機所有有別於現況,這就是抱怨,而不僅是陳説事實。

那些感到抱怨是天經地義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統一個不快活的起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需要放在咱們願望產生的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件。

當你的嘴巴結束表白負面的思惟,你的'心靈就會發生其他更快樂的動機。你的心靈就像一座意念工廠,隨時都在運作,若是負面的主意缺少市場,工廠就會重建改選,轉而出產快樂的思維。

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教會會同盟的主任牧師威爾?鮑温,就是“活出了讓其餘人效法的樣子”,當他在推進“不抱怨的世界”這個活動時,應用了一個代表演變、轉變的紫色小手環的力氣,很快的在短短兩年間,就取得寰球80個國度、600萬人熱鬧響應。他是怎麼開端這個故事的?

20__年夏天,當威爾?鮑温牧師在為教會的“夏日讀書俱樂部”找一個可搭配的“小玩意”時,他心血來潮,激勵與會人士一起把一個手環戴在手上,邀請大家盡力做到持續二十一天都不抱怨、不批駁、不講閒話,一發明自己在抱怨,就立即換手從新開始。剛開始,鮑温牧師不停地把手環從一手換到另一手,幾乎要累壞了,才察覺這切實不是一個簡略的義務,在將近一個月之後,他能夠一連三天不抱怨,最後他終於實現二十一天的挑釁。他的勝利,就像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激發了漣漪,教友們失掉了勉勵,並將這個漣漪擴散出去。

最近這個“不抱怨的世界”運動跟着《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來到了中國,當你看到有人佩戴紫色手環時,就會知道他正在鼓勵自己連續二十一天都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想要一起發明好運吸引力,解脱抱怨惡權勢嗎?歡送參加“不抱怨的世界”運動,一起迎接一個更美妙的生活型態──一個“不抱怨的世界”!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早已聽聞“紫手環”的魔力,終於有機會體驗一回,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但正如《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説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如何不利,書中所説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保衞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衞戰勝利、雙贏的祕訣是什麼?”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説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的時候,總會聽説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衞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我們宿舍四人也並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於忍耐,善於理解,善於溝通。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你有時間打掃衞生,那麼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會把他們複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於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於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 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於人於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於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於我們總按着自己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説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懷疑,這樣即使遇到了t,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如果多説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

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尾的一句話: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東抱怨西,怪物價高、抱怨老闆不加薪。不過,現在有一項“不抱怨運動”正在全球八十個國家推行。很簡單,在手上戴上手環,每次抱怨或指正別人就要換手戴,得連續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何會抱怨,我們以為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為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温(will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complaint)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温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説,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温現身説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衞、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為“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784z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