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策劃書 >校園活動策劃書 >

城國小校園文化建設方案

城國小校園文化建設方案

一、背景

城國小校園文化建設方案

古城國小地處廬陽區三十崗鄉,因臨近三國古遺址而得名古城,學校原校址在三國古遺址內,1997年,因教育佈局調整需要,將校址遷至現在的陳龍村。2008年,在區教育局推進農村教育發展的大環境下,我校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投入下,新建了一棟綜合樓,改建了教學樓,建成了塑膠跑道和籃球場,配備了標準化的實驗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等一系列專用教室,在硬件上已達到了城市化標準。學校改建以來,校領導積極謀劃,使得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素質也有了明顯的進步。為了讓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學校需不斷去開拓更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育,建立以三國文化為底藴的傳統文化教育,是適合學校自身特點的一種可持續發展。

我校地處三國古遺址邊,距離新建的三國古遺址公園僅一公里,三國古遺址史稱三國“合肥新城”。據嘉慶合肥縣志記載,曹魏將軍滿寵為抵禦孫吳軍隊而固守合肥,在合肥西三十里,建新城屯兵於此。曹魏視其為“淮右襟喉,江南脣齒”和“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是曹魏抵禦吳、蜀(主要是東吳)的“橋頭堡”。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合肥新城”破土動工,到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合肥新城”基本建成。孫吳曾於公元230年、233年、234年、253年4次進攻“合肥新城”,均未取得勝利。直至公元280年,吳烏程候、暴君孫皓被西晉大將王睿活捉,宣告三國時代終結,南北軍事對抗局面終於結束,“合肥新城”所肩負的戰時指揮中心的歷史任務也隨之完成。被《三國志》多次提及的“合肥新城” 是一座固若金湯的“英雄城”,距今已有1773年的歷史。它存在的50年,是可歌可泣、流光溢彩的50年。

三國遺址對於當地的影響頗大,而歷史悠久的三國文化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在農村學校進行城市化演變的現在,將三國文化與時代相結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與學校自身相結合,讓三國文化進入校園,讓三國文化服務教育,發揮地域文化優勢,從而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落實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繼續推進“捆綁”機制,結合學校所處的區域特點,將學校教育與三國文化相結合,以附近的三國遺址公園所承載的三國文化為突破口,提煉三國、《三國志》及《三國演義》中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文化元素。堅持與時代特點相結合,弘揚時代主旋律,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堅持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責任感;堅持與地域特點相結合,突出學校的區域特色和育人功能;堅持與學校實際相結合,體現學生個性,營造和諧向上的文化氛圍;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將“三國文化”納入學校建設中,早日實現“以人文本,注重學生行為習慣培養,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把學校辦成育人環境優美,教師隊伍優秀,學生素質優良,辦學條件一流,教育質量一流的現代化國小”的辦學目標。

三、建設目標

總目標:以三國文化為切入點,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彰顯學生的個性。將三國文化與學校建設相結合,通過創設良好的自然環境,形成學校的特有的環境文化。將三國文化與育人體制相結合,形成學校獨特的思想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以提升學校的精神文化。

(一)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從小要有偉大的理想和抱負,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能力目標:通過三國文化的薰陶,提高學生大膽新穎的創造能力、靈活機智的思維能力、和諧相處的交往能力、自覺主動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三)行為目標:以三國遺址的發現和保護為着眼點,加強學生的綠色環保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培養學生的仁、義、禮、智、信等品質。以學生帶動家庭,進而帶動社區,發揮學校的輻射作用,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三國文化的內涵

三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千百年來,對我國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影響深遠,在民間廣為流傳,三國英雄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一)英雄文化——三國文化的主旋律

三國是一個豪傑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漢末三國時期,波瀾壯闊的爭霸與兼併戰爭在華夏大地四面八方展開,社會各階層整個被捲入大動盪、大改組浪潮之中,“名豪大俠,飄揚雲會,萬里相赴”。金戈鐵馬,風雲際會的動盪歲月將曹操、鄧艾、鍾會,劉備、孫權、諸葛亮以及周瑜、魯肅、關羽、趙雲等眾多英雄風流人物,從各個社會基層角落彙集到歷史舞台中心,他們或以文治武功割據為王,或以智術謀略運籌帷幄,或以超絕武藝縱橫馳騁,或以忠肝義膽為主獻身,或以卓爾不羣為人仰慕,其精神氣質和行為方式都以“英雄”的風姿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組組鮮明而難忘的人物羣雕。從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蔚為觀的三國英雄羣體。他們也各自以其非凡文文韜武略譜寫那一時代雄渾悲壯的英雄史詩,併成為千秋流傳的不朽人物。

1、三國英雄層出不窮。三國時期,“英雄”幾乎俯拾皆是,這一時代的“英雄”往往是指那些具有文韜武略和撥亂理國才幹的諸侯以及卓越不羣的名士。劉備、曹操、呂布、孫權、周瑜、趙雲、呂蒙、陸遜等都曾被時人稱之為“英雄”、“梟雄”。《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灑論英雄”的佳話則更是膾炙人口,英雄崇拜與英雄自許成為三國時代一種普遍的社會精神時尚。

2、三國英雄志在高遠。三國時人們面臨社稷傾覆多事之秋,大多不喜清議空談和窮經誦典,而是志存高遠,少好任俠,廣交豪傑,意氣風發,不拘禮節,

3、三國英雄的氣質風采。三國時期的英雄是那種典型的傳統中國英雄形象,英烈剛毅、高大偉岸,氣宇非凡。如諸葛亮,“少有逸羣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關羽容貌偉俊威嚴,尤以美髯突出聞名。他們的氣質風采影響了多少代人。三國文化中的英雄主義還表現在淡化禮教、豪邁自由的時代精神和悲壯、赤誠的精神氣質。其中不乏悲歌慷概、震撼人心的英雄志士。曹操對灑當歌,橫槊賦詩;諸葛亮悲歌樑父、抱膝長嘯;關羽刮骨療毒、飲酒談笑;趙雲血戰突圍、背雛救嫂;張飛雷吼長阪、嚇退曹兵等膾炙入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一種豪邁磅礴的英雄偉男氣魄。這一英雄主義精神還表現在強烈的重義輕生、重義輕利的俠義精神。桃園三結義、關羽不為曹操重金所留,過五關、斬六將誓歸劉備的故事之所以流傳甚廣為人們津津樂道,實質上仍是傳統文化俠義觀念深入人心的反映。

三國是我國古典英雄主義精神奠基時代,既是對東漢沉悶黑暗社會的反擊,又是人性自由的大展示,既是時勢與英雄的風雲際會,也是英雄建功立業淋漓酣暢、縱情發揮的時代。三國時代的英雄輩出以及整個社會對英雄的崇拜肯定,成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一大亮點。

(二)智慧文化——三國文化的內在魅力。

三國文化的第二特徵是它的智慧性。一部《三國志》記載了大量的智能之士安身立命、經邦濟世之史實,而一部<<三國演義》也幾乎大半部寫的是智慧謀略,諸葛亮被譽為中國民族智慧的化身。三國文化中的智慧層面大致可分為三種,即政治智慧、軍事智慧與人生智慧,是三國曆史留給後世的一筆珍貴文化遺產。

1、政治智慧。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包括形勢分析,政治預測。處理君臣關係、治吏理民、軍政大事決策等諸多方面。三國文化中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現在準確的政治預見方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就是漢末三國初最成功的政治策略。《隆中對》即是青年諸葛亮對漢末三國天下形勢的天才分析與預見。二是平亂稱霸、理政理軍的智慧謀略。曹操堪稱三國人傑,連諸葛亮都膺服他的謀略過人。孫策、孫權父子也能正確審時度勢,較早定鼎江左,成就東南霸業。三國文化中的智慧謀略成為後世政治家、軍事家的一大智囊庫,毛澤東酷愛《三國演義》早已眾所周知,特別在革命戰爭年代一部《三國演義》幾乎一直隨他轉戰南北,不斷從中汲取政治軍事智慧謀略。

2、軍事智慧。這在三國文化中有大量體現,《三國志》或詳或略記載了許多運用軍事謀略的真實戰役過程,《三國演義》則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國古代軍事智慧的百科全書。曹操、諸葛亮、姜維、周瑜、陸遜、司馬懿等都精通兵法,曹操、渚葛亮還曾註釋古代兵書或著有軍事理論著作以及發明攻守戰陣等。曹操著有《孫子兵法集解》,諸葛亮精通戰國兵書《六韜》,著有〈〈諸葛亮兵法》,創造了著名的“八陣圖”,以及木牛、流馬、十發連弩三種重大軍事發明,被後世歎為軍事科技奇蹟。袁紹,曹操等則在戰爭平分別創造了“樓車”、“發石車”(“霹靂車”)大型殺傷性武器。在三國時期大小一百多次戰役中,“心戰、奔襲、設疑,離間、火攻、空城計、美人計、苦肉計等各種軍事奇計紛紛運用,有時軍事謀略和戰術用法對戰爭的勝負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3、生存智慧。漢末三國遭逢亂世,人的生存、抉擇、發展、成敗都是首要大事,眾多的三國人物中,有的善於審時度勢、審慎抉擇終建輝煌功業,如劉備,諸葛亮、魯肅、馬超,司馬懿,呂蒙、姜維;有的則或因性格偏激,或因抉擇失誤喪身殉命或終生暗淡無聞,如楊修、諸葛恪、鍾會、田豐、沮授等。生存智慧的第一要素在於抉擇,擇業、擇主、擇偶、擇友,都集中反映着入的生存智慧。這方面,諸葛亮的人生歷程堪稱是智者的人生選擇,從擇隱、擇要,到擇業、擇主無不顯示了其驚人的成熟與正確。與諸葛亮相比,楊修、田豐等人的命運悲劇同樣令人深思,它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人生選擇的失誤以及智慧的誤區。但即使是老謀深算的曹操本人,儘管為曹丕等奠定了曹魏帝業基礎,最後卻讓更為陰險的司馬懿篡奪了江山,也是始料末及的,用人的失察終於使其後代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三)倫理文化——三國文化的底藴。

三國文化帶有濃重的倫理性。這首先表現在魏晉以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所謂蜀、魏“正統”之爭,即三國兩大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其次是三國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強烈鮮明的儒家倫理道德傾向,其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褒貶取捨無不以儒家仁、義、誠、信做為評價尺度標準。

1、仁。劉備,無論是作為歷史人物還是作為演義人物,給人突出的印象還是“仁”字,“仁”是劉備成功的最大本錢。正因為劉備寬仁待人,所以能將諸葛亮、龐統,法正、關、張、趙、馬、黃等一大批天下一流的文臣武將招至自己麾下效忠盡力,以弱小之勢力打下西南蜀漢江山。曹操因誤解而殘殺呂伯奢一家,讓人痛恨不已。加之他又逼獻篡權,自然得不到後世好評。對暴政的批判與對仁政的褒揚是三國文化中一個顯著的人文價值取向。

2、義。“義”是儒家學説最重要的倫理範疇之一,三國文化對“義”的褒揚格外突生,桃園三結義、關羽義歸劉備、趙雲義放曹操、陳登為義赴難、重義故事多不勝舉。這其中又以關羽“義”的形象最為厚重。

3、信。推崇誠信,誠指忠誠,信為信義,是傳統文化 “輕生死、重承諾”精神的延伸與昇華。劉備,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説他“信義著於四海”;諸葛亮自從應允劉備出山後即守信重諾,堅定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特別是白帝城接受先主託孤遺命後,更是忠心耿耿輔佐後主劉禪十二年,直到病逝五丈原前線,真正做到了“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堪稱一生至誠至信。呂布則反覆無常,欺陶謙、毀婚約,投劉備而攻徐州,叛附無定,最後殞命白門樓,頗受非議。三國文化中的誠信精神為後世稱道,直到今天仍受人們肯定。三國文化的信義精神在青少年中仍有一定影響。

(四)三國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着中國傳統社會的急劇轉型,源遠流長的三國文化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主流社會對三國文化的需求已不再看重原有的主體價值成分,英雄文化日益衰落,倫理文化漸趨淡化,智慧文化轉化成商戰企業文化。一是三國文化融入企業管理,三國羣雄爭戰較量中積累下來的經驗智慧對企業管理決策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二是三國英雄們的故事則被製成各種版本熱鬧打鬥的電子遊戲卡通片充斥影像市場,成為娛樂消遣商品。三國文化經過現代社會的整合改造,終於完成了由古典到現代的過渡。

對三國文化的開發了除經濟、旅遊和商業方面外,弘揚其英雄主義精神、重振社會精神雄風,合理繼承有益於現代社會的信義文化成分以及對青少年進行三國曆史與道義、智慧與審美教育,仍將是我們傳承三國文化任重道遠的重大課題。

隨着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嚴峻的挑戰,黨中央已經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要發展先進文化。先進文化從哪裏來,既要向西方學習,也要發展本土的現代文化,更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國文化中有許多好的東西,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滲透進課堂和課外活動中。我校利用學校特有的資源和地域特色,將三國文化與現代教育思想結合,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將三國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智慧文化的經驗、倫理文化的誠信等適合現代教育的內容,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成為有較好傳統文化積澱的,愛國、誠信、智慧、融通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化人才。

五、具體措施和辦法

學校在充分論證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教師以“三國”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意識,形成教師主動學三國、談三國、研三國的氛圍。並將日常的教學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與三國文化進行有意識結合。從而形成一套合理的三國文化教育體系。

(一)環境文化建設

從學校環境建設入手,將三國文化與我校實際相結合,形成具備三國特色的校園環境。

1、抓住三國建築特點,對學校的大門、圍牆等進行裝飾,烘托三國文化氛圍。

2、三國中的很多故事都藴含的做人的道理,我們把三國故事和學生的成長需要相結合。對教學樓走廊、側牆進行裝飾,點面結合,讓每一面牆説話。

3、讓學校成為學生生活的樂園,隨處可以學習到三國文化,用三國中的地名等為學校的景觀和道路命名,並設立介紹發生在這些地方的故事的標牌等,豐富學生的三國知識。

4、校園內的每一塊提示語標牌和警示標誌都是教育的手段,抓住三國時期建築特點,製作各種標牌,營造三國文化氛圍。

5、利用三國人物建立班級文化。抓住三國中的人物特點,挖掘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選定一個人物為各班命名。並根據人物特點來製作文化牆,自行設計班徽、班訓;各班還可根據自身選定的人物特點對教室進行佈置,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班內還可以佈置 “衞生角”、“圖書角”“中隊角”等,並將班內的牆壁、窗户進行美化。彰現班級的特色,達到個性與共性的和諧統一。

(二) 課程文化建設

古城國小在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和課時外,開發探索體現三國文化的校本課程。通過三國文化學習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以此為契機大力實施素質教育。

1、各學科滲透三國文化內涵,注重學科的滲透、融合。

語文課增設讀三國時期的名篇名詩名句;選擇適合學生讀的三國類書籍,做到了解三國中的主要人物,講一些簡單的三國人物故事,學習相關的成語,諺語,歇後語,背誦一些著名的詩詞,全面瞭解三國的精神內涵。音樂課增加了解三國時期的音樂背景,學唱有關三國的歌曲;《品德與社會》課挖掘《三國演義》中人文內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通過加強三國文化與學科的聯繫,使學校課程更加豐富和生動,更有利於學生和諧發展。

2、增設活動課程,體現三國文化

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建立的一種由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形態,課程主張給學生最大的學習選擇權和活動自主權,滿足他們自主學習的要求。使學生了解自我的興趣愛好、能力特質,形成自我發展的目標、促進自我規劃的實現。學校在每週五下午開設選修課程,打破年段、打破班級,以活動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激發學生從三國文化中汲取營養,為我所用。

開設經典誦讀班,閲讀三國時代的名篇佳作,要求低年級學生人人閲讀三國故事圖冊和拼音版《三國故事》,中年級學生人人閲讀少兒版《三國演義》,高年級學生人人閲讀《三國演義》原著;開設泥塑班,讓學生抓住三國人物、建築等特點,動手捏一捏,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開設科技興趣班,複製三國戰爭中的一些兵器等,培養學生對科技的探究能力;開設三國特色的體育興趣活動課,如射箭、隊列轉換、擊劍、武術等,教育學生就要從小鍛鍊身體。並以三國演義為基礎,編寫自己的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三國文化的特色課程。

3、 開展專題教學活動。教師熟讀三國,正確掌握三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導開展教研,在學校網站設立“三國文化特色論壇”。

(三)活動文化建設

三國是一個充滿了創意與內涵的時代,是一個不斷迸發出智慧火花的時代。神機妙算、運籌千里的謀士與橫刀立馬、決戰關前的猛將,共同打造了諸多精彩絕倫的戰役,也留下了許多經典故事。這使得三國變成了一個寶庫,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無盡的資源,提煉“三國”精神,打造“三國”特色校園文化。

1、走近三國。

全校師生通過讀書活動,瞭解三國曆史;走進三國遺址公園,品位三國文化;聽易中天《品三國》,感受三國魅力。

2、認識三國人物

通過三國人物智力問答、製作三國人物書籤、三國人物泥塑展、三國電腦遊戲大賽活動培養學生對三國的興趣,增強對其人物的瞭解。

3、瞭解三國故事

舉辦三國詩歌朗誦會、三國成語歇後語接龍、講三國故事、三國故事表演、“我做三國小導遊”等活動增強學生對三國故事的瞭解與喜愛。

4、感悟三國精神

進行三國故事創編、三國童謠創編、“我眼中的三國”繪畫大賽等活動,促使學生感受三國文化的內涵,增強學三國、品三國、愛三國的自主性。

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在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方面,只有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才能培養和諧發展的師生,才能推動學校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古小人將會秉承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創新,為打造示範性強、辦學特色明顯的品牌學校而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oyuan/jnn4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