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委黨建工作 >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

新時期黨的兩大歷史課題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黨的兩大歷史課題範文,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範文一

當今世界,任何一個要想長期執政的執政黨,民主這道門檻,必須過,想繞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只有尊重民主權利的政黨,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一種只有眾望所歸的民主制度,才能擁有前行的力量。對於已經執政了60年並將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説,怎樣通過民主這一關,日程越來越緊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8週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就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問題進行第一於四次集體學習,xx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最大限度凝聚全黨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發個黨創造活力,最大限度鞏固黨的團結統一,更好地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進一步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強大合力。這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課題。

一、只有民主才能跳出“歷史週期率”

關於民主問題,世界上歷來就存在着許多種不同的聲一音。但是不管怎麼説,民主卻一直是我們全人類共同追求的一個理想、一個目標。特別是在今天,民主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人類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最基本的尺度。如果用兩個概念來概括我們當今人類生活的基本風貌,一個是發展經濟,一個是發揚民主。無淪從哪種意義上講,民主都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的政治財富和精神財富。對於國家、政黨,民主是一種制度;對於人民羣眾,民主是一種信仰。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説,民主執政這個大課題,並不是今天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從“五四”運動先賢算起,中國人民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已近一個世紀,中國共產黨就是在民主和科學的呼喚聲中孕育誕生的、當年 ,在延安的窯洞裏,毛澤東同黃炎培有一段關於民主執政問題的對話聞名於世。六十年過去了,今天重温起來,仍然是發人深省、振聾發聵的。在黨的“七大”閉幕之後、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前夕,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在延安接待了從重慶來的黃炎培、傅斯年等六位民主人士。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澤東專門邀請黃炎培等人

到他家裏做客,整整長談了一個下午。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了幾天,有什麼感想?黃炎培坦率地説:“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説,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一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聽了黃炎培這一席擲地有聲的耿耿諍言,毛主席非常乾脆、毫不含糊地對黃炎培講:“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我們共產黨要保持生機和活力,跳出和打破歷代統治工朝人亡政息的“歷史週期率”,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走民主執政之路,走民主監督之路。

毛澤東指出的這條民主新路,為我們黨明確了跳出“歷史週期率”的理論指南。

二、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民主與社會主義緊密相連的關係,一早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一言》中就有過權威而明確的淪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後來,列寧果斷地強調:“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毛澤東堅決地表明,“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國。”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相對於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是明顯地滯後了。雖然滯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黨在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問題上,在民主執政問題上,不存在理論障礙。新時期,我們黨對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是十分清楚、十分明自的,一點都不含糊。改革之初,1980年中央政治局就通過了鄧小平的長篇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是指導當時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現在看來,它仍然是指導我們今天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民主執政的綱領性文件。

仔細研讀上個一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的講話、談話,使人明顯地感到:這一時期,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充滿了一種革命的激情。1985年,有一次他在向非洲客人介紹國內情況時講:“就國內政策而一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在這裏,鄧小平講得再清楚不過了:如果説我們中國國內有兩個最大的政策的話,這兩個最大的政策不是別的,一是發展民主,一是經濟改革。並且,他是把民主問題放在了首位,對這兩個最大政策的這種次序安排,決不是隨意的。1986年,他在一次政治局會上還講了這樣的話:“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重大”“最終”,鄧小平把這樣最高級的詞,都用在了民主政治建設問題上,用在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

鄧小平在我們黨內還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極其重大的社會主義原則,這就是—“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在設計現代化的戰略框架時,是把民主政治作為一條重要的戰略支柱來進行設計的。鄧小平為我們所設計的現代化的戰略框架,至少涵蓋了三個層面:一是物質的層面,物質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建設,也就是我們黨最早提出的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的“四化”,“四化”僅僅是現代化其中的一部分。物質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建設,調整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二是思想文化的層面,人的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質是實現人自身的現代化,實現人的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調整的是人自身靈與肉之間的關係。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之間,在物質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之間,還有重要的一個層面,那就是制度的層面,制度的現代化,整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及其運行機制的現代化。我們現在搞的各種體制改革,就是進行這個方面的現代化建設。制度的現代化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建設政治文明。制度的現代化,政治文明建設,調整的是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物質的現代化、制度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缺少了上述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我們黨所要全面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如果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不可能全面實現的。

所以,xx在黨的xx大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在黨的xx大上他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是生命”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假如沒有民主,黨就無以生存,社會主義就無以生存。人世間,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貴的?因此,一切珍惜社會主義稱號的人們,一切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人們,都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民主,不遺餘力地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民主愈發展,社會主義就愈是具有生命力,而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的水一平也就愈能夠得到提升。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一定能夠不斷髮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既是對人民民主價值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對社會主義價值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

三、民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問題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有六句話,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民主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內容,其他內容順序排列,如此安排,寓意深刻。這個邏輯判斷,清楚地闡明瞭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問題。

任何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矛盾,關鍵是如何解決好矛盾,使各種各樣的衝突得到恰當的處理,從而保持和諧。真正的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生機勃勃的社會、不斷髮展的社會。和諧的本質是發展中的平衡,和諧社會的發展是矛盾統一的動態過程。現代社會的發展經驗表明,民主能夠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因為它是恰當而穩妥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一種可靠機制。隨着政治生活的發展,人們通過總結經驗教訓,越來越多地把“協商”方式納入到民主實踐中來,形成“協商民主”。在這樣的民主程序中,通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互相協商,在考慮到不同利益要求的條件下,求同存異,對主要問題達成共識,使矛盾得到相對的解決。這樣的社會,就是一個相對和諧的社會。因此,民主政治的一個特殊功能,就是以其特有的機制,為不同利益羣體反映白己的要求、表達白己的願望和不滿,提供了不同而有效的途徑、方式、方法。相應的,民主機制也將約束執政黨和政府,使其能夠依法公正負責地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在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把現代社會的民主政治制度稱為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民主通道”。在現代社會中,與各種方式相比,“民主通道”是解決各種矛盾的有效途徑。民主之所以能夠使社會在充滿活力和生機中和諧向前發展,更深刻的原因在於,它以制度保障了社會成員的平等權利,使社會中的大多數成員成為這個社會的積極主體。這樣,在民主的體制中,每個人就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如果僅僅從政治領域來講的話,要實現和諧社會,關鍵是能夠讓各個社會階層都有它的渠道來影響國家政策,讓各個羣體都可以參與立法和決策過程,表達自己的訴求。和諧社會建設必須融入民主治理理念,並使之上升為制度化機制。這種制度化機制的設計,必須以社會各利益羣體,尤其是弱勢羣體的利益得以充分表達為宗旨。只有建立一種公平的政治機制,通過民主的程序,為不同羣體之間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為整個社會所認可的、公平、公正的規則體系,才會達到政策上的平衡,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使社會在充滿活力和生機中和諧向前發展,而這是在專制政體下截然做不到的。同時,只有將民主原則和運作機制引入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權制、官僚制向社會滲透可能造成的弊端,從而提高社會結構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

四、民主的關鍵在於對權力的監督

民主監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羣眾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民主監督是保障人民賦予執政黨、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機關的各項權力不變質,保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根本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講,民主監督是現階段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關鍵。所以,黨的xx大提出:“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 民主的經典涵義,是“人民的權力”或“多數人的統治”但是,在現實的政治實踐模式中,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國,民主政治的關鍵,不在於也不可能使人民中的多數親自掌握和使用公共權力。民主政治的關鍵在於,要確保掌握公共權力的少數人在權力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受到全社會的監督,防止他濫用權力和個人專斷。當掌握公共權力的少數人在濫用權力時,如果感受不到強有力的社會監督的存在,他手中的權力失去了約束,自我膨脹,必然導致權力腐敗、政治腐敗。這是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政治發展史反覆證明了的一個鐵的規律,無論什麼社會,概莫能外。

從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上看,現在各國的民主制基本上是代議制,西方普遍實行的是議會制,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代議制民主是一種典型的間接民主。在這種間接民主制下面,我們的人民、我們的選民,是將自己的決定與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委託給了自己選出的代表。於是,在代一議制政府產生之後,都存在着這樣的矛盾,即國家權力的所有者和國家權力的實際操縱者發生了分離。憲法雖然莊嚴地宣佈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僅僅是表明了民主政治制度中權力的最終歸屬問題,但實際上,人民或者説人民中的多數是不可能去直接操縱和行使國家權力的。在這種分離的情況下,怎樣才能保證實際掌握和運用權力的少數人在權力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任何民主政治實踐都表明,如果把這樣的一種希望僅僅寄託在掌權者個人素質身上是行不通的。因為,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容易濫用權力。人類總結自己的政治實踐得出了一個規律,叫“慾望腐蝕權力規律”,揭示了個人慾望腐蝕公共權力的特性。三權分立學説的創立者、法國偉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鳩説過:“有權力的人們在運用權力時非走到極限決不停止”。英國曆史學家約翰·阿克頓甚至認為:“權力腐蝕人,絕對的權力絕對腐蝕人。”所謂絕對的權力,就是指權力獨攬、個人專權、個人專斷,而且不受任何限制。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要對掌權者實行制約,實行監督。

監督的邏輯起點在於,任何民主政治制度的設計必須從壞處着眼,正如英國哲學家休謨的“無賴原則”所闡釋的那樣,我們在設計政治制度時,必須把一切官吏假定成“無賴”。休謨雖然和我們一樣都知道,官吏不可能都是“無賴”,但是,必須假定他們一旦進入政治生活領域,就有可能成為“無賴”。把一切官吏假定成“無賴”,這沒關係,問題的關鍵在於,要設計出一種制度,來保證讓“無賴”去為公眾利益服務,並且服務好。這種連“無賴”都能去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制度,肯定是一種人類理想的政治制度。這種人類社會理想的政治制度就是民主制度,就是監督機制。所以説,民主政治制度的設計不能從“好人主義”出發,而要從“無賴原則”出發。由此而來,監督便成為民主政治之必然。監督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保護傘,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底線和生命線。

我們傳統政治體制設計理念的出發點,首先假定官員們都是人民的公僕,都是大公無私的好人,並把職務和覺悟劃等號,以為職務越高越正確,官越大越高尚,直至神明。所以,我們的監督機制從本質上講,是自上而下的,上級監督下級,幹部監督羣眾。因此,必須變革我們傳統政治體制的設計起點,改變對“官員無私”的假定,實行高激勵、嚴約束。如果我們把幹部都當好人,要監督機制還有何用?改變了對官員的假定,接下來監督機制就得跟着變。要變上級監督下級,為下級監督上級;變領導監督羣眾,為羣眾監督領導;變少數人監督多數人,為多數人監督少數人。這樣一來,老百姓有了監督權,説話有人聽了,才能使我們的幹部真正代表人民行使權力。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諦。

五、公開性是民主的必然要求

作為現代政治文明重要內容的權力監督機制,它的實質還在於,權力監督機制作用的實現和真正發揮,必須有政治透明這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這説明,在有效的權力監督機制中運行的各種權力,不允許是祕密的,或者説是不能在祕密狀態下進行的。因為在一個實行愚民政策的、政治神祕化的社會環境裏,任何一種權力運作都是無法受到有效監督的,正如列寧説的那樣,“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制是很可笑的”。這恰恰是民主與專制的一個根本區別。這一點,對於我們黨的民主執政體制來説,更為重要。

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權力結構中,我們的監督歸根到底是人民的監督,人民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它所應當體現的是人民主權的原則。所以,社會主義社會中黨和國家各種權力的運作,必須對人民是公開的,對社會是透明的。今天我們講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政治決策公開、政治活動過程公開,都是民主執政的公開性要求。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範文二

任志勇

“我們必須繼續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1997年9月,xx在xx大報告中指出,要“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強大的戰鬥力,帶領人民完成新的歷史任務。”同時,他還告誡全黨:“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並不都是平坦的,還會有各種困難和風險,包括可以預料的和難以預料的,來自國內的和來自國外的,經濟生活中的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20xx年,xx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必須繼續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由於我們黨現在已經從一個領導全國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她肩負着團結和帶領全中國各族人民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從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使黨能夠領導和代表人民掌握國家政權並保持長期執政的地位,團結和帶領人民完成“三大歷史任務”,就必須努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而要做到這一點,黨就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創造力。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導下,根據世情、國情、民情、黨情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制定出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戰略性、階段性發展目標,並採取相應的、靈活的政策和策略,調動人民羣眾參加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宏大的幹部隊伍,使他們具有適應時代和形勢發展要求的理論、政策、知識、工作水平,具有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的能力,掌握科學的領導方式和方法。

要使我們黨保持和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完成歷史賦予的莊嚴使命,還必須努力提高黨的反腐防變與抵禦風險的能力。由於我們黨是一個執掌着擁有13億人口大國政權的大黨,有着調動全國人、財、物等資源的大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的領導職務大多由我們黨的黨員擔任,所以能不能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直接關係到能否保持我們黨與人民羣眾長期形成的血肉關係。歷史經驗反覆證明,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脱離人民羣眾。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歷史上官本位思維的影響和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襲,一些黨員幹部身上滋生出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思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嚴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現象屢禁不止。這些現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止,就會有亡黨亡國的危險。因此,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反腐敗要標本兼治,從教育、法制、監督等多方面入手,綜合治理,努力使腐敗現象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由於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目前國際局勢正發生着深刻複雜的變化,特別是加入WTO後,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外來挑戰並存,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直接考驗着黨和政府觀察應變和決策能力。此外,隨着國內經濟和社會生活多樣化的出現,人民內部矛盾呈現複雜化趨勢,如何減少、化解矛盾,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考驗着黨對羣眾的組織、動員能力。

“兩大歷史性課題”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和黨的自身狀況及所擔負的歷史使命而提出的新的黨建任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加強自身建設明確了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範文三

新時期黨所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就是黨章總綱所載明的“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新的實踐需要新的創造。以xx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立足於新的實踐,研究新情況,提出了黨的建設要解決兩大歷史性課題的科學論斷。黨的xx大報告把“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作為黨要解決的兩大歷史性課題。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出現,使我們黨經受了一次新的考驗,也向我們提出瞭如何防範金融風險的問題。1998年又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我們黨又經受了一次重大考驗。實踐向我們提出了抵禦風險的問題,xx同志根據實踐提出的客觀要求,將“抵禦風險的能力”納入黨的建設兩大歷史性課題之中,形成了“圍繞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全面推進黨建工作”的新論斷。

第一,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實踐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通過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來實現。治黨治國的能力如何,適合不適應“三個代表”的要求,直接影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現在,歷史條件變了,肩負的任務變了,人民的要求也高了,因此,黨的領導方式、領導方法、領導藝術也勢必要加以改革、改進和改善。光靠老經驗、老辦法、老傳統是不夠的,必須適應新情況新要求,進行新的創造。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我們黨要解決好諸多複雜矛盾和困難,經受住新的考驗和鍛鍊,把我們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進一步提高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黨才能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

第二,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國際局勢總體上趨向緩和,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一刻也沒有放棄對我國實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妄圖以西方的政治觀念、價值標準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來演變我們;在國內,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深層次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風險擺在我們的面前,特別是黨自身也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新挑戰、新考驗、新風險,迫切需要我們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的必然要求。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是實踐黨的性質,履行黨的宗旨,實現黨的任務,使我們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

標籤: 課題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dangwei/zg8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