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比意義》評課稿(通用19篇)

《比意義》評課稿(通用19篇)

《比意義》評課稿 篇1

個人認為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比意義》評課稿(通用19篇)

一、鄭老師上得有效率。

這節課鄭老師上得有效率體現在課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根據從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是從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入手讓學生列出用以表示這些狀態的數學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師只用一個天平來演示,學生在台下看,然後再讓學生列出式子來,顯然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説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鄭老師用課件的方式依次顯示出好多鍾天平的狀態,讓學生用相對應的數學式子來表示,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大,直觀感受較強。再説電腦課件演示也比實物演示簡潔、高效、參與面廣。因此,這節課的課件使用切合教學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鄭老師上得有效果

這節課上鄭老師在鞏固練習環節,主要有找方程、寫方程、猜方程三個層層遞進的練習內容,學生的對知識的鞏固、內化層層深入,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從課堂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80%以上的學生通過了課堂練習。

三、鄭老師應對課堂突發錯誤資源富有教學智慧

在引導學生根據天平不平衡狀態寫式子時,有個學生該用大於號的卻用小於號,鄭老師從保護學生的自尊的角度出發,微笑着對全班同學説,這位同學在回答時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方向——可以用大於號、小於號、等於號來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當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時,我明顯看到這位學生沒有因為一時的常識性的錯誤而被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為他覺得雖然我錯了但老師説我為大家指出了寫式子的方向。這不僅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學機智,更體現了教師心中有學生。

四、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學思考

1、能否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適當降低一些教學梯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即給學生一些墊腳石,讓他們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天平的狀態,直接要求學生寫出算式,結果許多學生感到茫然,甚至有點學生寫出了與反應天平左右兩邊關係不關聯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師能教師能這樣引導:同學們,現在看看天平,左右兩邊怎麼了?左右兩邊有什麼關係?應該用什麼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關係,請您列出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樣引導一下,學生就明白了要根據天平左右兩邊的關係來列數學式子,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順利地實現呢?

2、能否在教學的重點處、學生掌握新知的關節點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呢?

教師在這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看天平列式子——給式子分類——指出分類中的方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那麼教師是不是應該在學生分類後,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它們叫做方程,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指着剩下的式子反問學生:為什麼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這樣學生對方程的意義的建構就是自主實現的,我想方程的意義對他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勝過教師把方程的意義説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比意義》評課稿 篇2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9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 篇3

聽了王立平和李靜兩位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很有收穫,下面就這兩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王立平老師的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尤其是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的較為突出。在學生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提出活動要求,使學生的合作學習目的明確。活動中,教師參與到各個小組適時點撥,起到了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小組彙報創造的`分數時,教師也相機引導、啟發,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最後,通過新老知識的比較引導學生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獲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再有就是王立平老師設計的課堂練習也比較新穎,比如“成語中找分數”:十室九空、百發百中、十拿九穩、萬里挑一等都很有意思,就這一練習題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象“九死一生”、“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這樣的成語讓學生用分數表示不太恰當,一是有些難為學生,二是容易造成學生對成語的誤解。

李靜老師的課有她獨到之處,比如:課的開始,以問題導入:“整數能否滿足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舉例説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累,兩句話就解決了“分數的產生?”問題,接着在設問:對於分數,你還有哪些瞭解?學生根據三年級學過的以及自己生活中積累的把分數各部分名稱都複習了,並強化了“平均分”接下來再讓學生用掌握的知識,用彩筆在一張紙上表示1/4這個分數。

以上過程,李靜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沒做多餘的講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這節課的特點就是學生的合作學習體現得很突出,教師給每組學生三張不同的圖畫紙,學生根據“方塊圖”、“手機圖”、“娃娃圖”創造分數。通過小組討論,探究產生了很多分數,並引導學生説出這些分數是怎麼來的。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探索知識的能力,還讓學生親身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就這節課題一點不同的看法:分數單位的學習有些倉促,好像是林下課強加給學生的,本來“分數的意義”在40分鐘內剛好講完,卻還要加餐,學生消化得了麼?

《比意義》評課稿 篇4

1、靳老師用課件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100。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 x=250。稱出了水的質量。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師的想法進行分類,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意識到這些式子可以按有沒有等號,有沒有未知數進行分類。接着老師並沒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自己寫式子,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對組員寫出的式子再進行分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然後老師用集合的形式列舉出這些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式子。讓學生初步感知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最後讓學生體會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緊接着老師反扣概念,進一步強化方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數,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X老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還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的練習設計很有意義,為學生更好的鞏固方程的意義很有幫助。如練習設計緊密聯繫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幾方面來練習,學生從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義。

五、最後提幾點不足之處

1、方程的左右兩邊應該以學生的方向為準。

2、後面幾題練習有點難,導致時間不夠,因為在國小階段這一課時,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只要學生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識上,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覺有點急功近利。

3、沒有進行課後小結。

《比意義》評課稿 篇5

比例的意義就是一個概念,通過具體的數學情境讓學生來理解並不難,本節課只講比例的意義,課堂容量太小了。一個練習就用了16分鐘,實在沒有必要。其實,這節課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認識及比例的基本性質”。因為,整堂課中師生互動比較少,也無法反映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就針對這一節課比較突出的問題作一簡單點評:

優點:

1、老師的素質非常好,語言條理,表達清晰。各個教學環節設計的也比較合理,過渡自然。

2、小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學習。但是當全部展示出來之後,如果能夠再根據學生寫出的'比例進行分類評價和總結就更好了。

3、費時最多的練習設計的比較好,開放性強,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4、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課堂結束時的結束語,設計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容量太小,教學效率不高。希望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把握好課堂容量,要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使每堂課都是內容充盈的。

2.在這節課的開始加上覆習的環節是非常必要的。

3.小組合作之後的評價與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鐘進行的一個開放性比較強的主要練習,在結束之後老師要進行學習結果的評價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可以讓學生把寫出的比例進行一個分類,讓學生在分類中再次提升對比例的認識。

《比意義》評課稿 篇6

最近聽了一節《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感觸很深,綜觀全課,毫無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機,細微處體會數學課的真諦。整堂課一環緊扣一環,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實在。仔細回味這節課,讓我們看到了簡簡單單教數學、輕輕鬆鬆學數學的教學氛圍。

一、走進靈動空間,靜待花開。

教師出示3支白色粉筆,2支藍色粉筆,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描述他們的關係,複習兩數的關係可以用倍、分數表示,並引出百分數。然後分享前置性作業: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選擇其中一條,説出百分數在這句話中表示的意思,從而引出百分數的意義。通過學生舉例,使學生體會到百分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數學。

二、體驗靈動世界,聆聽花開。

教師拋出問題1:百分數到底表示什麼?

問題2: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和區別?

老師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為該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整節課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小組學習,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掌握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三、飛揚靈活智慧,配其花開。

在豐富的數學現實中學習數學,已經成為國小數學教學的主流。老師故意創設百分數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誰寫得快”的練習中,給你一定時間看你能寫出幾個百分數,結合題目完成的情況,宋老師讓學生回答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多少等,讓學生用百分數來表示所寫的百分數,進一步理解百分數意義。

四、描繪靈動色彩,欣賞花開。

整個環節教師緊緊抓住百分數表示兩個數量的比,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使百分數表示兩個數量的比有如一根線貫穿全課。從課堂的練習中我們更加感受到老師對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對學生情況瞭解之透徹,對練習設計之用心,練習中體會出實在性、針對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學語言簡練,對於學生的發言能夠給予恰當的評價,教師能夠較好地調控課堂氣氛,給學生創設了輕鬆的學習氛圍。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2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 篇7

劉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是比的意義。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比?比同哪些知識有聯繫?怎樣讀寫比?比有什麼用處?怎樣求比值?知識點很多,從整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是成功的一節課。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1、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教師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處理這些事實,感受到所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現自己身邊的事物中。變單純的課本例題呈現方式為創設生活化的'應用情境,教者課前通過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例題的呈現形式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探索提供條件。

2、教學過程體現了三個字及細、透、廣;三個方面分別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廣,二是例題的講解的透,三是練習設計的多樣性;這節課教學內容多,但教者能準確把握教材,環環緊扣,逐一解決教學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都沒有遺忘;在練習上題型設計多樣,由淺入深,尤其是練習題中表格的設計,體現了新舊教材的結合,使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比與除法與分數之間的關係,及六年級學生人數的比等,體現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關注學生整體的教學活動狀況。不但重求知的過程,注意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而且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

總之,這節課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核心,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應用意識”,課上得生動活潑。

《比意義》評課稿 篇8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將數學遊戲設計新穎有趣,別具一格,可見黃教師獨特的創造才能。這一設計,使學生的思維處在變化發展中,教學過程也在動態中,師生都進入了真正思考的創造境界。

從黃老師上“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的精彩片斷,欣賞他的教學藝術。

1、導入,體現了一個“趣”字。

黃老師的導入可以説是敏鋭地捕捉了生活中的信息,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數學的方式呈現,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奇特構思。教學時通過教師的周密安排,學生自然入境,彷彿是在玩一種有趣的遊戲,其實卻是教師精心安排的一個數學問題情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拉開了在趣中設疑,在趣中體驗的序幕,這樣的教學—薔20xx‘數學·1I、-真可謂苦心經營、匠心運作、一箭雙鵰。在新課教學中,黃老師有意地選取了19、44等特別的數字讓學生説一説倍數和約數的關係,無疑又給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樂趣。

2、新授,體現了一個“實”字。

黃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視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他採用了推理方法、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讓學生從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和倍數、約數之間的關係、再通過舉例去驗證約數與倍數的關係,學生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繫,在推理中“悟”出知識的規律。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氣呵成,起、承、轉、合圓潤自然、通達順暢,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也在學習中真正獲得體驗。實實在在地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説是難能可貴的。在練習的設計上,從唯一答案到有多個答案,逐步深化,既鞏固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學會了運用逐層遞進的訓練方式去發展學生的思維,無不體現一個“實”字。

3、結尾,體現了一個“活”字。

如果説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黃老師在結束教學中的活動遊戲,設計得頗有韻味。他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依次讓學號是2、3、5……的學生離開教室,有意的留下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學,讓這些同學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黃教師靈活巧妙的設計,使教學過程不僅僅停留在快樂的學習狀態中,而是進入了真正思考的創造境界。學生面對教師精心設計、饒有趣味的問題,不是望而生畏,而是躍躍欲試。在積極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的教學活動,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可謂一舉多得。

黃愛華老師把教材中普普通通的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使師生之間、上課與聽課教師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黃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高超的教學技藝、揮灑自如的教學風格博得了聽課老師的讚賞。

《比意義》評課稿 篇9

聽了餘執教的《分數的意義》,給我總的感覺是設計簡約,方法簡單,語言簡練,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選認知起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餘老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就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分蘋果,説分數的活動。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既找準了起點,又調動了積極性、導入部分,教師對於知識結構的變革,緣於教師全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二、重直觀感知,動手操作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然而,分數畢竟是一種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常見,怎樣讓學生理解理解其意義。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餘老師在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後,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1/4”,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同時引出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況,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餘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加上“1”。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餘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着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動手,再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三、精練習功能,成功轉化

練習,不只是鞏固,更要發展。傳統教學的形式,是先傳授,再鞏固,練習淪為授課的附庸。而餘老師的練習設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發展、建構新的知識。通過幾道有梯度的練習,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般性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豐富、深刻,推動着知識的螺旋上升。特別是考考你,猜猜有幾根的練習,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從更高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分數。

總的來説,這堂課體現了理念新、做中學、練習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建議加大開放度把教師的精彩轉化成學生的精彩。

《比意義》評課稿 篇10

本節課設計,努力凸顯了以下三個方面:

1、激發興趣,注重體驗。

課堂教學中創設“你能創造哪些分數”這一情境,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不只是“文本”,更是“體驗”。本課教學中的創造分數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為學生供給了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感受到不再是機械地學習,有了更大的收穫感,成就感,有利於激勵他們更深入地學習與研究。

2、練習及時,便於鞏固新知。

在教師講解了單位“1”之後,“曬曬你的收穫”讓學生多所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避免了知識點的混淆,如:確定中把單位“1”分成若干分……,強調平均分,又如在自學了分數單位後,又練習了“我會填”,給表哥寫信,無一不在對所學資料及時的進行總結、鞏固。

3、提出問題,加厚知識

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不斷提出問題,引學生思考,帶着學生的思路逐步加厚知識,如:在學生創造出分數24後,她問:其中一份是多少,2份呢?剩下的又是多少?又如:在用4個蘋果,8個蘋果寫出分數14時,又提出:都是14,為什麼大小不一呢?等等,這樣經過不斷的問,使學生的知識到達了加後、擴寬。

提議:區分量與率,在講到“都是14,為什麼大小不一?”時,不妨放慢腳步,找找那裏的學問,當時學生説出是分的物體不一樣,也就是我們説的單位“1”不一樣,那從單位上區分呢?4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個,是14,8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個,也是14,對照一下,14是和分成的份數有關係,1個,2個是指具體的蘋果,是和總體的蘋果數量有關係。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5

聽了朱老師《分數的意義》這節課,第一感覺耳目一新,首先打破傳統,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這是本課的一大亮點,本課始終圍繞創造分數,是怎樣創造的?這個主題,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對單位"1"理解深刻,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感覺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傳統上,先講解分數的產生,然後理解單位“1”,這其中由先理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到有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最後歸納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而本課,朱老師先讓學生自己寫分數,並且説一説這個分數表示什麼,然後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讓學生表示四分之一。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了,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條線段......明確了分數的意義,既可以説複習了舊知,又可以説是新課的開始。

新課開始,也是精彩之處,朱老師就用了素材9個圓,從這9個圓中,任選幾個,表示出他們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樣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然後是交流階段,第一個學生找出4個圓,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師問:一個圓是它的四分之一,3個圓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來是多少?學生:是1.老師:是一個圓嗎?分析得出這個單位1是指4個圓。開始突破重點。然後以後的幾個學生交流,展現了不同個單位1.可以是8個圓,......學生逐漸在操作交流中,明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個別學生展現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讓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讓我感到驚訝。可以看出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怎樣的獨到認識。

最後,老師用分獎品這個素材,既引發學生的興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後利用古人的經驗,深化有拓展了分數的意義。

《比意義》評課稿 篇11

教者能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站在關注學生髮展的角度設計學習活動。教者帶着學生複習了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接着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呢?學生已經掌握了兩個數之間的兩種關係,這時再這樣引導,會讓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內在需要。“教是為了不教”,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易於接受和理解新知識。這節課的教學中,教者選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進行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學習的興趣很濃厚。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教者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這樣的設計既節省了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教者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

另外,教者對教材把握比較到位,在這部分內容中,分數、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比的意義後,教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研究分數、比與除法的關係,掌握它們間的內在聯繫,形成了良好的知識結構。

《比意義》評課稿 篇12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在幾位專家引領把脈後,在教學時,注重聯繫生活,聯繫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一)通過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新課開始,老師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讓學生估計課桌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當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説説測量結果時,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就要用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層次清楚,教學紮紮實實,並能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開放。

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引導學生觀察大屏幕,從1米的尺子、一元錢,再到一條線段、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悟單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與第一節課相比,這堂課老師通過比較0。09米和0。90米的區別,更好地理解了兩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最後的計數單位的引出老師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這點在這堂課中是成功的一點。

概念是思維的出發點。正如楊老師昨天所説: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得是否準確、完整,將直接影響到各種性質、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着各種數學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也影響着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並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三)本課的練習針對性較強。基本上是針對課中的知識點設計的。我認為可不可以加入這樣一題練習:把分數改寫成小數,讓學生體驗到分母是其他數的分數,也是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這樣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我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探討。以這樣的練習結束課堂,既讓知識得以拓展,又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

《比意義》評課稿 篇13

比的意義是學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20xx年12月9日聽了由李桂萍老師執教的《比的意義》,我認為在課堂上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教師精心選擇了淘氣長方形照片為引子,裏面4張長方形照片,給出真實數據,引導學生討論長與寬的倍數關係,得到長度相除的關係式,由此引出同類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義。李老師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

2、在新知過程中,教師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這一環節,教師始終都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讀一讀、畫一畫、説一説、想一想,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導--扶--放--收”的教學方法,結論的歸納也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推理、思索、發現而的到的,教師點撥的當。

3、在教學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李老師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4、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並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鼓勵主動探索。“課前自學導學案,圈出重要內容”。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新知。

俗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李老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

容、教學對象選擇了合適的教學方法,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深入淺出,因勢利導,反覆強化。課堂教學的安排,以“比的意義”為主線,教師運用啟發式講講練練、講練結合、以練帶講的教學方法,教與學的雙邊關係處理得較好。整節課安排有序,變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適時調整。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活而不亂。

5、對一些細節處理得好。李老師多次提醒學生,如“比的書寫要注意哪些”“前項與後項不能顛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師非常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生出錯時,李老師允許學生出錯。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氣氛,保護了學生的自尊。 6、加強練習,舉一反三。

在課堂中,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層次的對所學內容進行了練習,舉一反三,使學生能真正對比的意義理解的清、透。

一堂課下來,感覺還是有一點不足之處,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對學生的評價還不能做到語言豐富,賞識語句不夠多。 建議:

1、教師今後在課堂上還是要儘量把學習的機會,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不要引得太多,因為六年級的學生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2、在課堂上還應繼續研究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什麼時候引導,什麼時候放手,該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導的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比意義》評課稿 篇14

今天上午聽了是老師的《比例的意義》一課,感覺這是一堂輕鬆自然、紮實有效的一堂課。整節課,教師導得自然,學生學得主動。可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之嫻熟。主要有以下幾點印象深刻的地方:

1、各環節的命名每次聽課都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充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展示小組風采”、“辯是非,展口才”“回頭一看,我想説”等等。

2、情景創設一方面幫助學生複習了比的`知識,另一個方面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知的學習,這裏,教師的一個啟發還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怎樣連接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聯繫和區別。

3、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運用自如,教師給小組和個人都創設了競爭的機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的培養。“辯是非,展口才”一環節,學生説出的理由後,教師再將理由簡明的呈現出來,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5、練習設計很有層次。將本課難點和學生易混易錯的地方呈現出來,並且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學生學得特別紮實。

商討的地方:比例的定義表達是否有點欠妥。

《比意義》評課稿 篇15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有關自然數、除盡、整除、約數、倍數等概念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以後學習質數、合數、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運算以及將來中學裏學習因式分解做好準備。

張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取讓學生自主學習、比較、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力求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體現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特點,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除盡、除不盡、整除、約數、倍數等有關概念的意義,更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歸納整除時,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歸納比較整除算式的特點;

在深化理解時,通過填空、判斷、遊戲等靈活、有趣、多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另外,課尾的數學遊戲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讓學生在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又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約數、倍數等概念,如果能進一步加以昇華,歸納得出: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所有自然數都是1的倍數,那將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個算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分類時,應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揭示概念含義應講究嚴謹,比如僅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這叫不能除盡,那麼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盡呢?學生必然含糊不清。

還有,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若能及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有關知識加以歸納總結,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比意義》評課稿 篇16

百分數的意義是學生初步認識百分數,是學生對數的認識又一個拓展,它是以後進一步認識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基礎。厲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不少感受。

感受一:聯繫生活經驗,提高學習積極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新課標提出課程內容要選擇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探索。這節課從打籃球引入,通過問題“哪一場投得準”引發了學生的熱議,在交流中讓學生初步感受百分數是數之間的關係。在課前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學生感受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由於這些百分數在生活中很常見,學生對其有了一些生活經驗,所以課上交流自己蒐集的百分數,學生更能準確地、深入地體會百分數的意義。在練習中,給學生提供生活情境,然後選擇相應的百分數,學生的興趣已被充分調動,積極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課中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已經足夠地深入了。

感受二: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老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節課厲老師拋出問題後,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厲老師舉了2個恰到好處的例子,讓學生豁然開朗,這裏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這節課關注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人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感受三:練習設計有層次,更利於學生內化新知,連接舊知

這節課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寫百分數、解釋生活中百分數的含義、根據提供的生活情境選擇百分數,使學生逐步理解、掌握、運用百分數。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數表示數之間的關係,再通過具體情境讓學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6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 篇17

聽了陳老師《小數的產生和意義》這節課,我們六年級數學老師通過討論,有以下幾個優點:

1、教師基本功紮實。教學設計考慮周詳,能熟練運用普通話教學,書寫板工整、規範,教態自然,能熟練運用電腦、實物投影機等多媒體教學。

2、教學中,通過生活情境(麪包價格),讓學生髮現商品價格等都是用小數表示。使學生知道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出“小數”。

3、在學習新知識時,體現先學後教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合作測量,探討,講算理,明白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把重點、難點知識處理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適時,適度的演示和講解,啟發,點撥,設疑,解惑。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觀察,比較,操作,思考,討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如果讓學生多説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己總結為主,則效果更好。

《比意義》評課稿 篇18

1、靳老師用課件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180時,我明顯看到這位學生沒有因為一時的常識性的錯誤而被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為他覺得雖然我錯了但老師説我為大家指出了寫式子的方向。這不僅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學機智,更體現了教師心中有學生。

四、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學思考

1、能否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適當降低一些教學梯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即給學生一些墊腳石,讓他們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天平的狀態,直接要求學生寫出算式,結果許多學生感到茫然,甚至有點學生寫出了與反應天平左右兩邊關係不關聯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師能教師能這樣引導:同學們,現在看看天平,左右兩邊怎麼了?左右兩邊有什麼關係?應該用什麼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關係,請您列出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樣引導一下,學生就明白了要根據天平左右兩邊的關係來列數學式子,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順利地實現呢?

2、能否在教學的重點處、學生掌握新知的關節點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呢?

教師在這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看天平列式子——給式子分類——指出分類中的方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那麼教師是不是應該在學生分類後,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它們叫做方程,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指着剩下的式子反問學生:為什麼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這樣學生對方程的意義的建構就是自主實現的,我想方程的意義對他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勝過教師把方程的意義説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比意義》評課稿 篇19

一、引入新課乾淨利落。

上課伊始,教師提問什麼叫“比”,並舉例,然後出示幾組比,提生算出比值,觀察這兩個比,你有什麼發現?生:比值一樣,可以用等號連接。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引入得過早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急促、突兀,過晚又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拖拉、羅嗦。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二、教學設計層次分明。

從比例的意義,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汪老師注重聯繫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導練習的方法有趣易記。

這節課的鞏固練習有這樣的一道題,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寫出比例式,怎樣寫不重複不遺漏,每位老師都會和學生探討一定的方法,老師在這節課上揭示的方法比較實用。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評課稿2

1、兩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

2、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這節課李波通過主題圖的發散認識,簡單明瞭的開始探究活動,王英芳則是在教室的引導中讓學生髮現每組的特點,條理清晰。

3、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會特別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時,常會採用加重語氣、改變字樣、運用比較或反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特別重視這些注意點,防患於未然。而這節課兩位老師採取放手讓學生去判斷,形成認知衝突。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其實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也可以採用先讓學生“吃一墊”來加深體驗,然後“長一智”而自覺引起注意,成熟於已然。

4、從探究比例的意義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

5、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兩位老師都能注重聯繫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合作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互動只停留在一般問題的反饋與補充的層面,數學味的問題答辯的濃度不大,可見學生真正數學探究的素養還沒有得到深層次的挖掘與開發。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評課稿3

比例的意義是在前面學習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節課上孔石磊老師通過播放歌曲《五星紅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新知的學習中。

亮點:

1、利用不同場景中的國旗引入,讓學生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化簡比和求比值,讓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即這三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相等,化簡比相同,也就是長與寬的比都相等;然後介紹國旗法,讓學生知曉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就是3:2,從而發現隱藏在國旗中的祕密。

2、整體教學設計緊湊,教學內容豐富。在整節課中教師不僅教學了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還教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比和比例的區別,在知識的拓展中,還進行了知識鏈接,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教學知識點比較多,利於學生整體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繫,學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還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另外,教師在教學比例和比的區別中,可以從意義、組成和性質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議:

1、在國旗的教育方面,通過國旗法,教師還可以有一個點睛之筆,就是正因為不同大小的國旗,它們長與寬的比都是3:2,這也正是國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學知識點多,容易導致學生疲於走馬觀花式的聽講,學生靜心思考、反思消化明顯存在不足。對於比例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處於淺層知識狀態。

3、用字母表示分數形式的比例,還應讓學生加強練習,鞏固分數形式的比例的書寫格式。

4、對於概念教學中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應注重從多個具體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進而總結概括出意義和性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eppv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