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黨員思想彙報 >

黨的重大戰略思想的內容有哪些

黨的重大戰略思想的內容有哪些

黨的重大戰略思想的內容有哪些呢?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黨的重大戰略思想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重大戰略思想的內容有哪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使人類的社會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社會系統內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規律,闡明瞭社會結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係。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這就是説,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建設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逐步將其變成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和具體措施。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有利於更全面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有利於更全面地體現黨的奮鬥目標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從而也有利於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域,使社會建設成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同等地位的一個嶄新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全面現代化的社會。黨的十三大明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並且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xx大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制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從而使“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變化的國內格局,黨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變化的要求,正是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由此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新發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昇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為一個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只有認真研究和掌握執政規律,不斷完善執政方略,提高政治能力,才能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體現了黨執政的本質要求。黨的xx屆四中全會把“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作為強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要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本質的內在要求。只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和諧狀態,黨執政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有利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第二,使社會更加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有利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三,促進社會和諧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利於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會和諧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條件,保持國內安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它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黨要帶領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黨的xx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xx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中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羣眾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羣眾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中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既是黃金髮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能夠很快上一個新台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中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羣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產力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浪潮已經波及全球。當今世界,和平是發展的主流。人類的文明在不斷取代邪惡與戰爭,人們嚮往民主自由、和睦相處,反對戰爭建立一個和諧世界已經是世界人類歷史的發展潮流。社會主義和諧中國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為積極構建和諧世界而努力奮鬥!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這是我們黨首次把純潔性建設加入到黨的建設主線之中,充分表明新形勢下黨對自身肌體的健康問題有着非常清醒的認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始終面臨着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面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離羣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經受考驗、化解危險,最根本的就是要樹立憂患意識。

只有牢牢把握這條主線,才能自覺地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而努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在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關鍵是要通過加強教育培訓與實踐鍛鍊,推動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提高領導科學發展、服務人民羣眾、應對突發事件與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要以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與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

只有牢牢把握這條主線,才能自覺地做到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繫、力量所在。黨的先進性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我們要把黨的先進性要求轉化為全黨同志的實際行動,貫徹到黨的全部執政活動中去,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只有牢牢把握這條主線,才能自覺做到始終確保黨的純潔性。黨的純潔性建設是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重要基礎與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純潔性跟先進性有着密切關係,保持黨的純潔性是體現黨的先進性的重要前提,沒有純潔性也就無所謂先進性。我們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通過思想建設來保證黨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另一方面要自覺接受外部監督,建立完善的權力監督制約制度,構建科學的制度機制,嚴厲懲治和預防腐敗,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xx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藴藏的巨大潛能。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國務院,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書記xx,中共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副張高麗出席會議。

在講話中首先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兩院院士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向前來參加會議的外籍院士和國際科學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指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長期以來,廣大院士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防建設和優化國家決策作出了重大貢獻。

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黨的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正面對着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

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必由之路。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要準確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準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通過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敢於擔當、勇於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於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要着力加快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改革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要着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聚焦國家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係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

指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強調,根據廣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見,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佈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更好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更好維護院士羣體的榮譽和尊嚴,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湧現出許多受到人民愛戴的科學家,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兩院院士發揮作用。希望廣大院士善養浩然之氣,發揚我國科技界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傳統,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在攻堅克難、崇德向善中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帶動科技界乃至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強調,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兩院要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開展戰略諮詢研究,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羣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繫,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係,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羣眾看不起病、喝不上乾淨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羣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係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羣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於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質。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民族素質競爭。要充分發揮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力度,加大對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使每一個適齡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在全社會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學習培訓,使每個人都不斷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代前進步伐。要在全體人民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提倡科學方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學習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氛圍,促進全民族科學素質的提高。要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積極推動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廣大人民羣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

二是要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國家興盛,人才為本。要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措施,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努力造就大批優秀人才。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的環境,不拘一格選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體制機制,形成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社會氛圍,開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人才輩出的局面。

三是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羣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要教育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進入新世紀,以xx為的黨中央,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緊緊把握世界進步潮流,分析總結了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選擇了一條與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適應的和平發展道路。

“和平發展道路”充分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完美結合。這裏所説的“和平”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國內和平,就是國家內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國際和平,就是國家、地區之間不發生衝突、戰爭,至少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中國的發展既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又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所謂“發展”,指的是擺脱貧窮、走向富強,使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迅速提高。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總體和平的歷史機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和改革創新,通過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和平途徑,謀求自身發展以及與各國的互利共贏,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一、和平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首先,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但是,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還不高,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就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最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

其次,走和平發展道路,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歷來強調親仁善鄰。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開展貿易,交流文化。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曾長期遭受外來侵略,中國人民最能體會和平之可貴。

再次,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國人民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只有創造和平環境,各國才能具備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加強交流,擴大合作,各國才能實現共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既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穩定和繁榮。

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包含的內容

首先,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進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愛好和平與追求進步的國家和人民共同奮鬥得來的和平國際環境。中國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自身的發展,不斷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增添積極因素,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發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實行對外開放。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要靠中國自己。這既是對中國人民負責,也是對世界人民負責,是保證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一條重要原則。中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把發展的基點放在立足本國實際上,同時堅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努力實現更為均衡的發展。

再次,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努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堅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有利於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係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

最後,堅持和平、發展、合作,與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既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目標。多年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的政策主張,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為建立和諧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取得勝利後,儘快發展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使之適應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成為中國社會長期面對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力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就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不僅要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為依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現代化建設事業上,對於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儘管在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仍然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中國威脅論”是錯誤的。中國今天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將來強大了也要走和平發展道路。

標籤: 戰略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dangyuan/mmeq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