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精選19篇)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精選19篇)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

由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學》是一本指引教師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書,是一本關心教育事業、關愛教師發展的書,是一本與廣大教師一同探討教師職業發展與成長曆程的書。熊川武教授説:“反思乃個體成熟之標誌。”教師,要走向成熟,就應學會反思。只有學會反思,才能成為有能耐的教師;只有學會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該書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説教,從各個實用的角度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很多啟發,書中關於各種教育細節的描寫、問題解決的闡述、個案的敍述,都給我們提供了開放式的探討機會,書中的各個章節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教學實際出發來思考教師應遵守的職業規範,切身處地的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思量,在教師職業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精選19篇)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教學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又可思學生學習方法……

我發現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但反思卻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反思可以使我們揚長避短,不斷修正錯誤,不斷創新。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他善於從經驗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經常思考類似:“我的教學有效嗎?”“我是如何實現教學的高效益的”、“我怎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問題,可以讓教學永遠處於不斷改進的動態變化之中,處於一種合理科學的理智狀態之中,處於一種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學之中。

我想:教學過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日記的素材。通過積累事實,我們會從具體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東西,那長久躲閃着你的真理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這對於培養和訓練教師反思教學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為一個教育家,能夠寫出那樣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經驗,僅教育日記就堅持寫了三十多年。

在擔任了幾年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後,我發現信息技術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2

近日翻閲了《反思性教學》一書,這是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撰寫的教育學理論著作。他在論著中提到: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主張在教學完成過程中,培植教師“反思”的意識,使其不斷反思自己教育教學理念行為,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

隨着教師專業化運動的發展,這種“教學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學模式正日益成為當前教學的一種主流。它帶來了濃厚的反思氣息,進一步激活了當代教學領域,給操作性(常規性)教學注入了活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反思思維:

首先,在教學中,要把反思作為一種檢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在實踐中發展專業知識的有效手段,提供實踐及對實踐進行反思的機會,並把反思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逐步培養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的習慣。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學案例可以彙編成冊,內容可包括:課程計劃、教學過程錄像、同學或同事的反饋、指導教師或專家的評論等訓練反思思維,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值得寫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學案例。)而選擇典型反思案例,必須是:一是對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二是在教學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當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對問題進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評價的意義在於有話可説,説的話對別人有啟發性,有借鑑意義。

再次,共同反思。教師個體反思更多的是個人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如果能與同事進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師之間便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強大的,並能使個體在合作過程中獲得由於自己的經驗得以共享而帶來的滿足的情感體驗。對一個教師來説,如果他的反思過程能保持自我連續性,那麼,在教學中共同確認問題,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學,確定適當的行為方式來解決教學實踐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好”等問題,尤其重要。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3

在課堂中挖掘學生個性潛力,可以培養善於爭辯的能力。爭議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可以認為是反映了一種整體的語文素質。爭議的結果,孰是孰非,當然取決於不同認識本身的科學性,但爭議的能力強,也是爭議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語文課堂上的爭議還有其特殊意義,這種爭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或過程,目的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爭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爭議能力,也就是在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語文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

這節課上,我針對課文,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白鵝如此高傲,影響主人對它的喜愛嗎這是極富兩面性的命題,無論是誰都可以列出一系列道理,這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在深讀過程中,學生要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再用自己的語言清晰表達出來,同時傾聽對方的論述,使自己的爭辯具有針對性。這樣的爭議過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是有效的。

一節課下來,也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總覺得自己好像講多了一點,不該大膽的放手。課堂裏雖然讀書的形式很多,但有時讀書的要求,沒有層次性,這都需要思考、改進。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4

我課前瀏覽了課文。本課閲讀的重點是小慶齡拒絕父母的建議,堅持留在家裏,難點是透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學完本課我反思了:

一、閲讀課文的教學重在“放”。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本課語言樸實,人物的內心和性格是從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中體現出來的。因為在學習本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灰雀》時,對本組的四大名人之一的宋慶齡作過一些解釋。所以這環節,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宋慶齡的故事。通過自己所蒐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偉人獨特的人格魅力!我巧妙地出示了兩個詞“失信”與“守信”。並串句形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守信勝過有名氣,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毀了你一生的名譽。”“一個可愛的人不僅要有漂亮的外表,更要有美麗的心靈。

這個環節,我並沒有出示與課文有關的閲讀要求。而講述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誠實守信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它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橋樑。我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因為我的講述學生頗感興趣。教室裏爭着講故事的場面活躍了課堂。有個男孩講到:星期天,他和小夥伴約好一起回家,結果小夥伴先放學走了。可自己又不知道,就在校園裏等呀,找呀,更生氣的是那小夥伴回到家狀告自己在學校裏玩,媽媽拿着條子來接他回家,回到家還着打了。因為這他和小夥伴不一起玩了。我追問了學生,聽了這個故事想明白什麼?(一個女孩説:“誠實守信是友誼的橋樑,它需要耐心呵護。)説的真好。板書課題《我不能失信》。孩子們非常願意去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圈、點、畫、批、寫”等閲讀方法。我出示小黑板,有關課文中的詞語串聯:高風亮節、心明眼亮、飛蛾撲火、撲朔迷離、信口開河、信誓旦旦、通風報信(拓寬學生閲讀面。)

班上大部分學生能通過“朗讀,默讀、選讀、跳讀”等方式,在讀後寫體會。(有個小個子女孩,她寫到:讀完本課,我知道了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宋奶奶小時候“呂行”(履行)自己諾言的故事。這個故事讚揚了宋奶奶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讀完這課,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因為不講信用而傷感情,傷友誼。那是……)還有孩子這麼寫到:難怪宋慶齡之所以能成為……是因為她小時候就懂得怎樣做一個讓人尊重的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得講信用,尊重自己。比如文中講到……(這孩子用中心直面開頭,真的很不錯的。)

二、閲讀課文的教學不能忽視“讀”“悟”“寫”。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閲讀課文。也正是老師在前幾篇課文閲讀感悟中有了方法怎樣去體會文字與故事的快樂。本單元都是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在閲讀與寫作的引導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模式達到妙筆生花。為此,人物之間細節的動作神態往往是文章的亮點,也正是作者文筆妙用的技巧。

比如,本文人物的動作描寫不是很深,卻能讓讀者透過這僅有的幾個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還是有難度的。在這裏我出示了文本內容,“當父親拉起慶齡的手就要走、時慶齡、把手抽回來。”這個動作彌補了人物語言所未能達到的效果,更直截了當地表明瞭慶齡的態度。還有文章結尾處對人物的動作描寫“慶齡點點頭,甜甜地笑了,”這是對自己選擇留下來的肯定,同時也突出了人物的品質。出示文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怎樣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呢?

下面安排了學生口述“自己最熟悉的人”。為了學生不受概念所壓,我出示了説話題目“我的班主任老 師”“我喜歡的人”“我的同桌”“媽媽失言了”“老師笑了”等。(這個環節學生表現不錯的。班上有個成績差的孩子,他説的文題是“老師笑了”他説到:那是讀一年級時,我是一個連降兩級的學生,沒有哪個老師喜歡我,更沒有哪個老師對我笑。自從來到了王老師的班上,王老師常常把笑容送給我。那是放學了,老師把沒寫好字的同學留下來重寫,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這時,老師來到我身邊,伸手握住我的手寫字,這時老師像被什麼東西嚇壞了,説:“孩子,你的手……?”我的手,聽外婆講,我的右手,是有5個拇指,但是我的大拇指長在十指的骨節上,醫生説,必須剪掉,就這樣被剪掉了。從此我就只有四個手指寫字,總是握不住筆,所以寫的字很醜。我望着老師,連忙來擦掉這些字,老師一手抓住了我的小手説:“孩子,別擦掉這些字,你的這些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然後,老師摸着我的頭,甜甜地笑了。(這孩子説的是千真萬確,我在不瞭解時,沒少讓他重寫,還撕過他的本子,現在,這孩子的字是班上較為漂亮的字了。)

讓孩子們相互交換習作,畫出小習作中表動作的句子,並學着旁批。(這是體現閲讀與寫作的意義。)

揭示簡單的寫作技巧,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所要表現的主題。在寫作的過程中,要選擇能表現主題的動作進行描寫,與表現是題關係不大的動作可以少寫,甚至不寫。在具體的動作描寫時,還要注意用詞準確,而且要符合實際。比如,體現一個同學在發本子的過程中的自私心理時,引導學生可以對人物展開適當的動作描寫:小紅髮現自己的本子有一頁很髒時,她瞥了一眼同桌,眼珠一轉,故意把同桌的橡皮碰到地上。當同桌彎下腰去撿橡皮時,她連忙把自己的髒本子換給了同桌。同桌撿完橡皮,她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衝同桌微微一笑。(例文中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進一步的訓練學生能這樣的表達人物動作描寫的技巧。

安排學生寫一寫“我的同桌”(學生表現好,有的學生邊寫邊笑,小孩兒之間的事有趣又可愛,他們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只要鼓勵學生怎麼做就怎麼寫一定會生動的。)

三、閲讀課文的教學抓關鍵詞與“習作模式”。本文最生動的是人物對話,這給學生習作引領的是一種模式。怎樣理解人物的對話?本文的問話和答語較多,充分體現了宋慶齡和父母當時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在理解人物的對話時,要抓關鍵性的詞語及提示語來理解。如,出示例句“父親見慶齡停住了腳步,奇怪地問:‘慶齡,你怎麼不走啦?’”“奇怪”和“怎麼”可以看出父親的疑惑和慈愛。又如,“‘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兩個“不行”説明宋慶齡已經認識到儘管明天教小珍疊花籃不是不可以,但是讓她來了撲空會使自己對不住小珍。學生還可以進行互相交流,來理解人物的對話,從而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在這過程中,結合學生習作片斷説明,讀書更不放一難,要懂得關鍵詞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閲讀課文的教學,首先的教學思想得“放”“圍”“總”“評”“寫”等讓閲讀課真正落到實處。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5

《口哨與小狗》是人音版一年級第一冊裏第一課中的聆聽作品。該作品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創作的一首通俗管絃樂小曲,樂曲描繪了小主人邊吹口哨邊與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情景。

考慮到孩子剛入學,對學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音樂課雖然孩子還比較喜歡,但是一味的唱歌,或者安靜的聆聽,孩子根本沒辦法堅持。特別是欣賞課,孩子沒有長時間的訓練,形成不了好的聆聽習慣,更別提以後的聽賞了。所以我特地花了一課時的時間,帶孩子圍繞《口哨與小狗》來認真的聆聽。

首先,我請小朋友完整地聆聽一遍《口哨與小狗》,提示:這裏面有小狗的叫聲,聽到後請舉手。孩子興趣很濃,聽完後紛紛表示音樂特別有意思,裏面還有口哨的聲音。接着我請學生邊聽邊想,你覺得口哨與小狗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再給這段樂曲編個小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果然很好,把作曲家的意圖真是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然後我再請學生當一當小狗和吹口哨的主人,來個散步,教室裏氣氛熱烈,孩子也在音樂中盡情的表演了起來。最後,我再請孩子們邊聽音樂邊把你想象的故事簡單的畫出來。

就這樣,一節枯燥的管絃樂欣賞就變成了動與靜的結合,姐妹藝術的融合。孩子也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使他們愛聽,樂聽,以致形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6

《秋遊》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一課,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的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樂心情。 經過一個單元的識字教學後,終於可以進行課文閲讀教學了!《秋遊》這篇課文的內容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説可謂是“小菜一碟”了。

本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第二、三、四自然段句式,簡約靈動,富有節律,是朗讀的好文章。

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思維,多次練習説話。但説話練習也要分層次,“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雖是本課要求重點訓練的句式,但學生已經掌握,所以我並不重點訓練。

在設計時我緊緊抓住了“農田裏,稻子黃了,高粱紅,棉花白了。”這段話讓學生想象,進行句式訓練“稻子黃了,像( )。……”層層深入,學生思維活躍,到最後形成“農田裏,稻子黃了,像( ) ,高粱紅了,像( ) ,棉花白了,像 ( )。”這樣一段話。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7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説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説法不甚理解。

於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於讓孩子説説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着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於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於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説説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説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後,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8

發生在意大利的一個故事:小約翰每天到“我”的工作店裏,只花兩元錢買一根香腸和一聽可樂。雖然很想多買,卻從不多花錢買兩根香腸。本節課的教學主線通過抓住我的兩次內心感悟,在學生的自主閲讀實踐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質疑解疑,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品讀,明白小約翰的父母非常愛他,他們家經濟條件也很好,但小約翰每次只花兩元錢買一根香腸和一聽可樂的真正原因是:他不但自己掙錢,而且能夠合理的支配金錢,不亂花錢,從而激發學生對小約翰的敬佩之情。

當學生和作者一起產生疑問時,我拋出問題:“我的猜測對嗎?請同學們閲讀7-13自然段,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説明。”此時學生的閲讀興趣特別高,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有一個學生説:“我從漫不經心這個詞語中知道約翰家的經濟條件很好。如果他家條件不好,約翰就對錢看得很重要,但他掙八十元錢卻覺得沒什麼。”此時,我抓住這一教學時機,立刻讓大家討論:“既然對八十元錢都滿不在乎,為什麼不肯買兩根自己最喜歡的香腸?”學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很多同學舉起手來,他們都能體會到約翰的勤儉、自律、不亂花錢的品質。學生的情感已達到了高潮,我立刻追問:“此時,你們對約翰產生怎樣的情感?”大家異口同聲的回答:“佩服。”“那麼,就把你們的敬佩之情用你們的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讀得入情入境。因為他們的情感已融入文本。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9

中學生普遍認為魯迅的作品語言艱澀,主題深奧,實在難以理解。而《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範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在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我沒有分析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寫人,而是分析其變化,在人物變化中,分析其語言,在語言描寫中,分析省略號這個標點的運用,省略號運用中只分析中年閏土見到我是説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長的一句。這樣處理文本,就引導學生對緒的內容,艱澀難懂的語言輕鬆地理解和把握了。

總之教學本課,我本着一種潛入深處的原則,在分析文本時,簡單入手,在挖掘主題是,注重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既輕鬆地學習了課文,有深刻地瞭解了本文的主題,何樂而不為!

但是,在聽完了同組丁老師的講課內容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樣的問題,在她的引導下,如此輕鬆,條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這些將是我在日後的工作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將本着學習研究的態度,向同組的其他老師學習!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0

《紀昌學射》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這則寓言講的是紀昌學習射箭,飛衞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衞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闡明瞭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從問題入手,對學習這篇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二則。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這樣一個道理。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雖然在備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整節課也達成預期的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還存在一些遺憾。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教學語言不夠充滿激情,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雖然用了但是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在教學語言這方面的訓練。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1

一、注重操作體驗,感知認識。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操作體驗,能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知識產生的全過程,進而將這種知識掌握得最牢固。在認識線段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多次操作,深切體驗。先讓學生在“拉直曲線”的操作中,感受線段的特徵,後又讓學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線段,最後是讓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着畫線段,進一步形成對線段的表象。學生們也在這“再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樹立了自主學習的信心。

二、注重練習開放,拓展思維。

練習形式多樣有趣,富於開放性,是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精心設計了“數線段──折線段──連線段”等練習來加深學生對線段特徵的認識,拓展學生對線段的認識,使學生在練習中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但在本節課的實際教學中,拓展的深度還不夠。

三、注重知識學習,數學思想滲透不足。

學生對於本節課的知識學習效果明顯,但對於學生在點與點之間畫線段的數學思想滲透不夠,比如:五點的畫法,可以從一點出發,逐一畫出,也可以用從外到內的方法進行畫線段。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2

課文意在讓學生領悟到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依賴、彼此欣賞、共同進步。課文的寓意很深,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比較深奧,難以理解,為了上好這堂課,我上網查閲了很多相關資料、並利用網絡資源備課,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教案進行了多次修改,雖然談不上準備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備而來了,然而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學的問題。課是上完了,反思還是要有的,讓自己在每一節課中成長吧。

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我一方面重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夯實,重視對學生生字,詞的書寫與積累;另一方面,採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法,寓在以讀悟情,同時嘗試在低年段學生中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力圖增強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效性。我的教案設計,是想要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作用,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朗讀,“讀”貫穿教學的始終,教學中從讀入手,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學習本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看一看、讀一讀、品一品、背一背四個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學習到積累,綜合運用了多媒體、繪畫、朗讀、品評等多種手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可是,課上起來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學生因為教學過於多樣化而分散了學習的精力;讀的時間多了,識字的時間就相應的少了,影響了識字教學;一些過渡語、引導語使用不恰當等等。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次授課都是一次歷練,在這過程中看到了不足,總結了優勢,一點點進步,一次次蜕變。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3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在練習中要根據給出的4個數據,組比例,隱含着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後的豁然開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的“數學家”,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教後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是突出了常態下如何紮實有效的組織學生學好這一節課的內容,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情況來看,整節課的設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在結構上,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效果不錯。但是學生的動腦方面還不夠。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4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裏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祕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着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説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着“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着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5

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着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應用課件創設情景激趣,讓學生在聲、光、電、流動的畫面的啟發下走進音樂,讓音樂走入學生生活。

首先,注重以審美為核心,給學生營造視覺的美、聽覺的美、肢體的美,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音樂。其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演唱大量描寫雨的歌曲,進行體態律動、舞蹈、表演的活動中,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主地合作、探究、創造性的去發揮想象力,在互動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更深刻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學實踐,產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第三,在活動中肯定學生多種不同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成長。這種激勵機制即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我覺得教師要設計更多巧妙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去實踐去創造。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6

黃山的奇鬆、怪石、雲海、温泉號稱“天下四絕”。《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學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本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侷限於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通過文本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之情。

一、 教學設計為導遊帶領遊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橫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遊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於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於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圖—文—想—畫—説,結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祕,產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塗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説一説。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歎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脱離現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裏,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歎於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7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老師們的評課,覺得教學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遺憾。

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堂課下來,重點沒突出,難點更不能突破。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如果教學中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課堂氣氛可能比較熱烈、濃厚。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師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會不斷成長起來。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8

我很喜歡《湯姆 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湯姆和蓓琪迷失在巖洞裏的情景。漆黑的巖洞中,和蝙蝠做伴,連泉水滴落到巖石上都心驚肉跳。要是我迷失了,一定會大哭不止。而湯姆卻不害怕,靜靜等待最後一截蠟燭的燃燒,他明白,那截蠟燭並不是他的生命,他會比蠟燭活得堅強,堅定重生的勇氣,他還有一個比他害怕百倍的女孩要照顧。

他臨危不懼,所表現出的毅力更是值得我的深思和學習。馬克?吐温豐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結尾後面,藴藏的才是內涵,比故事本身更深奧的東西。由此聯想到,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生活中十分重要。 特別是在湯姆索亞和貝基迷路,被困山洞中的這段。這時的湯姆 索亞和貝基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了,只有一些蠟燭、一點點蛋糕和山洞中的水而已。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會十分害怕、覺得傷心無助,整個人都會崩潰的。但是當湯姆索亞面對這樣的環境,雖然他也十分害怕,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一直安慰貝基,從來都不表現出自己消極的一面。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沒有放棄自己生存的希望,用盡各種方法,去前方探路,尋找出口,挽救自己和貝基的生命。這裏表現出了湯姆索亞對自己生命的珍愛,對生活的希望。它告訴了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永遠不要放棄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湯姆 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全書幽默風趣,卻表現出了一個的人生道理,那就是珍愛生命。 《湯姆?索亞歷險記》作為兒童文學上的名著,不僅受到許多兒童的愛戴,也被許多大人所喜愛,據説當時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足以和現在的《哈利?波特》相媲美。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温並沒有用極其現代的奧斯卡方式──戰爭+愛情來表現不平凡的文學,而是以兒童文學的方式給人送來精神上的食糧,由此看來,他不愧為“文學史上的林肯”。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9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祖國藝術傳承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教學在國小內較難開展,這是由於孩子年齡小,對筆墨的運用技巧很難掌握。在中國畫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體驗——發現——想象——創造的心理髮展過程,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願望。

一、認真觀察,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國畫與蠟筆畫、水彩畫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變化無窮的跡象。剛開設國畫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玩墨,玩筆讓其發現筆的運用如側畫,豎畫會產生不同筆跡,墨加水分多、少會產生濃墨、淡墨等多種不同觀賞感觀效果。學生對筆、墨、水、紙產生興趣後再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用的名詞,如運用中鋒、側鋒、勾線、點厾等。

二 、以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練習為根本,感受筆墨情韻,變枯燥為樂趣。

中國畫技法的掌握與恰當運用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但對於國小生來説只有讓其深刻體驗創造過程中自主創造的樂趣和收穫,美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真正具有效果,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轉化成智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遊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與發現技能、技巧。讓學生通過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乾濕濃度將毛筆蘸上濃墨在宣紙上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第“亂塗亂畫”,直到筆幹墨渴,然後蘸水、蘸墨繼續運動,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複運行……遊戲結束後,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各種墨色,以及墨色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作品中各種點、線、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用筆表現出來的。學生很驚訝原來在自己隨意塗畫中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筆法、墨法。激起了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筆墨基本訓練的熱情,以期提高運用、表現能力。同時,欣賞一些名家作品,讓學生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來表現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墨情韻,如,學畫金魚,用筆要灑脱飄逸,用筆清淡,才能給人活潑、輕鬆的情趣。畫藤蔓時用筆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勁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濕,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雲舒捲,具有豐富的內涵。

三、以臨摹為手段,掌握基本表現手法,激發學習慾望。

中國水墨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中國畫的臨摹要臨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俗話説得好,“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 臨摹著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有較高的起步。剛開始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要與國小生的常生活有着密切關聯並且學生容易學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麗的花朵植物、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為國小生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所以畫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其次,臨摹也要有法有變,初始臨摹,教師要示範重點,要求學生邊臨摹邊思考,找規律,以加深理解,後期臨摹,要在欣賞中初步體會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技法上的收穫,又要有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功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生中國畫的慾望。

四、展示學生作品,給以評價。

為學生提供提供一個平台和空間,展示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比和總結,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保持對國畫的興趣,耐心傾聽學生所表現的作品製作過程和內心世界,並欣賞他們成功的喜悦。聽學生心中的語言,瞭解學生在每一個作品中所表達的體驗,不隨意下定義“不好”“不行”“怎麼這個樣?”等注重學生情緒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ryj6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