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可能性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可能性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

一、源於生活導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可能性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3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4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1、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裏,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鋭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説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説一説”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我以動物愛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對於後面的學習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觀察畫面,發現圖畫中的信息,提出問題。學生都能很好地根據畫面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達到了重點中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提完問題後,我從學生的問題中抽出了例題“一共有幾隻小鳥?”板書,然後再引導學生説出解題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這裏,學生能説出乘法算式並説出為什麼要這樣列式,體會到了乘法的簡單應用,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這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本課的重點並突破了。新課標中要求學生不但要會解決問題還要會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在課堂活動中體現了,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不但動了腦,還動了手,手眼腦協調,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掌握的知識也掌握的比較到位。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5

《白公鵝》一課上完以後,感觸很多。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體會“白鵝”的特點。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點,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敍述鵝的高傲的特點,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點。雖然兩位作者都喜愛鵝,但敍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並且語調輕鬆,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6

教授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 ”,細心“繪趣”,童心“溯趣”, 真是得“趣”不易!但是,“趣”不也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金箍棒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若就能使學生領略古代文苑奇葩的芳香,進而樂學勤學好學,那麼,我苦苦打造的“趣”還真正是難得的了呢!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試圖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巧妙展示、再現直觀形象,用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畫效果為學生個性發展創設寬鬆、愉悦的氛圍,激發其學習情趣。我設計製作了這樣的效果:輕鬆的旋律中,先聽到白鶴歡快的鳴叫,接着就出現了藍天白雲,蓊鬱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最後特寫一羣白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在淡淡的雲霧中悠然地,輕快地飛向遠方,一直消失在雲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學生門凝神細視,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認識與體驗都得到昇華.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課的特色,但對生難詞句的理解,我還缺乏必要的點撥.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樂學語文、趣學語文。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7

今天聽了一節課之後自己又上了《松鼠和松果》,通過兩堂課的對比,進行了一些思考:一、板書設計重點突出

板書設計的形式之多已經無需多説,我個人覺得板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於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而形式只是其外在的表象形式罷了。

一、生字教學要紮實有效

在生字教學中我做了三張幻燈片,第一張帶有拼音的單個生字,我這樣教學,請小朋友自己和生字寶寶打招呼,之後請小朋友説説你在讀的時候覺得哪些是需要提醒同學的,並叫學生這樣説話:我要提醒大家“眨”是翹舌音,請大家跟我讀zh——ǎ——zhǎ。全體小朋友跟讀。在這個環節之後,又讓個別學生做小老師領着讀,最後全體齊讀。第二張幻燈片是帶有生字的詞語,主要是讓學生在語言情境中認字,並結合詞語理解字義。請學生自由讀——指名領讀——教師範讀等形式鞏固。

第三張幻燈片是去掉拼音的單個生字,我請學生同桌互相説説你用什麼好方法記住他們?在學生充分説了之後指名交流,挑選有代表性的重點講解,主要在方法的指導:比如兩字相加成一個字,耳加總就是聰;話與活比較換了偏旁;聰減耳就是總;遇到不會用方法的字,就對小朋友説請你伸出手寫一寫,這也是一種好辦法。通過三章幻燈片的學習,層層遞進,從字音到字義到字形,相信通過這樣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應該是比較好的。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8

《表裏的生物》一文,敍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説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説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敍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説。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遺憾之處:1、學習第一自然段中的並列句式時,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部分學生對並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9

《去年的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

這篇文章中的對話較多,比較適宜學生分角色朗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因此我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本的情境中,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初始,我就逐步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小鳥和大樹的對話,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用小鳥的三個問句把這些零散的語言朗讀串成一條情感的鏈,讓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

在小鳥面對着燈火,唱歌給樹聽這一部分。這裏有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這裏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最後我還在這裏安排了一個想象説話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説讀寫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後,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本課的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

但設計畢竟是預設的,一到課堂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課雖已塵埃落定,課堂上不能忽略的細節讓我更為難忘,也促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了一些問題。

一、對文本多元解讀時,正確把握教學的主導傾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老師和學生從這個童話中讀出了小鳥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這些多元解讀,價值取向積極健康,應該説都是可以的。不過我們又要看到,作者寫作總有他的主導傾向。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考慮教學的主導傾向。

細細品味《去年的樹》,一種哀婉動人的心緒會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們的心?《去年的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同: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敍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儘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

當我第一遍讀文本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非常生動地敍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着燈火歌唱着,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着不可觸摸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己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本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二、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如:《去年的樹》一般教學兩課時。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外,細讀課文的前面部分,着重體會樹和鳥兒在一起的快樂,感受他們分別時的難捨難分,第二課時讀餘下的部分,感受鳥兒和大樹生死不渝的情誼。可是一試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課時內容太少,課顯得很單薄,不充實。於是,我又調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基本上把課文讀完,第二課時以複述故事和練筆為主。然後又去試教,感覺這樣第一課時才充實了許多。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通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閲讀教學的方法,對改進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課後,我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同時我還發現朗讀對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讀得有感情,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思想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的朗讀,少不了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對於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極有幫助,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1

在引導學生明白葬禮的意義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出示了人們破壞環境的圖片,讓學生談想法,以及自己可以為保護環境做些什麼。使學生的情感昇華到關心人類的未來和命運,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

在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對於調動學生的情感有很大幫助,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情境。

但是,由於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主要是自己駕馭課堂能力的問題,沒有安排學生寫寫自己學了文章的感受,比較遺憾。如果讓學生寫一些自己的感受,定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體現。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2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着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着”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着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閲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説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説”變成了“我要説”,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本,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着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3

《口技》一課,我嘗試運用辨讀式教學方法,它是以引導學生朗讀為主要手段,通過從不同角度反覆朗讀,以達到辨析字詞、積累知識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讀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讀;在領會中積累,在積累中記憶。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得好,能使課堂模式富於變化,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然而,我在本節課教學中收穫的卻是失敗,下面以部分教學片段為例加以詮釋:

師:速讀全文,進行信息搜索,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生1:“以為妙絕”和“羣響畢絕”中的“絕”意思一樣。

師:這一組詞中的“絕”是屬於一詞多義,而不是同義詞。

生2:“賓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對同義詞。

師:有哪位同學懂得這兩個詞的意思嗎?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漸漸”的意思。

師:可見,這兩個詞不是同義詞,請同學們繼續找……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過去,直到下課的鐘聲敲響,全班居然沒有一位同學能找出一組同義詞,課堂氣氛煞是沉悶,因為沒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生生互動,有的只是老師臨下課時的草草收場,有的只是學生呆坐那兒被動的聽。

課後,我反思這堂課的教學行為,首先是讀得不夠,因為沒有充分的朗讀,對課文很不熟悉,學生自然找不到同義詞,更談不上辨。第二,採用辨讀式教學,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必要的指導,比如要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做好讀書卡片,上課時才能收放自如,資源共享,既不費時又能環環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學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要進行辨讀時,才有章可循,才不會欲速則不達。

更深層次的思考,辨讀式教學在系統複習中,也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因為它可以進行分點式或拉網式訓練,如讓學生進行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歸納、辨析。這樣,每一個知識點,形成一個積累板塊,思路清晰,步驟鮮明,學生學起來有條理性、系統性,記得牢又記得全面。而在平時的新課教學,很難做到由朗讀帶辨析,更談不上由淺入深的知識積累。本節課辨析同義詞教學環節,學生連一組同義詞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議,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教師沒有讀懂這種教學方法的要領,是教師本身的教學思路有問題。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還需要改進:

1.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過程中,板書內容和媒體內容的交互上還需要進一步做取捨,避免因出現了比較多的重複而耗費過多的時間,致使課堂容量無形之中受壓縮。

2. 教師作為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導者,主要是“引導”,而不是“代替”,讓學生“想到的説出來,説出的寫下來,寫出的做出來”將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 物理學科的特色——實驗,可以穿插於課程之中,用於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也可以作為整堂課的開始,作為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線索貫穿始終,各有優勢,教學中可以大膽重組,嘗試變換,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

和正處於求學階段的學生一樣,在教學技藝方面我也是學無止境的,用那句實在話來説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羣體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教學手段也要因人而異,以後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我將不斷摸索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大的進步,令自己的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大的收穫!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5

《飛奪瀘定橋》記敍了紅軍長征途中紅軍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的戰鬥過程,表現了紅軍團結一心、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先寫和敵人搶時間;接着寫巧奪瀘定橋;最後寫奪下瀘定橋。全文緊扣飛奪二字,重點寫了奪橋的困難和怎樣奪橋兩部分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為: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認字10個,寫字6個。繼續練習寫摘錄筆記,練習獨立識字。

3.理解“關鍵、心驚膽寒、震耳欲聾、千鈞一髮、奮不顧身、激烈、搏鬥、浩浩蕩蕩”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事件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本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及有關圖片瞭解戰爭。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了“課文為什麼要用飛奪呢?紅軍為什麼要奪橋?等等,接着讓他們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並結合課合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小組讀等方式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紅軍為什麼要搶時間,他們是如何進行搶時間的以及奪橋時碰到了哪些困難。接着自讀找出“飛”和“奪”的相對應段落,然後,再分別找出每個部分的重點詞、重點句子,標畫出來;再組織在小組裏交流,體會紅軍面臨困難、艱險,感受紅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最後運用多種方式熟練地、有感情地指導朗讀。

回顧上課的內容,發現自己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以及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説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6

教規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閲讀平台。語文閲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閲讀平台。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後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彙,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閲讀規律和閲讀方法,善於為學生搭建閲讀平台,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閲讀基礎。

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7

20__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舉辦的國小語文閲讀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開課,我特別激動,也特別珍惜這次歷練的機會。尤其是能近距離聆聽專家評委的精妙點評,和與會老師的真誠互動,讓我猶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回顧備課到上課的過程,確實經歷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進、昇華,這一過程對我的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獨聽寒山半夜鍾”——選題緣由 “到客船”的“夜半鐘聲”在楓橋邊悠悠迴盪,從而使千百年來的讀者着迷。因為這鐘聲迴盪着歷史的回聲,使每位讀者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人生,人生苦短,來去匆匆,誰沒有愁緒呢?誰都能從鐘聲有所得,這是我選擇並喜歡這一課題的原因。 “幾度經過憶張繼”——文本解讀 作者為什麼會聽到夜半鐘聲呢?因為睡不着,因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這首詩歸根結底就是在寫詩人的愁思,詩人創造了這樣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聲、朦朧多義的愁境。 這首詩的題目很精練。“楓”是季節;“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事件,四個字, “吝嗇”到了極點。 首句直接進行景物描寫。“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悽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深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現出了他的心境。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是秋夜對月獨處孤舟,李白、蘇軾二人定是要“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了。但換了失意的人,不過是“獨步漫長宵,風過花零,遙望月空鳴”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個“愁”字點出全詩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漁火點點,一片片枯敗楓葉劃過張繼心頭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前途的迷茫,對國家內亂的擔憂,他的心中僅剩下一種感情——愁。秋風送寒,獨卧小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這“對愁眠”甚至有幾分“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苦伶仃了。於是,一個落第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七年級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這誠然是美好的祝願,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説。鐘聲聲聲敲在張繼的心坎上,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麼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鬱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吧!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8

《棒棒天使》這個故事幽默風趣很受我們班孩子的喜愛,它是散文類讀本,語言清新簡潔卻藴含着很豐富的反義詞知識,作者巧妙的將反義詞融入有趣的人物情節中,通過兩個充滿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讓幼兒自然習得掌握反義詞。而且讀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為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次活動是第二課時,通過讀本中出現的圖片幫助幼兒回憶理解故事,鞏固對已有反義詞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並通過一幅畫遷移出更多的反義詞,也訓練了幼兒仔細閲讀畫面理解畫面等閲讀習慣的養成。

這次活動的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尋找畫面中的相關信息,幫助幼兒感知掌握反義詞,目標二是培養幼兒仔細觀察閲讀畫面的習慣。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基本能有效完成既定目標,而且幼兒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課堂氣氛活躍,特別是最後環節出示一張大的背景圖,讓幼兒在圖中發現線索尋找反義詞,更是極大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他們能仔細認真的觀察,對幼兒良好閲讀習慣養成有了很大的促進。但是,在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出示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喜歡的物品圖片時,由於黑板較小所以板面擺放較亂,沒有條理性,在有些環節上過渡的有些倉促不夠自然,而有些環節又略顯拖沓,今後這都是在教學中要注意的。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9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3課。故事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敍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緊扣字詞,理解文本

第二課時複習,我設計了兩道選字填空題,讓學生進行同音異形、形似字的比較,並學會使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又讓學生體會到隱含的魯班的要發明“櫓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着","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台來做"兩眼盯着"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着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二、利用倒敍、抓重點段

課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為了能抓住重點我並沒有採用學生習慣的順序學習的思路。我採用倒敍的方法:

1、複習第一自然段後提出魯班最終有沒有想出好辦法,設計出省力的工具?這個工具叫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到課文的最後去找答案。並給這樣的答案:想出好辦法,這個工具叫“櫓板”。

2、我接着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説(先……然後……再……)做等 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強調製作與創作的區別)。

3、我再提出魯班為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裏我重點抓着“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三,通過表演、製作解讀文本,化難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説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

四,狠抓字詞,讀中感悟

朗讀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一開始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讀出老艄公的累,通過朗讀感受魯班在想辦法,通過朗讀感受魯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辦法,通過朗讀感受一個"嗬"字,體會老艄公搖櫓的輕鬆。

五,創設情境,線索清晰

全文抓住魯班的看——想——看——做展開,在講解文本中,我在每個小節的過渡時都抓住了這條線索,循循善誘,層層推進,最後到“做”,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練習量的不足,沒有很好的鞏固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3ev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