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精選23篇)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精選23篇)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對已經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教學活動背後的理論、假設,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其目的是使教學活動進入更優化的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使教師成長地更快、更專業。反思不是單純的事後行為,還包括事前和過程中的反思。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精選23篇)

反思的意義;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動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是同化,是探索,是發現,是再創造。”這使我們感悟到反思的重要。數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意義體現在:

對教學課堂的反思:

(1)反思教學行為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創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如在“七巧板”一節中,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副七巧板,並拼湊圖形,學生對動手操作很感興趣,不少同學設計出別出心裁的“七巧板”,並拼出了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像之豐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反思教學行為中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還是知識傳遞的支配者

傳統教法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教學方法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的知識,更應該成為學生自主探索並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在學生迷路時,引導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難時,激勵他們勇於戰勝困難。

(3)反思教學行為中教師是“師道尊嚴”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師生關係,民主的課堂氣氛無法形成。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應該主動由“站在講台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交流、合作、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與老師講。

由於數學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性思維,從本質上説,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后,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就是一種精神,即理性精神。數學是如此的重要,它站在科學的高峯擴展人們的智力,探求真理,數學的研究成果傳遞給物理學、化學等自然學科,改變着我們普通大眾的生活。數學又是這樣的美麗,在數學家眼裏它是詩、是歌、是畫,數學裏充滿了公式美,邏輯美、秩序美,令數學家們魂牽夢繞,陶醉沉迷。所以對數學教學反思就更為重要了。

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才能把教師潛意識的活動納入到教師有意識的活動之中,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從而使數學教學水平邁向更高而有效的境界。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2

上學期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在過去的這一學期中,我們組積極探究新改,努力實踐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在教學上

1、積極極探究新改

我們打破常規教學,進行分專項教學,優勢互補。四位教師輪流上,既彌補教師自身缺陷,又滿足學生選修部分內容的要求。

2、加強集體備。

儘管我們分四大塊進行教學,但是我們仍然加強集體備。對教材進行分析,確定重點、難點,並根據教材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實踐新改。(fsir)特別是申麗梅老師的評優,我們羣策羣力,上網查資料、反覆聽找問題。最後代表郴州市參加省評優獲銀獎第一名。

二、在訓練上

1、組建高二體育大學聯考隊。

根據新的體育大學聯考形勢,我們在高二第一期就決定組建高二體育大學聯考隊。動員了一部分化成績中等,有一定體育素質的學生參加。由我和王振兵老師擔任教練,着重培養隊員對體育的興趣,教會隊員正確的跑、跳、投的基本姿勢及基本的訓練方法。

2、開展足球興趣小組活動。

由周華老師擔任教練,主要是滿足部分學生對足球的愛好,其次也能引導部分學生參加體育大學聯考。

三、積極參加業務學習

我們備組積極參加業務學習,先是參加了郴州市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聽活動,接着我和申麗梅老師又參加了全省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評優活動。10月,在郴州市中國小生運動會上擔任裁判員,並組織編排了桂陽縣第二屆田徑運動會及桂陽三中20__年田徑運動會。

雖然這一期我們備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分專項輪流上由於缺乏學校教研室及教研組的指導還不完善,學生測評優秀率偏底等等都需要我們好好地思考,力爭下期更上一層樓。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3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 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4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解題過程也是能省就省,但是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甚至有些學生漸漸的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了信心。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現在講的複習課,尤其是集合,命題極其條件,邏輯連接詞等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至於淡化課堂筆記,是源於一種現象——我發現筆記記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只知道記筆記的學生,當老師讓他們思考下一道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還在做前面一道題的記錄。這樣的學習,怎能談得上思維的發展呢?

2.反思教學勢在必行

教學中能否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説,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有極大的責任心和耐心,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加強教學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3.學生也要反思

如果説老師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教,那麼學生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學,並且還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那麼,高中學生到底怎樣進行反思?教學中我始終帶着這個問題,思索自己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如何養成?怎樣進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我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的分析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5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説:“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話説,“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閲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閲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6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 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7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説明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佈局和功用,學習空間順序説明方法。文本學習起來並不難,我覺得除學習説明文的知識外,更重要是引起學生對祖國的歷史、傳統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自豪感,瞭解更多的與故宮相關的知識。雖然有部分學生去過故宮,但受地域、時間的限制瞭解並不充分、細緻,為了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細緻的瞭解,我將這篇課文設計為網絡課, 除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與故宮相關的知識外,還學習利用網絡信息查閲所需資料,擴大課文外延,並以課件形式反映學習成果。故宮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九千多間房屋,九十多萬件藏品,九百多萬件檔案材料,涉及到建築、歷史、美術、工藝等方面,所以學習前要求學生對想了解什麼、重點了解什麼要有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地查閲、學習。

教師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如:你知道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嗎?狀元在什麼大殿產生的?有多少皇帝住過故宮?等等。學生在確立學習目標基礎上利用網絡查閲所需信息,並以課件形式反映學習成果。從課堂交流和學生作業看,達到教學目的和學習目標,學生涉及的知識面廣,入題角度新穎,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祖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築、美術的熱愛,對網絡課這種課型也非常喜歡。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8

今年已是第二次教這章,總得來説數列也是在函數的基礎進一步加深對函數的理解,因為數列是特殊的函數,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握這點。在數列這章中,要記憶的內容很多,不過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由於在整章中主要教授四個內容:等差、等比數列及其性質、數列的通向公式的求法、數列的前n項和的求法。但是,這裏面等比等差數列又是平行概念,因此總的來説,只有三大板塊。在教學中,我按分版塊的思路將本章內容進行教學。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在等差數列中的性質很多,又很雜,但是使用率又相當的高,為此我採用的是由題引出結論,讓學生先有切身體驗,再進行講解,這樣使其感受到用性質解題遠遠比用定義簡單得多,從而促使其自覺地使用性質,而且所有的性質我都是從所給的例題中讓學生自覺總結歸納出來的,這樣比我直接給出性質再讓他們用效果好的多。在學好等差數列的性質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照等差學等比數列的內容,一是讓其注意二者的共同點,二是讓其注意到二者的本質區別。從而減輕學習負擔。

這樣的效果是可見的,學生在對照的基礎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相應的練習使其掌握知識並自己的運用知識。

學生給我説,他們總覺得這章的內容很多很雜,好像一個題可以用到很多的性質,但是正確的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性質會使得問題變得簡單,但是往往又不知道到底該用哪個性質來解相應的題。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對於這樣的內容該如何很好的教學,即達到效果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找出對照學習的方法。對於性質的運用,則採用一對一的例講及練習,達到例題示範及對應練習。最後再用綜合試卷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及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達到目的。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9

在學校“同讀一本書”活動的支撐和促使下,我從年級部圖書室借來了陳禮林老師的《語文問題教學法》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閲讀語文教學專業類的書籍。由於時間的關係,第一時間拿到這本書我先翻閲了目錄和序言,初步瞭解這本書講了什麼,什麼是“問題教學法”。全書共有三部分,分別論述語文問題教學法的邏輯架構、閲讀問題教學法、寫作問題教學法。在《緒論》部分陳禮林老師提出了“問題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的“母法”的觀點,並以此展開全書的討論。

我從目錄中選擇了第三章第二節《作文大學聯考問題》這個章節首先進行閲讀。之所以會選擇這一章是因為我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首先是“懼怕”作文的,在我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是“避重就輕”。有關作文的寫作理論和方法也在課內給學生講授過,但現在想想都是一些“紙上談兵”,學生也聽得一知半解,等到真正動筆寫時不會有任何幫助。陳老師在書中提到了他創立的“四X”作文法,即“讓學生希望寫作文,讓學生習慣寫作文,讓學生喜歡寫作文,讓學生細緻寫作文”。這個方法一下子吸引了我,因為我們面臨的學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啊!他們不希望老師讓他們寫作文,不習慣寫作文,不喜歡寫作文,更不會細緻寫作文。讓學生習慣寫作文中陳老師的讓學生準備一個專門的作文練習本這個方法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借鑑實施。”

反觀我的作文教學,只是機械的佈置任務,完成任務。學生根本沒有興趣去寫作,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呢?一個人有“智商”,“情商”,作文寫作培養學生的“語商”。借用陳老師的話:“四X”作文法,任重道遠,前景廣闊。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在辭舊迎新的鞭炮聲中,送走了不平凡的20____年,這是催人奮進的一年,是促進我國各行各業快速發展的一年,是所有中國人樹立自己新形象的一年,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現自我的一年。

在全面建設“全省山區強縣”的大環境下,在全縣教育工作者為把我縣建設成為“全省山區教育強縣”的大環境下,我們做為一個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如何為我們的工作定位,如何提高我們的個人素質,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呢?

(一) 做一個勤學的教師。過去常説“當教師要讓學生有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在今天看來,我們教師光有了一桶水,如果平時不學習,不及時補充新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今課堂上學生的需要。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學科與學科之間加強整合、聯繫、貫通,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本位的;學科知識的涉及面已不再是本學科,大大加強了知識綜合,已放眼社會這個大環境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不斷髮展,教師只有自己看的多,懂得多,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做一個好的語文教師。

(二) 做一個愛鑽的教師。教師這個職業是清貧的,我們選擇了這個職業,那麼就得準確給自己定位,準確把握自己的人生價值:奉獻,拋開了一切的功名利祿,精心鑽研自己的教學。語文教學是無止境的,什麼人都可以做這個事,但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好的。語文教學必須要求有一種愛鑽的精神。首先,教材的鑽研,就是無止境的,多個人的見解也不盡相同,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儘量做的最好。教材的鑽研需要教師認真閲讀內容,把握主要內容,找準教材的重點難點,並且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巧妙地選擇訓練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巧妙地安排切入點,而不是平鋪直敍;合理地安排運用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師的強硬灌注;靈活地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而不是死板地説教。所以教師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鑽研。

(三) 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我們所面對的學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喜怒愛樂的小娃娃,我們要善待每個學生。學生畢竟都有個性差異,不可能一個個都是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愛學習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都應該默默地告誡自己:這都是正常的。我們只能從關心、教育學生的角度來採取措施,只要有這種心態的話,你就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是天使,每一個學生都是可愛的。只要每一個學生有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為之高興。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閲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閲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為什麼採用這種説明順序,怎樣採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説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説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説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進行説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後,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為什麼把太和殿作為重點介紹,由於課前學生資料查閲不夠,閲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後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説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思考是艱苦的過程,更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後豁然開朗帶來的那份欣喜,所產生的效益帶來的那份慰藉,確實是一種享受。

一次筆者在教學《窮人》時,在初讀課文後,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並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後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後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説:”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並不貧窮……”有的學生説:”老師我認為他們並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於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着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表現秋天豐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多種形式認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本課要認識8個字,會寫8個生字,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分析字形,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形聲字,順口溜這些方式識記,這些方法趣味性強,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2、 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

“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然後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

但是,在朗讀感悟過程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讓學生喜歡哪句讀哪句,並想想為什麼喜歡。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至於為什麼喜歡,孩子們卻説不出來,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接下來就要靠教師的引導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寫顏色的詞語,讓學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沒能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那麼在我這節課當中,就可以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恰當的時候運用多媒體出示一些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悦。通過梨與燈籠,蘋果與臉頰,稻子與大海,高粱與火把的對比感受秋天的美麗,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接下來再讓孩子們讀,孩子們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了。當孩子們理解了這美麗的豐收的熱鬧情景時,以“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將豐收的景象轉到豐收的原因,這樣孩子們對勤勞的人們的讚美之情也會油然而生了,還可以讓學生説説你想對這些勤勞的人們的話,由此加深了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這樣學生自然就能讀出對勞動人們的讚美之情了。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是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

1、授課前,我讓同學們用一兩句話説説下雨時的情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我重點引導同學們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1)初讀,梳理內容。使學生明確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

(2)再讀,品味賞析。我讓同學們帶着“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這一問題,小組討論交流。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傾聽,引發了奇特的聯想、想象,並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山雨的喜愛之情。並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説説閲讀感受。

在教學本課時,特別是在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着學生去品味、欣賞。閲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閲讀期待,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閲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後那美的意境。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閲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閲讀。我覺得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閲讀的結束,而應是閲讀的開始。帶着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閲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着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裏,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收穫:生活有許多的樂趣需要用心去體會,就是這樣一場山雨也會讓人心馳神往。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無私奉獻”,《艾滋病小鬥士》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在單元教學中起着承上啟下、鞏固運用的作用。

課文講述了南非黑人兒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一邊關心與他一樣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動人故事。全文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描寫具體,用詞準確生動,融科學知識、語言積累、思想啟迪於一體,為啟迪學生的思想智慧、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要想使學生被課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動,首先作為授課老師先要被感動。課前,我查閲了大量資料,精心製作了課件,然後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教學,我和孩子們在一些圖片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堅強感動着。帶着飽滿的情感帶着學生走入文本,抓住課題為什麼稱恩科西是“艾滋病小鬥士”進行展開,你認為什麼人可以稱為“鬥士”。學生踴躍回答。通過老師的範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抓住文中的相關詞語和句子進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頑強、抗爭”。瞭解恩科西是如何與社會偏見作鬥爭和如何呼籲人們一同關心其他艾滋病人的,從而加強對“鬥士”的深層理解。最後引出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增長知識,瞭解它的象徵意義。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我必須好好反思總結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一節公開課讓我體會了作為一名國中教師的酸甜苦辣。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教學略簡單于其它科目,但經過這一次公開課徹底讓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師難,做一名語文教師更難,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是教案編寫方面的。以前實習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和我説過,不同的教師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只要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東西丟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條小溪,有的教師從中舀一勺“教”給他的學生,有的則有兩勺、三勺。所以説不同的教師能給學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我也明白了寫教案的目的只是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你並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寫的一步步來教。因為教案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真正意義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課時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關鍵的是在課堂上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點對我們新教師來説是説很難的!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8

眾所周知,動物和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動物有動物的語言,有動物的情感,有動物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是動物就是動物,人和動物必定是有所區別。人我人相處尚需一個過程,人和動物的相處相知呢?同樣這也需要時間來見證。

課上,我和孩子們與老人和鳥共同走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童話世界。因為老人為鳥付出了真情,鳥也回報了老人與真愛。老人有自己生命捍衞着鳥的家園,老人成了鳥的保護神;鳥回饋了老人一顆顆草莓,一顆顆真心。當老人離開這個塵世時,鳥兒們用特殊的方式為老人舉行了特殊的葬禮:成百上千的鳥在林中小屋上空盤旋、哀鳴。銜來無數的花瓣無數的綠葉,樹林裏下了一場花瓣雨,綠葉雨。課文雖以“葬禮”結尾,但哀而不傷,讓人心中湧起濃濃暖意,深深感悟到動物是有靈性的,人如果對他們付出愛,收穫的也同樣是愛。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9

要在一節課的時間裏與學生分享這份感人至深的友情,使他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我主要採用了讀中想、讀中感、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寫這幾個環節,從而達到情昇華、情延續這樣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各年級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閲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生命的藥方》這篇課文是朗讀的好材料。我在教學時堅持以讀為本,以讀促學,讀中求悟。如對全文中心句德諾媽媽説的話,我採用了層層遞進、一詠三歎的朗讀方法,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呈螺旋上升,逐步達到高潮。其它形式的朗讀,如出示句子感受讀,理解句子後有感情讀,教師範讀、引讀,師生合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我還不失時機地巧妙抓住了重點詞“塞”和“抱”,在這兩個詞上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品味,“塞”這個詞是整個第4自然段的向心力和支撐點,讓原本簡簡單單的文字變得厚實、豐滿,充滿人情的意味。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艾迪對德諾那份真摯的友情。

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第4自然段上重筆潑墨,主要是為了在6、7、8自然段上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明理。多角度地體驗性朗讀,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昇華了他們的情感體驗。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20

教學《雲南的歌會》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馬溜溜的山上”、陝北的“信天游”、內蒙古的“敖包相會”、新疆的“掀起你的蓋頭來”,讓學生説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風土人情,接着,我又着重介紹了廣西對歌,模仿劉三姐一段歌詞,讓男女學生現編現唱一段對歌,寓教於樂,學生意興盎然,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語文新課程“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是,教師才能真正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生能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21

思維是可以發散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進行拓展性閲讀。文本里有許多想象的空間,通過讓學生想象巨人發火時的表情、動作、心理等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學生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另外,當巨人看着小男孩“會説話的眼睛”時,他心裏火辣辣的,那為什麼火辣辣的,小男孩“會説話的眼睛”説了什麼呢?課文中都沒有明確寫出來,這時我就安排學生想一想,説一説,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感受。對於這篇童話所揭示的道理,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同學説是“快樂應當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學説是:“人不能太自私”;有同學説是:“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甚至還有同學説:“要學習巨人知錯能改的精神,而不能學習其自私、冷酷的品質”。學生的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自主閲讀感受,不強求答案的一致,能自圓其説即可。

課的最後,我提供給學生幾個重點詞語(如:巨人、花園、孩子、冰天雪地、樂園等等),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詞語,編一則童話故事,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學生思維很活躍,想象力很豐富,學習興趣大增。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22

在教學中,我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了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説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説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於是我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反應不盡如人意時,我被動等待。當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時,我沒有很好地進行點撥,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費了很多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在規定時間裏完成。“被動就會捱打”在我身上有了真實地體現。因此,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23

一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是識字、朗讀、發展學生的語言。本課通過棉花姑娘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看病的故事,告訴我們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麼害蟲的科學常識。課文采用童話的形式,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符合兒童語言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學生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在動聽的童話故事中,瞭解不同益鳥和益蟲的捕食方式,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慾望。課後我對整堂課進行了反思,總體感覺學生學得比較輕鬆,難點和重點都把握的較好。教學環節緊緊相扣,師生互動紮實有效。自己感覺收穫主要有:

1、注重年齡特點,探究解疑。由於一年級國小生畢竟年齡還小,喜歡認識新朋友,自然引出課題“棉花姑娘”。揭示課題:姑娘是指女孩子,所以都是女子旁。我用“姑娘”説一句話:我們班有很多小姑娘。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有位學生隨口説:

“老師也是一位姑娘。

”既分散了難點,學得也更紮實了。本課的多媒體課件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很能吸引學生的目光。通過觀看畫面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2、 激發興趣,分散難點。當教學到蚜蟲和七星瓢蟲的時候,我讓學生以自我介紹的形式出現,如:嗨,大家好!我是蚜蟲,身體很小,專門吸食植物的汁液,你們願意和我交朋友嗎?以這樣的形式出現,不僅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還讓學生了解了益蟲與害蟲的區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q00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