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5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這節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精選14篇)

1、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培養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特點,以及愛説愛動的年齡特點,我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説,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地學習。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計算能力。

2、讓學生經歷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的過程,使學生逐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教學中通過“小貓吃魚”這一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然後通過圓形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最後再由數字計算和規律探求加深理解。這樣設計符合國小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注重了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差幾個杯子)並利用“套圈”“小雞吃食”等材料進行講故事、討論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與合作交流能力。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2

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特別自己畫了四幅圖畫來配合教學,結果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我到底畫得好不好這個問題上,我應該直接畫得好一點,就不用惹出這麼多問題了。

這一課其實也算涉及了連減的問題了,有幾個孩子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比如3-1-1=1,這讓我覺得很高興。大部分的孩子在我剛開始沒有提醒的時候,第一幅圖並沒有列出算式,我提醒小貓一隻魚都沒有吃,可以説它吃了幾隻魚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就列出了3-0=3的算式,而且之後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家都能夠很快的列出這樣的算式,表現還是很不錯。對後面三幅圖,孩子們都是列出的3-1=2,3-2=1,3-3=0的算式,老師問到還有沒有其它的算式,沒有同學知道,然後我嘗試把四幅圖畫擺成一排,一個一個來看,這樣更好觀察,就有孩子説出第三幅圖還可以這樣列式3-1=2,2-1=2。第四幅圖可以列成3-1=2,2-1=1,1-1=0。只要好好引導他們,他們的思維還是很發散的,所以老師在這方面要學習和積累好多經驗,這是我們新老師非常需要的地方。

而且現在慢慢要學習5以後的加減法了,孩子們原有的知識已經不能讓他們覺得還容易了,有的孩子表現出了吃力的現象,我覺得需要背誦9以內數的加減法表,但是孩子們始終是沒有背語文積極,還是需要讓他們覺得更加有趣才行,不過班上還是有幾個喜歡數學的學生,應該利用少數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配合老師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3

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爺爺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歌聲中細心觀察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能有意識培養學生有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提出加和減的問題,並且通過説一説、擺一擺,小組合作等實踐活動一,列出不同的算式解決問題,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加強學生合作意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培養髮學生學習興趣。

但是值的反思的是在本單課的過程中,我的個人思路不夠靈活,沒有及時捕捉學生知識的生成,例如:學生在本課第三環節中學生提出2-2=0時我沒有及時的板書,到了我講了3-3=0的時,學生的思維發生了變化,失去原有的構思。使這一環由學生的自主生成轉化成教師強行貫輸在學習效率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多注重捕捉知識的生成及時給於肯定。其次還要更多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有關學習有趣的實踐活動。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閲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閲讀中積累。”

“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就無“悟”。《珍珠鳥》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以豐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珍珠鳥相處的和諧與温馨,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內涵。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創造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藉助朗讀、反覆品讀,感受形象美,品味語言美,留足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積累。

一、以讀為本,讀中增情。

葉聖陶先生曾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教學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主動閲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並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不斷變化方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以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告訴學生這是一段精緻的文字,用心去讀讀,在描寫珍珠鳥可愛樣子的詞句上做記號,並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品讀、比較讀。一番反覆感情朗讀之後,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

二、以境助讀,境中動情。

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薰陶。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幅幅温馨的畫面、悠揚的音樂為一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打出課件,小珍珠鳥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這一幅温馨的感人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多麼温馨的一幕啊!此時小珍珠鳥已經把作者當成什麼!”學生交流後,“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着音樂美美地讀文。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已不單單是理解閲讀了,而是帶着對和諧的美好境界的喜愛、讚美去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較中培養欣賞語言能力。

讀書時多做比較揣摩,有助於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進而感受語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對出示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隻小珍珠鳥。”“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傢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讓學生具體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學會賞析的方法,使學生養成閲讀時善於思維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培養學生分析欣賞的能力。

四、在説中體會。

説,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認識、情感等精神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語言和精神共同構建、生成、發展的過程。國小生都有很強的表達慾望。為此,在教學結尾,我出示了這麼幾句話

信賴是一座橋, 讓我們心靈相通;

信賴是一首歌, 讓我們在快樂中歌唱;

信賴是一抹陽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信賴是一盞燈, ——————————

-------------------------------------

學生有感而發,“信賴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信賴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熱”多麼精闢,多麼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熟則能悟,悟則能化。結合語境、結合情感的積累易於被內化。只要我們堅持在學文的各個環節中,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結合起來,一定會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工作不僅在於老師的“教”,更在於學生的“學”。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我深深感受到教學的魅力關鍵還在老師身上。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確定教學內容和策略,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如果實際教學中不考慮學生因素,而只想按照自己已經設計好的教學思路進行,表面上的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的收穫卻是令人擔心的。

為了不誤人子弟,我及時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提出疑問,讓學生親自做一做演一演,並交給任務,迫其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來,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在自學基礎上進行同桌交流,自由組合交流,甚至全班同學交流、討論,使學生自己在頭腦中梳理概括出科學的結論,不僅打開了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説,也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讓他們獨立思考、探究,同時放開了學生的手腳,讓他們自己去查找資料,獲得答案,使教學活動起“死”回“生”。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6

《山米與白鶴》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第作品不以曲折驚險的情節取勝,而以深沉動人的情節見長。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山米與外祖父的相處的一段經歷,使山米的情感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高度。他終於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的愛的東西。鑑於這是一篇自讀小説,情節生動但較簡單,所以教學重點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為重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下突顯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展開討論,探究主題真愛生命,奉獻愛心。

這篇小説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內容卻很貼近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當堂速讀,完全可以理清故事的情節。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速讀後複述故事情節的方法,希望學生通過複述課文能快速理清故事情節,通過學生的複述和課堂上的表現看,這一環節把握的很好,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故事情節。我覺得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一。

預習檢測是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手段。我在課前針對課文的生字、詞語、有關作者作品等知識點佈置了預習,通過當堂檢測,效果較好。預習是學生學好課文的重要環節,抓預習在完成整個教學目標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二。

為了突破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個教學重點,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目標。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三。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我得到一點啟示:對七年級學生而言,文言詞彙的積累和文言翻譯這一環節還是尤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學定要與時俱進,但一篇文章如果你連它怎麼翻譯都一點搞不懂的話,那其它的什麼理解分析就更談不上了,因為古言文不像現代大那麼簡明易懂,掌握翻譯方法還是必要的,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申我應該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就《童趣》這篇課文的翻譯而言,針對學生對古言文翻譯一無所知的情況,有必要詳細講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比如換字,加字這樣的翻譯方法,應該從大中多舉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文言文的翻譯並沒有想象中的難,文言文跟現代漢語聯繫還是很密切的,這樣學生就能樹立信心,培養對文吉文的興趣。另外對重點字詞的翻譯也應當詳細講解,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此外,我覺得上課時應顯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讓自已先熱情飽滿,語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激情,充滿靈動,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我覺得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探索與改進,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穫,在收穫中成長,讓自已的語文課紮實而又靈動,讓學生都能熱愛語文,熱愛文學。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敍文。記敍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説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説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9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説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姚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着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老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10

以下我從課堂教學情況和自身原因兩個方面談談自己從中得到的感悟。就課堂教學情況而言,我重點地思考了三點:

一、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充分

對於課堂時間的把握,我還欠成熟。教案中,我還設計第五個環節,就是書寫指導,但在課堂上我還來不及實施這個環節。在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糜老師幫我計算了一下時間,總共花了十分鐘的時間。之後是學生讀詞、還有問學生問題的時候,都顯得在時間銜接上不夠緊湊,存在一些脱節的問題。這些應該把握好時間的地方,我應該在下次引導好學生,使整個課堂教學緊湊,從而讓整個課堂顯示出一種精神抖擻的氣氛。

二、目標意識不夠強烈

很慚愧,一個教了七八年語文的教師還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概述一堂課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往僅會認真地參考教參中的教學過程,而對於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給於的關注偏少。對於本節課的設計,也是過多的把時間花在了過程的設計上,對整體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卻沒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課之後,特別是聽了老師的評課之後,才真正認識到目標的重要性。當一個環節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環節便淪落為只是老師的一種修飾,而學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師的演出。這怎麼能夠是一堂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課呢?所以,一堂課設計的好與壞以及學生上課情緒的調節很重要,但是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個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的。

三、發展觀念不夠明確

剛才説了目標重要性,通過反思我認識到對於課堂教學目標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確定的目標太低,以及缺乏足夠的發展意識。我潛意識中還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級只要會讀詞,讀通課文的要求上。而對於三年級的學生,這遠遠是不夠的。三年級學生還更需要的是培養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而我卻一直都擔心學生答不上來,從而沒有設定專門為培養概括和思維能力為目標的環節。大家説得對,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這些學生到了六年級還是不會。所以,通過這個課我認識到,定目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準確目標,要努力的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發展情況來確定目標。

我再仔細地反省了一下,我會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對學生的瞭解還不夠,不清楚三年級已經有了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基礎。其次還有自身的語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種引人入勝的,想要把所有內容一字不落聽進耳朵、記在心裏的力量。最後是我自己還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的位置上,還沒有意識到“老師應該有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向更高的難度挑戰的精神。”

面對教學中存在的這麼多問題,在座的聽課老師能讓我及時發現問題關鍵所在,是我今後進步的前提。以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和學生上,也會找對教學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師在以後能給我提出更多寶貴的意見,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進步。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11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相信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相信又是困難重重,問題多多。

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希望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興致勃勃,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喜歡讓學生更迷戀語文課,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課上來。而實際中更多的語文教師會有這樣的尷尬:我在竭盡所能的讓我的課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現這樣的難題————講多了,有學生聽膩了;講少了,有學生搞不懂了。任憑你使出十八般武藝,可總有一些人蔘與不進來。

如何克服這一難題,走出這一尷尬呢?若是讓懂的幫助不懂的解決,若是讓同學們互相啟發問題不是更好解決嗎。語文這門課的特殊性表明此法還可行。故而,可否考慮讓同學們互相解決會的,老師補充不會的即適當的精當的點播。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12

我在進行《化石魚》的教學時努力體現,從讀入手,讓孩子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學寫。《化石魚》是一篇科普短文,通過小金魚和和公公的對話,介紹了魚類的祖先,目的只是激發孩子探索自然界奧祕的興趣。化石魚離現在已經有四億多年了,時間之久遠,就讓孩子在讀中走進化石魚吧!

如在讀詞語“祖先”時我問孩子知道我們的祖先是誰?沒想到孩子説是龍,這時我對孩子説:“我們是龍的傳人,但是我們的祖先不是龍。有誰知道?”很自然的孩子們就知道了我們人類的祖先是猿猴,介紹一下他的樣子,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知道的很多,瞭解了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知道了我們和祖先長的不一樣,為了解化石魚的祖先埋下了伏筆。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13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説服了,但這也説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着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 篇14

自從上了三年級,語文課除去兩節作文後就只有五節了!明顯的感覺課不夠上,本來想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可是數學題目偏難,錯誤需要訂正,英語剛開始接觸總要有時間練習,加上再臨時開個會,哪還有什麼時間?因此放學也有些晚了!計劃上定的是每篇課文兩課時,可是每次都要留個可惡的“小尾巴”!我一直很着急!

於是我一直琢磨怎麼利用好每節課的時間,提高效率。讀《灰雀》一文時,我被列寧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動着,特別是他對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愛,一直感染着我,然而課文的語言表達很含蓄,這樣的寓意要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細細剖析才能體會到,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這很困難。我腦海中一直在盤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反覆思考,認真琢磨才開始備課。要讓學生明白列寧發現灰雀不見後,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從而明白列寧善解人意、尊重愛護兒童!

第一課時在讀過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列寧、灰雀、小男孩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明白列寧喜歡灰雀,小男孩也喜歡灰雀,只是他們喜歡的方式不同。當然這只是粗淺的認識。但這一概括孩子們思路就逐漸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課時,通過分角色朗讀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領悟人物的心理活動。大多數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容易就對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當我問“為什麼列寧不直接問小男孩而去問灰雀呢?”孩子們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讓小男孩自己認識到錯誤上”。當時我真的有點急了,就差要發火了,可是想到時間我就忍住了。因為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導出現了問題,於是我又換了一種問法“如果列寧直接問小男孩”結果會怎麼樣?這下孩子們“茅塞頓開”紛紛説列寧這樣做是出自對小男孩自尊心的保護,因為他知道小男孩已經很自責了,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這樣對三者關係的認識就更近了一層!更為精彩的是當結尾處我又問:“如果小鳥會説話,列寧很小男孩也能聽懂,小鳥會怎麼説呢?”不少孩子都説“小鳥會説:‘列寧爺爺,這位小朋友帶我去他家了串門了,他家可漂亮了,他還熱情的款待了我。並把我送回了家!’”看,連小鳥也知道要保護小男孩自尊心!呵呵!這節課用了兩課時就講完了,沒再拖泥帶水!

現在我靜下心來想了很多, 看來要做到“當堂清”,必須先從自己出發。

1、課前研讀教材,抓住重點設計問題,由多個小問題變成統領全文的問題串。自己要清楚每堂課要完成什麼任務。

2、教案是死的,課堂卻是活的。課堂引導要到位,切忌因為學生的反應而發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mlm7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