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精選14篇)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精選14篇)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1

20____年5月19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學校四樓電教室,我參加了學校“適度教育綠色課堂優質課比賽”。從以往教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參加了這次優質課比賽。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一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講故事時,樂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隨身話筒,這個環節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為了追求節奏的動態效果,我採用了在黑板上隨音樂直接展示圖譜,夠直觀但不夠美觀。這些細節都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説,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2

《口哨與小狗》是人音版一年級第一冊裏第一課中的聆聽作品。該作品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創作的一首通俗管絃樂小曲,樂曲描繪了小主人邊吹口哨邊與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情景。

考慮到孩子剛入學,對學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音樂課雖然孩子還比較喜歡,但是一味的唱歌,或者安靜的聆聽,孩子根本沒辦法堅持。特別是欣賞課,孩子沒有長時間的訓練,形成不了好的聆聽習慣,更別提以後的聽賞了。所以我特地花了一課時的時間,帶孩子圍繞《口哨與小狗》來認真的聆聽。

首先,我請小朋友完整地聆聽一遍《口哨與小狗》,提示:這裏面有小狗的叫聲,聽到後請舉手。孩子興趣很濃,聽完後紛紛表示音樂特別有意思,裏面還有口哨的聲音。接着我請學生邊聽邊想,你覺得口哨與小狗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再給這段樂曲編個小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果然很好,把作曲家的意圖真是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然後我再請學生當一當小狗和吹口哨的主人,來個散步,教室裏氣氛熱烈,孩子也在音樂中盡情的表演了起來。最後,我再請孩子們邊聽音樂邊把你想象的故事簡單的畫出來。

就這樣,一節枯燥的管絃樂欣賞就變成了動與靜的結合,姐妹藝術的融合。孩子也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使他們愛聽,樂聽,以致形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3

在這學期進行的中班組同課異構的活動中,經年級組長的協商,最後定下課題是音樂欣賞《口哨與小狗》,於12月10日進行。

經過幾個星期的策劃與構思,擬好教案,加上幾位前輩老師的指導,在本班進行了此課的教學活動。

這節音樂欣賞課,我定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孩子能夠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故事內容,以及主旋律節奏。

首先,重新選擇音樂。隨教材的磁帶上面的音樂因為是加以簡化,沒有明確的口哨聲音。我想,既然是音樂欣賞課,還是給孩子聽最原版的音樂比較好。讓孩子感受原版音樂帶來的整體效果。所以,我從網上下載了《口哨與小狗》的原版音樂。

在課的設計上,我根據原版音樂清晰的口哨聲,採用另一段口哨音樂進行導入。讓孩子明確音樂是與口哨有關的。

然後,給孩子整體欣賞一遍音樂,讓孩子聽聽除了口哨聲還有哪種小動物的聲音,藉此引出課題《口哨與小狗》。接着,出示小狗玩具,再次播放音樂,邊聽邊講述音樂所表達的故事內容。讓孩子帶着問題去聽。

(但是在進行這一環節的時候,聽音樂之前,問題並沒有問孩子,雖然孩子聽的很入神,但是不知 道到底要幹什麼。我在孩子聽完音樂才問的,所以效果不太好)

接着,讓孩子聽主旋律的節奏。我讓孩子用小狗的叫聲來反應節拍。讓幼兒扮演快樂的小狗,高興的時候會叫,會拍手、跺腳、拍肩膀等。

(這一環節我是讓幼兒整段欣賞,所以後面的音樂由於沒有進行明確教學,幼兒掌握的不太好。我應該在講完故事之後,再分段進行欣賞和動作的教授。例如第二段,天空怎麼陰沉的,小狗和爸爸如何躲在大樹的後面。第四段,小狗和爸爸是怎麼爬山的,怎麼在草地上玩耍的。這些動作都沒有拎出來教授)

在後面遊戲表演的時候,讓孩子隨着音樂,表演故事內容。

(分工沒有讓幼兒明確。應該讓坐在下面的幼兒打主旋律的節拍,而不是坐着不動。上來表演爸爸和小狗的幼兒,在進行到第4段音樂應該換動作,變成在草地上玩耍以及上山的情形。而不是一直不停的跳和走,讓人覺得很無趣)

最後整段欣賞的時候,讓幼兒換種方式打出主旋律的節奏。利用搖鈴以及自制的響聲筒。

(讓幼兒利用搖鈴來打節奏的時候,沒有進行示範,所以效果不太好)

總的來説,雖然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都達到了。解決了重難點節奏,也讓幼兒瞭解了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幼兒也都能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但我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多細節的地方處理的不夠妥善。環節的銜接也存在很多缺陷,需要在日後的教學活動中慢慢改進。

這次同課異構的活動,首先感謝汪老師及主任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有幸能意識到自己在進行音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後要在哪些地方進行加強和鍛鍊。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4

20xx年5月19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學校四樓電教室,我參加了學校“適度教育綠色課堂優質課比賽”。從以往教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參加了這次優質課比賽。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一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講故事時,樂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隨身話筒,這個環節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為了追求節奏的動態效果,我採用了在黑板上隨音樂直接展示圖譜,夠直觀但不夠美觀。這些細節都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説,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5

本週星期三上午第二節課我參加了四校連片的音樂展示課。從以往教學來看二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通過學習舞蹈的動作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二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從而引入到A段主題音樂,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課堂的語言還是需要再精煉一些,學生的活動再豐富一點,趣味一點。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6

新學期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是欣賞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於1905年創作的一首通俗管絃樂小曲,樂曲描繪了小主人邊吹口哨邊與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情景。這首曲子活潑、歡快,我曾經選用在書本劇《鼴鼠的月亮河》中。全曲分為3段。今天的課中,我首先播放第一段,請孩子們聽一聽。接着我用線條在黑板上把樂曲的旋律表示出來。一句形成一個叫聲的圖案。幾遍過後,孩子們都聽出第一段中分為幾個樂句。第二段,音區變低,變沉重,我用有力的頓筆描畫,孩子們覺得音樂也能像美術一樣畫出來。第三段,我請孩子們聽,我畫,他們一下子就發現第三段和第一段一樣,再聽的時候,有細心的孩子就發現,樂句有點不一樣,還有小狗的叫聲呢。當我把三段音樂都板書到黑板上的時候,孩子們清晰的發現,樂曲的三段結構,第一、第三段的相似,第二段的不同。這節課我上得很興奮,我是第一次用這樣的方法上欣賞課,孩子們也是第一次接觸,把無形的音響用有形的線條、實在的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在音樂中,隨着老師的手一起用線條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在對教材認真鑽研後決定將教科書的7、1節分3課時學習,這一安排是合理的、明智的。第一課時解決電荷即靜電部分內容,對科學課和電工課學習的相關知識做一回顧,為電流學習做好鋪墊。本節公開課為教科書7、1節的第二課時主要講述電流,明確電流的產生、方向、大小。第3課時學習電壓。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在後續可是學習。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1、電流表的使用,學生在科學課、電工課上都已經使用過了,但是遺忘率較高,教師估計不足。本節課不應該安排學生實驗:用電流表測電流。造成課堂時間比較緊張,有些學生手忙腳亂,連電路也連接不好更不用説測電流。甚至有些學生已經忘記了電流表怎樣使用。2、學生鞏固、練習這一環節訓練還不到位。由於安排了實驗,學生對本節課電荷量、電流的公式的訓練只是草草收場。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1、“電流形成”的視頻材料選擇的較好。電荷這種微觀粒子人們是無法看到的,再好的實驗也不能出電荷極其運動。利用多媒體模擬電荷及其運動,向學生展示電流的形成過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識變的具體想形象,更以與學生理解電流現象。2、趣味小實驗利用的比較好,同時引起了師生的興趣。這個實驗不僅由新奇的實驗現象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這個小實驗的目的:電流是有方向的。3、電流這個物理量引入的較好。既然在教學中把電流與水流進行了類比,那麼就乾脆通過比較水流的大小來比較電流的大小,使學生進行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並且利用量筒接水的活動,使學生自然的得出電流這一物理量的定義,即體現了控制變量法,又利用了比值定義法。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8

《青蛙看海》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我在教學此課後,頗有感悟。

1、在情境中教學,趣味貫穿始終;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繫。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導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畫面生動的“童話天地”,然後由大家熟悉的“智慧老人”發出邀請:“歡迎進入童話天地”,緊接着,“童話天地”之門打開,課題“青蛙看海”躍然畫面。短短二三十秒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習熱情。在課堂即將結束時,“童話天地”重現,向大家展示其豐富的內涵,既首尾呼應,又將趣味貫穿始終,使整個教學融入一個完整、和諧的情境之中。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的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創設情境,也有助於人與文相融。根據低年級學生樂於表演這一特點,在引導學生體會青蛙和松鼠登山的辛苦、感受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時,創設了“青蛙登山”的情境。師生共同參與表演,佩上標誌,師扮演“松鼠”,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帶領下,“小青蛙”一級一級往山頂跳。在表演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彷彿置身於童話故事中。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隻登山看海的小青蛙,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小青蛙登山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品質。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人與文融合在一起,情感得到了昇華。

2、落實基本功訓練,凸顯語文本質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抓住本站的本質,落實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教學中以讀為主,通過反覆閲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薰陶學生的情感。此外,詞句訓練也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展開。如在教學“蒼鷹指路”時,聯繫蒼鷹的話“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進行“只要……就……”的句式訓練;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文中詞語“一級一級”、“不知不覺”的意思……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建構知識,將理解語言、積極語言、感悟語言融為一體,知、能、情的培養在相應結合中進行。

3、教學手段靈活,重視點撥學法;

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習枯燥乏味,學生易疲勞。為了避免這類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分角色讀、師領讀、演一演等,使課堂氣氛保持活躍,結構有張有弛。其中多媒體起到了明顯的優化課堂的作用。《青蛙看海》是看圖學文,加之二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因此,課文插圖、重點語言訓練都藉助多體展示。尤其在教學“松鼠幫助青蛙登山看海”時,設計了課文錄音配上動畫。多媒體聲、情、畫並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在聽聽、看看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有了感性認識,再讀讀課文,就不難想象松鼠幫助青蛙的情景,體會出青蛙由失望到又充滿希望的心情變化。教學採用了圖文式板書,課題、高山和大海的簡筆畫,三張動物圖片構成了美觀新穎的板書,它和教學環環相扣,最大發揮了板書的功效。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老鷹、青蛙、松鼠圖片,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片的移動,形象展示了教材內容,並且起到了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作用。隨着講解,老師廖廖幾筆勾勒的“高山”、“大海”,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物,一經圖示,則一目瞭然。既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原文,還發揮了激發情感、入情入景、指導朗讀的功效。

教學中還強調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如朗讀指導。“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謝地朗讀課文”是第一學段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朗讀訓練也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中。在指導朗讀對話時,引導學生要讀好蒼鷹的話,就要把自己當成一隻蒼鷹來讀。“指路”要讀出指路的語氣;而蒼鷹有強有力的翅膀,飛上高山很容易,所以它的話還要讀得輕鬆。這樣層層點撥,學生慢慢就讀出味來了。同樣,要讀好松鼠和青蛙的話,也要把自己當作松鼠和青蛙,體會不同的心情,才能讀出恰當的語氣。在指導朗讀“就這樣……”一段時,我就告訴學生要一邊想象一邊讀,才能讀出感情來。

4、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課堂得到延伸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認為,閲讀教學不是教師通過教材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沒有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灌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閲讀,去感悟,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時,課文只提到“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我在指導學生表演、朗讀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時還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這樣,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受傷了,咬交牙堅持住;”“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向上跳”……品讀完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讀了這個童話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想説點什麼嗎?”這時,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説:“我想誇誇青蛙”,有的説:“青蛙不怕困難”、“青蛙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有的學生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是蒼鷹和松鼠幫助了青蛙,還有自己的毅力幫助了青蛙”,“我要學青蛙不滿足於湖邊想看大海,我也不滿足於學一點知識,而要學很多很多知識。”這樣的答案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豐富、更貼切。由於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超越了教材,陶冶了情感。

最後,藉助“童話天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像這樣既生動有趣又能讓我們受到啟發的童話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小朋友們利用課外時間去盡情地閲讀!”通過老師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習慣,使課堂得以延伸。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9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是一篇敍事性哲理故事。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眾多的網絡教學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發展順序(即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我也曾以此為教路指導過學生親觸文本。但學生對此學習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師牽着走,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對文本所呈現的自然之象難以形成鏈條。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從單元主體(感悟自然)入手,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形成了兩條教學主線:一是瞭解自然(幼龜的生活規律);二是探尋自然之道(人類是如何違背規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從課題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麼?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這一自然之物的?學生在自讀中能找到九句描寫幼龜的句子。然後,讓學生細讀這九句話,思考:從這九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形體特點,繁殖規律,活動方式。……)在形體特點中感受幼兒龜的弱小,在繁殖規律中感受幼龜的龐大家族;在活動中感受幼兒龜的謹慎;在結局中感受生存的惡劣,引發質疑。這此都是海龜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從我們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觀察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發現幼龜——抱龜入海——羣鳥食龜——搶救羣龜”),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歎),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製造教學衝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或品讀,或感悟,或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如預期的精彩。但在教學之後,與一名師交流,交談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這是敍事性哲理故事,要讓學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試想,我的這種教學看起來教路清晰,其實有點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實的閲讀分析,與當前的課改理念相背。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10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閣赴宴時寫下千古名文《藤王閣序》的事,顯示了王勃非凡的才華。

在研讀課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朗讀課文中,你覺得王勃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廣:很有才氣的、善於觀察的、善於思考的等等。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抓住“很有才氣”這一關鍵詞,讓學生們讀讀、畫畫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個很有才氣的人?學生們在快速默讀和圈圈畫畫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1、“一位姓閻的都督正準備在滕王閣舉行宴會,聽説王勃很有才氣,便邀請他也來參加。”(連都督都邀請這個孩子來參加,説明他很有才氣。)

2、“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敢答應。”(誰都不敢在這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隨便寫文章,怕寫得不好遭人恥笑。)順勢利導,我有提出了問題: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時候,王勃在幹什麼?學生很快讀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導學生明白王勃為什麼能夠很快地寫 出千古傳誦的文章,是因為他善於觀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觀察,靜靜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這其實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我們寫作文也應該這樣。同時,我告訴學生這是反襯法,我們在習作中也可以嘗試運用。

3、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迴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説:“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從“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等詞的理解體會王勃的才氣。

4、當那位都督聽人講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從奇才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氣。)我再讓學生把這一詩句與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對照讀,自己體會讀懂了什麼?由於對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對詩句的理解沒作過多的分析,學生能自己讀懂了,在讀懂的同時,體會到了詩句的凝練。

5、王勃寫的這篇《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從千古傳誦也可看出王勃的才氣。)

6、最後,在學生理解王勃很有才氣的基礎上,我又補充了“才華橫溢、才智過人、文思敏捷、出類拔萃、後生可畏、筆下生花”等詞語,增加了學生的詞彙積累。

本節課,我抓住“才氣”引導學生理解了課文。學生學得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總之,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但作為教師怎樣的設計才能便於孩子們紮紮實實發展了?話説簡簡單單,實在是不簡單!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11

《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在四個班級上完一遍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如我讓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温分佈圖上標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線,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讓學生總結出這些等温線的分佈規律,讓在冬季去過海南學生象其他同學談一談沿途氣温的變化情況。在學習降水分佈時,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説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處:

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三、反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課改以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

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説、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坐落在山谷裏的美麗的水山村的描寫,抒發了對美麗的小山村的喜愛之情。語言質樸,用詞準確,比喻貼切,首尾呼應。作者以問句開篇,用一個“山環水繞”就勾勒出了小山村的總體特點。第二自然段具體寫小山村的特點:羣山環抱,不容易發現,坐落在深深的山谷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寫了走近小山村聽到的聲音:雞鳴、犬吠、歌聲、鈴聲,走進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層樓、牛羊、清泉。有動有靜,一幅美麗的鄉村圖畫展現在人們面前;最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的手法,抒發了作者對小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節課時,重在指導朗讀,充分創設情境示範引領。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輔助指導或課前佈置體驗性、鑑賞性作業(山村一遊、電視散文欣賞等)

品味好詞佳句、背誦優美語句及質疑有機結合,落實教學目標。給學生仔細的示範指導,更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按“讀、悟、賞”的順序層層推進。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13

最近,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閲讀活動,閲讀故事《狐狸與烏鴉》。一開始,我讓孩子們欣賞色彩鮮豔的故事書封面:叢林裏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樹旁有兩隻可愛的小動物。這一畫面令孩子們的眼睛為之一亮。我説:“小朋友們看了美麗的封面,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嚷開了:“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它們面對面的,在説些什麼呢?”“它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他們觀察分析畫面,想像一些故事情節,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理解遠離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説:“烏鴉騙了狐狸,給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説:“狐狸要烏鴉做女王,所以烏鴉把肉送給狐狸吃。”還有的説:“狐狸肚子很餓,肉是向烏鴉要來吃的。”沒有一個孩子能講到:烏鴉是因為聽了狐狸的好話而上當受騙的,狐狸的那塊肉是從烏鴉嘴裏騙來的。而且,最後孩子們所表達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説:“我喜歡狐狸,因為狐狸聰明、會動腦筋,所以得到了那塊肉。”濤濤説:“我喜歡烏鴉,因為烏鴉善良、心好,自己捨不得吃,把肉讓給了狐狸。”麗麗乾脆説:“我想告訴狐狸和烏鴉,你們不要騙來騙去,應該自己去勞動找吃的。”最終,孩子也沒有説到故事的主題上來。在活動結束前,我讓孩子們講述故事,每個孩子都講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動後,我反思這個問題:在閲讀活動中,孩子們所理解的故事情節遠離文學作品原意時,教師應該如何作出反應,是去順應孩子,呵護他們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提升他們的經驗呢?還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學目標,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題呢?

我想,我們所追求的應是“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育目標的實現,更要考慮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價值,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和方式是否有助於孩子的發展。我們不要太在意活動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應更多關注活動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維,孩子的發言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產生共鳴?文學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家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教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標準答案”,讓學生掌握“標準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教學哪還談得上有創造性、有個性呢?

2022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篇14

張老師比較重視句式訓練。如請孩子通讀課文後,讓他們説説“透過這扇窗,我——”,這個句式訓練,不但給學生的説話設置了一個扶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環節,很巧妙地讓學生理清了文章的層次。在學習文本結束,張老師先出示了“秋天的雨把紫色給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又出示了“秋天的雨把色給了,像。”的訓練。張老師一步步放手,讓孩子們覺得其實寫出那麼詩意的句子也並不難,我也能行!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另外,張老師每一句串聯詞設計得都是那麼精妙,還注意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這需要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她每設計一個環節都會先思考學生會怎麼回答,接下來我該怎麼應對,真正做到了備學生。我不由敬佩張老師對教學的認真。通過此,我也看到自己和優秀教師之間的差距。回想自己平時總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懶得看書,教學上也是停滯不前、難以突破,真是羞愧!總之一句話:向張老師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n30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