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當學習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時,應讓學生瞭解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點所表示的數並非都是有理數。學生不但要知道數軸上 給定的點表示的數,還要能把給定的數用實心點表示在數軸上。然後結合4和-4在數軸上的表示引到相反數的概念及在數軸上反映出的幾何性質。注意相反數概念 中的“只有”兩字及對於零的特殊規定。在整個數軸的教學中始終注重數與形的結合教學,在最後設置了一個實際問題,如:老師從學校出發,騎車向東走了3千米 到達小聰家,繼續向東走了1.5千米到達小明家,最後向西走了8.5千米到達小穎家. 你能用數軸表示小聰家、小明家、小穎家以及學校的位置嗎?你能説出小穎家在學校的什麼位置嗎?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本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理由是:(1)從教學目標看,數軸是數形結合的典範,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初次出現,抽象性較高,同時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師 必須提供足夠生動的背景,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2)從教學藝術的需要看,運用生動活潑的場景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愉快 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在這種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最深刻,記憶最牢靠。特別要強調的是:深刻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理解、記憶、應用等思維活動過程中的 強有力的支撐點。(3)在動態的演示與多種情況的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態解決問題的意識,建立運動的觀點,同進也有利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4)一 些感性認識的建立,也有利學生學習下一節“絕對值”的概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2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通過與温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為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温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為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為: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為數軸,任一同學為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説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為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為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温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為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再次發覺: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應多放手、多創造機會讓其充分發揮其主體。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3

一.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並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易於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 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利用温度計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在問題的探索上:

我採用了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 發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學生的總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再處理時由於怕時間不夠充裕所以學 生出現的問題我給做出瞭解答,其實這裏應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三、習題的配備: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並且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在講解完例題後,讓學生互 相提問,以促使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但我總體感覺習題的量不夠充足,學生的練習機會較少。

四.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畫數軸時原點的位置和單位長度可以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由於受課本練習冊數軸圖形的影響,有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為數軸的正 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為正方向數軸圖形就認為它不是數軸了。這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這方面的理解。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整節課上下來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1、對沉默很恐慌。當點學生回答問題時,那個學生講得很慢,還會錯。但是對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所以就會想會不會其他學生都懂了?只是個別學生還沒有懂?而且通常這個時候,其他學生都是沉默的,感覺不到他們是不是都懂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很恐慌,到底該如何去做呢?儘快結束這個問題,講下一個?還是繼續重複解釋這個“簡單”的問題?沒有開公開課的時候還好,不緊張;但是在公開課的時候有點緊張,所以就更慌了,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2、經驗不豐富。這個是承接上面的問題的。因為把握不了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重複地講知識點,然後最後變成了都是自己在講,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上課的有效提問太少,都是一些不用動腦筋的問題,學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就可以了。不得不説是這樣,因為這樣問,他們會回答,會讓我覺得他們懂了,放心地講下面的知識點。對於這個問題總結地説來:對沉默恐慌,需要學生的聲音來讓我知道他們已經懂了,同時也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無法自己判斷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一二兩點的本質是一樣的。

3、要明白上課的重點是什麼。亮相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重點不突出,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節課的重點是什麼?如何去講這個重點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明白?什麼樣的例題能更凸顯出這個重點?這些都是我以後備課時需要重點考慮的

4、自己在教學語言方面還是比較欠缺,一方面,在於對講課內容的過渡及講課過程中的語言運用,缺乏生動性,無法體現出一個老師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此外,還有“羅嗦”的問題,有時我自己説的太多,完全不給學生説的機會,但是作為一堂符合要求的課,應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另一方面,則是對學生的評價,在講課過程中,我往往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重復學生的回答,這樣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也無法對學生做到有效的引導。

總之,在這次亮相課的整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對自己身上的存在的問題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今後的在教學中要多思、多問、多實踐,希望自己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不斷地累積,教學水平能上一個新台階。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反思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了有關四則運算的順序的資料,初步瞭解了小括號的作用。在本學期裏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準備,同時也為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成功之處:1。設疑激趣,復舊引新。本節課的四則運算是同級運算,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一些知識經驗。在上課伊始,透過出示四個口算題45+8-2324-8+1027÷3×73×6÷9,讓學生説一説每題的運算順序,學生能夠正確説出每題的運算順序,但是為什麼要按照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學生感到很困惑,不知所以然。正是帶着這樣的疑問讓學生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十分的興奮,十分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每一雙亮晶晶的眼睛都在閃爍着渴望的目光。透過這樣的激趣引入,為新知的學習做了鋪墊,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慾望被充分地激發出來。2。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的有機結合。本單元的資料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並感受四則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四則運算的順序。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運算的算理和算法,讓學生説一説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僅要知

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解除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困惑。3。多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不一樣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例1的教學,學生能夠嘗試用三種方法解答,如:72-44+85=113;72+85-44=113;72+(85-44)=113,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每步列式的實際好處,個性是第三種算法的出現,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體現。雖然開始大部分同學不理解,但是透過簡易的講解,例如:指着第一排的學生説:“先走了3人,又來了5人,實際是多了幾人。”學生十分簡單地説出答案,然後再聯繫例1進行説明,學生對這一算法都能夠正確的理解。例2的教學,學生也同樣用用三種方法解答,如:987÷3×6;6÷3×987;987+987,對於第一種算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生有部分不理解,但是透過學生的講解,我又用線段圖輔助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題意。在這兩個例題中,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夠從不一樣角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潛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不足之處:1。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欠缺。表此刻只會列式,但對於每步算式表示的實際好處還是停留在只會做不會説的層面。2。學生計算潛力欠缺。透過練習的反饋,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計算不細

心、馬虎,有的該進位的不進位,該退位的不退位;二是抄錯數導致計算出錯;三是計數位不對齊導致計算出錯。再教設計:1。減少師生之間一對一地對話,增加生生對話,提高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潛力。2。習題設計少而精,精選練習資料。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6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出乎意料。經過單元測試,班級的狀況不容樂觀,合格率和優秀率都較低。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嚴峻的狀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

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三、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

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經過此單元的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深刻的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7

1、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師任意塗抹。在幼兒園的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8和9的認識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基於此點認識,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可教學設計始終是一種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説出了媽媽給我買了4個蘋果,爸爸又給我買了4個蘋果,我一共有8個蘋果。因為一開始,沒有對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問題作適當的評價,致使後面每個小朋友站起來都這樣類似的説。可見國小生的模仿性是很強的。在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及時評價,恰當評價。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由此可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無法幫學生思考,無法代學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8和9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獨立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數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 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沒有處理好板書。我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回答來板書的,沒有系統性。7〈 8 9 〉8

8〈 9 8 〉7

7〈 9 9 〉7

如果當學生自己選擇了兩個數,並且運用〈 或 〉説出了一個式子。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還是這兩個數,你還能用另外一個符號來連結嗎?這樣,可能學生就會比較有序地説出,也可以從對比中發現兩個數的關係。一次選擇就讓學生會用兩種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板書也不會讓人感覺很亂。

7〈 8 8 〉7

8〈 9 9 〉8

7〈 9 9 〉7

3、師生互動,關係融洽

新課程帶來的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本節課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的生生、師生評價。如在出示直尺圖後,我讓學生也來噹噹小老師,看着直尺上的數,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幾個問題。學生在互問互答完以後,我會提醒提問題的學生,“你覺得他回答的怎樣?”“把掌聲送給____!”通過送掌聲的活動,給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裏充滿了掌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4.幾點不足和一些困惑

對於8和9,學生都已經認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寫。在教學完8、9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後,我又獨立放了單獨一塊內容教學8和9的寫法。到底這還有沒有必要教,或者放在這個地方教合不合適,還值得探討。

另外對於評價機制,我自問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但在上課時,獎勵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做摘蘋果的練習時,我是一道題獎勵一個蘋果,但沒有考慮到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些很容易的題目,學生也是得到一個蘋果,而有些很難的題目,也是一個蘋果。獎勵要體現公平,在一堂課上,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長此以往,如果獎勵不公平,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來獎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如果不公平,反而會適得其反。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8

現代數學教育重視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社會的密切關係,重視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理解周圍的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好處,而不是把數變成枯燥的運算,冷冰冰的數字。教師要為學生帶給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能比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資料。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做了這樣的思考:

一、選取貼近學生生活中的事例題材作為教學源泉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生活中的許多事例都與數學知識有聯繫,《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百分數概念的引入(彙報課前蒐集的超多內含百分數的素材讓學生感知,例如:姚明的整個職業生涯,投籃命中率為82。6%)——概念的構成足球選手的問題中構成)——概念的強化(黃豆種子的發芽狀況)——概念的運用,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二、關注學生知識的構成過程

以往應試教育教學中,數學課的教學最簡捷、最有效、最出成績的教學方法就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種類型題就用這種方法做,如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份數。長此以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高分低能學生佔大部分。因此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構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教學資料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麼作用,百分數的好處是什麼,而是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這節課超時了,精心設計的一些練習沒有完成,回想一下,每次的課總是顯得前鬆後緊的感覺,是自已設計一節課的資料太多呢,還是自已在處理某一環節時把握不好呢?還真是要再深思。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9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脱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本文出處:勵志天下 分享勵志人生經歷]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剛開始教學工作的我,每上一堂課都是一次學習機會,上完《有理數減法法則》後,我深感自己在教學技能上需要加倍努力去提高,這需要平時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首先,對學生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分析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的把握學生接受能力。

其次,只是簡單的瞭解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但沒有重點分析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有理數減法法則》一課的教學反思沒有設計好用哪種教學方式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再次,課前準備的習題不合理。

第二部分: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一、知識回顧

因為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減法法則的過程,使學生充分了解減法法則和準確運用減法法則去進行減法運算,所以在課前除了複習有理數加法法則以外,還應該複習相反數。

二、引入新課題

引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天氣預報中的具體情境,引出減法運算,提出問題列出算式後接着讓觀察4-(-3)=7和4+3=7兩個式子有什麼區別,這裏的講解條理性欠缺,並沒有緊扣教學重點內容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有理數減法法則。學生完成課本中引入的習題後,應該通過啟發式讓學生自主觀察並探索出加法法則的來龍去脈,充分理解有理數減法法則。否則,會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1

今年我又留級了,重新回到了教五年級。第一週過得很快,很充實,每一天都是打武術那樣----無停手。轉眼間,學生基本學完小數乘法了,回頭反思總結如下:

在以往的實際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明白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以往教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會出現以下問題,學生直接寫得數,有些計算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在列豎式算第一步就點小數點了,學生列豎式計算不用尺子劃線,,算出積後,劃去了0再數因數共有幾位小數,點上小數點,也有大多數學生列豎式時,受小數加、減法的影響,居然對齊了小數點,而不是因數的末位對齊,有部分不懂數數位,很多學生算5.23×50時,不懂得處理50中的0,乾脆忽略了,錯漏百出。

本以為小數乘法只需要看成整數乘法的計算,然後處理好小數點就行了,其實真正操作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千萬不能忽視,今年我是這樣處理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我抓好了以下幾點: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

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實際在口算中由於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能夠比較快速的反饋,易於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能夠幫忙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我增加了小數乘整數的口算練習,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檢驗方法的正確性,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計算小數乘整數能夠看成整數的計算。

3、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決定小數的位數,在決定小數的位數後選取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4.8,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到教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就容易多了,實行了知識的遷移,我收集了歷屆的一些學生的錯豎式,全部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當醫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彙報。在週五我就進行了小測,發現學生學習的效果好多了,但一部分學生因為整數乘法還但是關,影響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有待下週進行查漏補缺。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2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東南西北時,學生要掌握這四個方位之間的結構: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東南西北是依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個原理光靠講解是沒用的,我們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在現實空間環境中通過活動來體驗這四個方位的內在結構。特別是讓學生探究當一個方向確定後,如何來辨別其他三個方向,以此體驗順時針以及方位的順序。再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我們按照教材的要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着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數據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兩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動態表象能引發學生的空間想象。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通過研究動態的圓來把握實質,其中有兩個環節:環節一是讓學生用圖形紙片研究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並且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與直徑都相等。在把圓形紙片反覆對摺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會折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有些學生想象成有無數條,有些學生進而認為半徑的條數應該是直徑條數的兩倍,這當然涉及到無限與有限的概念,可見動態研究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環節二是把兩個小球分別系在一根繩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過不斷加速的轉動讓學生想象,小球劃出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的,為什麼一個是圓,一個不是圓,由此引導學生體驗圓的本質特徵:到定點的距離等於是長的點的軌跡。再如在第一學段教學平移時,引導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當金魚的嘴向前移動一格,這條金魚也向前移動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動一格,金魚也向前移動一格,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使學生把部分與整體在平移運動中融合起來,只有達到這樣的認識,由點的移動距離來確立物體的移動距離才能得以內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設計了一組運動的拼搭遊戲,三條線段,兩條是分開的,讓學生想象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進行變化,把其中一條縮短,能否圍成三角形;再把縮短的一條增長,能否圍成三角形,第三種情況兩條短邊之和正好等於第三邊時也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其中一條短邊增長一點點,你很難想象到的一點點,你説這時能否圍成三角形,讓學生在這樣的想象中構築自己的心理圖像,由此進一步理解這一原理。這三個案例中都用到了動態的想象,這種想象中不僅包含着圖形的變化,更加藴含着一種數學思考。按照皮亞傑的研究,動態表象是學生數理——邏輯經驗生成的源泉,靜態表象只能產生物理經驗,而空間觀念不僅僅是一種印象,更是一種思考,是一種邏輯,是一種內在的把握,所以説幾何動態是幾何觀念形成的源泉。

3.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那麼,一個章節、一節課的教學究竟要達到什麼目標,要總結到什麼程度,我們在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也走過了一些彎路。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輕教師上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課時,提供了大量資源和素材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説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課後凌老師給我們評課時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但同時提出了一個建議:是否在學生大量生動的實踐活動和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提升到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叫面積。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由此所形成的認知結構也更有張力。

在案例研究中我們還思考了一些諸如通過空間記憶豐富表象,由此產生組合和聯想,最終才能達到想象;空間中既有邏輯推理,更有直觀推理和似真推理;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現實作品能使學生領悟到空間中的各種關係等等。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3

新一輪課改為學生創造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強調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它滲透着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直跟隨課改腳步的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體驗式四環節”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我的體會是精心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所編寫的學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結合當前國中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明確新課標要求,把握好教學尺度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瞭解”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轉化、類比、函數、方程等。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新課標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來,比如:化歸轉化思想是滲透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轉化的思想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使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些數學思想的應用,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新課標中要求“瞭解”的方法有:分類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的或“應用”的方法有:待定係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象法等。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瞭解”“理解”“會應用”這幾個層次,不能隨意將“瞭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動搖了學數學信心。

二、採用多方位的課堂學習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與思考,採用多方位的數學學習評價新模式。多嘗試採用操作題、口試題、創意設計等靈活多樣、開放的評價手段與方法,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狀況,具體直觀地描述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減輕學生的壓力,突顯評價的激勵作用,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力爭全面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況。新課程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佈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索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儘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建師生平等的課堂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彰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着教師角色的轉換。如創設情境緊密聯繫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學的層次、精心挑選訓練題進行小結、注意氣氛反饋、重視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個體,而學生是主體,教學中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地學。如課本讓學生看,概念讓學生抽象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結讓學生做。要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提出質疑。決定學的結果如何,學生的作用是內因,教師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科學的思維和積極的創新,才能使知識內化和昇華為個人特質。再者,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須知,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分。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教師的鼓勵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於努力進取的最佳方法。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4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資料,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

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透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後括號外,先乘除後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説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説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此刻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就應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後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後算除法,先算加法後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後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個性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係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必須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並寫出正確的四則餘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説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

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5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擬訂了已下三條:(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度”和度的符號“°”;(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3)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並理解量角的意義。教學難、重點定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怎樣讀出角的度數。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為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説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 “度”, 用符號 ‘ °’ 表示”;“ 把半圓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記作 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説,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説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説,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數學數軸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説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為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説。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説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國小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73n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