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

學生在七年級下學期學習了軸對稱的有關知識,在學習中心對稱知識時一方面要用這一知識作類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軸對稱概念對中心對稱概念的干擾,在教學中本課在揭示了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加強了和軸對稱圖形的辨析,並在練習中掌握它們的區別,讓學生在類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對稱圖形這一概念。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同樣中心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這兩個概念又充滿了辨證關係,當把某個圖形看作一個整體,這個圖形就是中心對稱圖形;如果把這個圖形的組成部分看作兩個圖形,則這兩個圖形關於這一點成中心對稱。所以中心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其概念是相對而言的。這兩個概念有助於學生辨證思維的培養,同時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繫的正確理解是本堂課的難點所在,在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中心對稱圖形這一概念後,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明確這是中心對稱圖形,接着將圖形標上字母,並把兩個三角形塗上不同的顏色,讓學生把這個圖形看作兩個三角形,動畫演示讓其中一個三角形繞一點旋轉180度與另一個三角形重合,從而揭示兩個圖形關於某一點成中心對稱的概念,這樣通過動畫讓學生明白了中心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概念之間的區別

像這樣運用直觀形象的演示來演繹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效果還的比較好的。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經歷,體驗和自主探索”,突出過程性目標,實現 教的轉變、學的轉變、課堂氣氛的轉變 。下面以《中心對稱》一課為例,進行反思。

一、關於概念的教學

中心對稱概念的引出。學生在八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軸對稱的有關知識,我設計先複習軸對稱概念和性質。本課在揭示中心對稱的概念和性質時,加強了和軸對稱的辨析,讓學生在類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對稱這一概念,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的轉變:本節課我把自己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中心對稱圖時,我只給出一個三角形,讓學生把對稱中心定在不同的位置。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讓學生通過畫圖歸納出中心對稱的性質,達到激發學生自覺地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的目的。

三、學的轉變: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讓學生設計上面的各種類型圖,學生自己去解答, 學生通過自主活動發現了規律,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課堂氛圍的轉變:整節課以 流暢、開放、合作、 隱 導 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 對話 、 討論 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五、重視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的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 本節我設計如下聯繫生活的題:利用中心對稱測量河寬

六、不足之處

1、軸對稱的概念強調不到位、不夠細緻,尤其是對稱點的概念。給學生消化理解的時間太短。

2、沒講中心對稱與旋轉對稱的關係。

3、聯繫生活的例子離學生經歷太遠,如舉測小口瓶子的內徑,能使學生親自動手就更好了。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3

應該説《中心對稱》這節課的教學效果與我設計的預期效果差不多。學生的配合度比較高。師生的研究學習互動的氛圍比較活躍。

1、設計流程:圖片欣賞-----中心對稱圖形-----應用-------圖片欣賞------成中心對稱----性質與判定----應用-----練習與反饋----小結。

2、主要用意:通過觀察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欣賞圖片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中,中心對稱的美,從實際圖片的設計着手引入新課,在圖形的運動變化中進行概念的教學,在觀察中思考中心對稱的性質以及如何識別。在例題的選擇時注意加強中心對稱的應用。在問題預設中注重學生的發展。出現問題或疑問時,加強了引導。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按教材課本的要求,我讓同學們欣賞圖形、感受圖形、識別圖形,進而理解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體會對稱中心的位置以及意義和價值,並感受中心對稱圖形與成中心對稱的轉化關係。在上課時,讓學生們欣賞圖形,觀察圖形,然後再理解圖形,進一步識別圖形,從而把概念教學融入其中。教學時根據新授內容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加強應變並解決問題。以教學案為裁體,協調好課本教材、教學案和課件,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上課以學生為主,加強學生的活動性、參與性,有意識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生討論“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時,注重從整體的眼光中看待問題,讓學生學會相互轉化。當學生出現把對稱中心這個名詞説成中心點時,我及時板書加以強調。在板書設計中注重書寫跟數學思想方法有關的內容,如“整體、組合、分割、轉化”這樣做使得學生學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做到了潛移默化。在遇到預設不到的問題方面,充分地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解決,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對學生將會出現的問題作估計,課上解決,課後反思。

3、不足之處: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請學生畫一個點關於對稱中心對稱的點時應在分析後進行現場演示,這樣更加符合學生學情。三、我對學生的營造快樂學習研究氛圍並不夠。

今後的努力方向

(一)導學方面問題解決:體現新知識中數學問題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可以將導學內容得以掌握,並能獨立自學解決一定的數學問題;

(二)例題分析與變式訓練中的問題解決:例題分析體現數學問題的呈現方式,並進行變式訓練。

(三)課堂練習與課後作業的問題解決:課堂練習的反饋與反思,作業問題的反饋與反思;學生態度與積極性的培養。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4

把數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後想一想“幾和幾合成4”。教學的第一步是開放的,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一種放法,在交流中出現三種不同放法。這裏的交流,一方面呈現了放法是多樣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種放法。另一方面,這也為學生記憶4的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體驗分與合,掌握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

通過操作認識數的組成是本單元的教學策略。所有例題和“試一試”都先把若干個物體分成兩部分,再把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然後從數的分解體會數的組合。不斷地讓學生經歷分與合的活動,感受分與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聯繫的。

第30頁例題教學4的組成,分三步進行。首先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裏,讓學生邊操作邊體會“分”;接着把分4個桃抽盤裏放3個桃,另一個盤裏放1個桃,得出4分成3和1,讓學生理解431表示什麼意思,是怎麼得到的。接着讓學生思考通過中間和右邊的分桃圖又能得出什麼。先半獨立完成4分成2和幾,再獨立完成4分成幾和幾。教學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礎上推理“合”:因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這道例題是本單元的第一道例題,教學任務不侷限於4的組成,還有分與合的思想,研究數的組成的方法,這直接關係其他各數組成的教學。所以,必須讓學生參加分桃的活動,經歷由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的過程。

2、在分與合的活動中,逐漸提高智力活動的要求。

在數的分與閤中存在一些規律,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能提高探索活動的效率和記憶數的組成的水平。

(1) “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喜歡計算加法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係。

① 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於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繫的。

② 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立即説出“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繫的整體。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5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明白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決定小數的位數,在決定小數的位數後選取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用心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的狀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是否好些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説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樣喜歡被動的理解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6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7

我讓學生體會可以用對摺的方法來製作對稱圖形。如果説第一次的動手操作是體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那麼這一次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體會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造——自己製作出美麗的對稱圖形。這一次的動手操作是讓學生在原有的認識、運用的基礎上,進入體會和運用的層面,是一次體會創造的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才會願學、樂學。在教學中,引入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從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説一説、“做”一個對稱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徵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摺後邊沿完全重合”。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對稱圖形的特點。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範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感受到數學中處處存在着美。數的美,形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瞭解其特點,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看到數學課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我的心情很好。學生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都很活躍,都很主動,都很積極,接受知識也很快。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紮實。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活潑、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課改的燦爛前景。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8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教學中的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利用算術方法的解題思路,對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2、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含有未知數的數量關係表示時,存在困難。

3、我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説出答案。

五、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課下的備課環節,重點的知識應重點去備,一定要詳實,具體,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到講出一種,備出十種。備學生有時比備教材更為重要,稍微與學生脱節的備課都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小的影響。課上表述任務要求一定要具體,每一個形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也會完成到不同的層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學生能夠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9

這節課圍繞課標體現趣,新,活三個特色。

趣:1以趣激情,突破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後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遊戲形勢結束,寓教於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後,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遊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於樂。

新: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這種“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於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 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鑽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彙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於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3、評價靈活,鼓勵學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上,注意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例如,你們是了不起的設計師,你們有着敏鋭的觀察力,團結力量大讓我們共同尋找答案等。採用趣味性的評價方式,注意聽講的獎勵金耳朵,積極發言的獎勵金花筒,團結互助的獎勵合作花。這樣的評價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設計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缺少追問。

在課程開始階段,學生在回答圖上有些什麼,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很

快説出圖上有10只鴿子。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很快給予了肯定,但我沒有追問下去你有什麼好辦法能這麼快就數出結果。其實這裏也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利契機,如果我讓這個孩子到前面數一數不僅能讓學生鞏固10的數法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數物體個數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師不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具有主持人的機智,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學會追問。

二.沒有打破思維定勢

在練習設計時,如果能強調一題多説,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直尺回答比( )大,( )比( )小,如果不僅僅讓學生説10和9的大小關係,更多的關注10以內的數的大小關係,這樣既鞏固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短的反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求做到: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0

昨天晚上在網上看了一些前輩有關這課的反思,收穫很多。課題為分與合,還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時候教師只注重了分的過程,忽略了合,而合的過程就是下一節加法的基礎。由於班上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這節課我是以零基礎來給學生上的。從學生的上課狀態、作業情況來看,比前幾節課要好一些,看來備課的第一步還是要備自己的學生。

這一節課看似簡單,其實還是很有層次性的,而且對後面的學習加減法、退位、進位都有影響。比如進位加法,湊十法,就是把兩個數合成事,退位減法就是退一當十,然後把十分成兩個數,減去要減的那個數。

這節課沒有使用課件,直接用小磁鐵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錯。小磁鐵簡單又熟悉,學生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老師的問題上。而動手分的過程,比課件更加生動、直觀,學生分教師配合板書,學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語言説是這樣,但在數學裏為了更加簡潔,我們用這樣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嘴,能夠更多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1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説:“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説:“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説:“彙報的同學説説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説。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説:“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説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課堂中,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結果固然很重要,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讓學生説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對學生理解不正確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據學生錯誤所在,通過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認識除法,學生表達不完整時,我應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學生思考,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互動課堂學程導航理念才能得到發展。

從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教學內容是《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出發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繫,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用學具分一分或者畫一畫,理解除法的意義。同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知道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明確該用什麼方法。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3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後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先找等量關係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係。由於找等量關係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着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係。找到了等量關係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後教師指出,我們剛才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後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後,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為,“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於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4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再加上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後,我在導入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複習圓柱的特徵後,這樣引入課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我請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圓錐,通過讓學生看、摸、剪、説、辯等小組活動來了解、掌握圓錐的特徵。看:看圓錐的形狀;摸:摸一摸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頂點;剪:剪開看看側面和底是什麼形狀;説:説一説圓錐的特徵;辯:辯一辯圓柱和圓錐的相同與不同。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經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再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在這一堂課中,讓學生結合舊知自主參與圓錐特點的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營造了寬鬆的課堂學習氛圍。 重視學生的操作觀察、動手實踐,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提出問題。把學生對圓錐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對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體的感知動作上,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與“説一説”“辯一辯”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在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對於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徵。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也讓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繫,就能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5

一、注重了情境的導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本節課,開啟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着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為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

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説説,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數學中心對稱教學反思 篇16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裏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説明0×5為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説“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為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説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儘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0vz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