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通過教學,力求讓學生初步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學會並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趣。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複習數數、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例4,探究幾十幾的讀法和寫法。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説説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敍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這樣使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在體驗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並從中歸納知識,注意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擺小棒、撥珠、讀數,由直觀到抽象,增強學生數感。

在例5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先撥珠再寫數,或直接看圖寫數。體會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學中,通過在計數器上的十位撥珠邊撥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10個十,“10個十是100,在數器上還可以怎樣表示?”請他們表示100,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方法,動手、動腦去讀數,寫數,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感知十進制記數方法,加強對計數單位“個、十、百”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展,自主構建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教師應儘量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通過以“動”促思,以“説”促思,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裏需要進一步的讓學生去説,撥出數並説一説它的組成。但是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到位。在這節課上,教學環節之間需要進一步聯繫密切,整節課在師生的互動上還有點欠缺,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內容本節課通過上了《讀數與寫數》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教學設計過程合理,同時能突出學生對數位的理解,如一個數十位是幾表示幾個十,個位上是幾,表示幾個一,學生掌握得很好。教學過程能注重學生的表敍。在整節課中,要求學生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條理清楚地回答,對有錯誤的學生面對面給予指出、及時更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效果良好,但也體會到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一、課堂提問方面

1.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向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感。提問的語言要準確、簡練,使學生聽後能明確提問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維活動,難以進入問題情境,例如:我在做貼數遊戲時,請學生在相應的數位下面貼出數字後,問:十位和個位上是幾?學生回答:十位是2表示2個十,個位是9表示9個一。學生沒有回答出十位和個位上是幾,就在十位和個位寫幾。這是問題不明確所造成的。

2.本節課有多次撥珠操作,在操作時沒有把讓學生做什麼事情先説明確,結果有的同學盲目操作。並且教師沒有涉及到對撥珠方法的示範,同時應放手讓學生撥,例如:在教學例4,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24,我先問“2”在計數器上的哪位,“4”在計數器的哪位,才讓學生撥。

3.在反饋學習信息方面,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對預設的教學內容、程序和方法做出適當的調整,對學生掌握信息沒及時做出反饋。

二、忽視學生合作學習

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是在學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學習的主動權,教師應放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享受快樂。本節課有許多知識可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例5,個位一個也沒有應用0表示,0可以去掉嗎?為什麼?對十進制出現滿十進一的兩種撥法,也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再總結。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3

《讀數和寫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為今後學習100以內數的計算打下基礎,更能為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做好準備。

課堂上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達到了預定的 學習目標。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先複習數數,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一十一十地數,緊接着又複習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説説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敍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教師再擺出42根小棒,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以上過程,讓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不同的意義,加深對不同數位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我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4

《讀數、寫數》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學生原有的有關數位和讀數、寫數的知識基礎比較紮實,教學很順利,和我的課前欲設基本吻合。於是我把重點放在了知識的拓展和提升上。最後我利用課前學生自制的數位表和數字卡片進行練習鞏固。在此我給了學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首先讓學生在數位表上擺出我説的數字,他們各個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就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也高高地舉起了手,並且正確讀、擺出了數,看到他們臉上甜蜜的微笑,我真的好高興。

不夠好的地方:

一、提問時語言不夠規範

如在讓學生一根一根數小棒,數夠10根,引導他們説出10裏面有多少個1時,我應該問:10根小棒裏含有多少個1根?這樣學生會很明白地説出10裏面有10個1.而我問的是:10根是多少?這樣就比較含糊.

二、板書不夠規範

在板書數位順序表時,應該板書成:十位 個位,而不應該板書:十 個,這樣的話,學生會把數位和計數單位搞渾的.

三、在練習時讓學生先寫數後再讀數可能會更好,學生通過觀察計數器更直觀的將數寫出來 ,然後再進行讀數。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5

1、在教學中要要把主題圖和現實素材相結合、,讓學生培養良好的數感。《100以內數的讀寫》教學不只是單純地引導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問題,而是要幫助學生全面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運用直觀手段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的學習通過直觀演示作支撐、讓學生的學習動起來、活起來。

2、搭建橋樑、溝通內化。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繫十分緊密。教師只有理解了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繫,理清其來龍去脈,才能做到教學時瞻前顧後,以防顧此失彼。因此教材在選取學習素材時,對聯繫緊密的教學內容,呈現的主題圖要很好的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讓學生能很好的運用舊知識遷移學習新知識。這樣就要求教師能很恰當的切入,探尋到知識的生長點,激發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課前佈置學生自己製作計數器的任務,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理清數位順序。主題圖雖然只呈現讓學生通過撥計數器來認識新的數位,學習100以內數的讀數寫數,但教師要求學生課前自制的計數器,並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教師的一句“你的計數器怎麼和他的不一樣?”很普通的一句質疑,讓學生交流:我的計數器多了一位新朋友(百位),排在右邊起的第三位。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很好的遷移到新知識,而且很好的給新舊知識搭建了橋樑,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6

《100以內的讀數和寫數》是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數數和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下面教學100以內數的順序和數的大小、萬以內數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對本節課的教學情況作如下反思:

1、複習安排的內容較多,使學生的精力、熱情消耗太多,導致後面的環節中學生不能集中精力聽講,做小動作的多。

2、當課堂上學生紀律較亂時,老師只是機械的用語言維持紀律,組織教學方式單一。

3、在重點內容“怎樣讀數?”“怎樣寫數?”上,教師提出了問題,沒有注意有效、巧妙的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一人帶面,叫一個學生説出了結果,就着急用課件出示讀數、寫數的方法,讓學生齊讀一遍草草的結束這個環節,開始走下一步。重點突破不夠,並導致學生聽講精力不集中,掌握知識不夠紮實。

4、在教學數位時,老師重視不夠,沒有多讓學生説説個位、十位、百位的位置.

5、課堂上,教師的教學不夠靈活,只是機械的按照自己的設計來進行,沒有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情感等方面考慮,因此課堂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台”,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7

《師説》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其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以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串聯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因此這一篇傳統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組成。但我們的傳統散文尤其是《師説》中的精華部分難道是那些所謂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麼?我覺得不是。平心而淪,當我重新再看這篇《師説》時,印在我心靈深處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的精闢名言。所以在教授這一篇時,我將所謂 “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放到了一邊,而帶領我的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那些閃爍在中國人身邊的名言警句。於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這一段時間,我負責將學校老師的德育論文彙編成冊,在編錄的過程中,我發現引用率最高的名言即是本課的名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案例二:在講授《過秦論》時,我犯了一個錯誤講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我當時由於一個思維慣性將“甕”字的用法講成了名詞作狀語,課下一個同學來問時,我才反應過來應該是名詞做動詞,所以老師也不是什麼聖人,只不過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罷了。

案例三:辦公室一幫老師突然有一天説到一句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dú lè lè bù rú zhòng lè lè”這時就有另一個老師説這句話不應該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麼?於是爆發一場爭論,最後拿給所謂的權威——語文老師來判斷,但語文老師們的觀點也是對半分,最後還是上百度查詢了一下,確定其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所以,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從這些鮮活的案例出發,學生會發現,文言文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在學習時也能調動起積極性,當然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有着較強的課堂掌控力,有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這正是我缺乏的,所以在7班上這一課時,學生的參與度並不高。

課後我又進行了思考,那些案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講他們的故事,談談他們對這些名句的看法,畢竟教這一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感受中國傳統散文的魅力。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8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着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同時改小數據,這樣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對象,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着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繫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手指、公交車、操場、禮炮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着。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 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發散思維。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9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和個人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學習和適應這種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個人學習已經延伸為終身學習、組織學習,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在實踐中、新事物中快速學習,向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對象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傳統學習方式,基於網絡媒介的學習更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培養學習型組織和知識管理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方向。認識不到學習的這些變化就給集體反思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0

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閲讀、品讀課文、閲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閲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1

《金子》是一篇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啟發,便留下來種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從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為載體,以朗讀為橋樑,以合作為踏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宗旨,積極主動地挖掘課堂中的閃光點,讓孩子在語文課上也能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真金”。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出發,帶領孩子尋找“金子”:

一、抓關鍵詞句,悟人物品質

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我先指導學生自學第一自然段,告訴他們體會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關描寫人物的句子,然後在句子中去尋找能表現人物品質的詞語,反覆閲讀和揣摩。學生通過“蜂擁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數量之多,“一無所獲”則能感受到他們失落的心情。通過對淘金者的分析指導,對於彼得的講解就容易多了,孩子們根據關鍵的詞句,逐漸從課文中感受到彼得不僅勤勞,而且還是個充滿智慧,執着堅持的人。

二、手腦並用,會讀會思

學習課文,不能單純地看和説,也要讓學生動動筆,學會多種學習方法。在課文第二段的教學中,我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用直線、波浪線和括號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見所思和所為,於是大家馬上動筆開始尋找課文中的句子,然後很積極地來進行交流,根據他們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這種動筆的地方往往要求學生通過默讀方式進行,這有利於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其餘地方我則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和賽讀等方式進行學習。

三、小組學習,錦上添“話”

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課前我先讓學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業”,在課堂學習過半後,讓他們再小組討論和修改,這時他們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於彼得的辛勞也有了同感,所以對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見解。有的小組寫彼得起早貪黑地培育花苗,暴風雨來臨還為花苗搭起帳篷,夜幕降臨時還在辛苦勞作等等。這些文字為尋找“真金”真是錦上添“話”呀。

四、拓展延伸,挖掘“真金”

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基礎上,孩子們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祕訣,想要獲得財富需要通過自己辛勤地付出。於是我讓他們把自己的夢想比作金子,問他們的金子在哪裏,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教室裏,我要努力讀書,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金子”,並且潛意識中有為“金子”奮鬥的信念,真為他們高興!

但是這節課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就是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本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內涵比較豐富,道理比較深刻,因而需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2

《我選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講述了在班會上進行的“勞動委員”選舉中,小主人公王寧充滿自信地“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熱愛班級、熱愛勞動,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決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肯定。

“我選我”是多麼簡單的三個字。但是,説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達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編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學生要勇於挑戰自我,積極地為班集體服務;同時,有愛心、勇於擔當也是一種美德。基於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經過反覆研讀課文,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在“精講多讀,訓練語言”,並關注對學生情感的薰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薦”這一成語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繪聲繪色的講述,馬上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也應和了課本上“問題泡泡”對學生進行成語啟蒙的意圖。接着揭示課題,質疑課題:“我”是誰?“我”要選自己做什麼呢?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繼續訓練學生邊讀文邊思考。由於課前已佈置預習,學生再讀課文後都能輕鬆準確地回答出:“我”叫王寧,“我”選自己做班級的勞動委員。這樣的設計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訓練。

然後,我用三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閲讀理解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第一個問題:“我們班為什麼要‘補選’,原來的勞動委員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讀。抓住“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這句話,進行一般陳述句的句式變換,把它轉變一種説法改寫為“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當然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告訴學生)。通過講解和訓練,學生掌握了這種“誰是什麼”“什麼是誰”的句式互換,從而實現訓練學生語言、積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王寧為什麼要自己選自己?從大家的掌聲中你明白了什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出課文第3、4自然段的朗讀理解。選班幹部是一件學生熟悉的事兒,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所以,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通過師生的交流談話,教育他們向王寧學習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擁有一顆樂於為別人服務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後,用補充人物對話提示語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先讓學生想一想王寧當時是用怎樣的語氣回答的,填一填:“王寧( )説: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生有的説王寧自信地説、有的説王寧勇敢地説、有的説王寧是認真地説……我都一一給於肯定,並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着自信、勇敢、認真和堅定等語氣來朗讀王寧的話,使朗讀指導不露痕跡,春風化雨!

第三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説話訓練:“如果我們班評選班幹部,你會怎麼做?”啟發學生向王寧學習,勇敢自信地挑戰自己,積極為班級、同學服務,至此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以讀為本”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低年級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那些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着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使朗讀和悟情明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訓練學生的語言,如“誰是什麼”句式的變換,添加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讀、説的訓練。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精講多讀、以讀代講,並適時進行語言積累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時代的氣息,藴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得不多,但是對於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通過看課外書,上網查閲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着,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説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4

《一隻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繪了一隻貝經受痛苦、磨難、忍耐之後沒有像其他的貝那樣成為一隻光彩奪目、色彩斑斕的貝殼,但他卻孕育出了一顆珍貴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學上,我讓學生充分讀書、感悟文本。在此基礎上抓住文中出現的“漂亮”與“醜陋”、“可憐”與“可敬”等幾處矛盾點入手研讀,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允許學生多元解讀,以學生讀、説、議、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

1、對比朗讀 感受貝的醜陋:

通過聯繫上下文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無論在海里,還是在沙灘上,這隻貝和其它美麗的貝相比顯得那麼醜陋。他沒有漂亮的顏色、圖案,它只有兩片瓦礫似的殼,殼已經很破爛,很不完全。這是一隻醜陋的貝!

2、抓住文眼 重現貝的痛苦:

出示重點句:“因為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有稜角,他只好受着內在的折磨。”

這一段話,我把它聚焦成一個詞——“折磨”。由這個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厚讀深。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貝所受的折磨,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同學們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經歷吧?那誰來説説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時的感受?”學生肯定會説到想盡辦法想把它驅除,覺得十分難受、痛苦,備受折磨。我順勢問:“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們搞的痛苦不堪,更何況鑽入貝體內的是一顆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折磨啊!”然後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邊讀邊想象石子在貝身體裏的情況,體會這隻貝在肉體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體會這是一隻飽受折磨的貝!

3、緊扣默默 品味貝的孤獨:

出示重點句: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他默默的,他説不出來。通過教師引讀,緊扣“默默”引導學生理解這隻貝所遭受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受不幸卻無人可訴。緊接着讓學生將他和別的貝作比較。它失去了顏色,失去了圖案,失去了做貝的榮譽,無法像別的貝一樣系在孩子的脖頸上受讚美。他備受苦難與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這是一隻“寂寞、孤獨、有苦説不出”的貝!

4、聚焦磨製 感受貝的可敬:

這僅僅只是一隻可憐的貝嗎?我簡簡單單的運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學生帶入對貝可敬之處的研讀。這時聚焦“磨製”一詞,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磨製”的意思,緊扣“血與肉”想象日復一日磨製的痛苦。面對身體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選擇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製。我拓展設計瞭如下練習:一年又一年,這隻貝,周而復始的在用自己的血與肉磨製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沒有停止努力,他從不埋怨,從不退縮,默默承受,直至磨製出稀罕的珍珠,這真是一隻……。此時追問學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貝的榮譽嗎?”引導學生明白色彩斑斕的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華麗的外表取悦於人,這是一種膚淺的美,醜陋的貝雖然外面不美,但卻孕育出了珍貴的珍珠,它以它珍貴的內里美展示於人,所以後者的美更有價值,更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它沒有失去做貝的榮譽,而是得到了更大的榮譽。

當然課堂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始終是少數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缺少面向全體,另外在拓展中學生談的多是大人物,沒在關注生活中的身邊人。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 篇15

《彈琴姑娘》一文表現出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而課文則是通過“我”不論是清早還是夜晚,不論是春夏還是秋冬都能聽到美妙的琴聲來表現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性格特點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瀝淅瀝地下着。只要琴聲一響,雨點就輕鬆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着的玻璃窗上……灑得長長的衚衕裏稀濕稀濕,耀出一片亮光來,它們多麼淘氣啊,跳着快樂的集體舞,跟着琴聲的節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天的黃昏,屋子裏還滯留着一股熱氣。人們都到街頭、湖濱、廣場、公園裏去乘涼,然而在那窗口裏,仍然不斷地傳出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細細閲讀這優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現出春雨正在淅瀝淅瀝地下着,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琴聲與這春雨融為一體,不由得讓人陶醉其中……而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這美妙的琴聲這餘,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彈出如此琴聲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人的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精神。這便是文章的思想內涵所在,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yq8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