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精選16篇)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精選16篇)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

教育家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困難在於不會作決策.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缺乏解決問題前的反思.他們誤認為,似乎必須先在頭腦中把問題都考慮成熟了才能動筆做;誤認為做的每一步必需正確無誤,沒有嘗試或出錯的餘地.更多的人也誤認解決問題不允許用直覺,因而導致學生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缺乏預見性,學生存在盲目做的傾向. 作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因此課前反思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從課前反思中可以估計、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對於容易接受的知識,我們可以預設出有活力的教學環節,這樣既可以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又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極積性,提高參與面。課堂上的正確做法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各種想法,而且要進行猜測嘗試,在許多解決途徑中選擇一種或幾種教學途徑,最後把問題解決的過程做個粗略性的預測.教師可採用提問或學生自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接受如下的建議.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精選16篇)

“我應該選擇怎樣的方法來解題?” “我為什麼要這樣選擇?”

“這樣選擇行不行?”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學生起初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當他們漸漸習慣於去這樣想,以便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就會有意識的在解決問題前進行反思,對解題的方法進行分析預測。這個方法,學生參與面廣,討論熱烈。整節課始終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實際上,由於國中生的年紀小、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總是一成不變,那麼教學質量肯定好不了,因此我們在每上一節課之前,都充分地進行教學反思,設計出最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 、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調節

教學過程並非是一個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成不變地去加以實施的機械過程,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對所發生的情況進行反思並隨時加以必要調節的動態過程.調節是影響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課堂上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只要不是學生的調皮搗蛋,一般生成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有時甚至學生的調皮搗蛋生成的問題也是一種教學資源。這時教師應該及時捕捉這些閃光點,立刻進行簡短的反思,給生成的問題騰出空間,這樣做也許原來預先設計的思路或環節被打破了,但我們應該看到,過分追求教學思路的邏輯性,確定性與連續性,目的只是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防止教學過程節外生枝或出現斷裂,其背後的動機是“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知識”。然而,這樣會使教學主體失去主動性,使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反思,捕捉教學靈感,挖掘和拓展課堂資源,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個情況:在講完了一個證明題的例子後,我們已轉到了下一個例題,這時有同學舉起手來説“老師,我還有證法。”如果我們置之不理,我想就打擊了他的積極性,今後他學習的熱情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應該給他發言的機會。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反思,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見解,善於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並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教學,我有這樣一個體會:對於學生靈機一動的想法,教師不要不屑一顧,對於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師不要有先入為主;對於學生不恰當的想法不要輕易否定。如果時時總是送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將會嚴重抑制學生在解題活動中的創造性,因此課中反思是教“活”學生的關鍵,它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首美妙的“插曲”。

三 解題後的反思——回顧

我國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説過:“温故而知新。”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提出瞭解決數學問題的四個步驟:①弄清問題②擬定計劃③實現計劃④回顧。他特別強調,“在成功地解決問題以後,通過重新考慮與重新檢查這個結果和得出這個結果的路子,學生們可以鞏固他們的知識和發展他們解題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懂得並且傳授給學生下述看法:沒有任何問題是可以解決得十全十美的。經過充分的探討與鑽研,我們能夠改進這個解答,並且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總能提高這個解答的理解水平。 ”

解題後的反思,不僅包含對解題結果的反思,也包括對解題思路發現的反思,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對解題方法的反思等等。對解題思路發現的反思,可以從思路是怎樣現的角度引導學生這樣自問:我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發現的?由什麼啟發而來?對解題方法的反思,可以引導學生自問:你是否能用別的方法導出這個結果?能否找出更加有效的解題途徑?能否將結果或方法用於其他的問題?對解題結果的反思,應驗證結果是否合理?是否忘記了進行分類討論?想想是否可能有特殊情形,或者可將結果推廣到一般情形等等。

總之,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組織形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教師要真正實現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切實抓好“反思”, 這樣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有着積極的意義。

此中國小數學論文範文主要以課前 課後 以及解題過程後的反思為論述順序,對數學教學的中啟示學生的方法,學生心理做了深入的研究,是一篇值得借鑑的論文,中國小教職工如果您也想發表教學論文以備評審,可以諮詢本站編輯,她們可以幫助您解決在發表教育期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2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完《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之後,運用類比、對比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自主探究、觀察分析、猜想證明而獲取新知的。本節重點是探索並瞭解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難點是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中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兩圓相交時的數量關係。

為突破教學難點,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形”上了解圓和圓的位置關係後,我設置了一個探究題:“圓和圓的幾種位置關係的軸對稱性”,目的是讓學生探究“兩圓相切時,切點與對稱軸有什麼位置關係”。進而通過猜測度量不難完成兩圓相切時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而對於兩圓相交時的數量關係,運用三角形三邊關係極易解決,從而突破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後反思:本節教學在突破教學難點方面,我大膽地重組教材順序,將探究“圓和圓幾種位置關係的軸對稱性”提前在探究“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之前,這樣做便於學生猜測度量結果,易於突破教學難點。

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聖徑。教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隻教教材。只要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及認知規律,並與教材知識密切相關的,不是不可以提前,不是不可以增刪,而是可根據需要改造重組。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3

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個性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大部份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它與一般的分數既有必須的聯繫,又有一些區別。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練習有層次、有拓展、有坡度。學生在理解百分數的基礎上,透過想象,説一説你還想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務的60%。學生想到了還有40%沒有完成;上半年的進度很快,他們的效率很高;他們先緊後鬆。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覺得學生對這一節資料掌握得還是不錯的,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

1、就應多給學生一些寫百分數的機會。整節課學生缺少寫百分數的機會,只是強調了一下百分數的寫法,也許學生的印象不會太深刻。

2、因為我都是利用自我準備的素材貫穿了整節課,先是認識百分數、掌握讀寫法、然後根據生活素材具體説明每個百分數所表示的好處而引出百分數的好處,課本的主題圖和例子就沒有充足的時光在本節課內完成,但如果不講解,讓學生自我領會,可能效果不夠明顯,是一句帶過還是重新講一次呢?該怎樣處理這種狀況,我總覺得還需要思考和探討。但我始終相信要以“學定教”,不是以“教定學”,要做到“學海無涯,教無定法”。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4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資料,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

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透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後括號外,先乘除後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説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説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此刻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就應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後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後算除法,先算加法後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後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個性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係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必須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並寫出正確的四則餘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説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

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5

新時期的國小數學教學發展,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為國小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台。現代教育技術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刻變革。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一思想。因此,我在《購物》一課的教學中,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獲得發展,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網上購物活動,通過操作、討論交流, 使學生 認識人民幣,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 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反思這節課,我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中,只是在教室裏把課件作為 內容展示的工具,當課件一展示出來時,學生們都很興奮,躍躍欲試,小手都舉得高高的,盼望着我叫他(她)的名字,試一試在網上購物的滋味,可是,由於時間有限,只有一部分同學有機會到老師機上進行操作,沒能進行操作的同學都有一點失望,因為,他們只當了一回旁觀者。當小組討論:“在付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的時候,表現積極的也只是剛才有機會進行操作的同學。從這可以看到,如果 課件只是作為 內容展示的工具,會打擊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阻礙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於是 ,在後面兩個班的教學中,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探索規律的工具, 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網上購物活動,使全班同學都能親歷規律的“發現”過程。 當小組討論:“你 買了幾樣東西? 在付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的時候,同學們都表現積極,勇敢地説出自己的發現,還會邊説邊演示付錢的過程,這時, 信息技術又作為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當交流彙報後,反思:“你已經學會了哪些付錢方法?還有哪些不會?再次上機,試試用多種付款方式購物。”時, 學生就不同的意見再次上機操作,共同發現,深化了對多種付錢方法的理解,信息技術又作為了練習、鞏固、探究的工具。 這一改 ,使我想到: 在課堂裏,如果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 工具,作為“數學實驗”的工具來探究數學規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經過兩次購物教學 ,收穫不同。使我深深體會了利用“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好處,也 深刻理解了 布魯納提出的 : “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地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結果”。通過“發現”這種方式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探索、體驗科學家發明、發現、創造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創造的態度和創造的能力。同時,也使我感受到: 教學資源無處不有 ,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6

本節課我認為有三點:

1、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前交流,通過碰到好朋友,美國人與中國人不同的表示方式,一句“誰願意跟老師握手?”一下子把全班同學的熱情給調動起來。隨後,我接着説道:“我和大家在相處中,我們相互成為了好朋友,你是怎樣理解‘相互成為好朋友’這句話的?”通過此種形式讓學生從感性上理解“互為”的含義,為後面學習倒數的意義作了鋪墊,同時也為寬鬆的課堂氛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索。在進行倒數意義探索時,我説出兩個互相顛倒的分數,讓學生模仿老師在舊知的基礎上也同樣説出這樣的兩個分數,然後我的一句“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比較,進而發現規律,從直觀上初步認識了倒數,並給倒數下了定義。接着,我出示×( )=1,讓學生寫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儘管倒數的意義剛剛講過,學生要想寫出這樣的兩個數,還是要動一番腦子的。接着,我問到:“你們是怎樣這麼快就找到了乘積是1的兩個數?”從而在學生的回答中,捕捉有利於下一環節---倒數方法的生成的信息。“你是怎樣想出這些數的倒數呢?能把方法介紹給大家嗎?”求倒數的方法很簡單,關鍵在於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悟出求倒數的方法。

3、提倡小組合作,在討論中,老師真正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實現互動對話式教學。在求倒數方法之後,我出示了小組討論題:怎樣求一個整數的倒數?1的倒數是幾?哪些數可能沒有倒數?由此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交流,整數的倒數就用1除以整數,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1的倒數為什麼是1?”“0為什麼沒有倒數?” “0沒有倒數是因為1÷0=0” “0作除數無意義。因此,0沒有倒數。”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7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

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着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8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説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 “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 “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9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説,學生學遠的周長習數學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數學知識的探索軌跡,作為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誌,展現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探究的課題“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則是藉助於學生主體的測量、計算、自學、推導、論證等充分的實踐活動而展開的。可以説,每個知識點的發現,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結論。探索,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了最大化。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悦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0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通過與温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為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温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為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為: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為數軸,任一同學為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説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為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為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温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為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再次發覺: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應多放手、多創造機會讓其充分發揮其主體。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1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特別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他就忘記了。有的今天的學會了,可是過幾天他又遺忘了,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太多了,補不過來。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有時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

3、優秀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應該隨時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2

新一輪課改為學生創造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強調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它滲透着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直跟隨課改腳步的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體驗式四環節”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我的體會是精心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所編寫的學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結合當前國中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明確新課標要求,把握好教學尺度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瞭解”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轉化、類比、函數、方程等。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新課標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來,比如:化歸轉化思想是滲透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轉化的思想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使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些數學思想的應用,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新課標中要求“瞭解”的方法有:分類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的或“應用”的方法有:待定係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象法等。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瞭解”“理解”“會應用”這幾個層次,不能隨意將“瞭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動搖了學數學信心。

二、採用多方位的課堂學習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與思考,採用多方位的數學學習評價新模式。多嘗試採用操作題、口試題、創意設計等靈活多樣、開放的評價手段與方法,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狀況,具體直觀地描述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減輕學生的壓力,突顯評價的激勵作用,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力爭全面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況。新課程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佈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索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儘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建師生平等的課堂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彰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着教師角色的轉換。如創設情境緊密聯繫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學的層次、精心挑選訓練題進行小結、注意氣氛反饋、重視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個體,而學生是主體,教學中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地學。如課本讓學生看,概念讓學生抽象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結讓學生做。要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提出質疑。決定學的結果如何,學生的作用是內因,教師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科學的思維和積極的創新,才能使知識內化和昇華為個人特質。再者,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須知,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分。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教師的鼓勵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於努力進取的最佳方法。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3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所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在教學中卻將它當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除以)多少,積就會乘以(除以)相同的數這樣一個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1.5×5,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72×5時,學生不會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一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來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出應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最後還有將積縮小相應的倍數。

3.突出小數位數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另一個是決定小數的位數,透過用兩道練習來讓學生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3.6,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擴散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主動思考,激勵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並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在實際學習中,口算由於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能夠比較快速地反饋,易於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能夠幫忙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增加了口算練習,讓學生主動説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檢驗方法的正確性。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用心地思考,運用發現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都很流暢,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狀況也良好,但並沒有最大化的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並沒有意識去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沒有讓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去解決問題,真正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到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略顯疲態,所以這節課讓我意識到數學教學活動務必是學生學,師生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質疑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4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説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説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説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説一説,將擺説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説一説、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説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説一説,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説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説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5

這節課是在學完正、反比例、一次函數,認識了一元二次方程之後的二次函數的第一節課,從課本的體系來看,這節課明顯是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二次函數,能區別二次函數與其他函數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並能初步理解實際問題中對定義域的限制。

但是如果光從這些知識點上來講這節課,其實很簡單,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儲備基礎上很容易遷移和接受這些知識,那麼這節課還有什麼好設計的呢?

重新思索教材的編寫意圖,發現課本這部分內容大部分篇幅是在講三個實際問題,由此引出了二次函數,我才意識其實這節課的重點實際上應該放在“經歷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數關係的過程,獲得用二次函數表示變量之間關係的體驗,從而形成定義”上,有了這個認識,一切變得簡單了!

整節課的流程可以這樣概括:學生感興趣的簡單實際問題——引出學過的一次函數——複習學過的所有函數形式——設問:有沒有新的函數形式呢?——探索新的問題——形成關係式——是函數嗎?——是學過的函數嗎?——探索出新的函數形式——概括新函數形式的特點——將特點公式化——形成二次函數定義——有練習鞏固定義特點——返回實際問題討論實際問題對自變量的限制——提出新的問題,深入討論——課堂的小結,這樣設計一氣呵成,感覺上無拖沓生硬之處,最關 鍵的是我認為這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規律,是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

對於實際問題的選擇,我將4個問題整和於同一個實際背景下,這樣設計既能引起學生興趣,也儘量減少學生審題的時間,顯得非常有層次性,這些實際問題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使整個課堂有渾然天成的感覺。

對於練習的設計,仍然採取了不重複的原則性,儘量做到每題針對一個問題,並進行及時的小結,也遵循了從開放到封閉的原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於最後討論題的設計和提出,是我在進行了整個一章的單元備課後發現,我們其實對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是不講的,但是不講並不代表一點都不會涉及到,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還是相當重要的,在圖象的觀察中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這個問題在進行了前面的實際問題的解答之後是呼之欲出的:多種樹——想提高產量——多種幾棵好呢?,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探索性的問題:假如你是果園的主人,你準備多種幾棵?注意這裏我並沒有提出最大最小值的問題,但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到,這是數學的魅力。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整節課的一個高潮和精華,是學生學完二次函數定義之後,綜合利用函數的基本知識,代數式的知識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進行的思考,因而他們的想法和説法,不論對錯,不論全面還是有所偏頗,其中都涉及到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而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事實證明學生的思維真的是非常活躍的,你要你給了足夠的空間,他們總能從各方各面進行思考和解釋。

反思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篇16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兩個班數學科任。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説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説一説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7q7m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