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秋遊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秋遊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

前不久,執教了《秋遊》這一課,頗有感悟,現總結如下:

秋遊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一、提供動口的平台

讓孩子興致勃勃地説,讓孩子一吐為快,讓孩子能説會道,這是孩子的需要,是語文教學培養的一項目標,也是主動學習的一個標誌。本節課通過想象填空:天上的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看圖填空:同學們有的( ),有的( ),有的( )。等一系列形式,喚醒孩子的思維意識,拓展孩子的想象、説話空間。

二、創設動手的條件

“動腦又動手,才能有創造”。讓孩子充分動手,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感悟。本節課為了增強孩子對秋天“色彩斑斕”這一認識,我採用了讓孩子為簡筆畫“稻子”、“棉花”、“高粱”配色;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填空等方式,在發揮孩子主動性的同時使其創造性也得以展現。

三、 拓寬動腦的空間

“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語文學習中要讓孩子多動腦、能動腦、愛動腦,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本節課中,我進行了如下設計:(1)運用“螞蚱”圖片,直觀感知,鼓勵其多方查找資料,增長知識。(2)讓孩子在讀詞中釋詞,在釋詞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3)初步教給默讀的方法,學會集中注意力默讀。……

四、營造寬鬆的環境

低年級孩子因年齡限制,注意力易分散,針對這一特點,我結合課文意境,採用了吟誦“秋”詩,放聲唱“秋”,配樂讀“秋”等手段,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和諧、優美的意境中好學、樂學、善學。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2

《秋遊》是本冊書繼識字後面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近階段的重點工作的需求,我將先前設計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調整:

一是導入部分,不以教師的激情描述和指導看圖導入,而是利用複習成語作為課的入口。複習完跟秋天有關的四條成語後問學生:“在你腦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學生有的説:“我腦中的秋天很美麗!”有的説:“秋天是金色的。”此時,學生對秋天的印象還比較侷限,只停留在很膚淺的視覺感官上,而對於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以及秋天給小朋友們帶來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歡樂,他們還沒有深切地感受。我順勢將話題一轉:“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也許你能找到更多不同的感受。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到達那裏再睜開眼來。”這樣,課文插圖被自然地出示出來,也將課引入了新課。

二是對圖的利用稍作簡化。在這裏,圖主要用作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睜眼時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環境中,然後讓他們簡單描述看到的景物,對環境作整體感知,靠近課文內容。而對圖的詳細觀察和述説放在第二課時,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是將課堂的重點轉向學生常規的訓練。課堂常規是學習活動的基石,“制度保證質量”,在今後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使學生常規訓練達到集體晨會上所宣讀的“十五條標準”那種水平,任務還是很艱鉅的,在每天的每一節課中都不能放鬆。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和過程還是清晰可見的,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但課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可充裕些,常規訓練時方式比較僵硬等等。值得思考的是:短期內如何更有效地養成十五項常規習慣?何種方式方法能訓練中競爭的積極現象?如何連貫訓練常規過程中學生學的情感線和教師教的情感線?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3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説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説説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説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閲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説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説話時,學生説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説説: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啟發學生將話説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才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悦!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説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説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更完美!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4

《秋遊》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的教學內容,主要目的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改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優缺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本課我以秋遊圖片欣賞為引子引出情景圖,讓學生髮現信息,解決問題,激起孩子們的求知慾。

二、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探索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調商的過程,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課標提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據本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出,從而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能夠抓住重點,層次分明,不至於讓學生走入誤區,從而浪費學生更多地寶貴的精力。

四、在練習的安排上也比較有層次,由淺入深,學習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有二點:

一、我在本節課也有點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對學生的思維“收”得太緊,也太快了,感覺她們好像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一樣,我應該相信學生,應該再“放”開些。

二、在交流算法過程中,雖然我抓住了“調商”這一教學重點,但沒有讓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的發言,也沒有達到強化、鞏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個過場,沒有深入。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5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説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説説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説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閲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説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説話時,學生説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説説: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啟發學生將話説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才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悦!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説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説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更完美!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6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寫了秋天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第二、三自然段,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千變萬化;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斕,美在豐收。在學生有了整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你來做魔術師,也來變白雲。這樣美麗的黃色、紅色、白色,分別可以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可以把這些稻田、高粱、棉花比作是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麗後,再請他們讀出這種美來,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創設了朗讀情境,激勵了情緒,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主動投入,真情流露。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7

與其説這是篇語文課文,倒不如説它是一篇介紹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當。因此在這節公開課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如何才能在教學中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如何才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真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後決定把着眼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科學探究的興趣;第二、注意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和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技大事;第三、讓他們明白髮現問題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從整個教學的過程來看,預先定的目標能基本達到,學生一頭的反應也不錯。

考慮文章比較通俗淺顯,所以教學中沒有在文本研讀中花太多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把課文內容理清,在課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和小結;在接下來的“登月過程”的深化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選擇其中兩個部分進行了稍微詳細的解析——其間注意對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後面對“登月意義”的探究和設計“登火星計劃”,可以説是對學生傳統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挑戰,因此花了些時間,應該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師習慣放在教學中間的“問題探究”放在最後,則是考慮到與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的配合、以及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課堂的結束並不等於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學習的開端。我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鼓勵學生養成刻苦鑽研、深入探究的科學精神。總體上採用的是“框架式”結構,便於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動態組織教學。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沒有遺憾的,我們不也是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中逐漸成長、成熟的嗎?認真反思一下,自己覺得主要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探索:

1、像這樣在課堂教學最後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還”給學生,對好的同學可能確實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話題,但是對於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學來説,會不會這些問題從此就被“塵封”了?是不是在課堂上討論解決更好?如果是那樣,放在哪個環節中更合理呢?

2、從整堂課的反應來看,雖不如專家所誇獎的那麼好,總體上還差強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課後的感覺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學生一頭還放不開。固然有公開課的壓力和借班上課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還是理念上沒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換骨”,還不能真正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來更開放地組織教學。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8

《畫風》一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新選入的閲讀課文,是一篇從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課例。它通過講三個孩子動腦經想辦法把無形的風躍然紙上的故事。由課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思維能力,本文語言簡單樸實,貼近生活實際。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患得患失: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釋詞品句,重點突出。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新課標》又倡導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以引發思考,啟迪智慧,提高審美情趣。所以在教學中“釋詞品句,重點突出”尤為重要。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根據“三個小朋友畫風的不同思維角度,讓學生賽讀,讓學生互相提問,教師引導思考等多樣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由“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引發學生想象力,還能用什麼養的方式畫風?在反覆閲讀中不但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還引發學生的思考,參與其中,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最終使得學生明白遇到問題要勤學善思、分工合作、放飛想象,敢於創新。

二、合理應用多媒體,事半功倍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促使學生更清晰的掌握理解課文內容,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思維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就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樣。首先在教學內容中沒有拓展風的科學知識,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實屬遺憾。其次,多媒體的應用應合理,應把握應用的節奏,切忌畫蛇添足。

反思四:畫風教學反思

《畫風》這一課講了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正確、流利、有事 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為了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起他們的興趣,我在課前做 瞭如下佈置:選擇你喜歡的途徑蒐集有關風的資料。課後,我對教學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好與差進行了反思。

一、 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為主”

低 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閲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 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節,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本和作者所 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學文的最後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迴歸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句 俗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但是,在我執教《畫風》一課時,在反饋小組分角色朗讀時,朗讀的訓練不是很到位,層次性不夠明顯。

二、要把語文課上大

一 堂課下來,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還要讓他們在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中感知人物品質或事件的意義,從而提升自己的認識,自覺自己的行為,實現語文課育人 這一目標。同時我還結合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誦讀工程,在課堂伊始適時的將古詩引入教學,既給學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又積累了古詩。在課後出示兩首關於風的詩歌 讓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擴大了學生閲讀的量。

三、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是認字、寫字

拿認字説,數量多,任務 重。那麼教師就應該運用一切能夠調動孩子主動認字的手段,來激發學生認字的興趣,再鞏固認字效果。讓枯燥乏味的認字有趣起來。我利用讓學生同三個小朋友打 招呼的方式來認讀生字,方法巧妙,但是如果把這三個名字板書在黑板上,可以讓學生整堂課都有意無意地看到這幾個字,又可以進行書寫指導,效果會更好。

四、存在不足

1 教者對教材不是很熟,導致教學過程不是很緊湊 2時間把握不當,前緊後鬆 3拓展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並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 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9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説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説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兩組數據,獨立寫成比例,再聯繫比的前項和後項的知識激趣:“我們學的比例中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請自學第43頁的內容。”學生自學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完成後進行反饋,並充分應用學生書寫的8組比例來強化內外項的知識。然後再進行激趣:“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律,請大家分別算出它們的內項和(差、積、商)與它們的外項和(差、積、商),看看你能發現了什麼?”“再隨便找幾個比例,看看這些比例中有沒有這個有趣的現象?”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下面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後得出比例的性質。

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課上安排應用比例性質進行填空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1

針對當今社會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倍受寵愛,在父母的溺愛呵護中長大,他們只知道索取,卻不知付出,養成了自私、不願與人分享的性格特點,結合我園開展的《弟子規》特色經典教學特選擇《小豬家的桃花樹》這節教材。《小豬家的桃花樹》是一篇清新優美、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童話中的小豬住在一個如詩如畫如仙境般優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小豬是一隻快樂,樂於分享的小豬。小小的桃花瓣給各種動物帶來了驚喜,使人感受到快樂是無處不在的。這教材適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及幼兒語言發展水平。通過這個活動可以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興趣並且本次教學活動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那就是讓他們知道與人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及幼兒語言發展水平我設定了以下3個目標

1、目標:1)引導幼兒觀察,想象,表達,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小豬將快樂帶給大家的情感。

2)激發幼兒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鼓勵幼兒説一句完整的話。3)認讀詞語:快樂。

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年齡特點激發幼兒理解分享快樂,現就本次教學活動作以下反思。

亮點:在整個活動中,我有意識地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表達、表演,營造氛圍,體驗快樂,使幼兒的認識經驗、表達經驗及情感體驗得到整合,其次,我把故事教學與手工製作有機整合,進一步激發幼兒體驗分享的快樂。第三,體現了融洽的師幼關係,具體表現在: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和欣賞,對孩子興趣、意願、想法的尊重,對孩子活動的熱情參與和支持、以及留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把幼兒 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有機地融為一體。

不足:

1、 在活動開始的第一個環節中,我預設的內容是讓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想象、表達來理解故事中小豬是如何把快樂帶給其它小動物、其它小動物收到禮物後的快樂心情,激發幼兒產生與人分享快樂的慾望。接着通過欣賞故事、表演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最後通過製作花瓣禮物、送禮物讓幼兒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可是在今天實施的過程中,我所留給幼兒的時間卻較少,使得許多幼兒沒有了講述的機會。分析情況可以看出,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學習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考慮到幼兒存在的差距,並進行相應策略的調整,即:可以通過形式上的調整來保證每位幼兒有講述的機會,可以讓先看懂圖意的幼兒自己講,或講給同伴聽,後看懂圖意的幼兒在集體中講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兒互相講,有了這樣一種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就能想説、敢説、有機會説了。

2、 從活動開展的情況來看,我所設計的環節多數還是比較傳統的,所要體現的“閲讀”要求並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因此根據這種情況,我試想在設計環節中,可以嘗試這樣來調整環節:幼兒在邊看課件,就可以安排幼兒講述、表演的內容,幼兒在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後就能積累較多的語言經驗,然後教師再安排幼兒的欣賞、複述活動中,並重點放在指導幼兒的觀察順序上,通過這樣的一種調整,就可能會更貼切於目標,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在以後的故事教學中,我會嘗試運用其它的教學模式,並根據這次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同時也希望各位專家老師給予指導幫助,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做的更好。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2

《永遠的白衣戰士》這篇課文講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鬥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救人,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蹟。“非典”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都親身經歷過,可“非典”那年我的學生才剛上幼兒園,他們對“非典”肯定感受很膚淺,甚至沒有什麼印象,加之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備課時我有些擔心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理解起來吃力。我對這課進行了充分認真地準備。

昨天,我帶領學生進行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讀順,儘量讀熟課文。

今天我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學習。我先要求學生自己選一兩個段落認真讀一讀,用“——”畫出直接描寫葉欣的行動或語言的句子,再想一想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自學思考小組交流後小手如林。緊接着開始了全班交流。學生們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葉欣對工作高度的責任心,對患者無私的愛心和對同事無微不至的關心,説到動情處他們還不時地發出讚歎,有些同學還動情地朗讀朗讀。他們在思考交流中被葉欣的精神感動着。

然後指導學生説話——“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説説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着‘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這個問題剛一提出,教室裏就鴉雀無聲了。我知道,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説有點大了,我趕緊提示他們從哪些自然段中找。小手慢慢地舉起來了。可是自始至終不太如意,學生只是讀着課文裏的句子,不會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些語句的意思。表達能力跟不上。 

最後,我問學生,課題可不可以改為“永遠的白衣天使”?為什麼?為什麼葉欣是“永遠的”白衣戰士?學生能説出葉欣是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犧牲的,所以她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葉欣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所以説她是“永遠的”白衣戰士。

我發覺學生和我越來越融洽了,課堂氣氛也比原來活躍多了,他們已經和我有了一定的默契,閲讀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我相信,只要做一個有心人,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採取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8e3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