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垂直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垂直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垂直教學反思 篇1

認識垂直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的相交與平行的基礎上安排的,主要讓學生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和怎樣畫垂線。我從學生熟悉的馬路導入,引出兩種相交,自然地使學生在比較中初步感知垂直這種特殊的相交。在教學垂直這部分概念時,我主要通過學生自學,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又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學的接着通過三角尺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並讓學生在一組判斷題中總結了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什麼。這樣是知識得到昇華讓學生舉生活中垂直的例子進一步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在教學畫垂線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創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充分給學生機會展示各類方法。在直線上一點和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教學中,同樣放手讓學生先自己想辦法,或是看書,然後再通過老師演示——總結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規範化在層層深入的練習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也讓所學知識最後在回到生活中去,體現了生活也數學的緊密聯繫。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不僅課堂參與程度高,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動中昇華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學得沒負擔,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垂直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垂直教學反思 篇2

《垂直》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小數學新教材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內容。垂直是兩條直線相交的一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它是在學生認識直線與角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也將是今後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建立垂直的表象;認識垂線和垂足,理解互相垂直的含義,並會用數學語言符號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關係;能正確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瞭解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教學重點是:會用數學語言和符號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能正確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垂直。教學難點是:理解互相垂直的含義。

整堂課分成“生活引入——自學檢驗——練習鞏固”三個層次。垂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如何才能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感知生活中垂直的現象?本節課主要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去感知、理解、強化新知識的概念。我在設計教案時努力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用生活中的相交和垂直現象來引導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選擇了學校圖片中三幅兩條線段相交成直角的現象,讓學生了解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從而引出新課。在教學互相垂直這一重點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先講了兩條線段之間的垂直關係,再引申到兩條直線之間的垂直關係,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線段是看得到的,而直線是抽象的)。課的結束部分又一次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現象,強化了新課的學習。

2. 注重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在學習互相垂直、交點、垂足等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得到更深刻地認識。

3.練習設計有層次性,有遞進關係。由於本節課的概念較多,在練習的設計時,我注重講練結合,這樣有助於學生能比較好的掌握。

不足之處:

1.從畢加索畫的一條魚引入,我本意是想讓學生能説出它是由4條線段構成的,每兩條線段之間的關係是相交的,從而引出“相交”與“交點”的概念。同時在最後設計一個學生用數學知識作畫的環節,使學生體會到應用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由於對教材前後內容的不熟悉(以為學生學過),學生講不出。如果事先全面瞭解一下的話,可以由老師自己講述“相交”與“交點”的概念,就比較順暢了。

2.在學完“垂足”的概念後,出示城區地圖讓學生找垂足,有點突兀,因為實際上它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垂足。如果在教學時,我適當的解釋:把兩條路相交的點看作交點,再讓學生回答就比較好。

3.個別練習題目用詞不夠恰當。

4.在講評學生練習時,由於急着趕時間,一些小錯誤沒有及時糾正。如:同一幅圖中出現兩個垂足學生用同一字母表示。

5.在概念教學中不夠注重學生進行説理。

垂直教學反思 篇3

“認識垂直“是蘇教版國標本教材數學第七冊的學習內容,,《認識垂直》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的相交與平行的基礎上安排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教材以生活場景為素材,抽象出直線相交成直角的位置關係,幫助學生認識互相垂直。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生活情境,體驗直線的垂直關係,理解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通過自主操作與合作交流,學會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畫已知直線的垂線使學生感受生活裏的垂直現象,瞭解垂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對圖形產生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一、 在生活中學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服務於生活,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身邊的事物出發,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繫,一開始給學生呈現生活化的校園照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通過畫面欣賞、分類辨析、勾畫特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垂線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找一找身邊的垂線,生活中的垂線,感受到自己在學習有用的數學,在學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做中學數學

“做中學”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做中思考、做中質疑、做中學習、做中得到發展。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想辦法創造出一組垂線,讓學生在擺垂線、折垂線、畫垂線時經歷創造垂線的過程,同時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垂線的特點,加深對垂線的認識,使親身體驗創造過程,在做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三、在交流探索中學數學

在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交流探索中學數學,而不是直接

教給學生答案 ,在引導學生畫垂線時,我不是直接教給學生畫法,而是先讓他們自學課本,然後在探索與交流中掌握垂線的畫法,在交流於探索中體會垂線的意義、掌握畫垂線應注意的問題等,從而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雖然在課堂上學生的交流有時不是很主動,農村的孩子膽小,口語表達不清晰,致使很多學生習慣於全班答,但我堅信,只要我有這種意識,持之以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會更主動,更積極。

同時,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在時間的分配上做得不夠好,在教學認識垂線的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在“畫垂線”的部分時間很緊,練習的時間也不夠充分。還有在一些環節的講解上也有所欠缺。

垂直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感悟學習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通過教學來看,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學採用通過實踐“感悟”的教學,讓學生從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領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採用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在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圖形。

從上面的圖形中可以看出互相垂直的直觀圖形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印象,這是一種為學生提供的憑直覺感悟的過程。從實踐看來學生接受的效果很好。

2、學生實踐,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出現了下面的情況: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學生得出用一張紙先折一次,然後沿摺痕對摺,就可以得到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折的時候,出現了有的同學折得很複雜,找出了很多組互相垂直的線。

3、學生悟出結論: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備條件是:在同一平面內相交、交角成直角。

4、這節課成功地採取選擇貼近學生思維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感悟學習的教學方法,成功地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着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現知識。儘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於將解決互相垂直的知識置於生活實踐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因此就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相交等知識結合起來。

垂直教學反思 篇5

我精心準備了一節數學課《垂直》,並在學校做了現場觀摩教學。讓我激動不已的是:講完課之後,我非常幸運地聽取了科組各位老師、學校領導的共同點評。各位領導對我所講授的《垂直》一課給予了不錯的評價,也給我提出了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優點要繼續發揚,不足要及時改正,這樣才能進步。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定,是教師整理教學效果與反饋信息,適時總結經驗教訓、找出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的重要過程.因此,我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教學中的優點

一 、精心設疑,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固有的,當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或某一問題的探討感興趣時,就能全神貫注地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精心設疑,創設一些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

二、能夠正確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探討

如在講垂直的判定時,兩條直線相交組成四個角滿足什麼條件時,才能推出兩條直線是垂直的,有很多同學回答四個角都是直角,於是我便提問: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三個角是直角,能否推出這兩條直線是垂直的呢?學生通過思考後發現可以,繼而我又提出,如果只知道其中兩個角是直角呢?如果只知道其中一個角是直角呢?學生根據上面已有的經驗,很容易得出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角是直角,就可以判斷出這兩條直線是垂直的。在我以前的教學中,我很容易急於求成,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可能會直接提問學生只知道其中的一個角是直角,能否判斷兩條直線是垂直的,並且告訴學生能,給學生講明能的理由,而不是這樣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探討、去發現。這樣學生可能只是 機械的接受,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所獲得的知識自然掌握的也不是很牢固。如果在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一步步去啟迪他們,去激勵他們,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着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這樣勢必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課堂的教學效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教學中的不足

一、板書不夠整齊,字寫的不夠漂亮

雖然在講課前也提醒過自己板書一定要規範、有條理、整潔、美觀,這一版該寫什麼,那一版該寫什麼,但在講課的過程中,字開始還是寫得太大,太散,影響了黑板的利用率,以至於後來主要的知識點寫在了黑板的太下面,有些坐在後面的學生可能看不見。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每一節課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的板書,怎樣設計最美觀,最直觀,最容易讓學生接受到你傳達給他們的信息,這樣才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個教師來講,板書的字體是否美觀大方,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也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而我的字寫得太差,在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二、對學生鼓勵、肯定的語言太少我認為我的評價語言還需要注意,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發言有許多閃光點,我應及時發現並抓住這些閃光點,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而我在這節課中,有不少學生回答問題相當精彩,我也只是説了一句“正確,請坐”,每位同學都喜歡聽表揚的話,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我應該鼓勵他;在學生回答正確時,我更應該及時的肯定他,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回答問題的勇氣和信心。我想,這節課在他們回答的時候,如果我多説幾句鼓勵和肯定的話,或者讓全班同學給回答問題的同學一點掌聲,或者其他方式,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學生以後回答問題時會更加積極一點。這一點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回多加學習和注意。

我覺得自己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還很多,在課堂上,數學語言表述還不夠規範,儀態也不夠自然等等,我想能夠很好的適應角色的不斷變化對教師來説雖然是一個挑戰,但這也正是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很重要的素質。任重而道遠,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垂直教學反思 篇6

應用題是用語言、文字等形式表述日常生活中相關的數量關係的題目。應用題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本學期是我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級的數學,為了以後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對應用題的教學進行了幾點反思。

1.一年級具體的應用題所體現的數量關係主要是部分與總數的關係。教學中我緊抓應用題教學與運算方法含義的聯繫,讓其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例如我教學8可以分成1和7時,我就有意識地通過擺小棒讓學生理解並能用語言表述8是1和7這兩部分的總數,1和7是組成8的兩部分,將兩部分合起來求總數要列加法算式1+7=8或7+1=8,從總數裏去掉了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列減法算式8—1=7或8—7=1。有了這種數學方法作鋪墊,學生在解決應用題時就會緊扣求總數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的思維方法了。如解決“樹上有25只小鳥,第一次飛走了8只,第二次飛走了7只,兩次一共飛走了多少隻?”學生就會懂得求兩次飛走的總數要用加法計算了,而不是看到飛走了就想成是去掉了一部份用減法計算了。

2.一年級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大部分題目都可以要求學生輔以畫圖或創設情境演示來幫助理解。例如“我前面有9人,後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一題,學生很容易忘了“我”本人,而通過畫圖或演示,學生馬上可以看到這一隊是由“前面9人”、“後面5人”、“中間我自己1人”三部分組成,求3部分的總數用連加計算。總之,用畫示意圖來幫助理解題意,解決問題是個終身受益的好方法和好習慣。

3.應用題的教學不單是解決問題,還包括提出問題。而數學各知識點的教學往往又是相互貫穿的,我們要充分抓住這一特點,促進各知識點教學的圓滿完成。例如在教學看圖列式等知識時我常要求學生找出信息並提出問題再列式,這實際上就是一個自編自解的過程。

垂直教學反思 篇7

儘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因此,我決定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在讀,同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拓展延伸。

以前在課堂上,我往往先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讀。這樣做效果並不好。一是因為我的普通話和感情的表達還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二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主動。在最近的課堂上,我有所改變:先讓學生自由讀,我是否範讀根據情況而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個性化的讀和理解;容易發現問題。我強調,在讀書時,一定隨時劃住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後主動地把自己所劃住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決。在這節課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寫了九個不認識的字和十二個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我把自己讀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困難也寫在黑板上。然後,我要求學生查字詞典後,把字的拼音或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

學生的表現比較積極。所有的字詞都能夠順利解決。這要比教師直接教好得多。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應該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遺憾的是我校的學生並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或者他們手裏就沒有工具書。於是,有的教師把生字詞寫下來,一一解釋。這樣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應該時刻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唱主角,教師做導演。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堂上學生只讀了兩遍,沒有讀夠、讀透。在明天早自習課上,讓學生再讀幾遍。在讀課上,教師要捨得花時間和功夫。習題可以少做些,講解可以精減些,唯獨讀書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讀的藝術。

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學生把課文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簡單地總結了段意。由於時間緊張,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對於課文的標題,我提出兩個小問題讓大家討論:一是從這篇課文看,什麼是“地下森林”?二是“斷想”是什麼意思?回答這兩個問題,有利於把握課文內容。

垂直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堂正規的語文課,他們剛剛脱離幼兒園的生活來到國小。這裏的規矩明顯比幼兒園多了很多,孩子還不是很適應。那如何讓將孩子帶進拼音王國,使他們對國小的學習生活產生興趣。我的心裏還是沒有什麼底的,對剛剛接觸的這幫孩子瞭解的好不是很多。

aoe的教學,這是漢語拼音單韻母教學的起始課。在aoe的教學中,我是藉助形象讓學生記憶拼音形狀的,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孩的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為了能在課的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面帶微笑地對孩子們説:“小朋友們,從現在開始,老師就要帶你們去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拼音王國裏住着許許多多的拼音娃娃,我們今天要先去認識最最可愛的三個孩子。你瞧,他們來啦!(出示aoe的卡通形象)誰來和他們打打招呼?”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將拼音字母擬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枯燥無味的拼音字母的距離,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領進了拼音王國,激發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的熱情,激發了孩子主動參與的興趣,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

二、善於引導,激發思維

剛入學的孩子有很強表現欲,模仿能力也非常的強。在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課中,“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嗎?想想?”出乎意料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説出來很多好的辦法。“阿姨的“a”,小公雞“O”喔喔叫”,很多孩子可能看見我在教學“O”時,用兩手的食指和拇指拼湊成一個“O”形,他們也學着我們的樣子用手指拼湊成o形。看到孩子的表現真的讓我覺得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總以為孩子還小,哪裏知道用什麼好辦法來記憶我們剛學習的字母,但是事實證明他們還是有這個能力的,只要我們老師善於引導,給孩子充分展示他們自己的舞台,再給予一定的評價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説不定孩子會還你一個別樣精彩的課堂。

垂直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本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個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有點困難,雖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觸,但畢竟這些經驗還是模糊的。為此,我充分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與知識經驗,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操作、辨認,增加他們自己探索、體驗的機會。

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先設計“找同學”的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由於自己所佔位置不同(即所面對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後左右的學生不一樣。由於面對的方向發生變化,所以自己前後左右的同學也在發生變化,雖然前後左右的學生髮生了變化,但找到的這四個同學所佔的方向沒有改變,從而引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揭示課題。

在新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感受並理解新知。

如:首先借助學生已有“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經驗,將學生帶入操場,辨認“東、西”方向。由於南、北兩個方向學生較難辨別,我又藉助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來幫助學生對“南、北”方向的理解。在學生已經基本知道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後,我又設計讓他們説説校園內四個方向的建築物,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方向感。我又採取讓學生分別面朝南、西、北四個方向,説説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方向。雖然剛開始,學生敍述有點困難,但隨着方向感的逐步建立,他們也較清楚的辨別出了各個方向。

為了發展學生的方位觀念,我又讓學生回到教室,觀察、交流教室裏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麼。從學生的反饋中,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已經能夠清楚的辨別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在教學的最後,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瞭解“方向”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又拓展了兩個小故事——“環球旅行”和“小雁歸隊”的故事。增加這個教學環節,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雖然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新授課,但我認為今天的教學是成功的,整節課老師充當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學生在玩一玩、認一認、辯一辯的活動中掌握並理解了新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垂直教學反思 篇10

一位殘疾青年為了生存擺了一個書灘,他看見一個國小生因為沒錢,所以只能在他的書灘上偷偷地看書,然後又偷偷地溜走時,他會在第二天給那個國小生一個寬厚的笑容,讓國小生以後再來看書。後來這位殘疾青年知道國小生的父親讓國小生扯馬草換錢看書,就對國小生説,他家有馬,把馬草賣給他就行了。其實殘疾青年家根本就沒有馬,他是為了讓那個國小生安心看書才這樣説的。

這個殘疾青年的心靈真的很美好,自己家本身就窮,還是殘疾人,但還讓那個愛看書的國小生白看他的書,讓國小生學到知識。在那個時代裏,有很多人都很貧窮,但那個殘疾青年卻能做出這樣的事情,真的很令人佩服。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是也有與這位殘疾青年相似的人嗎?有的人,開了一家書店,當看到一些愛看書的孩子在偷偷地看書時,不會趕他們出去,而是很歡迎他們到來。因為這個開店的人懂得:開店不一定是為了賺錢,而是為別人服務;然而有的人,開了一家書店,只要看見光看書,不買書,不給錢的人,就會把他們趕出去,一旦給錢買書,就會很歡迎。我想,久而久之,生意好的那家店一定是允許白看書是那家店,生意差的那家店一定是隻許買書的那家店。因為人們應該都喜歡能看書的地方買書啊!心靈美的人總會有好報。

垂直教學反思 篇11

《説聲“對不起”》這一課主要講學生之間經常會發生小的摩擦,如何處理這些矛盾,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交際能力。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陳剛不小心劃破陸葉下巴後向陸葉道歉的心理過程。上這一課之前剛好班上的一位男生烜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是上選修課的時間,那天下午放學時,男孩烜的媽媽來教室裏找我,看到她不滿而略帶氣憤的神情,聽完她的述説,我才明白,烜在上足球選修課時,因為不小心絆倒了籃球選修班上一位高年級的男生,那個大孩子事後在自由活動時找到烜威脅了一番後,把他的口風琴拿走了。烜媽媽一邊在氣自己的孩子不爭氣,遇事不主動和老師報告,一邊氣那個大男孩太欺負人。我看了一眼在一邊默不作聲的烜,再次問了事情的經過,然後跟他説:“孩子,你看,今天媽媽來學校裏很生氣,你知道是為什麼嗎?”烜説:“因為我把口風琴搞丟了。”“還有呢?”我再問。“還有我沒有把事及時跟老師説,沒有及時處理這事情。”烜低頭小聲説。我摸摸他的頭説:“對啊,看來你心裏都明白呢!現在放學了,大家都回去了,你也找不到那位哥哥了。你和媽媽先回去吧,我們明天再找選修課的老師協助處理這事兒了。”

這事過後第二天正好上新課《説聲“對不起”》,新課導入時,我對孩子們説:“上課前,我先給你們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然後我把烜的選修課風波説了一遍,之後提了一個問題:“烜已經明白了自己的不對,但是,你們想想吧,大哥哥為什麼會在發生碰撞事件後拿走烜的口風琴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避免這件事的發生?”問題提出後,孩子思維很活躍,有説到應該及時和老師彙報,更多的孩子説到——事情發生時,應該及時和對方説聲“對不起”。

聽到孩子們思考的結果,我很滿意,通過拿這件剛剛發生的身邊的小事情作為新課的導入,達到以下幾個好的效果:一、孩子們聽得認真,思考很有現實意義,對他的今後的行動指導有參考價值。二、開門見山,直觸學習課文要達到的最終教育效果。三、以“説聲對不起”為重點詞,展開了後續學習,對人物內心彷徨猶豫的理解,對同學和老師的友情幫助的認同提供了實際的事例,引導孩子從自身出發,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我”。在朗讀課文時也能抓住人物內心,讀出情感。

垂直教學反思 篇12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垂直教學反思 篇13

在歌曲《小紅帽》教學時,我設計了給歌曲做情景表演的教學環節。但在表演時,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班裏音樂成績好的同 學 總是搶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學卻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可是他們的小眼睛裏卻分明流露出無限嚮往……這樣就使得活動失去了平衡,以及我想讓所有同學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的初衷。我靈機一動,出示了兩幅畫,請小朋友比較一下哪一幅更形象?同學們都説第一幅好,我故意問為什麼,學生説:“第二幅畫只有小紅帽、外婆、和大灰狼比較單調,第一幅除了這些還畫有房子、花、草、樹、小鳥等等,看上去更漂亮”。我説:“對了,雖然這些只是配角,但是加上他們,圖畫就更豐富了,我們的表演如果加上他們,一定會更生動的。我們班是不是還有一些小朋友沒有加入到我們的遊戲呀,你們願意讓我們的表演更生動嗎?”這麼一説,同學們的積極性全部被調動起來了,隨着音樂的流動,小朋友們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想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我們成功的扭轉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垂直教學反思 篇14

課文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他的“諾曼底”號被 “瑪麗”號巨輪撞開一個大口子,情況萬分危急之際指揮全船人展開自救工作,最後以身殉職的事。文章高度讚揚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內,如何引導學生把這麼長的課文學透呢?

我引領學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對話”、“三個場景”、“一箇中心”去學習這篇課文,感覺效果不錯,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首先,在第一課時,我已讓學生充分去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要求,並對課文內容比較瞭解,還讓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這些要點。第二課時,我就緊緊圍繞這些要點展開引領學習。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實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給忘了。)通過反覆誦讀、品味。學生感受到哈爾威船長在危難之際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時,從他的命令中還能感受到哈爾威船長以身作則、臨危不亂的可貴品質和幫助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主人公的特點躍然紙上。

2.“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這是一道威嚴的命令,一方面體現了哈爾威船長同情、保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哈爾威船長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的作風。在當時那種混亂不堪的情況之下,發出這樣的一道命令,既震懾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動了絕大多數的人,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充分體現了哈爾威船長是一位指揮有方的優秀船長。

3.“快救克萊芒!”(克萊芒是個見習水手,他還不過是個孩子。)這道命令不僅折射出哈爾威船長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時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應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這句話。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動作再快點!”正是哈爾威船長關心每一個人的體現,是他在與死神搶時間搶速度。

二、“一段對話”

通過多元朗讀,同學們感受到了船長的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細緻入微、堅決果敢、指揮有方,這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更是一段傳神的對話。

三、“三個場景”

1.課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寫的船上混亂不堪的場景。這一場景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船上形勢之危急,災難之嚴重。另一方面,船上人們爭相逃命的情景也與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沉着鎮定地指揮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彰顯了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

2.課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對哈爾威船長指揮救援工作場景的描寫。他沉着鎮定地指揮着全船人展開自救工作。以身作則,領導者全體船員幫助乘客脱險。還有力地控制着整個船上的局面。危難之際,忙而不亂。這真是一位指揮若定、叱吒風雲的船長!

3.課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對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場景的描寫。這一場景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哈爾威船長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同時,我們也彷彿看到了哈爾威船長那種視“諾曼底”號為自己的生命,誓與輪船共存亡的英雄氣概。這真是一位頂天立地、有情有義的船長!

四、“一箇中心”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高度讚揚了哈爾威船長偉大的一生,給文章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又一次”説明有許多次,可見,每當危險來臨之時,哈爾威船長都是這麼做的。“英雄的權利”不是為自己名垂千古的權利,更不是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權利,而是每當危險、災難來臨之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權利。哈爾威船長無愧於英雄的稱號。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老師敢於真正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適當引導、點撥,學生也能把文章學透、學好。

垂直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六年級能量單元的第一課,教學目標在於通過系活動,讓學生認識電和磁的關係,知道電能生磁的科學概念,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學習是很必要的,在接下去的活動中,通過觀察燈泡發光來證明電路通暢從而證明有電流經過指南針上方的導線。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指南針在什麼情況下會受到影響而產生偏轉”,對指導學生分析“電能生磁”是有直接幫助的。

在實驗將“通電導線”放置到“指南針”上面,讓“導線”和“指南針”保持一致,觀察指南針變化的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將電路中的導線拉直靠在指南針上方,與磁針指示方向一致”這一點,並且應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學習實驗操作的要點,並且可以請學生説説對實驗步驟學習的理解,或者可以藉助實物投影儀展示一下,確保幫助學生明確此操作要求,這樣在實驗中才能比較清楚的看到實驗現象。在活動中,還要強調觀察“斷開電流時指導針的變化”和“接通電流時指針的變”,進行一個對比,通過反覆通、斷,對比指南針的變化,有助於學生對現象的比對與分析。在利用短路電路增大電流的活動前,要強調調只能短暫接通,可以讓學生三秒倒計時,以此保證電池不會被過於損耗,強化學生對短路的危害的認識。這兩項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指南針的偏轉?因為有了前前面的引導和學習,學生比較容易能得出:指南針的偏轉是由於磁性,而這磁性既不來源於磁鐵,也不來源於鐵的影響,那就應該是電流,可能是電流流過導線時產生了磁性。。

在最後一個活動“通電線圈和指南針”中,我利用較長的導線,演示瞭如何繞一個線圈,然後再給各小組分發導線,組織學生一起繞線圈,本來考慮到繞線會增加學生學習難度,但是,科學課強調的就是動手和動腦,那麼,作為教師就應該提供給學生髮展的空間和學習的機會。繞了線圈之後,讓學生按照自己想嘗試的式任意擺放線圈,從而能讓學生髮現,當線圈放置的位置不同對指南針偏轉角度是有影響的,這樣,學生就會發現將指南針套入線圈中時,產生的偏轉程度最大,甚至旋轉了起來。這樣的設計既是為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也是為了以後學習電動機埋下了伏筆。 

根據之前課外的調查,這是學生們都較為感興趣的單元,因為有教多動手操作和有趣的實驗,因此,教師要樂於花時間準備充分的實驗器材,只有學生快樂學習了,教師才能愉快施教。

垂直教學反思 篇16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着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説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為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彷彿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説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為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為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着,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説説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説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説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説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垂直教學反思 篇17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託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裏,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這首元曲不失為千古絕唱,而其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情景圖更是深深地雋刻於人的腦海之中,這樣的美景,令人神往。《小橋流水人家》的作者,將這種意境之美刻畫到了極致。

在作者的家鄉,既有小橋,又有流水,更有和睦相處的人家。與這首元曲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如出一轍,作者採擷詩句作題,不僅體現出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藴,還使文章更富有詩情畫意。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從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入手,用課件出示這首著名的元曲,範讀教讀後,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這首曲中的意境,與學生聲情並茂地反覆吟誦,當學生頭腦中有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之後,再出示課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看看文中為我們描繪了作者家鄉的哪些美景和他有關家鄉的哪些童年記憶,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因為本文是略讀課文,重在讓學生自讀自悟,所以在教學時我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在全班交流環節,我注意營造寬鬆愉悦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於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自己則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信息”,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甚至即時進行教學“二度設計”。當交流到尾聲“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時,我讓學生結合前文暢所欲言,學生對其含義的體會也就水到渠成了。寫得很美的文章,不僅要美讀,帶着與作者同樣的感情去讀,從字詞句段中間充分感受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眷戀和思念,更應該學習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對課文的情感基調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後,我又讓學生通讀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將這種感情出來的。由於有了前面反覆美讀鋪墊,學生在瀏覽全文之後,迅速理清了本文中作者的表達方式:通過景、事間接表達;直接表達。不僅如此,學生對本文的表達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表示自己在今後的習作中也要學習運用間接表達和直接表達這幾種表達方式呢!

小橋流水人家景物之美,小橋流水人家中童年趣事之美,小橋流水人家般的表達之美,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如沐春風般的閲讀體驗,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嚮往。這樣的課文,學生喜歡學,我也喜歡教。

垂直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後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我認為只有一遍遍地朗讀,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快樂的心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想讓學生學得既輕鬆又快樂。

課前我與學生進行了談話,讓學生們介紹自己知道的節日,使學生的注意力有課間遊戲轉移到課堂上來,並且在回憶的過程中重新體會到過節時的快樂心情。因為幼兒園裏都過過兒童節,所以小朋友印象非常深刻,一下子就説出了六一兒童節,我隨機引出你們在幼兒園是怎麼過六一兒童節的,因為有他們的親身體驗,小朋友很容易感受到當時的快樂。他們有的説讓爸爸媽媽一起參加,把教室打扮漂亮,穿新衣服,吃蛋糕……快樂洋溢在他們的臉上。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樣的需要,也為課文的學習作一個鋪墊。接着,我就直接揭題,在國小裏的第一個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來了,今天我們就提前來過一個《快樂的節日》(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比較自然,而且學生把快樂的回憶拿出來了。

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我設計了教師範讀,教師範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老師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初步感受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老師的“情”感染學生,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因此,我讓學生閉上小眼睛,自己深情並茂地把課文朗誦了一遍,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感受到了快樂的情緒。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後,讓他們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文。

當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就要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和體會。我比較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挑選自己認為讓他覺得快樂的小節有感情地讀一讀,初步感受節日的快樂。可惜由於是公開課,聽課老師很多,學生很緊張,以至於沒人敢舉手,課堂一下子變得冷清。我也由於緊張不知道如何應對,只知道讓他們再讀讀課文去找找。如果這時候我換個方式,跟學生説:“好,那我們就出發一起去過快樂的節日吧!”然後把多媒體點擊進入課文的第一幅圖。“看,我們來到哪兒了?”這樣順着思路帶領孩子們快樂地走進文本,可能他們就會慢慢地放鬆了,課堂的緊張氣氛也會消除了。

每一次開課前的準備都是痛苦的,每一次的磨課過程都是辛苦的,但是上完課的輕鬆又是可惜的。知道了自己在教學上不足和需要探討的地方,也看到了這節課中的閃光點,足以讓我心滿意足了。課堂常常不會完美,可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學會了很多。

垂直教學反思 篇19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垂直教學反思 篇20

今天是《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整體感覺比較失敗,職業道德讓我們總是把失敗原因歸屬於己,但客觀上講沒有學生的因素嗎?這樣的問法好像彰顯了教師的無能乏技,那就這樣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學生的現狀呢?

第一課時以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本,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後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本。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通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裏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於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後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並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回顧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開始舉手回答。有的説從“聞水聲,如鳴佩環”中,可見溪流之小,説明潭小;有的説從“伐竹取道,下見小譚”,可見作者明寫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絕無人跡的話就不會“伐竹取道”了;有的説從“全石以為底”,可見以一整塊石頭為底,潭必不大;有的説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見潭小能直視魚的總體數目;還有的説從“四面竹樹環合”可見潭小,所以被樹木所遮掩。學生的分析有幾個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讀,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後我補充了一個——“小丘”,從此可見此處景物的玲瓏嬌小之態,能“蝸居”在小丘一側的潭,必不大。

“石”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可能是挑戰性不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不強。但是就我的此潭為“小石坑”的論斷,引起了學生的反駁。他們認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師生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文中描寫的結論——無論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個石質的坑。藉此引導——石坑積滿水,謂之“潭”。之所以把這個石坑稱為“潭”是因為有“水”。水是潭的內容。那麼水有何特點呢?

有的學生説“水尤清冽”,特點是“清”;有的説“全石以為底”也可見水清;有的説“潭中魚”一節,都可見水清。同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問題缺乏挑戰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我的情緒,開始有些焦躁。

對於接下來的問題:如果説“小、石、潭”是此潭可見的形貌的話,那麼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個字來概括?學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過清”的“清”字。追問,此“清”作何講?生答“悽清”。此情此景為何會給人以“悽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述説。然後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後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發現嗎?可能是這個問題是最沒有挑戰性的,或者我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進,也可能是鋪墊不夠,學生給我一片沉默。前面的“樂”與後面的“悽清”的心境的對比,可以引發一個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什麼他的心情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從而進入心境的探尋。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順理成章的達成。時間就到了。

我預設,此心情的轉變有兩個因素契合的原因:悽清冷寂的景緻又喚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悶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由此可見,前面兩處寫“樂”,實是一種“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樂;而後面的“悽清孤寂”是他一直隱藏的真實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瞭解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底色。可惜沒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敗原因我想:一是教師並不能把文本當中的引人至深之處挖掘出來,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這可能與問題的設計和引導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還是不細緻,不精巧,不能準確及時的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不能給足學生思考表達的時間,進行引申開發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也就是“當下”意識並不強烈。二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個客觀理由,是不是文本本身就缺乏強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如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語文的千文千面,很難成行可操作的規律性措施。再就是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是教師的努力和激發是一方面,而學生的相應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於“臉面”的問題而不肯發言,即有也不説,是不是教師也很無奈呢?當然,學生的投入不夠,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師的設計無新意,課堂無特色,引導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節奏出了問題。前後的關聯性較差,以致出現脱節,思維跟不上,所以發言沉悶,情感瘀滯吧。

努力改進中。

垂直教學反思 篇21

一、“以讀促講”是我這節課的亮點之一。

讀是理解的前提,要想真正的理解、體會文章,熟讀文章尤為重要。這節課,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所以設計了大量的讀。在課堂上,我採用了讓學生多種形式讀的方法。如“指名讀”讓學生通過對個體的聽與評價,奠定熟讀的基礎;“快速默讀”讓學生通過默讀,感知文章,對小姑娘走過的地方有大概的瞭解; “反覆讀”讓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讀出詩歌的美感,則是熟讀的昇華;“全班齊讀”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理解詩歌,達到熟讀的目的。實踐表明,“以讀促講”在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二、“教師範讀”是我這節課的亮點之二。

在課中我用我的範讀把學生帶入文本,讓學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學生對文本產生了興趣,為學習詩歌奠定好基調,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對詩歌的學習,目標的實現做好鋪墊。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垂直教學反思 篇22

《鄉間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紀70年代流傳甚廣的中國台灣校園民謠,原作為葉佳修詞曲兼演唱。當時“鄉居歲月”是中國台灣校園民歌的一大主題,葉佳修是這一主題的領軍人物。他以簡約的曲調和歌詞,歌詠鄉間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湧動着歡快和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無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若童聲明晰清純。《鄉間的小路》曲調輕鬆活潑,描繪了一幅浪漫愜意的夕陽牧歸圖,如詩如畫,令人沉醉。

本節課我以欣賞為主,在聽中學生學會了基本的旋律,再針對學生唱不準的地方進行單獨教授,因為校園民謠朗朗上口的緣故,所以學生學習得很快,只是休止處的氣息控制的不是很好,還有B部分的音會唱不準,這樣難點、重點便浮出水面,解決起來也就得心應手。

垂直教學反思 篇23

我教孩子們學唱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唱譜子。很快學會了,三拍子的特點幾乎就沒用教孩子們掌握很好,而且看得出來興趣特別高。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聆聽樂曲,結果就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共鳴,即使後邊的不熟悉,但是結合我的指點,結合聆聽,結合課本樂曲的結構圖,孩子們對樂曲一目瞭然。

最後我讓孩子們欣賞了現場演奏版的《溜冰圓舞曲》結束了本節音樂課。

我想,欣賞也是音樂課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如何上好欣賞課也無定法,但是值得研究時間。我想這堂課雖然沒按模式出牌,但是課堂效果很好,孩子們高興開心,充實,老師上的也投入,興奮有激情。

仔細分析,一堂課下來也有學生的活動,更主要是孩子們積極性的提高,還有音樂相關知識的滲透,不枯燥,曰:充實快樂!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7rw8d.html
專題